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款转让协议(通用8篇)
应收款收益权转让协议
编号:
本《应收款收益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签署双方为:
甲方: 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
法定代表人:
乙方: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
法定代表人:
鉴于:
1、甲方与宁波市建设委员会于年委托代建合同》,甲方因代建通途路西延工程而形成对宁波市建设委员会40000万元的应收款。
2、甲方愿意将持有对宁波市建设委员会40000万元的应收款(下文简称
“标的应收款”)收益权有偿转让给乙方,并按照本协议约定回购标的应收款收益权;乙方作为愿意以自有合法资金受让上述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并按照本协议约定由甲方回购该标的应收款收益权。
双方为明确标的应收款收益权转让、回购相关事宜的权利与义务,经友好
协商,特签订本协议,以兹共同遵守履行。
第一条转让标的1.1标的应收款
标的应收款为甲方合法持有的对宁波市建设委员会40000万元的应收款。
1.2标的应收款收益:包括但不限于标的应收款卖出或以其他合法方式处
置变现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等。
1.3本协议约定的甲方向乙方转让的标的为:标的应收款对应的收益权中
按本协议约定应由乙方享有的部分。
第二条转让价款及支付
2.1甲方出让上述应收款收益权的转让价款预计为人民币40000万元(大写:人民币肆亿元整)。
2.2乙方应在本协议签署后的三十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支付首笔转让价款××万元(大写:元整);
2.3乙方应于本协议签署后届满40个月之日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支付剩余转让价款万元(大写:人民币万元整);
2.5乙方将转让价款划付至甲方指定的以下账户:
户名:
开户行:
帐号:
2.5乙方按照本条约定向甲方支付首笔转让价款后,乙方享有标的应收款收益权。乙方支付首笔转让价款之日即为转让基准日。
第三条投资期限
乙方受让的标的应收款收益权的投资期限为50个月,自乙方支付首笔转让价款之日起计算。
第四条标的应收款收益权的实现方式
4.1标的应收款对应的债务人偿还债务实现的收入;
4.2 其他合法方式变现标的应收款所取得的收入;
4.4 甲方应在上述收入实现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乙方接收上述实现收入的银行账户为: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第五条标的应收款收益权的回购
5.1乙方取得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后,若投资期限内,甲方向乙方实际支付的应收款收益少于人民币40000万元,甲方无条件回购该应收款收益权。
5.2甲方回购标的应收款收益权的价款金额为人民币40000万元(大写:人民币肆亿元整)。
5.3甲方应于投资期限终止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回购价款。
5.4如甲方按照本协议约定已向乙方支付标的应收款变现收入的,标的应收款变现收入可以与甲方应支付的回购款进行冲抵。
第六条其他约定
1、乙方获得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后有权向其他第三方转让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并在投资期限内移交自甲方获得的标的应收款收益。乙方转让标的应收款收益权须书面告知甲方,甲方应对该转让事宜书面确认。
2、乙方向其他第三方转让标的应收款收益权的,甲方若转让标的应收款,必须获得乙方及该第三方的书面同意。
3、甲方不得因乙方未支付全部应收款收益权转让价款而拒绝向乙方或其他第三方履行标的应收款收益的支付义务。
4、其他第三方受让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后,甲方不得因乙方未支付全部应收款收益权转让价款而向该第三方追索。
5、本协议的投资期限内,未经乙方的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标的应收款向第三方进行出质。
第七条甲方的义务与承诺
7.1甲方保证其所出让的应收款收益权对应的标的应收款为其合法所有,且权利完整,不存在未经乙方认可的任何质押、担保或其他权利限制。如因前述原因致使乙方受到损失,甲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7.2应向乙方如实告知与此次应收款收益权转让有关的必要信息,涉及甲方掌握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7.3甲方在应收款收益权转让的过程中,无任何恶意规避法律的行为。
7.4在本协议签订后,甲方承诺不采取任何直接或间接有损该应收款权益的行为,不得采取任何违背本协议约定的行动。
7.7 按本协议约定划付标的应收款变现收入,并按约支付回购价款。
第八条乙方的义务和承诺
8.1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甲方支付应收款收益权转让款项。
8.2在本次应收款收益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甲方的商业秘密,乙方有义务承担保密责任。
第九条信息披露与保密
10.1本协议签署后,甲乙两方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方式、程序及内容及本协议约定进行与本次应收款收益权转让有关的信息披露。
10.2甲乙两方就本次应收款收益权转让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10.3任何一方违反本条前述义务,如果造成本方损失,责任自负,若造成对方损失,须进行赔偿。
第十条税费缴纳
本次应收款收益权转让的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包括但不限于公证费、登记费等)均由甲方承担。
第十一条违约责任
11.1当出现下列任一情形时,均视为甲方违约:
11.1.1甲方未按本协议第四条约定将标的应收款收益权实现的收入划付至乙方指定账户;
11.1.2甲方未按本协议第五条向乙方支付回购价款;
11.1.3其他违反本协议约定的行为。
11.2甲方发生上述任一违约事件时,乙方有权要求因甲方违约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第十二条适用法律、未尽事宜与争议解决
12.1本协议适用中国法律。本协议未尽事宜,法律法规有具体规定者从其规定,无具体规定者由本协议双方协商解决。
12.2本协议签署后至本协议终止前,适用的法律、法规出现新的规定或变化,从而使本协议的内容与法律、法规不符,本协议双方应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就本协议的修改达成补充协议。
12.3因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纠纷,本协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时,任何一方均可向乙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协议的生效
协议经本协议甲、乙双方盖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或负责签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四条附则
14.1本协议的任何修改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由本协议双方合法授权代表签署。
14.2本协议壹式伍份,本协议双方各执壹份,其余备用,每份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以下无正文)
(本页无正文,仅供《应收款收益权转让协议》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章):
协议签订时间:年月日
一、债权让与的条件
《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 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 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 合同法并未对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具备的要件进行具体规定。一般认为, 债权转让应具备如下几个要件。
首先, 需存在有效的债权。既然《合同法》规定债权可以转让, 那么转让的前提必然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 (为与债权转让协议相区分, 以下将债权来源本身的合同成为“原合同”) 及依据原合同约定已经发生且合法有效的债权。没有有效原合同的存在, 则不存在债权, 更不可能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以无效的、不存在的、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予第三人, 即为标的不能, 转让人应对标的不能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合同权利、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内容不确定的合同权利, 作为权利质押权合同标的的合同权利及将来的合同权利是否能成为转让的债权, 则应当从保护交易的角度出发, 区分实际情况对待, 而不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
其次, 债权不存在转让限制。如债权转让受到限制, 债权人应对转让标的负瑕疵担保责任。债权转让的限制, 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依照原合同约定, 该合同项下权利不得转让, 此种情形下, 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债务人有权拒绝向新的受让人履行债务。二是依照债权的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 如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产生的债权、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如给付抚养费而形成的债权、基于主合同而产生的从合同债权等。三是依照法律的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如我国《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 符合该情形的债权不得转让。如强行将存在限制的债权进行转让, 一则对原债权人、债务人自身的权益造成损害, 如被抚养人将抚养费给付请求权转让给第三方, 其自身很可能因没有生活费而导致生活困难。二则受让人不能达到受让债权的目的, 签订债权转让合同的目的也将落空。
再次, 债权人与第三方受让人应达成合法有效的转让协议。债权转让协议的双方是债权人及第三方受让人, 债权人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议的行为, 是双方意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 也是债权转让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 该转让协议应当符合《合同法》关于有效合同的规定。
最后, 债权的转让不应增加债务人的负担。债权的转让虽然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但本着公平原则, 债权的转让也不能增加债务人履行的负担, 如履行地点的改变等将增加债务人的履约成本, 造成债务人的不利益。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 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参看《企业会计准则》) 。可见, 应收账款产生的前提是有提供货物或服务的行为产生。而案例中的应收账款, 虽然存在有效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合同即供应合同, 也不存在转让的限制, 转让双方也就应收账款的转让达成有效协议, 但由于原合同尚未开始履行, 在甲公司尚未开始交货、货款尚未结算的情形下, 原合同项下不存在确定的债权, 即供应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尚未产生。故笔者认为甲公司转让的并不是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 而是未来有可能形成的应收账款。
二、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可行性
前文已述, 甲公司实际转让的是未来可能形成的应收账款, 且该应收账款的形成取决于甲公司未来的履约能力和情况。那么, 未来应收账款是否可以转让?对此, 笔者将从未来应收账款的性质、现实需要及法律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未来应收账款的性质
未来应收账款, 从字面意思解释, 就是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应收账款, 其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德国教授Raiser认为期待权为权利取得的必要条件的某部分虽已实现, 但独未全部实现之暂时的权利状态。本文案例中所转让的未来应收账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存在现实的可履行的供应合同, 甲公司如约供应钢材的情形下, 其应当可以期待向乙公司收取应收账款。因此, 在未来应收账款已经具备合同基础而尚未开始履行的前提下, 未来应收账款尚处于一种未能实现的状态, 而可实现的应收账款的转化则依赖于甲公司自身的履约行为。
根据诚信原则, 甲公司当然有理由相信自身能诚信履约从而对该履约行为享有期待利益。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认为期待权因具备取得权利的部分要件, 能成为社会经济交易的客体, 因此而被赋予权利性质之法律地位而获得法律保护。因此, 未来应收账款作为期待权, 虽然受制于其基础法律行为的效力尚未成为现实的应收账款, 但是其已经处于正在形成应收账款的过程中, 该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相应地,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二) 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现实需要
我国《担保法》规定了提供担保的几种形式, 如物的担保, 人的担保, 权利的担保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 能否筹措足额的资金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的瓶颈。为适应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需要, 轻资产公司及轻资产经营模式发展得更加迅猛, 但是这些公司往往拥有较少或几乎没有固定资产或者物化的资产, 因此在获取融资时难以像传统企业一样提供不动产、机器等物化资产作为担保。
有市场需求就会产生供给, 金融行业也不断开发出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如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授信业务等业务模式, 除授信业务是以企业信用作为担保外, 上述业务大多以企业的未来应收账款作为融资的担保,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 使企业获得足额的资金。以未来应收账款作为融资的担保已经成为多数企业青睐的模式, 如房地产企业的按揭业务, 事实上就是以房地产企业对房产购买人的房款分期还贷请求权与未来债权的担保利益捆绑让渡给银行以换取巨额的资金, 这是利用未来应收账款作担保的一个典型。如不允许未来应收账款进行转让, 则企业根本没法将其作为一种担保的有效方式以换取资金。
(三) 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法律环境
立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状况,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未来应收账款及未来债权的转让行为, 但我国法律目前并未对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作出具体的限制或者规定。然而, 从国家计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者联合颁布《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采用以申报项目所预期的收入和自身拥有的资产来承担对外债务的偿还责任的融资方式来看, 我国允许未来应收账款用于担保, 而担保利益的实现与未来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性是分不开的。因此,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并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甚至从鼓励和保障交易的角度出发, 我国的立法应进一步细化相应规定。
三、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生效条件及对文首案例的解析
未来应收账款虽然不同于已确定的应收账款, 但是二者却存在相似之处。鉴于此,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债权转让生效的条件, 以期借鉴并总结出应收账款转让生效的条件。对于债权转让生效的条件, 目前存在如下几种说法。
(一) 合意生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规定:“合同的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 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根据该条规定, 债权的转移应当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即要求原合同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就债权人向第三方转让债权转让事宜达成合意, 否则该债权的转让不发生效力, 债务人有权拒绝向第三人履行。该条文的设置倾向于保护债务人利益, 不利于债权的流转。
(二) 自动生效
《德国民法典》第398号规定:“债权人得通过与第三人订立的契约, 将债权转移于第三人。契约订立后, 新债权人即取得原债权的地位。”这种制度的设计在于保护债权人自由行使其债权, 但债务人对该转让行为一无所知, 从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债务人的不利益, 如受让人为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在完全未知会债务人的情形下诉至法院, 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诉讼费及财产保全费, 对于愿意履行债务的债务人而言, 诉讼费、财产保全费用及因此造成的损失均属于对债务人的不利益。
(三) 通知生效
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 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 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该规定表明, 债权的转让需通知到达债务人才生效。该规定不同于需经债务人同意的严格标准, 也有别于完全无需债务人参与的自由标准, 既达到保护债权人自由行使债权的目的, 也保障了债务人的知情权。如债务人对受让人也享有有效债权, 则债务人也可对受让人行使抵销权, 平衡了债权债务双方利益。
但是, 笔者认为, 通知生效适用的前提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债权———已经发生并存在的、有效的债权。而至于通知的主体和通知的时间, 《合同法》并未进一步规定, 笔者同行中有人认为通知的主体限于债权人, 通知的时间为要求履行的当时或之前, 笔者认为通知的主体可以是债权人也可以是受让人, 通知的时间是债权转让后、要求履行前的一段合理期间内, 这样一来, 既可以保护债权人、受让人的权利行使不受限制, 也留给债务人合理的时间准备, 这也是符合合同的诚信及公平原则的。
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生效的条件应适用哪个标准?基于前文分析, 文首案例的逻辑应当是认为未来应收账款也属于应收账款的一种, 而应收账款属于合同权利的一种, 因此, 该转让应当适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的通知生效标准。笔者认为案例中的适用逻辑是错误的,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应当适用严格标准, 即依据《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的规定, 需经债务人同意方得生效, 理由如下。
首先, 《合同法》第八十条适用的前提是已经存在现实的债权, 而未来的应收账款是尚未形成的债权, 未来应收账款转让属于对未来合同权利的转让, 并非对已确定债权的转让, 故应参照适用合意生效的标准。其次, 未来合同权利能否最终成立尚未可知, 如一经通知就对债务人产生效力, 一旦债权人在实际履约过程中产生违约行为, 原合同约定的与金钱相关的处罚措施将无法执行, 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即使债务人事后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追回损失, 但该等措施远不如直接在应收账款中扣除来得直接, 无形中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因此,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行为应当经过债务人同意才能生效, 即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合同或协议应存在债权人、受让方、债务人三方当事人。如此一来, 债务人才能在接到债权转让的通知的时候结合原合同对该转让事项作出整体预估, 进而充分考虑是否同意该应收账款的转让。
就文首的案例而言, 由债权人发函称“应收账款的转让自通知函件到达之日起生效”, 明显是剥夺了债务人的选择权, 尽管债务人收到该转让通知, 该债权的转让也不应对债务人产生效力。
四、未来应收账款转让的效果
甲公司声称“将应收账款相关的权益转让给丙银行”, 假使乙公司书面同意该债权转让, 与未来应收账款相关的抗辩权和诉权等权益是否一并转让给银行?
《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 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 可以向受让人主张。”第八十三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 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 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 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笔者认为这两条规定的本质在于保护债务人先到期的债权利益及抗辩权利, 关于抗辩权和抵消权的规定仍然可以适用于未到期的应收账款。
债权转让生效后, 即使债务人对受让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 受让人享有向债务人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同时基于该未来债权尚未发生, 债权人应对此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故受让人同时也有权要求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即受让人有权追究原合同双方违约责任。至于债权人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对债务人存在违约行为, 如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期按质量交货, 由于受让方并未受领该义务, 债务人不仅能向债权人主张违约责任, 也能向受让人提出应扣除相应金额违约金的抗辩。
至于与未来应收账款相关的诉权, 如原合同未约定争议解决方式或约定为诉讼 (该两者不以存在有效的管辖约定为前提) 时, 受让方一并获得追讨应收账款的诉权。如原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 则根据2005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债权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的, 仲裁协议对受让人有效,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在受让债权债务时受让人明确反对或者不知有单独仲裁协议的除外。”可见, 该规定对原仲裁协议贯彻了推定有效的原则, 即在受让人受让债权时未明确反对的情形下, 受让人也应一并获得催收应收账款相应的诉权。
综上所述, 未来应收账款作为一种期待权, 有别于已经确定的合同债权, 不能直接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生效的规定。为了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 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应以债务人同意为生效要件。基于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在现实中大量存在, 期待我国法律对此予以进一步规范。
摘要: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微观案例分析引出未来应收账款是否可以转让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认为, 未来应收账款并不是合同确定的债权, 因此不能当然适用《合同法》第80条关于通知生效的规定。未来应收账款属于期待权的一种, 从保护交易的角度出发, 应当允许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 在此前提下, 该转让行为应当经过债务人的同意才有效。
关键词:未来,应收账款,转让
参考文献
[1]陈颖燕.我国在未来债权让与上的立法选择[J].法制与社会, 2012 (07) .
[2]董京波.资产证券化中的将来债权转让制度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2) .
[3]孙超.论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与科学版) , 2008 (02) .
[4]王勤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5]王泽鉴.王泽鉴法学全集 (第1卷)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6]袁正英.债权转让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7]张雅萍.期待权之本质特征刍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8]赵敏.试论合同债权转让的法律特征及其要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 (09) .
关键词:仲裁协议;债务承担;债权让与
中图分类号:D99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103-02
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将其合同项下的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如果合同是含有仲裁协议条款,当合同转让给第三人时,该仲裁条款是否也应同时转让给第三人,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先行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和国际公约均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各国的司法实践也不尽相同。
一、仲裁协议转让的理论
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当事人订立合同之后将其合同项下的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理论上也没有太大争议。但是如果合同中含有仲裁条款,合同的当事人将其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方时,该仲裁条款是否同时转让给第三人?换言之,第三人是否应受该仲裁条款的约束?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尚存争议,各国的做法也各不相同。下面就理论上的分歧作一归纳。
1、支持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理论
仲裁协议同合同一样,其效力仅及于合同当事方,而合同的效力只有在当事人合意之下才能及于第三人。因此,仲裁协议作为合同的一种,是否应当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仲裁协议是否可以因当事人的合意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的问题。仲裁协议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契约,且是一种实体法上的契约。从契约的相对性原则来讲,仲裁协议仅仅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力。但随着仲裁实践和仲裁理论的发展,当前的主流做法则认定,在特定情况下仲裁协议对未签署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也产生约束力。
实践中,有许多国家采取仲裁协议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做法。在美国法中,涉及仲裁条款转让的多数案件均是在整个合同转让时讨论的。在转让整个合同的情况下,美国法院认为,仲裁条款随主合同一同转让,主合同中关于仲裁条款的规定均可以用来抗辩受让人。法国对仲裁条款的转让无专门规定,法院一般判定在主合同转让时,仲裁协议自动转让。在瑞士,除非某些特殊情况,仲裁协议也应当与其他的权利一同转让。
2、反对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理论
反对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从仲裁条款独立性来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与合同不同的单独协议,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的其他条款而存在,不因合同其他条款无效而无效,也不因合同本身的存在与否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当主合同转让时,仲裁条款不随主合同转让而转让,除非双方当事人同意此项转让。
但是,依据仲裁条款提起仲裁的权利应当与其他从权利一样随着主债权的转让而转让。如果争议一方能够在争议出现后,随便以合同无效或不成立对抗仲裁管辖权,那么仲裁条款也就事实上失去其约束力。因此,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顺利开始,而仲裁条款的转让则是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顺利完结,以仲裁条款自治性反对仲裁条款随合同转让自动转让是不合理的。
(2)缺乏书面仲裁协议
仲裁是基于双方的合意而产生的协议。各国仲裁法与国际上有关的公约均要求仲裁协议是书面的方为有效。双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在书面的仲裁协议上签字,就不受仲裁协议的约束。但是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这一要求已逐渐放宽,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确认或者正逐步接受一些没有签字的仲裁协议的效力。所以以需要书面仲裁协议来反对仲裁协议的自动转让的说服力不强,也不符合放松仲裁协议形式要求的国际趋势。
二、不同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
合同的转让,准确地说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指在不改变合同关系内容的前提下,合同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依法将其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法律行为。合同转让分为合同承受、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三种情形,若合同出让人与合同相对方之间在原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那么对该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应区别对待。
1、合同承受时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
合同的承受又称合同概括转让,即合同的整体权利义务全部转让给受让人。在合同承受中,合同的转让人经合同另一方或者其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概括移转给受让人,如果原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该仲裁条款对合同的受让人与合同的其他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除非在合同的转让过程中,受让人或合同的其他方当事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即在合同承受的情况下,适用的是仲裁条款“自动移转规则”(Antomatic Assignment Rule)。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2、债务承担时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
在合同债务承担的情况下,与合同承受的情形类似,债务人转让债务同样需要得到合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的同意,因此,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权人应当具有约束力,除非受让人或者债权人双方或者一方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对于合同债务承担,各国一般都规定:债权人的同意是使债务承担有效的最主要条件。债权人同意债务转移,债权人若愿意继续采取仲裁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明示同意债务转移时就视为同意仲裁条款一并转移给受让人。若债权人未明示同意,同时在合理期限内未作出有相反意思表示的特别声明或保留,也视为债权人同意原债务人将仲裁条款中的权利义务随合同债务一并转移给受让人。因此,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权人应当具有约束力,除非受让人或债权人双方或者一方有相反的意思表示。
3、债权让与时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
这种情形在国际上争议较多,各国做法不一。在合同权利转让的情况下,各国大多规定转让不需债务人同意,而只要对债务人通知即可对其生效。所以,大多数国家否定了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务人的效力。但是,近来也有国家承认在债权让与时,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务人即合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同样有效。法院和仲裁庭对此种情况下仲裁条款自动转让原则的论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将仲裁条款视为基础合同的从属权利。仲裁协议作为主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唯一的目的是保障合同权利的实现,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属于合同的附属权利,应当与合同其他条款项下的权利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受附属权利转让规则的支配。因此在主合同转让时应该自动转让。(2)对各方公平合理的期待进行分析。合同权利的转让仲裁条款自动转让并不损害相关当事人对合同的公平合理预期。从债务人的角度分析,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合意达成仲裁就意味着仲裁不仅是其应当承担的义务,也是其享有的权利。债务人的义务在原合同权利转让后一般并没有实质地改变。如果仲裁条款不能自动转让,那么只要原合同当事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他就可以逃避仲裁的义务,这样仲裁条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债务人权利的角度而言,原合同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有理由认为债务人本来是希望以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履行合同产生的争议的。如果仲裁条款不能自动转让,债务人就必须通过诉讼解决争议,其仲裁解决争议的合理期待就要落空。从受让人权利角度看,只要转让合同有效,他所受让的合同权利就应该得到保护,没有理由认为受让人就其受让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要比转让人少,故在一项转让中,仅仅让与合同权利而不转让对该权利的保护是难以想象的。从受让人义务分析,受让人不应当被置于比转让人更优越的地位,如果原合同对债权所附加的条件之一是以仲裁方式解决有关争议,那么受让人无权摆脱仲裁的约束。
三、结论
无论从仲裁的产生来看,还是从世界各国的普遍实践来看,仲裁制度的最根本属性在于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志,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在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方式上拥有一定的意思自治,这种意思自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而且当事人自己也要受到自己选择的制约。在国际国内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中,仲裁所具有的合同因素就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一原则。“无合意则无仲裁”是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决定的,根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是一个合意的过程,前提是当事人一致认可以其选定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从表面上看,对仲裁合意的要求形成了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强有力的阻碍,因为原仲裁条款中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非转让方当事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仲裁合意,如果仲裁条款签字方在未经受让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仲裁义务强加给他,那么受让人的权利就会受到侵害,使其不能享有通过公正和公开的法院审判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他应得的法律援助。但实际上,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并没有否定“无合意则无仲裁”这一基本定律,恰恰相反,确定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的约束力,必须以当事人意图为基础,因为在国际商事合同发生转让的情况下,通常在转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仲裁条款中根本没有提及该仲裁条款对受让人的效力,在合同转让后,就必须借助对当事人合意的推定来实现仲裁对当事人合意的要求。在国际商事合同转让中,不论从常理还是法律的观点看,合同当事人都可以在授予受让人权利时加以一定限制。合同转让,其中的仲裁条款是否一同转让,是转让协议的解释问题,归根结底,这一解释要服从当事人的意愿。在合同转让时,如果转让人、受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明确改变或排除了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原仲裁条款对受让人不具有拘束力,反之,则对受让人有拘束力。
对受让人而言,当债务人与转让人之间的合同载有仲裁条款时,受让人有合理的机会考虑在其受让了合同权利,取得债权人的地位时,通过仲裁解决他和债务人之间的争议对他是否有利。如果他不愿接受仲裁条款,他就应当在合同转让时向转让人表示反对继续适用仲裁条款;否则,他就应当受仲裁条款的约束。
参考文献:
[1]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乔欣.比较商事仲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 与司法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张圣翠.国际商事仲裁强行规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顾华宁.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问题研究——基于国际商事合同转让[D].西南政法大学,2003.
[8]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J]. 仲裁与法律,2000,(1).
摘要: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市场能加快社会总资本周转,缓解企业之间债务链的矛盾。我国建立应收帐款转让市场,应从实际出发,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建立健全应收帐款转让市场的法律法规;第二,严格应收帐款转让市场的日常管理;第三,严把应收帐款转让市场的人员素质关。
关键词:应收帐款;转让市场;客观基础;现实基础
(一)
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出售与转让应收帐款的一种买卖场所。在应收帐款转让市场上,债权人将尚未收回的应收帐款,按市场交易规则,作价转让给有能力收回帐款的经济组织和个人,由其收回帐款。帐款转让人将债权出售给受让人后,其回收应收帐款的责权,全部由受让人承担。债务方还款时,直接将帐款还给受让方。它反映的是应收帐款转让人、受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应收帐款转让市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转让与受让的标的物是信用债权。销货方采用赊销方式销出商品和提供劳务后向购买方索取的应收帐款,是建立在对购买方的商业信誉的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说,应收帐款是一种信用债权。在应收帐款转让市场上将其转让出去,实际上是转让信用债权;2.转让方、受让方与债务方形成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转让方将应收帐款转让出去后,即失去该应收帐款的所有权,转让的实质是卖。受让方付出一定价格后,接受了应收帐款的索债权,也承担了无法收回应收帐款的风险,这一点与应收票据贴现不同。债务方欠债的多少,并不因债权人的变更而改变,只要有偿还能力,债务方必须如期归还。由此,三方形成了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3.转让价格低于应收帐款帐面值,且通常采用竞价拍卖方式确定。尚未收回的应收帐款,才有可能到市场上转让,其间含有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转让价格必须低于应收帐款帐面值,否则无人受让。转让价格与应收帐款之间的差额多大,依据转让方与若干个受让方之间的供求关系、风险大小、资金松紧情况,通过市场竞价决定。转让价格与应收帐款帐面值之差,是受让方的劳务收入和风险收入;4.转让应收帐款的最终承受者,可能是债务人,也可能是受让方。应收帐款转让后,原债权人的所有权已经丧失,债务方可能在受让方的催款和某些经济措施下,按原帐面值还款或分次还款,也可能确实无偿债能力,永远无法还款。因而,应收帐款转让市场的转让结果,可能是受让方如数收回帐款,取得转让收益,也可能是受让方损失受让应收帐款的价款,成为坏帐损失的承担者;5.应收帐款转让可以是多次的。即可以将受让的应收帐款在市场上再转让,不限定转让次数;6.应收帐款转让市场可以有固定地点,也可以没有固定地点。固定地点的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是在政府指定的地方,采用公开竞价拍卖的`方式,进行应收帐款的转让交易。非固定地点的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是由转让方与受让方各自通过协议方式,将应收帐款所有权转让出去,并不在特定地点进行转让交易,这种应收帐款转让市场在民间早已存在(本文讨论的应收帐款转让市场主要是指有固定地点的市场)。
(二)
应收帐款的及时回收,是社会资本流通顺畅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中,G-WDPDW’-G’是一个不可断裂的过程,应收帐款回收位于W’-G’这一最敏感、最关键的跳跃阶段,这一跳跃如不能顺利实现,即G’不能顺利回归企业,将迫使企业再生产萎缩乃至停止。单个企业的资本循环受阻,有可能引起一连串的企业资本循环不畅,最终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在社会总资本流通公式中,G-W与W’-G’的转化过程是若干个购进企业与若干个销售企业的买卖过程,其中的相当部分采用赊购赊销方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与购销企业相连,而且与社会生产各部门密切相关,其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社会总资本流通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尽力保证这一过程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很多方式,应收帐款转让市场作为加快社会资本流通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并加快应收帐款回归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这是应收帐款转让市场产生的客观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比任何时候都发达,赊购赊销已成为商品交易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结算现象。如何将应收帐款及时回收,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应收帐款未收回之前、企业急需资金之际,用转让应收帐款的方式融资就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一些企业为了防止应收帐款到期不能回收,存在提前转让应收帐款、回避回收帐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商标转让协议怎么写?2018年商标转让协议模板
从事普通生产经营可能会涉及到商标转让的问题。也就是从原先的商标持有人转到自己名下的品牌。这样有利于利用原来的商标获取一定的知名度。商标转让协议怎么写?下面我们知呱呱为大家带来2018年商标转让协议模板。
商标转让协议怎么写?2018年商标转让协议模板 转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 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让人和受让人签署商标转让合同如下:
一、转让人同意将其在商标局注册使用于第××类×××商品上的第××××号“××ד商标、第××××号“×××”商标及第××××号“××ד商标转让给受让人。
二、转让费用总金额为人民币____元整;
知呱呱 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三、转让人保证有关上述商标的所有知识产权无任何瑕疵,包括未曾许可他人使用或设定质押。
四、转让人保证在第××类以及其他类别类似商品上,未就与上述商标相同或近似的任何商标获得注册或提出注册申请。
五、转让人保证在本合同生效后,不以任何方式谋求对上述商标或与其相似商标的包括专用权、收益权在内的任何权益。
六、转让人在签署本合同时签署“×××”、“××ד、“×××”商标转让申请书,并同时将“××ד、“×××”、“××ד商标注册证正本交受让人保管。
七、受让人在签署本合同时签署“×××”、“××ד、“×××”商标转让申请书,按法定程序办理该商标转让手续,并承担涉及上述商标转让的官方费用。
八、本合同第二项所涉及的转让费用由受让人在商标局发布公告、颁发有关证书证明核准上述商标转让后____日内以____方式,向转让人支付。逾期应向转让人支付每日万分之三的违约金。
九、商标局核准上述商标转让后,转让人即丧失与上述商标有关的所有权利,并保证立即停止使用上述商标;受让人则即刻起享有与上述商标有关的所有权利。
十、如果上述商标转让申请被商标局驳回,则受让人无须向转让人支付任何费用。
十一、如遇不可抗力影响了合同的按时履行,双方应在不可抗力原因消除后三十日内继续履行本合同。
十二、本合同在双方签署后生效。转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 授权代表:×××× 日期:××××
受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 日期:××××
知呱呱 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转让方(甲方):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受让方(乙方):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房东(丙方):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丙三方经充分协商,就门面转让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丙方同意甲方将自己位于____________街(路)____________号的门面转让给乙方使用,建筑面积为 ____________平方米;并保证乙方同等享有甲方在原有房屋租赁合同中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在甲方转让租期满后,并由乙方与丙方协商重新签订续租合同,乙方享有优先租赁权。
二、丙方与甲方已签订了租赁合同,租期到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止,月租金为_______元人民币,甲方剩余租期为_______月,剩余租金及转让费_______元由乙方支付给甲方,甲方不得再向乙方索取任何其他费用。
三、门面转让给乙方后,乙方同意代替甲方向丙方履行原有门面租赁合同中所规定的条款,及时缴纳水电费。
四、转让后门面现有的装修、装饰灯箱、卷闸门等动产全部归乙方所有,也可以转让,转让时有权向承租方索要转让装修费用。
五、乙方于本合同签订之日向甲方支付定金_______元。甲方在合同签订次日向乙方腾让门面并交付钥匙,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转让费共计人民币_______元,(大写:_______),上述费用已包括第四条所述的装修、装饰、设备及其他相关费用,此外甲方不得再向乙方索取任何其他费用。
六、甲方应协助乙方办理该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过户手续。,乙方接手前该店铺所有的一切债权、债务均由甲方负责;接手后的一切经营行为及产生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
七、违约责任:(1)甲方保证该门面有合法承租权并有权依法转让,应该按时交付门面,逾期一天按五百元的标准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超过7天乙方有权解除合同;(2)乙方应该按时接收门面,逾期一天按五百元的标准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超过7天甲方有权解除合同;(3)丙方保证该房屋为其合法所有并有权进行出租等,保证乙方的使用权。
八、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原因致使承担房屋及其设施损坏的,双方互不承担责任,但遇政府规划,国家或开发商征用拆迁门面,丙方应协助乙方要求政府或开发商索要装修等费用。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______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
近现代贸易中,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赊销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方式和结算手段, 但是如何能够确保到期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实现资金回笼, 则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问题, 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大财务隐患, 如何最大程度地盘活应收账款、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已经日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任务。
目前, 为了迅速盘活应收账款, 传统的催收已经不是企业首选的方式, 更多的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更充分地实现应收账款的价值, 优化财务结构, 增强资产流动性, 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自身的精力投入和成本支出。因而, 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途径应运而生, 而当前最热门的应收账款盘活手段, 当属通过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3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6条的定义, 所谓保理业务是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 集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坏账担保及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该项定义除了明确商业银行可以围绕企业的应收账款提供应收账款催收、应收账款管理、坏账担保以及融资服务以外, 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保理业务必须以应收账款转让为前提, 仅以应收账款为质押办理的融资业务, 不属于保理业务范围。
应收账款质押, 顾名思义是一种质押方式, 在应收账款的法律关系中, 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并未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 应收账款属于权利质权的一种, 可以出质, 作为债权的担保,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优先受偿。应收账款质押不仅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而且自办理出质登记时生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构。
而应收账款的转让则是对应收账款法律关系中债权的转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80条的相关规定, 以通知债务人为生效要件, 至于是否需要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办理转让登记, 对其转让效力的有效与否其实并没有法律上的影响。
因此, 应收账款转让与应收账款质押在法律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在融资过程中, 发挥着完全不同的用途, 具有不同的实践价值。
首先, 应收账款转让已经成为一项金融产品, 而应收账款质押则是担保方式。正如《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 以应收账款转让为前提的融资方式即构成保理, 适用该办法, 可以分为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单保理和双保理等不同的形式, 同时严格要求必须就保理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严格落实风险监管机制。
而应收账款质押则只是金融机构可以接受的一种担保方式, 基于融资主合同处于从合同地位, 本身并不能直接发挥融资功能。
其次, 应收账款转让以通知债务人为生效要件, 而应收账款质押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由于应收账款转让基于《合同法》中债权让与的规定, 因此, 转让发生以通知债务人为生效要件, 否则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应收账款质押则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必须经由人行征信登记机构的指定网站上进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后, 方能产生担保效力。
在实践操作中, 商业银行为确保应收账款转让的公示力, 避免应收账款重复融资, 在办理保理业务时也都通过人行征信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公示, 使得转让与质押在形式上更为接近。其实, 该登记行为的公示效应更强于法律意义, 由于目前该系统登记会员大都以金融机构为主, 因此, 公示应收账款转让信息一方面能够起到对发票等应收账款信息的核查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了解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情况, 进而加强风险管理。
然而, 就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及监管要求来看, 保理业务除了关注贸易背景真实性以外, 更为侧重的还是对债务人的通知有效性。由于保理业务受让的是基于商业合同形成的应收账款, 因此银行方必须获得经债务人确认、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回执, 以此证明应收账款转让已生效。即使针对隐蔽型保理等特殊形式的保理业务, 银行方面也会想法设法采用公证送达等一系列方式, 获取债务人的确认信息, 以此证明应收账款转让行为的有效性、合法性。
再次, 在融资业务的法律关系中, 应收账款转让中的应收账款债权人一般就是融资业务的申请人或债务人, 而应收账款质押中的应收账款债权人不一定就是融资业务的申请人或债务人。正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只是一种担保方式的法律本质, 实践操作中, 金融机构往往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应收账款, 如收费权等, 为第三方的融资需求提供担保, 从而进一步增强融资业务的还款保证。
最后, 以应收账款转让为代表性的保理业务, 金融机构为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往往要求应收账款的债权人承诺到期一旦发生应收账款没有回笼, 就要求转让人回购, 即有追索权保理业务, 由应收账款法律关系中的债权人最终承担对银行的还款责任。可见, 在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中, 应收账款的转让方虽然不直接参与保理融资, 但是, 其最终仍然可能承担对金融机构的还款义务。
而应收账款质押则不存在回购问题, 由于其本身并不要求变更应收账款法律关系中的债权人, 因此, 如果融资业务中的债权人与应收账款中的债权人不是同一人, 则应收账款债权人只是第二还款来源, 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向融资业务的债务人追偿, 如果债务人不归还债务, 才能根据担保协议, 向提供应收账款质押的担保方追索。
鉴于应收账款转让与应收账款质押的特点, 实践操作中, 商业银行在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时, 建议应当关注以下要点:
1.贸易合同中的账户设定。无论应收账款转让还是应收账款质押, 其根本目的都是使银行能够获得对应收账款的掌控, 因此, 通常在保理业务中, 银行都会要求针对应收账款开设专门账户, 独立于其他经营资金, 而且, 在贸易合同中也必须约定以该专设账户作为收款资金, 从而确保应收账款能够及时回收并用于偿还融资款项。同样, 应收账款质押在实践中大都是通过对回笼账户的监管来实现的, 因此也需要注意在贸易合同中是否已明确该监管账户为划款账户, 否则难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全额回收, 并不被随意挪用, 从而起到担保的真正作用。
2.发票真实性。实践中, 对应收账款价值的认定一般基于发票, 发票真实性是决定应收账款是否合格有效的首要前提。由于实践操作中, 企业开立发票的方式可谓各显其能, 金融机构务必须投入更大的精力予以确认。尤其在融资过程中, 一般金融机构审核原件后只留存复印件, 因而可能存在同一发票重复融资, 或者先开后销的风险隐患。因此, 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不定期加强对发票的核查, 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发票原件加强审核及公示力度。同时, 也希望相关管理机构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平台, 规范发票查询、审核、比对、公示渠道, 共同加强税务及金融管理。
3.物流真实性。当然, 实践操作中, 鉴于发票核查的局限性, 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物流渠道的真实性从侧面印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由于物流渠道往往独立于贸易合同以外, 相对具有中立性, 因此加强与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合作, 及时掌握物流过程, 核实贸易背景, 是金融机构规范应收账款审查的另一个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陈蔚主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核算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2]<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2013年颁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颁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颁布.
[5]<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颁布.
摘 要 合同转让后原合同中的仲裁协议的效力是否及于受让方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就该问题国内外并存着两种理论,一是以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要求及合同相对性原则为依托的非自动转移理论,二是以禁止反言原则、公平合理期待原则为基础的自动转移理论。本文即以该两种理论为研究基础,辅以对相关实践的分析,最终落脚于我国该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 仲裁协议效力 自动转移 非自动转移
一、仲裁协议效力非自动转移理论与实践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愿意把他们之间将来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争议交付仲裁的协议。作为契约的一种,它受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规制。此外,书面形式作为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1.形式的书面要求
1958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和《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简称《示范法》)均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纽约公约》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书面协定,是指当事人所签订或在互换函电中所载明之契约仲裁条款或仲裁协定。”意大利Zimmer v. cremascoh案的法官即以上述条文规定否定合同转让后原有仲裁协议对受让方的效力。该案涉及一份包含有仲裁条款的协议的转让,但转让行为本身并没有特别涉及仲裁条款。后受让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意大利最高法院认为,在转让合同中不明确提到仲裁条款的话,不能满足《纽约公约》第二条关于同意仲裁的表示应当是清楚的无异议的规定。
然而,国际商事活动的实践已经越来越多的突破该限制,联合国贸法会就《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的解释建议为:认识到其中所述情形并非详尽无遗。2006年对《示范法》中的有关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形式做出了重大修改,其中备选案文之一规定:“仲裁协议的内容以任何形式记录下来的,即为书面形式,无论该仲裁协议或合同是以口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其他方式订立的。”备选案文二仅规定了仲裁协议的定义,而不再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做出规定,这也就意味着仲裁协议不再拘泥于双方当事人的书面签署,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及于合同受让人提供了可能。
2.合同相对性原则
合同相对性是指“只有合同当事人才受到合同约束,只有对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的当事方才有权享有或应当负担自己缔结的条款中的权利义务①。”由于合同受让人是合同关系的第三人,不享有合同权利也不负担合同义务,所以承认仲裁协议的效力扩张,实际上是对合同相对性的一种背离②。
英国的承包商Cottage Club Estates Limited与房主Woodside Estate Co.之间的建房合同中包含了仲裁协议,承包商将该合同项下的应得款项转让给了银行,后承包商对该应得款项产生争议而提起仲裁,房主辩称因合同权利转让,承包商不能提起仲裁。法官认为,仲裁协议只约束签署合同的当事人,因此合同权利的转让不涉及该合同中仲裁协议的转让。
但是,随着商事实践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逐渐出现了例外,首先就表现为利他合同。比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联邦法院创设的“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及《美国统一商法典》确立的“利益第三人担保责任”制度。
二、仲裁协议效力非自动转移理论及实践
1.“禁止反言”原则
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法律行为或实现权利时应“言行一致”(my word in my bond)。也就是说,当仲裁条款的签字方利用合同中的实体条款来主张自己对非签字方的权利时,其主张事实上确认了双方之间合同的存在,并且签字方的主张完全来源于合同或者与合同的内容相关。此时,如果他否认非签字方的仲裁权利是不被允许的③。美国Enron Congeneration Limited Partnership Inc. v. Smith Congeneration Intenational Inc.案中原合同非转让方向法院起诉受让人,受让人以合同含有仲裁协议为由,要求将争议提交仲裁。美国第二巡回法院认为,“受让人要通过仲裁解决的争议源自于包含了仲裁协议的原合同,而原合同当事人已经表示了通过仲裁解决合同项下争议的意愿,根据禁止反言原则,原合同当事人不能逃避仲裁”。
2.公平合理期待原则
公平合理期待原则要求以合同当事人合理的利益来推定当事人的意图,如果当事人有不同于此的意图,应当作出特殊的约定④。笔者认为,讨论仲裁协议的扩张效力实际上就是要对合同进行解释。在无法获知当事双方的真实意图时,公平合理期待原则就应当被运用以推定当事双方的意图。因为,一个理性的正常人都是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但是如果双方都想在获取更大的利益则不免会产生冲突,因此又要兼顾对方的利益,也就是得到自身合理的利益而不追求过分的利益。
美国法院审理的Hosiery Mfg. corp. v. Goldston案,原告作为包含了仲裁协议的合同的受让人,向法院起诉债务人,法院认为,“如果仲裁协议一方可以通过转让受制于仲裁协议的权利而逃避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将没有任何意义。”
三、我国的相关制度建设
我国《仲裁法》并没有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9条规定:“债权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的,仲裁协议对受让人有效,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在受让债权债务时受让人明确反对或者不知有单独仲裁协议的除外。”
笔者认为,该条文包含了以下三层涵义:
1.无论债权受让还是债务承担,受让人都不加区分的适用这一条款。
2.采用自动转移理论,只要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限制仲裁条款对当事人之外的人适用,或受让人没有明确反对适用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受让人无需重新做出同意仲裁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自动的、直接的适用仲裁条款。
3.强调对受让人知情权的保护。若原合同当事人以合同之外的单独协议约定仲裁的话,那么受让人必须实际明知此协议的存在才受仲裁协议约束。
四、结论
综上所述,筆者认为,自动转移理论与非自动转移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受让人默示同意,只要其没有做出相反的意思表示就推定接受仲裁协议;而后者则需受让人的明示同意,如果当事人没有做出明确的意思表示接受仲裁协议,则主合同的转让不及于仲裁协议。
然而,自动转移理论也存在弊端。比如当事人A、B原合同中包含有仲裁协议,为了保证仲裁的公正性,双方当事人选择了C地仲裁,而后,A将合同转让给C地的D,间接导致了B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了不利的地位,而D相较于A而言获得了更优的仲裁便捷地位,换句话说合同转让后受让人获得了优于转让人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该理论和非自动转移理论之间进行比较,只能说相较于后者给合同非转让方带来的更为不利后果而言,一定的便捷性甚至“公正性”的丧失是整个制度寻求平衡的后果。
我国的《仲裁法》解释是在支持仲裁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符合了国际发展趋势,采取自动转移理论,同时注重保护受让人的知情权,笔者认为该条司法解释合理的解决了现实中存在的合同转让中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扩张效力问题,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注释:
①李永军.合同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5:504.
②徐伟.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26.
③Hughes Masonry Co. v. Greater Clark Country School Bldg.Corp.
④刘晓红.论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法理基础.北京仲裁.2004(1):60.
参考文献:
[1]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
[2]李永军.合同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5.
[3]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商务印书馆.2005.
[4]刘晓红.论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法理基础.北京仲裁.2004(1).
【应收款转让协议】推荐阅读:
其他应收款管理办法10-26
应收账款论文05-28
应收账款会计职责09-15
应收账款能力分析10-28
应收财务工作总结06-02
应收账款清收工作方案07-06
应收票据业务核算论文10-31
公司应收会计实习总结07-14
应收账款的重要性09-13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与流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