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经典(精选8篇)
教师应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养。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其应以身作则、以身立德,快看看关于德育的经典论文吧!
关于德育的经典论文:班主任工作的德育管理
摘 要 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我们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个方面,探寻其终极关怀的理论和依据,以发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为考究中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力度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德育管理的目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担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关键词 德育工作 探讨 终极关怀 德育管理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作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当班主任不要光看到烦人的日常事务,而是要看到教室里几十个活泼的年轻生命。班主任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但也有少数家长,每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邀请,都绷紧神经,戒备重重;如果你能抽出一点时间,做一次家访,给家长捎去孩子最近在校做了些什么好事————微不足道的也无妨,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德服人,以爱育生
而每到期中、期末家长会的光荣榜上多列表扬细目表,多表扬更多学生。试问,谁不盼望被人赞扬?谁会不肯亲近赞扬自己的人?如果班中的多数学生都因此亲近、尊敬班主任,这样的班怎会带不好?当然,德育工作有时也要用到处罚的方法。不少人认为德育工作中只要有处罚,师生关系就必然处理不好,其实不然――只要你公平公正,罚得有分寸;只要你尊重学生,不侮辱他们的人格,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当然你还必须要讲道理————不管是处罚前,还是处罚后,你一定要把道理说清楚。学生嘴里不说,但他是会知道你的爱的,这样师生间就有了互相信任,误会减少,感情加深。由于师生关系好,班里的气氛也会随之好起来,学的愉快,教的也愉快。
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
(1)语言文明方面。
我们要明白学生有时候说粗话,不用礼貌语言,不主动问候,并非品质问题。而是生活环境的污染,性格的粗疏,或者自信心的不足,是“无心”的语言。
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一句“良言”的作用;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念,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好的语言。有必要在班级中制造一个互相监督的氛围;要创设一个语言文明的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在一个人文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不是用谴责和批判的方式定论人性的优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职场语言的魅力。
(2)卫生习惯方面。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开轩面场圃”的农村生活环境,缺乏卫生意识。还有的从小缺乏劳动意识。在学校校园、教室、宿舍都严格进行每天多次的清扫和检查,但垃圾依然天天没有穷尽。我们采用严格的德育评分评价,进行文明的宿舍和班级嘉奖,可依然收效甚微。原因是治标不治本。有的学生认为过后扫了就行,没有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不知道养成卫生习惯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雅的举止,勤劳的品质,美好的情操。将卫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联系,在职场上有时候“细节决定命运”。同时还要尽量完善我们的制度。
三、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开学第一天,我就向学生宣布诸如此类简单合理而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并要切实执行,要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班主任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教室里的“春天”要建基于对原则的坚持,而非退让。如果发现所定的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当然可以修定甚至废除,但一切都要经过讨论和解释,且公开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他们才肯合作,才会自觉守纪律。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教室环境中可布置几张班级集体照、学生专刊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象今年,我们班的学生还自发的在教室前面养了金鱼,在教室里养了十来盆花草,让人觉得很是温馨。在孩子们眼里,教室就是他们的家。良好的环境促使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外部影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极向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五、关于职业引导教育
常言道“男怕选错行”。它道出了选错行的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入学的学生,极度缺乏对社会行业的观察力,也不很了解社会行业的特点。所以我们招生工作中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班主任要是一个专业懂行人。
首先,懂行业对于性格的要求,以利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与相关专业。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懂行业对从业者兴趣的要求。兴趣就是动力之一。 可以依据兴趣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为将来激发学习热情,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成效做准备。第三,懂行业对素质的要求。以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方便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状况。使教育工作“一发中的”, 提高成效,不致“隔靴搔痒”。
总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涉及内容名目繁多。在此,我们仅从以上这些问题来阐述,实希望能抛砖以引玉,希望得到同行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希望从中摸索到中职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关文丽。点一粒人文的种子,让它发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3]龙淑玉。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革新,,(7)。
[4]腾讯评论。德国人给我们上了四堂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学校德育同样离不开创新。德育需要不断创新, 就要寻找创新的途径。为此, 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 以达到“国学润德”的育人目的。
一、依托国学经典, 定位学校达成目标
世界因不同而丰富多彩, 人类因差异而个性纷呈, 学校因特色而独具魅力。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所学校要有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个特色应该像春风一样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像春雨一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这个特色能使学校成为促进师生不断成长的乐园。为此, 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 重新定位学校的达成目标, 以形成学校的特色。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 提升校园文化特色, 彰显学校的文化风格和个性, 提升校园文化魅力;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创新, 凸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推进德育创新魅力;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打造教师人格魅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最终达到“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教育目的。
二、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目标
校本德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水平。它对于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控制作用, 既是选择德育内容的基础, 也是提高校本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为此, 永昌五中围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制订了校本德育课程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总体目标:传承经典, 悟明心智;尚德达礼, 自强不息;常思己过, 痛去劣习;明辨荣辱, 铸造灵魂。
近期目标:给学生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使他们能够植根传统, 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精华, 兼收并蓄, 继往开来。
中期目标:传承国学, 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远期目标: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使学生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三、依托国学经典, 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 两千年前儒家思想中就提出了“仁爱、和谐”的道德理念, 这正是当前社会倡导和需要的。为便于学生诵读, 集学校之力, 编印了《永昌五中国学经典读本》作为校本德育教材。第一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 适用于七年级;第二册:《经典名句》, 适用于八年级;第三册:《寓言·故事》, 适用于九年级。
在教材编写中, 我们主要选取的是儒家经典。为学生传授基本道德知识, 使学生从小接受中国经典文化的熏陶, 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全面发展;让他们明白事理, 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养成。
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实施校本德育课程, 必须按照德育目标要求, 把校本德育课程与各年级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找准各学科教学中的寓德点, 坚持德育渗透, 针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 把传承民族精神的校本德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 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1. 营造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不但具有浸润和熏陶的作用, 而且有延续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近年来, 校园文化潜在的育人功能及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如何营造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让德育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 学校经常性地利用条幅、横幅等标语突出当前教育的主题;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 开设古代经典诗文名人长廊, 介绍名人生平及作品;在每期宣传板报上, 各班根据校本德育读本的内容, 刊出寓言、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 并简要释义, 供同学们阅读。教室内, 课前一吟, 熟读成诵。通过几年的努力, 现在我校校园内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 体现着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文化气息, 体现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体现着广大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开展“读经典讲故事”活动
在语文课和班会课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经典, 讲故事”活动,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人生。如在学习“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一句时, 通过学生讲述“黄香温席”的故事, 使大家明白古人是如何孝敬自己父母的。学习“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一句时, 通过讲述“温公警枕”的故事, 加深了学生们对原句的理解。学习“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一句时, 学生通过讲述“尺璧寸阴”的故事, 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教育学生要分清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诵读经典, 感悟人生
很多学生提起写日记、随笔就头痛, 要么记一篇“流水账”, 要么短短几句, 应付了事, 究其原因, 大都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鉴于此, 我校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把写日记、随笔与诵读国学经典活动联系起来, 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习惯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与“国学经典”对照起来, 认真反思, 然后撰写感悟和体会,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我校一名学生写在《随笔》里的一段话:《弟子规》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方面, 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 如何为人处世, 如何读书学习、修养品德的礼仪与规范。通过学习《弟子规》, 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善良人, 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今后我一定要把圣人教诲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4. 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
为了使我校的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每学期学校充分利用文化长廊这块阵地,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搜集到的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 以各具特色的板报设计展现出来。在手抄报中不仅有经典的内涵, 更有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得到的一种美、一种启示, 这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展示。看着学生们那一幅幅稚嫩的作品, 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在付出汗水的同时, 学生们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5. 开展主题班会
主题班队会是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 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内容,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的诸多主题班队会,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德育, 经受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 净化灵魂, 升华人格, 完善自我, 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 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近年来, 我校共召开主题班会260节,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随班观摩并参与互动, 班会气氛非常活跃, 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6. 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学校每年以经典诵读活动为契机, 在全校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学校以自编校本德育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经典名句》、《寓言·故事》等作为学生读本。要求学生围绕有关孝顺父母、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等多个方面自拟题目, 不限题材, 撰文参评。近年来, 我校先后征集学生作品共计8 470篇, 经过层层评选, 征文优胜者获得学校的奖励, 并先后编印师生优秀成果集12本。
7. 开展演讲比赛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审美能力, 不断提升伦理道德和文明修养, 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学校每年组织以“诵读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围绕诵读国学经典教育的主题展开, 演讲内容从经典诵读的多个角度出发,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所见所闻及感悟, 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同学、诚信、学习、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认识或思考。近年来, 我校先后有228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演讲者声情并茂, 一次次地打动着同学们的心灵, 阵阵热烈的掌声, 无不产生共鸣。
8. 利用活动展示成果
为了调动我校广大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激发全校师生的热情, 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常常利用市、县及社区等组织活动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展示我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成果。在2009年永昌县“庆五四”纪念大会上, 我校1 000名学生集体朗诵《弟子规》, 赢得了在场领导及观众的一致称赞。在2010年永昌县“国庆”文艺会演中, 我校八年级100名学生表演的快板书《弟子规新编》获全县一等奖。实践证明, 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 必须紧紧抓住“知、情、意 (信) 行”四个环节, 以课堂为主渠道,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检验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从而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音稀声, 大象无形。永昌五中依托国学经典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更为重要的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 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今后, 学校将在继续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国学经典与课堂教学、校本德育和学校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以达到“读圣贤书、做有德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后庆.教育发展与文化弘扬相得益彰[N].中国教育报, 2009-07-27 (002) .
【关键词】经典诵读;渗透;德育
一、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是,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只是感觉高兴,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学生面前浮现,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类古诗有很多,比如,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读书能给人知识,同样,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古诗更是博大精深,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将会受益无穷,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1(01)
[4]李蕴哲.“经典诵读”研究刍议[J].语文学刊.2011(13)
聆听“现代与经典”德育报告会的体会
来
聆听“现代与经典”德育报告会的体会
-------让教育人生更绚丽 凉泉中学 曹金结
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5月5日至6日在南京举行,由东南大学主办,主题是“让教育人生更绚丽”,我与我的同道者有幸聆听了大师的讲演,感慨良久,感慨多多,记下来,与诸君共享。
原来,教育人生也可以这样美丽。
我们常常羡慕大腕明星、风云人物,不曾想过我们教师在全国巡回演讲也如此大气、睿智、精彩、漂亮而光芒四射!讲者激情飞扬,听者侧耳斜目,掌声如雷,讲后争相合影留念,想沾一点大师的灵气带回家。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给们讲演的是太原市杏花岭区六中的王文英老师,是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是上海市教育者曾经的北郊学校校长郑杰老师,是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的桂贤娣老师,是北京师大实验小学的钱志亮老师。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没有正襟围坐,没有逻辑严密的长篇大论;他们奉献的是心有灵犀的默契,是触摸心灵的快感,是跃跃欲试的激情。
彼时彼景,一扫平庸、牢骚、枯燥而疲惫的教师形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心去做,其实每一节课都可以做得像春晚主持、电视访谈一样光鲜明亮,激动人心。每一次师生互动都会有心灵对话的愉悦,有为人导师的成就,有智慧灵动的快乐;而不是叹息命苦,怨天由人。
谁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做一个让人想念的人。既然踏入教师行列,那就做一个名老师,做一个让弟子们敬佩不已的老师,做一个有正影响力的老师,那么定会有妙手回春的神奇,有出神入化的潇洒,有润物无声的功力,定会有粉丝簇拥的幸福。
我们学校何不在去年教师演讲、演唱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的展示老师才艺的地方?用空间动力定型的心理学方法,改进我们的班主任论坛,让大家体验大师演讲的风采与愉悦。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诚心智慧可以让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绚丽。
我们常常信誓旦旦、口口声声地告诉学生“老师这是为你好”,真的是这样吗?一个考核结果优秀的老师,可能是一个与生共舞的热心人,也可能是一个紧抓考核指标的冷血动物。我们耐心倾听学生心声了吗?我们课堂民主尊重了吗?我们为学生做出榜样了吗?教师的职业需要我们永葆一颗孩子心,需要我们永远喜欢孩子们,爱别人家的孩子就如爱自家的孩子一样,诚心对待学生,不对学生撒谎,才能换取学生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有效。
王文英、郭文红和桂贤娣老师他们就是把自己融入班集体,把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与班集体的脉搏一起跳动。今天早上我看到李老师举起竹杆绑起的扫帚打扫教室顶部的虫网,这就是一个爱班如家的生动例子!李老师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他的班都在紧张复习迎考,他的班即将伴随中考的结束而解散,学校根本没有布置检查卫生,他的举动不是诚心是什么?!没有对学生的诚心,甚至师生之间以怨报怨,此恨绵绵无期,谈何美丽?三尺讲台,五寸粉笔成了混口营生的衣钵,教书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茫茫苦海呀,谈何绚丽?
好心未必有好报,诚心烧香惹鬼叫的事儿也常常发生。教育的事业是智慧的事业,付出爱心就是智,消除烦恼就是慧。对学生要有诚心、爱心,更要讲心术、心计。我今天对学生有办法了吗?三大宗教传承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至今,有着无限的魔力,都是方法论的典范,值得我们深思。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思考与研究,要善于变动、转换与迁移,创设情境,心理暗示,往往是化解危机,应对难题的最佳办法。王文英老师“痛必快乐”的精神折磨法,桂贤娣老师“慢慢教,不急”的教育思想,郭文红教师“学生也是教育者”的彻悟,郑杰老师的德育原理,钱志亮老师的“家教洗脑”,无不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读到了教育智慧如此绚丽。
不读书不研究让我们的人生庸俗堕落了。
聆听大师报告,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忘哪去了?世风日下导致的学生难教,读书无用导致的教师尴尬,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快速发展导致的观念落后,微薄收入导致教师的生存困境,浮躁的社会现实,陈旧的教育体制,疲于应付的阵阵教改与低效无效的教研活动,凡此等等,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泯灭了象牙塔的清纯,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从此,牢骚代替了阅读,抱怨取代了思考,不能静心,更谈不上潜心。屡次受伤的体验,让我们自我防御,甚至形成怀疑一切的极端心理。顾影自怜,殊不知自己也许从此平庸起来了,知识干枯了,技能萎缩了。
好久没有写了,也非常怕写,连别人的长都难坚持读到底儿;教学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语言也越来越回到自己初中的水平;成语典故记得的也越来越少了。我常常叹息自己,经典的忘得差不多了,现代的又不如学生,难怪当不好老师,教不好学生。成天慵忙,何时能够沉静下来读几本书,与大师为友?看到马老师潜心阅读弟子规、王老师静心阅读散文集,好生仰慕!我,惯常阅读前言与后记就了事,惯常套用网上交差事,何等浮躁与庸俗!
这些年我装模作样也买了好多教育专著,往往束之高阁,阅读者寥寥,就这样日复一日,坐观生命消亡;在大师面前,我太渺小了,我要努力!
“解放思想”才能有效教学。
这次我们聆听的德育报告会,谈的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大仁大智,但我想到了这些大师都是“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楷模。想想我们的课堂,用我的老师教我的方法来教我的学生,不顾时代变迁,不能对症下药,用想当然去代替调研,用威望或者纪律逼迫学生做许多重复低效的事。照本宣科满堂灌,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昏昏欲睡,下课了事。我想起名医的望闻问切,倾听记录,判断下方,这就是从实际出发,我们上课从实际出发了吗?
我们习惯于循规蹈矩,我们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没有歌声、没有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笑声的学校是怎样的学校?规规矩矩,千人一面就是最好的教学效果?紧抓中考,切去“副课”是对学生负责?教育的真谛应该是启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品德,教化学生充满灵气,而不是成为俯首帖耳的奴才,所以我们不能搞思想禁锢。
戴上耳机,无心抄写买来的教案应付检查;没有准备的课堂信口开河;布置学生完成没有审核的印制作业;作业考试不趁热打铁,甚至做后不点评;让学生抄写下课后就再也不会看的课堂笔记;批阅作业应付检查的次数,甚至让学生配合弄虚作假;听课把玩手机,客套几句评课,签个名抵教研活动次数;一本正经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我们假大空的东西太多了,形式主义太多了,劳民伤财,害人不浅啊!
我们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李太平(1963―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 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7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是表示系 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侧重表 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离 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 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把 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 对于大系统来说, 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 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 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 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第213页。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 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 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 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 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 ,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德育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 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同时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育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 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负之分。
由上可知,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 ,就有多少功能。把德育功能简单化的作法(注:鲁洁:《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关文章,《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有关文章;刘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檀传宝: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李道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吴亚林:《教育研究 与实验》,1995(4)。),是方法论上的失误。
二、关于德育价值
有论者把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直接等同起来(注: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93,第193页。),因而也就把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等同起来。这是笔者不赞同的。我们在研究德育 功能时,应结合德育价值进行研究,但必须将二者区分开来。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价值既不单纯是客 体的属性或功能,也不单纯是主体的需要,但又离不开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它表示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在 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德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个人 的德性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性、功能与德育价值主体的需 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的。
德育价值主体是指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各类群体(包括民族、国家等等)。 德育价值客体是指德育活动及其功能。
个人的德性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 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完善自己的德性结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个人价值, 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等价值主体德性的完善。社会的德性需要应通过具有优良德 性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德性需要 ,不能由各种德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其目的是希望培育各种优良德 性的人才,这种人才对社会的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社会价值。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的个 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 德性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德性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德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给予的,而是受到 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严格说来,把受教育者在德育系统之 外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价值都归功于德育,不仅不科学,反而会造成社会各界对德育的期望过高 ,在达不到期望时,人们就会对德育的价值产生失望和怀疑。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 德性的价值和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而在德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 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德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德育价值主体通过德育活动所带 来的德性的完善,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德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这一中介在德育系 统之外创造的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德育系统内价值 主体的控制。
三、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德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 德性的活动)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 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功能关系反 映德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 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德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德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系统与环 境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德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 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德性需 要的满足。所以,德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社会、个人)在其德性需要的驱动下,用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机制 去改变现存的德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德性发展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德育活动的结 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德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 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区别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共同存在于德育活动之中,相互作用 并影响活动的结果,而且表现在,对于德育活动来说,目的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动因或原因,即“目的因”。作为一种原因,它促使德育价值主体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其德性需要。它不同于 一般原因的地方在于,这种原因就是活动直接要达到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德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德性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 展各种德育活动,使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德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 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德性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 要就无法满足,德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德育价值是德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要。在德 育活动中,各种德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德育价值。离开德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 德育价值的规范和引导,德育活动可能导致各种负功能的产生,或者导致德育工作的低效率。
再次,德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 满足;德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德育培养的具有德性的人才对社会德性需 求的满足。
四、德育目的与价值、德育目的与功能
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之前,人们在观念中提出和设定目的,在实践中实现和达到目的。德 育目的是活动的内在动因,它调动主体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奋斗。德育活动是由许多因素、许多环节构成的,目的是诸因素、诸环节的中心,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协同作用。 所以,我们研究德育功能和价值,应结合德育目的进行研究。但在研究德育功能时,有的学者却把德育功能和 德育目的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说成是育德(注:鲁洁:《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关文章,《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有关文章;刘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檀 传宝:《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李道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吴亚林:《教育研究与 实验》,1995(4)。),实际上,这是方法论失误的另一种表现。
目的是主体的一种设计、期望,是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在活动之前思想上设计的活动结果。所以, 目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主观性。
目的反映主体的需要,是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对于自己的需要的自我意识。人是根据需要提出目的 的,目的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必然性的实现,更主要的是自身需要的满足。
德育目的所概括和表达的不是现实中的价值关系,而是理想中的价值关系,是人的一种德性追求。所以, 德育目的是主观的。德育目的是系统内价值主体在其德性需要不断发展和对需要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追求,是他们对未来德性的一种憧憬、预测和构想。
德育目的与德育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德育目的是有待实现的德育价值,二者通过德育活动相互转化,德育 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得以实现向现实价值的转化,从而改变原来的价值关系;而对新出现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又会 产生新的德性需要,经过德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思维加工和选择后提出新的目的,又实现价值向目的的转化。
但是,德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者与德育目的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是不同的。德育目的与内 在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虽然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 系统内价值主体能够控制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系统内价值主体德性需要的 满足,所以,德育目的与内在价值之间具有同一性,德育目的就是对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德育目的与德育的外在价值能否相互转化,不完全取决于系统内价值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制于社会环 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目的与外在价值不能直接转化。如果我们把德育目的规定为对外在 价值的追求,最终就会使德育目的落空,使人们对德育产生失望。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促使内在价值充分实现。 对其外在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必须依赖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至此,我们对德育目的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德育目的是对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内在价值包括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德性的完善,而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所以,德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或者说是 “育德”,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境界的提高和受教育者德性结构的完善。人的德性可以分为三种境界:他律道德 境界、自律道德境界和自由道德境界。德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受教育者沿着他律――自律――自由的路线发展。 个体德性不仅包括境界层次,而且包括结构层次,个体的德性结构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包括德性的形 式维、德性的内容维及其能力维,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不断完善。
在研究德育功能时,有的论者把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混淆起来,这是方法论失误的另一种表现。德育目的 不同于德育功能,德育目的反映的是理想中的价值关系,是理想中的德性状况,德育功能是系统与环境以及系 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的具有主观性、价值取向性,功能则是客观的、中立的。
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动因和指针,离开了德育目的,可能产生各种负功能,离开了德育目的,德 育功能的实现就没有动力。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德育内部功能中含有正向价值取向的那一部分与德 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具有同一性,这一部分功能的实现即是德育内在价值的完善;而德育内部功能主要是指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客观结果。德育目的仅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预期结果。所以, 德育目的仅指德育内部功能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正向的、预期的结果。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 德育目的的依据和参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部 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客观的功能关系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功能是 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据和参考因素。德育目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应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的 各种功能并加以实现,德育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实现的机制不同。德育内部 功能能否实现,虽然离不开德育环境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德育系统内部主体能 够控制系统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向、程度,最终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 形成德性享用观念,使教育者师德不断完善。所以,德育内部功能可以作为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据。德育工作的 重点,应放在德育内部功能的实现上。而德育的外部功能能否实现,不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愿望, 而是受制于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外部功能的实现,除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努力之外,还依赖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很多环保问题,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对于学校场地的爱护,以及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在上课前对运动场进行撒水,以免引起尘土飞扬。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常规的严格要求,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等。
利用教学中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共同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采用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投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守纪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结束部分小结讲评,结合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的整个组织教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必须精心协调、严密组织,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如当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中重振雄风凭中国人特有的志气,再次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时;当刘翔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作用:每年选出体育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实践证明, 中华经典文化展现的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能为学生绘制厚重的人生底色, 其表现形式贴近学生心灵, 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 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标准,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在整个校本德育文化构建过程中, 我们以每年春天举行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春天诗会”为切入口,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
最是一年春好处——诗意校园, 触动学生的道德认知
书香雅致的校园在春天最美, 墙壁上、橱窗内、花圃里, 处处飘逸着浓浓的诗香, 小池边、大树下、教室里, 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诵读声。学校面积很小, 但环境设计却花了很大的心思, 每一个过道的画框、每一个回廊的景点、每一面墙壁的文化都独具匠心, 角角落落都追求“诗画育人”的功能。确实, 在诗意盎然的环境中, 学生积极的道德认知不断被触发、内化……
每天上学, 总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校门口的文化墙边摇头晃脑地诵读“实小三字经”———“我实小好少年学做人记心间孝父母理当然养育恩报不完……”学生进进出出, 时时诵读, 行为规范不知不觉就记在了心间。学校操场边的墙壁上画着家乡风光, 孩子们爱指着墙上的山山水水, 讨论着这是“天姥山”、这是“沃洲湖”, 然后情不自禁又念起李白对家乡的赞美诗:“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家乡有多少秀丽风光, 就有多少千古佳句, 随手俯拾, 诗就从口中到了心中, 传统美德也随着字字珠玑滋润着一代新人的心灵:爱国爱家、仁爱孝悌、勤俭朴实、和谐友善……
万紫千红总是春———品味经典,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 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 还要触动他们的内心,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中华经典因其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吟诵品味中极易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把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与班级评比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使诵读经典的条条途径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芳菲之春!
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读本》, 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汇编中华优秀诗词, 要求学生通过晨诵、午读、暮吟等多种形式品读经典。学校开辟晨间、中午的专门诵读时间,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学校还从地方课程中设置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 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等, 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多时间段的阅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样的经典诵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经典吟诵中感悟诗词中的价值取向。
2.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读书节”要求班班举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如“古诗朗读比赛”、“诵读大王”、“小诗仙”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活动促学生诵读,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经典诵读的经常化, 使学生沉醉在唐诗风韵宋词意境的同时, 人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净化。
3.注重挖掘德育素材, 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大量经典诗文都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优秀读物。实践证明, “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 促进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经典诗文的滋养下, 学生渐渐变得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生活独立, 而且随着经典文化的积累, 其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行为准则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春色满园关不住———演绎经典,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自2008年开始, 每一年的春天, 学校都会举办全校性的经典演绎展示活动———“春天诗会”, 至今, “春天诗会”以圆满举行了6届, 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春天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它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大经典”, 它是一个综合艺术教育的“大经典”, 它更是一个最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经典”。全校37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展示, 他们通过合唱、舞蹈、诗乐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 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地绽放。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 彰显、展示了经典诗文的启智导行的魅力, 更让具有诗意的人格在更深层面上定格, 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瞬间。
2014年的“春天诗会”迎来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老师的观摩, 台上, 学生演经典、赏经典, 激情四射;台下, 教师欣慰, 家长震撼, 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体验, 孩子在台上已是光芒四射, 入木三分的经典演绎一次次让舞台上下热泪盈眶。情境交融中, 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行为规范, 古代圣贤那“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抱负、“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想在五彩斑斓的诵读舞台上和孩子纯真炽热的情感一起升华。
“春天诗会”让学生成长, 也让教师成长。六年的优秀节目展示中涌现出许多教师自己创作的文本, 恰如自创节目《一路走来》的前言:一路走来, 我们享受诗歌的润泽;一路走来, 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路走来, 我们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
这一路走来, 鲜花铺就:2009年, 新昌县实验小学成为市首批“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2012年, 成为新昌县内首个市经典诵读基地, 介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文化寻梦》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10年, 还随邵俊杰校长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参加中美联合暑期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于此同时, 经典诵读的舞台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朗诵、演讲人才。至今, 新昌县实验小学已蝉联县级演讲、朗诵比赛第一名十多年, 十多位选手参加过市级、省级演讲比赛、故事比赛:2010年, 仅四年级的黄子瑶同学在“走进和谐的春天”演讲比赛中获省级第一名;2012年, 五年级的徐楠凯荣获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第三名;2013年, 五年级的蔡芷仪同学获浙江省“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二等奖;2014年五年级的高一轩同学获绍兴市演讲比赛一等奖。
绿叶成荫子满枝———回归生活,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开发课程、形成独特的艺术之花绽放时, 我们要始终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让经典滋润心灵, 让诵读伴随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悟经典给予的人文素养。因此, 我们把经典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1.利用“唐诗之路”, 播种乡土情结。乡土是无字的歌谣。经历了一千多年历史的石城古县———新昌, 是浙东唐诗之路, 素有“东南眉目”的美称。深厚的唐诗文化犹如一幅历史画卷, 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眉眼盈盈处”的天姥山, 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峰峦幽谷的穿岩十九峰, 处处可见“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风光旖旎的沃洲湖又展示着“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神韵。因此, 学校又以“家乡名篇”为主题举行了第三届“春天诗会”。在访家乡、拍家乡、诵家乡等系列读书实践活动中, 学生品味经典的新昌唐诗文化, 播种乡土情结, 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全校93位教师一起演绎的大型朗诵节目———《走进李白》成为那一届“春天诗会”的独特亮点, 也拉开了“家乡唐诗大赛”的序幕。
2.利用节日文化, 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表达方式也形态各异。在生活中通过有效地整合各种经典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养成道德习惯更能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元宵灯会, 学校将诵读“元宵节”的千古佳句和“自制低碳花灯展”活动相结合, 学生做花灯、制灯谜, 吟唱着“月上柳梢头”, 体验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妇女节”、“母亲节”我们用“游子吟”、“孝文化”引导学生说孝、报孝、诵孝, 用实际行动表现“学经典做孝子”的感恩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六年光阴, 欣然见实小学子在六届“春天诗会”中馥郁芬芳:他们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千年文明, 他们也从经典诵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成为有教养、有智慧、有气质、有活力的好少年。
摘要:教育规律揭示:道德教育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 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风格, 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 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 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本文通过“春天诗会”教育实践证明, “润物无声”的经典美文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其独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5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农村初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呢?对此,玉林市兴业县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兴业一中)、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太平山一中)、玉林市兴业县高峰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高峰二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中华经典文化与初中学校德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将中华经典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并将其作为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途径。
一、营造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彰显什么,宣扬什么,代表了这所学校的追求、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上述3所实验学校分别依据本校实际,创建了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打造书香校园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3所实验学校均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即要求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在初中3年能够积累诗词曲300首、成语典故3 000条、美文名篇100篇,阅读名著100部。学校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旨在让学生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为了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3所实验学校为学生定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每个班级均开设有图书角,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比如,大平山一中在教室、走廊等张贴和悬挂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经典名句,以及我国书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人物画像,整个校园充满了中华经典文化气息。再如,兴业一中在学校围墙、食堂及学生宿舍外的墙壁上,镌刻了古代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建设文化长廊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讲,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3所实验学校都建设了文化长廊,定期更新文化长廊的内容,如3月的主题是学雷锋;9月的主题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月的主题是爱科学;11月的主题是体育文化节。将校园文化长廊建设融入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德育渗透为主,突出了学校的德育教育特色。文化长廊融艺术与文化为一体,既有中化经典文化的底蕴,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
(三)创新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一所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因此,3所实验学校都规范了教室的布置,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比如,高峰二中在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时,改变了过去教室讲台上方的布置,在讲台上方分别添加了一幅图画和一个挂钟,班主任根据本班特点设计相应的励志标语。比如,九年级围绕中考备考设计标语,八年级围绕孝顺、感恩、守法设计标语,七年级围绕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设计标语,每个班级设计的标语都各有特色,如该校131班教室讲台上方张贴了“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上好学、读好书”的标语,教室左右墙壁张贴了由师生共同设计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长、学会生辉”的标语。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品德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所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道德品质的优劣。为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3所实验学校均给本校的每一位教师分发了《中国师德手册》《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对教师进行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如,在高峰二中,全体教师以观看视频《经典教育,改变命运》的方式开启了“高峰二中‘以德促教 经典教育活动”的序幕。通过观看视频,老师们普遍认为:中华经典文化对洗礼人的心灵、提高个人修养、提高德育实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老师们还经常引导学生对照《弟子规》中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畅谈感受。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正在逐渐改变着该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在课堂中渗透中华经典文化教育
(一)在学科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3所实验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都把德育工作整体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各科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找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兴业一中开展的书法课程将中化经典美文作为书写内容,而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课时将中华美德故事设计成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接受美德教育。再如,大平山一中的老师们在上科学课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目标。
(二)开设新课程
围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3所实验学校均开设了4类课程。第一,阅读指导课。主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做简单的读书笔记等。第二,读物推荐课。为了让学生读到好书,教师可以不定时地给学生介绍某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朗诵一本书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第三,阅读欣赏课。借助阅读欣赏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精彩内容,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方式,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第四,读书汇报课。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复述书中的内容,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展开辩论,评点书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将看过的文章编成小品、课本剧进行表演。3所实验学校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上述的4类课程的教学。此外,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对每个单元进行拓展,引入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一系列精品文章,由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可以同时在课内扩展阅读3—5篇同主题的精品文章,扩大了阅读量。学生通过阅读中华经典美文,举止变大方了,性格变开朗了,气质变优雅了。
(三)开发校本课程
3所实验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比如,兴业一中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一中》,高峰二中开发了校本课程《二中,我的家》,大平山一中开发了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一角》,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3所实验学校均将中华经典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
四、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一)常规教育活动
3所实验学校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以及革命领袖、民族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等,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德育主题班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兴业一中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歌,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迎国庆书、画、征文比赛”,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再如,大平山一中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交通安全,文明出行”“文明礼貌月”“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节约用水、用电,反对浪费”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陶冶了师生的道德情操。
(二)创新教育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2013年,3所实验学校都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第二十届玉林市兴业县青少年爱国主义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教育活动。结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3所实验学校给在校学生分发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学卷》读本,并标注了诵读的时间,如利用早读或晚读诵读古诗文,还开展了“课前一吟”活动,学生在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营造了浓郁的古诗文诵读氛围。3所实验学校共3 0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了读书教育活动,读书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2.培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3所实验学校分别结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纪律、卫生、安全、孝敬、诚信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高峰二中每个月都开展“读传统经典,做好中国人”教育活动,该活动以观看视频、诵读《弟子规》、书写读书体会等形式开展,生动感人的案例阐释了何为善之根本、人之本性,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感恩爱国的优秀品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如,兴业一中135班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每天利用晚读前10分钟诵读《弟子规》,几个月下来,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所实验学校分别给学生分发了《心怀感恩,放飞中国梦》读本,开展了主题为“心怀感恩,放飞中国梦”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比如,高峰二中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有“遵纪守法,让父母放心”“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等。在“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周末与父母聊聊天,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汇报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进步、收获,加强与父母进行沟通。
4.校外活动引领成长。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而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3所实验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兴业一中以县老年人大学作为孝亲敬老实践基地,大平山一中以汽牛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高峰二中以农作物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每年3月,兴业一中会组织部分师生到老年人大学听取老教师的教育经验,9月组织师生到石南镇东龙村五保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激发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实践证明,开发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空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013年以来,3所实验学校共3 200多名师生全部参与了课题实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学校的宣传栏,经常张贴有表扬学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感谢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了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中华经典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成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