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精选11篇)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1

一、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1、塑性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后,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的情况下,在暴露于空气中的上表面出现,形状接近直线,较浅。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硬化初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体积收缩。混凝土初凝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则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开裂;

(2)水泥收缩率较大,用量过多,粉砂过量,混凝土水灰比过大;(3)混凝土流动性过大,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4)浇筑在斜坡上,由于重力作用有向下流动倾向。

2、干缩裂缝,裂缝为表面性,宽度较细,分布、走向无规律。一般在混凝土露天养护完毕经一段时间后,在上表面或侧面出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表面强烈收缩可使裂缝向深部发展。原因分析:

(1)混凝土结构成型后,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收缩小,表面收缩变形受到约束,引起开裂;

(2)混凝土结构长期裸露在露天,处于时干时湿状态,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砂含泥量过大,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4)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收缩

量增大。

3、温度裂缝,表面温差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差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或阳角45度方向;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多发生在浇筑后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原因分析: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如施工中过早拆除模板;冬期施工过早除掉保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采取蒸汽养护的构件,降温过速),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降温收缩,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2)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过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框架结构的梁、墙板,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这类裂缝。

4、沉降收缩裂缝,沉降裂缝多沿基础、墙、梁、板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或靠近模板处断续出现,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周围出现。呈菱形,深度不大、0.3—0.4mm宽,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在钢筋的底部形成空隙,混凝土硬化后停止。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粗骨料沉落,这种沉落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2)混凝土保护层不足,混凝土沉降受到钢筋的阻碍,在箍筋方

向发生沉降横向裂缝。

5、撞击裂缝,裂缝有水平的、垂直的、斜向的,裂缝的部位和走向随受到撞击荷载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而异,宽度、深度、长度无规律性。原因分析:

(1)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尚低,常导致出现沿钢筋的纵向横向裂缝;梁板混凝土尚未达到拆模强度,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堆放材料,梁板受到振动或施工荷载过大引起裂缝。

(2)拆模时由于工具或模板的外力撞击引起裂缝,如用猛烈振动的办法脱模,或用吊机拆除内外墙的大模板时,稍一偏移,都会引起裂缝。

6、冻胀裂缝,冬期施工混凝土结构构件未保温,混凝土早期遭受冻结,将表层混凝土冻胀,解冻后变形仍不能恢复,而出现裂缝、剥落。

7、预埋管线引起的楼板裂缝,预埋线管处沿管线方向出现表面裂缝,局部出现呈发散状或龟裂状的不规则裂缝。原因分析: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交接处使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导致裂缝产生。特别是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更容易发生楼面裂缝。

8、沉陷裂缝,裂缝多在基础、墙等结构上出现,一般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大多属深进或贯穿性裂缝,裂缝宽度因荷载大小而异,且与不均匀沉降值成比例。

原因分析:

(1)地基软硬不均,或局部存在松软土,未经必要的加固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地基局部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裂缝。

(2)结构各部分荷载悬殊,未作必要的加强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因地基受力不均,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结构应力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缝。

9、受力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构件在受使用荷载或基础变形时,在构件内所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抗拉强度而产生的结构裂缝;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计算分析就可以读出正确的结论。如:矩形楼板板面裂缝成环状,沿框架梁分布,板底裂缝成十字或米字集中于跨中;转角阳台或挑檐板裂缝位于板面起始于墙板交界以角点为中心成米字形向外延伸。受力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

二、施工过程中的防治措施

根据裂缝的各种成因,结合工程的设计文件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应采用中、粗砂;商品混凝土应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混凝土坍落度不应大于180mm,其它住宅不应大于150mm。

2、模板和支撑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

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严禁在虚土上支撑模板,防止浇筑养护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

3、严禁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时过早拆模,拆模的先后次序应正确。

4、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后浇带的支撑拆除时间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计文件无明确要求时,应待后浇带施工完毕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

5、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特别是大板跨楼板上部钢筋支座处的保护层厚度。空调设备平台、雨蓬等悬挑板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马凳,在浇筑混凝土时,确保钢筋不位移。

6、现浇板内预埋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层钢筋网片之间,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若预埋管线上部没有上层钢筋网片时,则应沿预埋管线长度方向增设φ6@10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

7、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浇筑前,混凝土输送泵管与钢筋间应有缓冲垫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设专人负责调整移位钢筋,确保钢筋不偏位。

8、混凝土浇筑前,应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水分。

9、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不发生漏振现象;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及时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温保湿养护;夏季,洒水养护不得少于7d。

10、施工缝、后浇带位置的处理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接缝位置需先凿毛、清理干净、套浆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浇筑时,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楼梯梯段等混凝土施工缝应设置一块约200mm宽的可抽拉式活动模板,便于清除垃圾。

11、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N/mm2时,不得在其上堆放、安装模板或支架。

三、工程管理措施

1、须对进场商品混凝土的级配单进行检查,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应进行现场试验检查。

2、支模架、钢筋工程须在各方验收合格(经监理签字盖章的验收记录单提交至代建项目部)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监理单位需安排相应人员进行全过程旁站;在混凝土浇筑的旁站巡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楼板厚度、板底、板面、梁柱钢筋保护层的控制,严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水作业。

4、监督施工单位做好混凝土的覆盖、保温、保湿养护工作,注意夏季高温时期的养护天数。

5、监理单位应在模试块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允许施工单位进行模板拆除工作。

6、在后续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裂缝,施工单位应根据裂缝成因情况编制修补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和设计等单位审核后,及时组织整改施工。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2

混凝土是由固、液、气组合而成的非均质复合材料,成型后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微裂缝。由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和微观构造不同,以及受环境的影响不同,因此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复杂,笔者仅就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对裂缝的成因、裂缝控制措施等展开探讨。

1 裂缝成因分析

砼出现裂缝的原因有2类:①由外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②由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变形作用包括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

砼的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是商品混凝土本身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砼的收缩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塑性收缩在砼硬化前,时间较短,而碳化收缩发生在砼硬化后期。对砼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干燥收缩,即干缩裂缝。干燥收缩主要是由砼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约释放出210 J的热量,从而使砼内部温度升高,在浇筑温度的基础上通常升高35℃,如果采用施工规范规定的最高浇筑温度28℃,则可使砼内部温度达到60℃。因为砼内部与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所以中心温度高,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这就是砼楼板出现裂缝的内在原因。

除了内因条件引发裂缝外,还有外因条件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条件,即裂缝与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裂缝的出现与养护条件的关系

干燥的环境对早期砼的抗裂能力有严重影响。国内有关试验表明,湿润养护的砼其极限拉伸值比干燥养护的要大20%~50%。日本学者神田等人曾对养护条件与砼耐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养护条件可改变砼的结构、浸透性及吸水性等性能。特别是砼表面,因其早期水分散失,砼强度降低,不能抵消张拉应力,故易产生裂缝。而且,随着施工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泵送砼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而泵送砼多采用“双掺技术”,由于外加剂中引气保塑组分的存在改变了砼孔结构,当表面水分蒸发散失时,由于保水性好,毛细管不易形成,内部水分难以外移平衡,使现浇楼板表层与内部的湿度梯度增大,表面失水干燥,从而引发裂缝。裂缝一旦产生,微裂缝和楔形裂缝的尖端起到毛细管的吸水作用和楔劈作用,收缩应力集中,裂缝向下延伸。此种裂缝一般发生较早,当砼再次经历温差变化及干缩变形时,应力集中于原有裂缝处,致使原有的部分裂缝裂透。

1.2 裂缝的形成与砼早期扰动的关系

《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92)第4.5.4条规定“在已浇筑的砼强度未达到1.2 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此时能否在其上进行砌筑活动,值得讨论。而目前的普遍状况是第一天浇筑砼,第二天即开始砌筑,而且施工荷载严重超标,养护随即停止。砼楼板在停止养护的干燥环境下受到过载的扰动,影响了砼的致密性。楼板并非理想的连续匀质体,它的物质组成很不均匀,加之施工扰动,内部存在很多不均衡点,这些点集中应力,当受到变形作用时,极易产生裂缝。

1.3 裂缝出现的部位与薄弱环节的关系

(1)施工缝处。施工缝处通常由于接搓处理不细,致使新旧砼衔接不紧密,砼凝固过程中收缩变形引发裂缝。

(2)预埋线管部位。在线管预埋时不按规程严格操作,致使线管位置的保护层厚度失控,有的多管交叉,如不仔细处理会使局部截面削弱,抵抗砼变形能力减小,当砼产生温差应力或干缩时,在此位置引发裂缝。

(3)早期塑性裂缝。中后期产生的裂缝,有许多是早期裂缝的发展,这种裂缝一般发生较早,在砼浇筑完数小时内便出现。有的干缩裂缝是早期塑性裂缝的延伸。

2 裂缝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裂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限制一定的裂缝宽度,防止有害裂缝扩大,使裂缝逐渐减少,或推迟裂缝的发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国的设计规范规定,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要求,裂缝宽度应为0.1~0.3 mm,与国际标准接近。但裂缝控制却相当复杂,它涉及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所以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裂缝控制实质上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交叉学科。这类问题不仅是我国特有的技术问题,也是国际上钢筋砼的共性难题。著名学者王铁梦在《钢筋砼结构的裂缝控制》一文中还引用了大体积砼的新定义:“过去大体积砼的定义是根据几何尺寸,主要是根据厚度定义的,国际上一般采用0.8~1.0 m作为界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体积砼的定义有了改变,新的定义是:任意体量的砼,其尺寸大到必须采取措施减小由于体积变形引起的裂缝的,统称为大体积砼,这是美国砼协会的定义。由此可见,在近代泵送商品砼获得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即便是很薄的结构,虽然水化热很低,但是其收缩性很大,控制收缩裂缝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此,泵送砼的薄壁结构应当按照大体积砼的要求采取措施控制砼的收缩裂缝,特别是环境气温变化与收缩共同作用对薄壁结构尤为不利,收缩换算为当量降温。”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见解,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裂缝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广西一建”及其他施工单位对厚壁砼的裂缝控制都非常重视,基本可以做到专门制定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所以很少出现问题。而对现浇楼板,一般只将其作为圈梁、构造柱等同类构件而组织施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现浇楼板裂缝的控制主要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优化砼配合比,提高砼抗拉性能。无论是现场拌制的小坍落度砼还是泵送砼,都应当在现有配合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研究高性能砼,优选有利于抗裂性能的砼级配,尽力减小水灰比,减少坍落度,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降低含泥量及杂质含量。并且,选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和料。比如,目前南宁市开发研制的复合矿渣磨细粉,对提高砼的抗裂性能比较有利。在设计上,要求严格控制裂缝的结构,还应掺加补偿收缩的膨胀剂。

(2)改善砼养护工艺,减少砼自身收缩。试验证明,养护条件对砼的收缩影响很大,养护14 d的收缩度比养护3 d的收缩度降低约20%。按施工规范进行养护,能持续有效地使砼表面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浇筑时间不长的砼,仍然处于凝结、硬化过程,水泥水化速度较快,养护形成的潮湿条件可防止砼表面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同时,由于散热时间延长,砼强度的松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砼的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砼的抗拉强度,防止贯通裂缝的产生。此外,潮湿条件可使水泥水化充分、完全,从而提高砼的抗拉强度,增强后期对裂缝的抗力。

(3)规范施工操作规程,避免砼浇筑后的扰动。尽量采用小流水段施工,砼现浇楼板浇筑后不要过早上人,而合适的开砌时间应在楼板砼达到5 N/mm2后。为避免砼早期受损,且不影响工期,宜采取早强措施;5 N/mm2值应制作同条件试块,确定达到的天数。

楼板浇筑完毕时,新浇砼、模板体系、施工人员、机具、脚手板和手推车等也可能使下一层楼板超载。除非下一层板的砼已达100%设计强度,一般情况下应在上层砼浇筑完后再拆下层模板。为防止新浇砼受震动和发生局部的荷载重分布,在楼板砼浇筑后2 d内不要拆除其下部的任何一层模板和支撑。

(4)重视薄弱环节管理,控制引发裂缝。对施工缝、后浇带、预埋线管部位、塑性裂缝等,应严格按规范施工,制定具体措施,作好技术交底,必要时加膨胀剂,调节砼的收缩。

3 裂缝处理

目前,砼楼板施工中要彻底杜绝裂缝还不太现实,而且设计规范允许一定宽度的裂缝出现。一旦出现了裂缝,处理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裂缝宽度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时,可不作处理。

(2)裂缝宽度超过规范要求时,不要急于处理,而要先查清开裂原因,一般应待其发展基本稳定后再处理。若是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不要擅自处理,应提请设计部门或主管部门处理解决。

(3)对于不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应结合使用情况,按下述方法处理。①化学灌浆:适用于贯通裂缝,采用专用压力设备,将化学浆液压入缝内,一般化学浆液为环氧树脂、氰凝、聚氨酯等。②开槽嵌缝:在原有裂缝位置开槽,将槽内清理干净,用密封材料填满嵌实,密封材料有环氧胶泥、密封油膏、聚合物砂浆等。③表面涂抹:在裂缝表面涂刷密封涂料或防护砂浆,一般加玻纤布作加劲层;密封涂料采用聚氨酯或环氧树脂,防护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或氯丁胶乳砂浆。

4 结语

(1)由于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和倒塌是从裂缝开始的,因此,人们对裂缝往往产生一种建筑被破坏的恐惧感,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近年来,随着房屋产权体制的改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主对房屋的质量要求更高。有的建筑物虽然经鉴定认为没有影响安全的有害裂缝存在,但从美观和精神作用层面出发,业主对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遇到裂缝问题,首先应反复调查裂缝资料,进行荷载分析。其次,进行变形分析,判断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危害性。

(2)许多人认为设计遵循了设计规范,施工执行了施工规范,有的工程还被评为“省优”“市优”,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入住后就不应再有诸多质量投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国的建筑规范在逐步和国际标准接轨,而按ISO 9000标准,好的产品标准是唯一的,即“用户满意的产品”。施工单位应把现浇楼板这一工序列为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施工方法,由主管部门组织交流,以推动裂缝控制技术不断提高。

(3)在结构设计上,遵循的是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包括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原则。目前,第一极限状态原则已引起足够重视并得以严格执行,而第二极限状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有专家建议,应尽量降低对现浇楼板的约束程度,加强构造配筋,如板顶部受压区连续配筋,板的阳角及阴角配置放射筋等。这一建议是否可以试行,应引起讨论。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方法[J].施工技术,2000(5).

[2]焦亚明,孙彦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0(2).

[3]林建宁,刘军华.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J].混凝土, 2000(5).

[4]邹泓荣.现浇楼板龟裂原因和防治措施探讨[J].建筑技术, 1990(7).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 现浇楼板 裂缝控制 建筑

现浇楼板目前比较常见的裂缝问题,设计和施工人员都从各个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力图克服乃至消除这一通病。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关键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过程控制”是保证,只要抓住这一点,裂缝是可以控制、避免的。

一、原因分析

1.首要因素是材料而首推水泥,应根据季节、温度、湿度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型号水泥,避免一年到头一成不变选用同种水泥。如冬季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夏季高温选用复合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水泥。

2.砂、石等材料因素。由于未考虑级配层次要求,未能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材料,从而由于存在杂质异物等因素而产生裂缝。

3.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锈蚀,造成顺钢筋布置方向裂缝。

4.拌制、浇捣工作疏忽、马虎,由于材料搅拌不匀、不充分,在振捣过程中失控,过多或过少振捣产生密实度不一致,泌水处水分集中而产生裂缝。

5.养护期失控,终凝尚未完成且载荷使用。

6.措施不力,未按要求到位,贪图简单、省力从而引发温差裂缝等。

二、设计因素

1.住宅平面布置宜规则,尽量避免形状突变,在凹面处周边应增强配筋,来弥补和平衡。

2.控制板厚,一般最薄处不小于100 mm,厨厕间不小于90 mm。

3.长度超过40 m,应设置后浇带,其两边应设加强筋。提高后浇混凝土与钢筋咬合力。

4.在现浇屋面和建筑物两端单元中(不少于6 000 mm范围内)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 mm,直径不宜小于8 mm。

5.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水泥强度等级不应大于42.5R。

三、施工过程控制

除了设计措施配合外,控制重点还在施工环节这一关。我们对现场控制措施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严格控制、严格把关、全过程监督:

1.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预埋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部位。尤其是当预埋管线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方向时,就很容易发生裂缝。所以可以采用:(1)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φ6-φ8,间距≤150 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 mm。(2)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处可以采用线盒。并且当线管数量很多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2.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但是,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层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而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上面又有大量人员走动、踩踏,这就造成了上层钢筋容易弯曲、变形。所以,这些原因要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600 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特别是对于细小的钢筋,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2)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绑扎完板底钢筋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同时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板面钢筋的重要性,必须行走时,尽量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3)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尽量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混凝土浇筑时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进行护筋,确保钢筋位置正确。(4)在楼梯、施工缝等频繁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由于目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质量和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楼层施工速度过快,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时间,上面就已经开始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工作,这就使大开间的楼面非常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而引起受力裂缝,而且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是永久裂缝。对于这类裂缝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施工速度方面不能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定要保证(不宜小于24小时),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2)在楼面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之内,尽量避免吊卸较重的大宗材料和大量人员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并且在吊运少量的材料时做到轻卸、轻放。在模板安装时,不得将材料集中堆放,应做到分散就位,以减少楼面集中荷载。(3)对于大开间的楼面应在模板支撑架搭设前就预先采用加密立杆以增加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在已浇筑的楼面上铺设木模以扩散压力,进一步防止裂缝发生。

4.加强模板体系的质量要求。模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砼的表面质量,施工中由于模板的缘故也易导致楼面裂缝,施工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克服:(1)选择有足够刚度的模板支撑体系,不得随意改变技术人员确定的施工方案,避免模板变形、支撑下沉。(2)模板接缝应严密,严禁模板漏浆。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拆模申请单制度,只有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拆模。

5.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管理。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还易造成表面裂缝,施工中可采取下列措施来克服表面裂缝:(1)商品混凝土中严禁私自加水,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2)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宜太快、导致内部振捣不足。(3)混凝土表面搓平要得当,合理掌握搓平时间和遍数,搓平不宜少于2遍。

6.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混凝土的早期保湿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整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砼尚未干燥前应覆盖,洒水养护时间大于7天,如属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时则养护时间延长2倍为14天。

7.其他措施。(1)尽量不留施工缝,如若非留不可则应按规范设置。(2)在应力较小处留置后浇带,保护好后浇带中钢筋,按设计要求时间,浇注后浇带。如设计无要求时,则最少保留28天,应清除后浇带两侧松散砼体,采用微膨胀水泥,填筑混凝土比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保持15天以上养护期。(3)拌制用砂尽量采用洁净中粗砂,避免细砂,禁用含泥量大细砂。(4)严格控制板厚,在固定处做出统一标高,对板厚随时校核,保证保护层厚度达到设计要求。设置支撑马橙,保证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5)对拌和用水量严格控制,根据设计和级配单,视气温高低,适时调整用水量,避免由于水灰比过大而产生裂缝。(6)当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应按检验批要求做塌落度测试,其塌落度控制应不大于150 mm,高层时应控制在不大于180 mm范围内。

经过以上各方配合,尤其是严格控制施工关,只要做到事先对细裂缝原因有分析,有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落实施工过程中不马虎,不走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有人管,事事有落实,裂缝确实可控制,乃至杜绝。从我们对施工的多个项目的实际效果看,绝大部分户型内,均未发现裂缝;即使个别开间存有少量裂缝,也得到了用户认可。由此可见,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通病问题是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曾飞.浅谈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J].广东科技,2006(03).

[2]李长河.砌体结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8).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4

摘要:现浇楼板的裂缝以成为通病,裂缝的原因较多,如何预防与控制是重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控制

钢筋混凝土楼板中出现的裂缝较为普遍,其它方面的混凝土的裂缝也时常发生,不同类型的裂缝产生的原因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对楼板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也不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不是所有的裂缝都会危及楼板或结构的安全和承载能力。就楼板的裂缝而言,钢筋混凝土楼板分析和设计中就是考虑混凝土在受拉区可以带缝工作,因而受拉区出现的裂缝不会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然而这些裂缝给腐蚀物质形成了一条通道,会降低楼板的防腐能力。但是,在构件受压区出现的受力裂缝往往会导致结构的极限破坏。然而,混凝土楼板中出现的裂缝不仅仅是由于受力引起的。一条裂缝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原因同时引起。因而,在进行混凝土楼板施工是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或避免出现不应出现的裂缝,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建筑工程的耐久性。

1、产生裂缝的原因

根据裂缝产生时间划分裂缝,可分为两类:施工期间产生的裂缝;使用期间产生的裂缝。

1.1、据引起裂缝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材料使用不当;施工不当;荷载作用;温差、温度作用,锈蚀;冻融作用;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作用;火灾作用;其它原因。

1.2、据裂缝的规律性、形态、发生部位以及分布情况划分裂缝可以有以下几种: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沉降裂缝;龟裂;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剪切裂缝;扭转裂缝;斜裂缝;八字和倒八字形裂缝;Ⅹ形交叉裂缝;其它裂缝。

2、裂缝的特点

2.1、施工期间产生的裂缝

2.1.1、塑性收缩裂缝。是在混凝土硬化前,当水分从混凝土表面以极快的速度蒸发掉而引起的,这种裂缝对结构通常没有多大危害,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2.1.2、塑性沉降裂缝。这是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尚未有强度时,由于施工荷载过早地作用,使支撑产生位移,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脱离,形成混凝土表面的裂缝,这种裂缝是常见的,也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种裂缝应在施工中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避免。

2.1.3、龟裂。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套修改和养护引起的。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这种裂缝对结构影响不大。一般不需处理。

2.1.4、收缩裂缝。是混凝土在硬化后在表面形成的裂缝。由于受到周密结构沟件的约束或者养护不足;收缩量不同而引起的,裂缝一般与构件表面垂直,可根据裂缝的大小和深度来判断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当裂缝较浅时,可不进行处理。

2.1.5、由于配筋不足,施工中上部钢筋被踏下、支撑拆除过早、预应力张拉错误等都会引起结构裂缝,这时结构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2.1.6、早期冻胀引起的裂缝。在结构构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缝,深度一般到主筋。

2.1.7、温度作用产生的裂缝。在施工期间引起的温度裂缝,一般是由于水泥的水化热或者环境温度过高而造成,一般与构件截面垂直,裂缝有时仅位于构件表面,有时贯穿整个截面。在使用期间

由于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缝,一般贯穿整个截面,应根据宽度和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2.2使用期间随着时间而发展的耐久性裂缝

2.2.1、从向锈蚀裂缝。通常在结构使用一定时期后,沿着钢筋位置出现的纵向裂缝,是表明钢筋正在生锈的一个重要征兆。这种裂缝不是由于收缩、温度以荷载作用引起,而是钢筋生锈膨胀后产生的。如果不进行处理,将会导致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完全脱落,并引起钢筋严重锈蚀。这种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影响很大,应进行彻底处理。

2.2.2、冻融循环作用引起的裂缝。

2.2.3、盐类及酸类侵蚀引起的裂缝,处理这种裂缝之前,应首先清除结构内的侵蚀介质,然后根据对结构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处理。

2.2.4、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应根据碱骨料反应的大小,而不同对待。

3、管理方面的措施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要执行丹东市建委下发的文件规定,即停止施工时间不许少于24小时。即使这样仍然出现裂缝,要搞清裂缝产生原因清楚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避免产生混凝土板的裂缝,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3.1、发现裂缝应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不留隐患;重点应做好事前控制,把可能产生裂缝的方面事前加以处理;在施工期间,注重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认真做好“三检”工作,即班组的自检,班组的.互检及专职质量检查员的检查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标准及各分项的工艺、工序进行施工,严把施工的质量关。

3.2、建成以后的房屋应按其功能合理使用,让用户妥善保管建筑工程使用说明书,帮助用户学习该使用说明书,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裂缝。

3.3、合理选择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品种(涉及水化热),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水泥,做好混凝土的养护要及时,最好进行混凝土的覆盖(以免水分增发过快)。

3.4、楼板的钢筋在绑扎时,要及时清理表面的污垢,还有焊接后的焊渣应敲掉,以免影响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窝囊力,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裂缝。

3.5、楼板中的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等级后,方可上人或施加施工荷载,否则会产生破坏性的裂缝。

3.6、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缝的留置,必须按规范、标准及工艺方法执行,尽量减少施工缝的数量,合理安排施工的工期,严格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组织施工。

3.7、混凝土楼板的摸板及支撑立柱根部,要保证不能产生有一定的位移,施工前与施工中做好跟中检查与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

3.8、外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氯盐的含量,不能使钢筋产生大的锈蚀,施工中严格按规定检查其合格证、主管部门的推荐证书及经试验合格的外加剂。

3.9、钢筋的保护层设置正确,特别是负弯起钢筋,要支撑牢固。

3.10、混凝土的搅拌与振捣,严格执行规范的规定,以防产生不必要的裂缝。

3.11、按规定的时间,不能过早地在新浇注的混凝土上施加荷载,特别是混凝土终凝以前严格控制,按照丹东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规定,必须保证24小时以内不许施加荷载。

4、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混凝土楼板中裂缝出现的类型很多,产生裂缝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在分析裂缝产生或预计要产生的时候,重点做好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工作,做好各工序的把关,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根治这一通病。

参考文献: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月出版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5

(一)、事前控制措施

l、图纸会审时对建筑平面不规则的建议设计院采取措施,使之形成较规则平面或凹口边配筋加强。

2、图纸会审中层面及建筑物两端单元中是否设置双层双向钢筋且间距100MM,直径不小于8MM外墙角有否放射型钢筋。数量不少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l一5m。

3、检查图纸中现浇楼板设计厚度是否不小于120mm(厨,卫台板不小于90 mm)

4、住宅长度大于40米时建议设计院设置后浇带。后浇带两边设置加强钢筋。(二)、事中控制措施

l、检查现浇板的混凝土是否采用中粗砂,商品混凝土应有符合材料的检验单。

2、为防止混凝土收缩于裂检查混凝土中采用的减水剂,减水必须在8%以上。

3、检查混凝土配合比单,含砂率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粗骨料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剂量不大于l5%。

4、检查商品混凝土进场时坍落度高层应控制在180 mm,其它住宅150mm。

5、检查现浇板混凝土高度控制线,悬挑部分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放置间距300 mm的保护层垫块,保证浇注时钢筋不位移。

6、检查管线布设应在钢筋网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应在下层钢筋之上)细管直径应小于1/3板厚。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间距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

7、检查现浇板混凝土初凝前必须二次振捣,终凝前二次压抹。1 2小时以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剂的混凝土不少于14天。现浇板养护期间的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监督施工单位不得进行后续施工。混凝土强度小于lOMpa时,不得在上面吊运、堆放重物。

8、检查模板支撑是否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边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00mm,中间不大于800 mm。验拆模试块强度报告,不达规范要求不得拆模。

9、审查施工方有关后浇带位置和处理的技术方案,应设计在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宽度为700-l000 mm,后浇带石浇注应在主体结束后60天进行或按设计要求的时间。检查钢筋锈蚀清理是否合格。原有混凝土表面清理是否干净。合格后浇注微膨胀混凝土。(三)、事后检查措施

现浇楼板裂缝原因及处理办法 篇6

胡俊琴,周海云

(张家口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现结合多年来施工实践的经验和理论分析,以施工为主兼顾材料及过程控制来阐述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关键词:混凝土楼板施工

处理办法、材料

Cast-in-place floor crack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ns

Hu Junqin, Zhou Haiyun(Zhangjiakou seco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Hebei Zhangjiakou 075000)

abstract: Presently has unified for many year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structs primarily gives dual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and the process control elaborated the floor crack produces reason and processing means key word: Concrete floor construction processing means, material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民用住宅楼。在住宅楼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混凝土楼板裂缝是最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加强楼面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1.1 钢筋在砼板中是受抗拉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面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若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1.2 要防止钢筋锈蚀,必须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当然保护层亦不能太厚,否则构件高度减小,受力时将加大裂缝宽度)。实际施工中,底苤子钢筋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较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至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跨限制在1平方米中放2块。与此相反,负弯距钢筋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难点,其原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规格较小,施工中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容易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尤其砼泵管装拆时无处落脚造成钢筋大量被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根据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公分,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圆8一类细小的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公分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小于3个,同时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①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的交叉作业。②在铺设钢筋

作者简介:胡俊琴(1977),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张家口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助工 上面搭设交通要道,教育各工种人员不得随意踩踏。③在混凝土施工中,钢筋工要随打随修。砼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控制

2.1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与振捣的方式及时间有关。机械振捣方式比手工捣固方式使混凝土收缩性要小。振捣时间应根据机械性能决定,一般以5-15s/次为宜,时间太短振捣不密实,形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太长,造成分层,粗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强度不均匀,上层易发生收缩裂缝。之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选择一些有经验的砼振捣工来根据施工部位和机械来确定振捣时间和方式。

2.2 施工质量控制差,为了改变其和易性好施工或为了节约水泥用量,不按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搅拌,原材料计量不准,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密实度及各易性下降,导致结构裂缝。防止这类裂缝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搅拌,车车过磅,设专人看磅。

2.3 施工时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不足,混凝土浇筑后支架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裂缝。模板自身强度不够,在浇筑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在拆模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在施工根本阻止该类裂缝发生应选择足够强度的模板、支设稳定的支撑。若支撑地基不够坚硬或不均匀应铺设垫板防止沉降不均匀产生的裂缝。模板支撑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间距和拉接杆确保其稳定性。拆模时不要为了节省周转材料或抢工期,应以同条件试块作为依据,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拆模强度时才能拆模,尤其悬挑构件必须达到百分之百。

2.4 穿线管敷设集中或保护层不当时产生的裂缝。对于穿线管规格化直径较大时,不应就近路径走板,而让穿线管绕弯穿梁敷设。对接线盒处线管集中处应增设抗裂短钢筋,采用圆6,间距不大于10公分。

2.5 施工荷载引起的裂缝,为了抢工期楼板砼浇筑完毕不足24h,气温低的时候不足48小时,忙着上砖,绑扎柱钢筋,不加限制地堆放。这样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引起的不规则受力裂缝,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以闭合,形成就永久性的裂缝。这种裂缝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⑴材料运输和堆放时,应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于集中堆放。⑵不应过早的上人和材料,24小时以后先做一些放线,绑扎焊接柱钢筋工作。三天后方可进行材料吊装,但要做到轻放慢卸。

2.6 砼养护是砼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早期的养护是重中之重。施工中坚持多洒水,覆盖塑料布或麻袋等物品来调节砼的温度和湿度。

材料质量问题所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原料有水泥、砂、石、水以及外加剂组成。若混凝土所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则会导致楼板裂缝。并且各原材之间相互影响。

3.1 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使混凝土强度不足导致开裂。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不化很慢,在水泥混凝土凝结后仍然继续起水化作用,这样就破坏了已硬化的水泥石,使水泥强度下降。同时水泥含碱量超过0.6%,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到砼强度。

3.2 砂、石骨料的料径太小,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将会导致水泥和拌合水用量加大,影响到混凝土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如果使用超出规定的细砂,后果更为严重。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将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而且不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将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降低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体积膨胀2。5倍。

3.3 拌合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上面提到了钢筋锈蚀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在此就不再多说。3.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商、供货商、施工方都为了降低成本,在二者之间选择了价格而放纵了质量。质量一旦出现问题,砼的强度肯定受到牵连。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带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建筑一系列行业的管理。

弥补措施

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混凝土楼板裂缝,若裂缝一旦发生后,做一些弥补措施:

楼板底部由于粉刷较薄,且通常不采用吊顶,建议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宽度以三十五公分至四十公分为宜,既能达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

结束语

从上述可知,一幢楼房从建成到使用牵涉到施工中各个细节中的问题,均可能使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因此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严把质量关,不能轻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民用建筑结构安全耐用。参考文献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7

由于混凝土的组成及脆性特征, 导致其抗裂性能差, 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在施工过程中, 裂缝的产生不可能完全避免, 只要裂缝的数量、形状及发展趋势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受力及表面感观, 就可以不进行处理。如果裂缝的发展有可能对建筑物的整体受力造成严重影响, 或建筑物表面裂缝影响了人们的感观舒适度, 给人造成危险感, 那就有必要对裂缝进行控制和治理。目前, 不同规范对建筑物所要求的耐久性、美观度不同, 对需要处理的裂缝规定也有所不同。以下从几方面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论述, 供技术人员参考。这里结合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仅从施工角度, 阐述一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 从施工角度谈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

2.1 楼面钢筋网得不到合理保护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受抗拉力, 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 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实际施工中, 只要按要求合理地布置垫块, 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 其保护层厚度比较容易控制。但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 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 施工中受到人员踩踏后容易变形、弯曲、下坠, 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 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 尤其混凝土泵管装拆移动时操作人员无处落脚, 难免大量踩踏钢筋;上层钢筋网的钢筋支撑马凳设置间距过大或漏放, 甚至不设 (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钢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到扰动而偏离原位, 等等现象, 极易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楼板的有效截面高度减少, 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2 楼板施工不规范

有些工程在施工时, 模板及支撑缺少足够的刚度, 垂直支撑与楼面接触部位没有设置楔子顶紧或模板支撑数量过少, 使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及成型后模板出现局部变形, 导致裂缝的产生。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没有洒水或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

2.3 加荷过早

由于在目前的工程施工中, 普遍存在质量与工期的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均在4~6天左右一层, 最快时甚至不足4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较短的时间内, 就忙着吊运钢筋、钢管管、模板等材料堆放于楼层以便进行下道工序, 此时混凝土强度尚不足以承受这么大的荷载, 甚至尚未达到终凝, 极易造成楼板特别是大开间部位的楼板结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 有些单位为了节约成本, 模板套数配备较少, 常常过早拆除楼板底模以周转使用, 造成了相应拆模部位楼板下沉。这些情况都极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 就难于闭合, 形成永久性裂缝, 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

2.4 混凝土振捣不当

楼板混凝土平板式振捣器振捣过度、粗骨料下沉, 楼面出现表面砂浆层, 导致强度降低, 出现砂浆干缩, 造成表面裂纹;平板振捣器振捣不均匀, 未振捣的部分, 混凝土易呈块状出现开裂。

2.5 后浇带处理不善造成的影响

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 可按规范要求设置后浇带, 但有些楼板后浇带因没有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造成斜坡槎, 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2.6 养护期不足或养护不当

产生这种情况除了和赶工期有关之外, 也会由管理不善所造成。为了赶工期, 提前产出效益, 施工单位往往较早地进入下道工序, 使得混凝土养护过早结束。另外, 由于管理不善, 往往造成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得不到及时养护, 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在施工现场, 从楼层混凝土的浇筑收光, 翻样弹线, 空载养护时间只有1~2天, 甚至不足1天时间, 这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楼面, 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浇水及养护, 极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及混凝土表面收缩过快产生裂缝。

2.7 预埋线管处裂缝

预埋线管, 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中处容易导致裂缝。当预埋线管直径较大, 开间宽度较大, 且线管的敷设走向重合时, 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

3 裂缝的预防措施

⑴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几年来, 我国一些城市为实现文明施工, 提高设备利用率, 节约能源, 都采用商品混凝土。因此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进行塌落度的检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⑵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

⑶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 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⑷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⑸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 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 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造成变形。

4 对已产生裂缝的弥补处理

采取上述综合性措施加以预防后, 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楼面裂缝产生。当这些楼面裂缝发生后, 应在楼地面和天棚粉刷前预先作好妥善的裂缝处理工作, 然后再进行装修。楼板基底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 用低黏度改性环氧树脂沿缝涂抹, 宽度约100mm, 自然干燥后尽快粉刷封闭。有楼地面装修层的楼层, 找平层较厚, 可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进行加强;楼板底则粉刷层较薄, 且通常无吊顶遮盖, 更易暴露裂缝, 影响美观, 建议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 (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 。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mm为宜, 能够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 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5 结束语

针对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根据实际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原因分析, 收集采用一些切实可行、合理、可操作的施工工艺和措施, 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会得到一定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金雨, 赵丽云.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西部探矿工程, 2005 (2)

[2]向欣.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的分析与修补方法.西部探矿工程, 2005 (3)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8

关键词:楼板裂缝;开裂原因;防治措施;处理办法

一、引起现浇板裂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是混凝土的固有特性,主要表现形式为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硬化过程中的干缩变形、在恒温绝湿条件下由凝胶材料的水化作用引起的自生收缩变形和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

1、浇筑初期(终凝前)的凝缩变形

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发生在混凝土结硬前最初几小时内,通常浇筑后24h即可观察到。这种裂缝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塑性混凝土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梁、板中都有可能产生;另一类是塑性收缩裂缝,常出现在板中,裂缝逞不规则的鸡爪状或地图状。凝缩变形产生的裂缝多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有关。

新浇筑的混凝土经压实后,由于重力作用,重的固体颗粒向下沉,迫使轻的水向上移,即所谓“泌水”。当固体颗粒彼此支撑不再下沉,或水泥结硬阻碍了它的下沉,泌水即停止。如混凝土中固体颗粒能不受阻碍地自由下沉,则仅使结硬后混凝土的体积减少,并不会产生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并不受混凝土中钢筋的影响,影响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当水分蒸发速度超过了泌水速度时,就会产生这种裂缝。因此凡是能加速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以及混凝土中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都会促使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塑性收缩裂缝的表面宽度有的可达1~2mm。这种裂缝在自由支承板的四角处则很少出现,因为角部的干缩不受约束;相反,如板的边缘受到约束(砖墙等),则将出现与板边呈45°的一系列平行裂缝。

2、硬化过程中的干缩和水化作用引起的自身收缩

自身收缩与干缩一样,在浇筑后相当长的时间,约1~2d才会出现,它是由于水的迁移而引起的。但它不是由于水向外蒸发散失,而是因为水泥水化时消耗水分造成凝胶孔的液面下降,形成弯月面,产生所谓自干燥作用,使混凝土体的相对湿度降低和体积减少;水灰比的变化对干燥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影响正相反,即当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时干燥收缩减少,而自身收缩增大。

3、温度下降引起的冷缩变形

收缩裂缝由温度影响产生的另一种裂缝,是混凝土外约束引起的,大多发生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混凝土逐渐散热和冷却收缩过程中,全部或部分外约束,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产生降温收缩裂缝,收缩裂缝多在混凝土养护一段时间才出现的,裂缝较深,有时是贯通性的。

(二)现浇板上过早施工而加荷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 1.2 N/ 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但有时由于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在刚浇好的现浇板上或混凝土尚处在初凝阶段,就任意踩踏,搬运材料,集中堆放砖块、砂浆、模板等。过早的加荷,人为地造成了现浇板裂缝。

(三)板负筋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楼面工程施工中各种交叉作业,楼面负筋位置的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会使钢筋弯曲、变形,致使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降低了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使板的承载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从而导致板裂缝的产生。

二、防治措施

如何防治现浇板板裂缝的产生,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提供以下一些防治措施,可供参考:

(一)设计方面

在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现浇板结构设计中除考虑强度要求外,还应进行挠度及裂缝验算,考虑施工不均匀性及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因素,适当增加板厚,增强板的刚度。

2.宜采用较小直径密度分布的方式进行布筋,为防止温度及收缩引起的应力影响,应适当提高配筋率,这样可提高混凝土体的极限拉伸应变及混凝土抵抗干缩变形的能力,防止因混凝土自身收缩出现大量的应力集中点,使局部出现塑性变形产生裂缝。另外混凝土标号设计强度不宜太高。

3.应在楼板上每隔20m左右处设置一后浇带,并在楼板中间墙体支座处设一条伸缩缝,使其释放内应力。

4.楼板因四周嵌固于墙体内,应在四角部位按要求配置双向钢筋,伸出长度应小于1/3L(L 为短向边长),且不小于1.2m为宜。

5.在抗震非设防地区,也应适当增设混凝土构造柱,提高房屋整体抗震强度。

(二)施工方面

1.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计量投料,控制搅拌时间及水灰比,并根据现场砂含水量变化及原砂中含粒径5cm以上的砾石筛选调整施工配合比,保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一致,防止因水及水泥用量过多而增加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及空气,从而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导致产生收缩裂缝。

2.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占体积的70%左右,必须注意粗骨料的质量,宜用粒径15~20mm的石子进行合理级配,含泥量 <1%;砂子应用中、粗砂,含泥量 <3%,砂率控制为40%左右,坍落度控制为14~20mm;水泥应选用非早强度型、水化热低和质量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

3.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按设计要求都放在板上面,有梁通过或隔断时,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或与梁钢筋绑扎在一起。为了控制好负筋保护层厚度,必须采用Φ10~14的钢筋马凳,纵横间距为800mm左右来固定负筋的位置,并用电焊把马凳与负筋焊牢,使马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移位,保证负筋不下沉,从而有效控制负筋保护层的厚度,不使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

三、裂缝的处理方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根据结构设计说明及参照《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具体修补处理如下。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可在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2、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3、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4、个别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mm的,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结束语: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大量工程实践说明,只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针对各影响因素考虑全面、细致,严格遵守设计和施工规范,弄清裂缝出现的原因,再加以正确的处理措施,裂缝是可以得到控制和预防的。

参考文献: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9

摘要: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是最近几年国内发展起来的楼盖结构新技术,它是在实心楼盖的基础上在其内部按照一定规则放置一定数量的高强薄壁管,用高强薄壁管来取代部分混凝土,以减少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是继普通梁板、密助楼板、无粘结预应力搂盖之后开发的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新结构体系。

关键词:空心楼板;原理;施工

一 技术设计原理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结构技术设计原理是:在现浇板中放置芯管,沿布管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就变成了“工”字形截面。垂直于布管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变成了平面外有联系的“工工”字形截面,这种“工”字型截面和“工工”字形截面的承载能力与等量的实心板相同。由于“工”字形截面减轻了自重,故板的`配筋比等厚的实心板要少,同时也减轻了柱和基础的荷载,现浇空心板方案比实心方案的综合造价要节省5%~20%左右。该芯管简称为GZ组合高分子新型材料,密度相对流体混凝土很小,浇筑过程中极容易上浮,该工艺施工的核心技术为芯模抗浮加固。芯管(简称GZ)具有强度高、壁薄.质轻、不燃、成孔规范、安装施工简便、对钢筋无锈蚀等特点,是国家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施工技术。芯管密度相对流体混凝土很小,浇筑过程中极容易上浮,无梁空心楼盖施工工艺为新工艺,施工过程中不可遇见性问题较难掌握,尤其是芯管加固技术难度大。

二 施工技术措施

抑制芯管上浮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该工艺施工的核心技术为芯管抗浮加周。存在几个不利因素:楼盖厚度较大,分别为250mm、300mm.芯管底部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芯管直径较大,分别为150mm,200mm,密度小,极易上浮,采用商品混凝士,水灰比较大,对芯管上浮力作用明显。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芯管必然受到很大的浮力,存在着上浮的危险。流态混凝土与芯管的密度差异以及在振捣器作用下,混凝土中骨料下沉与芯管上移是导致芯管上浮的主要因素。在混凝土未凝固前,芯管上浮客观存在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芯管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否则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主要采用模板支撑体系加固芯管,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注顺序,并严格控制混凝士的振捣方式等综合措施来平衡流态混凝土中芯管的上浮力,控制芯管上浮并确保顺利泵送和浇注。

(一)芯管上浮的原理分析

1 芯管上浮力分析

混凝土的成型是由具有可塑性到失去可塑性,从流态逐步变化为固态混凝土并具有强度和硬度的过程。在流体混凝土中,芯管要排出混凝土体积,芯管必然会受到很大的上浮力,另外,处于流动状态的混凝土,振捣时骨料下沉,容易沉积在芯管底部,造成芯管受挤压上浮而无法回落。随着混凝土失去塑性,强度增长,混凝土固化,芯管最终被嵌固混凝土内部,形成稳定的空心楼盖结构。

2 芯管上浮原因分析

根据施工现场勘验发现:初次浇注时由于经验不足,芯管仅与板底钢筋进行绑扎,结果芯管上浮严重超标,说明芯管受到的上浮力很大,能把板底钢筋拉上来.单靠板内钢筋加固芯管不能满足要求。混凝土按照常规方式浇注.靠近梁边部位芯管上浮幅度较小,板中上浮幅度较大,说明粱内混凝土及钢筋对芯管上浮起到阻碍或约束作用,每次混凝土摊铺厚度为整个板厚时,板底部混凝土不易振实,芯管容易上浮,说明板浇注应分层成型。还发现一旦某振点出现过振情况,则芯管也会上浮,说明操作工人振捣控制也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芯管固定不牢固是造成芯管上浮的最主要因素,混凝土浇注顺序不当,每次摊铺厚度过大,操作工人振捣方式不对也是造成芯管上浮的主要因素。 (二)芯管抗浮加固措施

1 模板支撑系统

先固定板底钢筋.板底筋作为芯管连接的中间环节,铺设完板底钢筋后,在板底模板上钻眼.间距不大于1米,梅花形布置,对应模板钻眼位置,在支撑架体上焊接短钢筋.穿8#铁丝将板底钢筋与架体短钢筋拉接。为防止钢筋网片反弹回松,在拧紧8#铁丝的同时先施加一个应力,并用暗劲拧紧。安放芯管时,芯管与底部钢筋之间用12#铁丝间距200ram绑扎拉接,并用中8钢筋间距400垫撑。最后在距离芯管两端1/4长度处加绑抗浮合金绳,一端绑扎芯管,一端穿过模板,锚拉于架体系短钢筋上.使芯管与下部的支撑体系连接成整体。此外在绑扎板面筋时.将板面筋与梁箍筋用双股扎丝绑扎,增加另一道抗浮保险系数。

2 混凝土浇筑顺序控制

先浇注梁,再浇注板,由板四周逐步向板跨中延伸。板中混凝土浇注顺序应沿芯管纵轴线单向进行,不宜沿垂直芯管纵轴作多点围合式浇注。本工程采用的是商品混凝土,泵管下料时,冲击力较大,为防止混凝土侧压力将芯管挤倒,利用混凝土的自流性,采用混凝土斜向挤混凝土的方式推行前进,避免泵管内的混凝土直接冲击芯管,造成芯管移位。

3 混凝土振捣控制

粱内混凝土用50mm振动棒振捣。板内混凝土分2次浇注:第1次浇至板肋2/3处,用3 Omm振动棒仔细振实,振点间距25cm。第2次浇至设计高程,用振动棒振实后,用平板振动器沿芯管纵横向振平。每个振点时间控制在3 s左右,不可久置于同一地方振动,否则混凝土会挤入芯管底部,导致局部芯管上浮,更不得将振动器直接接触芯管进行振捣,以免振破芯管。

(三)材料易损坏其有效防止、补救办法

薄壁管在装卸,搬运、叠堆时应小心轻放,严禁抛掷。吊运安装时,用专用吊篮吊运.严禁用缆绳直接绑扎薄壁管进行吊运。吊至安全楼层后应及时排放.不宜再叠层堆放。

薄壁管如在安装现场损坏,临时应急补救方法是:如小面积破损用湿水泥袋粘贴其上。如大面积破损应先用湿麻袋填充,再用编制袋包好,如管端损坏用编制袋包好后用1 2号铁丝扭紧。

安装固定薄壁管施工过程,应在管顶随铺垫木作保护,不允许直接踩踏薄壁管。

浇筑混凝土时,在薄壁管上架空安装、铺设浇灌道,禁止将施工机具直接压放在薄壁管上,施工人员不得直接踩踏板筋或GBF管。

(四)施工组织管理

工程开工伊始,便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科技质量处、项目经理为成员的科技领导小组,对工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攻关,研究施工工艺,制定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施工中强化落实。对芯管加固情况,施工浇注顺序指挥,混凝土的振捣,逐级进行技术交底,让每个成员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关键环节责任到人,保证施工有条不素。

三 效果及结论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10

1、钢筋位置及保护层控制 1)钢筋安装

(1)保护层控制可用专用塑料垫块

(2)框架柱、墙板采用定位箍筋,并且焊牢固,即可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又

能保证主筋的位置。该箍筋在浇筑混凝土时在柱、墙根部使用,框架柱、墙主筋中间部分采用专用塑料垫块。

(3)梁板上部受力筋是检查的重点,规范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90%,且最

大偏差不大于1.5倍允许偏差,方为该项符合要求。梁底可用专用塑料垫块配合预制混凝土垫块使用,梁侧面用塑料垫块保证保护层,梁上部受力负筋需注意在梁柱、梁梁交接部位位置准确,保护层允许偏差范围内。板底部受力筋用塑料垫块垫起,从梁边30CM处垫起交叉间距<1米;板上部受力负筋必须和水电配管等交叉工序时必须采取防板负筋变形措施,先安装配管,再扎板负筋,架设马镫走道。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梁25MM、柱为30MM,板为15MM。

(4)3:梁头、梁边、柱边墙板的保护层是控制的重点,要加强注意。2)节点处理(1)框架柱核心区箍筋是检查重点,该处箍筋间距必须符合要求,内环箍 筋不得缺失。

(2)梁柱交接处钢筋得位置,必须正确,应为“柱筋包梁筋”且箍筋与主 筋绑扎要到位。

(3)梁板钢筋得锚固必须符合要求,边跨板负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35 倍的钢筋直径。

(4)施工缝、后浇带钢筋必须保证主筋的位置用垫块或垫木支好。

(5)二排钢筋的位置必须保证不小于主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可用钢筋托架保证,吊筋弯起点必须保证,且平直段必须保证。

(6)大于4米的板必须起拱,并注意及时复查总结经验。3)钢筋的连接(1)连接点位置必须正确,应在受力较少的部位。

(2)梁柱连接选用套筒机械连接,梁板直径小于16钢筋选择搭接,连接 时纵向受拉钢筋接头百分率必须小于50%。

(3)当采用搭接时纵向受力钢筋接头百分率梁板必须小于25%,柱必须小 于50%,应按规范加长搭接长度,且在搭接范围内箍筋应加密。

(4)焊接接点应按规范进行外观检查核焊接性能力学检验。4)板筋的保护(1)板负筋必须防止踩踏和冲击变形。

(2)构造柱、墙板、框架柱主筋位移是另一个保护重点。(3)构造柱、墙板定位必须准确,插筋必须焊死。

(4)框架柱主筋间距允许偏差仅为10mm,绑扎和浇筑时必须严格控制,专 人看护及时矫正。

(5)栏板筋位移浇筑时应及时复位矫正。

(6)注意与水电等工种之间的衔接和交接检验,避免工序返工和相互损 坏。

5)控制柱子或板钢筋环箍间距

(1)设专用标尺4~5个,材料采用19*19的方管或Φ16圆钢,以100MM 为单位,红白相间做成,长度为3~4米,绑扎柱子箍筋时将其放入柱子内靠近主筋即可。因柱子箍筋间距通常为100MM或200MM,工人在绑扎时可一次性完成安装和自检。6)柱子主筋间距的控制(1)浇筑梁柱接头时,工人经常为浇筑方便而随意摆放主筋,使主筋间距 不匀,规范要求主筋间距的最大误差为10MM,多数工程经常超出要求。

设置“主筋定位框”即可控制柱子主筋的位置,另外柱头处混凝土外露石子及浮浆应剔除,剔至混凝土密实处。7)钢筋保护层控制

(1)柱子钢筋保护层,四周用塑料垫块,柱上端用主筋定位框,梁侧用塑 料垫块。

(2)平板钢筋用塑料卡保护层垫块。

(3)梁底保护层为防止压碎,设置塑料垫块或预制混凝土块后派专人要加 强看管和保护。

(4)板上负筋保护层垫块采用钢筋制作的马镫支撑。

2、现浇板厚度控制

1)控制措施。项目部派专人负责模板安装并及混凝土浇筑质量检查工作。2)2对操作工人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详解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规定。楼板厚度控制在-5~+8mm范围之内。必须认真做好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这两方面工作。

3)3.模板标高控制。在楼层面上的每根墙柱钢筋上抄出50控制线,涂好红色醒目油漆,木工根据不同的板厚,依据水平线进行梁板模板安装。4)4.梁板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模板的技术复核和质量检查自检。重点是检查模板标高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模板安装质量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验收批准后才能进行钢筋绑扎。

(1)浇筑混凝土时,用Φ110的PVC塑料管做成标高控制杆,高为现浇板

厚,发放给混凝土浇筑工人,浇筑混凝土时插入在板内,随浇随插,以控制现浇板厚度,砼浇筑找平以后将其拔出清理干净以备下次使用。保证现浇板得厚度。

现浇楼板裂缝施工防治措施 篇11

许多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建筑物在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是常期困扰着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虽然结构设计是建立在强度的极限承载力基础上的,但大多数工程使用标准却是由裂缝控制的。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也都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的,裂缝扩展是建筑物破坏的初始阶段,相对的某些裂缝,某些裂缝,某承载力也可能受到一定威胁。同时,建筑物裂缝可以引起渗漏,引起持久强度的降低,及建筑物而耐久性的降低,如保护层脱落,钢筋腐蚀,混凝土炭化等。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以大量工程实践所提供的经验都说明,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材料特征,如对建筑物抗裂要求过严,必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科学的要求是将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控制裂缝应防范于未然,首先尽量预防有害裂缝,重点在防。实践证明,只要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是完全可以作到的。因为建筑物的裂缝产生原因有诸多方面,如设计,施工,使用等。这里只对先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过程中而产生裂缝的原因加以探讨分析及预防控制。

2.施工阶段裂缝分析与控制

现浇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可以从混凝土材料特征,结构设计和施工条件这三个方面来归类分析。从施工因素角度来说:楼板的摸板,支撑变形或沉陷,混凝土的制作和振捣工艺等许多方面的施工质量问题及养护不当都会增加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2.1楼板支护支撑体系

由于楼板支撑刚度不够,梁板支撑钢度差异或摸板挠度过大,在和载作用下变形沉陷,再是施工期间的过度震动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多次发生瞬间相对位移,或者没有在混凝土获得足够度之前而过早拆模,而在楼板顶面会出现断断续续细小裂缝,在个别位置甚至较为明显。着主要是由于未能及时测定混凝土强度。规范中已明确规定混凝土的早拆强度,所以在模板拆除前对楼板混凝土强度进行评定(如压试块或回弹测试),而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施工者往往人为规定混凝土的拆模时间。不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水泥,骨料品种,外加剂类型等自身特征和气温等环境条件影响。楼板上施工荷载中,拆模后的楼板立刻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例如:成束吊运并平行于支撑带堆放的钢筋,集中堆放的模板,置于跨中的设备,砌筑用的材料和人员等,这些荷载常超出了控制荷载,导致支撑带处的负弯矩超过混凝土开列弯矩,产生裂缝。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模板及支撑体系要有足够的刚度,楼板模板支撑的时距要适宜,控制在900mm以内,并在纵横双向分别设水平支撑两道至三道和剪力撑一道。若要提早拆模,可在楼板混凝土中掺用复合高效减水早强剂,因其3d强度比普通混凝土增加30%,7d强度可达90%,控制施工荷载,以及集中吊运堆放和超过楼面允许负荷,严防吊物冲击楼面。

2.2保证钢筋有正确的位置和楼板准确的厚度

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在楼板支座处的上部负弯矩钢筋绑扎结束后,,楼板混凝土浇注前,部分上部钢筋常常被施工人员踩踏下沉,又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使其不能有效发挥抵抗负弯矩的作用,降低了板的有效高度。承载力下降。裂缝就容易出现。为克服钢筋位置不正确产生的裂缝,应在楼板负弯矩钢筋处置撑脚和马凳支架,支架间距≤lm钢筋垫块形成后和浇注混凝土前要架设走道,施工人员不得在钢筋上面行走,确保负弯矩钢筋的正确位置,并每隔2m设一个钢筋标志,以控制楼板厚度。预埋电线管位置应设置在楼板上下两皮钢筋中,严禁两根管线交错叠放,需采用接线盒方式,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楼板厚度较薄时,应在管线外侧增加钢丝网。在设计时建议对边跨边支座配筋时按固端考虑边支点,对该蹬跨中及内支座配筋直径应大于10-12mm,最好采用变形钢筋或冷扎带肋钢筋。在房屋角部及柱四周板面适当配置防45°状裂缝的放射构造钢筋。

2.3混凝土的振捣工艺及养护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下一篇: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