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精选12篇)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报告

姓名:蔡振旺 专业:通信工程

年级:2007级

摘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于每位学子来说,大学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梦,大部分都能踏入大学这个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然而大学生活并不与我们曾经的想象相吻合,大学的生活方式与高中迥然不同,有些人能充分适应大学的生活,而有些人短时间无法融入这个群体。对比大学与高中,从中我们总结了自己。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高中的那种拼命苦学;又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玩四年了。我认为,大学是一幅空白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

关键词:大学生活 高中生活 比较 感想

正文:

每个高中生心中充满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轻松洒脱的生活,半天上课,半天休息。然而大学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堕落。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过的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青春,更是任何人只能拥有一回,如此美妙的年龄怎能荒废?

有的人觉得大学生活没有一点光彩,当大家还辗转于精彩纷呈的派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讲座时,尽管每一项都充满着诱惑力,他们却选择了一条寂寞的路。是因为自己单纯?还是因为自己经不起风浪?学习在他们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开学时,虽然有的人每天都往返于宿舍、食堂、教室,过着三点一线生活,但却没有认真的学习过。这样的生活是既不紧张也不充实的。人是立体的,并不仅由某个点或面组成,我们不该给自己定死一个方向,应该各方面都尝试、体会,就像是无论偏重哪种颜色,单一得永远不能组成彩虹一样。大学的生活应该不单要学习,还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没人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都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很想踊跃参加的心。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它们使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作为大学生,年轻、有热情、所以我们不怕失败。曲折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大学是纯真的代名词,是青春的激扬,是个性的飞扬,是提升自我的训练营,是造梦的工厂。在不久的一天,我们都将会跨出大学校门,走向新的起点。告别迷惘的昨天,微笑面对明天,漫漫远方路,将成为我不懈的追求。

对于大学与高中的差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特此,我们对电气信息专业大一到大四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见附录1

调查结果:(问卷数量:100张)

我们对延边大学工学院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讯工程专业)发放了100份调查文件,100%回收,其中大一40份,大二40份,大三和大四各20份。

从整体上看,本专业学生心态比较积极,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较强。针对大一新生,68%同学都比较喜欢现在的大学生活,27%的学生略有恋旧情节,只有5%的学生不喜欢大学生活。随着毕业的临近,喜欢大学和讨厌大学的人数相应比例有所增加,大一大二比例略有变化,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近毕业,朋友同学之间马上即将分别,开始怀念大学的日子;而是,荒废学业的同学面临就业压力,找不到好的工作,厌恶大学,觉得上大学没有意义。2015105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喜欢大学生活一般,更喜欢高中不喜欢大学生活

据统计显示,几乎97%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爱好和人格魅力等,一起学习生活,共同奋斗。当然,也不乏3%的独行侠,这些人心理比较内向,内心封闭,不愿与人接触,对大学反感。调查中30%的同学表示自己师生关系良好;10%的学生出现抵触心里;60%的人觉得高中师生关系更融洽,认为大学老师比较难沟通,有代沟。

在学习方面,70%的人都勤奋的学习,争取奖学金和出国继续深造为机会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20%以过科为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追求;10%的学生不学习,此部分一般是期末突击,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有95%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经历了一个适应期。对于学校的不公平,68%的人选择了发牢骚,多选择为同学之间议论,2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只有10%的人据理力争,不干于不公平,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在大三大四学生中,70%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心理素质以及自控能力等,学到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并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在大学期间目标较为明确,并有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充实;8%的学生觉得自己虚度了大学生活,网吧、恋爱成了他们大学的主要生活。12%的人兼顾爱情与学业,也不乏系中佼佼者;还有10%的人表示不清楚。

对于最后的问答,部分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有的人胸怀大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有的人虽然现在有些迷茫,但是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能很快过去这个过渡期;有的人后悔曾经的虚度,假如时间可以倒转,他们希望能从新再来。部分回答见附录2。不管是大学还是高中,我们的生活都应该是美好而多彩的,也许现在有一些不尽人意,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时间是宝贵的,它不允许我们来虚度。高中是值得我们每个所回忆的时光,在那里有着我们无限的美好,但是,我们该明白,那段时光已经过去,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才是我们更应该珍惜的。

参考文献:

[1] 盛祖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 郝明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新生平稳度过“转轨期”[J].青年论坛, 2004(6).[3] 王明泉.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J].青少年研究, 2003(3).工学院 电气信息类

蔡振旺

2008年08月10日

附录1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问卷

你好:

对于经历过的高中和正在经历的大学学生时代,你肯定觉得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回忆过去,展望今朝,你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触,为此我们特意做了这次调查,请根据你的真实感受回答问卷中的问题,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合作,谢谢!

1、请问你是大几的学生?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相比高中,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A.高中 B.大学 C.都喜欢 D.都不喜欢

3、你的好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能够真心帮你的朋友)多数是在高中结交还是大学?

A.高中 B.大学 C.都有 D.没有

4、大学中,你大多是出于什么原因结交朋友的?(可多选)A.家境 B.生活习惯 C.共同爱好 D.人格魅力 E.其他

5、哪个阶段的同学及师生的关系更好些呢? A.高中 B.大学 C.都好

6、在大学里你是否还像高中那样勤奋学习,还是以过科为目标?

A.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 B.努力学,以后深造或出国C.过科 D.以玩为主,学业为辅

7、在大学学习阶段中你是否经过了一个适应期? A.是 B.不是

8、对于学校的不公平你都是怎样对待的? A.跟学校据理力争 B.发牢骚 C.无所谓

9、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你认为你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是什么?(可多选)A.生活习惯 B.为人处世 C.内心成熟 D.无变化

10、在大学生活中你的自控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A.是 B.不是 C.不清楚

11、经过大学的深造,你觉得学到了真正的知识了吗? A.学到了 B.没学到 C.不清楚

12、哪个学生时代的目标更明确,生活更充实?

A.高中 B.大学 C.都有明确目标 D.都没有明确目标

13、请你谈谈你个人对今后大学生活的想法或者谈谈你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你配合我们的调查,谢谢你的合作!

附录2

1、想法?发现现实社会是很残酷的,生活是很让人无奈的。以后不打算走学术这条路,所以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不喜欢的浅尝辄止。理想很遥远,所以暂时不考虑了。考虑今后应该怎样利用时间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来迎接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希望大学生活中更多的是平等,每个人应依据自己的能力去拥有,给每个人空间去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而不是依附着物外关系。想通过努力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同时想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提高文学修养。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2

一、两部教材具体内容的递进性和重复性比较分析及处理建议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在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中专门以“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框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一框题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 高中教材阐述和大学教材阐述差不多, 而且难度也不大, 所以可以考虑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学。而要重点介绍和详细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所以, 中学所学的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充分理解大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下的分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分观点中学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 并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在这一点上多加分析, 加强理论传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与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单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 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 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单元主要设置了三课。前两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关系, 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的主题相同: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只是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这一主题, 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经过比较发现, 除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外, 其他内容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都有详细阐述。所以大学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抓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点说细说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的学习, 为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打下理论基础。高中已经详细学习过这部分知识, 为了避免重复学习带来的学习厌倦, 建议大学教师不要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的说明上, 而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章的论证思路和知识间的逻辑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 认识的本质。

(3)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高中知识是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学习的。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通过比照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知识点, 高中《生活与哲学》没有提及。而且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辩证思维能力较强, 尤其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对待真理的态度, 直接关系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所以, 大学政治教师在本章其他知识点略讲的同时, 建议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而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几节课内完成, 更不可能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节课上一下子铸就。我们的思政课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时, 就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忌讳纯理论讲述, 建议选取学生身边的、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使学生处于价值取舍的两难境地的真实场景,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发现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与《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就在于绪论和前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章到第七章内容, 与高中课程也有交叉, 但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中, 我将在其他文章中作论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意义。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知识相衔接的高中知识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单元设置了两课内容:第一课介绍社会历史观, 第二课专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经过比较发现, 其中, 第一课学习的理论与大学教材直接一致。而第二课内容大学教材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中的, 所以就没有再单独设置一章。这种思路也符合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这部分知识方面, 论证思想非常一致, 重点难点也相差无几, 只是在个别问题上与高中教材有详略差异。

第一, 关于社会发展状态问题。《生活与哲学》是直接点明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介绍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观点。作为老师, 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 尤其是介绍社会形态的内涵时, 一定要说细说透。只有概念清晰, 才能有效理解和分析相应问题。

另外, 虽然这里提到的观点在中学教材里没有明确提出过, 但观点论证所用的史实和道理, 高中生却早已掌握。所以, 突破这一重点, 建议教师在讲清概念, 观看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反映的哲学观点。

第二,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对高中毕业生来说, 科技的重要作用非常熟悉, 但不是《生活与哲学》中强调的, 而是在学习其他课程中获得的。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 “科技的作用”这一命题是一个经济命题, 而不是一个哲学命题。所以, 大学教师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上要加强学生的哲学意识。

第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生活与哲学》是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下提到了个人, 但也只是强调:个人离不开社会, 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所以, 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的作用, 不仅仅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服,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建议

(1) 树立资源观, 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作为大学政治教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要求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大学政治教师应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而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收集编辑更多的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在指导生活中落实教材知识点, 在教学知识点时指导生活,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树立学生观, 把学生当做教学中心。

教学,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主导作用。但是, 教学的效果却不是看教师状况如何, 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 大学教师要树立学生观, 时刻把学生的状况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树立实践观, 注重身体力行。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教育 化学教学 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10-01

0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社会实际,教学方法要注重操作和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具体化、深刻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知识使高中化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具有现代化教学的气息。

1.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高中化学的一些概念、原理理解起来很抽象,学生要学好化学,就必须首先掌握化学语言(元素符号、物质属性、反应符号等),然后才能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去理解化学。

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和厌烦感,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知识,增加感情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烧的砖有的是红色而有的是黑色,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因为烧砖的粘土含有,C、Fe,经过烧制后,会被氧化为fe2O3,而该物质是红色。但是在如果有水,C与H2O反应后,生产CO与H2,具有还原性,能把红色的Fe2O3还原为黑色的FeO,所以成为了黑色。这就是一个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最好例子。这种例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是令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头疼的一门学科。提起来化学,学生们就会想到元素周期表,各种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很多复杂的微观和宏观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师能够运用生活语言,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这样有利于降低化学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

1.3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纷繁复杂,微观理论理解起来过于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知识难点进行分散,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习惯。

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在使用钢笔的过程中,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墨水,会造成钢笔堵塞。其实,通过化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墨水其实是胶体,不同的胶体其本身自带的正负电荷量不同,当两个或者多个胶体互相接触时,会降低同类电荷数,使其融合在一起,进而发生堵塞现象。

另外,教师也应该多加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认识,让学生把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引用生活化元素。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本节课的“前奏”。如果一开始利用生活实例就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吸引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这节课中,情景导入可以这样设置:市场上的“白色”银耳为什么致癌物质严重超标?“白色”银耳跟二氧化硫有什么联系?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相关新闻背景和图片展示,向学生讲解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通过燃烧硫磺来熏蒸银耳,产生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的作用,因此使银耳产生视觉上的美观。在课堂导入中选定某些生活中的实例,不仅能激发学生情感和对意识的刺激,引起他们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还能加强学生社会意识和与生活联系的思维习惯。

2.2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元素。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更加上升了一个层次,对化学元素的学习更加广泛和深入,对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研究更加微观和理论化,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剖析生活素材,从生活中提炼出化学知识和原理,再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化、形象化的概念,运用类比、比喻的方法,使知识深入浅出。例如在学习“水解平衡”这节课时,很多学生对水解的过程理解困难。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课件,模拟水分子和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离子水解现象并到达平衡状态的过程,通过放大分子组成和离子的运动过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有机溶液之间的等体积混合后而不等于各自体积之和,这点让有的学生比较困惑,教师可以把这个过程比喻成乒乓球和篮球之间的混合,乒乓球相对篮球很小,很容易进入篮球之间的空隙。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比拟成化学微观世界的现象,有助于学生充分的理解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2.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生活中感悟化学。化学这门学科揭示了生活中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化学概念、符号、系统理论,而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传授抽象的概念,灌输理性的被动接受思想,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这就本末倒置,没有达到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和实践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习题的修改和完善,把理论性过强的习题改编成生活气息较强的习题,使学生更多地运用化学知识了解现实世界。如在学习干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个简便电池:用废电池的锌壳和碳棒,插进稀盐酸中,把小灯泡和电流表连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就会使学生懂得课本上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同时生活中的现象又是如何反映化学本质的,使学生获得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4

年级小组

您好!我们是长岭麦韵芳小学的学生,我们正在搞一项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打扰您几分钟,请填好问卷。谢谢。

1、您是否知道垃圾分类处理()

A、知道B、了解一点C、不知道

2、您家里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吗?()

A、有B、没有

3、您觉得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有帮助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4、您认为垃圾分类处理有什么好处(可多选)

A、便于回收利用B、减少垃圾量 C、利于垃圾无害化处理D、利于改善生活环境

5、您所在村社是否有设分类垃圾桶?()

A、有B、没有

6、您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

A、是B、否

7、您所知道的垃圾分类知识是从什么途径获知的()

A、报纸 B、电视C、社区宣传资料D、其它

8、您家对有害垃圾的处理办法是()

A、直接扔掉 B、送到专门回收站 C、存放起来 D、其它

9、请你选出以下你认为是可回收物品的选项()

A、塑料袋B、玻璃瓶C、废电池D、牙膏皮E、纸巾F、建筑垃圾G、塑料泡沫H、食物残留物

10、如果村里有垃圾分类垃圾桶,您会分类投放垃圾吗()

A、举手之劳,会B、比较麻烦,不会

11、您认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哪些()

A、公众环保意识淡薄B、设施不完善C、宣传力度不够D、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甚少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12、您对于垃圾分类是什么态度()

A、支持,这项工作很有意义B、反对,没这个必要C、无所谓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5

各位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关于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方面的调查工作,需要您的参与,衷心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回复这份问卷。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不会泄露个人隐私,统计数据仅供研究使用。

对于您的大力帮助,深表谢意!1.性别():A.男;B.女

2.就读高校:大学/学院

3.所属院系:/专业 4.所属年级():A.2012级;B.2011级;C.2010级;D.2009级 5.6.7.8.家庭居住地:省市县(区)家庭生活地域():A.城市;B.乡镇;C.农村;D.农场;E.其他:家庭经济状况():A.优越;B.良好;C.较好;D.一般;E.较差 父母职业():A.农民;B.工人;C.自由职业者;D.教师;E.医生;F.公务员;G.其他

9.您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可多选)(): A.社团活动; H.玩游戏; O.看电影电视; V.看报纸; B.课外科技活动; C.勤工助学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图书馆看书; F.教室自习自修;

I.交朋友;

J.旅游; K.考研; L.写日记; M.散步;

P.听报告讲座; Q.逛街;

R.打牌下棋; S.与人聊天; T.读文学作品;

W.上网; X.睡觉;

Y.弹奏乐器; Z.其他:G.体育健身; N.听音乐; U.读消遣杂志; 10.您上网主要做什么(可多选)(): A.玩游戏; E.看新闻; I.交友; M.其他:B.看电影电视; C.听音乐;

F.收发邮件; G.聊天;

J.博客; K.微博;

D.网络购物; H.编辑文档; L.养宠物; 11.闲暇时的旅游频率():A.偶尔;B.几乎没有;C.经常 12.获取旅游资讯的途径(可多选)():

A.电视;B.杂志;C.报纸;D.网络;E.别人介绍;F.其他: 13.闲暇时间旅游地域():A.郊游;B.省内游;C.跨省游;D.海外游 14.闲暇时间旅游出行方式():

A.步行;B.自行车;C.汽车;D.火车;E.船舶;F.飞机;G.自驾车

15.闲暇时间旅游目的(可多选)():

A.观光;B.度假;C.疗养;D.探亲访友;E.购物;F.宗教朝觐;G.放松心情;H.其他:16.喜欢的旅游景观主要有(可多选)():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

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地方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 17.闲暇时间旅游开支():A.几十元;B.几百元;C.几千元 18.您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闲暇教育():A.有必要;B.不清楚;C.无所谓;D.没必要 19.如果您是大

一、大二学生,您对大学期间闲暇时间安排有何预期或展望:20.如果您是大

三、大四学生,您回眸大学期间闲暇时的生活有何感想

衷心感谢您抽时间完成这份调查问卷,祝您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高中关于生活哲理的作文800字 篇6

在学校里,一个优等生面对考场的失意,心境总比他人坦然,没有过多的抱怨,没有郁郁寡欢。只有继续学习,做自己的习题,吃自己的饭,睡自己的觉。按自己的作息表一步一步地走,因为他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而一个差生面对考场得意,那情绪就是铺天而来的海啸拍打在岸上,肆意抒发自己的激情,甚至感觉走上人生巅峰,下一次考试来临之间,他又会恐慌,因为他也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结果一般是优等生继续优秀,而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差生,又回到了末层。

这听起来像我在歧视谁,但并不是。价格总会回归本质对于许多事都很适用,但不是说你在底层,就一辈子无法真正爬起来,因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本质,别有深意。价格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看得见,维持了市场秩序,而本质即价值又从何得来呢?书上讲“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反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价值就越低,就如珍珠与沙砾的区别。沙砾随处可见,一般看来毫无价值。而珍珠呢?古来有多少人赞美,多少宫殿、服饰上有它的点缀,价值自然也不用说了。珍珠来源于沙砾,一粒沙砾进入蚌中,经过多少岁月的打磨,受过多少苦难才成了一颗洁白剔透的珍珠。从一粒沙砾到一颗珍珠,价值得以升华,本质得以改变,所以本质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你的某个时段就决定得了你的一生。

人的本质也可以改变,但不是穿多昂贵,多华丽的衣服,带多稀有,多珍贵的饰品。而是从内心改变,从思想改变,从行为改变。继续之前的例子,一个优等生,考场的失意并不会打垮他,他依然继续学习,努力学习,不管其他,静候价格回归本质。失意并不可可怕,可怕的是丢失了坚守的本质。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7

“准白领”阶层是本文所提出的新概念。 本文对 “准白领”阶层的定义为:在城市中从事白领阶层的工作, 但由于收入、物价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自身的生活水准达不到白领阶层的水平, 而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的那部分人。

众所周知, 白领阶层是中产阶级的主力, 兴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国际上, 白领通常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从事脑力劳动, 以办公室为主要工作场所, 以知识和技能获取薪酬的群体, 这部分人通常以大学的教授、能够带来生产效益的科研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国有企业的高层经营者、外资企业中高收入的职员、个体私营企业主、医生、律师、会计师和部分演艺人员等为主, 其生活方式、话语表达、消费行为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形塑”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而由于国家间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中外白领间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表1 的数据比较上海和纽约的白领阶层在房价与车价上的差距。

通过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理论上, 美国纽约的白领阶层7~8 年的工资可以买一处住房, 中国要需要30 年左右。 在汽车方面, 纽约白领阶层半年的工资收入可以购买一辆中档汽车, 而上海白领阶层需要两年的工资。 也就是说, 我国白领阶层同样的工作, 相对于国外白领阶层却拿着较低的收入, 并要购买价格高于国外的房子和汽车。 为此, 他们不得不成为“房奴”、“车奴”、“卡奴”, 相对于国外白领更倾向于旅游、体育活动等更为休闲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白领阶层更多的是处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 可以说, 我们从事白领工作的人不少, 但能够达到白领收入水平, 过上白领生活的人并不多。 通过以上的比较, 可以认为我国有一大部分人是处在一个“准白领”阶层的范畴。

综上所述, 准白领阶层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从事白领工作的人们没有达到白领所应具备的生活水准, 而使这一群体处在向白领阶层过渡的形态。 他们作为社会的主流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但又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高学历、工作重、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的特征。

2 青岛、上海“准白领”阶层生存状态调查分析

据统计, 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比例已经赶超第一、二产业, 市场化的步伐速度非常迅速。 白领人数更是不断增加, 形成了数以亿计的白领阶层。 他们大多从事管理、专业技术等第三行业, 这部分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推动整个国家进步的主要力量。 当前, 这部分人大多以80 后和部分90 后为主。 这部分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成长, 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历练, 可以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的第一代人。 他们面对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之前没有, 之后也会很少存在。 有人说80 后、90 后是垮掉的一代, 诚然, 他们生长的物质环境的确比他们的父辈、祖辈进步了很多, 可他们生长的社会环境却比前者更为困难。

在这之中, 从农村、小城镇进入到城市生活的青年人来说更为突出。 这部分人经历过大学教育进入到城市工作, 从他们进入社会起, 就面临着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等问题。 他们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从没有工作到有工作, 从低薪工作到高薪工作, 从没有房子到有房子, 这中间还要面临结婚, 生子, 养老等问题, 由于他们当中很多人因为家庭收入原本就很低, 使他们连“啃老”的资本都没有, 从而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与精神压力。

“准白领”阶层大多在企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 并以在企业工作为主, 他们要从事的工作受制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 致使他们的收入并不高, 使他们处在 “准白领”阶层的生活阶段。 《职业》杂志、中青在线、智联招聘联合进行了“职场压力调查”, 调查显示, 有42%的被调查者觉得压力较大, 觉得压力很大的有20%”。 2010 年3 月进行的“小康职场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76.7%的“80 后”和81.7%的“70 后”感觉压力“较大”或“极大”, 38.8%的“80 后”和50.4%的“70 后”有被榨干的感觉。 工作的倦怠感, 生活的无力感, 是他们的普遍状态。这一调查反映白领压力比较高。 另外, 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生活压力的首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压力。 青年白领内部收入差异大, 中低收入者比例较高, 少数人甚至入不敷出, 尤其高房价对偿还房贷或期待购房的青年白领形成了巨大压力。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 当房价超出居民年收入的6 倍时, 就会对居民幸福构成威胁, 从而可见在高房价、高物价下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看一下当下“准白领”阶层的生活状态。

小A出身于农村, 31 岁, 2008 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家装饰公司做室内设计, 每月的工资大概六千元左右, 加上每月的加班费大概有八九千元, 每天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上下班, 除了正常的八小时工作, 还要在家不时的加班赶工做图纸, 还要去外地出差, 数年如一日, 终于2014 年在上海的嘉定区花费200 多万买了一套90m2左右的二手房, 他首付了50 万, 贷款150 万, 分30 年还清。 已而立之年的他也在2014年完婚。 夫妻二人基本上一个人的的工资付房贷, 另一个作为家庭日常的开支, 从嘉定区到徐汇区, 每天上班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 他不抽烟, 基本不喝酒, 两人婚后以前的看电影、出游等浪漫活动少之又少。 称得上白领的他, 可过的生活却不是白领。

小c, 35 岁, 2006 年毕业于西安的一所大学, 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工作, 凭借家庭的积蓄, 在毕业后不久就在李沧区花30 万左右买了一套70m2的二手房, 首付20 万元, 10 万元贷款分十年还清, 每月还贷1000 多元。 小c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 平时每月工资3000 多元, 除去每月的房贷, 只有2000 多元, 妻子在一家公司做文员, 每月只有2000 多元, 夫妻两人还要抚养孩子, 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 还要为孩子支付昂贵的外语补习班, 至今无车的他为了节省上班的费用, 手机上安装了好几个打车软件, 以获得更多的打车优惠。 在日常的开支上, 不时还要用父母的退休金补贴家用。 十年如一日, 今年终于还清了房贷, 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 他又不得不把父母接来, 原来的两室一厅的房子就显得拥挤, 不得不在今年又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居室, 而这次的还贷之路更是漫长, 他所背负的压力还将继续。

从以上可以看出, 当代在中国“准白领”阶层由于其物质基础的薄弱, 使他们面临着房贷、婚姻、职业方向的困惑, 总是处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下。 另外, 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劳动力过剩的影响, 他们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往往处于下风, 一旦与雇主产生劳务纠纷, 在法律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处于危机感。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 在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 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生活方式。

3 “准白领”生活压力大的原因分析

3.1 历史的纵向原因

白领阶层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出现, 大学扩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催生了这一阶层, 在这个过程中, 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 大学自1998 年扩招以来, 使得原来作为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更加的普世, 给予了更多的人进入到大学,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对人才的培养更为有利的措施, 同时, 这一制度使得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工作水平而进入到城市, 作为市场经济下第一批进入到城市的白领, 他们注定要面临更多相对于国外白领的困难。 另一方面, 我国改革开放后,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城市化的进程愈来愈快, 城市的地域、人口、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人们对房子等物质的需求愈来愈大, 从而助推了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的大环境。

3.2 城市固有社会基础的薄弱

我国由于处在历史上最为快速, 最为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 而之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基础的薄弱, 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以上海为例, 上海的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00 万左右猛增到现在2500 万左右, 人口翻了4倍多, 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3.3 个人发展能力的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差异, 受教育的背景差异, 使得他们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也不同。 当前,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不断增长, 而由于大学规模过快的发展, 各个大学之间的教育水平良莠不齐, 很多地方院校的教学仍然是照本宣科, 使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掌握应具备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工作中, 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一部分的人能够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较突出的工作能力, 以及更强的适应性, 从而获得不错的工作成绩, 为自己积累了良好的物质水平。 而另外一部分人受自身水平所限只能按部就班的去适应社会, 适应工作, 从而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

3.4 相对剥夺感

物质生活的不满所产生的结果就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巨大压力, 更增加了“准白领”阶层生活的整体压力, 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产生相对剥夺感。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其他社会阶层的收入迅速增加, 农民工、蓝领阶层的收入不断增加, 缩小了与白领阶层的差距。 而作为受过良好教育, 从事白领的工作的人们, 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 收入并没有随社会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提高。 他们的收入与较高社会阶层相比差距较大, 难以追赶;相比体力、技术劳动者等较低社会阶层, 他们的收入也并没有明显优势, 而他们又要面临高房价和较大的工作压力, 使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低于农民工、蓝领阶层。 由此所带来的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以及巨大的差距使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

4 发展的趋势以及建议

4.1 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准白领” 阶层的相对剥夺感,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收入较低, 而所处的生活环境压力又大, 难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理想生活。 白领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中间阶层, 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促进这一阶层的收入。 经历30 年的经济增长, 我国国民的收入仍然处在世界的中低下水平。 对此, 国家应该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提高人们的收入, 使人们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促进白领阶层的崛起。

4.2 控制物价水平过快增长

当前我国人们收入增长水平与物价增长水平的差距过大, 人们的收入难以满足支出的需求, 这也是人们生活压力较大的原因。 因此, 对物价实行宏观调控, 确保物价水平处在一个合理的空间, 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 显得尤为重要。

4.3 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

我们的城市发展应立足于十三亿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 在于国外城市发展的横向比较中, 我们的城市地域与功能的发展应该更大、更强。 而我们目前的政策却在一再的压缩土地供应指标, 笔者建议应放开土地的供应, 给城市的发展更多的空间, 促进城市在有序的状态下, 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 建立更多、更大的城市群。

4.4 改革户籍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对人们的地域限制, 缩小地域因户籍不同所造成的福利差距, 给予人们在同地域竞争更多的公平性, 促进人才的充分流动, 促进人才的充分竞争, 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4.5 鼓励 “准白领”阶层自主创业

一个成功的创业, 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创业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体, 打破某些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垄断, 使经济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 使经济充满活力, 也使得企业对于人才更加重视, 对于人才的争夺必将增加这些人的收入, 这对“准白领”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4.6 鼓励 “准白领”阶层向中小城市聚集

在中小城市, 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存在着获得较好物质水平的机会, 而中小城市对于人才也同样渴望, 充分发挥市场的经济导向作用, 实现人才的流动, 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和人才的合理布局, 缓解人口向大城市不合理流动的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4.7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业的白领阶层与时俱进的掌握相应的技能。 巨大的工作压力, 使准白领阶层处在较大的危机意识下,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社会应建立起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使他们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依然能够有机会获得技能进步的机会与空间, 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 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涌入城市, 促进了白领阶层的崛起, 但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低于国外白领的生活水平, 从而实际上处在“准白领”阶层的范畴。对“准白领”阶层生活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通过增加“准白领”阶层的收入, 改革户籍制度, 鼓励“准白领”阶层自主创业等措施, 来促进“准白领”阶层的发展。

关键词:准白领阶层,生活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凌云.上海白领生活压力调查与分析[J].青年发展与社会, 2012 (1) :29.

[2]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4) :85-94.

[3]汪慧, 王冲, 张延华, 等.浙江青年白领都市融入状况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 2014 (1) :88.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各个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大量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将社会生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利用社会生活导入教学,运用生活实例讲授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简单地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感知生活、发展生活。

一、高中历史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及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行)》也指出:“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的编排形式,整合了人类社会“三大生活”,并使之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历史课程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生活化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却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缺乏生命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但大多是抽象的宏观历史知识,很少涉及具体的微观历史知识。

2.可行性

有人曾说:“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在这一形势下,对生活化教学的构建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三、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做到以史为鉴。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

2.教学语言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而生活化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

例如,我在讲解内阁大臣和丞相的区别时,就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作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可以选用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例如,“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是历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史论,常常被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培养出姚明,而我们这里就培养不出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才培养出姚明,而改革开放前却培养不出呢?我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4.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如果教师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

关于农村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9

基本情况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杨之阳

实践的主题:感受农村生活

时间:寒假期间

地点:某农村

这是我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时间比以往都长,想来不能让这个暑假那么无聊的度过,于是去了外婆家体验山区生活。外婆家住在一个小山坡上,环境特别好,四周环山,但是交通也还算方便。就这样,开始了一个星期的体验生活。

早上赖在床上的我被外婆叫起来说是要去挖笋,这一听,困意全无,因为以前只知道吃笋,没挖过。在路上问外婆冬天有什么笋那,外婆说冬天有冬笋,黄泥拱。冬笋是长在地面以上的,而黄泥拱是长在地下的,能否挖到黄泥拱就看你经验了。根据外婆的“传授”,在竹子旁边裂开的地方往下挖就有可能会有,但是我挖了好久都没挖到,可是外婆却一挖一个准。虽然没挖多少,但是收获经验多多哦。比如说笋的种类有:早笋,水笋,鞭笋等等,还有一些不同笋的挖掘的技巧。这让我又想起了一个事儿,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和外婆一起去摘茶叶,也让我受益匪浅那,经过采茶,自己炒茶的一条龙服务,最终喝上了自己弄的茶。所以当中午吃到了自己挖的笋,感悟还蛮多的,同样也验证了一句话:自己创造的劳动果实吃起来才是最好吃的。

下午,正好碰到了,外婆他们大队要在一个湖里面抓鱼。然后在这个放完水的湖里抓鱼,然后大家抓回来的鱼按每家人数分。大冬天的,在这么冰冷的水中抓鱼,刺激啊。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看到水一点一点的变少,自己的兴奋度也在一点一点的增加,眼看着好多人都开始在湖的边缘开始“奋斗”起来了。随着水越来越少,再也忍不住了,也加入了这队伍之中。要知道水是很冰的,而且鱼只要没离开水,它就在游,根本抓不到,摸了半天也就摸到几个螺蛳。过了一段时间,水是越来越少了,有些鱼被陷在烂泥里头,一抓就可以抓到。反正整个场面是很热闹的,几十个人在一个小湖泊里抓鱼,这辈子都没见过。最后整个“抓鱼大会”结束了,外婆家分到了两条中等的鱼。总之水虽然很冷,但是这热闹的场面完全改过了寒冷的冬天。其实,我想大家也想有个好兆头吧,年年有余么。

其实在外婆家的生活还蛮丰富的,还有某天的晚上去旁听了外婆所在村的村委会的会议 因为不是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么,村里在开会讨论是否要把马路拓宽。还有其他两项的内容:

1、关于养老金的话题

2、关心孤寡老人的问题。其中,除了养老金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之外,其他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第一次去听这种会议,也感觉到了中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农村,人们会感觉到当家作主的味道。

其实在那里还有很多的活动,只要你投入其中,一定会收获颇多的。

主要体会

其实这次收获还蛮多的。首先,是动手能力,作为90后来讲,大多数人都没有参与过农活,因此也无法体会农民的辛苦,而你多动手的话,不仅对你的生活有一个升华,而且对于你以后的生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也能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其次,对于自己的经历也有好处。寒假几十天,如果天天重复的做一件事儿,那么如果你参与到一件有益的事中,那么你的假期你定会更加精彩。最后,我觉得能够反映现在农村的一种现状,我外婆所在的农村条件还行,可是现在中国一些偏远山村仍然不容乐观。所以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启示吧,虽

然中国整体的经济很好,但贫富差距仍然很大,而且仍没有想好的趋势。对我们大学生,我觉得也是个提醒吧。

几点思考

1.农村生活条件在什么时候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在全球经济持续不稳定的情况下,对中国,对中国的农村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3.中国政府对农村的改革会继续深入吗?

问题和建议

1.政府应该鼓励城市学生去农村进行体验生活,可以和农村学生进行交换

2.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10

小区里有一棵树,独独的一棵,站在一片青草之中。看不见树枝和树干,只有叶的绿。绿叠着绿,绿挽着绿,绿抱着绿,神采昂扬。

树下常坐着一个女人,一身泛旧却干净的衬衫,脚下摆着一堆又一堆小巧精致的蒲扇。每天从她的身边经过,她总是会抬起头,对着我憨厚地笑,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

天渐渐燥热起来,我准备去买几把扇子留着出门玩用,于是我晃到了女人的摊子前。

从每把蒲扇的装饰上我就感受到了女人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把蒲扇上都用不同颜色的细线系了不同的小东西,有粉色的爱心,有蓝色的鲸鱼,还有黄扑扑的小鸭子,每一把都让我爱不释手。

女人微笑地看着我手里抓着、怀里抱着,她那明媚的笑像夏日里的爬山虎,安静而迅速地覆过我的心脏。

我正挑选着,听见旁边的她熟络地和人聊天,张大婶关心地问她“你老公的脚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一点?”她感激地回应着:“好一点了,我们乡下人来城里本就吃苦,多亏大婶你的帮忙啊!”

我从她们俩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谈中得知女人来自乡下的偏僻小镇,家境贫寒,她深知知识的重要,于是拼了命的往城里挤,让她的儿子上城里的学校。而她的丈夫几天前在工地上搬砖时误伤了脚,只得卧床休息。现在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女人瘦削的肩膀上。

每天凌晨,既无清月的陪伴,也无繁星的拥护,一盏灯悄悄亮起,灯光下是女人那灵活的双手在不停地穿梭。在别人还在香甜的梦中时,女人已编织了好多把蒲扇了。她生活的虽然很辛苦,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她笑着告诉我她准备等丈夫好了,全家一起出去玩。她那充满笑意的眼中,仿佛要溢出名位幸福的汁水来。

我选了一把带有金黄色小太阳的蒲扇,因为我感觉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太阳很像女人,即便面对生活的苦难与艰辛,都能散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激情与向往,都能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午后的阳光荻絮似的,淡淡轻拂,女人坐在她的摊前,怀着对明天的向往,用对生活的热爱,编出一个又一个太阳蒲扇。

文|胡晓晖

荐|张 玲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11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生生活 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历史课程教学是门独特的艺术教学,若在教学中能应用美学尺度,有效发挥情感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将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世界,回归真实的情感,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取得快且好的发展效果。

一、将高中历史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的思考

在教育改革后历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接通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显得尤为重要,若是给学生灌输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已显得无力,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下厌恶枯燥无味的学习,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所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而让历史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的意义尤为重要,历史教学回归到生活则需要形成学生生活与教学相融合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当注重有效的将教学往学生生活方面扩展,这样不仅是实现了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兴趣,同时在无形之中也会推动教学的理念。

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窥视

(一)高中历史教学接通生活的可行性

学生对历史的掌握不仅仅是在于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在于应用历史经验和教训看待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会以史为鉴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深度剖析问题的利弊,使得高中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懂得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学习历史回归到学生生活需要教师对其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其一如何将历史问题有效的和学生生活接通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大任务,教师首先应当反思的是历史问题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接通点,而不是在毫无意义的将历史硬板的解释。其二是教师在于对待历史问题做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能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通的,能做到十分有效的接通是再好不过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结合

教师应当做到的是学生是不是能接受的问题,而后考虑的问题才是学生生活与历史问题结合后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好比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虽然这一是距今有很长历史的教育方法,但却仍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生活的不同,利用学生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进行分析和解剖。对于“商鞅变法”,这个距今已有很长的历史,是一套变法求新的策略。教师可以在处理历史事件内容中让学生将自己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启发。并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事件以之相对比,深度剖析当中的细节,使学生在吸收历史知识时,也学会了如何触类旁通的应用到生活中。

三、如何让历史问题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的策略

历史课程教学如何理想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如何使高中历史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达到最大的效益?这是将高中历史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而在如何处理这两者关系的问题上唯有通过准确的策略措施,才能有效的将目的达到最大化。

首先教师应当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实践,努力在气氛的带动下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实践。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践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对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而后,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或者是让学生有的一定的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压力所在。教师对实践内容的巧妙布置也是很重要的,能使学生对实践存在着刨根究底的心态。其次,还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时充分考虑问题,让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人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的辩证观想结合。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融合需要学生学会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去分析整合,唯有此才能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学生在学习历史实践性操作并不只是局限与在考试上的应用,更在于学生能够主要积极并亲身感受的去学习,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而当学生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下,学生则能够认真刻苦的学习和研究,并在学习研究中发现规律。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根据历史教科书中故事的趣味性和哲学性,适当的将历史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使教学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使学生学会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正如我们历史教科书中传授的多是以弘扬爱国主义、宣传正确的道德观。教师可以从故事里说明的道理教育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比如在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重长辈,谦虚友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品质……

四、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間链接的重要性,需要历史课堂教学拓展及教学生活化,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历史教学加上现实生活的调味剂,增加时代感,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艳丽.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下的生活化课程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2] 赵福祺.和谐·自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策略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8期.

关于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比较的调查报告 篇12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阐述

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Jhon 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腐旧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3]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教育程度低下,广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在意识到中美之间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翻了半个跟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在他所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中得以实践。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1927年起,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中先后做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演讲,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4]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5]”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推陈出新,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真正把学校纳入社会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并把二者融为一体。[6]陶行知说,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7]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8]他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救出来,[9]并强调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二、两种观点的异同点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相似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吸取和改造,二者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试图解决实际问题。

(1)强调生活与教育必须联系起来。杜威与陶行知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教育弊端。在杜威看来,一个生命从它降临之时,教育就伴随了他的一生,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教育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教育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使我们的辛劳和精神得到满足的同时,进行学校教育时也要注意关注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在陶行知看来,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自存在,同时他认为教育是人生活所必须的,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2)两种思想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去适应生活,更新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他认为学校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牢笼,使儿童能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杜威所要做的是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有活力更益于儿童个性发展。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适应生活并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3)二者都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其教育观点。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甚大,同时1897年杜威发表《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关于教育的纲领性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另外还有《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及《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2.“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差异性。

(1)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不同问题。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主国家,在资本主义取得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逐渐滞后,对杜威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与生活的相背离,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对陶行知来说,他的目标是用科学和教育来挽救中国,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与科学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陶行知作为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强调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学说,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曾说:“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的。[7]他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2)两种思想的侧重点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良方法,他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11]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在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这是他思想和实践的一大特点。他希望每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侧重于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教育,以教育来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并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实现富民强国。可以说,杜威所讲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只是在学校范围之内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12]“生活即教育”在内涵上要比“教育即生活”丰富很多,但“教育即生活”更具实践操作性。

(3)二者有本质的差异。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不仅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决定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根本不同的。两人都倡导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词语却包含着迥然不同的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的实践的教育论,而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验的教育论。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把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是显而易见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它是垄断经济和政治发展在美国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是为了解决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教育原则是建立在经验论哲学观和生物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中国人民的教育实践中土生土长起来的,正如陶行知所说:“我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启发而来的。”[13]他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从中国整个社会着眼的,是特别着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而且无论讲社会或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依皈。就其思想来说,它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的。[5]

三、两种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日趋彰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已有的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因此教育回归生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于生活。

在当今时代,应试教育无形中成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大家追求的目标,学校的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对于我们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缺陷,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把社会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使学生感受社会生活。正如“生活即教育”及“学校即生活”的思想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并实施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寓教育于生活。

2. 注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发展。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与儿童生活相契合,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自由发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时也强调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让儿童解除束缚,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中,从自由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教育,成为对社会对民众有用的人才。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也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选择判断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实学生的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做中学”,体验生活,体验成长。[15]

3.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上一篇:范文作文我心中的小河200字下一篇:奋斗者的故事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