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精选9篇)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1

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构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当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一般包括购买、自行建造、融资租入等,取得的方式不同,初始计量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1)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固定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此时,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认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价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3)租入固定资产

租赁有两种形式:①经营租入,②是融资租入。如果是经营租入的,企业不需将租赁资产资本化只需将支付或应付的租金按一定方法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当将经营租赁的租金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4)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接受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在办理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之后,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5)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2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税法规定, 外购的固定资产, 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 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从新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在一般情况下, 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与所得税的计税基础是一致的, 均包括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是存在两种例外情况:

(一) 借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

借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时, 初始计量的入账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可能会因为借款利息资本化方面的差异而出现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能够资本化的借款金额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而且为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标准是没有限制的。而按照税法规定, 企业的借款利息不得超过同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 否则不得扣除。如果购入固定资产资本化的金额超出了同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 那就产生了一项差异。

(二) 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时, 按购买价款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按应支付的金额,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 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符合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计税基础为实际发生的支出, 不按现值计价, 不对支付款项折现, 与初始计量产生了差异。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模式有两种: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而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就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则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二是账面成本计量模式。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 换入资产就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而税法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一律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两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税法没有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具有商业实质, 或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等条件作为是否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税法不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而是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

三、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成本时, 还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 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而在确定固定资产计税基础时, 税法不考虑弃置费用的因素。这样, 初始计量时确定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大于其计税基础。会计上固定资产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 会计计提的折旧额大于税法规定的折旧额, 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增处理;在以后各期对预计负债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时, 会增加每期的财务费用, 减少会计利润, 由于该项费用并没有实际发生, 税法不允许扣除, 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增处理。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后期间再随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减小而相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

四、以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 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 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固定资产, 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税法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在重组过程中, 应当在交易发生时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 相关资产应当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新会计准则以是否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为条件, 分别确定通过合并取得固定资产的计价金额;而企业所得税法则是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在租赁开始日, 承租人应当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 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 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而税法规定,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很显然两者之间会出现较大的时间性差异,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 税法上的计税基础都会大于新会计准则上的初始计量金额。

六、自建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而税法规定,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两者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果说有什么差异, 那就是“预定可使用状态”与“竣工结算前”之间的差异。但是因为税法对于“竣工结算前”的含义并未进行明确的解释, 因而实践中往往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处理规定执行。一般情况下, 两者之间也是不存在差异的。但是与外购固定资产相类似, 如果存在借款建造以及延期付款等情况, 两者之间也可能会因为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差异。另外, 在自制固定资产过程中, 如果企业存在领用计提过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的存货、资产等情况时, 新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加大。因为新会计准则允许计提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 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却不认可这些准备。

除此之外, 企业以接受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从被投资企业通过利润分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及盘盈的固定资产等在会计与税务处理上基本一致, 两者间能够认为是不存在差异的。

浅析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篇3

关键词:生物资产;确认;计量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42-01

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从事生物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物资产的确认

根据生物资产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下面的条件才能被确认为生物资产,具体如下:(一)能由交易、事项的结果而被企业或个人所拥有或控制。从根本上讲就是指能够被入账的生物资产,企业或个人拥有生物资产就能通过交易流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当然有些生物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或个人所拥有,但受到企业或个人的支配,同样的也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生物资产就不能确认为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二)生物资产不能是预期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资源。只有通过现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改变企业或个人生物资源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不能凭空计划或者谈判中的交易来确认生物资源,不能以预期的交易或事项来形成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三)能够可靠的计量资产成本。这一确认标准主要是强调生物资产在满足其它条件的同时,企业所入账的生物资产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企业可以利用价值转移方式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者在核算和计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初始计量。从宏观角度的计量模式来看,生物资产的计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允价值法;二是成本法。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生物资产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法与成本法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只有在明确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稳定持续取得时,才能对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二)后续计量。一是自行繁殖幼畜在成龄后,企业或个人要按照成龄幼畜在账面上的价值作为役畜或产畜的实际成本计量;二是企业和个人种植的经济植物、养殖的各类家禽、家畜、鱼类等,按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作为入账价值。三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时,消耗性生物资产按成本计量。

三、我国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资产的特性对计量属性的影响。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物转化的能力,正是由于生物资产自身转化对其本身的价值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历史的成本计量根本不能满足生物资产的这一特性,因此,在国际上普遍采取公允价值法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这样就受到了市场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波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投资决策。(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会计标准国际化以成为了必然,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流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产相对丰富,大量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生物资产投资,随着我生物资产领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会计标准上必然要与国际接轨,这样会计标准国际化就会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物资产理论的影响

第一、信息观与契约观。信息观是利用信息含量最高的会计计量手段为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依据,而契约观是建立在企业或个人的契约理论之上,不同的契约方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期望,这样在生物资产的计量方法选择上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第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的不同目标影响生物资产计量属性。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主要是反映生物资产的受托者——企业或个人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和个人管理的立场出发,选择合理的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恰当的反映出企业和个人对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刚好相反,它是从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的立场出发,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上面二点来看,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标都将导致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

四、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

虽然在国际上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法作为生物资产的首选计量模式,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公允价值法实施条件尚不成熟,历史成本计量法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拥有生物资产的企业和个人数量庞大,但大多规模较小,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人通常不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就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第二、我国生物资产相关行业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为低下,企业和个人从事生物资产经营活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生产活动与市场行情对接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市场相对分散,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生物资产交易行情,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取的市场情况不完善,当然就不可以很好的反映我国生物资产的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生物资产分布广阔、行业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会计基础薄弱,而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完成。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效果。

结论: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国际通过的公允价值法尚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反而历史成本计量法在当前还是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法也将成为我国生物资产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无论是那一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要选择合适自身的计量模式才是最正确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學院

参考文献:

[1]胡德春,江俐.我国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8:60-61.

[2]黄中生,褚友祥.论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1:82~85.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4

(一)负债的定义、构成与计量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行政单位负债具有负债的共性,表现在:一是负债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二是负债可用货币计量的,有确切的或可预计的金额;三是负债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偿还期限。

行政单位负债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政单位负责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家财政,如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二是行政单位负债的偿付一般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三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以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约束为前提;四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不存在债权人放弃的情况;五是行政单位负债的比重比较小。

行政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二)、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上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务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

应缴预算款属于国家预算资金,是行政单位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依法收取的应上缴国库的收入。

其具体内容包括: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在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时取得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收费是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行使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按规定行政性收费应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目前有一部分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

罚款。是指行政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经济处罚取得的罚款。

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收财务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也属于应上缴财政的预算资金。

为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应缴入政府预算的款项,应设置“应缴预算款”科目。“应缴预算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上缴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按应缴预算款项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1]某单位收到罚款收入30000元,并上缴同级财政部门,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借: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务工作当中,审计机关对行政单位及直属事业单位审计时常常发现,单位在安排预算时,会违反规定向非财政拨款单位安排预算资金,或利用财政资金非法贷款,甚至对于行政性收费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一旦发现应及时收回该部分资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缴预算款,上缴时,借:应缴预算款,贷:银行存款,对于截留的预算资金及时上缴财政时,应借记“结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是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的简称。

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行政单位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

(2)、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4)、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

(5)、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6)、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此外,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中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财政部门要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为了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总账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应按结余数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实行按比例上缴专户的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应分别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2]某单位收到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25000元,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在工商银行开设的专户。会计分录为: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25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行政性收费        25000

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收费      25000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5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确认范围与计量模式之不足

1.确认原则不足。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为依据,规定无形资产必须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①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这个原则,自创商誉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上对其不予确认。由于商誉是由各种因素(如所处地理位置、品牌知名度、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或售后服务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哪一笔支出能够确定是为创造商誉而支出的,同样也难以确定哪一笔支出创造了多少商誉以及这些支出的受益期为多长。因而,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并购商誉加以确认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入账。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事实上商誉并非并购时才产生,自创商誉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的一种独有的可能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为创造知识产权而不懈努力形成的。自创商誉与并购活动没有必然联系,在并购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被并购企业,只是由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没有反映而已。显然,对外购商誉计价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有悖于一贯性原则。

2.确认范围过窄。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有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或供应商的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较我国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上的域名、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等不断产生,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过窄的确认范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计量模式的局限。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传统惯例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的提高,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开始使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种计量模式虽简单易行,但缺乏合理性,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在开发成功以后,受益的会计期间仅负担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因而,忽视这类商标、品牌、商誉、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主要是面向过去,而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誉、人力资源等主要是面向未来,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要求改变现行滞后的会计计量模式,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前瞻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降低决策风险。

二、知识经济时代自创无形资产如何确认、计量

1.扩大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论是外来的还是自创的均应确认入账,以满足一贯性原则的要求,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非专利技术、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对自创无形资产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成本法。将历史成本按照评估基准日的计价标准计算,再减去应扣损耗和贬值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客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意性。但是有些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难以确定甚至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因此,该方法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用得并不多。②现行市价法。以现行市场价格为计价标准,据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要求有一个充分的市场条件,而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同时,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有很强的个体特征,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③收益法。通过估算被评估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据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能体现无形资产的意义,只是评估过程中的未来收益需要预测,内含报酬率也需要操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因此收益法的主观性比较强,但在实际的无形资产评估中使用得比较多。以上几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无形资产。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应根据不同种类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计量:

(1)专利权、商标权等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确认的无形资产,可采用成本法,其最终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相关支出,还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会计处理时,为防止开发项目可能遭受的失败,在相关无形资产没有正式取得之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为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等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全部费用,待开发成功后再予以资本化,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失败则予以费用化,一次或分期转入当期损益。

(2)对于非专利技术,由于无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承认,因此最初入账价值应以研究与开发费用为准,具体操作可参照(1)的程序。

(3)对于商誉,由于其与企业整体资产不可分割,对其成本费用也无法单独准确划分,但商誉的本质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资产,因此可比照收益法估价入账,也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量:企业商誉=(企业年利润总额÷行业年净资产利润率)×预计使用年限-企业账面净资产。

(4)对于知识产权等可按收益法进行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6

2014年注评考试《财务会计》每日一练: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金融资产的说法,正确的有()。

A、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B、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部分本金被提前收回时,应该重新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

C、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收入包括票面利息与溢折价的摊销额

D、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E、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合成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

【正确答案】CDE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篇7

(一)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合并方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的金额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

例1:甲、乙和丙三家公司同属某一集团的子公司。2010年7月1日, 甲公司以支付银行存款200万元, 转让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为90万元, 已累计摊销15万元, 已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同时又承担乙公司40万元的长期借款的还款义务取得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80%, 同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240万元, 甲公司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 的余额为28万元, 盈余公积的余额为12万元。2010年8月1日甲公司发行700万股普通股 (每股面值为1元) 作为对价取得丙公司60%的股权, 同日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300万元。

(二)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购买方应当在购买日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 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 不含从被投资单位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例2:甲公司以库存商品和承担丁公司200万元的短期还贷款义务取得丁公司持有的乙公司股权, 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 000万元, 甲公司取得70%的份额, 甲公司投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 增值税额170万元, 账面成本为800万元, 其中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80万元。甲、乙、丁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

(三) 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和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为初始投资成本。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为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从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中扣除, 溢价收入不够扣除的, 按顺序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为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 (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为受让股权的公允价值。5.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的, 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补价。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成本中包含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 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 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 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部分, 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当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具体计算公式为: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 ×投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 若计算结果为正数, 则为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方反映;若计算结果为负数, 则为本期应恢复的投资成本, 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借方反映, 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例3:2007年1月2日乙公司以6 000万元购入甲公司 (非上市公司) 10%有表决权的普通股份, 乙公司对甲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该股份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乙公司对此项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的有关资料如下:2007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300万元;2007年实现净利润600万元。2008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800万元;2008年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2009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600万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700万元。2010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200万元。

1.2007年1月2日投资。

2.2007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6年度现金股利300万元。

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当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2008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800万元和2009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600万元会计处理同上, 此处略。

3.2010年4月25日甲公司宣告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200万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300+800+600+200) - (600+1 000+700) ]×10%- (30+20-40) =-50<0, 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0×10%- (-10) =30 (万元)

另外, 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 应相应结转与所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出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确认为处置损益。

浅谈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8

关键字无形资产,确认;计量

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报道:在我国享有盛誉的“五星啤酒”在打入美国市场销售看好之时,由于生产厂家未在该国申请商标注册,而被美国的一家啤酒公司抢先注册,不得不将出口美国的产品更名为“九星啤酒”再销售,结果痛失国际市场,且对国内市场也带来一定影响。看似无形的“商标权”,就这样使得一个企业丧失了极好的获利机会,遭受了巨大的有形损失,唤醒中国企业界对无形资产问题的重视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无形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比以往更受重视。但究竟什么是无形资产?怎样确认某一项资产是无形资产?又如何对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本文将主要就上述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中某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是企业这种组织形态一出现就存在的事实。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企业的某些无形要素具有资产性质。早在192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杨众先就完成了他的名为《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的博士论文。这是世界上较早关于无形资产研究的专著之一。无形资产这个概念,首先见诸于美国报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某一特定的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表现为财产、债权和各种权利以及知识形态的经济资源。这个概念明确地将集中体现企业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归纳在资产范围以内。我国直到1984年3月12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才以法律形式首先明确承认了无形资产是财产。1988年,我国首次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1989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在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规定》,对无形资产第一次提出价值评估的要求,并成立了相应的评估机构,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资产评估工作。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才明确提出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界定范围。财政部于2001年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新的说明,并首次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做出规定。为了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无形资产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2月15日对无形资产准则进行了修订。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的定义: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

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无形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2)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这一确认条件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为无形资产所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只有在企业为获得某项无形资产而发生实际支出的条件下,才能够将这些相关的支出列作无形资产的成本并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的计量

由于取得无形资产的方式不同,所以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以出让方式单独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应根据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出让金和为获得十地使用权所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作为其成本。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昨为实际成本,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该无形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应以市场提供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该项无形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实际成本。

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将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阶段。研究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讲行的反有创法件和有计划的调查。在这一阶段企业不能够证明该项目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为该项目研究而发生的支出不应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如为研究、评价和选择新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等所发生的支出。

开发则是指在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计划或设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够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根据以上标准,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括:已被证明的开发阶段的支出和为使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的使用状态而发生的支出。开发阶段应包括所使用或消耗的材料,直接参与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相关成本;为使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的使用状态正常的支出,包括在依法注册时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所发生的法律服务费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费用等。

企业在购置或完成某项无形资产后再发生的后续支出一般都确认为费用。因为后续支出很难确定对未来流入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将这些支出分摊至某一项特定的无形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也是难以操作的。所以一般来讲这些支出直接列为费用。这样,无形资产在初始计量后就一般不会出现成本增加的情况。

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之比较 篇9

摘要:在论述生物资产的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物资产的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了比较,旨在为我国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生物资产 特征 计量属性

0 引言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资产作为农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复杂性、特殊性引起会计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反映其特殊性,更准确地反映其相关的会计信息?围绕着生物资产的计量,这些问题被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2000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规定了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我国在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及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考虑之下,选择了历史成本。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体系来规范我国农业企业的经济行为,已经成为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物资产的定义

IASC在1999年公布的《农业会计准则草案》中首次明确提出生物资产的概念,即生物资产是指“活的动物或植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规定,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该定义充分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准则中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如下: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很可能流入企业;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 生物资产的特征

由于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表现形式不同,价值转化机理也不一样,因此,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还具有与其他资产不同的生物特征:①生物资产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通过生长、蜕变、生产、繁殖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因为生物资产具有转化功能,使得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不同于企业的其他资产。一旦生物资产的生命终止,生物资产就不复存在,其价值也随之消失。②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通常与会计年度不相一致。因此,在生物资产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点也要考虑生物资产生长周期的影响。③双重资产特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性和长期性双重资产特性,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来说,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具有流动性生物资产的性质;而生产性生物资产可以被反复利用,价值逐步转移,具有长期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公益性生物资产均具有长期性生物资产的性质,有很长的生长周期和价值回收期。④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生物资产存续期间受自然条件制约,如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动物的疾病发生等也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生物资产的高风险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3 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广泛的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计量已被人们所接受并在一般资产的计量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成本就是取得一项资产时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在取得之后通常是要以摊销或其他分配方式调整(包括向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的责任在内的负债)。以历史成本计价的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实际支出的货物价款、运价等费用计价,与生物资产相关的各种支出应直接或间接计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将费用资本化。销售时按账面价值结转生物资产的成本,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调整账面价值。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属性中最早出现的,因其靠性、客观性等特点一直是一般资产会计计量的主流。历史成本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向使用者提稳定、一致的基准,对于真实了解、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趋势大有裨益。这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纵使生物资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仍然应该坚持历史成本的原因。以成本计价应用于农业会计领域由来已久,但以IASB为代表支持公允价值的国际会计组织和国家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有很大的缺陷:①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生物资产的真正市场价值,相关性差。②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要求计量属性的选择不能等同于一般资产,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生物资产的自身增值部分。③历史成本法对成本费用的归集异常复杂,核算成本较高。

近些年来,公允价值越来越被国际会计准则所推崇和认可。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买卖双方自愿成交的价格,这是一种公认的“阳光下的价格”。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一种现值,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复合计量属性。这包括两层含义:①公允价值不包括历史成本;②公允价值可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几种,它与现行价值概念十分接近。生物资产计价属性是公允价值,在初始确认时,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与生物资产相关的支出如:肥料、饲料等均不计入生物资产的价值,而是计入当期费用。销售生物资产时按销售收入减去相关费用冲减生物资产账面价值,期末按报告日的市场公允价值调整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比历史成本计价更能反映生物资产自然和经济变动情况,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使不同方式(自繁、外购)或不同资金来源获得的生物资产具有相同的成本。但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坚持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他们认为:在农业活动中全面实施公允价值有时会有失“公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之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如果估算出现了偏差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有失“公允”。②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此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波动,不利于决策者、投资者的使用。③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在利润表中反映,但是根据这些变化确认的利润或损失有时并未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披露信息的相关性较差。④与多数国家和行业的计量属性不同,会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中秋亲子活动教案下一篇:以温暖的中秋命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