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共15篇)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

---绍文乡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专题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挖掘农业专业合作社潜力,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更大限度发挥农机作业效率,实现粮食单产总产突破性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绍文乡党委政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发挥合作社效应。2008年绍文乡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在齐心村成立,由农民以土地入股,一亩地为一个股,按股分红与按劳取酬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此后,各种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合作社已成为绍文乡最具鲜明特点的农业经济组织。目前,绍文乡建立农业专业合作总社1个,下设品控部、物资部、销售部和9个合作分社。分社下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高粱生产合作社。

为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绍文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绍文乡在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的情况下,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确定了以“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生产工作思路。并多次组织全乡党政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考察了克山、海伦、肇东等地的专业合作社,通过看、听、问,增强大家对合作社的感性 1

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干部对采取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思想认识。考察结束后,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播宣讲、入户宣传、培训讲座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宣传引导工作,与农民算经济帐,用效益吸引;讲典型事例,靠事实推动,绍文乡认真总结宣传了齐心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经验,2009年齐心村规模经营7,321亩,亩产达550公斤,比普通农田亩增产100公斤,亩增收100元,入社农户年底分红300元,人均增收30元。农民依靠合作社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合作社参与和认知程度正逐步提高,今年国丰屯1.6万亩土地全部吸收入社,实现整屯推进。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政策宣传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向社会尤其是向广大农民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广宣传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目前,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达到7.1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31.8%。

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

合作社内部完善的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合作社章程规范了会员、会员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为合作社运营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绍文乡成立的合作社实现了:在组建方式上。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是经济核算主体,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在利益分配上,每亩土地保底分红300元,合作社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后的其余部分实行再次分红。在经营要求上,合作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六统一”要求进行管理。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种肥购买均由农业技术专家推荐。

种子全部进行等离子照射处理,增强抗病能力,激活种子活性。国丰合作社经营的玉米采用通透密植技术种植,亩增加株数1000多株,有效提高单产,在农药使用、病虫草害防治上,完全按照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经营地块达到田成方,地机耕,保水源,路相通,林成网“五位一体”,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总体设计要求。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绍文乡成立由党委书记、政府乡长为组长,农业副乡长、科技副乡长为副组长,农业中心和各村支部书记、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总社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下设的9个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组织,负责现场指导生产。并且成立了三个组。一是现场推进组。由农业副乡长和村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施工现场协调、调度指挥。二是科技指导组。由科技副乡长协调上级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包括良种选用、配方施肥、田间管理。三是材料综合组。由办公室负责,对合作社运作各阶段、各环节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下步工作有序合理推进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运行机制,保障合作社发展。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根据责任到人的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建立责任奖惩制度。二是建立检查督办机制。对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督办。三是建立设备设施承包机制。合作社的机电井、农机具、设备设施等全部承包到人,产权归合作社所有,并与承包人签订使用合同,明确管理内容,管护职责等。四是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一切本着让利

于民,农民增收的原则,各部门通力配合,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是争取项目支持,资金打捆使用,扶持合作社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积极筹集资金,扶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群众“筹”,在争得全体入社社员同意的情况下,将社员粮食直补资金为启动资金,国丰合作社筹集资金35万元,春光合作社筹集11.5万元;财政“挤”,在乡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7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了部分地块排水工程建设;向上“争”,在经省、市、县扶贫办同意后,县扶贫办将自助资金30万元,投入到国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做为启动资金。县农业开发办提供价值100万元的配套机械。

四是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合作社经营地块。按照县委、县政府“水利全支持,农机全倾斜,良种全补贴,保险全纳入,科技全配套,道路全贯通”扶植政策,县直各部门全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县农委为合作社经营地块实行种子全额补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派专家对合作社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县水务局为2个合作社打井44眼,其中国丰合作社打井36眼,配套喷灌设备4套。县农机局争取在齐心村组建一个1000万元标准的现代化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到位后,两个合作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将进一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进程。

绍文乡根据各村实际,采取因村而异,因村制宜的灵活举措,在全乡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社总社,下设分设,在乡村合作社建设上是一次不小的跨越,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还会面对很多挑战,但我们坚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2

1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大宗交易中, 无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 其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必然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发展市场农业, 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 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化解市场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 由于多数农村集体资金的分割和流失, 弱化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 现有的以农民入股为基础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演变为政府机构的附属和职能的延伸, 无法发挥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功能, 造成农民组织程度弱化, 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现代化、社会化的农协、会社相提并论。现阶段,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经营分散, 土地规模小, 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技术改造,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无法形成大规模调整的土地整合机制。二是农民分散进入市场, 受经济实力、个人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影响, 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现在农民之间的卖方竞争, 农产品价格形成不对称, 农民承受了各种风险和压力。三是农业创造价值少, 农副产品效益后移, 导致资金、人才外流。四是制约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农民信息闭塞, 生产盲目, 部分农产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甚至由于产地运不出去、销地卖高价, 出现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 关键是要构建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市场农业组织结构, 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启示我们,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 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 都存在合作经济组织, 并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角色不仅表现在内部的双层经营和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上, 而且还集中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合作社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北欧的瑞典约有75%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 全国居民消费的食物中有1/3~1/2是由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加工生产的。而我国市场农业下的农民合作起步较晚, 尚在形成中, 不够普遍。据统计, 目前全国已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40多万个, 这些组织尽管层次低, 功能不强, 但都已对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农民在技术、销售、就业和增收等方面的需要。

农民合作产生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经营基础的家庭性, 是家庭承包经营的需要, 二者之间并不排斥, 其结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是农业迈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这种制度安排, 既发挥了家庭制度在劳动控制、剩余分配、激励与约束等方面的优势, 又发挥了合作组织在产销协调, 外部性内化、风险弱化、利益均沾等方面的功能, 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在现实中的有效制度安排。

2现实的选择

当前,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途径有很多, 如靠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大市场牵带, 但这些办法与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相比, 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缺陷。一是农民参与的是生产过程而不是营销过程, 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二是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农户无法向经纪人、龙头企业、大市场那样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由此造成双方履行合同时存在着逆向选择行为, 不守承诺, 订单不牢。三是龙头企业、经纪人、大市场属于农户进入市场前的中间环节, 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尽量压低农产品价格, 而农民追求的是农产品能卖高价、卖好价, 两者利益通常是相悖的。

农村合作组织, 它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 在发展原则上体现自愿, 在管理上体现民主, 在经营上体现灵活性和兼容性, 在宗旨上返利于民, 做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大多数成员意见, 作为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它的优势在于, 一是具有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一个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就是一个专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基地, 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 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具有行为的组织性。合作组织可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会员的需要, 帮助会员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 为农户提供了一种互利、互惠、互助的合作服务。三是利益的一致对外性。合作组织在市场营销上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它不仅增加了在交易谈判中的对等地位, 而且还可以办加工、搞流通,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避免了农产品效益的后续转移。

特别指出的是,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符合国际惯例, 它不仅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而且可以作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谈判和制订, 有利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符合农民意愿和根本利益, 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现实选择。

3途径的探索

国家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分重视, 在新修改的《农业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法律规定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了条件。从实际发展看,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水平还不高, 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综合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外部环境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在法律地位、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着制度障碍。因此, 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 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国家不仅要在法律上给予定位, 而且要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应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并应着手研究制定《合作社法》, 允许合作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立项竞争。

b.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作用, 发展以村为单位的社区性、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可利用集体经济已有的资源为社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教育、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如牡丹江市东安区大湾村就是典型的社区综合性服务合作组织, 几年来, 该村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积累了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 并反哺农业, 初步形成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工厂化农业雏形。

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助推现代农业 篇3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10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6.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56.2亿美元,增长4.1倍,其中,进口额由124.7亿美元增长到948.7亿美元,增长6.6倍,出口额由181.6亿美元增长到607.5亿美元,增长2.3倍。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了国内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以及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同时,我国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级农业贸易救济工作合作模式和协作机制已经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市场监测体系、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国际农业研究体系分别于2005年、2007年、2009年启动,为缓解和预防国外产品进口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不利影响、维护产业安全和农民经济利益夯实了牢固基础。

农业科技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已与全球9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通过农业引资引智,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1年我国农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20.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5.6%;截至2011年,先后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各类先进农业技术近2000项,种质资源近10万份,仪器设备等近2000套(台、件);10年来,签订各类农业国际合作框架性和实体性多、双边协议156个,组建农业联委会或工作组33个,促进了全球农业科技合作。

农业对外援助合作持续发展,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002年以来,为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在华培训了近万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我国政府承诺建设援助非洲14个农业援外技术示范中心,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近期又启动了9个新增的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前期考察立项工作,还对与巴基斯坦等5个亚洲国家开展类似合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南南合作持续发展,共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21个国家派遣了865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

农业“走出去”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截至2011年末,全国约有800家农、林、牧、渔业境外企业分布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集中在天然橡胶、棕榈、木薯、剑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以及远洋渔业捕捞。远洋渔业规模不断壮大,资源开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具备了远洋捕捞的各种船舶类型,2011年远洋渔业总产值约126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以上。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4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和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战略任务。运城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粮棉基地,被称为是山西的“乌克兰”,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提升农业内涵,展现运城特色,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打在全新的现代农业基地,是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转型发展主要抓手和战略任务。

所谓旅游农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旅游农业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5

丁锡国

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近日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全面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5月1日至3日,李岚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和省长张高丽的陪同下,在潍坊、威海、烟台等地先后考察了昌乐尧沟、寿光、洛城的果菜种植基地、农业产业化高科技示范园区、果菜批发市场,以及部分高校、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李岚清对山东省推行以公司为龙头,以高科技为手段,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市场,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农业转变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经济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四项战略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三个突出问题,思路对头,效果显著。山东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李岚清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通过兴办农产品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等,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在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李岚清仔细地询问了对进入市场的果菜进行药物残留等检测的情况。他说,质量安全问题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没有质量安全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当前,要特别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这是拓宽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环节。

李岚清强调,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要从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联合广大农户,引进、培植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李岚清对烟台、威海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取得的新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在考察烟台长岛中学和威海一中时,他指出,要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培养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把发展义务教育

作为一项主要责任,务必做到教师工资、教学经费、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等“三个确保”,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考察时,李岚清指出,实行高校与地方共建,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密切高校与地方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的高校首先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为本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培养人才。只有贡献,才有“共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辅导员要进学生宿舍,把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宿舍中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保持高校稳定,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当他了解烟台汽车工业学校培养的高级技工供不应求时指出,职业学校的专业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越办越好。(完)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6

近年来,石门县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牵头,农村办、农业局、畜牧局、柑橘办、茶叶办、蔬菜办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组委会,按照“标准化创品牌、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持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成效显著,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消费安全,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生产标准化,催生了“三品”农业

石门县充分利用山地多、高寒气候、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了柑橘、茶叶、高山蔬菜、家禽、生猪、烤烟六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桔第一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有机茶生产基地、湖南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县、湖南省烤烟生产重点县、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湘西北最大的家禽生产基地。结合全县特色农产品布局,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这一载体,制定发布了柑橘、茶叶、马头羊、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创建了一大批核心农产品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养殖小区、示范村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认证品牌。到2008年,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达到116.703万亩,绿色食品认 证面积达到22.7万亩,有机茶认证总面积达到了9590亩。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到4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0个。“白云银毫”、“泰仙”、“渫峰”、“香山寺”、“东峰”、“壶瓶山”、“添怡”、“恒胜”等8个品牌茶叶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金湘源”柑橘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湘冠”牌柑橘、“壶瓶山”牌高山萝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圣乡株木岗园艺场2300亩橘园通过了欧盟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蒙泉栗树村1000亩柑橘获得美国农业部NOP有机农产品认证。无论是认证品牌数量还是认定面积,均居全省前列。

二、经营特色化,打造了“品牌”农业

近年来,石门县按照 “品牌化”经营农业的思路,接二连三地举办了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的节会活动,有效培育出了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夹山茶文化研讨会”、“石门茶禅之春”、“请您喝碗石门茶”等茶文化活动,向外界推介了石门“茶禅之乡”的历史渊源,石门茶叶因此名声大噪,“石门银峰”、“东山秀峰”双双入选“湖南十大名茶”,2008年5月,“石门银峰”正式获得国家商标局地理证明商标。10月,石门县获得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首届“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连续举办七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使“石门”柑橘品牌享誉大江南北。2008年,“石门柑橘”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中华名果”。7月,“石门柑橘”正式获得国家商标局地理证明商标。随着农产品品牌影响的扩大,带动了石门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价格的上升,农民因此获益增加,就石门柑橘而言,一般要比周边地区价格高出10%-20%,石门也因此成为全国柑橘主要集散地。

三、净化投入品,控制了“源头”污染

为控制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的源头污染,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履行职能,深入开展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有效净化了全县农业投入品市场,提高了优质农业投入品的占有率,实现了优质农业投入品换得优质农产品的目标。2008年,县农业局对全县900余家农资经营网点进行了“无缝式”经常化监督。共进行了四次专项检查和整治,检查农资品种81个(其中农药46个,种子21个,肥料14个),共抽样39个送检,其中32个合格,合格率为82.1%。全年接受农资质量投诉案件23起,立案查处10起(其中种子2件,农药1件,肥料7件),查处问题种子1500余公斤和不合格肥料420吨。县畜牧局对县内189家兽药、饲料经营店的条件进行了现场审核,对80多家规模较大的兽药饲料经营厂家销售的主要动物饲料产品和双佳、九峰两大饲料生产厂家生产的内销饲料进行了重点监测和抽样检查,建立了监测台帐。配合农资打假,开展了二次大的执法检查活动,出动执法人员43人次,印发宣传资料4790份,共查处收缴假劣兽药饲料31个品种161件2350盒,货值1.43万元,并当场予以销毁。

四、严把准入关,确保了“餐桌”安全 为了保障广大城乡居民“餐桌”安全,组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经常性地开展了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监测结果,曝光不合格产品,扩大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县畜牧局严格对畜禽产品进行检疫,把好“三关”,确保了城乡居民“肉篮子”安全。严把产地检疫关,做到随报随检,确保病毒动物及其产品不出产地。严把屠宰检疫关,禁止无证无标动物入场,禁止检疫不合格动物产品出场。严把市场检疫关,禁止无证、无印“白板肉”和“问题肉”上市销售,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同时启动实施了定宰场“瘦肉精”检测制度,2008年共检测牲猪1000余头,“瘦肉精”检出率为零。县蔬菜办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加大了蔬菜检测力度,确保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安全。2008年不仅对楚江市场的蔬菜和本县基地蔬菜进行了抽样检测,而且将站西路和东方桥市场的固定摊位与零售蔬菜的检测纳入了日常检测范围,抽检对象扩大到大白菜、青椒、豆角、茄子等24个品种,实行365天检测制,全年共检测蔬菜样品25640个,其中合格样品25555个,合格率为99.7%。其中市场17948个,合格数为17876个,合格率为99.6%;蔬菜基地7692个,合格率为100%。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显示屏及时向广大消费者和群众进行了公示,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予以销毁,共销毁农残超标蔬菜518公斤。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7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以帮扶农村剩余劳动力, 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创富为目的, 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致力发展特色优质糯玉米产业。近年来, 在农担公司的支持下, 该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 累计获得银行贷款300余万元, 其种植肥料、种子及收购资金得到保障, 社员种植积极性高涨, 销量逐年增长, 社会与经济效益明显。

1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 现有社员1659人, 发展特色糯玉米种植基地约200 hm2, 年产量2500 t, 产值约550万元。该社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 走差异化市场竞争之路, 主攻特色农产品种植, 填补了市场空白, 生产的黑糯玉米、彩色糯玉米、京科糯王等产品供不应求,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该社先后获得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授予的“市级示范合作社”及“市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荣誉称号。

2 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 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题

2010年年初, 为进一步利用北碚区金刀峡地区地理及气候优势条件,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反季糯玉米, 提高当地农户种植积极性, 北碚区金刀峡合作社在通过前期试种成功的情况下, 计划发展167 hm2的糯玉米种植基地, 需为800余名社员垫付肥料、种子等费用, 资金缺口为50万元。为筹措资金, 该社社长曾多次向银行申请贷款, 但碍于缺乏有效足值的抵押物, 一直未能成功。

2010年4月, 该社通过当地农经站引荐, 经农担公司实地考察后, 认为其产品有市场、销售渠道畅通, 农担公司决定为其向银行贷款50万元提供担保。在设计反担保措施中, 北碚区农村经济工作管理站配合农担公司在全市率先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反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 将该社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在合理评估后抵押至公司, 增加了银行对该社的授信额度, 有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抵押物不足而导致贷款难的问题。该笔贷款的发放, 对于推动北碚区金刀峡特色效益农业——反季糯玉米的发展, 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农担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权”抵押担保贷款, 扩宽合作社融资渠道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合作社成功融资后的转变

在公司提供的担保贷款支持下, 以及保前保后融资辅导、财务规范等增值服务的帮助下, 通过3年的发展, 北碚区金刀峡农作物合作社发展迅速, 增收带动效益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基地规模增加, 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该社取得资金支持后, 垫付社员的种子、肥料等费用以及发展特色糯玉米基地的资金得到了保证, 社员种植意愿高涨。从2009年至今, 该社100 hm2特色糯玉米种植基地发展至200 hm2, 基地规模增加了1倍, 社员从810人增加至1659人, 增加了约1倍。

北碚区金刀峡合作社通过自身良好经营, 不断引导当地农户从原有的零散耕种习惯转为从事特色糯玉米的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在为解决当地大量剩余劳力有劳可投的情况下, 初步形成了以北碚区金刀峡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2 保障农户利益, 促进行业自律与规范

该笔贷款的发放, 保证了北碚区金刀峡合作社玉米成熟时的收购周转资金, 保障了农户增产增收的利益。同时该社利用自身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 进一步稳定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此外, 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良好经营与合理规划, 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经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实现了行业优势、联合互补, 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逐步完善规范财务监管制度

在担保贷款调查前期, 公司发现虽然该社经营状况良好, 产品有销路, 但由于其财务管理粗放, 坐支现象突出, 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对该社实际收入的判断。为此, 公司针对该社实际情况, 提供了前期担保贷款资料整理辅导以及保后的财务完善建议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保证了其担保贷款的成功。在农担公司增值服务的帮助下, 北碚区金刀峡合作社财务管理逐渐规范。截止目前, 该社对收购、销售、运输的每一笔费用, 都做到了“收有凭、支有据”, 并按国家《会计法》标准建立了规范的标准账薄。

通过农担公司提供的担保贷款以及匹配的增值服务, 北碚区金刀峡合作社迈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其发展有了希望, 社员的凝聚力较以前更强了。2011年合作社的生产量、销售量、利润收入较2010年有了较大提高, 实现利润75万元。

4 展望

“三农”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的有效解决, 对于促进合作社的和促进当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北碚区金刀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融资案例, 在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 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也更加坚定了农担公司“服务三农, 助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信心。公司将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与创新, 继续致力于破解农村难题, 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摘要: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致力发展特色优质糯玉米产业。2010年年初, 计划发展167hm2糯玉米种植基地, 为筹措资金, 多次向银行申请贷款, 但碍于缺乏有效足值的抵押物, 一直未能成功。北碚区农村经济工作管理站配合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反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 将该合作社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在合理评估后抵押, 增加了银行对其授信额度, 现已累计获得银行贷款300余万元。贷款的发放, 对于推动北碚区金刀峡特色效益农业——反季糯玉米的发展, 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扩宽合作社融资渠道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8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和成效

(一)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业集群。我县龙头企业引领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果业方面,2012年全县新发展果业面积6万亩,其总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果品总产量5.6亿公斤,实现产值11亿元,先后被国家确认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苹果及果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业方面,2012年,全县生猪、大家畜、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9.01万头、26.03万头、34.91万只、481.4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3%、7.1%、6.6%和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006吨、14244吨、18071吨,同比分别增长12.6%、7.8%、15.8%。我县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如: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把149个绿色果业专业协会联合起来,培育绿色苹果生产基地30.8万亩,辐射带动三门峡市区115万亩果园,普及二仙坡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品牌产业发展道路,亩产平均7300斤,商品率85%,比未入社农户每亩增值29%。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如:金秋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实行“四统一”,统一技术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果品订单销售,走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规模化生产苹果商品出口道路,带动1万多农户,为农民创收1500万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解决果农苹果生产和销售问题,产品出口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现代化大型农牧百强企业河南省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投资5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采用放养和舍饲相结合的原生态、纯绿色饲养方式,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万亩,实现生态养猪50万头,建设散养舍1250组、50万头屠宰场一个、20万吨饲料厂两个、14个种猪繁育场,现存栏4万头,第一批生态猪肉已在郑州上市。

(二)合作示范带动,壮大特色产业。

1.“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陕县农乐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建园和经营管理,已发展会员352人,种植面积达到5300亩,建有采穗圃、育苗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陕县军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27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经营面积6200亩,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二十多个,实现产值2200万元,利润8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2.7万元,高于不入社农户收入17%。

2.“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陕县富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投资350万元,拥有3个食用菌栽培场、30座发菌大棚、2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个冷库,农业经营面积300多亩,年种植平菇、香菇150万袋,年产值1200万元,纯利润700万元,带动全镇1200多户30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三)农场大户联动,产生规模效益。“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农场大户为有效载体,扩大了商品化育苗、商品化烘烤、机械化播种、剪叶、起垄、盖膜、施肥、移栽、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张茅乡西坡脑村庞振杰创建烟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租地经营380亩,总产量76608公斤,总收入174万元,实现盈利6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不敢进行长期投资,进而影响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从事初加工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行业龙头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限制,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虽然上级财政和我县对农业经营组织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融资难,发展过程中缺少扶持资金,是制约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

(一)围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围绕全县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证、土地收益评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起便捷高效、标准统一、信息通畅的土地流转平台。二是规范流转程序。发布土地流转须知、调解当事人须知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使流转双方信息对称;通过严格实施“八表一档案”信息填报制度、调解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构建了和谐的土地流转经营环境。三是超前化解纠纷。通过制作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建立流转双方收益动态平衡机制、严格签证归档管理制度等,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口头协议或协议内容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纠纷。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

(二)依托优势,壮大经营主体,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壮大龙头企业。把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常抓不懈。要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立足于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林、果、牧、烟、菜、菌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对已经确定并有明确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育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要扶持壮大优势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民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大经营、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要靠发展农民合作社。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有力抓手,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着眼于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着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发展起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让他们租赁或转包其他农户的承包地,成为带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引导农场和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动,有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高。

(三)科技驱动,健全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科技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龙头企业合作共享。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试验高产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二是抓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特色农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场、大户,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班,把农业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综合生产中的作用。三是抓科技装备。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高在现代农业中的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四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四)创新手段,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现代特色农业投入。一是注重招商引资。各乡镇和农口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建立农业项目库,做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工作;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包装,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项目推介、展览会、商贸洽谈等活动平台,加强特色农业产品推介和宣传工作,广泛捕捉投资信息,深入开展项目对接,努力提高项目落地率。同时,要通过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制定扶持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园区品牌,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功能,使我县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发挥财政职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农场大户。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参股经营、研发补助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和“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引进一批大公司、大企业,发挥他们的资金、经营优势,建设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争取金融支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切实落实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引导信贷资金向农村投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大户的规范管理、信誉度评定和信贷供给,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励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开发,增强行业龙头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发展后劲。

(五)突出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种(养)产销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植、养殖模式。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监管,加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力度,防止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要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质量监督举报等制度,逐步推广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并抓好相关品牌的申报和办理工作。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做到既要创品牌,更要创名牌。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为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顺应形势,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顺应“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着力于提高农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机规模化作业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我市农机合作专业组织于近几年有所发展,但是一般都结构松散,管理混乱,缺乏一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广泛宣传,切实做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精神深入各级干部和农村千家万户,深刻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加大对农机合作专业组织的扶持和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工商企业等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要规范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地组建农机合作社,必须按照“自愿联合、经济参与、共同拥有、民主管理”和“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即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社员享受章程规定的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在运营方式上一般实行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机具修理、统一收费结算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多主体牵头兴办。一是农机能人带头型(或农机大户牵头型)。由农机能人(或农机大户)牵头,种粮大户、农机手等自愿按股份制原则入社;二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利用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手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工商资本带动型。由村委会牵头,吸引工商企业资本投资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等。

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力求多样化。农机合作社按照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提供多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供农户选择:一是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结算成粮食由合作社交给农户,农民不用种田就能拿一定数量的口粮;二是农户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活可自己承担等。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

1、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3、有利于机械化全程作业服务,较好地解决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提高耕地利用率,制止季节性抛荒。

4、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

5、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6、有利于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0

开县农综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柑橘果园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果、菜、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截至6月底,已发展血橙基地1000亩,锦橙基地5000亩,林下种植大豆2000亩,花生2000亩,蔬菜1000亩,林下养鸡500亩,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100 亩,发展乡村旅游建“林家乐”3家。

一、合理引导、科学谋划。

通过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宣传,通过技术收入对比,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同时,县农综办多次深入基层入户调研,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农户的意愿为先,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在长沙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种植花生、大豆,在厚坝镇厚坝村大力发展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和“林家乐”。

二、扶持龙头、示范带动。

县农综办把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作为推

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大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在每个农综项目区选择了2-3个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培育,使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科技配套。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1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现代农业以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特色产业,并已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在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增收。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吉林省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過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另外,乡镇农技专家少,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3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种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业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

3.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另外要支持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 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

3.4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 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2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以五大功能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 推动柑橘、生态渔、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7个百亿级产业链向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及其贫困村、贫困户延伸。支持贫困区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重点扶持有龙头带动、贫困农户干得了的产地初加工项目。

二是建立“双对接、双选择”的产业到户机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细化七大产业链建设环节, 实现与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及其镇乡“双对接”。指导贫困村优选主导产业, 发展“一村一品”;围绕3年增收目标, 制订“菜单式”产业项目清单, 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自主选择, 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三是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农业信息化改革相关项目优先安排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实施, 在国家区县率先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支持贫困区县产品整选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建设。采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 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3

XX镇耕地总面积4.4万亩,人均耕地1.1亩,几年前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承包地块分散、零碎,农村老旧房屋布局零乱,河道、河塘纵横交错,地块高低不平,农田基础设施差,农业装备水平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巨大。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镇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强化资源整合,多方筹措资金,以村为单位,大力实施平田整地,科学合理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了土地集约经营,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转变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很多农户迫切需要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将土地流转出去。XX镇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以村为单位,首先将农户分散的土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由村经济合作社支付农户租金,确保在土地平整期间农户有稳定的土地收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进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以后,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不再 1 按原承包地返还农户,而是根据规划,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流转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全镇共流转土地2万亩,涉及到迎阳、二爻、大雁湖、柏树墩、XX居六个村,村村实现了全流转和规模经营。

2、打破田块格局,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彻底改变土地零散,高低不平、沟河紊乱的农田格局,XX镇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中央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以村为单位,打破地界、沟界限制,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对原有农田进行集中平整,填平废沟呆塘,统一规划条田布局,科学合理配套灌排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集中连片,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达标的现代高标准农田,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近4年来,XX镇整合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近2万亩,其中二爻居近三年实施项目5个,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800万元、都市生态农业项目资金700万元、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68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万元,全村4800亩耕地全部重新进行了平整和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示范村。通过整村推进,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全镇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 2 增耕地面积931亩。

3、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已建成的规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建设蔬菜基地、苗木基地、优质稻米基地,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根据产业布局,选择和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本地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先后将西片村居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重点流转给本镇种粮大户,今年全镇新增家庭农场17个,经营面积达5000亩。建设稻米基地和蔬菜基地,促进种植大户增收达15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投资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先后引进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庆怡蔬菜专业合作社及一批外地种植大户落户XX。这些客商和种植大户凭借资金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种植规模大,为XX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土地4000亩,成立南通顶茂食品有限公司,建设芥菜、辣椒及生姜种植基地,并进行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土地集中后,单体种植规模增加,产业特色明显,为提高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绿欣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柏稻麦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入社会员1650个,合作社年销售额 4.2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XX镇农业生产实现了三个有利于的目标。一是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农田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不但获得900-11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年轻劳动力放心外出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中老年劳动力在当地农业企业就地转移,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比纯粹种田收入增加1万多元。三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集体不仅得到了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收入,而且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面积大为增加,新增耕地耕地出租收入增加了村营收入,2014年,全镇8个村居村营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各村土地流进流出管理费在村营收入中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二爻居村营收入突破百万元,由原来的XX负债第一村,变为现在的经济强村。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篇14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为农林牧渔等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十二五”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亟需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地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消费对增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为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做出新贡献。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篇15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为满足农村、农业、农民科技文化需要建立的, 以丰富、权威、实用、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信息为主要内容, 提供有针对性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目的是为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意见, 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利用, 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资源收录情况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内容精选于“中国知网”海量资源:超过9 000万篇的期刊、报纸、图书、图谱、工具书、手册、专利、科技成果、标准、年鉴、视频等数字资源, 每天新增在1万篇以上, 规模大、覆盖全、内容新。经专业分类筛选, 可直接用于“三农”的文献已达675万篇, 包括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农村管理、农村文化、家庭教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等相关文献, 并实现动态连续更新。

2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进展

近年来, 广大农民使用网络的意识不断提高, 农村信息化条件迅猛普及, 90%以上的乡村配备了电脑, 全国农村网民已达1.3亿人, 手机用户超过2亿, 卫星数字广播与有线电视也在大面积普及, 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以其“内容多、更新快、传播广、成本低”的优势正在成为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资源形式。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就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 作为农业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重要平台, 是在农业部科教司指导下,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中国知网联合调研, 基于中国知网强大的CNKI系列数据库资源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的, 以丰富、权威、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信息为主要内容, 为现代农技推广提供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的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服务对象: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组织;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等。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丰富的农业科技文化信息资源, 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其迫切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 提高农技员及示范户的技术带动推广能力, 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推进全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提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权威可靠、时效性强的技术信息, 满足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的多样化科技信息需求。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县乡农技人员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及时快速的网络信息服务通道, 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手段和新桥梁, 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村人才、技术、信息短缺的难题。因地制宜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个性化服务, 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生产结构农村的个性需求。搭建信息发布、技术交流的平台, 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供求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等突出问题。

目前,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经过近3年的建设推广和培训, 全国已经建设2万个单位书屋、8万个农技员个人书屋, 共使用书屋9 505 136次, 共下载1 157 669篇文章。

3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应用案例

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建设过程中, 涌现出了四川省简阳县、山东省章丘市、四川省江阳区、浙江省仙居县等一大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典型用户, 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实时和交互传播, 加速了农业技术及信息进村入户, 提高了农技推广效率, 为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到普遍欢迎。

3.1 四川省简阳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农技员收获良多

首先, 拓宽了知识面。进入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丰富的农业知识后, 其中一些新颖的种植技术如硬质复盖栽培技术等深深地吸引了农技人员, 通过学习我国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品种开发、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获益匪浅。

其次, 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涉及面非常广, 通过学习掌握了实际工作中非常棘手的问题的知识, 如玉米为什么分蘖等农技推广工作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一问一答的形式, 也提供给专家、同行一个交流平台, 这种平台增加了相互交流的广泛性, 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方式非常实用。

第三, 通过学习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办法, 找到了差距, 发现我们现在的小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如今,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农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进一步告诉我们, 农业技术推广任重道远。迫在眉睫的是引进一些高产、高效、高质量的品种、项目,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 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第四, 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学习, 深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农业科技的进步,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应用科技手段, 保障农产品高产、稳产、优质, 即为现代化的社会提供更多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

3.2 山东省章丘市——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成为章丘市农技推广新途径

2012年,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配合“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长期开展, 山东省章丘市依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建设, 与中国知网联合建设了面向全县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16个, 全县百名农技人员有了自己的“移动图书馆”, 1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单位书屋。章丘市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开通以来, 书屋被越来越多的农技人员和农民所认识、掌握和自觉使用, 书屋使用总次数接近2万次。为了使广大农技员和示范户熟练使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章丘市农业局于3月6日邀请中国知网的培训讲师, 对全县100名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网络书屋的培训。

在实际应用中, 涌现出不少通过使用书屋服务当地农民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事迹。比如, 2012年章丘市推广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地膜西瓜套作棉花种植模式, 在当地高官寨镇、黄河镇实施。负责棉花技术推广工作的章丘市农技员王芳, 就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查找到《瓜棉套种棉花黄萎病发生原因及生物防治》、《棉花套种西瓜栽培技术》、《拱棚西瓜套种棉花栽培技术》等多篇关于西瓜套作棉花的技术资料, 从中研究总结出适合当地的地膜西瓜套种棉花配套技术, 加以培训推广, 使得当地农民熟练掌握了瓜棉套作技术,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012年3月, 章丘市绣惠、相公区域站农技员许新廷和他的同事在对章丘市相公庄镇小康村进行农业科技入户指导时, 一位村民询问起了关于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之前他们并未具体接触过金银花的相关种植技术。从该村回来之后, 许新廷便通过他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进行查找相关资料知识, 共查到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10余篇, 通过对相关文章认真筛选, 迅速找到了农民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并及时将相关技术知识告诉了农民。“若是没有如此强大的信息平台, 恐怕不能如此简单迅速地就能解决。”许新廷深有感触的说:“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更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到工作当中,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恰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这个便利。”

随着章丘市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开通, 其被越来越多的农技人员、农民所认识、掌握和自觉使用,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在发挥其帮助农民找技术、找专家、提供发布供求信息和在线技术咨询的平台等实际作用, 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信息服务, 成为章丘市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成为农技推广和农村科普的一种新途径, 将为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加快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做出积极贡献。

3.3 四川省江阳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全面启动

四川江阳区发文说, 通过开通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使我区在农业第一线上的同志们能够加速更新自己的农业知识, 掌握适宜我区发展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及最先进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推广手段, 并打破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使整个农业产业有效链接起来。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真正成为我区基层农技人员的“移动图书馆”和“加油站”, 成为替广大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的“全科医生”, 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帮助农民朋友致富, 为农民生活提供保障。

3.4 浙江省仙居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农技员的好帮手

仙居县是浙江省第一个整体推进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县, 由于县委领导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高度重视, 县农委积极组织农技员进行网络书屋培训, 广大农技员自觉应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中许多实际问题, 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被誉为“农技员的好帮手”。

农技员和示范户使用网络书屋的能力大为提高。2012年3月17日上午, 仙居县召开全县农技员春耕、备耕以及使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动员大会, 县农业委员会的部分领导出席, 并做动员讲话。同时, 由中国知网培训讲师详细介绍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使用方法。来自仙居县各村镇的农技员及网络书屋系统管理员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利用书屋解决了大量农技推广中的实际问题。基层农技员只要轻点鼠标, 就可以非常快捷、准确地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了解到关于农业技术、致富信息等资料。例如仙居县畜牧兽医局王相根、郑杰从书屋中找到了鸡球虫病防治、鸡盲肠肝炎病防治等技术资料, 白塔镇农技站李淑春找到了桑树种植、草莓种植等相关技术, 根据这些资料, 他们编写了相关技术“明白纸”, 解决了农技推广中的难题。

3.5 个人用户使用书屋案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乡农技推广站张厚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上面的专业期刊杂志, 每期必读, 不过瘾, 还抄写杂志上有关文章。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我们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我准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把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上许多农村种植、养殖生产方面的技术经验送到田间地头, 真正成为指导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好帮手。”

四川省简阳市青龙镇农业服务中心詹钦辉, 每天进入简阳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两次, 感觉收获良多, 既拓宽了知识面, 又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说, 今后将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这座知识的宝库里吸取更多的营养, 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 为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做扎实的工作。

四川省犍为县农业局李娟说:“农业网络书屋里配备的期刊、使用图书、视频、科普挂图, 每天必看, 信息更新及时, 不断完善我的专业技术知识, 成为我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好‘朋友’, 让我在工作实践中游刃有余, 应对自如。”

正在使用此网站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六连职工王峰告诉笔者:“有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不用出门就可以学到最新的实用科技知识, 图书、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 更加便于理解。”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被军户农场职工誉为“移动的图书馆”。

用户一致认为,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操作简单, 轻松获取知识, 确实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省钱又方便, 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移动图书馆”,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4 总结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总体目标就是面向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及时有效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适用知识和最新信息, 提供帮助农民和各类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的便捷工具。以提供技术、开展技术服务、为农技推广提供新的手段和工具为主, 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满足农业发展新的科技需求, 同时兼顾农民的文化需要, 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最终达到利民、惠民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建议, 目前我国拥有70余万农技推广人员, 如果能够全面有效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武装, 必将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能力, 因此应加快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 增强基层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个性化定制、实时推送, 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加大网络推广力度, 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县乡农技人员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的及时快速的网络信息服务通道;加快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大户、示范户建设。

上一篇:集成膜技术在回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下一篇:保护眼睛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