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4》的教学反思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作4》的教学反思(共11篇)

《习作4》的教学反思 篇1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象声词叙述煎蛋情景的时候,句式很单调,一般都是用“……发出了……的声音”,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别扭,不流畅。同时,由于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习使用象声词上,反倒忽视了叙述内容的具体,描写内容的细致。好在我课前对这种情况有所准备,在学生交流完煎蛋场面后,我让他们学习了一断使用象声词的优秀片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象声词的经验,他们就能从例文中更好地体会到:要在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的前提下使用象声词才能锦上添花,象声词在句中的位置也可以灵活安排。

教材上提供了四幅画面供学生参考,但有些场景学生并不熟悉,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生活中的象声词,我又用文字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题材,如夏天拍蚊子、课间活动、过春节等,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选定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习作4》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先活动再作文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实践活动链接了语文与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拓宽学生的作文渠道,使学生写出真性情的作文来。

班级习作,我放眼教材之外,让学生去尽情地体验各种社会生活角色,如小记者、小老师、小小交通管理员等;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家乡民俗活动;开展春游、演讲、绘画等班级活动。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活用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随后,我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因为亲身参与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所以全班学生的作文都是真实的,其中不乏语言生动、感受独特的佳作。进行交流时,同学们也能很快产生共鸣,并对自己修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此外,我不断挖掘生活,设计了一些“先活动再作文”的题材:

“爱意在行动”: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情或亲口表达爱意,记叙下来。

“清洁周评比”:看谁最整洁,比比谁的抽屉最干净,写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活动。

“周末小当家”:周末用十元钱为家人准备一顿像样的午餐。告诉教师和同学,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满意吗?家人觉得怎样?

“我的地盘我做主”:设计和布置自己的房间,写出布置方案,再参加班级的评比。

学生回到实践,回归生活,实实在在地去做、去说、去写,不再做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主动要求开展各种活动并乐于写下来,一篇篇内容真实、具体生动的文章出现了。

二、先观察再作文

观察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写作的起点。教学观察性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点滴,培养其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持之以恒,学生就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形成具体而真实的意象。

1.按序观察,抓住特点。训练写景状物类的习作时,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所写对象,了解它们的具体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花木大世界等地去观赏;鼓励他们在阳台上栽一两盆植物、养上几尾金鱼,细致观察。观察时,指导他们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认真了解其本质特征。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看、听、嗅、触,边看边想。在比较、分析中深入观察,抓住事物内在的特征,避免观察停留于表面或片面,帮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形成优秀的观察品质、能力。

2.动态观察,培养思维。我们的生活、社会、自然气象万千。除了静态的观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季节的轮换变化;观察植物抽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积淀,形成探索和发现的良好品质。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能达到言之真实、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传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成为会生活、懂生活的人,如,随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观察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关注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时时留心、事事留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能培养他们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和洞察力。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一些优秀习作,仅是文题就让人期待:《教室后的那棵紫荆花》《我发现他不简单》《寻找身边的“雷锋”》《曝光百姓陋习》《语言中的社会变迁》等。

三、先阅读再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读后有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学生更易走进文本,边阅读边思考。但读后感的写作要指导学生选取角度切入,结合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为了让学生对“阅读式写作”感兴趣,结合研究的课题《以影视作品推动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实践研究》,我还设计了几种写作活动。

1.看影视作品,再读相应的课外名著。比较不同形式的作品,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特别感兴趣,写出了《我更喜欢书中的关羽》《电影与名著中的黛玉处境不一样》等别具特色的习作。

2.先读名著,再看影视作品,试着写影评。一开始有些难度,通过百度范文、组内交流,学生有了方向,都有了自己的表达,《〈赤壁〉中的现代语言》《致〈青面兽杨志〉编剧》两篇写得很有意思,让我看到了学生飞扬的个性。

3.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我演《三国》故事”。我布置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再看电视剧片段,然后选取一段故事模仿演一演,最后写写表演过程或表演心得,甚至改编剧本。

“阅读式写作”的设计,让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虽然学生的习作、思考还很稚嫩,不深刻欠成熟。但这样的“实践式阅读”和“实践式写作”一举多得,学生既阅读了名著,又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写作形式——剧本、影评,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判断、辨析、评价等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先调查再作文

调查性作文在国外备受关注,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多种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布置此类习作,我们更倾向于合作性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文。

这样的作文,既有内容的整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考察、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不光只会读圣贤书,还能关注社会生活。同时,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更能相互督促,相互影响,用心表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学习特点,笔者曾尝试设计了一次次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每学期完成一至两篇这样的习作,例如,《中秋话月饼》,要求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从月饼的由来、与月饼有关的传说到月饼的制作、形状、品种、味道、包装、广告等多角度了解月饼、认识月饼。

苏教版六上《习作4》教学设计 篇3

1. 最近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那么你们对剪纸有了哪些了解呢?

2. 剪纸内容多,寓意深,祥和的图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像娃娃、葫芦、莲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篇课文中的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让画面在你的眼里活起来。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剪纸作品,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展开话题,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并从课文中获得启发,读写渗透,为习作做好铺垫。

二、 指导观察,描绘画面

1. 下面让我们欣赏几幅剪纸。(出示习作插图:四幅剪纸)你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从主到次等)

2. 让我们选择一个画面来仔细观察,(出示习作插图2)你想按照什么顺序观察,你看到图上有些什么内容呢?

【课堂实录回放】

生: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在翩翩起舞。

师:你们刚才都抓住了最主要的部分:少女起舞。再看看次要的角落还有些什么?背景有些什么?

生:少女的头上还顶着三叠碗。

生:她的裙子上有许多花边。

生:她背后有许多小花。

师:有许多庄稼。

师:(出示习作插图1)在这幅剪纸上,你看到什么了?

生:一个小男孩牵着一头骆驼。

生:天上有圆圆的太阳。

生:周围的景色很美,有小草小花,还有几只小鸟。

师:剪纸画面只有黑色,你能想象小草小花的颜色吗?

生:小草是绿色的,小花是五彩缤纷的,鸟唧唧啾啾地边飞边叫。

生:在骆驼的旁边还有几只蝴蝶。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蝴蝶在哪里。

生:1,2,3,4,5,6,一共6只蝴蝶。

师:这么多蝴蝶在翩翩起舞。

师:(出示习作插图3)谁能一口气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你能说出几样。

生:我看到了两个牧童,有一个牧童骑在老黄牛的背上,老黄牛头上还有两只非常可爱的喜鹊。

师:这两个牧童在干什么呢?

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拉下面的牧童,牛旁边还有三个字“好朋友”。

师:这三个字不仔细看还真是很难发现,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一起读这三个字。

生:好朋友。

师:谁和谁是好朋友,这就由小朋友自己去想了。第4幅剪纸有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细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有序地观察,完整、准确地把握剪纸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这里对习作的三幅剪纸插图的观察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握图意的能力,为表达得具体生动、合理的想象做好铺垫。

3. 同学们,有一位同学是这样介绍第2幅剪纸的,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你建议怎么修改?

(出示)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说不完的喜事似的。

【课堂实录回放】

生:这段话把剪纸上少女的样子写得很生动,比如说“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这样介绍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感觉剪纸主要是突出了那个少女,她在跳舞,但是对她跳舞的描写还不够具体。

师:你能不能试一试?

生:少女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她一会儿旋转,一会儿摆动着修长的手臂,裙摆在麦田中飞舞,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师:你对少女动作的描写多么细腻,真美呀!有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呢?

生:她一边跳舞,一边欢快地唱着家乡的歌曲,那声音轻快明亮,委婉动听。

师:你真是出口成章。不仅具体地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而且让内容生动、色彩丰富起来。

师:还有谁想说的,看看她的眼睛、神情……,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她的眼睛笑弯了。

生:我似乎闻到了花香。

生:我看到了这个少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生:我从少女笑得弯弯的眼睛里感受到了麦田周围仿佛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设计意图】老师提供一段话,交流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怎么修改,这样的设计为把一幅剪纸描写得具体、生动设置了坡度,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交流、修改中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4. 你们看,剪纸就是这样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从其余的几幅剪纸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幅,用一段话来介绍。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争取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

【课堂实录回放】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把写的剪纸画面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描写得好在哪里,也可以提点建议。

生:我写第四幅剪纸: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一阵风吹来,她那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双手抚摸着书,看得聚精会神,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毡房边,成千盈百的牵牛花正倾吐着芳香,两只五彩的蝴蝶在门窗上翩翩起舞,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师:他的描绘美得像诗。说说看,他写的这段话好在什么地方?

生:他注意了环境描写。

生:语言优美,用词恰当。

生:最后一段话是用心去体会的。

生:“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看得聚精会神”这句话,注意了神态的描写。

师:他的动作描写怎么样呢?

生:“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这是他的动作描写。

师:是啊,我们要注意环境描写,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

【设计意图】习作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打个分或评个等级,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的习作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征询大家的意见,通过交流、展示、切磋,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获得宝贵的建议,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就感,提升表达能力。

《习作4》教学设计 篇4

知识技能

评析交流材料,动手完成编故事初稿,指导习作修改。

过程与方法

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要有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教学难点:

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指导

教学流程:

一、开心点评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小组交流了我们编写故事的精彩片段,也一起赏析了几篇佳作,这节课我们先分小组对交流的材料进行评析。

2.方法指导:

重点点评习作可供借鉴和修改的地方,学生放开手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是闪光点,就要发现,只要是认为有改进的地方,就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分小组自由点评交流的材料。

二、实践练习

学生进行编故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修改

1.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修改方向。

(1)故事是否有趣?是否按组合的句子内容编写?

(2)内容是否完整?

(3)作者是否充分发挥了合理想象?

(4)是否有错别字?能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对自己编写的故事进行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四上《习作4》教学设计 篇5

本次习作重在让学生品味象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人如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魅力,进而乐于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2.各种配音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猜谜激趣:

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谜底:耳朵

2.每个人都有耳朵,可是谁的耳朵最灵敏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流水——哗啦啦 北风——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 汽车喇叭——滴滴吧吧

3.谁还会模仿别的声音,让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 4.板书:象声词 揭示学习内容

师述:象声词就是表示声音的词,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1.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厨房干什么?

2.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 3.爸爸干活时心情怎样?你能给这个场景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试着用象声词。

(二)出示课件

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象是在和我们告别。。。)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4.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三)放录音

闭上眼睛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它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赛场上,前锋队员抬脚一记劲射,只听“砰”的一声,足球越过守门员的头顶,射入球门。守门员奋力扑救,可惜球没碰着,却“扑通”一声摔到地上。“咚咚锵„„”啦啦队员们高兴得敲起了锣鼓助威。)

3.师生互评互议,象声词的使用是否准确恰当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 1.出示习作要求:

(1)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用上几个象声词;

(2)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同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2.小组讨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事情,说一说。3.指名说说,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4.写作练习,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四、起草作文,完成习作

五、修改评议

六、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生动 想象合理

学会运用象声词 叙述有序

形象 用词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反复朗读 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二、交流习作 师生评议

1.评价习作(教师评价内容:语句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叙述是否有序,用词是否准确。)

2.选一篇较好的赏析,学生对照黑板上的3个要求点评,如有优美的词句可以圈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地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声音)

3.选一篇有问题的习作,让学生对照3个要求指出问题,当堂给出修改建议,即二次反馈。

4.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写作,我们认识了象声词,学习运用象声词写好一个场景,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聆听,我们的习作就会更有情趣。下节课我们继续将文章写完整、进一步修改。

三、布置作业 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讲评作文 教学过程

习作《美丽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6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个美丽的季节。由于是农村的孩子,对秋天里周围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感知。《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并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说说看看的过程中感知秋天的美景。

2、能按自己的意愿,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3、初步知道并运用暖色系列表现秋天的色彩。

本次活动中,我选用了观察、对比、讲授的方法。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通过观察感知秋天的特征以及秋天的颜色。孩子们对课件很感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讲述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从而为孩子们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感知秋天的颜色时,我让孩子们发现所有画面中都存在大片的红、黄、橙色,从而了解了能够表现秋天颜色的暖色调。在孩子们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都能够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秋天,如:秋天的校园、秋天的田野、秋天的花园等等。

本次活动的设计都围绕教学的目标,环节的设计也比较紧凑,只是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一:在感知秋天的过程中,用时过多。由于秋天的特征还不明显,我在引导孩子感知秋天时讲述的过于细致,一问一答的方式过于枯燥。

第二:应把学生描绘的好词佳句写在黑板上,罗列出写作提纲,指导作文的开头与结尾,这样学生会更好执笔写作。第三:给学生应讲清楚具体的写作方法,注意详略得当,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克服千篇一律的写法,写作要有选择性、可操作性,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写作。

《习作4》的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表格,数量,变化

生活无时无刻在发生变化, 数学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如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图形的变化、图像的变化等, 学生对这些变化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尤其近几年中考数学中动态型问题频繁出现, 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找到数学中的数量、位置、图形、图像等变化并学会分析利用这些变化解决问题。其中, 数量变化是最直观、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类。下面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1数量的变化 (1) 》教学设计为例, 阐述笔者是如何借助表格, 让学生感受并利用数学中的数量变化解决问题的。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可以用表格记录、表示变化的数量及变化规律 ;

2.能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 ;

3.通过探索活动 ,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 , 并体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培养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采用探究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两组生活中的照片, 一组是昆山正阳桥四十年前和现在的2张照片, 一组是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不同时期的几张生活照。让学生观看、对比、体会照片中的变化后引出课题, 并板书“§4.1数量的变化 (1) ”。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照片感受生活无时无刻在发生变化, 同样的, 数学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如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图形的变化、图像的变化等, 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最直观、最常见、最基础的———数量的变化, 引出课题。

(二) 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某报报道:贺奶奶从1958年起, 连续46年记录了家里每天的花费, 每年年终还对收支情况进行结算, 以下是她家某些年份的收支情况:[1]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说出46年来贺奶奶家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吗?

让学生阅读后说出表格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数据代表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出结余越来越多, 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在同一个问题中, 往往有多个数量在变化着, 而且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变化与联系常用表格记录。同时, 和学生一起探讨出要知道一个数据的意义要分别看这个数据所在的行和所在的列, 把两者结合起来, 就是这个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告诉学生本课要和表格打交道, 要年会份读表格19, 5会8年用表19格79 , 年为下19面89的年教1学996做年好铺200垫0年。2004年

(三)读表格

本环节教师设计了2道用表格表示数据的题目, 让学生学会支从出表总格额 /中元读取798信. 26息并10加03.以91分1析927, . 从98而7解800决. 12问1题370。0. 18 26533. 78

题一:国内邮寄物品需付邮资如下表:

(1) 上表反映的是% %和% %之间的变化关系 ;

(2) 物4说品说质量上/ 克5表中00 <. 8r6n0≤、210 .2027、0 1< .m6≤04的0 8实40际 < m意≤9义6 0 ;1…0

(33) 6王. 邮4先资/生3元6邮. 48寄的306.物. 8 506品的36重. 91量. 20为365.1 7克8 , 13.他660. 需65付邮36….资65% 36%元. 63。36. 6

题二:某人在某天的一段时间体温统计数据如下:

水位变化/ m 0. 11 - 0. 03 - 0. 22 - 0. 24 - 0. 15 - 0. 09 0. 26 (1) 上表反映的是% %和% %之间的变化关系 , 它们有什么变化星关期系 ?一二三四 五六七

(2水) 当位变体化温/ m是03. 161. 78-℃0. , 03相 - 应0. 2的2时- 0间. 24是 -% 0 . 15 -% 时0. 0 , 9 120.时26的体温日期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是% %℃;

气表显示读数 (3) 4时到12时, 此人的最高温度24与9最低25温9度之27差0是%2 79 %℃。290 (单位日期15日16日17设:m3220 229 241计) 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年份意图:19读58懂年表1格97是9年用好198表9年格的19前96提年, 因20此00这年个2环004节年教天然气表显示读数师先让270 279 290收入总 (单学额位生 / :元m观3220 229 241 249 259) 察表格后思考表格中反映的是哪2个变化的量971. 20 1568. 30 4560. 44 15039. 31 30595. 12 42549. 36及它月们份之间的变一化月关系二。 月第一题三月教师让四学月生口五答月0 .80、六1.2月0、1.6支用0出的总实额际 / 元意义79 8. 26 1003. 91 1927. 98 7800. 12 13700. 18 26533. 78电度数月 , 旨在检验学生是否能读懂表格 , 还能为分段x份110一月1二80月三27月0四月35 6五月452六月552函数打好基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基本能找出同一问所题付中电变费用化y (电的元度数) 数量x 110及其关系3158, 0 2认识并4705读356懂表4格3 452 , 从表4格8 552中获取50有物品所质付量电/费克y价值的信息为 (用元) 表0 <格rn打≤2好0基35 2础0 < m45≤40 434 0 < m4≤8 60 50…。

(四) 用表格

本环节教师设计了3题, 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中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间/ 时题一4 : 下表5是某水6库管理7人员记8录的一9周内水10位的变11化12温情/ ℃况 (正36数. 4表示36高. 48于警36.戒56水位36的. 9部分36., 7负8数36表. 6示5低36于. 6警5戒36水. 6位3 36. 61的部分) [1]

(1) 说出表格第二行数据的实际意义 ;

日 (期2) 指出哪15一日天的16水日位变17化日最1大8、日哪一19天日的水20位日变2化1最日小2。2日表显示读数

设邮计资意/ 元图 :本题0 .重80点是第1 (. 220) 小题 , 1教. 6 0师可在黑… 板上画出红色警戒线代表0水位, 然后请学生逐一将一周的水位用吸铁石放在黑板上制作出散点图表示出来, 并引导学生正时确间列/ 时式计算4水位5变化的6数值7 , 体会8后一天9的水10位与1前1一天1体的温水/ ℃位36. 4 36. 48 36. 56 36. 9 36. 78 36. 65 36. 65 36. 63 36.年份差值是1负958数年的1话979则年水1位98 9下年降了199 , 6正年数2 0的00话年水2 0位04上年升了。

收入总额题二/ 元971. 20 1568. 30 4560. 44 15039. 31 30595. 12 42549. 36星期:为估算一冬季取二暖一三个 月使四用天然五气的六情况, 七从11月15日支出总额 / 元798. 26 1003. 91 1927. 98 7800. 12 13700. 18 26533. 78水起位 , 变化小/ 强m连0.续11八天- 0.每03天 -晚0. 2上2十- 0点. 24记 -录0.天15然-气0. 0表9显0.示26的读数 (注:每晚十点后不再用天然气) , 如下表:

小强的妈妈买了一张360m3的天然气使用卡, 请你估算这间/ 时月4份5一月6二月7三月8四月9五月1 0六月11张卡够小强家使用一个月 (按30天计算) 吗? 为什么?

体温/ ℃教用电3师6度.引4数导x 3学6. 4生81 1理0 3解6. 5每61 8天0 3使6. 9用27天03 6然. 78气35的63 6数. 65量45并326估. 65算55一326.个63月36.使用所付天电然费气y (的元数) 量, 并板书35。45 43 48 50

设计意图星期 :一本题只需利用表格计算出二三 四五7天的天然气使用六七量, 就可作出判断。而7天的天然气使用量可先计算每天的使用水量位再变算化/ m 0. 11 - 0. 03 - 0. 22 - 0. 24 - 0. 15 - 0. 09 0. 267天的, 也可直接用22日的读数减去15日的读数即可。同时, 本题中表格中给出的虽是8天的天然气读数, 但只能算出日7期天的用量15, 日这也16是日个难17点日 , 体18现日了1理9日解表20格日中数21据日实2际2日意义的重要性。天然气表显示读数

259 270 279 290 (单位题:三m320 229 241 249 2) :下表记录了某市一居民1月到6月的电表读数 (注:每月最后一天记录读数) 及2月到6月的缴纳电费情况:

(1) 该居民二月到六月的用电量是% %度。

(2) 该市电费标准是每度% %元。

(3) 假设该居民用电x度, 所付电费y元, y与x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本题中的表格不同以上几题, 出现了三行, 难度加大。但由于有第2题的铺垫, 学生还是能独立完成。本题旨在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进行计算的同时, 还能出变化的数量之间的规律, 并把这种规律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从而学以致用。

(五 ) 列表格。

用10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生物园饲养小兔, 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最大? 请你用列表的方法解决。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

设计意图: 列表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升华, 也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因此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列表格的两个步骤:1.确定变化的量;2.赋予变化的量合理的数值, 从而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六 ) 总结提升。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 数学上也存在很多变化, 我们可以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且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一 ) 层层深入 , 循序渐进 。

本课关键在于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读懂表格是前提, 会用表格是关键。故笔者在设计本课时, 采用了情境引入→说一说→读表格→用表格→列表格→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 来源生活 , 服务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实的情境才能吸引学生。因此, 本课一开始就以生活中两组变化的照片引入课题, 课堂气氛活跃。同时, 本课的例题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吸引了学生,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

生活在变化, 数量也在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 我们知道可以用表格记录表示变化的数量, 并能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或变化规律, 探索数量变化的某些联系, 培养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能力,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等4则 篇8

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刘仁增在2009年第1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上撰文指出,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义兼得;以发展言语能力为价值指向,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阅读教学必须以语言应用为核心,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凭借文本语言,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重视应用能力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

潘永兴在2010年4月9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真正的激励教育是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激励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外部激励,逐步形成受教育者内部激励(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育基于尊重。但尊重不是無原则的放任与一味的压制,它是一种教育智慧,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激励教育重在立志。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和坚守正确的志向,保持独立的人格。就学校来说,开展激励教育,首先应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以励志为核心,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并通过组织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逐步形成一个阳光积极的富有青春激情的校风,从而为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形成打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要建设一支具有激励教育理念的教师团队,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前提是激励教师,教师也应具有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以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这是激励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三,要以课堂为中心推进激励教育。教师应将激励的教育理念、方法融合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

煽情,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

毕泗建在2009年第20期的《当代教育科学》上撰文指出,很多教师对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过度的解释换取幼稚的感动,而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煽情对儿童形成一种温和的情感控制,如果儿童的真实情感体验被教师的教学情感所代替,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强制。在教师的强制下,学生只好放弃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语文教师过多地对课文进行分解,过度地对意义进行阐发,过分地对情感进行渲染,都是对儿童心灵的臆测,甚至是扭曲,而不是激发。我们不能让语文教学表演化和煽情化,否则,反映在语言教学中的精神和心智就是堕落的、庸俗的。

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9

师:从美术的角度看,人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

生:人体可以分为头部、躯干、四肢三大部分。

师:你们倒想想看人体这三部分和我们今天的写人作文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人物的品质、特点就像是画中的头部;具体的事件就像是人的躯干;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这些描写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样不可缺少。

师:(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在人物边上标注。)说得多好啊!写人时,如果我们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这个人肯定是残缺不完整的。我想问问小彬,你画的这个人是谁?

生:(小彬)老师,我画得是你。

师:同学们看看小彬画得像不像?他有没有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呢?

……

因为这幅画,教育了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有了一节更开心,更轻松的作文课;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懂得了写人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因为这幅画,他们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片断。

教学反思:

正上着课,外面突然下起大雨或大雪;正上着课,一架轰鸣的飞机却从教学楼上空呼啸而过;正上着课,一只小鸟突然冒失地闯进了教室;正上着课,突然停电了……课堂上,像这样的意外,可以说我们经常会碰到。怎样处理这些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突发事情?怎样让这些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教学的积极元素呢?我的观点是:第一,学生注意力既然已经转移了,我们当老师的要顺应学生意愿,让学生借此机会放松一下。切不可采用强硬地做法命令学生集中精神上课。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童话《去年的树》,课到中途,我见一学生开小差,又看大家也有些累了,于是半开玩笑地说:“瞧,小威的魂跑到月亮上了。嫦娥看见有人闯入她的冷宫,一脚就把项振威给踢了出来,项振威的魂又飘到了火星,结果他发现那里太热,赶紧往地球上飞,可一不小心却落到北极,北极熊看见了一掌就把他打回了我们家。现在,他终于回来了。”经过我这么一说,开小差的项振威脸羞得像个关公,同学们也在“哈哈”声中得到了放松。我想,学生这种注意力转移,看似浪费了半分钟、一分钟,但或许我们能收获更高效的剩余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可能还在于这样处理,课堂也许更民主、和谐了。

《习作4》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习作4》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定量观察:以习作指导时间安排为抓手

整个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从师生教学行为即设境导入、拓宽思路、课堂练笔、交流评改这几方面记录下了每一节课各教学环节所占的时间:

分析:从这次习作观摩研讨课堂观察来看,习作教学普遍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交流习作,指导评改。

其中,第一板块耗时最多,多则34分钟,少则19分钟,平均25分钟;第二板块所占时间其次,多则14分钟,少则6分钟,平均9分钟;第三板块所占时间最少,多则12分钟,少则为0,平均不到6分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习作教学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吗?学生在习作课上真正用于动笔写作、形成书面表达的时间够吗?习作后的交流评改是否真的就无足轻重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立足课堂观察,透过这些教学现象,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行为。因为科学、合理地分配习作教学时间,正是优化习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体现。

二、观察维度:教学行为是否追求课堂的时间效益?

习作指导课有其特殊性,教材呈现的内容提示仅仅作为一个载体,真正的习作教学内容则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生成。因此,对习作指导课的课堂观察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观察与判断习作指导课的时间安排是否妥当呢?笔者认为,重点应落在能否很好地实现我们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即能否解决好习作教学的三个问题:一是激发写作欲望,解决‘我要写’的问题;二是激活写作储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三是指导表达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如何科学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便于扎实有效地完成上述三个任务呢?下面,我结合本次课堂观察,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情境创设时间以实现“简约精当”为好

习作教学开课的十几分钟最为关键,也最费心思,它关系到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写”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与学生“能不能写好”密切相关。所以这个环节的时间要看学生是否有了写作欲望,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所说:“教师要像奥运会上的火炬手,用手中的火炬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这“火炬”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创设的情境,它能起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激活学生写作储备的作用,使学生有话可“写”、有事想“写”。 因此,从一节课的长度和指导的效度来看,一般来说以10~15分钟为宜。

本次观摩活动的9节课,老师们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了看图、实验、游戏、动画等情境,努力营造一个表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打开学生习作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时间控制恰当。但也有个别老师“过犹不及”,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挤占了学生习作和交流点评的时间,导致后面“怎么写”的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势必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化”。因此,习作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简约精当,既要避免开门见山,薄“情”寡“趣”,也要防止冗长繁琐,本末倒置,这是时间把握的基本原则。

2.乐于表达时间以“实践动笔”为主

习作指导课从说到写,说和写都是表达,但最终以写为目的。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及沈从文先生教习作时说: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等,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作文叫习作,作文的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放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这话可能是针对大学生的,但对于我们小学习作教学不无借鉴和启发。不少小语专家也曾呼吁“要创建真实的习作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诚然,习作课上,老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固然“行不通”。有的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认为学生会说了就肯定会写,这个认识也是片面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天赋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善于口头表达,他可能说得很好,写下来却辞不达意,而有些孩子善于书面表达,他可能不太擅长口语表达,却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习作,作为一种作文的实习,应该通过习作实践来习得。因此,习作课的重点应该落在“写”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写作。如果写的时间不够,学生写不了几句话,教师就很难了解到学生到底会不会写,写得怎样,习作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了。

3.作后评改时间优于作前指导时间

在本次赛课中,多数执教老师都在学生习作之前作了细致的写作指导,如:如何写具体、如何写场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如何写自述,如何修辞等,甚至一一板书出来。而给予学生独立习作的时间却明显不足,点评交流环节更是浮光掠影,只有一位教师重视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需要,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时间。

目前,习作教学这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现象(即在创设情境之时浓彩重墨,而在习作实践和讲评指导时却轻描淡写)普遍存在,无法真正落实小学习作教学的第三个任务:指导表达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前指导太细,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无法品尝到创作的乐趣;忽视作后讲评、修改,则学生无法领悟写作方法,习作水平难以提高。实践证明,作后讲评比作前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回顾我的小学学习生活,语文老师上了那么多作文课,指导了多少写作方法,我全都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有一次我在一篇习作结尾写道:“妈妈甜甜地笑了……”老师给我的评价是:“结尾用上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在结尾写上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然后用上省略号。还有一件事是我在一篇习作的环境描写时写道:“今夜星光灿烂,月光皎洁。”老师给我的评语是:“月朗而星稀,要留心观察。”从此,我不仅记住了这个生活常识,更养成了观察生活、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这两件事可以说影响我一生的写作经历,全都来源于真实的习作实践以及老师因“文”施“导”的作后评改。可见,如果从科学安排时间的角度来看,习作评改的时间应多于习作指导的时间。

三、观察建议:习作课时间安排要科学

根据上述思考,对目前习作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提出如下建议:就公开课来说,大多数的情况下仅安排一节课40分钟,那么,情境铺设、打开思路的时间约占10到15分钟,学生习作实践应占20分钟,剩下5到10分钟进行交流、评改(重点落在第二课时修改,第一课时主要改学生是否有内容表达)。

就常态课来说,一般都是安排两个课时的习作教学,那么第一课时仍用10到15分钟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剩下25到30分钟与第二课时的前10到15分钟用于学生习作,最后剩下25到30分钟用于点评、交流、修改。如表所示:

上一篇:2024年成人高考英语考试试卷下一篇:曲线和方程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