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精选8篇)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篇1

乡村少年宫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摇篮

——齐贤学校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自评报告

齐贤学校“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把“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让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孩子成长的快乐天地。2013年,“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上海市第二批示范单位。2014年,学校又成为国家福利彩票专项资金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一、领导重视 健全机制 强化管理

在区委区政府、教育局、金汇镇政府的指导关心下,学校于2012年成立“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小组,校长担任少年宫主任,副校长任副主任,聘请德育科主任张青以及镇教管办瞿雪芳老师为顾问,另设项目管理人员6人。“齐乐”乡村少年宫工作小组协调各部门组织日常工作,确保“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有条不紊开展。

《乡村少年宫工作计划》、《乡村少年宫活动管理实施方案》、《乡村少年宫辅导员职责》、《乡村少年宫学员守则》、《安全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实施规范有效。学校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总结、有专人负责;各个项目有内容、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每个项目(班)安排班主任。建立了“学校统一领导、班主任积极配合、部门负责人具体实施”的活动实施管理模式,使乡村少年宫活动在扎实、紧张、有序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前发放《告家长书》,再签接送协议书;召开少年宫学员的动员会;实施《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门卫安全保卫制度》;从宣传、制度、操作多方面保证少年宫活动的安全开展。

二、保障经费 落实公益 服务学生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下,少年宫专项活动经费到位。领导小组做到专款专用,按照要求对关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的修缮、添置,保证用于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齐乐”乡村少年宫活动定时定量,活动时间为每周星期六上午8:00——10:30。从11年暑假至今,“齐乐”乡村少年宫一直定期开展活动。乡村少年宫活动已成为全校学生人人喜爱、全员参与的活动。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极大丰富了校园生活,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三、健全队伍 完善考核 活动有效

学校宣传发动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参与少年宫活动。教师主动申请,学校领导考核,选择有特长的老师来担任少年宫辅导员。学校聘请了恒贤小学的陈佳老师、实验小学董旭光和金汇镇文广中心严建秋老师分别作为堂鼓、国际象棋和皮影戏辅导员,从市区聘请了舞韵瑜伽漆竹君导师和足球李义聪教练。其他几位都是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八个项目,都有一名辅导员全面负责与指导,同时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本校教师。一方面确保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逐步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梯队。辅导员队伍是“齐乐”乡村少年宫成功开展活动的关键。

结合“贤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制定《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学生社团项目展评方案》和《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学生社团优秀学员评比细则》,每学期始末,召开少年宫辅导老师座谈会和学员大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结工作。《乡村少年宫激励机制》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优秀项目和优秀学员,进一步激励了辅导员与学员的热情。

四、丰富活动 提升内涵 协调发展

“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了风筝、足球、堂鼓、皮影戏和中华贤德经典诵读、舞韵瑜伽、国际象棋和创意儿童画八个项目,活动项目涵盖科技、艺术、传统文化和体育。风筝和足球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历来受到学生的喜爱;皮影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的道具,传统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学生;堂鼓,精巧的技法,宏大的表演气势,震撼了每位同学;中华贤德经典诵读,学生体验中华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的传承。舞韵瑜伽通过瑜伽和舞蹈基本功练习让学生外练形,内修心,塑造优雅的姿态,提升气质。创意美术以《童画世界》校本教材为教学主线的全新体验式绘画模式。在2016学年奉贤区区第三届学生活动节中,学校“炫动足球”、“快乐风筝俱乐部”、“快乐风筝”、“舞韵瑜伽”被评为区百个“特色学生社团”。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特长、对活动感兴趣的少年儿童报名参加少年宫活动。学校还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和签订有关协议书,使家长能积极支持学校少年宫工作。学校免费为全体学员提供活动用品和器材,真正发挥了公益服务职能。2015、2016学年的庆“六一”大会上,乡村少年宫的皮影戏、中华贤德经典诵读、堂鼓、创意美术画、舞韵瑜伽和动感舞蹈都展示了各自的项目,获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舞韵瑜伽参加奉贤区“和润育人

快乐成长”学校少年宫展示项目二等奖。风筝、足球、皮影戏、儿童画等项目多次在市、区、镇展示。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竞争,集体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践行“见贤思齐、敦品多学”的校训,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五、创新方式 资源整合 特色呈现

学校把“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让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孩子成长的快乐天地。“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自2012年创办以来,成绩斐然。根据学生内在需求,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丰富教育手段,充分挖掘编制校本特色课程,加强其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促使资源优化整合且不断提升内涵。目前已编印了《快乐风筝》、《炫动足球》、《童画世界》等教材,《皮影戏》课程在编制中。

1、特色之皮影艺术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齐贤学校最初组建教师表演队。2012年开设了齐贤学校“齐乐”乡村少年宫学生皮影班。皮影戏是金汇镇的特色项目暨镇市级非遗项目延伸,是学校依靠社会资源开展的项目。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皮影戏基本操作的技巧、聆听配套音乐和表演技法。曾在多种场合表演皮影戏《金斧头》、《乌鸦与狐狸》、《东郭先生和狼》等。

2016年12月22日,皮影戏《乌鸦与狐狸》剧目参加了“弘扬非遗文化,尽展金汇魅力”2016年金汇镇非遗项目展演活动。12月26日,皮影戏项目参加了奉贤区“三个注重”现场会展示活动,区宣传部徐卫部长亲临观摩。2017年2月23日,金汇镇宣传部携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及奉贤新闻的记者来到奉贤区齐贤学校,采访了非遗项目“皮影戏”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情况。

学校在2016年开展支点计划《传承非遗文化 创新皮影艺术》。2017年申报星光灿烂计划《皮影戏艺术社团创新实践》旨在进一步挖掘皮影戏这一民俗文化遗产,师生在道具制作、剧目创编、技能学习、活动展演中不断创新皮影艺术,传承非遗文明。

2、特色之快乐风筝

风筝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我校在十几年的风筝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分内容,帮助低、中、高学生进行风筝制作、放飞和探究。乡村少年宫风筝项目秉承课堂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继承、拓展、创新风筝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016年初修改、编印《快乐风筝》校本教材。2016年3月北京路小学老师来校学习、交流风筝制作。4月开展“心灵手巧 放飞梦想”——奉贤区齐贤学校市级风筝特色观摩研讨活动现场会。10月21日,“传承技艺、弘扬文化、示范辐射”——“快乐风筝”非遗活动项目发展与推进研讨会在齐贤学校召开。2017年《快乐风筝》获区第三学生活动节百个特色社团。

2016年少年宫风筝队获得第三届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风筝放飞比赛小学组一等奖、初中组二等奖,风筝制作比赛小学组二等奖、中学组三等奖。周丽军老师被评为“十佳全能教练”。上海市“起航非遗梦想 传承中华文化”——“我是非遗传习人”决赛活动,周丽军老师获得了“优秀非遗传习教师”决赛手工类教师组二等奖,李一葛家庭获得“优秀非遗家庭”决赛手工类家庭组二等奖,雷喆同学获得“我是非遗传习人”决赛手工类个人组三等奖。学校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称号和铜牌,成为奉贤区首家“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2017年5月学校组建风筝队参加上海市第四届学生龙文化全能赛风筝放飞比赛中学组一等奖、小学组三等奖;风筝制作比赛小学组二等奖。学校获上海市第四届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风筝成为上海市非遗项目、市网络课程,完成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快乐风筝》录制。“齐乐”乡村少年宫风筝队代表奉贤区参加了“才艺成就梦想,修身促我成长”2016年上海市学校少年宫优秀活动项目系列展示活动。学校获得上海市2017年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称号。

3、特色之炫动足球

“齐乐”乡村少年宫足球项目使用自编的校本课程《炫动足球》。学校确立了“以球健体,以球促智,以球育人”的足球教学理念和育人目的,培养了学生“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的贤人品质。齐贤学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立德树人”体育教学研究基地实验学校,市幸运星足球俱乐部奉贤区齐贤学校训练基地,区体教结合(足球)项目学校,《炫动足球》获区第三届学生活动节百个特色社团。《炫动足球》作为区级共享课程。2016学年获奉贤区中小学足球赛小学组冠军。

“齐乐”乡村少年宫将继续发展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齐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面向社会,使规模和气势逐渐壮大,真正满足乡村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需求。让农村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篇2

一、当前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红色文化自“五四”形成以来,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传承、丰富、发展而日趋成熟,从“人、物、事、魂”四个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可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我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长期把红色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发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以来,高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结合校情开展了各具特色、题材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了师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在调研中发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在高校呈现不平衡状态,一方面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的高校大多能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如临沂大学、井冈山大学;还有一些善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新技术的高校,如南开大学创办了觉悟网,在开拓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文化软实力上谋求了新突破;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仍存在着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提升不够、效果不佳的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思路

1、领导重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红色文化大繁荣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人力、物力、财力相配套机制,从制度的层面规范党员教师、青年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的要求,并将其完成情况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师德考核和大学生的操行评定和素质拓展的认定。如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师德考核办法和党员登高计划制度,要求每名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红色文化活动,青年教师党员每年接受红色文化集中教育(含实践活动)应不少于24学时;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规定每年参与红色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20小时,从而在党员自主选高、践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和带动群众提高的目标。

2、挖掘红色资源,提升课堂教育效果。红色资源生动真实地记载着革命先辈和时代先锋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和丰功伟绩,可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可以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老师主导、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把资料收集、编撰展示、观察分析、总结提炼等过程更多地交给学生以小组攻关的模式去完成,从而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

3、创新活动载体,打造红色文化活动品牌。红色文化要做到润物无声,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以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在党史学习中,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班党章学习小组、系党建研究会和院业余党校的三级培训体系,并开辟了网上党校和松山党建QQ群,建立了涵盖重要历史事件、红色名人事迹、红色故事、红歌、红色诗词、红色文艺作品等内容的1000题题库,每年在全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网上知识竞赛的基础上,通过支部初赛、系复赛、院决赛的三级擂台赛营造了学党史的浓郁氛围。在多年的实践中,必答、风险题、抢答、游园竞答、一站到底等多种形式的灵活使用,有效地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再如,该院在迎“七一”党日活动中开展的团队拓展训练项目,巧妙地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党员中开展重走长征路、飞渡大运河等体验式训练和团队思维训练,以及红色经典舞台剧表演。党员们十人一组,比团结、比智慧、比精神、比干劲、比奉献,在为集体而战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净化了心灵。

4、善用新媒体,构建红色精神的传播机制。高校师生人数众多,且有寒暑假,仅靠传统的课堂和有限的周边红色基地不足以实现全面的红色精神传播。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能以其迅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传播表达手段和互动的交流方式,有效地融合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方式和方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红色网站、专栏、博客、微信、微博、QQ等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老师指导、学生经营,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关注,成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红色经典博客《镰刀与锤头》等,“领导寄语”、“革命前辈口述历史”、“光辉历程”、“党建文萃”、“党员交流”、“成长激励”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让当代大学生党员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5、依托红色实践,拓展红色效果。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内外基地,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在校内实践基础上,积极向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党史展览馆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发展,让学生在瞻仰烈士陵园,走访老红军、老革命、烈士亲属活动中知党情、念党恩,掌握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三、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1、内容的选择要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客观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典型性。如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往往会应用榜样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学生不乏心中偶像,但对媒体和单位树立的榜样从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上却差强人意。因此,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要根据教育目标,综合考虑师生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年龄、性别、兴趣、教育水平、个人经历、道德水准和心理接受能力等,使得所选榜样人物、榜样事例让师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方能取得实效。在榜样确立后,切忌“高大全”,而应让具体鲜活的榜样事例增强榜样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载体的设计要遵循导向性、仿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原则,因时、因地制宜。要按照“常规活动上水平、重点活动见实效、难点环节求突破、创新活动有成果”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搭建各类红色文化活动载体。如上例所述之团队拓展训练项目如何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合,让党员真正感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这就需要在项目策划中选定合适的活动场地、道具和项目内容,敲定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等。该院在实施该项创新项目时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做到了四个“新”:一是理念创新,将角色扮演、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成功应用,让党员在角色扮演和体验、团队竞赛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领悟红色精神;二是项目创新,充分利用当地户外拓展训练场,重新设计营造仿真环境,完成了包括重走长征路、飞渡大运河等体验式运动型训练和传真机等团队思维训练,以及红色经典舞台剧表演等创造性的文艺体验式训练;三是内容创新,舞台剧表演事先设定主题和参考的故事情节、评分标准,规定表演要完成剧名、队徽、队歌、口号设计和符合给定内容的拼图展示及自行设计的道具展示,确保各队规定动作有新意、自选编排有特色;四是考核创新。坚持群众性活动群众参与的原则,在定性考核环节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如红色动漫作品竞赛、舞台剧表演比赛等,都增加了观众评价环节,从而在人人参与过程中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3、体系化设计、整体推进要注意先进性和能动性相结合。高校在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中往往都会给定大的原则、由各子系统实施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体系化建设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确保红色文化不变味、不走样、受欢迎的前提。首先,要围绕思想教育、素质培养的要求提升红色文化项目的先进性、时代性、鲜活性。其次,要发挥基层主观能力性,激发创新活力,综合运用新思路、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构建新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传统的红歌赛、红色征文比赛、红色短信比赛、党史展、动漫竞赛、红色之旅、红色主题晚会、红色主题讲座等传统活动项目基础上,该院党委坚持“学研赛展诺践带”相结合,即以“读书学习”为主线,以“研讨交流、竞赛活动、文化展示、登高承诺、服务实践、带动发展”为手段,创造性地把“党委书记项目”———“红色文化节”整体项目转化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三级联动的党组织生活创新的项目群,有效地实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为广大大学生点燃心海导航的明灯,激发师生员工“心向党跟党走”的自觉性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内动力。

四、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篇3

【摘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而大学生们又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热血沸腾,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这股体育热潮,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通过历史的纵向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我们能够总结得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几重要素及基本特征。在走出误区,重新审视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着重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及作用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定向访谈的研究方法,围绕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一系列做了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基金扶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14-02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目前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确切定义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可以参照对比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魏秋珍、朱柏宁等从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出发,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其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概念把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其内涵,不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2)魏四成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概念指出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但没有很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曲宗湖,杨文轩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题,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但关于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没有体现出来。

(4)王平、周征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由学校倡导并为学生及社会所认同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这个定义比前三种更接近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表述得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在文化基础之上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在此价值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5)岳游松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中结合种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给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在进行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此定义基本概括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6)王成军在他的硕士论文《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中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题,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高校体育文化至少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高校体育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它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产物。第二,所谓群体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或阶层或社团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第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的广大师生。第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第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最终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二、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歌曲、体育口号、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宣传媒体(纸媒、电子)等;

行为文化层:体育课、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节、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等;

制度文化层:体育管理制度、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目标等

精神文化层: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

这四个层面相互间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形成以精神文化层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行为和物质层的同心圆结构。

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新闻出版物和体育学术刊物等。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大学体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是大学内师生员工日常开展的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社團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体育节,等等。大学体育文化的制度层制度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他们对在一定范围内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他三层起纽带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规定着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三、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思想品德教育、意志品质培育、心理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培育等方面。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通过图表我们得知,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体育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培育功能,而有一半的受访者则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思想品德培育功能。而每一个维度又可细分为多项子任务,有待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四、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结合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认可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的持久性。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可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积淀性和渗透性。

以当今公认的高校体育最强者清华大学为例,早在1913年,周诒春校长就在清华推行“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他认为体育并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与体质强壮相应的心力的健康。在他的支持下,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在清华大学的体育史上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马约翰在1920年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清华大学的体育“不在于训练少数运动选手,而在于增进和培养清华人的体格和人格,即不但用以矫正中国读书人的文弱的积病,而且用以养成青年学子的团结、合作、勇敢、顽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马约翰先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否则难以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效果。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也是清华体育的极力倡导者和力行者之一,他倡導“通才教育”,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必须借助体育来增进健康和砥砺意志,如此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正是周诒春、梅贻琦和马约翰“健身健心、为国争光”的体育价值观为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天,以马约翰教授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清华大学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

五、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工作机制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构是多部门的,初步统计至少应该有学工办、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后勤处、宣传部、基建处、场馆中心等。这些部门的职能与高校体育文化功能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体育节、体育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学工办、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协作支持,而媒体宣传需要宣传部门的牵头及主持,而体育雕塑、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则需要后勤处及基建处等部门联合协作。而如果深入到学校的体育组织机构布置、体育管理制度乃至体育理念则需要学校校务会等最高决策部门决定。通过有效调研问卷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持有限度的肯定态度“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部分。

而在“影响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调研中:

(1)教师不够重视。

(2)学生认识不足。

(3)体育设施设备落后。

(4)制度支撑不够。

(5)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混乱、无法形成合力。

受访者认为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功能的实现。

六、几点建议

第一,首先要全面的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某些误区,导致对其认识片面、肤浅,例如觉得体育文化建设仅仅是体育文化墙、体育雕塑而忽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理念建设。如果在认识层面都不能做到广泛而深入的话就更不用谈建设层面了,因此也就导致体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现。

第二,其次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体育道德层面。

不可否认,体育文化具有规范体育道德天然功能。公平竞争、团结合作、高度责任性等体育道德都属于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内容,但是反过来,不能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局限于体育道德层面。事实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至少还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科学辩证的认识观、坚持原则的是非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

2.心理素质培育

克服自闭加强人机交往,培养沉着冷静、果敢、细致的心理素质。

3.意志品质培养

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攀高峰、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三,厘清体育文化的四个层级之间的联系。

学校里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做为一种载体,承担着师生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而这些物质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和价值观。而设定了什么样的体育目标具有怎么的体育价值观则会直接转化为体育实践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建设。

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行为文化是内容载体;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硬软外壳的支撑;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支撑和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使之具有大学体育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学校的实物外貌,并从其实物外貌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核心文化。

第四,组建有效地体育工作机构,探索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形成合力。

现实中很多部门都会影响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有的部门间合作能够形成合力,而有的部门间又会相互对冲,通过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实例我们发现如果学校里的一把手(往往是校长)重视体育工作,那么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则会比较容易实施。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成立以学校一把手牵头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其组成成员应囊括所有跟体育文化建设有关的部门,如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基建处、后勤处、教务处、场馆中心等,跟体育工作有关的重大决策都须经过该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决定。

2.建章立制,制定相关的体育文化建设框架、内容、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等。

3.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及促进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的制定,相信体育文化在育人发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第4期,第95-96页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17期,第59-60页

[3]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4期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平.从学校体育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6年第2期,第5-6页

[6]周征.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60-61页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篇4

摘要: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是促进地方团结,行为规范,民众自治,增强地方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吸引游客。民俗旅游产业横跨农、文、旅三产,联系广泛,既能保护当地的村落生态,也能解决当地的村民就业问题,让乡村资产升值,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还能带动一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贡彩灯文化是自贡市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打造的区域民俗文化,每年通过举办灯会吸引游客,是推动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知名旅游景点。但受游客的审美疲劳,周边的旅游业兴起等原因的影响,自贡旅游产业发展遇到很多问题,亟待综合研究和有效治理。本文将通过对自贡市彩灯民俗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分析自贡市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自贡旅游业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自贡灯会;彩灯品牌引 言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继承和振兴民俗民间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民间舞剧和民间历史诗歌的研究,保护濒危技艺和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促进民俗文化协会的组织发展,规范和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设。创建文化艺术馆群。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去其糟泊,取其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自贡市大力发展和弘扬彩灯旅游业,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带动了自贡市社会经济发展,彩灯品牌已逐步发展成为有富有自贡特色的地方知名旅游品牌。但是,近年来,自贡旅游产业呈现出了逐渐落寞的景象。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自贡民俗旅游产业,以民俗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的发展概况

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自贡彩灯节,虽然由于彩灯的生产经验不足,第一届春节灯会的彩灯生产并不完美,但是这开启了自贡市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航程。1964年~1966年、1978年、1984年~1986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了7次自贡彩灯旅游节,详细数据见表2.1。

表2.1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64-1986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64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1225支彩灯

0.05

1965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上千支彩灯

0.05

1966年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

近千支彩灯

197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302个

0.05

198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灯2690个

130

0.10

1985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7座,灯组68

140

0.20

1986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灯柱3个,彩门21座,

200

0.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民俗文化品牌对外展示市场的扩大,旅游产业实现了创新突破。自贡市政府进一步挖掘了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详细数据见表2.2。截止二十世纪末,自贡市人民政府共举办了三十次自贡灯会,并在海外展出,自贡市民俗旅游业逐步定型。

表2.2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1987-1998年发展情况

年份

天数

主办机构

灯具数

旅游人次(万人次)

票价(元)

1987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4座,灯组

109,彩灯3200多只

230

0.55

198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彩门30余座,大

中型灯组100座,工艺灯3000盏

130

0.55

1991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组灯182座,工艺灯2550盏

138

3.00

1994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118个灯组、3800盏工艺灯。

6.00

1998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

57个灯组、19座彩门

10.00

2015年第二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灯组《中国印象》,春节期间吸引了36万人前来观赏,接待总人次更是突破了百万。2016年第22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接待人数达到了高潮,在短短的53天内,观赏人次达到了206万次,再创历史新高。2017年,自贡彩灯开始出口法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详细数据见表2.3。

表2.3 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2007-2019年发展概况

年份

天数

灯具数量

门票收入

(万元)

净收入

(万元)

2007第十三届

138个组团灯组

676.00

417.98

2008第十四届

展出112组特大型和大、中型灯组

839.13

292.14

2009第十五届

1,099.00

746.10

2010第十六届

42个灯景点,14个大型主题灯景区

1,240.83

913.67

2011第十七届

48个灯景点

1,414.05

1,147.10

2012第十八届

六大主景区、28组其它彩灯

1,846.45

1,571.40

2013第十九届

80余组各类大中型彩灯精品

3,467.55

2,927.66

2014第二十届

119组灯组

4,508.64

4,174.22

2015第二十一届

园内8大灯景区共计126组大中型彩灯

4,796.87

4,651.02

2016第二十二届

园内128组灯组

5,920.36

5,502.38

2017第二十三届

园内6大版块130组灯组

7,978.47

5,719.39

2018第二十四届

7,012.56

6,528.92

2019第二十五届

7,937.02

7,295.94

为加快自贡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自贡市编制了《自贡市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策划方案》和一批乡村旅游规划,加强了长土镇等四个重点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地建设,全市5个乡镇、7个村分别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0年全市乡村农家乐达500多户,比2006年增长50%。近年来,文化旅游热潮高涨,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掀起了一股农、文、旅、相结合的旅游模式,给自贡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民俗文化旅游,前来观灯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旅游业为自贡经济做出的贡献也愈加显著,详细数据见图2.1。

图2.1近年来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业净收入情况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3.1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短

自贡“盐文化”“恐龙文化”“彩灯文化”三大旅游资源支撑了自贡旅游事业的半壁江山,为历年来自贡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也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民众对于彩灯审美疲劳,加之在观灯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日益丰富的娱乐项目不断兴起,尽管每年主题更换,单调的彩灯已不足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等旅游项目的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普及性较强,但游客往往更加追求娱乐性和参与性。

3.2 民俗意识较弱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似,自贡的赏灯习俗具有明显的宗教背景,是当地人庆祝节日的重要道具,但政府还未把每年的赏灯仪式形成一套核心的地方活动。民俗旅游不同于法律法规,而更像是情感的寄托,靠的是人们对一个地方和一个事物的向往,是自发的、相由心生的,只要价值观相符,很容易驱动人们付诸实践。例如,元宵节买元宵,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已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不用宣传人们也会自发的进行活动。每年春节是家人团聚,休闲放松的时刻,现代交通工具发达,前几年旅游过年甚至成为一种潮流。这为春节赏灯成为大众春节出游的选择提供了契机。

3.3 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业易受自然和人工因素冲击,抗风险能力弱。尽管当下新冠病毒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在一些国家仍未平息。在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下,整个行业受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严重影响,甚至有些公司已经停产。据悉,作为灯之城的自贡受到疫情的打击,2020年灯展在1月开放仅几天后,便受到疫情影响,立刻闭灯。虽然延期到4月30日~5月20日开放,门票也降到了30元起,但在当时严格的疫情防控下,游客数量大不如从前。

3.4 受其他旅游产品的冲击巨大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他城市和地区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旅游业,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冲击。春节期间,除自贡灯会外,成都市塔子山第四十二届灯会、大邑县西岭雪山第十届南国冰雪节等民俗旅游活动相继开展,这些产品成为自贡灯会的替代品,数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对自贡彩灯民俗文化品牌造成威胁。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化,一些不起眼的小众的旅游景点,在大数据的时代,也成为了打卡圣地。例如,在电影里火起来的稻城,同在四川,游客增长数量却远超我们。好的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周边产业的发展,单靠“彩灯民俗文化品牌”这个招牌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发挥区域优势。

3.5 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在出行方式上,随着私家车数量上升,家人自驾出游和情侣结伴驾车出游的方式占多数,整体偏年轻化。政府要把握好这一趋势,做好相关交通管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运输,确保游客安全、方便地出行。为了能给游客一个良好的体验,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来保障,政府还没有一条专门用于信息反馈的通道,无论是现场,线上还是线下,缺乏一条专门的信息反馈通道,不能及时地知晓观灯人的真实体验。政府的问卷放置在官方网站上,但很少有人会在游玩后进行填写。

3.6 现代信息技术未能很好的融合在现代视屏网络飞黄腾达的今天,抖音、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广告宣传的一大基地。众多流量产品通过视频宣传销量一夜暴增,众多食品店铺也联合直播平台增加人气,我们彩灯作为一个成熟的品牌,必要的网络宣传不可或缺。对于本地人来说,获取灯会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也可能是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但这些宣传都不够直观,不够详细,游客无法直接掌握灯会的内容及特色,从而无法做出判断。而外地的朋友,由于缺乏大肆的宣传,对于民俗旅游还停留在听闻的阶段。

3.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是我们中华民俗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共同的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凝聚地方团体,传承地方风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贡灯会见证了民俗文化的起落兴衰,是历史的见证,传承好发扬好自贡彩灯文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手艺等传统形式展现,随着人们关注度的转移,保护程度不够等因素,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中,以传统手艺为生的手艺人出现失业,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促进自贡市彩灯民俗旅游及其品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文化价值可持续增长的极佳选择,是以民俗文化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现实出路。政府要打造旅游一条龙,红色旅游等新兴旅游路线等,并予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游客。自贡周边有蜀南竹海、荣县大佛、黄龙庙会、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等文化旅游资源,详见图4.1,政府可以推出“二日游”“周末游”等价值观念,将彩灯文化与这些资源捆绑在一起。临市文化产业的兴起,虽然会产生一定威胁,但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可以形成文化圈,反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可以利用周边景点,制定规划一个短途旅游线路。

图4.1 能够联动发展的景点分布图

4.2 抓住时代机遇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为树立和提升自贡彩灯的知名度,政府围绕特色灯展,致力于把自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国灯城。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民众齐心协力、齐头并进、深入挖掘彩灯文化内涵、提高大众艺术品味。政府将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出台方针,出台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随着现代光学、艺术学、美学、几何学以及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彩灯既要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政府要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就要招商引资,配备充足的人才资金,潜心研究彩灯的特色工艺,真正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

4.3 延长产业链,增加抗风险能力

疫情下,产业经济受损,适当延长产业链条,能够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保险系数。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旅游景点内设置了众多特产美食、纪念品;熊猫基地内开设了许多玩具店,专门销售熊猫模型。自贡特产冷吃兔、灯影牛肉,在前几年旅游业发达的时候销量极佳。从国家层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增加社会融资渠道,增设紧急防控资金储备项目,降低银行贷款项目最低标准,重点支持发展空间大的项目。同时开放企业融资和民间筹资渠道,吸引直接投资,保障资金供应。

4.4 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城市的审美疲劳,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进行旅游活动。政府要把握好民众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形成区域优势。灯会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当地的风景、小吃、民间故事、特色产业。政府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些优势,将利益最大化、最优化。同时,政府要发挥地方优势,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彩灯文化的民间艺术宝库,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彩灯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5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灯会举办期间,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口设立咨询处,开通临时观灯公交专线、设立临时停车场并杜绝乱收费现象,增设多个服务点,详见图4.2,为灯会创建一个方便、和谐的环境。在信息宣传上,政府要做好彩灯文化活动的宣传和策划。旅游局应做好及时地宣传介绍,提高景点信息的透明度,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大众,注重宣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近年来,国民收入增多,文化旅游热潮高涨,是宣传彩灯文化的良好时机。旅游局应建好宣传网页,为游客提供一个完善的景点信息系统,开通专门的旅游咨询热线。搞好网上订票、退票等工作。同时,政府要及时的与民众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建立起线上反馈机制,以评价反馈返利的机制,或者线下调查的方式,吸收游客意见,及时地收集民意,并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做出更加亲民的旅游品牌。

图4.2 服务点示意图

4.6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游览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要素。自贡市政府要开拓好线上市场,创新观赏方式,融合现代科技,借助这个机会实现网络化观灯、虚拟现实观灯。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云养猫,云做饭,云相亲等等,那么,灯会也可以采用“云观灯”的方式,利用网络展出精美的彩灯灯组。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远距离游客近距离观灯的心愿,也在网络宣传中进一步传播了彩灯文化,有利于彩灯文化在全国范围甚至国外立稳脚跟。除此之外,网上观灯维护成本小,污染小,减少交通压力,政府应做好网络安全保障,提供便捷的网上观灯通道,给予大众良好的线上观灯体验。

4.7 进一步加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政府要建立机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重点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出台政策保证必要的资金和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文化遗产评估人员做储备。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沉积,要把千百年来的丰富文化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到每一盏小小的彩灯之中,把彩灯的文化价值发扬到最大化。同时,政府要把握时代方向,利用互联网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促进民众意识觉醒。对于青少年,要加强新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在义务教育中增添对文化瑰宝的保护意识。

结 语

本文从自贡彩灯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游客的价值倾向,运用农业管理学、乡村旅游管理知识,对自贡民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勾画了自贡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自贡灯会是自贡人的骄傲,在旅游业丰富发展的今天,人民政府要不忘初心,致力于打造人民喜爱的、大众接受的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浅谈红色文化育人 篇5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进入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

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辈在老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革命传统内容。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烈人物有关的史实及遗物;还包括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历史照片和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精神等等。

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主要意义就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们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于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以这样的革命精神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弘扬红色文化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人们特别是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父母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要什

么?孩子审美观点在变“味”。说的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唱的是媚俗的歌曲;沉迷的是网吧,玩的是搞笑刺激游戏;生活讲排场、摆阔气,刁蛮、任性,怕苦怕累,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孩子实在难以沟通与管教。当这些孩子进入到校园后,同样状况又呈现在校园中,老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多是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改变,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教育引导培养好孩子成了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

从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出发,用红色文化来满足学生的内心渴望和心灵需求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红色文化的洗礼,以先辈为榜样,将革命先辈的风范、情操、气节“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从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融红色文化于诚信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荣誉观教育等于一体,用丰富的德育内涵推动校园多样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形式多样性红色文化活动,吸引了各层次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活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逐步养成爱党爱军、诚实守信、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通过红色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成才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如何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改变学生管理现状的呼唤。

三、开展校园红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一)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打造红色文化。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来打造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红色情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制定发展计划,发展红色文化。在优质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学校质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学校必须思考的课题。我校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国情怀为核心,以激励进取精神为宗旨,高起点策划,制定文化育人中长期计划和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亮点方案。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计划,发展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三)建设凸显校园红色文化的硬件设施。文化育人,离不开特定的校园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样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更具有教育效力。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处张贴、书写具有红色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等。

(四)经常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源泉在于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封闭式军训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国防意识。使孩子们初步形成军人般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开展读“红书”、唱“红歌”、讲“红色故事”、清明祭奠革命烈士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将红色文化精髓内

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传承和践行红色革命传统。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史展览室等功能场室,开展革命史书画展览,让学生见证无数革命者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的不屈不挠精神。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学生了解和熟知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以传统文化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篇6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国广受认同。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有关文化育人的网页扑面而来,可以一下子跳出几百万条。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约束社会行为的功效.这与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在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革新、坚持“责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仁由义”、“知耻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怀疑等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使其在正确的价值原则下创造性劳动。面对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却大力发展.高职文化群起探索却尚无定论的现实.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一种思路出现了。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对我校352名高职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确性别的占1.2%)的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复杂的文化去实现育人的目标.没有特色就不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传统文化精华因其经过了历史的积淀而延续至今,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呼吁下,其先进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我们认为:不能因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弱、底子薄就轻易否定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会出现积极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误区倒是必须避免的。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可以一试。

一、高职可以用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传统文化精华活力长存,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特色长存。如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也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非常密切的逻辑联系。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学生在经世致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与传统文化精华颇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难道不值得去尝试、去努力吗?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齐聚杭州的共识之一是高职文化还没有结论,这与我们90%以上受调查学生意见一致。这种师生共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高职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太短.其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同时也强烈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问题上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校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选择至今活跃的传统文化精华为育人特色无可厚非。

(二)传统文化精华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对象更适应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生社会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经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有传统文化因子,社会对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成员有天然的凝聚力,这样,传统文化使高职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细胞、融入社会细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从我们的调查数字看,高职生对高职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占71.2%),远远超过职业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进性(占5.1%),这是他们清醒认识社会后的正确选择。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适应社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高职生从小身处中华文明环境,毕业后也主要就在这个环境中打拼。当今文化和传统文化虽有差异.却是吸取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先进因子后的产物.不懂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非常不利。高职生处在叛逆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阶段.传统文化精华进课堂、进社团、进实践、进心灵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适应国情的人才,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义。

(三)传统文化精华受学生认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调查发现,高达65.5%的受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精华能为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服务,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继续转型,不少人以为年轻人叛逆.只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事实打破了主观臆测。高职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但这种弱势并未泯灭其对祖先文化的认同,并未改变其内心血液的颜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传统就能成为特色.开创新生活不等于抛弃一切,古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想法在高职生中广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社会所需与高职、教师所能的最佳结合点。高职生能接受说明以此育人将获得更多的依从性,当然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艺术性强,传统文化精华的感召力、吸引力将更有效提升高职生软实力。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文化基础弱恰恰证明高职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传统文化精华重在行动.许多农村老太说不出传统文化理论却成传统文化的最好实践者就是明证。对高职生来讲,理论够用就行了,,

(四)传统文化精华有比较优势,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之一。高职院校在吸收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传统概念在美国企业的结构和职能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企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又岂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企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点?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难依据现实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让高职生具备以中国人方式做中国事的能力,适合国情适合地方适合企业.这将使高职院校在文化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理由,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对高职院校大有益处。

二、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应避免走入的四个误区。

(一)刁:作取舍,唯传统为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大胆取舍,选择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华,甚至可以更多地贴近专业需要。摈弃唯传统为上的做法.把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宜找准文化育人所急、就业创业所需和文化精华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传统文化精华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馈,唯活动为要。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当然可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创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无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让传统文化精华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实现文化特质与学生的结合.使学生吸收,从而改塑学生。哪怕在校园里挖个大池塘.种树养花喂几只鸭鸽鹅也能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学生调整心态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馈和修正,并不受活动形式的束缚。

(三)不看对象,唯灌输为先。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的可能会严重缺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现先灌输了再说的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高职生看成是无能动性的物而非充满创造活力和创造渴望的热血青年,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灌输得越多效果越差.这在任何填鸭式教学的失败中早已有了明证。

(四)不求质量,唯形式为本。形式主义历来是创新的大敌.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宁愿把时间化在形式上去实现沽名钓誉.也不愿去反思这种热闹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种软成功,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固定的考核标准。单在数量与形式方面多动脑筋,甚至把形式当作本质来对待,这是很危险的,将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灭亡的境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来推进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视质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节已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可说是形式与成效统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一)以理论探究作支撑。文化育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营销。“文化经济学为文化营销理论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那么,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也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可拿来为高职文化育人服务.结合时代、专业和学生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经得起检验,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要紧盯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生成才的规格.确定传统文化精华渗透的方向、深度和检测手段,逐步使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其职业能力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为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以全体参与作动员。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光荣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融合促进、统筹兼顾,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优化。全天候的、渗透到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有形无形的文化育人手段会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的效能,甚至还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学生随时随地在实践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四)以心态文化为重点。我们调查发现,在诸多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实现途径中,学生最看重心态文化.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占49.19%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行为文化如日常校风、活动等,占28.81%:然后是制度文化如教育教学、校纪校规等,占百分之12.09%。当然物态文化如建筑、环境等也受到关注,占4.12%.其他的途径占5.77%。因此,在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时候要把心态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点位置,抓住了心态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择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终要靠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结果来检验,离不开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文化育人要成为特色必然要充许广大师生员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时有自我抉择权,即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这易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兴趣成为导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育局面.也更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

(六)以创业创新树品牌。“文化是创业企业第一桶金”。企业重文化,高职院校更要重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品牌。因此,在整个打造特色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实践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过硬成绩,特别是把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创业创新的有效经验认真积累起来并提炼升华,化为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育人不断在新的起点出发。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场馆等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制度导向、成果展示、艺术展演、课外讲座、文体活动、景点建设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编撰校史、让学生参与提炼校训等,建设校企共同体,融合校企文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各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职文化育人模式一定会闪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l]韩书堂.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6):114-1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364.

[3]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15.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33-34.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篇7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 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国内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不完善、文化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导致育人质量不高、育人特色不鲜明。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较短, 文化积淀不深厚, 特别是没有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与作用对于完善文化育人体系、发挥地方 (行业) 优秀文化育人功能、提高育人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1.1 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知名教授潘懋元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内涵作过全面论述:从广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 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1]。高职校园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精神环境与文化形态, 是全体师生员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沉淀的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 是学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部分。显性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具体的空间物态形式, 主要由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组成;隐性文化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活动过程蕴含的体现学院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和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同时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职校园文化内涵除了具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外, 还应该具有浓郁的职业文化、应用文化、区域性或地方性或行业性的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都应在其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上有充分的体现。笔者所在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娄底地域文化中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在全院实施“铸魂工程”, 深入挖掘、开发和利用娄底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 弘扬“坚韧、勤奋、尚德、自强”的娄底精神, 打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娄职文化品牌。

1.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人创造了文化, 同样文化也塑造了人, 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文化育人。高校文化育人, 指的是把社会理想和人类伟大精神沁入到大学生的内心的进程, 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的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等美德的过程[2]。高职院校要通过培育和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完善育人体系和育人模式, 实现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 塑造出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解决好文化和育人的关系, 文化育人, 文化是载体, 是内容, 是手段, 是环境, 是基础;育人是目的, 是原则, 是核心, 是结果,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化与育人是互为支持, 互为因果的关系。优秀的高职文化濡养、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继承、创造出优秀的高职文化。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神, 构建了具有娄职特色和个性的文化育人体系, 系统设计了文化育人的内容框架、实施路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 确保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了良好成效。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征

2.1 高等性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必然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上体现了高等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要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等。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管理、学会解决问题, 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并具有强大职业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的社会人。同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 要求在技术技能应用和创新上有较高水平, 在技能层次上具有高级性的特点。其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上体现高等性。高职院校要求具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以及高水平、高品味的教学和科研。

2.2 职业性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提出, 高职教育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清晰定位使“职业性”成为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 它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文化育人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准员工、准职业人, 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企业文化准则是其重要的育人标尺。因此, 职业精神、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一系列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的显性特征。

2.3 地方性 (行业性)

高职院校无论是地方性高职院校还是行业性高职院校都有明确的服务面向, 这个服务面向就是要立足地方 (行业) 产业的实际,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这一明确的服务面向定位要求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主动与之相适应,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育人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同时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映射, 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构造和环境。因此无论是校园精神的提炼、价值理念的形成, 还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突出地方性 (行业性) 。尤其是植根于地方文化企业行业土壤之中的地方高职院校, 其校园文化应主动吸收地方文化精髓, 依托独特的地方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3]。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作用

3.1 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有利于高职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依靠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两条腿走路, 才能不偏废。优秀的校园文化控制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 是每个学生内心的精神需求和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完善的文化育人机制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提高学生在知识获得、技能习得、素质养成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出具有大视野、大胸襟、深底蕴、更健康的技术技能人才。

3.2 具有情感激励功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当一种高品质的融合校地文化元素的价值观得到高职院校师生的认同后, 能够把学校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 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迸发出强大的能量, 使他们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及自身的发展开拓进取, 勇往直前。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3 具有价值认同功能, 有利于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文化熏陶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 学生能够塑造适应现实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 限制和调整自身行为。因此学生能够自觉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从而推进校园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3.4 具有情感陶冶功能,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文化育人对学生的影响带有深刻性、潜在性与持久性。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情操的陶冶、文化的沐浴、人格的升华和道德的洗礼,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强调学生系统性、多方面的了解、学习、发展, 夯实底蕴, 为学生今后在任何一个专业方向上的深入与精致提供坚实的土壤、提供丰富的营养,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强调学生基于性格、爱好、能力、特长而选择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发展方式与方向, 尊重与体现学生的个性、自由、人生理想,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要提高育人质量关键之一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在于其文化品牌和文化育人体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征是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 (行业性)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四个功能和四个“有利于”。

关键词:文化育人,内涵,特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任世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 2013-12-01.

乡村文化育人研究课题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德育人;爱心文化

一、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一)紧迫性。

(1)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

爱心意识的缺乏。我们经常在大学校园内外看到大学生做出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如经常發生的有图书馆占座,对公共设备的不爱惜,践踏草坪等。校外经常发生的行为比如有在公交车上不给有需要的人群让座,以及新闻上频频报道的老人跌倒,却无人帮扶等。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本应该是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但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表现来看,不容乐观,时常做出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高校来说,不得不在爱心教育方面,引人深思。

(2)高校自身和谐校园构建,需要强化爱心教育。

戴国立老师的《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中也指出我国高校在智育与德育的问题上,明显重智轻德,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上也过于笼统,加上高校贫困生的存在和独生子女人群的出现,对高校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梁披云先生也曾说过“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应把他们塑造成真正的人”,“我们要有理想,有纪律,还要有爱”。某些教师对爱心培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所以爱心教育更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强化爱心教育,切实为构建和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必要性。

(1)是国家和社会的所需人才也体现出了现阶段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国家社会所需人才培养做出了指示,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爱心文化尤其应成为高校和谐校园道德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2)是素养教育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成功来自于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细致的个人习惯。许多的大学生都有远大理想,但是,不少大学生,一边谈论自己的理想远大、目标宏伟时,却将手中的垃圾随意的丢在地上,为少走几步路而翻越栏杆,看见身边的人有困难却未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等待。一个人想要成功,富有爱心很重要,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要比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成功的几率大很多。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含义。

爱心意识的培养涵盖在一个人的德育休养之内,那么高校从德育着手,去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营造校园爱心文化氛围就显得多么重要。

“以德育人”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而爱心,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出高尚的道德人文休养精神,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举止上。“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指的是育人者将爱心意识融入德育教育中,从德育角度培养学生以尊重、关心每一位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弘扬爱国奉献、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民族优秀传统和道德情操。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通过“以德育人”的方式去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1)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2)有利于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3)有益于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力与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其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把“以德育人”作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个体的道德自觉性。

(一)“以德育人”要求在进行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爱心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与感染张力,奉献爱心必须源自学生内部。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设计爱心活动,也能促使他们成为教育者。所以,就爱心文化建设而言,应当树立“人人都是教育主体、人人都是受教育对象”的理念,要感召学生自觉实践爱心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自觉地去奉献他人与服务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爱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爱心文化的建设既能形成精神财富,也能有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同样有利于促成校园爱心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中督促着自己去变成一个同样具有强烈爱心的人。有调查表明,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

这些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多样的,比如校园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爱心活动、爱心基金、主题教育班会、爱心讲座、爱心个案等等。从具体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心意识,从而也营造学校爱心氛围。

(三)以“以德育人”从精神层面去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爱心文化建设也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这个物质层面去保障。

一个良好的平台或载体,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除了聘请相关爱心专家或者有名的爱心志愿者到学校进行言传身教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或从学校层面,去建立一个相对管理规范、运作透明的爱心文化组织。比如高校爱心社,它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社团中相对比较固定的常设社团,以利于爱心文化的建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里各种爱心活动以及社会的公益组织中去,从而让他们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爱心教育。

比如组织敬老院之行,为贫困山区、受自然灾害地区,捐资捐物,组织全校师生为校园内特殊困难、突发重大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等等。

总之,“以德育人”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有利于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是贯穿大学生思想、行为乃至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举措。各高校要站在德育高度,抓好校园爱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J).中国青年研究,2008,(3)

[2]《大学生爱心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

[3]《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3).

[5]《大学生网民不道德行为,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6]《构建和谐高校的“抓手”》.光明日报

上一篇:小学英语国培总结提升下一篇:马庄小学安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