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精选12篇)
[]小学思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法作为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活动教学法;思品德课;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因而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教学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而传统的小学思品德课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通过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当下小学思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德课中运用与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经验与看法。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将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一确立活动形式一确立活动方法一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一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
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
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下转77页)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i僦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1]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2]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一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确立活动形式→确立活动方法→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
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可体验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一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总之,活动教学法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课堂呈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海青.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p172.
一是学习情感教学理论,增强情感教育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实施情感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理论的探索和情感教育意识的树立。现代教学观提出,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要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情感教育思想,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生活。
二是“师爱”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爱是一种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基础,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快乐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来自于教师精深的教学业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得体的手势,都是课堂教学的“快乐之道”。因此,师爱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总是板紧面孔,学生的心理就会压抑,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劳,对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亲切感,在课堂上要综合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向学生表达健康的情感,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听课。
三是以情激趣是情感教学的关键。和谐融洽的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一个带有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迅速。”因此,运用情感教学将会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较好的效果。心灵之门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开启,情感之火只能用情感的火种来点燃。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师生心灵相通,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学习价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转变他们的思想,培养学生好学上进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渗透情感教学,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温暖,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爱好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改革和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如可通过举行“师生沟通班会”、开展“师生写信活动”等形式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四是以情施教是情感教学的基础。以情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情感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有的蕴涵着显性情感因素,有的蕴涵隐性情感因素。因此,在情感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因素,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教学,达到认知、能力和觉悟共同提升。同时,还要发掘其隐性情感因素,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深入探究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 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笔者认为只有从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思品教学 开放式 实践 体会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 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 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 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根据思品课内容确定教育主题,引入观点,拉开序幕,提出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 过程中。纵向沟通,就是围绕教育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分解、内化,加深理解,体验情感。横向沟通,小学 各学科协调配合拓展主题教育思想,深挖内涵,深化主题。发展沟通,通过以上各条教育途径相互联系,通过 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品行并及时得到反馈,进而强化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品行深入发展。 思品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几年来,经过我对小学思品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的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不知大家看没看过?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深受广大的高年级学生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例九册《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我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要求。
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如教学十册《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一课,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电子网络、“神舟号”飞船……向大家介绍,学生早有准备,热情很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思品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 容必须灵活变换。
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如十二册《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白求恩、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关注了解;对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能关心;热爱世界和平等,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如九册《神州巨变》一课,课文从1949年-1990年我国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各增长了几倍等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作用。
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但有时其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可补充班内优秀生介绍是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的内容。
三、创新课堂结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比如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2、解决问题模式。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怎样解题表)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我们认为,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论依据。例十二册《信科学 不迷信》一课教学时,学生就提出问题: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这问题提得好,真正达到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境界。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缺乏科学知识,信以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是生活上、事业上遇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学生们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3、实况再现模式。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我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然后我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剖析,非常乐于参与。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因此,我认为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儿童之世纪》 魏肇基译 版
《创新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 版
《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 缪兴秀著 出版第12期
《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新疆人民出版社 20出版
《小学德育》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21、23、25期
《浙江教学研究》 20第3期
一、班级基本情况
这学期本班孩子29人(16女,13男),其中新生4人。班上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4岁半-7岁),其认知特点也不同,足岁的孩子普遍表现活跃、好强、好问,年龄偏小的孩子表现比较随意、独立性和自控性都比较弱。所以本班级孩子基本情况比较复杂。
二、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以学生为中心,严抓“养成教育”的培养,加强一日生活常规训练。首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上,努力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保持健康心理以及乐观的精神状态。其次,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孩子,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不放,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把他们的闪光点放大,变缺点为优点。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的家长工作我树立服务思想,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1、主动亲切地与家长沟通。
我利用放学的时间热情、亲切的跟家长交流,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2、利用好微信群。
平时工作中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及时拍下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发到微信群上与家长共享。
3、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
在本学期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亲子美食节、家长开放日、毕业典礼等亲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我们与家长的关系,而且还让家长更了解我们的工作,更认可我们学校。
四、反思
小学生有强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敏感、喜欢模仿,但真伪判断能力差,对某事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一些盲目模仿的现象。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根据本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及感受。
一、要注意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渗透,小学生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些小故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感情上不自觉的受到感染,能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对小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联系中外、古今的名人、名事做感情方面的渗透,让小学生们从中体会出世界万物的联系,感悟人世间的真情。让正直、诚实、勇敢、善良、艰苦朴素、珍惜时间等一些优良品质,在头恼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然后慢慢的去指导自己在**常学习中的行动,以后逐渐变成行动的指南。从一些非常感人的家庭故事中,逐渐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例如,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父母对我的希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之情,知道父母之爱是是人世间最纯结、最无私的感情。当父母的希望给自己带来苦恼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沟通之后的快乐!从而在小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些感恩之心、手足之情的思想。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要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搓折
时、甚至做某事失败后,不会做出一些让人易想不到的事,甚至是过激行为,造成一些自己不能负责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有意无意的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常生活中的小事感悟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学习现代通信方式的种类及方式时,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大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就是打游戏,知道上网成瘾者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但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这时我就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 网络即有利也有弊,讨论上网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该不该玩游戏?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赤耳,有的说不能玩的时间太长,有的说不能迷恋游戏,也有的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还有的说应该遵守网络规则,这是我就介绍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啊!并能正确对待上网。
三、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在学习了“做个小小的发明家”一课后,很多学生都想摇
摇欲试,为此,我就鼓励孩子们大胆去设想,去动手,孩子们按兴趣分成几个小组,第一个组想在自己骑的自行车上设计安装一个小小的打气筒,即轻巧还方便:第二个组想在自己书写的钢笔上装一个微型的魔笔,当自己把字写错时便于清除:第三个组想把教室里开的花的花期延长一些,好让同学们在这一学期都能看到鲜花;;同学们的想像很不错,有了初步的方案,就要动手实施,说做就做,同学们按组去行动,尽管还没有靠谱,但我鼓励学生只要去摸索,去思考,去观察,持之以恒,最终有一天会成功,到那时,你自己就是一个发明家了。这样既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生活中受到思想感染。
一、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 增加了理解难度
有学生总结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念书———学生在教师念书部分做记号———背书, 思想品德课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非常多, 有部分学生“不想背”, 但是不记忆这些知识, 就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成熟、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依据学生的需求, 以及与学生切身利益、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由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 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以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法律护我成长”部分教学为例, 这一单元倡导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某教师通过对《未成年保护法》的调查发现, 未成年的很多权益都被忽视了, 且这部分权益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于是教师将这部分权益提取出来, 并列举出了相关生活案例, 以此促使学生将这些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权益重视起来。该教师截取了几幅图片利用投影仪播放给学生看, 第一幅图片的配字为“小子, 你可要学好”, 图片呈现出来的是是家长满身纹身、抽烟、喝酒的场景;第二幅图片的配字是“找爸妈”, 图片呈现出来的是几个大人围着麻将桌正在打麻将, 每个人脸上都贴满了纸条, 孩子在一群脸上贴着纸条的大人中找自己的爸妈。这两幅图生动形象, 甚至可能是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家长的真实写照, 由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分析两幅图中父母是否侵犯了自身的权益。由于学生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 他们并没有认为这种现象是损害自身权益的。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教学课堂可能就止于此, 在学生明确基本权益之后, 还是任由情况继续发展,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 “学完就丢”的学习模式无法促使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性。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手段,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 其一是指教学内容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能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其二, 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再加上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不够, 因而常常出现其他教师“借课”的情况, 而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会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是以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法律护我成长”部分教学为例, 在对两幅图片进行分析之后, 明显可以看出两幅图片中的家长都破坏了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显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 某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作业内容为“家长写出自己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十件事”, 并要求家长以“悔过书”的形式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和大致解决时间, 然后让学生监督家长的执行情况, 对于在规定时间内依然没有悔过的家长, 某教师采取了上门家访的方式。其次, 对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某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统一配备的投影仪, 提前准备好课件。例如, 课堂上讨论的两幅图片都是教师根据学生权益相关知识找到的图片,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 再结合教师对重点部分的讲解, 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再对比传统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效果, 某教师发现使教学手段具备实践性, 可使教学效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反过来, 也充分说明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手段,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初中生“江湖气”比较重, 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初中经常有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 甚至有勒索钱财的现象存在, 也有初中生长期混迹于网吧。某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发现, 全班43人就有25人有上网的习惯, 有16人还会逃课上网玩游戏, 这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结语
关键词:思品课堂;探究性讨论;课堂气氛
“西部大开发”是九年级思品课“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必讲的内容,既是时政热点又是课本重点。于是我在讲授之前精心准备,大量占有材料。
有些学生因教师的热情而感到拘谨,产生一种受压迫感,上课表现得非常不自然。课堂讨论节奏非常快,虽然教师想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谈话空间来表示对每个学生意见的重视,但是短暂的课堂又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不知老师的真实意思及对他的课堂要求是什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说得出”已经成为我们课堂追求的重点。课堂讨论就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讨论是使学生关注到一定思考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诸多想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或让学生提前阅读的方式来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但这些方式都是间接的,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的内容再也没有比学生亲自听自己同伴解说更好的了。当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看法是由同伴很自然地讲解出来,而不是通过课本文字或老师讲解传授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这些看法。当大家自然的碰到有些“麻烦”的观点时,无论是谁讲的,都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讨论使教学有许多优点:
其一,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
其二,讨论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的倾听。
其三,讨论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其四,讨论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其五,讨论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二、正确运用探究性讨论
显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讨论的好与差、参与热情到不到位、对讨论的问题重视与否、个人的观点是否被认可等等都源自教师的讨论中问题质量和讨论过程的把控。怎样进行探究性提问来更好地激励讨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思品课堂教学服务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将讨论进行到底?现将探究性讨论的注意点总结如下:
1.探究性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价值
少数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不用讨论,答案就能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老师的首肯。这样的课堂讨论,看似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惰性,也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推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较深刻向深刻发展,讨论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
2.探究性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问题难易适度,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说起,失去讨论乃至学习的兴趣。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来决定,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品的兴趣。如:刚刚那节课中“西部大开发中人才问题的建议”,这个问题既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回答极限,九年级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较多,他们有能力讨论,也能把讨论的过程掌控很好,当然也会收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3.探究性讨论时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并照顾整体
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此理念对思品课教学的课堂探究性讨论同样有启发性。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讨论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讨论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的现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4.探究性讨论要关注时政,也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不管是高中政治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政性。时事政治是思品课的一个亮点,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让学生收获喜悦与自信。时政具有生活性,现今社会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市政建设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社会,他们对思品课上的很多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这充分表现了现代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感。而且,时政越来越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乐于研究时政、讨论时政、点评时政。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2]陳振中.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关键词:口诀记忆;诙谐幽默;轻松愉快;较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416
新课程要求老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1]。
初中思品中考的总分为50分,大大低于语文、数学、外语,加之初中学科多,思品不被学生重视,基础相当薄弱,而初中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效果不佳,往往是上课时学生非常积极,但头脑中留下的知识较少,考试时无话可说。要解决知识的联系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突出矛盾,就要求思品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学习、巩固记忆方法,教学生学习技巧、方法、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因为“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①,“腹有诗书气自华”②,考试时才有源头活水来,口诀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组块为7 2个组块。[2](P9),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用韵律化的语言,编成句式规范整齐,声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口诀,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加大信息浓度,减轻大脑负担,方便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粤教版初中思品的教学内容可编为:心理健康,道德高尚,法不可违,国情(策)不忘;类似地把初二、初三的内容编成口诀,让学生对各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对相应教学内容亦可采用口诀,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科技关键,教育基础,必然选择,《科教兴国》,甚至可以细分到一个知识点,如:《财产继承》,自己珍惜,权利义务,二者统一,一般情况,都是平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初中学生大多感性思维,对要求严格、用时多的老师和学科就重视,象思品学科课时少,老师和学生接触不多,学生重视的少,加之学生自觉性差,经验不足,解题方法不规范,造成失误、失分较多,为此我把解题方法编为以下口诀:
选择题:很容易,“排除法”,试一试;简答题:看仔细,莫啰嗦,奔主题;
漫画题:有寓意;对画注,要重视;结合画,扣紧理;多角度,从整体;若不足,找措施;若成就,谈意义;
评价题:定标准,课本中,找依据;定性质,追责任,指做法,谈启示;
开放题:举例子,提建议,想点子;太笼统,答“跑题”;有重复,三大忌;灵活的,试一试。
材料题:要审题,读材料,分层次,抓主旨;定思路,有逻辑,多角度,有条理;透表面,揭实质,找原因,细分析;阐意义,说做法,四步骤,一体系;谈做法,紧扣题,有国家,有集体,不要忘了家庭和自己。
初三思品很多小节都有指导思想,学生又总是和“三个代表”混淆,于是编成:指导思想不可少,马毛邓三要记到,“三个代表”不是毛,二者不能相混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总是记不住,翻开书昭昭然,关书茫茫然,我认真分析,还是有规可循,它依次规范了公民与国家、社会、他人、自己、职业的关系,于是我把他编成:公民规范,从大到小,如要正确,不可颠倒。
经过我的不断努力,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但新课上完后复习时,又抓不住要领,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学好政治并不难,课本内容要记全。知识框架记心间,前因后果穿根线。重点考点心有数,主干知识最关键。死记硬背不可取,理论实际紧相连。
到了初三最后模拟检测阶段,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的学生,总是担心中考失误,影响自己的升学,学生出现焦虑、恐慌,此时我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口诀,整理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缓学生焦虑,尤其显得重要。如材料题的解答,学生有时找不到切入点,有学生把它编成:材料题读仔细,回书本找道理,心理道德和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资源环境形势紧,国际环境不可懈,中华复兴为己任,艰苦创业要牢记。虽然不是很贴切,但总是学生个人的杰作,学生特别有成就感,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明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明其道”,“方法总比困难多”[3](P014),编制口诀要注意:口诀本身要自然简洁上口,有节奏感、音乐感;内容全面,线索清晰;抓住材料特征,反映材料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重点、难点突出;符合教学任务内容,渗透学法指导,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教师抓好课堂巩固,有利于学生平时复习,更利于教师的复习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口诀法的运用,不仅是教法的改进,也是学法的具体实施,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口诀不能靠老师单方面的编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更多的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编制口诀,然后酌情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不过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永远不会达到一个终点,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最后完成[4](P27),口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地步;有的语言啰嗦冗长,诙谐幽默程度、准确精炼程度不够,尚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完善。
注释
①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
②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③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
http://zzjpw.blog.163.com/blog/static/2002600512011112211613187/
[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编.《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M]..辽海出版社,2011.05.
[3]鲍健强叶瑞克著《科学方法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02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动之以情。
“兴趣是最好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了, 愿意学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从而使“要我学”轻松转变为“我要学”。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刺激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激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 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我在教授《我做升旗手》一课时, 授课前先放一段影像:天安门前, 我国心脏之处, 华灯渐息, 国旗升旗手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 迎着初升的朝阳, 万众瞩目下,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国旗缓缓升起, 让学生感受成为一名国旗升旗手的光荣。然后放一段本校学生升国旗时的录像片, 让学生感受身边学生作为升旗手的自豪, 从而使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至此进行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效果最佳。
二、运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小学思品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 如果教学中仅是照本宣科, 教学手段单一, 就难以收到实效。而适时运用多媒体充实、丰富课堂内容, 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以“自觉遵守集体纪律”为例, 讲述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的事迹, 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的榜样, 并使他们对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有个形象认识, 而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较笼统, 不具体也不形象, 我便运用多媒体达到目的。我先播放歌曲《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学生也跟着唱, 轻快的歌声顿时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便趁热打铁, 问: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是怎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呢?
形象逼真的影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很自然地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 我便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宁愿受饥渴, 也不去拿群众的一个苹果呢?为什么说不吃群众的苹果是高尚的, 吃了是卑鄙的?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积极发言, 受到了深刻的形象教育, 理解了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将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有机结合。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你播下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 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 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 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思品课则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追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二者的统一。而运用多媒体, 能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使理论中所包蕴的思想教育得以升华。
如在讲“劳动是公民的义务”时, 比较抽象枯燥。为了引发学生联想,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劳动是我的权利, 那么我想劳动就劳动, 不想劳动就不劳动, 这样理解对吗? 在学生疑问之余, 便播放课件:几艘色彩鲜丽的龙舟上, 坐满划龙舟的水手, 学生一看到平时喜闻乐见的龙舟, 顿时兴趣倍增, 我便问:“当时正在进行划龙舟比赛, 若有人想, 划不划是我个人的事, 不想划就不划, 其他人也这样想这样做, 后果怎样? ”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龙舟永远漂泊, 达不到彼岸。老师再设问:把养我们的祖国喻作龙舟, 走向文明、富强的彼岸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理想, 为实现它, 我们必须怎样? 这就从另一个思想的角度启迪学生, 提高觉悟, 无形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并有一种时代感和迫切感, 为行为目标的实现作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的音美, 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音美, 主要是发挥录音机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播放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或一段深情的配乐诗文朗诵;或令人捧腹的相声;或一则真实感人的故事, 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增强教学情感的感染力。
以“孝敬父母”为例, 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黎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 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 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 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 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
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 发挥多媒体的音美, 往往能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一、活动体验中的思索与品味
在活动体验中, 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与小组竞争, 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课堂讨论与小组竞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必要性、竞争的激烈性和不可避免性,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实践体验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体验法包括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
1. 小组竞争
小组竞争的实施, 首先要争取到班主任的支持, 按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分成若干个4—6人小组, 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 有组长、记录员、纪律员等。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引用竞争机制, 以小组得分的形式一决胜负, 当然, 赢的要鼓励、表扬, 不一定要有物质的奖励。还要制订出竞争的规则, 而且规则的制定可以不断地“升级”, 每一个月“升级”1次为佳。例如, 初级规则:回答问题时, 答对1题得2分, 答错不扣分;中级规则:回答问题时, 答对加2分, 答错扣1分, 弃权不扣分, 小组成员每人只有1次的答题机会, 全部轮一次才能有第二次答题机会;高级规则:答对加2分, 答错扣1分, 弃权扣2分, 答题前小组成员可以讨论, 回答时则不能讨论。
随着规则的不断升级, 要求越来越高, 竞争越来越激烈, 只有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 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才有取胜的可能。为了取胜, 学生必定会思索、探寻到取胜的有效方法。这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教学方式,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使得学生情绪高涨, 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竞争的特性, 并从中品味到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教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社会实践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 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认识、情感和生活, 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与技术, 而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 形成合作、分享、进取等个性品质, 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教材中一些内容, 在学生看来也许比较抽象, 难于理解和接受, 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去领悟。
比如, 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框题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 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我结合当地资源, 要求学生亲自了解、参观有“天南第一梯”美誉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并要求学生以保护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主题设计广告语。学生在亲身经历后, 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广告语, 例如:来此处一游, 让你健康一生;想要人间仙境, 就到白水仙瀑;走进白水寨, 全天工作放松晒;白水仙瀑山中流, 污染垃圾不该留, 等等, 看了很令人感动。
因为经过了亲身的参观品味, 又在思索中设计了广告语, 根本不用老师的说教, 学生的体验已经非常深刻, 不但对环境问题有了感性认识, 而且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 切身感受到了可持续发展就在我们身边, 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激发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情境体验中的思索与品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明确提出:“在教学中, 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所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各种情境, 让学生感同身受。
1.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或课本、其他书籍的相关故事、情节, 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 体验相应角色的感受, 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 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
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 我让学生蒙住眼睛扮演盲人, 在课室走一圈, 体会盲人看不见的挫折感。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框题时, 教材中有陶行知奖励违纪学生四颗糖的事例, 以说明尊重他人所起得的作用。上课时, 我准备了四颗糖, 让学生以小品形式表演事例, 然后, 我找了几个理由把糖奖励给表演的学生。这样的活动, 体现了老师与学生间的彼此尊重,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体验到残疾人在行动上的不便和身边人对残疾人的态度, 从而形成一种爱惜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思索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 生活情境模拟
生活情境模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常用的形式, 我们的教材源于生活, 我们对教材的学习也要求回归生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学习七年级《人生自立少年始》这框题时的生活情境模拟。
课前, 我特意准备了针线、纽扣和小衣服, 在课堂上, 让学生比赛钉纽扣, 看谁的动手能力最强。不少男生都自告奋勇地尝试, 最后我选上来比赛的都是男生。女生则愤愤不平, 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男生“反串”, 在男生“表演”时, 她们都把抱怨变成了给自己小组的男生喝彩加油。这是把家中的生活片断搬到了课室来体验, 有的男生是第一次穿针引线, 怎样都穿不过去, 也有的男生穿得干净利落, 其中有一名男生拿起针线就往课室外跑, 正在我和同学们还没反应过来时, 他又匆匆跑回课室, 学生比我反应快多了, 他们大声说:“他上洗手间把线弄湿了。”全班学生立刻大笑起来, 我却有点感动, 把刚刚的对他不经批准擅自离开课室的不快变成了感动, 因为他把生活常识运用于实践中。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原来是那么不起眼, 学生在哈哈大笑中, 在对各位男生的点评中, 明白了“人生自立少年始”的道理, 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3. 多媒体手段创设
运用音乐、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创设的情景比较形象、逼真, 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 了解世界。
例如, 音乐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播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健康歌曲。如在学习《为坚强喝彩》时, 可以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在学习《创建新集体》时, 可以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等等, 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体验美好。情境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能让学生在参与、动手、体会中学到知识, 领悟道理。
三、阅读体验中的思索与品味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可见, 阅读是体验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体验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为体验, 另一种是内心体验, 阅读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体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故事和生活中一些典型实例, 再巧妙地把这些故事和实例运用在教学中, 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悟, 并可以把学生带进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之中。总之, 比起教师的滔滔不绝, 阅读更来得深刻而富有韵味, 个中滋味, 相信大多数一线的教师都品尝过。
总而言之, 要较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 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主要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通过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在思品课中思索和品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探索、感悟、品味。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更有利于实现初中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参考了相关的知识, 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的活动体验、情境体验、阅读体验三种体验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情境体验,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广州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凭借标准.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 2009.10第1版.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践稿) .2003.8第1版.
一、营造赏识氛围。及时赏识。激发学生自信
赏识教育操作的第一要诀是:造环境,找感觉。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时机及时恰当地肯定、赞扬学生。在上课之初,用亲切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用小品表演、故事、歌曲、时政新闻、网络资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回答问题有创意、回答问题较以前积极、纪律比以前进步等等,都是教师赞美的契机。在课后。当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帮助教师做事等等,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此外,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了,要及时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对一些较以前整洁规范、正确率提高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要给予真诚的赏识。在教师赏识的眼光中,学生会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无穷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悟
赏识教育的教育态度是信任、尊重、理解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上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实施自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悟。
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是“明理”、“导行”。在“学文明理”这一阶段,尽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独立加工来自课文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学生能自己弄懂的东西就不讲。在“辨析导行”时,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满意的答案,并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在老师不断地赏识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讨论时,有的同学同桌互议,有的四人小组交流,还有的找好朋友商量——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乐园。这样不仅人人动脑、动口表现了自己,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从而加深了对道德观点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考虑到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又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既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也考虑到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性格差异等。运用赏识教育的六字教育行为原则“激励、宽容、提醒”指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如学习“正确看待自己”一课后,设计一道题。在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希腊阿伽农神庙里矗立着一座石碑,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请问:这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请大家展开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并为正确认识自己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实际出发,然后通过事理的提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发,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去。
因此教师要经常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如学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一课后,要学生与司法部门联系或请专业人员作报告,了解国家制定法律的现状以及国家是怎样用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的,并以组为单位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学习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要学生到周围的企业或单位调查环境问题,并了解依法治理环境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7-09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9-11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11-2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11-18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7-21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0-21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26
儿歌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11-05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