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精选8篇)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篇1

论文关键词:创设情境历史课堂教学作用

论文摘要: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不可疏忽的环节。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到影响一堂课质量的高低本文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课堂教学,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各个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的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想想我们历史教学的日的是啥?它的功学价值又是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全面领会其精髓。然后围绕历史教学目标,创设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任务,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丰收!同时,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做文章,将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课堂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的情节构成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断。在富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方法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也使得三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这一话题略陈管见: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吧!单从历史学科的内容来讲,它距我们多么的遥远,又多么的陌生哟!然而对一个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陌生的事物是如此的繁多:学科多了,学科的难度大了;同学多了,同学的情况复杂了;老师多_r,老师的要求高了;环境变了,适应性要增强了;自己长大了,心里也叛逆了等等。这些看似级别的升高,实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加之在一些地方中考时,历史学科遭遇尴尬(分值少或者不计入录取总分),一些人认为学不学好历史学科无关紧要,这无形中使孩子们学好历史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是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学好历史,让每一位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历史的魅力!但在情境缺失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而目出现的,不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是很不容易激活的。因为那么小的孩子认为那么古老的人物事物对他毫不沾边,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求助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位学生慢慢对历史感兴趣,慢慢爱上历史这门学科,如果你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说明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当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

2有利于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过去完成了的事,是不可更改的内容。教师如果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不进行情境化的教学,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就会显得很生硬。这样,掌握起来也较困难,更容易忘记。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创设好课堂教学情境,即便是时间长了,也容易使学生因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回忆起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3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标》的三大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所有人的`情感对人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还反映的是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态度是指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是把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易理解的场景再现出来,而这些场景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历史学科的课堂情感的因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心及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点拔,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受到情感意识的熏陶,也有意无意的增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有利于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既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应用知识的条件及其变式,从一道题想到一类题,从一节内容想到一章内容,从一章内容想到一本书的内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入、实物、罔片、模等的充分利用来实现,尤其是微机软件进入了课堂,使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优先的可能。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创设

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所谓“活”, 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思想。“活”是形式, 是过程, 也是状态。那么,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我认为, 要素很多, 但情境是激活课堂的内在促变之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为学生再现历史画面, 缩小学生与时代的距离, 让历史事件和现象鲜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实效性。

那么, 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 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的积极心态?怎样才能切实创设本校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这里, 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 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 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朱熹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 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 我先放了一段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视频, 然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奥巴马是如何当上总统的?需要经过哪些程序?2.奥巴马当上总统后, 会拥有哪些权力?奥巴马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处于什么地位?3.为什么奥巴马当上总统会引起国际上这么广泛的轰动?如果将时间退回到两百多年前, 奥巴马有没有可能当上美国总统呢?为什么?……

高中生对时政热点非常感兴趣, 也非常关注。通过结合时事热点, 巧妙地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这样, 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 在思考过程中去体味发现的喜悦和点燃思想的火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角色情境

所谓角色情境, 是指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情境。而角色情境的营造, 是指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者演绎相关历史事件, 充当历史的“当事人”, 让他们去导演历史。如在《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中, 在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角色情境:“如果你是中国的周恩来, 你会如何说服中央政治局, 来同意改善跟美国的外交关系?如果你是美国的尼克松总统, 你会如何说服国会, 同意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学生通过扮演角色, 亲身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特定的心理活动, 从而去分析中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进而总结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具体原因。又如在学习“中体西用”这一知识点时, 我挑选了两组同学演绎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关于“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这一争论。通过表演, 学生可以回到历史现场, 充分感受争论的激烈, 了解双方争论的焦点, 从而明白“体用之争”的内容和实质。

通过角色情境的营造, 学生借助角色的转换, 情境模拟, 让历史“复活”, 既能真切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态, 又能“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分析历史,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且在这个过程中, 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竞争教学情境

列宁曾说过:“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精神。”高中生具有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 好胜不服输这样的心理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 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 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思维, 激发兴趣。而且大量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 是必要的, 也是有益的。在《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课里, 我安排学生分成三组, 分别代表总统、国会议长、联邦法院大法官, 来比一比, 谁的官最大;在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时, 就网络带来的影响, 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 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在这些比赛中, 虽然我还没宣布比赛规则和要求, 但是全班同学就已经摩拳擦掌, 斗志昂扬地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 慢半拍, 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促进学生的比、学、赶、超。

以上几种做法, 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情境教学, 的确是历史课堂学生情感与思维促变的重要因素, 然而, 深层地看, 蕴藏在其背后的根本活力之源, 恰恰是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参与。教师激活课堂、有效实施教学的根本办法, 就是如何保护、鼓励、利用和强化这种思考与参与。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徐新华.《创设情境激活中学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第8期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篇3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音乐、图片、视频资料等,创设有声有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进历史,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使其如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导入先播放《江南》一歌的视频,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多数学生会陶醉和神往,一曲终了,教师话锋一转:“如此美丽的江南,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阅读教材。

2.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神”游历史,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在总结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问题时,在学生已经了解“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史实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描述:“那一天,菜市口刑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人奔走相告‘到菜市口看砍头的啦’,‘杀的什么人’、‘江洋大盗吧’、‘市井无赖?’‘不知道啊,快去看热闹吧’,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很快总结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变法没有发动下层百姓,没有群众基础,从而推导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进一步得出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3. 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情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最后再由学生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东西,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评价历史。如,在教学《北伐战争》一课时,探究“北伐军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这一问题时,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北伐战争初战告捷,北伐军成功攻克武昌,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叶挺独立团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连克汀泗桥、贺胜桥,第四军不愧是“铁军”哪。

路人乙:报上说湖南、上海等地的農民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纷纷起来斗争,大力配合北伐呢。

然后,学生从中归纳出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再如,在归纳“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不可能全面总结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所有原因,因此接着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啦,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唉,如果掌握了军队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可惜啊。

路人乙:毕竟共产党还年幼啊,我看见外国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呢。

路人丙:唉,赶跑了三个军阀,又来了蒋介石新军阀,我们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啊。

学生从角色的对话中能很快归纳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篇4

近些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材料的选取来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校的教研课题“导学助练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通过习题引入新课的学习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教学《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图片。然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道:“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的目的是希望德国法西斯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么,德国会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也好了。

二、开门见山,揭示历史事件的主题

这是指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等于1898年9月28日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立即引起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三、歌曲入境,制造激情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歌曲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悠扬而激昂的歌声中体会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地记住《国际歌》与巴黎公社之间的关系。

四、视频入课,重现历史

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素材,重现历史事件,是历史课情境创设的良好手段。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新知。如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苏军攻克柏林》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并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自由发言谈谈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认识、启示等。最后,教师总结:二战使德国和日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战争造成的废墟上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设计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对历史史实的再现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素材,编排成小话剧,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很容易就明白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课的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贴近历史事件,要少而精,这就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真正实现导学助练的目的,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平原

【摘要】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激发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想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仅仅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创设情境教学必须服从教学要求,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不要创设情境,都须从增强教学效果出发。一般说来,创设情境的目的,或唤起注意,或渲染气氛,或显示形象,或陶冶情感,或训练语言等等。那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该作些什么尝试呢?我们觉得可以探索的基本途径有:

一、创设创造情境

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如初三的《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的为人处事方面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让学生自由想像,写一篇《范进中举以后》。或者想像范进如果此次没有中举,他会怎样,写一篇《如果范进没有中举》。又比如《孔乙己》,可以运用创造性想像,写出孔乙己如果考试中举后他会怎样。通过创造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跳出教材,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故事情境

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感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如《背影》一课,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为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引导文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绝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而要让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如学习《人类的语言》一课,在讲人类语言的丰富性时,仅仅去分析课文是不够的,生活中变幻无穷的语言远比课文上的丰富多得。比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爷爷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让学生明白“语言”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能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

四、创设表演情境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初二的《刻舟记》,里面涉及空间位置,先让学生自习课文,然后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到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孔乙己》一课,让学生表演孔乙己买酒喝时的动作,通过表演能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很深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初二上册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因其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韵律和谐,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感人,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又如初二下册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清远,调笔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调优美,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创设竞赛情境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可以激发竞赛情境。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如初二的《驿路梨花》一课,教学难点中要求理解本文“悬念”、“误会”的运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文中去找到“悬念”和“误会”的地方来,再小组讨论运用“悬念”和“误会”的好处。又如初一的《背影》一课,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背影”和“流泪”各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七、创设网络情境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网络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相互交流,很多学生想拥有一位笔友,现在通过网络就非常容易了。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人阅读自己的作品,这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所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并且让其他人阅读它。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中去了解别人的写作,在互相评论文章的同时,作文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学生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所以通过网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篇7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特点, 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 与其他课程相比, 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心理障碍。情境教学就是一条帮助学生克服特殊障碍、学好历史课程、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 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有效途径。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 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传播特点, 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1 情境教学的概念和类型

1.1 情境教学的概念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 就是在教授历史课程时, 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愉悦的表象和情感, 优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 利用情感语言、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投影等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历史环境和氛围, 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他们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 进而达到培养健康情感、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1.2 情境教学的类型

1.2.1 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就是在讲授历史课时, 老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激起学生或慷慨激昂、或爱憎分明的情感, 让学生在学习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学语言使用技巧的好坏,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清晰的历史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教师消沉、偏激的语言情境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 重视语言的魅力, 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效配合, 是历史课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1.2.2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设计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学生思维。这种模式的程序是“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 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解决问题的点拨者和指导者。

1.2.3 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是指通过展示与课程有关联的文物、历史遗留物品、文物复制品等物品, 以配合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形象直观, 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敖汉旗有着8000年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物很多, 值得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敖汉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是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最多的, 跨越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 为我们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2.4 影视情境

影视情境就是利用投影、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环境, 用影视工具生动、形象的优势, 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触角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本来抽象的历史知识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

1.2.5 实地情境

实地情境就是走出课堂, 对历史遗迹、遗址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为我们认知前人的生活活动提供直观环境。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掘乡土资源, 并使之与历史教材有效结合。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活生生的身边历史, 激发学习的兴趣。敖汉旗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西文化等许多文化遗址, 有大甸子、草帽山、城子山等许多古城址, 还有降圣州、武安州白塔等多处历史遗迹, 是进行实地情境教学的宝贵财富, 值得我们开发利用。

1.2.6 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就是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 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 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 这样, 学生对历史角色就会产生亲切感, 能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 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分析、理解等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如何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2.1 运用语言与情感烘托情境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对初中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可以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用真挚、饱满的情感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 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去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2.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强化情境

历史课程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现象, 教师的叙述无论多么形象生动, 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触动, 印象也就不深, 因此, 激发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会主动的去学习。从心理学上讲, 刺激物的强烈、新颖, 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化为有意注意。为达到这一目的, 就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再现历史现象。实物和模型不仅能逼真、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 也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图片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可以把更多的历史的信息展示给学生,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3 运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备再现情境

再现情境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 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 陶冶性情, 激发情趣, 活跃思维,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的广泛使用, 扩大和改变了视觉和听觉途径, 提高了视听效果。通过电影、电视、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 把根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 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 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 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些成果的运用, 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 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2.4 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情境感知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水准的思维, 是人类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历史教学中,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精神, 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措施。要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 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 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直线性等弱点, 努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样, 就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 克服思维僵化定势, 也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初中学生的各种技能。

3 情境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3.1 要一专多能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仅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 一旦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或涉及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师就会陷入被动。久而久之, 不仅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教学变得枯燥, 还有损教师的形象。如果全面系统的掌握了中外历史专业知识, 能够对教材作深入浅出的分析, 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准确而恰当地回答或阐述, 这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

当前, 学科的交叉趋势逐渐加强, 各相关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联系, 无论是在教材处理还是高层次的考试, 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高考“3+综合”考试方式, 文科类的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对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而且要有较强的情感能力, 还要具备使用多种教学设备的能力、理解相关学科渗透程度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才能娴熟地驾驭课堂。

3.2 善于更新知识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知识内容日新月异, 我们今天学到的东西, 明天就可能会过时。如果一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教育理论当中, 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就不能得到提升,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 思想就会变得僵化, 教学能力也停滞不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者, 而且应该是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者。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够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

3.3 讲求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引发一个人内在的最大潜能, 也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而教师的教学技巧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放下架子,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不粗暴的压制学生的见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或意见, 即使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 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的创新火花,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耐心的予以回应, 创造出民主、平等、活跃的气氛。

3.4 有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对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的驾驭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真实的世界。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历史学科发展的变化, 从变化中找到兴趣点。可以说, 一个没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的历史教师, 是做不好情境教学实践的。而要达到这一水平, 历史教师必须吸收各方之长, 积累更多的知识, 了解最新的教育成果, 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还要不拘泥于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 勇于创新;要不断对自己创设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总结, 用不断创新的思维, 改进情境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历史教师自身就必须由封闭转向开放, 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3.5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教师特别需要学习怎样与学生沟通, 怎样处理好师生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当前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85%要靠良好沟通来完成。国外的教育界已将沟通能力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来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现代教育虽然复杂浩大, 但师生间的沟通 (包括新课改提倡的互动、交往、对话等) 却是构成教育运行体系的最基本的细胞。正是无数种、无数次沟通有序展开、聚合和积淀, 才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渐进变化和精神成长。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能力, 即使再绝妙的情境教学创意, 也必须依靠历史教师好的沟通技巧去体现, 师生之间沟通效能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4 情境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4.1 情景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由于时空关系, 我们无法感受古代久远的历史场景, 而情境教学的形象性特点, 可以缩短我们与历史时空的心理距离, 增强真实感, 弥补历史过去性缺憾。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发、形成阶段, 思维活跃, 接受和模仿能力都很强, 又有一定的服从性, 而且想象力丰富, 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健康的爱国主义情操。

4.2 情境教学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

一般理解认为,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包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改革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而情境教学恰恰适应了这些理念的目标要求。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因素, 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之中。在这一理念下, 通过精心设计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情境教学为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逼真的历史场景。另外, 本次课改非常关注隐性课程在塑造人、培养人中的作用, 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逐渐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与合作的教师文化, 有利于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能更好的体现这种理念。

4.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 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种认知过程, 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身心的参与。孔子的《论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知乐之者”的话, 说明孔子已经认识到兴趣与动机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 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和教师情感的真挚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等感官的功能, 促进创新思维的持续活跃, 增强学习效果。

4.4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 增长见识, 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手段, 杜绝了培养“眼高手低”的人的现象出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努力实践,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多种能力也将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力生.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7 (12) .

[2]吴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最佳情境课堂——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12) .

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更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优化历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妙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结合现实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脱离时代、脱离现实。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看来,历史学科讨论的是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缺少把历史知识同当前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这就使得历史教学总是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古董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历史并不是与现实割裂开来,它是各种现实的根源和依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把历史同当今的现实联系起来,要让历史知识与时俱进,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有裨益。

二、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人们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完全懂的和完全不懂的事物最难以产生兴趣,反而是那些了解一点儿的事情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知的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记得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课的内容时,按照以往的经验,经济史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广大学生对于经济这一块的内容往往是了解最少的,因此自然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于是,笔者就思索能不能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经过思考,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一走上讲台,笔者从钱包里拿出了一百块钱人民币,然后说道:“这个大家都认识吧?”“是钱”大家异口同声的答道。“钱在商业活动中被称为货币,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最早的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在现代社会,我们去买东西不一定非要使用货币,除了货币,我们还可以用信用卡、银行卡等其它的支付工具,你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不需要使用货币是什么时候呢?”就这样,围绕着学生比较熟悉的货币,笔者带领学生探讨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表现的像以往那样的兴趣索然,相反,大家都显得十分积极。本节课之所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就是因为笔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会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了相关新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粉笔黑板基本上构成了所有的教学器具,而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更好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粉笔黑板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器具,如今,很多教师都开始利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能够图文并茂、声像并行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知识,这样多样化的形式显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在上课之前先从网络上搜集整理了一些近代到现代的服饰资料,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再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进行展示,从近代满清时期旧式贵族旗袍到三四十年代的改良旗袍,再到五六十年代的黑蓝粗布服饰以及直至现代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各式各样服饰图片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根据服饰特征判断相应的历史时期,这些问题当然难不倒学生,但通过简单问题的思考却引申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服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服饰的变迁也是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一个体现,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特点。就这样,借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在直白生动的资料引领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从而揭示出更加深刻的历史感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教学活动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情境的感染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转变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一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把情境创设作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技巧,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詹京花.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袁栋.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问题情境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7期.

[3]何国宏.浅析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上一篇:三至六年级英语教学总结下一篇:有关描写星期天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