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梦想象作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梦想象作文(精选14篇)

一个梦想象作文 篇1

“我终于圆了一个梦”这个题目, “我”字, 引导同学们关注自我, “我手写我心”;“梦”可以理解为理想、愿望或是某个阶段的目标, “圆梦”就是实现了“梦”, 我想这样的经历和记忆应该每个同学都有过, 因此, 题目比较贴近同学们的生活, 切合实际;题目的题眼“终于”一词是个限制, 也就是说“圆梦”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波折, 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竞赛的过程中认真审题, 在题目限制的区间内以机智独到的构思而自由地舞蹈, 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掌声。

我心目中的好文章是这样的———

首先要有真情。有了生活的源泉, 才有真情的流露;有了个性的挥洒, 才有心灵的飞扬。我觉得, 好的文章应该从身边的生活取材, 内容要实在, 又很灵动活泼, 要有真情实感。同时要彰显个性, 有独到、机智的构思, 让人家读了你的文章, 能禁不住感叹:“亏他想得出来!”还要能够透视生活中蕴含的真谛,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第二, 贵在彰显个性。

个性, 贵在化大为小。就这个作文题, 就是将“梦想”具体化, 选择小角度来写。“梦想”就是自己的目标 (大目标、阶段目标、小目标) 、理想 (远大理想、阶段性理想、小理想) 、愿望 (大小愿望) 等。如, 把“学好语文”作为自己的梦想, 不如把“写好作文”作为自己的梦想, 把“写好作文”作为自己的梦想, 不如把“发表文章”作为自己的梦想。

个性, 贵在视角独特。一篇文章的视角新颖独特, 最大的优势是使文章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造成一种新奇感, 使叙述不落俗套, 令人耳目一新。

个性, 贵在情节曲折。可以倒叙开头, 可以运用插叙, 可以设置悬念, 可以制造误会, 等等。从这篇作文中的限制词“终于”来看, 侧重于“圆梦”的过程, 要写出“我”的情感变化, 要突出一开始的渴望, 实现过程中的失败、沮丧、灰心, 继而不放弃、振作, 到实现后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一波三折, 真实动人, 从而打动读者。

一个梦想象作文 篇2

【关键词】 香港梦;香港叙述;文化想象;97回归;移民问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作为生产方式的1997年和未完的香港叙述

无论是对香港人,还是对香港的经济文化而言,1997年都是一个想忘而不能忘、想不关注而又不能不关注的“事件”。它就像是杰姆逊意义上的历史的缺席或缺场,其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香港的未来想象和对过去的看法,这种影响在1997年前是这样,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如此。正如杰姆逊所言:“无论宏大叙事与否,(历史)作为一个缺场的原因,它只能以文本的形式接近我们。”对香港的历史也应如是观之。历史虽然在文本之外,但其作为一种结构和生产方式,生产并主宰着我们对历史的叙述和想象。从这个角度看,1997年实际上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事件或时间了,而成为一种生产方式,生产着香港人想象和叙述香港的方式。那些有意凸显香港及大陆等不同空间的电影,无疑是这种想象和叙述的最佳文本,其以有关香港空间的叙述折射或表征着1997年是如何主导或影响香港人对自身身份和主体的建构。故此,本文将以回归前后香港导演拍摄的,凸显香港这一空间的电影为例,试图探讨不同时期的电影是如何叙述香港和大陆之间的关系的。

香港作为一个特定的存在,显然是确证而无疑的,但其自从从中国大陆的母体中分割出去,就不复是一个自足的空间了。相对于大陆而言,它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若相对于西方特别是英国来说,它又是西方在远东的一块殖民地。从这个角度而论,香港其实就是一块飞地,其坐落于中国,但却为西方所有。这也就决定了香港在主体性的建构上,始终只能在中西之间摇摆,其既不能完全认同于中国大陆,又难以同西方真正耦合。而这种空间上的摇摆不定,又同其时间上的无序联系在一起。香港无疑没有自身的现代历史,它要么召唤中国大陆的历史,要么把自身的历史糅合进西方的进程之中,这都决定了有关香港叙述的复杂性。而对那些有意凸显香港和大陆空间的电影而言,更是如此。这些电影表面上写的穿梭于香港大陆之间的故事,但其实香港只是一个背景,真正投射出的是关于大陆和西方的想象。因此,有关香港空间的电影叙述与其说是双城记(两个空间)的故事,不如说是三城记(三个空间)的想象,西方在这些电影中若隐若现,不论是作为主体还是作为他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极。

二、梦醒未醒之间:《甜蜜蜜》、《梦醒时分》和移民问题

香港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型,那就是移民电影,典型的有《双城故事》(陈可辛)、《爱在他乡的季节》(罗卓瑶)、《错爱》(陈耀成)、李安的《推手》、《喜宴》等等。而作为一种表达主题,移民问题在很多电影中都有呈现,王家卫的电影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等等中都曾涉及到移民问题。《甜蜜蜜》(陈可辛)和《梦醒时分》(张艾嘉)某种程度上属于移民电影,但其不同于一般的移民电影的地方,就在于它们讲述的不仅是香港人向西方等国家的移民,还涉及到大陆居民向香港的移民。也就决定了这两部影片中的复杂的空间关系,即西方——香港——大陆之间的三重空间。也就是说,香港在这两部影片中并不是作为孤立的空间,而是相对于大陆和西方而言的。因此,关于香港身份的建构也必然涉及到香港对西方和大陆的想象及其这两者之间的空间政治学。

这两部影片无疑都是爱情片,但诚如杰姆逊所言,即使是第三世界的日常生活也无不是它们民族寓言的表征[2]523,对《甜蜜蜜》和《梦醒时分》来说,也是如此。因为显然,电影中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并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而是穿越在性质不同的空间甚至国界,这种穿越更多地是与空间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就不仅仅是私人的感情事情,而必定带有民族寓言的性质。这两部电影中,前者拍摄于回归前的1996年,后者拍摄于1992年。若从电影叙述的时间段来看,这两部影片都是以90年代前期的香港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同时与中国大陆保持着不可分的关系。《甜蜜蜜》(1996年)以1986年至1995年这十年的香港作为框架,而《梦醒时分》(1992年)则以1991年前后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90年代前期的中国大陆,政治和经济上的不明朗无疑令回归前的香港人心存疑虑惴惴不安,同时也使不少大陆人对中国充满失望,当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1992年),就很明显地表现了这种心态。对香港和大陆间的关系而言,势必表现出两种趋向,即香港人拼命地移民海外,而大陆人则削尖脑袋要到香港去。电影《甜蜜蜜》和《梦醒时分》讲述的就是大陆人移民香港的故事,其爱情叙述如不能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的话,无疑是不能把握其要害的。

在《甜蜜蜜》中黎小军(黎明饰)和李翘(张曼玉饰)都是大陆人,但却是以香港作为他们之间爱情的发酵地,显然并非随意为之。李翘来自广东,黎小军则来自中国内陆的一个小城无锡。这两个空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广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无疑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以至于口操广东话也一度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更遑论广东人了;所以若在国内,黎小军和李翘之间的爱情肯定是难以想象的。而之所以他们的爱情成为可能,就在于他们被抛掷于带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香港。他们带着不同的梦想来到香港,又因为不被香港人认可而走到了一起。卖邓丽君歌碟的惨败经历告诉他们,他们不过是来自大陆的异乡人,并不能融入到香港的文化中去,更不用说什么认同他们的身份了。而也就像影片中邓丽君死时的悼词所说的,凡是有邓丽君的地方都会有中国人,香港之所以不喜欢邓丽君并不意味着邓丽君的歌曲唱得不好,而只是表明它们并不认同于自己的中国身份,所以影片的最后必然出现黎小军和李翘移居纽约的结局。香港成就了黎小军和李翘的爱情,但也同时把他们再一次放逐。虽然影片中正面处理香港人及地的地方并不很多,香港只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背景而已,但既然香港人不认同于自己的中国身份,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会有香港人移居国外的剧情出现。大陆人在这里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样,香港人在这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身份。他们之间跨度达10年之久的爱情,最终不过表明香港梦对他们只是遥不可及的奢求而已。

nlc202309041606

如果说《甜蜜蜜》是以略带感伤的电影语言告诉我们香港身份的暧昧不明的话,那么《梦醒时分》则意在向我们揭示香港主体的建构必须依托中国大陆而得以成立。《梦醒时分》之不同于《甜蜜蜜》的地方在于,其表现出对香港主体建构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如果说《甜蜜蜜》表现出香港在97心态影响下对大陆的失望和脱中国化的倾向的话,那么在《梦醒时分》中则表现出对大陆的认同而又略带审慎的心态。与《甜蜜蜜》一样,《梦醒时分》中国威和马莉之间的爱情同样关乎民族大义。香港这一特定空间无疑是成就爱情的福地,更是成就他们特定身份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在众人纷纷移民海外的时候(影片中有所表现),国威却选择回到香港定居,并到大陆做生意。这显然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期自觉选择的结果。他身上无疑体现出所谓香港人的身份只有回归中国,定居香港才能完成这一明显的意识。马莉出身于香港,成长在大陆(北京),这种双重身份无疑让她有更多的自由穿梭于香港和大陆之间。她在香港人纷纷移民海外时,重回香港,这一举动毋宁说是一次重拾并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在这点上,她和国威十分相像。他们都曾在香港出生,但由于某种原因,一个去了西方(英国),一个则到了东方(祖国)。国威远走西方,经常意识到无根的痛苦,马莉长在北京,却又向往西方(取名马莉即表现出对洋文化的向往),香港显然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而不约而同地回到香港,并由相识到逐渐相爱,这一告别过去(离婚以及同旧情人分手)重新确立自我目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表征或象征了香港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及意义。其意在告诉港人,只有告别西方,依托大陆才能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但从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表现出香港自我身份建构的复杂一面,国威虽然到大陆内地做生意,但大陆只是他整个生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香港在空间上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而且其在大陆的投资更多是一种公益投资(办学),而非仅仅商业的钻营。马莉的情况则更为复杂,通过对过去的回溯(办理香港身份证)使她发现过去之不可现,旧时的香港显然已经不存在,历史无疑深深打上了现实的烙印,因此,对她而言,“香港梦”的实现就不仅仅是旧时记忆的完成,而更多掺杂了现实的因素在内。其告别过去重新确立自我的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包括对香港的旧时记忆、大陆的童年经验及香港的现实处境等不同层面重写的诉求,而这一个过程又是同她重新(以前有过?)确立个人身份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马莉办理香港身份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重建香港身份的过程。影片取名《梦醒时分》并非意在表明香港梦的破碎,而其实是在向我们呈现如何重建以及怎样实现香港梦的过程,这一重建无疑关涉大陆——香港——英国(或西方)三地空间关系上的新的变动,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何去何从再一次摆在了香港人的面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三、何去何从:《老港正传》、《女人本色》和回归后的香港叙述

随着香港的回归,移民电影也无可避免地走向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人自我身份的真正建构已经完成,而实际情况是,紧跟着香港回归而来的是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香港自然不能幸免于金融风暴所带来的重创。回归和金融风暴十分巧合地纠缠在一起,这让本就对香港的未来充满疑惑的香港人更加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何去何从再一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对于这一段历史,香港电影又是如何呈现和叙述的呢?

《女人本色》(2007年,黄真真导)和《老港正传》(2007年,赵良骏导)虽然风格各异,但在表现香港与大陆等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方面仍有其相似之处。两部电影都涉及回归后香港的主体性建构及其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联等诸多问题,明显表现出不同此前提到的《甜蜜蜜》和《梦醒时分》的表意策略。《女人本色》以回归时的香港开始展开故事,剧情跨度达十年之久,而《老港正传》则以“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1967年)作为起点,一直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夕,时间跨度近(或)四十年。从这两部电影的叙述来看,虽然都是以香港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但自始至终制约着故事发生进程的并非香港本土,而是中国大陆历史及现实发展。这里的十年和四十年,在中国大陆的历史上都是相当关键的时段,其发生的历史巨变某种程度上都直接影响着香港的进程及其与大陆的关系。这两部电影,与其说讲述的是香港本土的故事,不如说讲述的是大陆影响下的香港的故事。因此,对香港的主体性建构而言,问题不是要不要同中国大陆发生关联,而是如何发生关联以及怎么才能建立真正属于香港自身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移民电影更多的是处理回归前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以及自我主体建构上的摇摆不定的话,那么像《女人本色》等回归后的香港叙述则更多地是处理如何回归以及怎样建构起香港的中国认同问题了。《女人本色》的开头一幕极富象征意味,影片在两个镜头之间来回切换,一边是香港回归庆典实播,一边是宁达集团的商业庆典现场,而就在这个庆典上,宁达集团主席宣布罢免亲英行政总裁,这其实也是意在表明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经济文化也正式告别英国时代而进入一个新的时空,整个电影叙述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影片取名“女人本色”,其实只是处理大陆——香港——英国的关系上的一种性别修辞策略。女性虽然生性柔弱但实际上柔中带刚,所谓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其能经受各种磨难而能矗立不倒,这或许就是影片取名“女人本色”的本意。影片也是以此来表现女主人公成在信的痛苦经历,先是巨额拆迁费被多年的亲戚兼邻居侵吞,而后丈夫丧生于车祸,自己又被公司炒掉,儿子得非典早夭,从小青梅竹马的学峰也染上非典一命呜呼,各种人生打击接踵而至,让她猝不及防难以承受,而就在她万念俱灰的时候,同大陆间的纽带(她和朋友到大陆投资情侣火锅店和王老吉凉茶的成功)使她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机。若说这是一种性别修辞上的策略的话,则是指成在信的人生磨难和转机,都不可避免地同香港回归后的现状和大陆的崛起纠缠在一起,她的灾难性的人生磨难与波及香港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有关,而她人生出现转机却是出于大陆的崛起及无限生机所赐,她后来的成功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与其说是她的坚毅的性格让她战胜困难的话,不如说是大陆的崛起让她起死回生。可见,成在信的人生其实是与香港和大陆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女性或母亲在中华文化中向来与祖国或国家联系在一起,而如果说成在信(女人)磨难而坚强的一生象征着多灾多难而能重新崛起的中国的话,影片中香港回归后她人生磨难的叙述其实表征的就是对香港身份及其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叙述。

nlc202309041606

同为表现大陆——香港——西方三地之间不同空间关系的电影,《老港正传》显得十分特别。其以一家三代人的经历讲述香港人的大陆情结,跨度之长,对大陆的认同之强烈,在香港同类电影中实属少见。影片在两条线索中展开故事情节。左长旺(黄秋生饰)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到北京并在天安门前留下一张照片,这一愿望因早年(文革到改革开放前)大陆和香港的隔绝而未能实现,而当有机会实现(报名参加北京旅行团)时,却又因为帮助别人而终于错过。老左的愿望虽然小,但这一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愿望,其实正与香港和大陆的发展血脉相连密切相关。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对香港和大陆人来说,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间段。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进入经济萧条,中国大陆的崛起,等等这一切都在老左和他的儿子身上得到生动形象的呈现。影片中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老左的儿子阿忠(郑中基饰)同阿敏(莫文蔚饰)的爱情人生经历。阿忠和阿敏从小青梅竹马,但他们所走的路线正好相反,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莫文蔚去了外国留学,毕业后回到香港,创业和爱情屡屡失败;阿忠则回到了大陆内地,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到内地淘金也多次失败,而一有机遇,终能成功。莫文蔚的失败和阿钟的成功,如放在中国大陆——香港——西方之间的关系谱系中去看的话,显然表达出影片对大陆的强烈认同和对西方的拒绝。如果说老左的愿望及其大陆情结更多地与特定时代和年龄限制有关的话,那么其子辈阿忠们的大陆创业其实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香港只有定位和依托大陆才有更好的未来。电影结尾阿敏回到阿忠身边,相约一起回到大陆无疑暗示了这点,而阿忠和老左计划到北京为奥运会做义工,无疑成了香港人中华认同的最好象征。与《女人本色》正面表现回归之后的香港何去何从不同的是,《老港正传》是从边缘处展开叙述的。老左和阿钟无疑都是香港社会的底层民众,但恰好是这样一个边缘视角,鲜明地呈现了香港民众与中国大陆间情感上的联系和强烈的认同感。其虽处边缘,但因联系着影片对中国大陆/香港/西方间不同空间关系的想象,实则是有大深意在。

四、香港梦的终结:《天水围的夜和雾》、《榴莲飘飘》和边缘叙述

或许,自从被分割出去以后,香港的现代史上从来就没有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辉煌。香港彼时虽然仍是英属殖民地,在与英国的空间关系中处于附庸地位,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大陆人心目中的乐园,正如李翘(《甜蜜蜜》)所说:“我们说的是广东话,看的是香港录像,喝的是维他奶,我们离香港那么近。”可见,在与大陆的空间关系谱系中,香港无疑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其虽曾处中国的一隅,但俨然成为优越于中国大陆的特定空间。故此,就有了国内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到香港,开始他们的香港梦,“这是在香港,只要肯拼命干,什么都能行”(李翘)。

而如果追溯历史便会发现,其实自建国后,香港在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大陆每每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波及到香港,《老港正传》中片头一段老左同大家的游行就与大陆彼时的“文革”有直接的关系,王家卫的《花样年华》(1997年)中房东一家移民海外,也与大陆彼时的“文革”对香港的冲击有关。而即使是在大陆彼时的文学(文化)文本中,香港也一直处于被质疑和排斥的地位,陈残云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中把香港来到广东探亲的人描述为骗子就可看出这种趋势。显然,香港空间地位的上升是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实行而开始的。彼时香港经济上的繁荣使得香港梦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大陆内地民众开始学说广东方言(粤语),就是一个明证。

其实像《甜蜜蜜》所表明的,香港既然不一定认同中国,自然不一定接纳每一个来自大陆的中国人。马莉(《梦醒时分》)来自大陆,但出身香港,或许能真正融入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马莉尚且要从(香港)梦中醒来,面对现实,而对那些并非出身香港的大陆人,他们能被香港接纳吗?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和雾》(2009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文本。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就像《老港正传》以底层和边缘的视角(或角度)叙述香港和大陆的关系一样,《天水围的夜和雾》也取自底层/边缘。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因地理位置偏远,医疗、教育、交通及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较差,无法吸引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搬迁至此,结果使得天水围逐渐成为香港贫困阶层的聚居区。而就是这样一个地区,仍旧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四川的姑娘晓玲(张静初饰演),她嫁给李森(任达华饰演)后从深圳搬到了这里。在这部电影中,各种空间关系纠缠在一起,既有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的跨地区空间,又有香港和天水围之间的内部空间转换,同时还有深圳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区域空间。这些空间之间并不对等,明显存在着秩序上的等级关系。而一旦这种等级关系,对应着男女之间的两性秩序时,作为弱者的女性晓玲,其悲剧性的结局也就命中注定了。在中国大陆打工潮的冲击下,她来到深圳,又因认识了来自香港的李森而嫁到香港,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对香港梦的追寻竟然成为一条通向死亡的不归路。而惟其吊诡的是,她所委身的李森,已非当年马莉(《梦醒时分》)所能遇到的钻石王老五们,而是地地道道的甚至带有暴力倾向的香港底层市民。如果香港梦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其所献身的香港梦又有什么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通过对香港梦的追寻的叙述,表达的其实是对香港梦的反讽,其以晓玲的悲剧意在告诉我们,香港梦对于晓玲来说,未有开始,其实早已谢幕了。它的悲剧也在在昭示出香港梦之于虚妄的一面。

对于大陆人而言,香港梦或许根本上就是一个恶梦,一个似曾拥有而实际并不存在的人造物。早在2000年,陈果导演的《榴莲飘飘》就已敏锐地意识到这点。香港对于主人公阿燕(秦海璐饰)来说,只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嫖客,在那里只有满足和被满足、妓女和嫖客的关系,任何不切实际的梦想都是多余而欺骗人的东西。她用双程证来香港做短期妓女,没日没夜地拼命接客,而一旦归期已到,她就毫无犹豫地返回了大陆,没有任何留恋和幻想。在这部电影中,显然对中国大陆和香港、深圳和内地间的空间关系有更深刻的思考。影片没有简单地从地域结构的角度去设计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而是从超级大都市代表的现代文明的角度去思考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深刻影响。现代大都市在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的同时,无疑又是以牺牲远为更多的东西为代价的,这或许就是现代文明之令人感到沉重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香港在这部电影中显然并不具备真正的地方志的意义,它只是现代文明中的一个符号而已。而如果说有香港梦这一东西存在的话,那也只能是现代文明迷梦的一部分。对于特定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它可能是美国梦,也可能是日本梦,或其他之类的东西,而一旦中国作为大国崛起,中国梦的正式登场,香港梦也就告一段落了,但作为现代迷梦的诸多变体却永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杰姆逊.论阐释: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的象征秩序[M]//杰姆逊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作者简介:徐勇,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傅庶,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3级硕士生。

一个梦想象作文 篇3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不算很坏的噩梦,大家都来听听吧。

我梦见了学校举办了一次在室外的自由活动,可以看书、跳绳、画画……我就在一旁一个人玩橡皮泥。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体育有一次模拟考,新来的体育老师都要问每个同学昨天表现怎么样,轮到我的时候,我还没开始说,一些同学抢着说:“她昨天表现很差,大吵大闹的,在旁边打扰我们!”顿时,我的眼角充满了泪花,心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也没得罪他们呀!是不是不想让我考出好成绩。老师听了他们的话,开始批评我,我伤心极了,拎着书包就往外跑,跑了一段路,一位高年级的大姐姐拦住了我,说:“你这样考试就零分了,你看我,考了三个优。”我听了就又跑回了学校。到了学校,老师安慰我,可是,其他同学还在一角默默地笑话我,我实在忍不住了,又跑了出去,这次,我不管我考出什么样的成绩,不管我表现有多差。在跑回去的路上,眼泪从我的眼角流了出来,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同学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为什么要在我眼前炫耀,我一直不明白。回到了家,妈妈安慰我,她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

我醒来后,把这个梦告诉了我妈妈,妈妈说我不够自信,说我别在乎别人说的话,我记住了,当然,这个梦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这也提醒我要有自信。

梦想象作文 篇4

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到处是一片蓝,连最时尚的衣服的颜色,也是蓝,不管是天蓝还是深蓝,反正是什么蓝都有。到了学校一看,学校也变成蓝色了,太好了!

进了教室,老师说;“不交蓝色的作业本和不用蓝笔写的字,绝对不收,而且还要烧了这个作业本和这支笔。”同学们一听,马上动手把作业本染成蓝色、把笔芯染成蓝色。现在黑板成了蓝板,用蓝色的.粉笔写在上面,一点也看不清。幸好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副眼镜,让我们看清蓝板上的字。放学回家做作业,我不喜欢用蓝笔写的字,可是也没有办法。吃饭了,我一看饭菜全部都是蓝色,哎呀,连食品都是蓝色了,真没有胃口。好想吃青菜啊!

一个山大学子的中国梦 篇5

我们想要的中国梦并不复杂。我们希望不再看到贪官污吏的存在, 不再看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希望权力能够得到司法制衡, 每一个官员都能为官清廉, 为老百姓谋福利;我们希望不再看到“特权”“我爸是李刚”“萝卜招聘”“坑爹”这些词, 而是每个人都能凭借勤奋努力和出众的才华取胜;我们希望不再看到国企垄断社会资源, 不再看到收入分配不公, 而是希望国退民进, 创造所有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希望不再看到贫穷、落后, 希望每个普通老百姓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民医保、社会和谐, 人们的生活幸福而有尊严。在国力日盛的今天, 在飞船上天、航母下海、强国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 该是把中国梦还给真正的主角———公民的时候了。我们的中国梦, 只是希望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幸福美好的正常社会而已。

(摘自山东大学青年网)

一个梦想象作文 篇6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当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必须要靠一部法律来维系时,舆论惊呼“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现代社会中的子女们果真一点都不孝顺老人吗?”常回家看望老人问候老人,这传统道德范畴内的东西靠一部法律能执行下去吗?当靠法律来促使儿女回家探望老人时,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这是漂浮在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之上的第一层疑问。

古人还云“父母在,不远行”。可是在这个四通八达、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里,守着父母过日子的人又有多少呢?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城市集中,每个人都要过活,不远行只守着生你养你的那一亩三分地还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吗?农民工兄弟们都走出了家门远离了故乡来到大城市做工,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们也想方设法漂泊在大城市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父母在不远行”那已是遥远的怀想。离故乡越来越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越来越短,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并不是孩子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现实所为。但无论如何,在情感上我们不能否认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美好初衷泯灭掉,只是在沉重现实的反衬下,这样的初衷让人觉得颇不是滋味。

在中国,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儿女们都不会违背这样的传统伦理。远离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儿女们的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当儿女们在外为生计奔波忙碌时,谁敢否认他们内心里没有对年迈父母的牵挂呢?别的不说,单看看每个小长假里,那些拥挤的人流又有多少不是奔赴故乡去看望父母的?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不能“常回家看看”。带薪休假喊了这么多年,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能够有力地执行下去。没有时间保障,即便为人儿女有心常回家探望父母,又能如何实现呢?

时间上不能保证常回家看看父母,那空间上是不是可以保证和父母守在一起呢?但现实是,在外打拼的不少年轻人或蜗居或蚁族,疯狂的房价下自己都难有真正的容身之处,又怎么可能把老家的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呢?

再来看看回家之路的成本有多高。这一两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票价也“进步”不小,普通百姓有“被动车”“被高铁”之嫌,以前回家几个来回的路费现在敌不过一次“被高铁”的票价。此情此景,难怪有网民情绪激烈地发问,工资不涨票价疯长,回家的路费谁来报销?

中国已然步入老年社会,“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社会现实,“421家庭结构”的壮大也是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新修订的养老法草案固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所发力,但新法修订的基础必须清醒认识到,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比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拟将入法这固然是保证父母状告儿女不回家的法理依据所在,但是,为人父母又怎能体会不到儿女的艰辛呢?又有多少父母会忍心将不能回家探望他们的儿女告上法庭呢?

梦小学想象作文 篇7

我面对着大海,太阳正从东边升起;四周柳树成荫,我却在一只小亭之中,突然背后叫了一声“周游”我向后一看,突然出现了一个美女在我的面前,我又看见了一个帅哥说了一声:“心仪。”他们在我的面前拥抱在一起好象我不在一样,我感到很奇怪便说:“你们是谁?”但他们却依旧这样,没有一丝改变的意思。我轻轻的碰了碰他们,他们便变成了一屡轻烟不见了。

“周游。”我听见妈妈在叫我,我便醒了,我这才发现这是一个梦啊!

梦想象作文 篇8

今天晚上,我做了两个奇怪的梦,先给大家讲讲第一个梦吧!

我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忽然耳边响起了吹号声。我睁开眼一看,咦!我怎么还睡在寝室里。我穿上衣服,走出寝室,接着就看到了二一班的教室。呀!迟到了!我尖叫一声,就赶紧回到教室里了。教室里冷冷清清,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我正纳闷,忽然看到刘老师走来了。我问:“老师,怎么一个同学都看不到呢?”老师说:“他们都在地下室玩。”听老师这样一说,我就高高兴兴地跑到地下室找他们玩了。到了地下室,他们都在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尸偶传奇》。我们看了一会儿,突然一个尸偶爬出了电影,他的身子细细的,脑袋像西瓜一样大,脖子比长颈鹿还长,腿比象腿还宽,我们跑呀跑,他追呀追,就像狼追小羊一样。突然,我看见了一个盒子,我好奇地打开盒子,第二个故事就发生了......

许我一个梦 篇9

他是高二文理分科以后才开始教我的数学老师。我的各科成绩在班里一直都很拔尖,惟独数学成绩就像这个夏天额角那颗硕大的青春痘,嵌在整张脸上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数学老师向来会让我产生毫无来由的自卑,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知道他姓甚名啥,教我数学,还是学校表彰栏里贴过大照片的优秀园丁。除此以外,我对他就一无所知了。

高二的前半学期,我都是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埋头写自己的心情日记或者看英文小说,偶尔看看窗外苍翠的树丛,再看看面前张牙舞爪的数学习题,黯然神伤。

那是期中考试以后的第一堂数学课。外面刮着很大的风,白杨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教室里却出奇的平静。大部分人脸色凝重,我看着自己的成绩倒很平静——通常100分的考卷我总考40分左右,一点也不起伏。我悄悄抬眼观察数学老师:他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轻蹙着眉头,双手摁在讲台边缘的两个桌角上,那双纠结了愁苦与无奈的眼睛,此刻正久久地盯着桌面。他第一次教我们班,班平均成绩居然不及格,一定是在气恼吧。不难想像他接下去会像以前那些老师那样大发脾气,训斥我们不努力不用功,再用铺天盖地的习题将我们淹没……

可是我听到一个低沉而缓慢的声音说:“对这样的成绩,我和你们一样感到遗憾和痛心。主要责任在于我没有把这门学科经营好,以后我们要一起努力。”他努力掩饰自己的失落,对我们虚弱地笑着。这个有责任感和谅解心的老师,忽然让我感受到了树一般的力量。在那个秋风萧瑟的下午,我心里的温暖开始弥漫。

他总是喜欢踩着铃声快步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拿起桌角的抹布把讲台上的粉笔屑擦干净,然后放下备课笔记,挽起袖子。天热的时候他会把衬衣的袖子捋到胳膊肘以上,冬天就把外套的袖口卷到手腕上面。他环视一下全班,说:“都来了吧,好,我们开始上课。”我们程式化地说“老师好”,可他的回应却格外认真,他把双手撑开和肩膀一样宽,用力按在讲台的边缘,致礼的时候几乎将头垂到了胸口。很多惜时如金的老师早已将起立、问好的程序给省去了,可他却反复强调认真行礼是认真上课的第一步。

我开始认真地上数学课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充塞着我的视线,我盯着它们痴痴地想,为什么他说的全是中国话而我却一点都听不懂呢……数学老师飞快地写,我就飞快地记,尽管不懂也一字不落地把它们工工整整地记下。

其实数学老师上课是很有趣的。比方说,他在讲完一种常规思路后会忽然蹦出一句:对于这种解法,我的评价是一个字——“繁”,接着不无得意地又拿起粉笔转过身去刷刷地写。久而久之,每当他讲完题目带着狡猾的笑容说“这种解法我的评价是一个字——”,全班会不约而同地回答“繁”。于是整个教室都笑了,数学老师的笑容就像很亮很亮的阳光落在我心里,欢快地跳跃。

他很敬业。除了每周仔细检查我们的“苏大基训”外,还会刻印不少典型习题发给我们。那些原本令人懊恼的题目,也因为数学老师亲手写过而变得赏心悦目。我开始主动去做数学习题,做一道空间几何居然笑了两次又怒了三次,弄得我神经兮兮的,恨不得把卷子戳几个洞。可是一想到数学老师那好脾气那笑容,我心里就会浮起一朵朵柔软的浪花。我想让他在看到我的成绩时嘴角也能扬起美丽的弧度,我将这个希望偷偷藏在心里。

高二下学期末,100分的试卷我考了76,数学老师特别表扬了我。我微低着头,双手紧张地交握,我的脸颊有些发烫,我感到心跳得很厉害。我真的看到他的嘴角扬起了优雅的弧度,我想这个时候,我一定是很幸福的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我都和大堆习题泡在一起,重复着那些已经烂熟于心的定理公式。有人说重复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我正在温习这种幸福吧。我的数学老师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实际上是让你尝试着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作好玩的事情来做,直到喜欢——这也是在培养你的一种能力。

此前我对数学的种种厌学情绪,渐渐被不断成长的理智冲散了。我的数学老师让我重新做起渴望飞翔的梦;我的数学老师也许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他在教工篮球联赛上的三步上篮可以那么帅;他更不会想到,他曾经给一个青春萌动的女生多么大的勇气和美好。

我终于圆了一个梦 篇10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 每逢暑假, 我们一家都会到那儿消暑。乡村淳朴的气息, 是我童年记忆里, 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印记。

在乡村, 再穷的人家也会有院落和两层小阁楼, 家家户户离得并不远, 晚上也用不着关大门, 常常是几家人聚到一家的院子里乘凉聊天。

乡村里可以玩的东西不多, 最吸引我的是芦苇丛后的那条河。那是一条大河, 河上有一座桥, 我常常站在桥中央, 极目远眺河天交接的地方, 心也随之飘向远方。

每当正午太阳毒辣时, 河里就热闹开了。农村里的孩子没有不会游泳的, 他们往往脱了衣服就往河里扎。更有厉害的, 可以从桥上往下跳, “扑通”一声, 水花四溅, 引来一片赞许之声。

可是我就不同了, 只能静静地在桥上看着——我不会游泳。

我从小就怕水, 因为有一次为了捡回落水的皮球, 不小心从岸边掉进了湖里, 险些出事, 从此对大片的水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更别提游泳了。可是每当看到和我同龄的孩子在水中自由嬉闹时, 我又心生羡慕之情。我想:要是我也会游泳多好呀!可是一见到游泳池, 我却又双腿哆嗦, 冷汗直冒。

乡里人说, 那条水中有河妖。我当然知道那是骗小孩不要下河玩耍的谎言, 可每当小伙伴离去, 丢下被遗忘的我孤零零地站在河边, 看卷起的水花就仿佛一个丑陋狰狞的水妖嘲笑着我, 戏弄着我, 而我却只能卑微地躲在岸上, 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我开始讨厌大河!

一天中午, 太阳炙烤着大地, 小伙伴们又争先恐后地奔向大河。我仍在一边看着。看倦了, 正要转身, 独自一人回去, 却被一个小伙伴发现了, 他朝我叫道:“嗨!你真不像个男子汉!”接着是一片哄笑之声。他们也许没有注意, 我却怔住了,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背着他们, 头也不回地跑回了家。

“你真不像个男子汉!”这句话在我耳边时时回响着。第二天, 我一整天都没有出门, 躲在床上想着流淌的大河, 伙伴们的话语, 嘲笑着我的水妖, 还有在水中畅游的梦想……我心一横, 找来一盆水, 猛地把头扎进去憋气, 直到脸都憋紫了才抬头;晚上又独自跑到河边, 将身体浸在水中, 忍着心中的恐惧, 熟悉水的气息……

三天后, 当我从水中冒出头来的时候, 伙伴们感到十分惊讶, 并为我欢呼。我笑了, 感觉是如此开心和自豪——我终于圆了我的梦。他们不知道, 有一个小男孩, 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梦想, 战胜了一整条河里的水妖。 (指导教师:洪

专家点评

本文描述了作者从羡慕乡村孩子会游泳, 到被嘲笑和激将之后勇敢学习实践, 最终战胜恐惧实现梦想的过程, 情节跌宕, 语言朴实而传神。

文章最后一段点题自然, 尤其是最后一句“战胜了一整条河里的水妖”, 一语道破了自己艰难的心态变化。

学生想象作文:梦 篇11

我躺在床上回忆当天所发生的事时,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梦乡,眼前忽然拉开了一个巨大的帷幕,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我走了进去,那里的居民都很热情地欢迎我,我上前走去,向一位年青人打听到这里是魔法世界,谁的魔法最高谁就是这里的最高领导人。我首先来到魔法学校,那里的师生都很热情地欢迎我。那里的老师送我一张飞毯和一根魔棒教我一些简单的魔法和怎样驾驶飞毯以后我便驾驶着飞毯离开了魔法学校。在天空中望着魔法世界,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看着空中有许多飞毯扫帚飞来飞去,我又看了看山上有许多小孩子没钱上不起学我拿出魔法棒一挥,变出一棵摇钱树来,小孩子们非常高兴急忙跑来摇,每个人拿到钱都争先恐后地向学校跑去,看着他们报了名,我又把魔法棒一挥就把摇钱树变没在了,这时我已经有点饿了,中午到了,该吃午餐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一家魔法自助餐厅门前心想:里面一定有大鱼大肉、蔬菜水果。我急忙走了进去,没想到服务员只给我端上一颗小得想芝麻一样的东西,“告诉我这叫营养魔豆,是你的午餐。”我想:这么小的东西怎么能充饥。”但是我还是迫不急待地吃了下去。忽然我感觉自己力大无比、精神饱满。

我驾驶着飞毯来到空中想睡个午觉,可是飞毯不听使唤,我就滚了下来,一下子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梦。

梦想象作文 篇12

当天晚上,我便做了这么一个梦:我穿上了太空装,进入了太空舱内,感到异常闷热。顷刻,轰轰的声音,好像万雷惊响,于是火箭就一直向上冲。

高山、白云很快地出现在脚下,地面上的东西渐渐模糊,我们终于穿过了黑暗的太空,月球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纵太空船,缓缓地在月球上着陆。

我们下了太空船,踏上月球。

队长要我们注意,走路要轻轻的。但是我忘了。用力踏出一步,竟飞起来了,我好像空中的汽球,飘动着。……

农村社保圆了农民一个梦 篇13

2011年, 当了43年“赤脚医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对新农合赞不绝口。“过去农民没钱看病, 结果小病熬成大病, 但是大病更看不起。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 农民看病能报销, 农民真的是非常欢迎。”

过去农民太难了

说起过去的日子, 农民马文芳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2003年, 马文芳的老伴得了糖尿病, 因为没有钱, 马文芳的老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没几年就去世了。

农民老郑的老伴于2005年查出乳腺癌, 因为付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 老郑的老伴没过两年也撒手人寰。老郑很感慨:”如果晚两年发病, 就有新农合了。“

大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农民除了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之外, 城里人能享受到社会保障也是让农民极其羡慕的。在过去的农村, 农民年轻的时候靠着一亩三分地讨生活, 老了就指着“养儿防老”, 而他们的子女又由于自己的生活负担较重, 也时常为抚养父母发生一些家庭矛盾。虽然有些地方实行了“老农保”, 但由于“老农保”制度及政策上的缺失, 并不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养老保障。

已经80岁高龄的老张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农民真的太难了, 像我们这辈的老人, 总是很早就开始为自己怎么养老担忧了。”

新农合让农民享受到了“公费医疗”

2007年, 马文芳所在的苏刘庄村开始实行新农合。最初, 新农合从50元开始, 个人只需要拿10元。马文芳挨家挨户地宣传做工作, 还是有83户没有交, 有的是对政策不了解, 还有几户人家连10元的新农合经费都交不起。马文芳希望所有的农民都能参加, 希望所有的农民都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最后, 马文芳替他们缴了这2670块钱:“不能让新农合漏掉一个人。”

这一年, 广大的中国农民真正开始享受新农合的好处。农民老陈, 因为直肠癌两次住院, 十几万的医疗费用, 新农合为他报销了一半的费用。出院后的老陈逢人就说:“要不是新农合, 我这条老命就要把整个家拖垮了。”

2011年, 马文芳去北京开会, 温家宝总理告诉他要把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 马文芳十分高兴:“从2007年第一次当人大代表开始, 我就一直持续建议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

其实,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新农合补助标准在逐步提高, 由最初的20元提高到40元, 2010年达到了120元。马文芳所在的河南省, 已经从2011年3月1日起实行政府补贴200元、农民负担30元, 共计230元的筹资水平。报销的起付线, 乡级医院是100元, 县级为400元, 市级1000元, 省级及省外1500元。乡级医院, 最高能报80%, 省级医院, 最高能报65%。此外, 住院报销上限直接从6万元提高到10万元。

“过去医院100张床位都住不满, 现在400张床位都不够住, 因为农民敢住院了、敢住到把病治好。”一个农民告诉记者, 村民都非常欢迎新农合, “我们也有了公费医疗, 我们得了病国家掏钱, 这在过去几千年都是没有的事。”

2012年, 新农合政府补贴又有了大幅度提高。以福建为例, 福建省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福建省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调整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进行调整。根据《意见》, 2012年起, 福建省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年290元。其中各级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省级财政根据各地财力情况, 给予分档补助;个人缴费不低于每人每年50元。经济条件较好、医疗费用较高的地方应适当提高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

新农合住院补偿起付线县级、县以上 (县外) 原则上分别为300~400元和600~1000元;乡级不设起付线。2012年, 封顶线 (参合农民在一个保障年度内一次或多次住院累计获得最高的补偿金额) 则设定为8万元至10万元之间。

此外, 乡级、县级、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较2011年提高了5至15个百分点。原则上县级、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比分别为75%~80%、45%~65%;乡级住院补偿采取分段补偿:即乡级住院可补偿费用500元以下部分 (含500元) 的补偿比为60%, 超过500元部分补偿比为90%~95%。

在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方面, 2012年起付线可降低到1~1.5万元, 补偿比例70%~80%。医疗费用较低的设区市可根据基金运行实际, 进一步降低起付线, 以提高保障水平。

新农保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

2010年, 60岁的农民老郑开始领养老金。虽然每个月只有155元, 老郑已经喜笑颜开:“能有这样, 我们已经很开心了。”

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农合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曾有农民形象地说,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 如今农民“养老不犯愁”。此话形象而客观, 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喜悦心情, 也生动地体现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亿万农民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农保与过去实施的农村社保以及一些地方实行的老农保不同的是, 在筹资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存钱养老, 其实质就是农民自我储蓄。而新农保真正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惠及于民、福祉于民。

新农保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 低水平起步, 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 引导农民普遍参保。换言之, 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不缴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为确保新农保政策落实到位, 温家宝总理屡次强调宁可少上点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 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大事办好。事关群众利益的都是大事, 办好了这些大事, 则社稷稳、民生富。显然, 温总理的强调传递出了一种决心, 一种承诺, 一种诚意, 一种责任。

虽然政策好, 但新农保在推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障碍。一位新农保工作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在新农保的推行过程中, 由于一些农民思想和观念上的误解, 导致新农保工作开展得不如新农合顺利。

又是一个梦 篇14

“这些是不是也表示字的意思呢?”米米问。

“是啊,这些就是‘会意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第一幅图米米看不懂,就请屋子帮忙做翻译。屋子非常热心:“这是‘告’字,口表示摆放祭品的建筑物,牛放在口上,所以告的本意是杀牛祭神,祈祷庇护。”“真有意思,那这一幅呢?”

“这个字是‘从’,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在路上走,也就是跟随的意思。”

米米看得眼花缭乱了:“原来文字是这样造出来的啊!”“你看,古文字‘困’是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被束缚在口中,生长十分困难,所以困有被围的意思,引申出急难、劳倦之义。而‘看’,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把手放在眼睛上向远处看。”

“哦,我知道了,这就是你说的用两个以上的字,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的造字法造出的会意字吧?”

“对,米米现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会自己理解意思了,那我考考你,下面这个字你认识吗?”

米米抓挠着耳腮,苦思冥想:“一边一条线,中间有一样东西夹着,是什么东西?好像一根树枝,好像一只手,到底是什么呢?对了,是不是一把刀把两边切开?”米米恍然大悟,兴奋地跳起来。

屋子“呵呵”地笑起来:“说对了,用刀切开后一个整体就分离了,所以这是个‘分’字。”

上一篇:2022年度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苏武作文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