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共11篇)
金融危机,人们看到的残局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在整个世界以及经济格局的内部,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恶果,就像毒瘤一般,在不为人知的状况下,随时准备引爆。大学生就当了这个冤大头。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破血流”,万事离不开“就业难”。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这一问题涉及全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政府:发展经济,创造机会,实施专项政策。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的实施: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2、高等学校: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其次,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发布的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功夫,并非不可能。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大学生: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必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再次,要练好内功,学好本领,有真本事。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不这样讲了,但无论怎样,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基础,是关键。毋庸讳言,大学生中有人四年“混文凭”,几年前一个高文凭的确可以帮你找到好工作,现在不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 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促使经济复苏, 扶持就业, 经济企稳回升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人才需求出现了三大变化:首先是人才总体需求出现放量增长, 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受热捧, 最后是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多样性, 毕业生面临关键的人生交叉口, 要顺利就业也必须转型。
2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
地方高校所处的城市远离省会及人中城市,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大中型企业较少, 特色产品少, 交通不发达, 信息闭塞, 城市缺乏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很少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所设的大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有些专业从建校开始设置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校方首先考虑的是该专业有没有生源, 如果生源充足就继续办下去, 很少去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 地方高校师资相对薄弱, 教材科技含量低, 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传授知识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很少去教学生进行知识的收集、积累和综合运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因而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地方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 就业指导对象狭窄, 地方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指导对象为毕业生, 导致很多本应该在低年级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实施,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2) 就业指导内容不全面, 缺乏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以及培养就业决策的能力。3)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很多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大多是讲座, 对专家的个案咨询、小组讨论、就业市场模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的运用流于形式, 学生感到没有多少实际效果。“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 毕业生应该换个思路, 调整方向。企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 毕业生就业也同样要转型调整, 应尽快转变成为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找到自己的位置, 赢得未来的发展。”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心理脆弱。大部分毕业生来自贫困地区, 他们把贫困的压力全部转移到学习上, 有些同学甚至自我封闭, 不愿交往。他们想通过努力学习, 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 因而在职业选择上趋向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收入高的行业。他们在校期间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相对薄弱。有时过高估计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有时过分自尊或自卑, 不敢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 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日胜, 急于求成、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人才招聘市场几次碰壁后就垂头丧气, 埋怨社会不公平, 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的现象。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 他们期望高收入、高待遇, 如本科生期望每月3000元, 专科生期望每月2000元。在现实生活中, 城市下岗工人、农民工都在和大学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 加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与大学生的期望收入相差悬殊, 使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宁愿在外漂流也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地区服务, 从而存在有业不就的情况。
3 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也是完善和谐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做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迫切需要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引导、毕业生的配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2,3]。
3.1 政府方面
(1) 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好国家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 优化就业制度, 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大学生去基层, 去艰苦行业, 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时, 及时给予创业培训、开业指导, 在项目开发等方而给予帮助, 特别在申请登记、审批等方面提供“三优先”和“绿色通道”服务, 通过强有力的手段, 吸引更多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让地方高校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2) 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政策和地方特点,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特别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投资商提供优惠政策, 吸引沿海发达城市的大公司、大集团本地投资, 同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让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 以缓解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
(3) 各级地方政府对那些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做出贡献的毕业生要大力宣传其典型事迹, 要让典型人物上电视、上报纸、上广播, 要造就舆论声势。同时, 对那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在报考研究生方面给予加分, 在报考公务员、调入事业单位、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
3.2 学校方面
(1) 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要不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的动力, 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欣赏自己和接纳自我, 有敢于竞争不怕失败的决心和勇气。
(2) 地方高校要转变办学观念, 而向市场, 要建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模式。任何高校要有相对稳定的用人行业和单位, 有相对优势的专业, 有相对独特的行业和社会联系, 所有这些独特性实际上是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在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 逐步淘汰过时的专业, 努力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和课程, 尽快调整学科结构力度, 大力增加选修课程和辅修课程,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各种变化的能力, 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 突出特色, 找准方向, 加快培养“厚基础, 宽口径”的人才的步伐, 让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3) 地方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力度, 要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要选拔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开设就业指导课, 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教育指导, 如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培训服务, 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做到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
(4) 地方高校要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将牵涉学生利益最多的问题以及相关就业信息挂在网上, 以方便学生及时查询, 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就业动态;此外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络信息共享, 用人单位通过网络信息实现视频招聘, 也便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求职信息, 毕业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为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5) 地方高校要经常和用人单位联系, 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人才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这样便于毕业生在校就作准备, 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请往届校友谈谈就业经验, 给毕业生学习、求职等作指导, 让往届校友也给毕业生提供方方面面的就业信息, 多渠道、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3.3 毕业生方面
(1) 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相比, 优势明显不足。毕业生一定要转变观念, 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多年来,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集中在东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 毕业生那种就业期望值高的思想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受地方差异、区域差异、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西部、基层人才非常缺乏, 长期下去将严重制约西部和基层经济的发展, 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现在西部、基层急需高校毕业生, 国家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地方高校毕业生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投身西部, 投身基层, 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西部和基层是一个磨炼人、前途发展巨大的理想场所, 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 磨炼意志, 增长才干。
(2) 地方高校毕业生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要客观实在地评价自己, 自己具备哪些特长和优势, 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如何, 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毕业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技能选择自己的职业, 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不要盲目跟风, 尽早进行人生规划教育, 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确定奋斗目标,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有计划、有步骤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同时, 毕业生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正确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 尽量多参加人才招聘会, 充分了解职业特点, 扬长避短,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把握机会, 在“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就业模式的思路指导下, 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时不要犹豫不决, 也不要害怕失败, 及时就业。
(3) 地方高校毕业生一定要夯实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 除此之外, 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寒暑假, 要经常深入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不断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把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4) 地方高校毕业生要重视就业心态的调整。目前,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 毕业生就业理念需要与时俱进。“解决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降低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5]。毕业生要有自信心,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能够正确对待挫折, 克服自卑、急躁心理, 加强责任心, 培养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 强化事业心、进取心和敬业精神, 做到一专多能。
总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也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就业政策, 加强与各院系、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共同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以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顺利就业。
摘要: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性高校在高校总数中占据相当大比重, 它们的毕业生人数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当中占据相当大份量, 提高这部分无论在学校名气、地理位置还是政策倾斜等方而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方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降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难度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燕林, 赵丽芳.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供给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6) .
[2]赵北平, 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0-53.
[3]李宇飞.以质量和特色取胜人才市场[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 .
[4]谭建国.大众化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类学生 就业竞争力 专业水平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形式尤为严峻。“艺考热”成为当下的流行名词,很多学校增加了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导致和当前的就业率不能成正比,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严峻的压力下,提升艺术生的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导致高职院校艺术生就业难得原因有很多,除了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因素外,与学生本身的专业水平,社会就业形式,学校的就业体系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下将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竞争力大、就业难得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1.综合能力差
当前很多院校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仅学习和自己专业相符合的科目,专业技能过强,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在教学中老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中,忽视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专业定位有偏差,在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严峻的社會竞争力,在毕业求职面试中,学生的言谈举止、整体素质差强人意,成为用人单位首选淘汰对象。
2.期望过高
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要投入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经历,成为高投入的首选专业。学费的高投入让很多学生对毕业后的定位选择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工资报酬要求高。面对如此多的经济投入,在毕业后学生仅挣2000元的工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期望过高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就业选择增添了很多阻碍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在竞争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生存下去。
3.职业素养低
职业素养低是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般进入艺术学校的学生的都是在专业设计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报考前没有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自身就业观念不完善。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中,忽视了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够,在毕业后无法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相对比综合类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多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强,旷课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组织观念和约束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升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职学校教学的重点。当前社会上对毕业生的需求过少,导致艺术类学生在毕业后无法从事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竞聘其他工作时,缺乏竞争力,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艺术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析。
1.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提升艺术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结合当前市场需求量,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艺术类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但是很多学生自我约束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强。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掺杂就业教育,让学生尽早体会就业的重要性,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对就业法律法规、就业合同等方面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就业中涉及到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便捷。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2.建立专业的就业培训课
建立专业的就业培训课,是提升高职院校艺术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专业就业培训课,提升学生的整体涵养。在就业指导课上,向学生系统介绍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学生构建严谨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注重加强对学生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培养,树立多种择业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仅考虑和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工作机会,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任何教学活动最终都将应用于实践。为了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中老师可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努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强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提升学生各项事业的认识程度。学校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习机会。 用人单位可开展多种艺术交流活动,结合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的艺术活动,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进来,在实行中了解基本的工作流程,积累实习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其次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升学、出国深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国外就业竞争压力相对国内要小很多。学生在继续学习过程中既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同时可吸取外国先进艺术文化,扩展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大的问题,要求老师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当前社会就业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工作,积极扩展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正确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沟通平台,保证信息的畅通性,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社会,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力的严峻性,引起学生的警觉性,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本点,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韶华.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90-92.
[2]王海龙.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设计[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07):30-33.
[3]马行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艺术设计教育持续发展[J].教育导刊,2011(5).
[4]李煜,王欢欢,张玉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形式及应对对策[J].就业教育导刊 2012(02);80-82.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毕业生多、就业空间相对紧张、相关政策性壁垒、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当前就业中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大学生应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树立务实的.就业观,进而走出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困境.
作 者:岑道权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处,陕西,汉中,723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金融危机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也正逐步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帮助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把他们的知识优势切实转化为技能优势,让他们更乐观自信地走向职场,成为了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大学里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及能力高低,也不知道何种职业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一些学生普遍缺乏对相关职业和市场需求的了解,往往过高、过低或完全错误地估计职场状况,从而导致就业定位模糊,求职路上跌跌撞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笔者看来,引入职业咨询、完善相关培训、建立实习基地,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三部曲”。
成就一项事业首先需要知己知彼,找工作亦然。因此,职业咨询理所应当成为“三部曲”中的前奏。过去,很多人对职业咨询不以为然,认为职业兴趣必须在实践中去摸索,职业经验必须到实践中去总结。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和特长,也都有最适合、最利于潜能发挥的职业领域,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却不可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试遍“三百六十行”。综观当今大学校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苦于找不到职业方向,担心一旦做错选择不仅会让自己在职场上事倍功半,更会影响长远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把职业咨询引入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职业咨询承认个体差异,注意个人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与不同职业的契合,能帮助咨询者更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帮助他们明确职业规划、树立就业信心。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步是完善相关培训。针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清华大学开展了“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在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正视自我、培养职业品性素养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项活动可资借鉴。“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创新性培训:教练全部来自工作第一线,既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又有优秀的辅导与管理才能;培训地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广泛深入社会,努力促成学员与企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培训内容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由学员与教练共同商讨决定,尽力满足每一个人的现实需求;培训形式不再以讲授为主,而转变为小组交流,鼓励头脑风暴与经验分享;考核方法也不再是死板的答题,而改为成果展示会,注重调动主动性和激发成就感„„
时代在发展,培训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应摒弃过去那种一人唱独角戏的大讲座形式,逐渐向团队学习靠拢。充分的交流、实践和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
无论是职业咨询还是职业培训,都没有真正进入职场领域,要想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积累实践经验,必须做细做好大学生实习工作。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可以说,实习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校方在毕业生实习这一环节上,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大推荐力度和指导力度。现在一些有
条件的学校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因为,建立实习基地能够保证大学生毕业实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也便于学校了解收集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近年来,毕业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挤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然而,一些毕业生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则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因。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改善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将是思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的核心之所在。即大学生所持有的核心能力和专长。就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及时就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能力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综合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基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道德修养,在就业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毕业生将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合格的劳动者。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为日后在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用人成本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地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多动脑筋,多角度想问题,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后能否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掌握求职技巧和求职技能,提高求职能力。求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个体能否顺利的完成社会化。
二、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过硬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用之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他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召开职业道德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启发大学生提高职业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重业”的道德情感。要树立“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职业危机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心理品质,才能自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心理品质,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就业 竞争的压力。
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的夯实,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安生立命的基础,也是高校得以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为了能够从事与之所学的专业相关的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工作技能的能力。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实地考察等,强化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实习环节上,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实践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以校企合作、大学生见习基地、社区服务、下乡服务等形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提高操作能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兴趣及角色预期,找到专业学习、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
3、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素质,鼓励学生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肯定其在参加各级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要让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创作一定水平的学术科技作品;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加入某一个社团、从事某一种社会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展自身爱好,锻炼技能,培养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要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与素质拓展计划紧密结合,丰富素质拓展计划各环节和就业创业工作内容,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要让校园文化活动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系列文化科技活动,为就业创业工作搭建广阔的工作平台,提供良好的教育载体,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要完善机制,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指导,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政策保证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指导机制、基地支持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学术活动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动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系统辅导和培训,它对强化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职业信心,促使他们及早树立职业意识,自觉把握自身优势,主动结合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有效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扩大实现自我的机会。我们提倡建立“四年一体”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式方法,研究探讨学生个体本身在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主动了解和适应外部工作世界,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和技巧,并经过系统地职业实践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职业岗位竞争中谋 得一席之地。
5、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园区、科技园、地方单位合作,广泛开展各种个体鲜明,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科技攻关等实践活动中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内容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工作,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文化服务、文明共建、挂职锻炼、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服务中真正成长成才。
一、中国市场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特点: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避免过度依赖出口;在经济结构方面, 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新常态经济下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要素
1.产品力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鞋企为例, 绝大部分在样式、用料、档次、目标人群等方面都基本雷同, 存在严重产品同化现象, 且属于低技术、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商品。企业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限制, 呈现出自主科研创新开发落后的现象, 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上也以模仿创新为主。很多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商标和商号, 主要以来样模仿、来料加工、复制仿冒为主。
2.营销力
中小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 仿照知名品牌的现象有很多, 如前文所述, 代工的也有很多。产品更新换代频率日益增加, 产品的生存期远远不如品牌, 市场中有百年的品牌, 却难有百年的产品, 除非是筷子等必备日用品, 而消费者这类产品是没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体系, 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前行。
3.资源力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 专业化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对于企业获得内外部规模经济具有相对优势, 从个体层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 用工问题严重阻碍着一些行业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工资水平低, 而后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导致难以留住原本的人才。
4.管理力
在全球价值链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 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是必要的。一些中小企业都已经从最初的家庭企业发展成了股份有限公司, 但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在中小企业中, 尤其是在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 管理者肩负着市场推广、渠道销售、企业管理等多项职能, 企业管理缺乏专业化。
三、新常态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按照新常态的要求,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 要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一批产能弱、效益差、生产方式粗放的企业。对于单个企业而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改变增长方式和创新两个方面来提升, 创造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积极进行产品、营销、组织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创新。
1.建立优质品牌
具备优势产业集群的的可以建立产业集群品牌, 如温州的鞋、义乌的小商品、西湖的龙井等。企业可以借助于区域品牌, 向全国打开销路。企业需要在市场上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并增强对品牌创新和品牌国际化建设的意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档次。现有的品牌企业要真正从产品和消费者去思考, 从现有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去进行产品研发, 不能盲目的依赖市场, 或者跟风某个国际品牌, 要有自主意识, 做到引领市场, 才能使品牌运作渐入佳境。
2.促进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 也需要外界的力量来支持。构建创新平台, 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 为广大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发、中试转化、咨询、培训等服务。这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更好地落实各项创新政策, 更完善地整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协作创新, 加快了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进程。
3.优化资源配置
(1) 加强人力资源引进与培养。企业要注重对内部原有人才的学习培训, 如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财务管理决策、行业法规等。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所以企业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将收入高低与贡献程度相挂钩的同时, 也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精神奖励, 更大程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当然企业的激励机制也要随着实际环境情况、市场行情等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2) 加强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企业之间应该加强相互合作。首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合理利用资源。企业间进行相互合作, 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从对方企业获取新的专业技能或管理方式、营销策略,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改革, 提高企业优势, 达到发展和壮大的目的。同时, 通过合作可以使双方企业共同承担费用, 以及风险共担。
4.实现科学管理
实行科学管理, 大型品牌企业向国外知名品牌学习, 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学习。要实现科学管理, 建章立制工作必不可少, 要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使员工明确公司发展战略, 将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联系起来。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上, 体现企业的战略思想。加强绩效管理, 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建立科学、严密的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使员工工作有一个实际性的指导, 规范员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1]王友志.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贵州大学, 2007.
[2]黄蕾.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5:4-5+33.
[3]刘鹏.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08, S1:149-151.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学习兴趣; 专业技能;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8-001
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加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高职学生就要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在校的三年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做些准备工作,储备一些能力,以期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比拼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个过程是高职学生立足自我特点、发掘自我优势、凸显自我价值,提高自我竞争力的过程。笔者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从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求职准备有些帮助。
大学是高考的答卷,那大学的答卷在哪里呢?是就业。憧憬与迷茫共存的大一新生们要好好想想就业的事情,规划下自己的职业前景了。比规划职业更为迫切的是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大学怎样度过是你目前能够把握的、当下的事情,而大学的收获与积累又决定了你的就业前景。
首先,处理好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选择专业时,好多学生都是懵懂的;入学后,好多学生都是迷茫的。没有关系,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为自己的这些懵懂和迷茫寻求答案吧。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都是很强的,现在开始着手建立对专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技能,它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来源,兴趣可以帮助我们为未来做好能力储备。不过,兴趣不是那件舒舒服服就能拿到结果的事。养成对专业的兴趣又要艰难一些,但也是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这也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在老师进行专业介绍、参观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时,注意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接下来,报名参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协会。对于机电类的学生来说,可以参加电子协会、数控与模具协会、汽车协会等。这些协会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是既有趣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多参与协会的活动,你会发现你找到了快速又有趣地接近所学专业的通道。还有学校会组织专业的比赛,尽量多参与,这会增加成就感,同时有益于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有了这些积累,再去学专业课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枯燥了。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再回到实际中解决问题,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个不错的循环。经过刻意的培养,原本觉得没有的兴趣都被挖掘出来了,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会受益颇丰的。
其次,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拥有熟练的技能
高职生区别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是:既具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的特色,是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兴趣做动力,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同学你需要付出的就是努力和坚持。努力了肯定是有收获的,小付出小收获,大努力至少定有小成。只是有时,努力和收获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最后,转变就业观念,让自己成为值钱的人
许多大学生求职有个常见误区——太过于关注待遇:
“一个月多少钱?多久会涨工资?”
“有员工宿舍吗?有免费Wi-Fi吗?”
“有带薪假期吗?如果我工作不够一年,有探亲假吗?”
很多HR隐隐约约的反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是太过于关注职业外在的东西。一个过于关注外在的人,往往看不到内在能力的发展,即使刚开始能够胜任,也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职场更喜欢专注于内在能力的人——这些人更加关注的是:
“将来谁来带我?与谁共事?有什么项目可以做?”
“这个职位都需要什么能力?我能从哪里学到?”
持续关注这些问题,会让你的职场竞争力不断上升,发展力度坚挺,路途一帆风顺。即使这些企业不给你机会,你也会像袋子里面的锥子,总有人会给你机会。所以,在就业初期,努力要做的工作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让自己变得值钱。
经过三年的磨砺,当你带着浓厚的兴趣、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心态进入就业的队伍时,你会收获预期的结果的。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完善和推进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课题号:2014040301。
参考文献:
[1]孔月红.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21
[2]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D]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3]王柳春.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构建[J]商情,2013,32
[4]涂海英.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层次。
笔者在高校具体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的教学工作,担任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室的指导老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比如,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求职技巧,有些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心理素质差,等等。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
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尽早、有效地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要积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等于“职业生涯发展辅导+求职指导”的工作模式,对大一新生进行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教育,在大三学生中进行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对大四毕业生加强求职技巧培训。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对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要求。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兴趣、性格等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个人的特点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沦把人的职业兴趣分成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把人的性格分为四个维度十六种类型,是当今全球最为权威、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
作为职业规划课程任课老师以及就业指导老师,笔者运用上述理论,对大学生实施全程就业指导。从大一起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性格评估工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类型,积极探索工作世界和职业环境,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有意向进入的职业领域中的校友进行职业生涯访谈,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具备的素养,对照自身的个性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就业能力提升方案。方案包括:1)职业定位,即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当前面临的问题等;2)行动计划,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这样,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规划好大学生活,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养,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很多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表示,招聘到的员工符合岗位需求。
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尤其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党团组织和各类协会的活动,从实践层面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创业、社会兼职、社区服务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比赛活动等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春运期间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服务活动,选拔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运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活动。在校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明晰了工作岗位要求,从而能对照自身,根据社会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建立一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让大
二、大三的学生利用暑假或寒假到单位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了解岗位和社会所需,对照自身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北京联合大学近五年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结合起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们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到与大学生专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安排有意向去该领域工作的大学生多参加基地工作实践,(本网网)帮助大学生较早地融入了单位,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三、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咨询,是运用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选择职业及职业适应不良者进行职业常识、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存在奠名的恐慌,有些则灰心丧气,消极对待。而学生只有对就业充满信心,克服就业焦虑,积极地投入应聘竞争中时,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消除学生的就业焦虑,帮助学生克服就业中的困难,使学生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就业准备及求职应聘中,增加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带有共性的,因此,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开展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如,针对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挑战和面对应聘挫折等情况,开展主题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能振作精神,积极应对就业挫折。此外,还可因人制宜地开展个体职业心理咨询。例如,在指导学生就业中,针对少数大学生存在就业焦虑、谈到就业就心烦意乱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引导他们消除紧张、积极应对各种求职面试情景和职业环境。有些学生家庭关系一般,看到同学靠家庭关系找到好单位心里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员工本人的能力,业绩是需要能力创造的;找工作关键靠自己,积极应聘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就业能力的过程”。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不想去从事较辛苦工作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要吃苦耐劳,自觉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和行业锻炼,接受社会昀检验,经受磨难和挑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先就业再择业、创业。
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劳动保障部最新开发的《CErI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进行职业适应性预测和诊断,通过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上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释放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积极求职,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提高了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有些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简历制作粗糙,不能体现自身优势,缺乏求职技巧,表达能力欠佳,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很好地与单位沟通。笔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系列培训和讲座,丰富毕业生的求职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上网、找去应聘的单位的熟人了解情况,查找资料,详细了解单位情况、职业环境,深入剖析自身个性特长,归纳出自身与单位及岗位所招聘人员相匹配的素养,制作出针对性强的简历,并指导学生不断修改简历,突出自身职业优势。三是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特长、就业意向等,并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四足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应聘过程的指导,特别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生应聘前,帮助学生分析单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出谋划策,并到招聘现场了解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面试结束后向学生指出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聘技能。五是建立公共邮箱和就业博客,方便学生交流应聘体会和经验,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例如,农学专业的毕业生陈某来自农村,学习刻苦努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但表达能力较差,简历制作没有反映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有意向的工作领域是农资
公司。根据这一情况,我指导他多方了解农资公司的特点及岗位需求;多次修改简历,根据具体的用人单位制作不同的简历,突出自身与岗位要求相符合的素养;在面试前对具体的面试单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并鼓励他与同窗好友进行模拟招聘互练,指导他对自己在应聘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他的求职应聘技能不断提高。后来,他所应聘的一家实力很强的某农资大型公司认为他表达能力强,肯吃苦耐劳,专业技能强,欣然录用了他。
总之,我们要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大力采取具有实效性的措施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涉促进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困境系列调查
作者:易 飚 胡 清
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07期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可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临近毕业的高职学生,对他们如何应对就业困境进行了系列调查。
一、高职毕业生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
经调查,50%的大学生通过熟人找工作单位,在他们看来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约30%的大学生会通过浏览学校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参加所在院系组织的专场招聘,向企业投递简历来寻找实习单位。约10%大学生会通过CHINA-HR的校园频道、寻找实习单位。少数学生则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企业进行关注并投递简历,但通过这种途径找到的工作,实习期工资一般都很低。
此外,校园招聘会作为一种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异军突起,企业进校开专场招聘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却是冷热不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学生表示招聘会中企业“做秀”成分大于招聘实质。不少企业在招聘会前已通过网站发布了相关信息,接收了学生简历,并已拟定笔试或面试名单,进场设摊位不过是摆摆样子。二是学生还没学会有选择地参加校园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压力难免病急乱投医。一到招聘现场,面对数不清的公司,大的、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多头并进的方法,来不及消化信息,就盲目地四处投简历,却不知该花落谁家,最后成功率当然不高。三是多数学生参加招聘会前准备不够,以为准备好简历,把自己收拾齐整,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就已万事俱备。其实这些只是针对招聘会的准备工作,而不是针对工作的准备工作。招聘会前,学生必须理顺自己的想法,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这样找工作才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经调查,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择业心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薪金的期望值并非太高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都比较现实,在考虑自己的综合实力后,大部人的期望薪金集中在1400~1800之间,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为1000元,以维持基本生活。
2.把个人发展与是否有晋升空间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
大部分学生选择的第一份职业都要求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自己长远的发展,并不求过分安逸的工作。
3.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择业难的主要原因
许多学生从招聘会回来后,都会觉得企业只招聘有经验的员工,应届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
4.大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理性规划
他们有想法,但由于自我认识不清,太过理想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5.学生在择业中意识到知识学习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面对今年的就业压力,学生们都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都想在毕业之前尽量地多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大部分学生同时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为踏上社会后人际关系的处理较之校园中同学相处要复杂得多。良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在择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素质、能力
在调查高职毕业生找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时发现:
1.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欠缺
有90%的学生认为招聘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应届生无法满足,因此对口工作难找;有1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证书非常重要,在应聘时,如果没有此类证书,就无法向招聘企业证实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技能。
2.多方面能力的欠缺
学生从企业面试中的提问感受到,很多企业希望他们具备多方面能力,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是学生骨干,是否有过兼职工作的经历,都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3.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面试时企业会问到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能不能吃苦。当然,除此之外,企业也会对学生所具备的特长感兴趣。他们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有个性特长,可塑性强,具备发展潜力。针对这个现状,有96%的学生表示将会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面对企业的挑挑拣拣,高职毕业生的心态很关键。不能把找工作看得太理想化,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冷静、理性地做一下自我分析:你会什么?能干什么?你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真能派上用场的有多少?市场需求有多大?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个理性定位。一些企业不愿录用应届生的原因就是认为他们经验不成熟,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因此毕业生只有摆正心态,一切从零做起,主动学会去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
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
教育部下发的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工作”和“学习”轮换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在读大三第一学期时,就选择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离开了校园到企业实习。我们就“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有两种渠道。
1.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平台。被派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是根据学生的各科成绩、平时表现,再由企业进一步面试确定的,他们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较为突出。企业和院系的专业教研室,会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共享性课程培养方案,对大三一学年的专业课程进行选择、整合、改编,让他们在企业内边工作边完成学业。学生对这类校企合作式“工学结合”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确实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类渠道选择学生的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只是小批量地开展,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
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亲友推荐、人才市场应聘、参加学校专场招聘、网上投简历、直接找用人单位自荐等方式自己落实实习单位。这种渠道是大多数大三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它虽然能解决寻找实习单位的燃眉之急,但却不够系统,不够规范,由于所选择的企业良莠不齐,所实习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等种种原因,有时会使工学结合课程计划不能按教学要求严格执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学结合”,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使其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因此,这个课题还有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研究思考。
五、高职毕业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学生在找工作期间自身努力固然重要,学校提供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就高职学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下列要求:
1.开设关于面试技巧的讲座
学生在企业面试过程中发现,面试时的表现比书面简历更为重要,也更具说服力。善于表现自己,勇于与考官沟通,把优势发挥出来很关键。因此在找工作初期,他们希望学校开设一些如何提高面试能力和技巧的指导讲座。
2.聘请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来校做就业讲座
学生急于了解企业文化,急于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便针对自身情况,作好求职前的相关准备。而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等较之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讲座的内容也更为精彩充实,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也更为透彻直观。
3.提供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
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需要用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作为敲门砖。因此,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岗位的需要,开展多种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职场角逐时更具竞争力。
4.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
学生通过参观专业企业,可以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提前感受就业氛围,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理性的就业思考,做好就业心态的调整。
5.组织本专业的专场招聘
专场招聘一般由院系的专业教研室联系企业来校作宣讲和招聘,针对的是某一专业的学生,往往比校园招聘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应聘的目的性很明确,企业招聘的对象范围也很清晰。专场招聘会上企业和学生会有机会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也会就学生在校表现征询专业教师的意见。这种形式让学生觉得比较客观,乐于接受。
6.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推荐
很多学生喜欢关注学校网站和院系网站刊登的招聘信息,他们希望信息量能更丰富一点,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介绍等,以便他们判断和选择。另外,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
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媒介、运用教师的人际圈子,运用学校的社会效应等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就业推荐。有了学校、院系、教师的推荐,会使用人单位较容易地接受他们。
最后,通过系列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正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则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一盏明灯。对校方来讲,如何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要,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学生来讲,也应主动把自己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同时不断努力自我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希望能有高就业率,这离不开双方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独立院校 就业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005-02
培养独立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寻求系统、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此,要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出适合独立院校学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保障条件。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应用性人才,提高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独立院校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把这项工作做好,独立学院应从以下几点探索:
一、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途径分析
1.开设突出独立院校特色专业的教学
独立学院的教育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独立院校的毕业生要能将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学校要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加大独立院校教育改革。作为独立院校,一开始必须掌握市场 “行情”,灵活利用市场信息。努力适应市场需要。为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旧观念,目的不仅为了学生能很好的找着工作,更是促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这一层面上人才的关注和开发。故独立院校应该密切联系人才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要以社会对岗位或岗位群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发现新的社会需求点,不断发现新的就业专业,据市场需要来设置学校的课程和专业,以便使学生能很好的就业。独立院校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时效性和前瞻性。培养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进行教学的改革。
2.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着重提高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独立院校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紧扣“应用”这一宗旨。
第一层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层次。本层次主要是通过实训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在这个层次,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项目,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点。
第二层次,应用提高层次,在本层次,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教师做适当指导,除指定任务训练外,也可以允许学生自选项目,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慢慢占据主动。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次,在本层次,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分为项目小组,自主完成任务,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做简单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这三个层次中,学生的作用依次加强,教师的作用逐渐隐去,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在减小,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在增加,因为教师要有能力解决一些突发、特殊、复杂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提炼,综合,再集中解决。
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综合实训作业上来看,多数同学能完成任务,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好的创意,超额完成任务。
3.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1)在特色课程专业设置中体现核心能力
现在基本上采用“宽理论、好模版”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它的含义是在基础教学活动中要有一定的广泛性,要面向一个就业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再强调专业的有效性、目的性。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适应社会就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核心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为本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要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围绕着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学中可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如采用小组讨论、重点讲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咨询专家、专业顾问和现场主持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在无形中锻炼了与人沟通交流、加强与团队人员的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语言和自学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在实践操作中应用核心能力
独立院校要更突出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立综合科技创新的教学环境,将理论学习、应用知识和企业相关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无形的渗透进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4.培养良好过硬的职业道德
独立院校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看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和实践技能,二是是否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即职业道德。现在的独立院校的学生缺少自我约束力,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意志力不坚定,对于解决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没有艰苦意识和吃苦的精神。因此,独立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类竞争、经营管理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5.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高学生就业
能否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独立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提高的核心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任务,它所包括的领域相当的大,如就业意识的培养,择业目标的确定,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就业技巧以及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的掌握和应用等等。就业指导应涉及到整个独立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应从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员化指导。
二、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条件
1.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养方案要成体系
独立院校为三本院校,因此应把最高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将有关学科的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组合教育资源,综合运用教育技术,把人才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巧妙结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应用适应能力,促使学生具有综合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复杂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全方面。所谓全方面,是指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教育的综合因素。独立院校必须应用专业理论去深化整个系统中的改革,有必要形成一套能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养体系,使之优化整合,来培养满足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如下图:
2.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独立院校明星专业
这些年,独立院校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并得到了社会的一定的认可,但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相比,各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办学专业了解不多。因此,大力做好招生就业宣传,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知名度,这对独立院校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故独立学院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为指针,突出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即语言运用能力、职业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具体讲,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听得懂,说得出,写得明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并能够获得不断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提高的能力,即终生学习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教学不偏离特色建设的轨道:一是要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要突出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完整平台;三是要突出实践技能,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生涯所必需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四是要突出创新意识教育,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不懈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要把它作为一个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要给学生以受用一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经充分调研,并结合几年来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我们应确定的专业特色为:基本技能的实用化、职业方向的多元化、职业技能的专门化。
3.尽量引入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模式
为很好地解决独立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国家大力的政策扶持、企业的全程合作、社会各界的支持外,其核心还在于独立院校学生及学校本身要构建起“以 市场行情为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院校特色教育模式,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等等,增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以致.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2]彭明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3]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经济危机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荐阅读:
经济危机的我们该如何做05-29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06-19
经济危机专题05-25
经济危机论文12-10
对经济危机的看法06-2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09-14
历史上经济危机整理09-26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09-29
经济危机对水产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07-06
如何应对面试危机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