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人身损害赔偿协议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人身损害赔偿协议(精选6篇)

学校人身损害赔偿协议 篇1

甲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住址:

乙方家属代表:

事实+结果+双方态度

现乙方多次向甲方提出,希望甲方能够一次性给予乙方经济赔偿,其家属代表也一再要求进行一次性了断。甲方虽然从法律上已向乙方及家属代表作了解释,乙方受伤是其在承揽施工中受伤,但为了化解矛盾,以人为本,甲方同意按乙方及家属代表的请求,一次性给予乙方经济赔偿。现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达成如下协议,由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乙双方及乙方家属代表对上述事实均无异议。

二、乙方在住院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 元、生活费 元,共计元,甲方已代乙方支付,甲方不再要求乙方返还。

三、本协议签订生效并经公证后,甲方在乙方出院时再一次性赔偿乙方 元,该经济赔偿比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包括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后续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其中伤残赔偿金按乙方已作的一级伤残鉴定标准为计算标准。

四、乙方及乙方家属代表承诺:

1、在接受甲方的一次性经济赔偿后,无论伤情或伤残等级如何,乙方及乙方家属代表都不再以任何理由或借口向甲方或甲方负责人及 水利维修中心提出任何经济赔偿或经济补偿等要求;

2、在接受甲方一次性经济赔偿后,无论甲方一次性赔偿的费用是否足够支付乙方医疗、伤残、后续治疗等相关费用,乙方及乙方家属代表都不会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3、乙方接受甲方一次性经济赔偿后,乙方需保管使用好一次性经济赔偿费用,乙方家属代表及其他人不得占有或占用该笔费用,如果因乙方或乙方家属代表的原因导致一次性经济赔偿费用丢失或被侵占等,与甲方无关;

4、乙方家属代表需认真照顾好乙方,尽量让乙方安心养伤。乙方接受甲方的一次性经济赔偿后,不论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包括伤情、健康状况等恶化甚至死亡,乙方或乙方家属代表均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及甲方负责人及 水利维修中心提出承担任何责任的要求。

五、本协议经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按手印后生效,乙方家属代表作为承诺人兼见证人在本协议书上签字按手印,家属代表不签字按手印不影响本协议书的生效和具有的法律效力。

六、违约责任:

甲方与乙方及乙方家属代表任何一方不遵守上述条款的约定,需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1、甲方违约责任:甲方若不按约定将经济赔偿一次性支付乙方,甲方对此需向乙方承担违约金10万元。

2、乙方在本协议生效后又拒不接受该协议,需向甲方承担违约金10万元;在接受乙方一次性经济赔偿后,又违反其“乙方承诺”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中的某一种情况,需向甲方承担违约金10万元。

七、乙方接受甲方一次性经济赔偿金后,甲方对乙方及乙方抚养人即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八、甲乙双方同意对本协议进行公证。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两份,乙方一份,交公证部门一份。

甲方:乙方:

负责人:乙方家属代表:

协议签订地点:

学校人身损害赔偿协议 篇2

【关键词】人身损害;高校;法律责任

近年来,高校学生人身损害事件频繁发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民事侵权到引起社会轰动的恶性刑事事件,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据此,对学校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人身损害事件的分类

高校学生人身损害发生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时期,区域在大学园区及周边地区。根据侵权责任原理,加害方涉及学校及其工作人员、本校学生、第三人;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意外事件;就结果而言,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事实。损害事件根据侵权主体不同分类如下:

1.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侵权

一方面学校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商品的消费者,学校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前者是纵向的法律关系,由《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教育行政法规调整;后者是横向的法律关系,由《民法通则》、《合同法》及相关民事法规调整。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侵害学生人身权利造成损害的,承担行政、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此类侵权包括机器设备、操场、泳池等质量不合格的教学设施致人损害,宿舍、食堂、水房、澡堂等后勤保障不到位致人损害,道路、桥梁、绿化、护栏等公共设施不完备致人损害;也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侵犯学生人身权,造成严重的人身损害。

2.第三人侵权

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受害学生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首先,本校学生之间的人身侵权纠纷,如日常过失致人损害、打架斗殴等,如果不涉及刑事责任,学校有义务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理,同时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可告知受害方学生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第二,校外单位、人员对学生造成的人身损害,学校应当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对发生在校园内的校外人员侵权,学校因负有门禁管理和安全保障义务,如有过错,则须承担法律责任。

3.学生自戕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尽管高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配套辅导员制度、导师制度,但由于心理问题牵涉众多难以调和的社会问题,过于复杂,个性化特别突出,加之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和配套设施等资源极度缺乏,导致目前高校心理教育滞后、与现实脱节,大大不能解决问题。“马家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社会事件背后,有更多的学生因受学业、恋爱、贫困、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困扰而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而这一切都在学校的能力控制之外。学生自戕是校园人身损害的隐形杀手,预防的成效低微。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是导致学生自戕的主要诱因之一,但从法律的角度,学校如在损害事件中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二、高校的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据此,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严重伤亡,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单位犯罪的规定处理。根据《刑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行政责任

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授权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高校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适用行政法律制度。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对学生的管理权、奖惩权、学历证书颁发权、学位授予权、毕业生派遣等教育行政管理职权,且管理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自由裁量性。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如果认为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校方及教育主管部门申诉;如对申诉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损害赔偿。

3.民事责任

高校是事业单位法人,是民事主体,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契约关系,学生花钱上大学实质是消费高等教育资源以获得学历资质的商品经济行为,高校作为有偿服务者,应当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学校在履行教育服务职能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侵犯学生人身权利,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高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归责主要是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学生人身损害事件处理中,还普遍存在学校没有过错仍然承担责任的情况,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情形。根据《民法通則》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从情理、法律角度,高校根据公平原则给予受害学生及其家属适当补偿是合理、必要的。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三、结语

高校学生人身损害事件,从公法、私法角度分析,高校与学生既有纵向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又有横向的契约关系;根据当事人的不同诉求,前者适用行政法律制度,承担行政责任,后者适用民事法律制度,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则适用刑事法律制度,承担刑事责任。高校主要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没有过错的,根据公平原则承担补偿责任。

参考文献:

[1]阳子龙,高周全.论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J].法学研究,2002,11.

[2]雷思明.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

张海(198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

人身损害赔偿协议书 篇3

甲方: 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的一致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签订后 日内,乙方同意一次性支付甲方医疗费等其它各类费用,共计人民币 元,甲方须签写收条。协议签订后乙方不再负有任何其他经济或法律责任,甲方同意放弃其他任何权利主张。必须同时将所有的医疗费用原始票据、病案材料、其他费用票据、各相关证件等全部交付给乙方,并保证票据材料的真实性。

二、甲方在协议签订后不得再因此事向乙方主张任何权利,也放弃向司法机关提起针对本协议的任何诉讼权利,以后无论伤情发生任何变化,乙方均不再负任何法律责任。并不得做任何有损或影响乙方形象或利益的行为。甲方在协议签订后出现任何问题均与乙方无关。

三、本协议的签订并不直接或间接的表示乙方认可对甲方此事负有过错或法律责任。

四、本协议的所有条款均是双方共同协商议定,非合同法所指的一方所制定的格式文本。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后立即成立生效,双方均承诺且确认本协议是合法、真实、不可解除、不可撤销的民事合同,受法律保护,是一次性解决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文书,双方在协议中的承诺不能违背。甲方如违反本协议,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返还全部费用并赔偿其他损失。

五、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协议书 篇4

甲方:XXX

乙方:XXX公司

双方简况:甲方XX(基本情况)。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 乙方XXXX公司(或者个人 个人就不用注册地址法人等等)私营企业 注册地址:XX市XX大道XXX号XX大厦XX室。法人代表XXX身份号码XXXXXXXXXXXXXXXX

事由:2012年X月XX日 XXXX活动在XX市XXXXXXXXX附近广场举行。(详细叙述具体事宜)上午XX点多钟……………………………………………………………

甲方受伤,乙方领导XXX先生非常重视,主动配合医院救治,及时支付医疗费用,派员协助护理,并经常到医院看望甲方。

鉴于以上情况,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及《广东省2012年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有关规定,经双发友好协商,就此次甲方所受人身伤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支付迄今为止已发生的各项医疗、住院费用(含救护车费、急诊检查、治疗费、住院费)。为甲方所在单位同意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可用于冲减乙方开支。

二、乙方支付甲方住院期间交通、餐饮费800元,外医院专家会诊费600元。

三、乙方支付甲方出院后的后续治疗费、检查费、交通费5000元。

四、乙方支付甲方营养费6000元(参照广州市标准三个月每天50元,按四个月计算)。

五、乙方一次性支付给甲方及家人精神损害慰问金、护理费5000元。

六、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会订补充协议,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如有达不成协议的,双方保留司法申诉权利。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即刻生效。

甲方: 乙方: 电话: 电话:

赔偿协议书(旅游人身损害) 篇5

样式

一、甲方: ……旅行社

乙方:(受伤者)

二00八年十月一日在****游玩时,不慎将右脚肌健受伤,现就乙方补偿事宜双方达成协议

为下协议:

1、乙方在**(景点当地)医疗费由甲方承担;

2、甲方一次性补偿乙方误工费(一个月)100*30=3000元整;

3、甲方一次性支付 治疗费(换药费)500元整

4、本协议得双方签字生效,乙方日后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人再次提出增加或提出任何补偿事宜,此事就此终结。

5、本协议得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见证人:(签字)2008.10.1样式二

甲方:,性别,族,岁,身份证号: 户口所在地:,户口性质:联系电话:

乙方:

事实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基础上,乙方本着人道主义和和谐社会等原则,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签订后 日内,乙方同意再一次性支付甲方医疗费、残疾赔偿金、二次手术费等其他各类费用共计人民币 元,甲方须签写收条。之后乙方不再负有任何其他经济或法律责任。甲方同意放弃其他任何权利主张。

三、甲方今后出现任何问题均与乙方无关。

四、甲方今后不得再因此事向乙方主张任何权利,包括不得诉讼,并不得做任何有损或影响乙方形象或利益的行为。

五、本协议的签订并不直接或间接的表示乙方认可对甲方此事负有过错或法律责任。

六、甲方如违反本协议,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返还全部费用并赔偿其他损失。

七、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2008年1月

横向初探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 篇6

精神损害就其本质而言,不属于财产上的损害,而是由于侵权人的行为致使受害者不仅在人身权利、人格权利等方面受到侵害,而且进一步导致其心理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更是无法用金钱可以加以衡量的。[1]本文所称的人身伤害,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人的身体伤害以及死亡结果,即侵害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的结果。所谓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他人的不法行为侵害其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所感受到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它与财产之减少或增加无关。[2]而对于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在理论上一般认为人身伤害的抚慰金赔偿就是精神损害赔偿,没有必要再对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和抚慰金赔偿作进一步的区分。

二、域外制度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法典》。该法典第253条规定:“损害为非财产上的损害时,仅以法律规定的情形为限,得请求赔偿相当金额。”即受害人所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被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而该范围仅限定为第847条的规定,即“不法侵害他人的身体或健康”,“被害人所受侵害虽非财产上的损失,亦得因受损害而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3]因此,德国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只限于法律所规定的直接损害,而法定情形以外及间接损害则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其后,《日本民法》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上作出了延伸性的规定,即不仅受到人身伤害的受害方,而且因受到人身伤害死亡的受害方的近亲属均有权提出非财产损害的赔偿请求。该法在《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将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由受害人扩大至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是对德国民法相关规定的延伸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也在不断进步,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且在该项赔偿制度中都遵循了同一个原则,即适当限制的原则。在瑞士的民法典中,第49 条规定:“人格关系受侵害时, 以其侵害情节及加害人过失重大者为限, 得请求抚慰金。”就各国立法而言, 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赔偿标准的设定,各有不同的规定。如198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上限为45万元,即“最高限额法”;日本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受害人是否为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来认定赔偿金额,即按照受害人在其家庭中的情况将其分为家庭经济支柱、家庭准经济支柱、其他情况等三种,而这三种情况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分别在2100-2700万日元之间、1900-2300万日元之间、1700-2100万日元之间,此即为“限幅赔偿法”;秘鲁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赔偿金的额度在其必须医疗费用的50%至200%之间,即“医疗费比例法”;丹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以是否需卧床养病为标准,在病床上养病的受害人每天的精神损害赔偿为25丹马克,除此以外为10丹马克,即“日标准法”。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另外,域外法对于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支付方式的规定亦存不尽相同。意大利等国家采用多次支付的方式,即如果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伤害并非一时的,而是具有持续性或终身性,那么,法官在判决时将以终生年金的形式计算精神损害赔偿金。其实,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非均采用多次支付的方式,同样亦可适用一次性支付原则,只不过以此为例外性原则。例如,在德国,若受害人有相关的重大原因,必须请求侵权人一次性支付赔偿总额的,法官同样会予以支持。

三、对我国的借鉴

首先,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上,我国也应采用适当限制原则。首先,对于精神损害程度较轻的,应当先对受害人进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救济;只有当精神损害具有严重情节的,方可进行金钱赔偿。其次是对人身伤害精神抚慰金进行适当限制,其原因在于我国具体国情的限制,对于过高的精神损害赔偿金,法官一般不予支持。

其次,在支付方式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采取以多次支付为主,一次性支付为辅的原则。这有利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赔偿义务人的经济状况,在适当的限度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以免赔偿义务人在较大的经济压力之下拒绝支付,造成受害人得不到赔偿。而一次性支付适用于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事实基本予以认定、侵权行为人具有相应的经济赔偿能力、受害人与侵权行为人就一次性支付的请求达成共识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讼累。

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该项制度:

1.明确受害人可同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和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生效后,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侵权解释》关于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与其不同,导致造成在个案审判中,法官所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同,所作出的裁判结果亦不相同。在立法上,已经明确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并非精神损害赔偿,二者是不同的赔偿项目,因此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可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同时请求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和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

2.确定我国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标准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及赔偿金额,《民法通则》一直未有具体的规定。但从最高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以及最高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等司法解释中,不难看出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我国法律关于确定赔偿金的规定较为笼统,并无直接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而是需要审理的法官根据案件事实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继而综合认定。[4]这就给法院对于该类案件的审理带来困难,由于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赔偿标准,对于同一个案件,不同的法官会做出不同的裁决。因此,对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有较明确的标准或限度,但如何确定这一标准或限度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在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中,人身伤害的伤残划分为十个等级,那么可以依据此十个伤残等级, 每一级的伤残等级对应确定一个限幅幅度较小的精神损害赔偿额,以此确定受害人可能获得的精神损害赔偿额。至于未达到伤残等级标准或者受害人死亡的,则只能依据《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综合考虑六个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但是也应当确定一个标准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参考文献:

[1]黄旭标.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J].学术论坛, 2000,(2):69 -72.

[2]李云飞.人身伤害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2005.

[3]高建伟.论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赔偿[J].上海市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0,(4):33-38.

[4]刘颖,陶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77-78.

上一篇:环保卫士倡议书下一篇:园林景观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