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精选9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只有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体经济不仅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国超过95%的实体经济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正是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优化金融环境,落实好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助于吸纳就业、科技创新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广大中小企业,从而引导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自身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又严峻。在新情况和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需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优化金融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要健全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主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泛滥,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便捷服务。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公司治理、反洗钱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环境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金融资源配置和流动是否高效有序、组织体系是否完备等直接决定金融环境的未来走向,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服务效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重点发展对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外资银行等区域金融管理总部的建设,并为各类金融总部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和引进商品、股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完善保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着力建设一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投融资行业协会的自我完善;建立良好的行业信用体系和及时准确发布行业信息。
第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信用环境对金融安全稳定和金融运行效率、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以及资金流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是金融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成为信用高地,才能吸引各类资金的进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良好氛围。应不断深化以区域信用、社区信用、农村信用以及企业信用为主题的信用工程建设;重点做好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推进营销创新,积极提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逐渐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营销机制,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提升金融效率,加强信贷资产自由流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内的流动速率较为缓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信贷投放,改变长期偏低的贷存比长期偏低现状,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办法,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的积极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推进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缩短授信审批和办理贷款时间,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针对当前经济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恶意拖欠贷款、非法集资以及逃废银行债务等违规或违法行为,尽快研究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以确保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如,出台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职责,保护金融合法权益以及规范金融行为,加大对金融违规犯罪的打击力度等。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信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依据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分布现状,积极进行信贷资源配置与优化,优先支持“三农”经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同时做好贷款的投量、投速等的有机管理和控制。深入调查和研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贷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确保放款和收款自如。另外,重点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资本的规模、流向、借贷操作方式等,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一、江宁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 构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加快全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 区委区政府从组织保障入手, 不断健全和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 明确常务副区长亲自抓, 成立专业部门和机构具体推进落实。一是设立江宁区金融发展办公室。成立区金融办, 作为负责全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常设运作机构, 专门负责全区金融机构和金融秩序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以及金融信用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股权创业投资体系、要素市场等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二是设立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2011年元月, 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正式挂牌, 这是南京市13家区县中首家设立的上市办公室, 主要负责指导和推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推进拟上市公司的培育、初审和推荐工作, 服务和推进企业上市重组。三是组建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区内相关国有金融资产的基础上, 组建区金融创投集团, 作为区创业投融资的主要平台, 负责科技创业投资、风险创业投资、中小企业担保等基金公司的设立和管理工作, 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债权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
2. 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意见、发展措施和行动计划。特别是2011年以来, 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企业上市等内容, 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企业加速上市成长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科教创新园区环境机制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 以及《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555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意见, 并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扶持办法》《江宁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江宁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评奖励办法》《江宁区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区域金融发展强化了政策支撑、创造了良好环境。
3. 强化战略合作促使银行信贷支持
全区驻区银行达30家, 一级支行35家, 全区银行网点 (含ATM机服务点) 162家, 布局日趋合理、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我区进一步加强与银行机构的合作, 争取专业银行对江宁的融资授信, 扩大江宁的融资规模, 确保信贷融资满足全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求。近年来, 区政府先后与交通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省级或地区分行合作,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近2年内江宁区将增加银行授信超过800亿元。并组织开展了40多次各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活动, 金融机构对江宁经济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到今年8月份,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7.94亿元 (占全市总量7%) , 比年初增加121.73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增37.9亿元, 同比增长20.55%, 增幅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 今年银行放贷增加, 结构优化。各项存款余额1674.62亿元, 同比增长15.94%。贷款增幅高于存款增幅4.6个百分点, 环比又高出0.9个百分点, 表内贷存比53.6, 环比又提升1个百分点。
4. 资本市场显现改革效应
一是IPO重启“新三板”扩容, 江宁蓄发强势。到今年8月, 江宁区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 全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 (含新三板) 已达20家。企业上市融资130.7亿元, 其中首发募集资金82.6亿元, 再融资募集资金48.1亿元。全区拟上市企业储备企业80家 (其中纳入全区市管理的重点储备企业20家, 占全市的1/3) , 为实现“530”企业上市计划储备了后备力量。二是全区债券发行工作有序推进, 总规模近82.5亿元, 到8月末全区债券融资28.5亿元。三是全区科技创业投资同比增长16.2%, 区创投集团共引进14家基金公司, 注册资本10.1亿元, 实到资本1.4亿元, 总规模超过17亿元;股权投资于区内科技型企业和人才项目13家, 金额6000万元, 同比增长11.6%, 签订投资协议1.6亿元。
5. 地方金融平稳发展
到今年8月末, 上银村镇银行今年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5.82亿元和5.92亿元。到8月份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余额6.07亿元, 在保户数175户, 其中新增担保户103户, 新增担保业务3.78亿元。担保公司已发生代偿1878.94万元。14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536笔, 放贷金额104.09亿元。科技小贷公司和农村小贷公司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9.4%和17.6%, 均列全市区县首位。今年全区小额贷款公司新放贷1117笔, 放贷金额20.86亿元。到8月末各项贷款1638笔余额22.38亿元。小贷公司的发展, 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
二、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融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融资支撑, 据统计测算全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融资, 企业通过上市、债券、创投等直接融资不超过10%, 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规模矛盾依然突出, 同时融资需求与银行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尤为突出。
2. 资本市场现行运行机制与企业直融需求的矛盾
今年7月4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从6月到年底, 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 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在实际操作中, 每月具体发行家数要视过会企业的封卷情况和发行方案准备情况而定”。IPO审批机制, 需要地方充足的企业资源和需要企业树立信心坚持走好IPO之路;企业债券发行初审权下放到省发改委, 但现行审批机制和融资成本依然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推进;在经济运行趋缓的形势下, 创投机构的投资更为谨慎。部分小微企业管理粗放, 在相对规范的资本市场难以融入。
3. 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致企业融资“难、贵”
近年来, 因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 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仍是如履薄冰、增长缓慢, 借贷利率高位运行, 企业融资运作成本提升。今年以来, 银行资金成本明显提升,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过度强调不动产抵押, 多数企业符合银行认定的有效足额资产有限, 加之担保机构的服务质量及中小企业的诚信水平、信息透明度等问题, 抵 (质) 押物成为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三、对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抓机遇, 融资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
一是抓住宏观层面的利好机会, 政府引导, 扩大信贷融资。建立江宁区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 区财政安排首批资金规模3000万元, 以后每年视运作情况增加。区金融办牵头, 并会同区财政、工信部门制定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的运营与管理办法, 通过与2-3家银行合作按照1:10取得授信规模, 由合作银行向与园区共同建立的“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发放贷款, 帮助“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解决贷款调头资金, 解决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问题。在企业集聚的开发园区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试验工作。二是推广新的融资业务。通过银企合作等活动, 将企业需求、项目信息与银行新的融资产品对接, 加大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融资业务;三是进一步深化与战略合作单位的深度合作。促使合作机构对江宁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实质性作用, 与国有总部公司进一步合作, 尝试融资租赁、国有集团公司信托融资支持的具体合作, 争取区域信贷处置资源向我区倾斜, 中小企业享受融资服务。
2. 因地制宜做好农村金融和区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 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一是重点做好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建设, 培育和支持企业上市, 拟上市企业动态储备库不少于80家, 发挥区企业上市联席会议作用, 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主动走访, 上门服务, 加快企业IPO进程, 力争早过会挂牌, 利用“新三板”全面启动的契机, 力促2年内挂牌企业超过15家;二是充分发挥区域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 协调银行准入, 发挥创业担保国有控股公司优势,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三是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的作用, 发展和监管并重, 防控风险, 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 着力新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工作, 对全区企业债券发行加强服务指导和对上协调, 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申报成效, 真正发挥规范企业债券融资的功效, 降低融资成本。
3. 加快创投机构的发展, 打造功能完备的科技金融载体
一是引导创投业上规模集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 发挥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的引领作用, 加大在省市区备案风投机构的服务, 促进社会资本对区域中小企业的投资。二是设立科技创业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主导, 市场化运作, 专业化管理要求, 整合区内外各类资源, 依托债权融资, 深化创投服务, 拓展股权投资, 打造一个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基金募集和管理等业务的综合性专业科技创业投资平台。三是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引进和支持信息咨询、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中介, 以及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 引进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总部到江宁, 为科技型企业融资、上市、发展等提供专业服务, 营造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环境。
4. 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 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五年来,我县深入实施‚优化环境‛战略,按照‚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创新举措、注重长效‛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全县形成风清气正良好局面,助推大名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搞好调研,理清软环境建设整体思路。
为切实摸清我县软环境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多次选调精干力量,采取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到企业调研等方式,多层面征求了对各执法和服务部门的意见及建议,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聚集人才、争取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文件。先后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类专业市场意见》、《关于进企业检查备案制实施办法》、《大名县优化发展环境十项管理规定》、《大名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十条禁令》等规范性文件,为理清思路、展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抓住关键,集中实施软环境整治工作。
1、“三铁”手段,狠刹歪风。坚持全天候接受举报制度,随时接受企业、群众举报投诉。对干扰破坏经济环境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以铁心肠、铁纪律、铁手腕,进行快立案、快调查、快审理。五年来,共接受投诉举报148件次,立案查处71件次,党政纪处分14人,停职5人,刑事拘留2人,辞退人,诫勉谈话人,1
调整工作岗位6人,通报批评42人。召开3次公开处理大会,对15件典型案件,对22人公开处理。狠刹了‚四乱‛、‚五乱‛歪风,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2、四项措施,强化对部门监督。一是建立预警档案。对全县所有涉企执收执罚部门及企业分别建立预警档案,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梯次预警,及时对违规检查收费行为进行整改。二是发挥监测点作用,对环境动态情况进行监测反映,定期分析,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实行‚三深入、三沟通、三反馈‛机制。通过抓实‚三个三‛,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影响发展环境的各种问题。四是每半年开展一次百家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重点对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执法执纪、审批收费部门进行满意度评议。2007年4月,原市委书记孙瑞彬对这项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很好!只要按住了环境这个‘命门之穴’,大名的经济社会一定会快速发展!‛
3、严格落实备案制,规范部门行为。为规范执法执纪部门进企检查收费行为,按市、县要求严格实行进企检查备案制度,对不能提供有效依据申请的涉企检查收费坚决予以制止,有效地制止了涉企‚五乱‛的发生。五年来,共拒绝执法部门无理申请20余次。
三、强化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
1、完善涉企服务制度。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解决第三产业建设项目入住户子女入学及常驻户的实施办法》、《关于成立大名县重点投资项目带办处的通知》等一系列惠商、便商、护商政策,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2、拓展涉企服务平台。今年4月份,成立了大名县重点投资项目带办处,对全县投资3000万元或300万美元以上重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进行带办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接受咨询30余次,为6个重点项目提供带办服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1项。带办工作受到县主要领导和项目业主的好评。
3、畅通涉企服务渠道。一是开辟了‚政企互动‛网络信息通道,随时受理、承办企业网上投诉、咨询的问题。二是积极深入调研变坐等投诉为‚出门‛主动询诉,变单一自诉为‚进门‛积极帮诉。五年来,共与项目业主电话联系700多次,到企业、项目工地实地调研400多次,到公路暗访50多次,使及时发现的各类影响环境问题,全部及时解决在了萌芽状态。三是落实‚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了对在大名投资的外地车辆和途径大名的过往车辆(包括三马车)只纠章、不滞留、不罚款,为县内外重点企业运输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使其在大名境内畅通无阻,受到了客商的好评,五年来,共发放‚绿色通行证‛500余个。
四、加强宣传,着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是在县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后播放优化环境字幕,公布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电话;二是组织28个优化环境工作重点部门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开承诺和践诺;另外,开通行风热线,各执法部门领导与群众在线联系,接受监督。三是先后开展了深入开展‚行政提速、服务提质‛、‚优化环境‛解放思想大讨论、‚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大讨论活动,制作了《‚环境年‛里话环境》电视专栏。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县优化环境的经验作法先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栏目、《邯郸日报》、邯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报道,扩大了我县对外影响,树立了我县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
2、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通过树立廉政文化警示牌,‚一元公交‛车后窗电子显示屏来循环播放廉政警言警句,户外显示屏来播放全国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向全县领导干部群发廉政短信等措施,加强廉洁从政教育。人民网、新华网、邯郸日报分别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报道。
五、推进权力公开,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证券业,实体经济,创新驱动
一、概念界定(1)实体经济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2)金融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将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在直接产出、解决就业、实现资源配置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的功能包括:一是融通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之间配置资源。二是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在一定的程度上,资本市场、银行、投资基金等可以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解决大额、长期资金需求。三是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都是实体经济投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五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将风险配置到有承担意愿且有承担能力的经济部门或经济主体。六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七是通过金融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3)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支付结算的需要,发展于实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通过融资、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过度,会产生泡沫,使得经济不稳定;金融发展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交易成本过高,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背景与重要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即是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认为,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决定,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三、证券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指出证券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一级市场的承销与保荐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经纪与投资咨询业务,证券自营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以及其他证券法规定允许的证券业务。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之前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证券业目前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合作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目前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
(三)以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方法为实体经济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利用金融的效率。
四、证券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证券业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发展跨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证券业可以为境内企业跨境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承销、托管、结算等中介服务;可以在港、澳、台和其他境外市场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设置子公司;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并依托上海自贸区等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机制和政策,为境内外个人和机构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证券公司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具体可以:开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加快融资类业务创新;稳妥开展衍生品业务;发展柜台业务;自主创设私募产品。这既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鼓励的,也是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互联网思维。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证券业应该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消费金融走向健康发展,反映出在监管趋严与行业大浪淘沙之下,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新展望和新秩序。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覆盖面更广,技术应用更加深入,行业整体发展也更加规范有序。在行业不断演变与成熟中,资本和投资人对于很多平台的信心逐渐增强。
近年来,金融科技深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类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普惠金融、智能金融等正在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消费金融行业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技术和方式解决了金融客户的痛点。在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过程中,马上金融的业务模式不断走向合规与成熟。
在合规发展方面,几家头部企业,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与发展。其中,作为稳健运营的新锐平台,马上金融也走在了行业的发展前列。为了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马上金融还制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控模式,开展实地尽调、采集真实信息,并将其与线上大数据交叉验证,进行量化风险评估,从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中进行风险控制,做到资料提交到资金到账的快速审批。对于马上金融来说,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降低平台的服务门槛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让更广泛的人群享受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向前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郑伟
【摘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影响,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同时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得以运作的重要指导框架。本文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入手,综合研究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都是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反思,有利于更好的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促进整体国民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从宏观发展角度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处于相关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中。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发展基础,金融体系同时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通过二者关系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有助于防止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崩溃而导致的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危机出现,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重要模式,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以及具体国情的不同来决定的,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由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银行经济管理机构决定,部分国家由金融发展市场来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和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框架,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资产以及各类型的金融中介管理结构和金融交易平台联合构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从环境的不稳定性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全局内容。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实现企业融资动员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整合,第二金融体系可以发挥股权细化的作用,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指导,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经济运行的激励作用,实现各类关键性企业信息作用。
(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从宏观的经济学概念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包含了各类经济经济经营活动。实体经济涵盖了一切物质产品生产以及精神消费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交通、信息、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不同产业,实体经济是整体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经济特点角度分析,实体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提供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实体经济活动成为了保证正常经济生产消费活动行为的关键所在。第二,发挥了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无论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活动的精神文化消费,都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活动来实现。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发展进步速度较快,我国的政府加大了对各个领域和各行业的扶植力度,推动了整体资本市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过于盲目扩大理财规模的问题,直接导致的银行流动的贷款金额的下降。出现了金融发展泡面,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导致了我国的总体债务比例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没有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支撑,也导致了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增长量不稳问题出现。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需要以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为导向,由此才能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从而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脱离和矛盾问题。例如:在经济进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规模,金融体系发展会推动整体实体经济融资发展,从而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体系需求进步,实现整体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更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中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在市场化的发展进步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了多方面和领域的多元发展。
(二)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实体金融体系的未来自由化发展可以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作用。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也可以在较为复杂的金融空间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在进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主导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利率变化的现实实现稳定经济控制,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融资发展渠道。此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还可以实现经济融资的多元渠道拓展,提高整体的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从而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在促进资本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使资本市场发展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是影响到整体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可以推动二者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两者的联系和发展紧密性。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产保障,共同推动两者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中经历了最初的分离和后期的融合发展的不同环节,通过两者的结合进步和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体系无法发挥作用。没有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作为发展指导,实体经济发展也容易出现混乱局面。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在未来合理处理两者关系,通过两者的结合和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金融角度看,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应在配置各种金融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金融体系。它不仅切中了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时弊,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心,而且指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方向和重心。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弊端屡屡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如融资难(其中包括融资数量少、融资渠道窄和融资贵)、金融产品少、设立金融机构门槛高和金融服务质量差,等等。究其主要成因在于,对实体经济部门而言,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外部植入型的金融体系,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卖方垄断格局。
宏观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指出,各种金融活动最初发生在居民和实体企业之间,其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供给者,实体企业是资金的需求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业务独立出来成为某些机构的专业经营内容,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但这并不否定居民和实体企业所拥有的金融权力以及与此对应的金融活动。由此金融本来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运用行政机制和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与实体企业之间建立在资金融通基础上的各项金融活动,使得他们的金融权力完全丧失,以至于连金融意识都没有。在35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延续,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甚至金融机构客户)等都需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将他们浮在表面上的金融机构格局借鉴学习过来,却没有深入地看到他们沉在水下的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力,由此形成了一种从实体经济部门外部植入的金融体系。这种外植型金融体系有着三方面特点:
第一,存贷款市场中卖方垄断。在存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存款单,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作为存款人几乎处于无选择状态;在贷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贷款单,实体企业作为借款人也难有选择余地。因此,商业银行处于卖方垄断的优势地位,这导致存款利率下降而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实体企业屡屡感到融资难的状况长期延续。在中国金融领域中也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只是卖方各家之间的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价格是在卖方和买方的三向竞争中形成的,当价格只由卖方决定时,市场是不可能成熟的,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由此,在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缺乏与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条件下,存贷款利率就难以由市场机制决定。
第二,将原本多维一体的有机经济活动,人为地分切为若干相互缺乏关联的部门活动,使得各种资源的整体关系碎片化。例如,消费金融内生于商业购物活动。在由商业机构展开的过程中,集资金流、物流和客户信息流为一体,既给消费者带来了购物的商家优惠,又给商家带来了资金和客户信息,有利于提高商家的市场竞争力和调整商业结构。但在中国,消费金融统一采用银行卡消费方式,出现了银行管资金流、商业机构管物流、无人管客户信息流的格局。在此格局中,商家扩展业务所需的资金均需向银行申请,银行贷款既需要充足的抵押物,利率高企,又延时甚多,给商家带来诸多不利。同时,由于缺乏客户信息和难以向这些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使得各个商家迄今难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也很难根据客户的特色需求量身打造特色服务;除了在价格上打折销售外,众多商家严重缺乏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手段,形成了经营方略雷同的商家格局。总之,这种碎片化不仅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
第三,金融机构为自身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脱离于实体经济的状况逐渐加重。公司债券本属实体企业与城乡居民资金直接融通的金融工具,但在外植性金融体系中,几乎全部公司债券都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它们购买公司债券的资金则来自各种存款,使得这种直接金融工具成为了间接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建立于实体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基础上,但在中国,可进入该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商业银行等,并无实体企业,更无居民,由此,该市场成为金融机构彼此间进行短期资金和短期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只能是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游戏。
要改革外植性金融体系,就必须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回归”的含义在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各自的金融选择权,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性金融的发展。
在推进金融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公司债券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功能,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应以改革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发行对象为突破口。公司债券直接面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需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有效维护实体企业在发行债券中的法定权利。1994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法》第6章专门对发行公司债券做了规范,其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3000万元净资产、有限责任公司6000万元净资产就可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余额可达净资产的40%。2005年,在修改《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这些规定移入了《证券法》中。但近20年过去了,按照这一数额规定的公司债券鲜有发行。为此,需要依法行事,将这些法律规定进一步落实。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制度,改变“五龙治水”的债券审批格局。
第三,取消公司债券发行环节的审批制,实行发行登记制,同时,强化公司债券交易环节的监管。
第四,积极推进按照公司债券性质和发行人条件决定公司债券利率的市场机制形成,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以公司债券利率为基础的收益率曲线形成,完善证券市场中各种证券的市场定价机制。
第五,积极发挥资信评级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为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创造条件。
第六,建立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销售的多层次市场机制,通过各类销售渠道(包括柜台、网络等)扩大公司债券发行中的购买者范围,改变仅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和持有公司债券的单一格局,使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工具。
第七,推进债权收购机制的发育,改变单纯的股权收购格局,化解因未能履行到期偿付本息所引致的风险。同时,切实落实公司破产制度。
市审计局 唐晓川
日前,我们开展了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专项审计调查。调查期间,调查组走访了市发改委、经委、统计局、财政局、商务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7家部门,重点调查了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化工行业骨干企业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原股份)、造纸行业骨干企业宜宾纸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宜纸股份)、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宜宾丝丽雅股份和宜宾惠美线业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简称丝丽雅股份和惠美线业)等四户实体企业。
一、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总体影响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来势迅猛,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使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我市实体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总体影响表现在:期间我市CPI、PPI呈现双降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税收收入同比减少,工业经济下跌,消费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特别是工业经济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市场需求萎缩低迷;“煤”“电”等生产要素供应下降;个别重点工业企业经济增速回落;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加快、幅度大;大批企业上游受制于原材料产品价格高企,下游受制于工业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减弱,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和减产等状况。
就其危害程度而言,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基本面未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是对我市化工、造纸和纺织业等受国际经济波动正相关的行业带来的直接冲击和波动很大。调查表明,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上述三个行业的产销量、单位销售价格、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以及新增投资建设项目,比上年同期都有急剧下降。在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三个行业经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考验,纷纷将其发展战略由去年上半年的“加快发展”调整为下半年的“保生存”、“保稳定”和“御寒冬”以及借金融危机的影响,实施低成本的资源抢占和兼并重组上。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一)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调查企业均遭受了较大冲击。具体表现在:企业订单量减少,绝大部份品种销量急剧下滑,产品未涨原料先涨,产品小涨原料大涨,原料未跌产品先跌,原料小跌(或未跌)产品大跌,库存积压严重,销售成本上升,当期利润锐减。
(二)对生产及主要生产要素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总体开工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只有丝丽雅股份维持100%的开工率,其余三户企业在危机影响期间开工率不足。特别是某些外向型产品的生产因国际需求量锐减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方面,原燃料价格增减幅度远低于产成品价格增减幅度。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主要原料的采购价格均是倒挂,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生产负荷不足,产量下滑,开工率大多维持较低水平,个别企业主导产品生产出现负增长。
(三)对资金筹集的影响。
大部份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萎缩、资金回笼较为困难,库存积压、资金占用率提高,加之部分企业自身因资本金投入不足,一直依靠高负债经营,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四)对投资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份企业投资计划放缓,在去年8月以后,被调查企业自身投资项目共减少9项,减少投资额为25,460.00万元。
(五)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调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从原来的加快发展战略调整为“保生存”“保稳定”战略和“御寒冬”上。部分企业在“保生存”的同时,还采取了借金融危机的影响,实施低成本的资源抢占和兼并重组的战略,较好地避免因上游资源不足带来的发展风险。
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主要措施
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市实体经济遭受到重大冲击,特别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正相关性的化工、造纸和纺织行业遭受了重创。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渗透,我市实体企业冷静思考,沉着积极应对,迅速调整其发展战略,将“加快发展”调整为“保生存”,在放缓生产建设速度的同时,变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变成促进行业重新洗牌和企业个体发展提升的机会。企业通过优化与调整产品结构和实施一系列“低成本抢占资源”策略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应对危机效果。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都能通过调整了重大战略决策,放缓生产建设速度和压缩、调整投资结构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注重向上加强战略性资源控制,打破原料成本的刚性变动;向下延伸产业链,改善和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向内利用现有条件挖潜增效,压缩开支;向外主动地扩宽市场空间,不断夯实盈利模式。
四、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对政策策略及其效果
面对2007年底至今跌宕起伏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进行了适时重大调整。2008年下半年,国家较为迅速地将宏观调控政策由2007年底时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热转变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通货膨胀),调整为2008年7-8月份时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调整为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时(10月底11月初)的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并实施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措施。扩大内需促增长范围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投资总额到2010年底将达4万亿元规模。
我市作为全省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地区,2008年GDP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今年1—6月GDP总量增速14.8%,位居全省第5位。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凝聚共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发展工业经济不放松。将2009年确定为我市“突破工作年”,坚持并高举“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突破工作、确保增长”的工作基调,紧紧扭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着力把经济“止滑提速”、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努力走在川南经济区前列作为工作突破口,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威胁,与企业一道共度难关,主动地发挥着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应对效果。
2008年全市GDP总量完成645.86亿元,GDP总量增速14.6%,居全省第5位,是宜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第二快年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10.67亿元,总量在2007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再突破300亿元,继续保持总量在全省排名第3位。2009年上半年,全市GDP总量完成307.25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5个、7.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1.89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21%,比全省增幅高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和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全市经济呈现“止滑回升”的良好势头。其应对措施和主要做法是: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近一年来,我市正以大项目实现大引领,积极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对地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重大项目 “一对一”的高层招商,政府及其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牵线搭桥,引资引项目。特别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市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跨地区、跨省际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今年在泛珠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现场签约合同金额为14.79亿元的8项大单,其中投资类2个,总投资额13.90亿元,贸易类6个,总投资额13.40亿元。招商项目的纷纷入驻,为我市地方工业经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止滑回升”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
(二)扩大投资,以投资拉动内需。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是帮助我市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为此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作好项目研究、排查、梳理,储备和对接工作,咬住项目不放松,不争论不犹豫,力求在中央和省上扩大内需政策中挖掘项目,从民生工程需求中转化项目,在灾后重建中争取项目,确保项目不断档,建设不停步,以投资拉动,带动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做强工业,确保实体经济不滑坡。
我市始终把工业经济“止滑回升”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把推进我市工业“爬坡上行”的工作热情,全面贯彻和落实到省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16条以及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等一系列政策上来。重点围绕我市确定的工业“四基地”建设,突出产业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加大政府扶持,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保障企业生产要素的供给与协调。借金融危机影响时期,抓紧抓好企业技术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对工业的财政投入。通过安排工业企业发展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拉动内需资金、企业奖励资金和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及缓交的社保统筹资金,下岗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金等方式,帮助企业应对危机。通过国家对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出口退税调整,“放水养鱼”让利于企业。在信贷投放方面。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投放方向倾向于支持地方重点项目、优势企业及瓶颈产业发展,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培育、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需求。经调查,今年1-6月全市贷款净增59.30亿元,居全省第五位,较年初增长24.61%,在融资担保方面,我市加大了银、政、企协调合作力度,重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构建,积极为企业融资担保牵线搭桥,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资金。
(五)培育市场、活跃消费。
加大重点企业的培育,努力实现进出口恢复性增长,对重点出口企业实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企一策,促进出口上台阶;积极为涉外企业争取西部资金,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出口基地扶持资金和进口贴息资金等多项外贸扶持资金;强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商贸业和物业流。
(六)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切实维护企业权益。
注重做优做强做大一批现有上市公司,促进有条件的公司上市;实施转让股权,裂变扩张一批竞争性企业,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股权转让等形式,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由国资公司通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债务包”的打折回购,支持企业消化历史包袱;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责任体系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切实维护企业权益,落实各部门企业治乱减负目标任务,严格控制涉企检查。
五、对策与建议
宜宾作为我省近几年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工业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全部工业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9.93%,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虽然,当前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和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我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迹象也有所显现。但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旺,如我国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8%,连续六个月实现负增长。我市工业经济特别是化工、纺织和造纸等行业全面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为此建议:
(一)清醒头脑,进一步巩固和准确认识当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市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但根基尚不牢固已是共识。具体表现在: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仍呈现回落状态;较多一批企业利润仍然下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形势依然较严峻,上半年我市出口总额为14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比下降22.3%。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进一步增强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要警惕骄傲自满情绪抬头,谨防风险反复、危机“倒春寒”。要立足眼前放眼于未来,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善于洞察和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已出台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扩内需保稳定保增长的工作不能放松。要不折不扣地,继续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地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保障一切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努力实现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纵深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引擎的作用,提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现我市经济“止滑回升”的重要力量。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现在又是我市夯实工业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调整工业结构的最有利时期。为此,我们必须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区经济强市建设的主导战略,抓住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关键,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现有工业潜力,做好工业增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主动对接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辐射力强的酒类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化工轻纺基地和机械制造基地等“四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明确产业定位,完善功能配套,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业产业链多的特点,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市县互补,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三)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对产业经济的承接力。
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各金融机构、企业的负责人!首先,我代表 XX 区委、区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对各金融机构、企业多年来为 XX 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刚才,XX 同志作了《认清形势抓机遇,同心协力促发展》的主题报告,我完全赞同;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分别从企业存在困难、拓宽服务渠道等方面谈了各自的看法,讲得都很到位,听后很受感动与启发。下面,我重点就进一步搞好银企合作,实现政企银三方共赢,再讲三点意见。
一、树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银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是树立起成功合作的坚定信心。当前,我们推进银企合作的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不错。XX 和 XX 年,我们政银企三方同舟共济,全面经受住了 XX 的严峻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
平稳较快发展。过去一年 XX 区以坚持 XX 为总领,突出四抓四劲,即抓发展鼓干劲、抓民生用足劲、抓稳定不松劲、抓队伍使实劲,取得了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维护一方平安的成效。我个人认为是 XX 区区划调整十年以来,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是人民群众的实惠最多的一年。特别是工业经济,化危为机,振兴提质,再度获评“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过去的两年,我们共成功组织召开 6 次银企对接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平台,各大金融机构共为区内企业投放贷款突破 XX 亿元,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共克时艰的过程中,政银企三方开辟了通达的合作渠道、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推进了互信互助,实现了互利互惠。
二是形势向好。金融危机逐步消退,国家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速,省市区“两型社会”建设高效推进,我区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与提升。抢抓机遇,就国家层面来说,就是大力推进科学发展,从全国来说发展面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一级层面讲,国家对 XX 的建设,打造 XX 城市一体化,省里对 XX、XX、XX 市要先行先试,出台了三十三条,同时我们 XX 市还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XX 市还被国家授予了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国家级加工服务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全国优秀旅
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也有一些配套政策。目前,全区积极抢抓各种战略机遇、整合各类相关要素,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和谐发展动力强劲。
三是潜力很大。我们必须坚持以 XX 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 XX 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建设三宜城市。具体来说我们要继续围绕“百姓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和谐增加”五增目标,实施“项目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旺区、城市靓区、民营活区”五区战略,突出“培育大产业、推进大设施、建设大市场、开发大楼盘、融入大旅游”五大主攻方向,做好“向上争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盘活存资、激活民资”五资工作。强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 XX。全区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如火如荼,可吸纳 XX 亿元以上的信贷投放,银企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二、讲责任。责任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之需。我在这里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就是希望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合力建设责任政府、责任企业和责任银行,共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学有所教、居有所住的目标,重点
抓好创业就业、卫生、医疗、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廉租房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是以责任引导抢抓机遇。如前所述,目前我们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为此,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坐以待毙,也不可盲目悲观、坐失良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责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绝不能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应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抢抓一切可以抓得住的机遇。
二是以责任保障精诚合作。开放、合作、发展是主流,也是规律。实践证明,任何时候,政银企三方都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既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必须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精诚合作,共谋发展。
三是以责任支撑科学发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脱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支撑,就会游离社会发展。相应的,只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求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新年伊始,XX 市 1800 多名处级干部今年又收到了市委书记张文雄送来的“新年特殊礼物”──《维基经济学》一书,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少应酬、多读书、勤思考,用“罗文精神”来提高执政能力,刹住“顽风”重“学
风”,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会。银企合作这件大事,参与各方都要主动并大胆追求创新。
一是政府要创新。要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加快自身转型,提高行政效能,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高效服务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金融机构要创新。要牢牢树立“开门办银行”的全新观念,一改过去等企业上门、等客服请求的老做法,主动上门服务;要大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重点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改进贷款质押方式,扩面、增量、优比例,全面保障并提升信贷投放的安全和质效。
三是企业要创新。要创新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科学对接,夯实银企合作基石;要加强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综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增加银企对接的成功机会,提高银企合作的质量效益。
在全市金融工作暨政银企 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去年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一直在精心筹备,准备召开这次政银企座谈会,因为时间安排最终放到了今天。我们这次座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政银企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政府、银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加深沟通和加强联系的平台,进一步促进银企有效对接和经济金融互动共赢。刚才,市财政局 X 局长、XX 银行 X 行长分别就我市的融资需求现状、产业发展情况和金融运行情况作了很好的发言,内容详实、分析透彻,信息量不小,“含金量”较高,希望大家,尤其是企业家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抓住发展壮大的机遇。一会儿,我们还要以沙龙的形式,进一步深入推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洽谈和对接,并且今后我们要把这种“银企沙龙”活动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不断对接解决融资问题,请相关政府部门和各个银行充分准备,请企业家们广为利用。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支撑。去年以来,通过政银企三方的不懈努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XX 亿元,增长 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 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XX 亿元,增长 XX%,其中,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 XX 亿元,增长 XX%;外贸出口额 XX 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增长 X%;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X 亿
元,增长 X%。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XX 亿元,增长XX%。
市委、市政府对企业融资、政银企合作一直看得很重、抓得很紧。截至 XX 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XX 亿元,增长 XX%,各项贷款余额达 XX 亿元。金融资本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壮大、助力“三农”发展方面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尤其是以 XX 行、XX 行等为代表的一批金融机构在支持 XX 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级金融部门的鼎力相助和企业家朋友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 XX 抢抓历史机遇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伴随 XX 的正式组建,XXX政策利好的辐射带动和 XX 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在政策、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多年夯实的发展基础、积蓄的创新力量和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将推进 XX 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新的一年,我市将牢固树立“产业强市”理念,积极对接主城区“腾笼换鸟”战略,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投资 XX 亿元推进 XX 市级重点项目 X个,计划投资 XX 亿元新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 XX 个。
面对如此繁重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任务,迫切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资金瓶颈制约?很大程度上就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激活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目前来说,XX 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比较薄弱,体量也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最容易打翻身仗,实现超常规发展。根据刚才 XX 银行汇报的数据,我算了一笔账,我市的存贷比大概是 XX%,低于 XX、XX,如果这个比例达到 XX%,就可为 XX 增加信贷投入 XX 多个亿,说明我们潜力还很大。经济要发展,金融必先行。实践证明,银企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政府搭台、银企对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这种形式,对促进银企交流合作,增进银企沟通了解,推动金融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级各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广大企业,充分认识政银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以项目为载体,勇于创新,积极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拓展金融服务开辟更加便捷的通道,不断提高企业与金融的融合度,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共赢。借此机会,我提出几点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
一、希望银行 —— 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服务,支持企业和地方加快发展
银行既是企业,又在支持企业发展;既是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既是纳税大户,又在培育和支持纳税大户,具有多重身份。地方经济是金融部门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也不可能做大。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金融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要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陈旧观念,转变片面“追大舍小”的经营观念,高起点定位金融发展思路,从思想观念、服务手段、利率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全方位服务 XX 的发展。
第一,要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要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家法规政策框架范围内,不断完善信贷服务功能。要针对当前的宏观金融形势和地方发展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积极为地方、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指导相关单位和企业筛选好的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信贷规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要转变经营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发展动力,主动了解企业,研究企业的项目储备、发展前景,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从金融的角度出谋划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还要做好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信贷产品、贷款程序等方面的宣传。
第二,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搞好信贷投放。要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三农”、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节能减排、城镇化建设、保障性住房、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努力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资金有效落实。积极为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配套资金。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针对我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潜力较大的现状,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说,现在各专业银行与大企业的合作,渠道相对畅通,合作比较紧密,基本上不需要政府牵线搭桥。大企业是银行的“黄金客户”,银行都会去争。但是,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大企业,而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因此,希望银行把更多精力放到培育、引导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上来,特别要从中小企业发展初期、起步阶段的实际出发,把贷款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工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尽心竭力地为中小企业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更多的贷款审
批权,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也要千方百计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三,要不断创新开发金融服务产品。要因地制宜,细分市场,创新开发“对路”的金融服务产品。既要认真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又要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继续推动大学生、妇女创业贷款等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广应用,更好服务我市经济社会民生。在企业融资、项目贷款等方面多做“行”的工作,着重解决“不行”的制约因素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信贷投放比例。充分发挥优势,整合集中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
二、希望广大企业 —— 提升品质、树好形象,积极争取金融支持,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国家金融信贷政策取向已转变为扶优限劣,中小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贷款,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银行,而是企业自身。作为企业,要把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着力点放在强素质、树形象上。
第一,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资信度。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
部融资管理机制,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上多下功夫。要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增强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放的信心。
第二,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诚信度。“人无信不立,官无信不威,商无信不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本,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支持。企业信誉一旦出现问题,必然出现生存危机。因此,各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要视信誉为生命。向银行贷款,要真实反映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按时还本付息。要加强对职能部门和广大员工的诚信教育,用诚信架起企业与金融单位紧密合作的桥梁,用诚信不断开创银企合作的新天地。
第三,要注重增加资本积累的厚实度。有实力才有说话的资本,有实力才能受到关注。“马太效应”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我市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本积累,从而为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物,不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把企业收入大部分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上。小企业还可以积极挂靠大企业,在自身贷款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大企业的优势,实
施“大贷小用”,这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
三、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 —— 建好平台、搭好桥梁,为政银企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意识,把熟悉金融作为熟悉经济工作的标杆,把善用金融作为经济工作能力的体现,主动为金融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积极扶持企业发展的同时,帮助银行排解金融风险。我市有一大批管理有基础、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他们多数有上项目、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同时,我们也有一大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需要财政投入大笔资金,也需要强化政银企合作。各乡镇、街道、园区及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切实搞好服务,经常开展“请上来”、“带下去”活动,把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请到银行,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把银行的同志带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并向企业宣传国家的金融政策和贷款规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要立足本职,搞好服务,指导企业规范运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贷难”的问题。
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大张旗鼓地倡导明礼诚信的社会风气,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总之,希望大家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实现政银企更加融洽健康合作,为加快 XX发展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市银企合作对接签约会议上的讲话 XXX(X 年 X 月 X 日)
各位行长、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银企合作对接签约会议,借这个机会,向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全市各级、各家金融机构和全体金融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良好祝愿。
即将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冰灾考验,我们经历了地震悲伤,我们体会了奥运喜悦,我们应对了金融危机,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各金融机构与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取得了三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一是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到 11 月份止,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915 亿元,比年初增加 133.8 亿元,贷款余额 387.7 亿元,比年初增加 55.6 亿
元,同比增加 20.6 亿元,增长 16.5%,为近十年以来最好水平。目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有的良好局面,都得益于各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二是金融机构负责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前所未有。我市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达到全省第二,是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跑出来的、争取来的,这种氛围是我市多年少有的、空前的。市委、市政府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真切地看到了大家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对金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上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金融机构的重大价值和巨大作用,银、政、企互动机制正在形成,金融机构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
目前,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应对挑战,必须抢抓机遇;抢抓机遇,才能战胜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机遇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必须抢抓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保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抢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这两大机遇,对 XX 都十分重要、十分关键,必须抓住不放、抓出成效。尤其是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更要看重、抓紧、抓牢。这是因为: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投入必定相对平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对灵活,可以大有作为。第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十年来第一次提出来的,十分难得,不会持久,抓住了是良机,抓不住是危机。第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丰富,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类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是放松的,不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投资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一重大机遇,是刺激企业及其它经济主体投资的重大“利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抢抓、快抓、狠抓。
为及时抓住新一轮启动内需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超前部署、强力推进了项目前期工作,推出了一批重点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和中小企业支持项目。这些项目既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也符合 XX 的实际,金融机构要尽早介入项目前期工作,使项目调查与前期工作同步开展;各企业和经济主体要主动沟通,加快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各级政府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搞好信息对称,形成项目推介和沟通机制,努力实现企业、银行、地方经济的合作共赢。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银企对接签约会议,更是一次项目推介会议。签约项目的信贷支持,只能算刚刚起步,推介的项目还需要大家加油鼓劲。希望各大银行把签约项目的信贷支持尽快落实好,把推介项目的信贷支持努力争取好。同时,也希望各签约企业要坚持诚实守信,按期履约还贷,以良好的信誉争取银行更大的支持。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人旺、财旺、事业旺。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银企洽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行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银企洽谈会。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出席这次洽谈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是××,陆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我市还先后获得××、××、××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金融机构的关心、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发展的金融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第××次党代会和市××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的发展目标,为××今后五年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产品集群,这为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必须紧紧依靠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支持和参与。举办银企洽谈活动,就是加深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地方的沟通了解,进一步推进各方交流合作,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双赢发展。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与××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自××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银企洽谈活动近××次,推介项目××多个,协议贷款金额近××亿元,为××多家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起合作平台。本次洽谈会上,我们精心筛选了一批质量高、效益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项目。希望银企双方搞
好对接、深化交流、促进合作。同时,也真诚希望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便利,推动地方和金融实现共赢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银企洽谈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在××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银企
洽谈会欢迎晚宴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值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银企洽谈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长期以来给予××大力支持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金融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这次银企洽谈会,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一次具体行动和重要举措,也是双方真诚合作、巩固友谊的又一次实践。我们衷心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成为银企、银地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沟通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地方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加强合作、共赢发展。
现在,我提议:
【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心得12-23
优化发展环境措施12-12
优化发展环境建议01-15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06-26
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意见10-04
环保局优化发展环境10-31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0-07
创新服务企业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06-16
创建文明城市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