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心得
语感的培养
曾看到一篇有关语感方面的文章。当时摘录了这么两段: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已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已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方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我认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语言文字的含义、感情色彩、构成方式等。很多人都认为,培养语感要在描写景色物
体的文章上来培养,对于寓言这种文体,没有什么好训练的。其实不然。在像《亡羊补牢》这样一则短小的寓言教学中,我班级的学生同样得到了语感的训练。他们品读的不是景物的句子,都是表现人物心理想法动作的句子,同样能读得那么自然、亲切。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了一段文字后知其大意的能力。《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教学的时候,在学生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知其大意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在品评句子中培养语感。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品析每一个句子,特别是让学生反复读养羊人前后说的话,品味养羊人的思想变化,使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也体会了补牢中“补”的作用。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果然,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
《亡羊补牢》选自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聋哑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已经适应了寓言故事,课堂表现良好。每个活动聋哑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聋哑学生学会了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
[设计思路]
聋哑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聋哑学生的发展,让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交往互动,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聋哑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引导聋哑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感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
生:坐井观天、拔苗助长、自相矛盾。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略)
师: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解题“寓言”
“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生:1“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2“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3.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们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亡羊(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出示句子:
(3)读懂:
(4)思考:
(5)演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来演示。看了他们的演示,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6)归纳:
(7)小结:
(8)想象: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愿展开你们的想象。
2.补牢(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说明(出示挂图):
(3)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师板书:后悔赶快堵)
(4)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这个片段,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养羊人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小结:
3.体会寓意:
4.讲故事、说成语:
四、明理
1.同学们,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你的感想。
3.小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拓展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板书:为时不晚)
六、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聋哑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扎实进行,即使聋哑学生不能理解,也一步步地引导聋哑学生,让聋哑学生发现答案。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习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生齐读。和老师一起写:寓则(注意“寓”的第10笔是竖,11笔是提。“则”字应该注意:)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
师:对,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师:那么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呢?
生:两篇寓言故事。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哪两篇寓言?请大家打开课本。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和老师一起写: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二、学文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羊圈、窟窿、叼走。(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师: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ān)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àn。齐读juà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你真活该„„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板书: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板书: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失去养牲畜的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1)逃亡(2)失去、丢失(3)死亡(4)灭亡
在课文中是哪张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牢是什么意思呢?
在课文中指羊圈。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圈还有一个读音你能组个词吗?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羊圈、窟窿、钻进去、叼走、街坊、劝告、结结实实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7个关键词说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接受”“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4、听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古时候一本书叫《战国策》,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只顾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五、创设情境,拓展理解
1、明明因为贪玩连续两天没完成作业了,今天他又顾着玩耍不想写作业。你提醒他赶紧写,他说:“我已经两天没完成作业了,今天能补得起来吗?”你会把成语:亡羊补牢送给明明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爸爸多次戒烟都戒不掉,妈妈每次劝他,他都说:“抽了这么多年了,肯定戒不了了。”你会把成语:亡羊补牢送给爸爸,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2、学了这个故事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板书:
亡羊补牢
第一次毫不在意
丢羊
第二次后悔——修羊圈
结果再也没丢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从问答入手。通过介绍学习方法和组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查字典得知“亡”和“牢”的意思,追究“亡”、“牢”这个词到底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深入找证据,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紧接着,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过程: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请齐读课题。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师:今天学习第一则《 亡羊补牢》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
(它的特点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则:相当于篇
师:那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学习道理 ) 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 (要知道故事 ) 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谁能给《亡羊补牢》的“亡”组词?(亡羊补牢 灭亡死亡) (板书:死亡)
师:请给“牢”组词。 (坐牢 牢记 牢固 监牢 ) (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请把你们查下的情况告诉老师?
(字典中“亡”有3种解释 1、逃跑 2、死 3、丢失)
(字典中“牢”也有三种解释 1、养牲畜的圈 2、监牢 3、结实、坚固)
师:那你们觉得“亡”“牢”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猜想。
(“牢” 是牢房的意思 “牢” 是羊圈的意思 “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下面请同桌一起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听到谁读不准,热心帮帮他。
师:小黑板出示三句话:( 目的在于巩固字音)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老师这里有三句话,分别请三个小朋友来,比比谁读得准。
师: 抽生读这三句话
师:分小组朗读这三句话,然后全班再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用横线把它划下来。
师: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师巡视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生:汇报:
(“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叼”等字。
师:“亡”不是“死亡”吗?
汇报:
(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齐读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
师:(齐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齐回答:丢失 板书在题目“亡”下面)
师:“牢”是什么意思?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 “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请把刚才找出丢羊和补窟窿的句子再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
师: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课文,思考)
汇报:
(我知道羊圈破了个窟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请齐读这句话。 (看黑板)
(我还知道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他读得怎么样?
(还应该读出劝告的语气。)
(应该读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指名读,评议。)
师: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可以看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满不在乎,漫不经心,不放在心上。)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板书 想法 已经丢)
(养羊人心里想:羊丢了,就算了,羊圈也不用管了。)
(养羊人想:一只羊也不算什么,丢了就丢了呗。)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 (板书 做法 不补)
师:请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养羊人又少了一只羊。) 板书 ( 结果 又少)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同桌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请看图说说。)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不能,因为他要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师: 养羊人这么做,她在想什么?师: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板书 后悔)
(指名读)
师: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用上 “要是……就”…… 或者 “如果… 就”……)
(他很后悔,要是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他很后悔,如果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师: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因为修好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
(因为已经丢了两只羊,不能再丢羊了,不然羊会丢光的。)
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板书 再没丢)
师: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师:我们说过,学习寓言除了读懂故事,还要读懂道理,刚才知道“亡羊补牢”的意思就是丢羊补羊圈,那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丢失了东西要找出原因。)
师:仅仅是丢失东西吗?
(如果……)
师:养羊人因为自己的一些疏忽而损失了羊。
(要乐于听别人的意见)
师:光听意见就行了吗?小组交流交流。
(不要等东西丢失了才懂得珍惜。)
师:怎样能使珍贵的东西不再丢失?
(做错事要及时补救,以后就不再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作业本散了,但为了不让作业本再继续散,我就用订书机把作业本订好了,作业本也就没有散了。)
(这几天我感冒了,妈妈让我去看病,我以为是小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昨天就发起烧来,为了减少病痛,我早上去看医生,买了药,吃过后,现在好多了。)
师:幸亏去看病了,不然会引起大病的。
师: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齐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板书 为时不晚)
六:复述故事
1、师:养羊人因为接受街坊的劝告,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天,他遇到街坊,突然想起街坊的劝告帮助,如果你是养羊人,会对街坊做什么?
(谢谢、道谢)
2、师:把你的同桌视作街坊,你向他道谢。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读书的孩子!这些寓言故事都非常的有趣,而且寓意深刻,你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师: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养牲畜的圈。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谁来说一说?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ān)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àn。
齐读juà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板书:结结实实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板书:而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生1: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师:总结
是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为时不晚)
3、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读懂了故事,然后明白了故事中蕴涵着的道理,以后遇到寓言故事时,就可以按“理解题意—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样的方法学习。
板书:
亡
羊补
牢
失去
养牲畜的圈
发现
又发现
赶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 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 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 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 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 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请点击192.168.0.1到寓言之家做客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 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2、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高盛应当采取大胆的措施,恢复人们对它的信任。
3、到警察局去自首,你应该知道亡羊补牢的重要性。
4、改过不嫌迟。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5、看在法国的面子上,让我们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墙虽然坏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亡羊补牢。
7、谁没有失误,只要之后知道亡羊补牢就为时不晚。
8、虽然电脑中了病毒,不过现在安杀毒软件也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墙虽然坏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亡羊补牢。
9、虽然你已经犯下了错误,但是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10、虽然你以前做错了事情,但只要你亡羊补牢,就为时不晚。
11、虽然损失了一些财物,但是你现在作出决定,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12、虽然我们做错了事,但只要我们亡羊补牢,知错就改,就还是个好学生。
13、所谓换位思考,不过是一个亡羊补牢式的方式。
14、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亡羊补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15、他是挺注重保养的,每早必喝玉米面粥,但亡羊补牢的做法对于健康是要不得的。
16、亡羊补牢固然是好,但诱饵明显,还是会引狼入室的。
17、为了消除尴尬,八面玲珑的他转眼间又开始神采飞扬地讲起亡羊补牢的故事了。
18、我第一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通过总结努力学习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19、我真希望你不再气愤并回家。近来,这种事情发生太多了,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0、以前努力不够,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21、因为没有装上防盗窗,小明家里遭了贼,现在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22、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23、这次没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24、只要有亡羊补牢的思想,人生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都会被克服的。
【亡羊补牢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1-28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教学设计10-29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3
亡羊补牢06-17
亡羊补牢反思01-10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教案06-14
亡羊补牢三年级范文10-30
成语亡羊补牢的造句01-10
亡羊补牢300字作文04-13
《亡羊补牢》读后感350字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