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3000字(精选4篇)
第一次读得这本书时是在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无意间看到,便借回宿舍阅读,只记得读完整本书后,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之后这本书便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再后来,大学毕业前夕逛书店时购得此书,心里甚为欣喜。如今,我再次翻开此书,又重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书中,余秋雨先生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比如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等,写出了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同时这也是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描述了中国深沉的文化,并抒发自我的情感。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写下了《那里真安静》、《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华语情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作为一个文人,杯水车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观感之类文章。由此便决定了他的文化旅行成了种“苦旅”,浪迹天涯,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筋伤骨,这不可谓之不苦涩,再没有这般的创作魄力了,也可谓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对文化无休止的追思和探索。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景但有蕴藏着人生的感悟。比如:“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池。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等等,无不尽显余秋雨先生的智慧,读了这些语句,使读者瞬间对生活大彻大悟,找到人生的目标。
正是余秋雨先生的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但是这对我的人生规划已足矣,很庆幸自己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来源: 都匀公路管理局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余秋雨向我们揭示了莫高窟、玉门关、都江堰等古迹中蕴含的历史、人物以及精神,而正是这些历史、人物和精神,组成了烟波浩渺的中华文化。
不知大家有没这样一个感受,我们去某个地方参观旅游时,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自然、历史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在一刹那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唏嘘。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时,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三闾大夫的轻生;既有感于光阴似箭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精神的永存;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而在不懂这一切的人看来,长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若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苦旅”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顾名思义,是为了寻找文化的根而踏上漫漫旅途,于山光水色中看到文化的影子。其滋味,是苦的,为人,也为零落在路上的文化的碎影。
文化苦旅之苦,从开始便已浸透到了骨髓。踏着步子来到莫高窟的大门外,这里有一条河,河边高高低低地建着几座僧人圆寂的塔。然则“道士塔”这个名字却尖锐的指着其中那座保存较完好的。这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道士塔,它静静地伫立在风中,而风仿佛呜咽着,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泣血的往事。为什么堂堂的宗教圣地由一个道士来看管?为什么中国的文官在滔滔的奏折中只字不提?是因为贫穷,抑或是没有学问?不,这些都不是。当欧美的学者孤单却掩饰不住兴奋的身影慢慢逼近,当晚风拂过他们饱经风霜的面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点亮他们的毅然的眼眸,风轻轻的诉说着,原来这就是答案。
偌大的一个中国,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担负起这份责任吗?这片辽阔的土地竟放不下几卷经文?有的,一定是有的。奈何他们势单力薄,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千年的古物成了官僚间的礼尚往来。一丝苦涩由心中逸出,如幽怨的魂灵从此萦绕在灿烂的敦煌。
文中有这么一句,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怆与纠结!是啊,存在伦敦博物馆里,这些经卷毕竟可以得到极好的保护,免于在中国受到灭顶之灾,抑或成为官员贿赂上级的工具,惹上官场的恶臭。可是这句话毕竟是说不出口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让中国的珍贵遗产睡在异国他乡,终究是不甘心。
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当幡然醒悟的专家们渴望着一睹敦煌的风采时,那些经卷唐塑早已悄然离去,远赴异国。为了研究,他们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这是怎样一种屈辱,怎样一种荒唐,怎样一种酸辛?当他们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时,心中,必然是苦涩,或许也有些许的怨恨。痛苦他们作为中国人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却要向外国人摇尾乞怜,怨恨那些旧时只知追求功名,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对如此文化瑰宝却舍不得拨出些银两精心保护,不闻不问,任其遗失。其实遗失的何止是经卷唐塑?更有那一份信仰,一丝奉献的精神,一腔保护文化的热血。
这丝丝苦涩如风卷起的沙子,待风止了,依旧落在这片荒漠上,静静地沉淀,弥漫,浸入骨髓。为每一个循迹而来的人的心中,烙上苦涩的印记。
读《文化苦旅》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的背后,竟会有回环曲折的故事与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怀。而作者以他生花的妙笔,将历史的真实从花团锦簇的雕饰之下带到了我们面前,惊醒了炎黄子孙。将他于旅途中感悟到的苦涩升华,传承。
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遗失是一种悲剧,而文化的承接似乎又引起了多少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
在一个台风袭来,暴雨如注的日子,作者几经周折才得以赤着脚,高一脚第一脚地向着倾慕已久的天一阁走近。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天一阁似乎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藏书楼,并不需要太多的牺牲便可以维系它的生命。
作者却说,我们只向着房子叩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我有些茫然,不明所以,不过一座藏书楼罢了,何须如此郑重?却听作者娓娓道来,这天一阁原是明代的进士范钦所建。遂则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正如作者所说,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往往在身后。走到生命的尽头,范钦的遗嘱中,没有将万两白银与一楼藏书放在一起,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看似不靠谱的遗嘱一代代的传承,当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毅然接下了这沉重的负担时,也就翻开了天一阁堪称悲壮的历史。想想看,百年之后的后裔们莫名地背上如此沉重的负担,说不憋气是不可能的。这其中的艰辛,非亲身经历而不可知。
数百年来,在范氏家族的保护之下,有资格登上天一阁的人,寥寥可数。钱绣芸小姐直至抑郁而终,也未能登上这座仰望一生的藏书楼。风雨凄凄,听着这样的故事,作者的心必然是苦的,却不知真正的苦难还在后面。当人以为,天一阁会如清代学者阮元所说的那样岿然独存。走进近代的中国却变得有些古怪,这座古老的藏书楼竟成了偷儿的天堂,一本本的孤本秘籍流落失散。作为一介书生的作者,得知这段历史,心中必不好受。于是沉重的苦涩于看似淡然的文字间渗出。
文末,以为作者会淡淡收尾,却不料是两个问句。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坦实给现代世界呢?这句质问,质问的是中国的当代文人,也质问的是当代迷失在物欲横流社会的我们,而我们,确实是被质问住了,所有的托词在范氏一族的百年沧桑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校训中有这么一个词语,中国灵魂。此刻面对着这万分熟悉的四个字,我却觉得万分的生疏,何为中国灵魂?是中国澎湃的五千年历史中的弄潮儿的灵魂,还是如范氏家族这般看似平淡却功不可没?可能是那堆叠的千钟粟太过诱人,可能是那雕栏玉砌的黄金屋太过耀眼,也可能是那颜如玉太过千娇百媚,中国的百姓,中国的文人,竟失了魂一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尾随其后。先贤的话还在耳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放眼全中国,能这样做的人又有几个?我自知是没有这般透彻的觉悟。在范氏家族的面前,听闻着他们倾尽一个家族之力不计回报地保护着中国的文化,我不觉有些惭愧。恍然明白了作者那最后两句文之下深埋的大苦。这是为中国珍贵文化的四处零
落,被尘世所遗忘的所悲苦,更是为中国人一意追求功名利禄,丢失祖宗灵魂中的无私奉献所悲苦。想着那些贪官污吏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浑然忘却了宗族的所遗留的下的珍贵遗产,那些所谓的作家随意书写几个荒唐可笑的故事,便自诩书生了。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依然岿然独存,而人们心中的天一阁却早已崩塌。
书页一页页地翻过,我一篇一篇的地领略着清山秀水,诗情画意,也一点一点地品位历史变迁,文化凋零,淡淡苦涩。翻到最后一页,一切仿佛戛然而止,随着笔墨的终结,那一次次的文化之旅似乎也被画上了句号。然而那苦涩依旧在心中一点点的蔓延,昭示着这承载着深沉苦涩的旅行并没有结束,只是在做一个短短的休憩。
——帅玉婷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认识了许多有巨大贡献的伟人;让我看到了一个乱世中的中国;让我发现了人间品德之美。全书分为了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一个起点,四趟旅行。其中,我自感兴趣的就是这篇幅最短,文章最少的——如梦起点了。
在我们的一生中,少不了那一个又一个的起点。这些起点会是全新的,会是出彩的,更会是如梦的。起点的开启,标志着新旅途的开启,标志着又一风雨、又一惊险、又一神秘的旅途的开启。但在作者的起点中,他只给我们讲了三个故事《牌坊》、《寺庙》和《信客》。但是他们都在引领着人们向前,《牌坊》中的学校,《寺庙》中的寺庙,《信客》中的信客。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信客了。
信客是一个不容易的职业,他们是一个个家庭之间的纽带,同样也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连接的纽带。我觉得老信客的一生充满了遗憾,也充满了怀念,有太多事值得回味。尽管他已经不再当职了,但他依然对这件事充满牵挂,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挂念。当老信客找到宋达接任自己的职位时,宋达并没有推辞,反而想着怎样照顾老信客。宋达是老信客的继承者,他同样为这个山村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都是无私的,都是伟大的。文章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也许你的一个小举动会改变他人的一生。老信客的书,改变了一个女孩的一生。当老信客被众人指责时,没有人站出来为让他说一句公道话,而是想着自己的物品有没有被动过手脚。难道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充满怀疑吗?难道就没有宽恕吗?
在中国之旅中,作者感叹都江堰的宏伟,表达对自热的敬意;作者的莫高窟的遭遇感到惋惜,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珍惜;作者对渤海国废井冷眼的惋惜,表达对中华历史的惊叹;……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这“苦”就自然出来了。
结束了漫长的中国之旅,作者又开始了遥遥无期的世界之旅。世界之旅,谈何容易。我们平常偶然遇到的盗窃,对于余秋雨先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了。我们对这难得一遇的盗窃是愤怒咒骂,而余秋雨先生对这司空见惯的盗窃却是宽恕与感叹。……这“苦”就不言而喻了。
接下来,是人生之旅。余秋雨先生走过了大半个世界,也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大半个人生,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这些人这些事经作者之手,在作者笔下被写出来,有多了一份苦了。苦的是谢晋;苦的是巴金;苦的是黄佐临;苦的是自己的母亲。又苦的是祭笔;又苦的是寒边西域;又苦的是天人对话。这“苦”就意味深沉了。
文化啊文化,好一个“文化”。文化了中国,文化了世界,文化了人生。
苦旅啊苦旅,好一个“苦旅”。苦出了中国,苦出了世界,苦出了人生。
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3000字】推荐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06-28
文化苦旅800字读后感01-30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0字优秀06-12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优秀09-20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10-19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750字12-30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07-12
读书笔记之《文化苦旅》06-15
文化苦旅的经典句子10-16
文化苦旅读后感初中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