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中国近现代史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中国近现代史(共12篇)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中国近现代史 篇1

“读文献·勤思考”

题目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姓名孙 永 浩学号20126119 班级农学12-1

指导教师

日期2013 年11 月 18 日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主席于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这片文章语风上风趣幽默,内容上却是蕴含深刻的哲理。读此,觉得很有必要作一篇读后感。

首先,什么是本本主义?即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过去红军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免存在。所以,这篇论作在任何时候都有借鉴作用,值得好好品读。

《反对本本主义》共讲了七大点:

1、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2、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3、反对本本主义;

4、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5、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6、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7、调查的技术。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使很多把书本、理论当教条的人产生了疑问,凭什么?凭啥就没有发言权?书上这么写的,文件是这么说的......懒得理你,就是因为书中这么写的,你也这么编了,文件这么说,你就跟着掰,还拿着稿到处讲,千篇一律,八股作风,脱离实际。书中好似说蓬莱有仙岛呢,你找给我看一看!这是犯了本本主义。我认为这句话是最霸道,但又最具情理的,很有伟人的风范,读之畅快淋漓,试想若是当着那些领导的面前说这么一句话,便是做鬼也值得啊!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虽不能说耳熟能详,但这实践主义的“幽灵”,依然漂浮在社会主义的上空,警醒世人,奈何现今的某些人,鬼见了都会愁,还拿着一帮秘书的活儿,对这群众大肆宣读,“如今啊!GDP屡创新高,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已经啊,跨人了小康生活啦......”,大腹便便,还说得带劲。要是那GDP能从你肚子里流出那么一丁点儿,民工们也不会磨刀霍霍,想拿你开膛破肚了!不仅本本主义,还本本主义得令人发指,见过瞎掰的,没见过这么能掰的。毛主席在文中强调过,“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简单的十四个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毛主席生前就注重整风,当今,不仅知识分子,党内人士更要整整风了,面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语,蒙蔽了党的眼睛,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话虽然重了点,但对于我们正确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知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值得谨记!

紧接着就表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一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就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熟悉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文中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的人,大声疾呼,发出了“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的号召。

通过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站到群众中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话虽如此,做起来并冒得那么简单!文-革后,党内坚持两个两个“凡是”的思想,教条主义的理解毛主席的话,让活人寒心,也让英灵不得安身!如让毛主席知道,不抽他们几个耳光子那还行?正是因为错误的思想,才是国家经济建设困难重重,徘徊难进。毛主席曾在文中指出:“盲目的表面无异议的执行上

级的政策,这不是真正执行上级的政策,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手那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何以如此?不东脑筋啊,不深入调查,具体的制定具体方案,只顾生搬硬套,造成损失,却因看上去“未犯错”而难以罪责,美哉,妙哉!损失在谁?还不是国家。我认为,对这种不作为的领导,应该重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机械的执行上级的政策,文本办事,出了篓子还牛气十足,政策和上级精神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他们以为没人治得了他们。我曾经多次遇到那样的情况,不管是办贷款,还是交学费,找院里,院里说是校方的决定,没办法。真没办法吗?我看是懒得想,没有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领导还有何用?本本主义!民间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帮起群众就没有那股子聪明劲了呢?

读完《反对本本主义》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毛主席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读者带向他要说的话题上,由浅入深,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他的想法并接受他,领略革命领袖高层建瓴的气质;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广大群众,学生都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我们说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生活才会更像生活,和-谐与进步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中国近现代史 篇2

翻开扉页, 立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觉, 它不同于以往中国近代音乐史著作的“断代史”的写作方法, 而是推陈出新地采用类于史家离骚《史记》之“纪传体”的风格。书中生动描绘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十八位杰出音乐家音乐生涯, 以独特的人文视觉解析他们的经典作品;而篇章间隔中“作者的札记”, 更让热爱音乐的读者大开眼界, 对相关中外历史、艺术及事件的链接, 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笔风, 亲切而朴素, 恰似那迎面吹来的春风, 温暖而不张扬。手不释卷的读完, 不禁感悟满怀, 遂以此书评抒发之。

一、娓娓道来十八位作曲家人生曲折, 尽显学者无尽人文关怀

《笔谈》一书, 其主干内容是以生动地语言、客观真实地介绍和评价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十八位著名的音乐家: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王光祈、阿炳、青主、刘天华、吕文成、贺绿汀、黄自、洗星海、吕骥、江文也、聂耳、马思聪。首先从人物的选择来看, 近现代音乐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基本包括在内:有西洋音乐东传初期的中国新音乐的奠基者们, 有中国乐派崛起时期“学院派”的领军人, 有为新中国建立甘洒热血的革命音乐家, 有在音乐殿堂从事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锋, 有扎根于民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传承者的身份低微的民间艺人, 还有曾被长期漠视的所谓“汉奸、右派音乐家”……另, 涉及中外艺术家有八十三人之多。

仅就十八位作曲家的选择, 也体现了作者写作态度的认真, 资料取舍的认真。或者, 他们是代表了每一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发展做出贡献的音乐家群体形象。

如《笔谈》写到学堂乐歌时期的三位代表人:“从1903年沈心工在学校创立唱歌课, 推动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曾志忞在当时是同情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但在理想

咱一起抓贼!”

当这样的悲剧发生, 老张虽然做了正确的选择, 却无奈促就了最坏的结果。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是再简单不过的话题, 然而现实却远远不会这样子单纯。为了生活, 人民无奈去扮演小偷, 为了维护正义, 警察屡屡将一位位父亲、母亲、家里的顶梁柱带进了所里, 一个个原本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 一双双原本已经不堪一击的沉重肩膀, 然而, 一位警察真的做不了那么多, 也管不了那么多。张惠领想不通, 也许谁都想不通, 到头来是对是错。

声嘶力竭的呼喊, 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这一切的喧闹。

影片并没有在完成一个道德命题, 而是传达了一种潜藏于日常生活的焦虑。面对这样一部深透那个城市挣扎"活着"的众生无奈的影片。犯罪与执法皆有出处, 活着与死去皆无落脚。正面人物带出的负面社会, 正能量掺杂同情无奈下抵不了强大负能量。影片的朴实无华与现实的光怪陆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们没能实现时心灰意冷, 变得消极, 这可以说是当时某些音乐家的无奈和悲剧。”“在我国音乐教育刚刚起步, 对是否需要音乐教育尚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 他毅然选择了音乐和美术教育工作……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 是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可谓字字珠玑, 深切点评, 恰到精准!

又如评价萧友梅“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真正改变‘选曲填词’的方式, 根据诗词进行音乐创作的第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黄自的音乐作品, 虽不如聂耳、冼星海的革命新音乐产生的社会影响那么巨大……但其艺术文化价值以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影响, 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得。”聂耳“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他以大无畏精神, 冒着生命危险与被压迫群众休戚与共, 自觉地、始终如一地把音乐当做武器。”洗星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他毕生致力于音乐的推广和普及, 尤其致力于推动群众歌咏。”从对学院派与救亡派作曲家的历史贡献和艺术特点评价来看, 李岚清同志从不同的角度, 因人而异, 客观评价。

对历史上曾饱受磨难而坚定立场的作曲家, 他给予高度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 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 贺绿汀曾被错误地当做‘资产阶级在音乐界的代表人物’而受到批判……在历经磨难的人生旅途中, 贺绿汀对前途从未失去信心, 充分表现出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历史上曾经有过污点的音乐家, 不隐晦, 坦言直抒, 也不因此而渺之艺术成就:“由于历史原因, 江文也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如今, 这种情况终于改变了。江文也以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音乐修养, 为探索中国近现代民族新音乐创作风格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对于每一位的作曲家的写作和评价, 均是建立在严谨的考证基础上, 深深地体现了李岚清同志对于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和人文关怀深情。这十八位音乐家和札记中涉及到外国著名艺术家, 如贝多芬、帕瓦罗蒂等交相呼应, 体现作者宽广胸怀、开放性的学术视野, 和囊及中外文化的深厚人文内涵。

二、别出心裁之“作者札记”, 展现丰富文化底蕴

前面讲到, 《笔谈》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18位作曲家的传略。但, 在每一作曲家传记之后均加入了一段“作者的札记”。

真正需要的, 是一份内心的平和与安详。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普通的社会人。有那么多像影片主人公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为了带给别人温暖, 独自吞下了那么多的负能量, 我们又有什么权力整日地虚度、抱怨?

指导老师黄宝富

陈娴娴,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2011级学生。

这一篇篇札记有的作为对作曲家资料的补充, 如赵元任传略后的札记中, 描述了赵元任的三则趣事, 一则是“1920年,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并到湖南讲学, 赵元任就用湖南当地方言为他翻译, 他的方言讲得很地道, 湖南人竟以为他是当地人”。二则是“《科学》杂志初创时, ……一次, 赵元任收到杨杏佛的催稿信, 附有一首打油诗……‘寄语赵夫子, 《科学要文章》’。赵元任寄稿时, 也附了一首打油诗:‘文章已寄上, 夫子不敢当, 才完又要作, 忙似阎罗王’”。三则是描述生活中幽默风趣的赵元任, “1971年6月1日, 赵元任夫妇50年金婚纪念日, 夫妇俩各做《金婚诗》一首, 夫人先作一首:‘吵吵争争五十年, 人人反说好姻缘, 元任欠我今生业, 颠倒阴阳再团圆’。赵元任的答诗是:‘阴阳颠倒又团圆, 犹似当年蜜蜜甜, 男女平权新世纪, 同偕造福为人间’”。札记中除了这三则趣事外, 还探讨了关于赵元任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他”字为何不是“她”, 从而引出此首歌曲的词作者刘半农。在札记中的阐述让我们知道了, 是刘半农把一个已废弃不用的古字赋予新的字义和读音, 创造了一个第三人称的阴性代名词, 使白话文在表达上更加明确, 是一大贡献。

还有是对文中一些关键性历史名词做进一步的解释, 如在沈心工传略中提到沈心工的“祖辈原是名门望族, 靠沙船沿海航运发迹”, 札记中就解释了什么是“沙船航运”以及“沙船航运”在我国自清朝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到最后19世纪60年代, 在清朝废除不允许洋船装载登州、牛庄等地的禁令, 才迅速导致上海沙船航运的衰落。

此外, 还有专篇谈论和多篇涉及到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由于内容厚重, 因此将在下节专题论述之。

三、为推进美育、为推进国人素质教育, 耄耋老人为先锋

李岚清同志曾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音乐教育, 那么它的整个国民教育是不完整的, 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就我个人的体会, 音乐对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影响。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1。”在《笔谈》中李岚清同志指出:“我国近现代新音乐, 在我国音乐史上有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 也可以说是我国音乐的‘文艺复兴’, 使我国的音乐开始走上一条既吸收其他民族先进音乐文化成果, 又富有中华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历史意义的定论显然是高屋建瓴的, 体现了作为政治家文人的李岚清同志具有着超越一般音乐史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及为何他要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国人的人文素质呢?在《笔谈》中就已体现, 李岚清同志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及切身的经历提出了以下宝贵意见:

首先, 李岚清同志在“札记”中提到“进一步改进少年儿童音乐教育本身, 也是刻不容缓的事……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和高中生, 多数在少儿时代未能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李岚清同志认为需要通过三方面来改进, 一是少年儿童音乐教材的改进;二是音乐师资力量与水平的提高;三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吸收借鉴国际上有效的音乐教育方式进行教学。

其次, 作者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提出, “中、小学应当加强音乐课, 音乐课应成为真正的必修课, 还应当有规范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高中、大学阶段开音乐欣赏课, 而且应当记学分。音乐本来应是青少年最爱上的课程之一。现在有些学校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我认为, 并非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 即使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也是喜欢音乐的, 主要问题在于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为此, 作者提出让高雅艺术进大学校园, 在大学生中普及交响乐以及音乐修养方面的知识等等解决方案。

再次, 作者在“广泛开展群众歌咏活动, 促进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中提出, “群众歌咏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群众歌咏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说,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群众歌咏活动的广泛普及, 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

结语

观全书, 透过对这十八位音乐家的书写, 不仅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文化, 也体现李岚清同志为推进美育、国人素质教育的真知灼见。全书为配合知识论述插入530余幅珍贵的图片, 书法篆刻作品70余幅, 谱例手稿23首 (段) 和作品音响CD。它们将“无声的音乐史”变得“有声有色”, 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更直观的参照。

当然令笔者感悟最深, 还是李岚清同志本在他退休后的九年时间里, 仍不断地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影响力, 为国人的音乐教育事业永不停息。李岚清同志现今90岁高龄, 已是耄耋老人, 但岁月仍无法阻止其对音乐素质教育前进脚步的热忱。为推进美育、为推进国人素质教育而不断努力着、探索着前进。

参考文献

读《民主反对资本主义》后感 篇3

在导论中,伍德从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的视角入手,致力于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来“界定从社会关系体系与政治领域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并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基础”。

她首先从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谈起,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了反对封建制度,必然会将资本主义经济从政治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其基础性的地位。而斯密后的政治经济学家开始撇开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抽象地研究其“经济”之后,就出现了在概念上对“经济”和“政治”作刚性划分的永久化趋势,这样的分离长期以来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伍德进一步揭示“政治、经济两个概念的分离是专门用于勾画资本主义特征的轮廓,只对资本主义有效,不能将对它们的勾画与分离看成是历来如此的。”因为政治与经济概念上的分离,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特定的现实,但忽略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而且掩盖了资本主义现实的内在矛盾。

伍德通过对汤普森的论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反对那种取消历史特征的简化论的因果概念,也反对那种将经济的决定作用无限期推迟的概念。她还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直接继承了把经济活动从社会中独立出来的思想,也是上了斯密的当。首先,她对这种政治与经济的分离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与政治的分离,更确切地说,是政治功能本身的分化,将分化出来的功能分別分配到私人的经济领域和国家的公共领域。这种分配将直接与榨取和占有剩余劳动相联系的政治功能,与那些更具普遍性和公共性目的的政治功能分离开来。”接着,她指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简单二分必然引起的焦虑:它无法解释价值观念以及文化道德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而在任何社会中,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不能仅仅归结为经济实践。她强调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应同时体现在政治与经济逻辑中,即“‘经济’本身就是社会的—确切地说,它是由社会关系和实践构成的‘物质’观点。进一步讲,‘基础’—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不仅仅是‘经济的’,而且包含并体现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关系中,这些不能被化为一个空间上分离的上层建筑领域。”可见这种“基础”其实就是具体化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这与她主张生产关系的逻辑“不是抽象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中,在生产领域之外的机构和实践中随处可见的可操作的历史原则”相一致。伍德就此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作是由社会关系及其形式构成的一个连续结构,主张经济基础其实始终浸透在上层建筑中,不存在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基础与表象性的上层建筑的“上升中的顺序”,因为二者的分离将社会层面割裂开来了。她直接回到与社会意识相对的“社会存在”,而不赞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伍德放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而用“社会存在”笼统代替,与她将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过程经验性的描述是分不开的。但伍德绕开马克思容易被批评的预设的有价值倾向的批评视角,力图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身的客观表述和纯粹科学的研究。她的“社会存在”要兼容理论的抽象与现实历史的具体:“它不单指生产方式作为一种非个人的‘客观结构’,而且还指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方式。”伍德抓住了“生产方式”概念来谈论关系和过程,也将经济的抽象建立在历史的分析和社会的分析之上了,但她却无法完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布展。这就要回到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隐喻这一问题上。从文本分析来看,马克思是为了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客观颠倒,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路径,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后才使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伍德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现代西方哲学反对本质主义,马克思也反对本质主义,其共同的理论敌人就是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但现代西方哲学走向了现象学及日常生活批评,马克思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观,即历史发生学的本质:历史发展的自身会不断剥离自身的假象,涌动出自身的本质。而回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层面,探讨历史本质怎样才能浮现在历史现象层面,这里就涉及到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这种历史辩证法建立在一种认同的基础上:即相信历史自身运动的意义,相信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现实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实本身的运动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经验的运动;一种是内在矛盾的运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就是建立在现实本身内在矛盾运动基础上的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论。伍德的思路中没有马克思这种内生性的历史现象学批判的张力。她不赞同西方后现代的偶然性、破碎性,但又试图从日常生活中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路;她没有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工具,未抓住马克思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性的伸展,只是回到看似具体且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层面。她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没能给意识形态和人的意识一个合理合法的地位,她把理论空间拓展了一个新纬度,但却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其实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就区分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两个概念,并实现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观念拜物教批判的转变。马克思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指出两大拜物教的存在,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身的本质结构就存在着自我的客观颠倒。他在历史本质层面上强调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但在历史运作层面,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历史现实分析中,他也从日常生活出发,看到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马克思的这种建立在分层阐释法基础上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伍德等人远远无法达及的。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篇4

作为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的课外补充,老师给我们安排了11篇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的经典著作,我对其中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挺感兴趣。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短缺,无法全面深刻的理解其中的要义,所能谈及领会的恐怕也只是显现于外的皮毛,在此就让我对它谈些自己肤浅的感受和想法吧。

《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于毛主席写于1930年5月,它是为了反对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当时,从1928 年下半年开始,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六大”决议案。在当时,党的六大决议案中所规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我们党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可是当时在党内有些人却认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时势是变化的,拿着胜利的经验以为就可以无往不胜, 明显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物质运动论.历史是前进的,目前的“最好”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进步,就会停滞不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本本”的价值在于他给人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不是致胜法 宝.回到正文的论述,毛主席开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感觉是给人当头一棒。

我觉得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进行校正,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如同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后的今天,读到这里,假如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如同芒刺在背,如鲠在喉。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不动脑筋,不深入实际调查,具体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方案,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响。《反对本本主义》是一个人是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为我们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今天学习该著作仍具有现实价值,对我们当今的实践有很大指导意义。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情”,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但是因为人与人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于是就会产生矛盾.但是很多人往往会走进“本本主义”的误区,或许你会觉得这与所谓的“本本主义”相差甚远,不过在我看来,这也算是“本本主义”,很多人跟另外一个个体发生矛盾时往往是闷在心里,在心里想着他或她怎么这样子,然而那种在他心目中的衡量标准其实就是一个“本本”,他并没有去考究另外一者为什么会这么说或这么做?对方出于什么意图、立场.往往会根据心中的“本本”去“确定”地认为对方做错了.而事实上很多矛盾本只是误会,却由于双方或一方缺乏对对方的“调查”,而最终变成了矛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一个人的了解绝不是一朝一夕足够的,需要调查,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古时书生不出屋就知天下事,那是不可靠的,连皇帝都知道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为什么现在的人还不行呢?!如果你不行万里路,也得不到客观情况,光讲烹调不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知其意无穷。我们不仅要调查一处地方,还要调查别处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找到出路。《反对本本主义》文中最后还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动笔头,才能引导自己思考。以上方面,与现实、现今、任何人,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我认为《反对本本主义》体现的调查研究思想对我们现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将这个思想贯彻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谓“实践出真知”,我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作为未来祖国事业的建设者,更应继续坚持这一思想。

读《反对本本主义》i有感(共) 篇5

杨振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全文酣畅淋漓,言简意赅,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以及详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以自己微薄的功底,虽然认真研读了原文,但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现在,我就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谈一点自己浅薄的体会。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一篇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原来的题目是《调查工作》。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同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脱离只谈理论,一味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外国的革命经验。因此,毛泽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验,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从思想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开辟了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开篇一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一声断喝,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加上接下来的“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气势汹涌,掷地有声,短短十四个字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接着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调查的目的所在,那就是解决问题。他指出,本本主义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我们需要本本主义,但是也要纠正脱离了现实的本本主义,勤于根据具体情况做实际调查,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要“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 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最后,他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强调了要注意的问题。为防止一个人做决定容易犯错,他强调“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并且“要亲身出马”,如同古代皇帝微服私访一样,深入群众内部做调查,同时“要自己做记录”,假人之手万万不行。这些在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反对本本主义》不仅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国情,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及其深远的指导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就一味奉行“本本主义”。他们遵循老师的安排,从不费心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只要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就能考得不错的成绩,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然而步入大学后猛然发现自己有种种不适应。没有老师的指导安排,没有固有的学习模式,校园生活也不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单纯简单。这样一味只学书本上的东西而不知道实际情况的人只能称作是庸人。在工作中,作为雇员,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一味遵循上级领导的安排,而不动脑筋,不去实际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不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指责。作为领导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遇事援引典例而不思实情,这样不作为的领导更应该受到重责。

《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提及的方法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都应做到理论

联系实际,以我们实际情况为中心,着眼于对当前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学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像生活,和谐与进步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相信书中本无颜如玉,真正的玉右握在群众和实践当中!

读《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篇6

“自由”一词的表面含义是不受限制和约束。初次对自由一词有过深刻体会是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从那时开始,“自由”在我的脑海里便是一个圣神而美好的东西,我也曾经想象为了自由,我会牺牲些什么。但我不能理解,为了自由,有人竟然可以抛弃生命、抛弃爱情,自由有那么重要吗?

当我读了毛主席写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后,我才渐渐发现,毛泽东笔下的“自由主义”并不是我所谓的“自由”,而是“自私”、“散漫”、“以自我为中心”。从中,我也感悟到了很多。

《反对自由主义》写于1937年9月,最初载于1942年4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既要领导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艰苦搏斗,又要同抗日阵营里的国民党顽固派、投降派斗争,斗争极其复杂。要肩负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一个团结统一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而我们党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环境,党员中大多数来自农民小生产者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因而带来了许多自私自利,散漫的自由主义倾向,这对保持党的高度统一团结完成艰巨的历史使命妨碍极大。为批判和肃清这种错误倾向,毛泽东发表了这篇文章,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和反对自由主义的重大意义等都作出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文章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主要表现;指出了自由主义的严重

危害,说它是革命集体组织中的一种“腐蚀剂”,它“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文章还分析了自由主义的来源,指出它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文章最后还号召全体党员和革命同志起来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延安“整风运动”和历次党内教育的重要学习文献,成为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锐利武器和党员党性修养的座右铭。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总结为“不说实话,不做实事”。让我懂得,如果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是会犯严重错误的。文章中列出了十一种自由主义的表现,所有这些表现,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和自我反省,有哪些问题是我们自身存在的;有哪些问题是我们身边的某些同学存在的;有哪些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存在的;有哪些问题是我们所在的班集体急需解决的。我们必须一条一条加以对照,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予以修正。我作为一个党员也要严于律己,时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知错就改,虚心请教同学和老师,不骄不躁。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文章中指出: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我发现,班集体在每一次重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自由主义对执行有着巨大的阻力和破坏力。它妨碍了决策的有效贯彻,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根本上影响了团体竞争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培养合作能力和

团队意识。只有很好的和别人合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是集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必要时放弃个人利益。

同时,自由主义也是素质低下的具体表现。在胡锦涛书记大力倡导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反对自由主义更加显得具有现实意义。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国民,集体需要高素质的个人,只有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主义的泛滥。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健康的培训和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道德修养。

反对自由主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意识,要把自己的得失看得淡一些,要把团队的目标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消灭自由主义是一个长期坚持、持续艰巨的任务,通过每个人真诚、不懈的努力,自由主义必将萎缩和消沉。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一丝一毫的松懈,都会使我们前功尽弃。

我认为反对自由主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就要真诚、讲信用,绝对不能说谎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勇敢的提出对方的错误,并以关心的口吻激励他下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或许当时同学很生气但他下次不犯错的时候就会感激你。有问题就当面提出来,不要背后嚼舌根,那样不但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反而加深了两人的仇气。反对自由主义就是要团结身边的人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果一个集体不

团结,那么这个集体肯定是落后的、腐朽的。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其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从属与各个小集体,只要上级领导下达某个命令,下级必须执行,前提情况是这个命令必须是对的,必须是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因此,作为我们的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公道,不能搞关系,不能贪污受贿,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现实情况中有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领导为了升官就对上级领导拍马屁、给好处,这样对其他同志是很不公平的,不但不利于领导阶层队伍的团结,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集体和个人都十分有害。领导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原则,凡事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该为人民群众说话的时候就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不要害怕说错话,凡是为人民群众考虑的领导都是好领导。领导阶层内部团结了,我们整个国家才能更团结。

读完《反对自由主义》,我学到的不仅是那些原则上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对人处事的那种豁达的态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伟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续发扬主席的这种学者风范。我发现,仅凭这一条“反对自由主义”就能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比如说,老师经常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情商,因为“影响一个人的成功20%是他的IQ,80%是他的EQ。”要培养情商首先得自信,其次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情商最基础的要素就是诚实,对自己诚实,对领导诚实,对社会诚实,这些正是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提到的。情商实际上就是指对情绪的察觉和应用,察觉自己的情绪,善用别人的情绪,这样在交往过程中就能少犯错,让别人喜欢和你交往。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7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它见证了封建帝国专制的衰败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是使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当磨洗认前朝。”尽管岁月才过去了二百年不到,近代史似乎已离我们很遥远了。翻开尘封而沉重的历史,穿越时空,去看看近代中国的翻天覆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谁也挡不住的。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在适应不了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必然引发社会的变革。资本主义来了,紧锁的国门终于被列强的炮火洞开。鸦片战争以后,独立的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也逐步成为半封建的中国。中法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等等词汇,无一不记录着中国近现代史走过的沧桑岁月。一个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一个拥有上古璀璨文化和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背负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十字架,在一片血泪热土中,苟延残喘。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占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为救国图强前赴后继做着不屈的斗争。各阶级人民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戊戌维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均告失败。接着又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改革派的孙中山的同盟会,而后又出现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大家为中国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肩上的使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从现实中追寻历史的足迹,问什么最后扛起中华民族这面大旗的是共产党?当中华民族面临灭种危机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负众望,力挽狂澜,扶中华于将倾。只有中国共产党在这紧急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成功的把握住了当时的形势,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现阶段我们仍然坚持这一理论成果,继往开来,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全党,教育人们。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给国民带来极大地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进入了和平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给了我们无尽的血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会如何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如何抓住机遇好好的发展自己,如何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努力使人类免遭战火的残戮,这是中国之责,也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职责。过去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同时也经历了不少挫折。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并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中国近现代的经受的苦难来自外界,也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不会忘记中国的近现代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更不会忘记那段生灵涂炭的岁月。与其为之伤心、难过、愤慨,不如痛定思痛,以我们的实际行动防止重蹈历史之覆辙。我们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现在,虽然民族独立了,但领土并不完整;国家富有了,但实力并不强大;国防强大了,但环境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8

.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作为文科生,还是素来喜欢历史的。在课堂上 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了很多洋人,也杀了更多的中国百姓;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总统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政府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政府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政府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这样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可当时清政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知司法主权为何物,还自以为是少了麻烦,能杜绝后患。一个堂堂大国的领事裁判权就轻易送给了人家,真是愚昧的可以。

中国近代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与自大,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自大,真的很要命。大清臣民对西方人的认识总是:你们的人是蛮夷,你们的物是淫器。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又无奈,明明仗都打不过别人,可还是瞧不起人家。我想这些心理的形成与汉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主要是东

方,大家能感受到的世界里汉人的文化一直是最发达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要改革汉化,全面学习汉文化,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汉人是老大的心理优越感,所以西方文化刚过来时,大家根本就瞧不起。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多了解外面的事物,才能少犯错误。

读《重》让我对国强民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割地、赔款、和给予领事裁判权,而让大清子民无地自容,感到奇耻大辱的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这些条文刺激了大清子民心中“天朝上国”的权威与尊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不强,民不富,单守着“天朝上国”的毫无益处的。

“天朝上国”的心理,只能说明当时国人的胸襟不够大,不能接受外面的事物,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抛弃自大与自满的心理,虚心接受他人,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向他国、他族、他人学习,去恶留善,去弊存利,这样国家、民族、个人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读《重》让我更坚定了对日本的一些看法。日本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明朝万历时就与中国在朝鲜有过激战,起因是日本想要侵占整个东亚。书中提到19世纪时,有日本大臣上奏天皇,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全国移民过去,虽说此事已不知真假,但我相信日本一直有这个想法,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且很不安全的国家,日本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比较重,日本拍过一部电影《日本沉没》,也能说明他有危机意识,所以日本人想移民也很正常,问题是已经没有地方给他移民了,那就只有去占别人的地了,所以日本经常打中国的主意,就以占中国的土地为主。我认为日本永远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只要他还在那个岛上,我很赞同李鸿章的话:“英美惧不足畏,华夏永远之大敌小日本也!”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中国近代史却是中国最耻辱、最落后、最封闭的时期,国家羸弱不堪,人民贫不聊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近代史也是一段不段受压迫、不断反抗,不断探索进步道路的艰辛历史。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进入之下,中国人也一直不断的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无一不是如此,在经历国民革命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最

终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真正的走向了独立富强之路。

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篇9

在这个时期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决抵制了国际国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就是那时候毛主席的代表著作。例如:如果没有调查就不要胡乱的发言。不了解情况没有调查现实情况不知根知底 , 就对某个问题发言便是瞎说一顿,所以我们要注重调查,反对瞎说,要有依据。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根本,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不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妄下结论,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只是叹气 不能解决 。

同时 遇到问题不要呆在那里冥思苦想,不要格物致知。要通过实践和调查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当然上了书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但并不代表“上级领导”说的就完全是对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不要一味盲目执行。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需要理论并不代表需要马克思这位先哲,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

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做调查,没有实际调查,是机会主义或者盲动主义,在做某件事之前,不仅要有计划 还要留心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要看见一点就胡乱得下结论 胡乱处置 ,必须洗刷唯心精神。争取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会剖析调查的对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决定出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调查,不偏不倚,两手抓两手都不误。思想要与行动相结合,不要把思想一直停留在以前 要紧跟时代思潮。全面发展,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根据实际知道自己怎么做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8]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是不对的 。

缺少一种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就会使人们逐渐的生活在一个圈子里 ,没有创新意识,思想慢慢会被禁制住,思想会变得腐朽。然而过分的创新意识也不去那是对的。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创新据有深厚的基础,如果不遵循以前的经验。只是一味的创新,那只是空穴来风,要不得,不能要,那只是空中楼阁,假的 虚的。 “红军中显然有一部分同志是安于现状,不求甚解,空洞乐观,提倡所谓“无产阶级就是这样”的错误思想,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对人讲话一向是那几句老生常谈,使人厌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进取,保持一颗进取的心,面对光明的目标出发,无论道路是多么的曲折,只要一心向前就可以到达,不要以自己的那点社会经验就去炫耀或者不知进取,沉浸在自己的虚幻的世界里,最终梦会醒的,泡沫会散的 “ 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不论如何实践是重要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实践了才能和理论相结合,促进自己的进步 “纸上谈兵”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里思想与实践要统一 ,这样才会进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什么事都要集思广益,遇到事要多问多讨论,在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一直对的,无论是伟人还是科学家,平常人,逼近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思维是不宽广的,只有要论过吸收大家的想法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或者决议,在讨论的时候要明确中心问题,否则得不出正确答案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家有一老犹有一宝”,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有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 社会上需要这种青年。调查要全面,只有这样才具有代表性,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这样会影响调查的结果。调查时并不是人越多越好,要在调查人的指挥能力范围之内,人多在调查作出结论的时候能得到正确的回答,但容易造成场面的混乱,至于人少,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能力。

学习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篇10

学习了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文章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文中思想发表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文中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性质,危害都做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自由主义是一种个人利益第一的自私表现,是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党性原则相悖的。

自由主义是懒散的,消极的表现,它使人对待生活没有热情,对待工作没有计划和目标,对待社会和他人没有责任感。

文中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让抽象的自由主义简单化的跃于纸上。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的表现是:办事不认真,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得过且过,自己意识到自己错误却又不愿意去改正,采取自由的态度,这样的人永远只会停留在一个原点,无法获得进步,更谈不上成功;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心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样的人缺乏集体荣誉感,没有体会到团队精神,更不可能获得团队的帮助,赢的双赢;从党员的角度来看:受其个人自由主义的影响,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劝告,不制止,安于做一个“好人”,而没能以一个党员的身份对自己遇到的不正确的言行加以纠正,把一个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党组织中,这种思想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拥有这种思想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通过深刻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由主义的种种弊端,身为一名党员,从学习中我明白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联系实际来看,现在的我从事酒店工作,如今的酒店行业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行业,每一个行业都可以当做一个团体,一个管理系统,如果存在着自由主义思想,每个人对于这个团体的发展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酒店运行的系统不积极发表个人建议,那么这个集体涣散,没有严密组织性的团体也发挥不了它的执行力,从而影响了它的决策能力,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每一个人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只有不同的磨合,不同的找出可取点才可以让这个管理系统高效运转起来。身为海航旗下的员工,在学习海航的企业文化和酒店的文化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海航人的心中,抵制自由主义思想,把酒店,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事,围绕一个核心,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共同关注海航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共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上之下,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团体。

读《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篇11

学习反对自由主义,首先就要问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一,它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完全自由,实现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提出“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而之所以反对的自由主义,则专指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内的自由主义。其特定含义为: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和平。表现为自由放任,无组织、无纪律,不关心群众痛痒,不和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反而采取调和和宽容的态度。我认为认清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其次是自由主义曾在党内普遍而严重地存在着,党同自由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对党内的若干自由主义倾向进行过严厉的批评。他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教育党员,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遵义会议前,“左”倾冒险主义曾长期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传播和助长了党内的自由主义倾向。这种自由主义情绪,严重地妨碍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腐蚀着党和各种革命团体战斗力,阻碍着党的政策的贯彻,非常不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为此,1937年9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历数了革命队伍内部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揭露了自由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分析了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它启发和指导广大党员同自由主义进行斗争。

第三,不仅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对自由主义,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也高度重视反对自由主义。1983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好文章。

子,分班派,办事不讲原则等等。

“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的现象,在少数党员干部中也存在,如听了职工在不同地方说了对部门不利或对党和国家不利的话,也不争辩。这是对部门不负责任,对党不忠诚的表现。

“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自由主义的现象,是一种思想涣散,少责任心,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

毛泽东同志把自由主义的危害在文章中讲得十分透彻,当前,政府机关部门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它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现象,如少数党员干部长期接受各种可能影响公务宴请,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或是接受贿赂,被金钱腐蚀,或是跑官要官等。这些虽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坏。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中国近现代史 篇12

192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中国人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崭新的篇章,每一个篇章都抒写着令人惊叹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踏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顺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了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新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冲突日益恶化,恐怖势力逐渐猖獗,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内藏独分子、东突分子有抬头之势,汶川、玉树大地震使全国人民悲痛万分,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今年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旱情,数条河流出现断流……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党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重的挑战,不断的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用最有效可行的方法逐一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难题,中国的经济在全球率先出现回升势头,坚决打击国内外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到灾难现场指挥救援,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灾后重建,财政加大投入助灾民打井抗旱……这一切的一切充分的体现了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伟大和魄力。

上一篇:关于节目《开学第一课》的300字观后感下一篇:团组织生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