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1

为落实县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2008年学校重点工程建设,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有12个镇,现有学校合计142间,其中高中2间,成人学校8间,初级中学16间,小学88间,县示范幼儿园1间,民办托幼机构27间。中小学公办教师人数2535人,代课教师260人。在校中小学生40541人,其中普通高中5620人,初级中学12850人,小学生19102人,在园幼儿2969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城镇低保学生免费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二是全力推进高中“扩容促优”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山区中学新校区,新增学位4000多个,有效解决了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为实现普通高中扩容创造了硬件环境,去年,山区中学顺利通过省教学水平评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整合,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投入420多万元建成威华实训中心大楼,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四是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优化组合,共撤消学校97间,合并42间,基本上消除了学校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浪费大的弊端,做强做大了一批学校;五是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到目前为止,C级危房维修项目已全部完成,D级危房已全部拆除,新建项目学校16间,完成率100%;六是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名师带动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名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增强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七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高考取得大丰收,第一批本科61人,第二本科A类265人,第二本科B类157人,本科入围率和省线入围率均居全市第二。从各个指标体系看,我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应在全市中等偏上的位置。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去年,县里面将县一小扩建工程列入县重点工程,目前,县一小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县二小、县三小列入县重点工程,建成后,县城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整体的提升。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

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同时,由于撤点并校等原因,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人数比较集中,造成了寄宿条件不能满足现有学生人数要求。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目前,县级的财力有限,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较为困难。

2、教育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这些投入大都在乡镇中心小学以下的完全小学,现在这些完全小学有面临撤并,投资重点应转为中心小学,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目前仍有2000多万元债务。“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同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省里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及时下拨,因此,一开学各学校就要忙着筹集资金维持学校运转,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全县2535名中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561人,35岁以下的教师有967人,而这35岁以下的教师中,大部分在县城。年龄较大的教师大部分在农村村小,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除了县城小学有两位英语老师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外,其他小学的英语学科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英语专毕业的。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9人左右、语文教师欠缺20人左右,数学教师欠缺20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英语教师,仍缺30人左右。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因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我县骨干教师难留住。四是高中教师严重短缺,毕业生不愿回山区工作,虽有退费政策,但已签订合同愿意回平工作的不足10人。五是城乡教师分布失衡,教师进城压力大。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场。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学校布局仍较分散,全县有16间初级中学,有些镇有几间初中,10人以下的前期小学仍有20间。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要建立“宽裕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

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完善投入体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义务教育经费,足额预算教育经费,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投入的分担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认真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经费紧缺的问题,实行教育经费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针对当前教育普九负债严重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多重措施,尽早实行债务剥离;针对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教仪、图书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多投入,镇集中地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师生比例要提高,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调整时,不搞一哄而上,要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统筹学校规划建设,防止教育资产流失,避免重复建设。既要保证学校有相应的办学规模,又要照顾学生就近入学。调整学校布局,要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做到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示范性学校创办、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四个相结合”,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拟用3-5年逐步取消小乡镇初级中学,即全县除4大镇(东石、石正、仁居、八尺)办初级中学外,其余乡镇一律不办初中,将各乡镇初中生源原则上集中到县城,县城再办1-2间初级中学。同时,进一步加大撤点并校力度,用3-4年时间将现有104间学校调整撤并为76间。盘活教育资源,处置闲置校舍,所得经费用于完善中心小学建设,扩大中心小学规模,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小学。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实行名副其实的聘任制,解决教师职称到顶后不思进取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4、理顺队伍管理机制。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以创建教育强县为契机,加大对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投入。我们对此作了调研,拟用4年时间,先易后难(如2009年前将长田、热柘建成教育强镇),争取在2012年实现教育强县。前几年,教育部门已树立适度超前的思想,重点解决了学校的运动场建设,新建10个运动场,加大了对中心小学及中学的投入,先后已投入了4500万元,为创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教育强县是可以实现的。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2

能与时俱进地用现代教育手段传达现代教育信息, 培养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这就叫做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这“三性”才算是具有现代性。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 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 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 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 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 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 甚至是取而代之,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 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 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 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 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 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 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 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 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 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 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 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 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 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 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 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 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 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 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一共27 000多字, 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 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 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 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 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 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 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 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 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 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 (创新知识) 、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 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 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 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 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 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 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 “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 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 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 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 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不要求豪华和富贵, 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 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 养成人们的习惯, 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 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 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 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 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 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 教师的为人处世, 教师在课堂的表现, 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是规律, 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 而威信, 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 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 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 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 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 (学习) 方法

教学 (学习) 有法, 但无定法;搞好教学 (学习) , 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 (学习) 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 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 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 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 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 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 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 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个移情的过程, 教师要将激情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由教学机器来代替, 因为教学机器不会笑, 没有情感。要知道, 教师的教态具有神奇的教化力量, 教学是其全人格的参与过程。

作业和考试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4

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三严三实教育的深化延伸,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必要举措。按照市、区委组织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调研的要求,我从XX乡镇村、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及党员出发,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现状

XX乡镇所辖社区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各党支部都有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像对党员建档立卡,建立对流动党员、困难党员的定期联系制度,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活动;但现状是现在部分党员党的意识淡化,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组织纪律散漫,个别党员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等。

二、调研基层党组织的经验做法

一是服务居民、打造温馨家园。XX社区的“流动红旗”、XX社区的“巾帼示范岗”、XX社区的代办服务等等。社区大力开展“六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腔热情接待、一片真情相助、一声再见相送”,极大地提升服务质量,深受居民好评。

二是扶贫帮困、打造阳光家园。建立了党员包保联系制度,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等形式,“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三是文明创建、打造幸福家园。每年社区都会开展趣味运动会、书法绘画、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突出邻里和谐,打造了文化品牌。各社区党员都积极组建舞蹈队、合唱队、腰鼓队、篮球队等活动组织,常年活跃在生活小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面向困难党员开展“爱心救助服务”,例如XX社区建立了“爱心超市”,目前已经为众多家庭提供了服务。

五是利用基层党员活动室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加强社区党员的理论学习,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主题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党员队伍思想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表现

1、政治思想有偏差。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如信仰缺失、精神懈怠等现象缺乏警惕性,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思想言论和不满情绪,没有去坚决抵制、纠正和疏导。

2、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纪律意识还需增强。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个别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难以组织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广大党员知识层次不齐,对参加组织活动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缺乏热情。

3、脱离群众“不像党员”、“不作为”。部分党员思想上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关心村集体事业,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有些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党组织对这些不作为党员进行处置执行也存在难度。

四、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觉悟。不能有应付心态。“两学一做”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党支部对党员的政治理论培训要常态化,要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

2、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计划方案。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市、区委组织部的指导,确保方向不偏、内容不空;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发挥榜样的作用;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力求创新。

3、明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学党章党规党纪。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二是学系列讲话。建立学习笔记制度,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重大、长期的政治任务。三是学典型、做合格党员。着重树立一批践行“两学一做”的先进典型,让党员现身说法,开展党性教育宣讲会,号召党员向身边的先锋模范学习。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5

一、对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紧密、最

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发展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目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招商引资,增加投入,而当地所拥有的技术工人种类与数量,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高社会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家庭多一个就业者、多一份劳动收入,社会就多一份团结、多一份和谐。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大区,拥有知名的高等教育、出色的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但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影响了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区教育要发挥整体功能,必须在加强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显示我区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

(二)我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成绩。经过不断整合,我区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网络,并具有了相当规模和声誉。目前,共有职业学校14所。2006年在校学生近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教职工近1400人。每年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8000多人。**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和重庆市轻工学校等4所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重点职业学校。在园林绿化、车钳工、仪器仪表、电子通讯、工艺美术、矿山机械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建设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现有近2.3万名在校学生中,外区学生占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社会消费。另外,职业教育在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扶持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户、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等社会公益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学校平均规模为师生2000余人。“国重”仅1所、“市重”仅4所。二是生源短缺,师资不足。区内常态生源为2000人左右,区外生源占多数。师生比与国家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三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差。现有职业学校布局比较分散,缺乏总体规划。职业学校选址难度较大,个别学校打算外迁。相当部份学校实训实习设备不足,一些学校实训基地不稳定,校企合作难度比较大。

我区职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民众对职业教育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教育,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一部份人就读职业学校也是迫不得已。二是经费投入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相对偏少,银行贷款基本无望,社会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差距仍然很大。三是政策扶持问题。在招生指标、招生范围等政策方面限制比较多,重处重罚现象曾多次发生,对部门服务和信用等方面也有反映,政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我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我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机遇之一,是“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使**成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核心,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的生源,更宽阔的凝聚面和辐射面。“一小时经济圈”的经济上档提速,将对操作型和技能型劳动者产生巨大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机遇之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大幅度扩大中职招生数量。十一五期间,将达到年招生800万,在校生2200万。今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拟在“十一五”期间拨款100亿,专门用于职业教育;另外,还将拿出100多亿,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机遇之三,重庆市重视职业教育。我市即将实行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劳动力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五类”人

员补助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以及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免费读一年职校的“9+1”义务教育和“2年高中+1年中职”的教育模式试点,将使职业教育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机遇之四,是区委、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区领导多次关注职业教育工作,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具有特殊优势。**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和特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的声誉,可以利用由此所形成的光环效应,推进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力雄厚而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发展条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永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有名的职教城,万州区、江津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势头也很猛,邻近的合川区、巴南区也有了较为宏大的发展规划,这对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影响很大。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另辟蹊径,创造出比永川、江津更强的吸引力,制定出比合川、巴南更科学的发展规划。我区经济总量不够大、财政实力不够强、发展后劲不够足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倾斜力度有限。包括普高和高校在内的普通教育声誉良好,职业教育容易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反差,影响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发展。

二、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定位

定位之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的劳动者的重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大批操作型、技能型的劳动者,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智力支持。

定位之二: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是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支柱作用,使我区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区的教育特色和整体功能。

定位之三: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我区是重庆市的教育大区。我区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升地位,扩大影响,尽快发展成为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甚至成为“一小时经济圈”中的职业教育高地,辐射重庆各个区县以及重庆周边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做大做强,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

基本原则。一是与时俱进与遵循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要遵循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练好“内功”,提高质量,树立形象,又要努力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教育的公益事业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又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作用,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协调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又要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职业教育。五是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真抓实干,又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有力支持,努力创造出内外和谐、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三)基本目标

规模适度。到2012年,我区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5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1所,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其余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全区中职学校学历教育招生和毕业人数年均增长12%左右,使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左右。

质量提高。办学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达到国家要求。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

贡献明显。至2012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在全市职教学生总数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职教在校生按人均年消费5000元(除学费外)计算,职教学生消费将达2.5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3%左右。

特色突出。尽快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使我区职业教育增强引力,形成竞争力,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

三、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资源整合加强规划指导。要把职业教育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能够指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学校走集群发展之路。可以考虑在碚青公路沿线或蔡家组团划定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用地。

推进资源整合。应将全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适当进行合并、重组,使职业教育在结构层次、专业覆盖、学校布点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网络。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搬迁,可动员西南大学将远在江北区的高职学院和合川的行知学院搬迁进来。同时,对少数地处偏远、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职业学校,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并重组,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促进这部分职业学校做大做强。

促进提档升级。应科学制定全区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发挥政府信息畅通、联系面广的优势,创造必要条件,引导职业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提高软件水平,增加市重点和区重点的比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

依托西南大学。支持职校与西南大学合作,依托西南大学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吸引西南大学把科研项目的试验试点放在在碚的职业学校,利用西南大学师资雄厚的优势对职业学校进行师资培训、专业指导,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将高校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办学质量

积极拓展生源。要树立“大职教观”,鼓励发展外向型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扩大生源。要立足**,走向西南,面向全国,扩大招生范围。要适当放宽招生政策,支持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要规范招生收费和学费标准,加强行政约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维护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校管理。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评估。增加设施设备,创造学生实训实习的良好条件。鼓励职校与企业联姻,打造实习基地,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确保稳定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广泛推行定单培训,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建立区外就业工作站,搞好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稳定就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就业需求和用人信息,加强就业管理,维护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一是争取重庆市的专项资金。要抓住我市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和打造劳务经济为“第一经济”的难得机遇,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资料准备,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对接,确保在全市120万个劳动力培训和输送140万名中高职毕业生的五年计划中争取较大的份额。二是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对西部的支持资金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帮助职业学校搞好发展规划,做好立项工作,积极向国家争取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普惠政策,积极帮助申请国家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三是灵活运用其他资金。将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将再就业培训的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学生的职业教育。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实施条例》,在区财政预算中增加区属职业学校的基本运行费用、基本建设投资;对应市教委相关政策,给予本区就读中职的“五类”人员以适当补助。对民办职业学校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积极支持。对市属以上职业学校要帮助呼吁,争取主管部门增加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出资办学,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大幅度增加社会投入的比重,力争民间投资达到职业教育总投资的40%以上。二是积极帮助职业学校争取银行贷款。要促进职业学校提高资产质量,增强还贷能力,树立良好信誉,搞好项目包装,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集必要的先期资金。三是鼓励学校通过合法渠道开展融资,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入股,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和资金方面的保障。

(四)搞好政策扶持,加强规范管理

鼓励社会参与。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税收抵扣政策,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收费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将其承担的费用,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也可根据实习专业的需求度,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提供配套服务。要在就业劳务、等级考核、对外公关信息、联系协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征地费、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实作教师、市场运作型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帮助职业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征地拆迁工作,搞好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和设立各种层次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较高额度的奖学金。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加强职校规范管理。要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办学中任意缩短学制以及招生中不规范的行为给予制止和纠正,直至必要的处罚,以维护正常的职业教育秩序和职业教育形象。

(五)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建立领导机构。区政府可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规划及其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镇街和区级教育、劳动、农业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加强工作管理。一是落实目标任务。职业教育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当年任务的要求,落实到镇街、部门和职业学校,并签定目标责任书。二是建立工作目标推进制度。区政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发展进程中的有关问题。区委、区政府可于近期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安排部署。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对镇街要考核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工作,对有关职能部门要考核涉及职业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对职业学校要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并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6

题调研报告

全面启动“三增一做”主题教育以来,**县结合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增强群众观念、增强自治组织、增强惠民措施”的目标,按照“标准要高、进度要快、措施要实,效果要好”的要求,重点实施“1246”工程,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有效完善组织体系,加大惠民服务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县从6月19日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增一做”主题教育。参加这次活动有14个乡镇、85个单位、19个驻村工作组,涉及XXXX名党员干部。

二、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强抓集中教育活动,确保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研究部署,认真开展群众观点教育。一是坚持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查、改”。全县26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主动研究部署,主动组织集中学习,带头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带头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全县26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均按照《尚义县县级领导干部集中学习日程安排表》完成了群众观点教育的学习任务,做 好了学习笔记。X月X日县委理论中心组专门就群众观点教育,请有关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发言,各党委主要领导带头参加。6月27日县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每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撰写了群众观点教育分析检查报告,谈认识、找差距、查原因、明方向。并针对分析检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整改方案26篇,整改项目涉及8方面,共计30条。二是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学、查、改”。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学习,激发了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全县XXX名乡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全部认真学习《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全省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主题报告会精神,撰写自查报告XXX篇、整改方案XXX篇。三是完善制度保证“学、查、改”得实效。县委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三增一做”活动中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档案、党课讲稿、自查报告、整改方案、督导方案等各项制度,打造党员领导干部 “学、改、查”长效机制,对活动的开展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

强抓两大体系健全,确保各级组织有效推进民主自治。“六位一体”组织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农村、社区经济文明的全面发展。一是健全村级组织体系。在农村大力推行以村 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和谐促进会“六位一体”为主要模式的村级组织体系,最广泛地动员村民开展基层民主实践。重点抓实抓好“村代会”这一民主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常设的议事决策机构。建立完善村务民主管理运行机制,推行重大决策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代会决议、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四议一行一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到目前,全县筛选出的42个试点村全部建起了“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覆盖了所有乡镇,起到了很好的典型推动作用。二是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在**镇1个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志愿者队伍“六位一体”管理体系,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维稳、精神文明“四大平台”,拓展为民服务领域,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全面推行了社区“六步民主议事法”,充分保障居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确保民主自治机制有效运行。

强抓四项活动开展,确保各部门加大惠民服务力度。*县进一步加大惠民富民力度,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一是开展“惠民政策大宣传”活动。各级各部门以惠民政策的宣传为重点,依托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宣传载体,结合“干部联系群众”、“送影下 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多样宣传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发放明白纸等灵活的宣传形式,为广大百姓普及惠民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悬挂横幅XX条、张贴宣传标语XX张,发放明白纸XXX张。二是开展“惠民项目大推进”活动。全力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多渠道引项目资金、推就业增收。今年以来,全县新增高效节水面积5万亩,新增流转面积2万亩,建设暖棚猪、育肥牛羊等特色养殖小区25个;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4.1万人次,实现了剩余劳力的规模有序转移。扎实推进“十件实事”落实,全县建立健全“四项机制”,抓资金落实、抓及早开工、抓工程进度、抓质量关口,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到目前,在全县19个重点帮扶村共规划实施重点项目212个,总投资5637.1万元。212个项目已开工XXX个,其余项目将在近期全部开工。深入开展 “四清四化”活动,共清理垃圾41069吨,清理杂物6561吨,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205处,18000立方,清理危房201间,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8盏。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大行动”活动。对困难党员、孤寡老人、残疾群体、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开展了“幸福乡村人人建,真情互助进万家”为主题的一系列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全县共计走访慰困难党员XXX人次,为老弱残群体清洁家居XX户,帮助6名困难中学生解决上学问题。四是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 动。建立县级由县信访局统一组织,乡镇由群众工作站和“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村街由群众工作室和信访联络员支撑的三级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平台,实行一般的信访问题由责任乡镇或部门负责解决;乡镇或部门解决不了的复杂信访问题上报县级包案领导牵头解决;县级包案领导解决不了的疑难信访问题提交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联席会议仍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提交县委常委会或县党政联席会会商解决。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坚持县级党政领导带头,公开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全县共排查矛盾隐患XX件,处理XX件,化解信访积案XX件,营造了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强抓六项制度推行,确保全县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县大力实施六项机制,进一步密切干群、党群关系,力促全县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干群合力拓富路”的良好氛围。一是推行干部结对制度。结合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干部“三进三同四联”做法,对所联系的基层普通群众,年内至少走访3次以上,并通过建立联系卡、记好民情日记、开展民情分析等形式,使结对联户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全县372名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8名基层普通群众、帮扶2户贫困户、资助1名贫困学生、化解1件矛盾纠纷。二是推行党员包片制度。根据“关系相亲、居住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每名党员包联10-15户农户的一个区块,对区内群众做到“三帮”:对区内在外农户做到帮知情、帮照料、帮办事;对在村农户,做到帮宣传、帮解困、帮发展。目前,全县XXX党员包联农户XXXX户,并实行挂牌上岗。三是推行部门“会客”制度。全县开展了党政机关、窗口服务单位部门开放日活动,要求各党政机关、窗口服务单位每半年至少与民众进行面对面、互动式交流,接受咨询,回应关切,让群众了解单位日常工作和服务情况,构建政民沟通平台。四是推行民情恳谈制度。按照市委安排部署,我县进一步推行民情恳谈会制度,明确要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向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民主人士、村民代表等,通报主要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完善政策举措。6月28日县委书记孙海东亲自主持召开民情恳谈会。五是推行网络“问政”制度。各部门开辟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布重要公共事务、重大决策公告信息,并建立网上信箱、专题论坛等信息交流“直通车”,解答群众疑惑,对群众提出的涉及公众利益和重大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六是推行民生代办制度。按照“两级联动、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分级承办”的原则,以乡镇 “一站式”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为平台,各级党员干部为代办员,统一印制便民服务卡,填写党员干部的联系方式,公开代办事项,承诺代办的时限,发放到每家每户,明确为民服务全程代办职责。群众需要到镇、上县办理的各种惠民补贴、医疗保险、证件办理、宅基地审批各项等事项,可自愿委托联系他们无偿代办,实现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今年以来,共应群众要求,为企业、群众代办各类事项XXX件次,目前全部办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庸学习工作现象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少数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三增一做”主题教育仍缺乏深刻认识,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缺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深入系统学习群众观念的积极性不够强烈,对民主自治的理解把握还不够全面,在贯彻落实惠民服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活动方式单一问题明显,工作载体不够多样。在“三增一做”活动中,部分乡镇、单位方法单一陈旧,找不到丰富有效的载体,把开展活动理解为传达文件和组织学习讲座。特别是在增强群众观念、增强自治组织、增强惠民措施方面,缺乏有效的载体。

日常宣传力度尚显孱弱,宣传手段不够丰富。当前,对“三增一做”主题教育的宣传主要依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书写活动板报等方式,活动中的经验和典型事例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尚未被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三增一做” 主题教育。

四、意见和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三增一做”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一项重要活动。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三增一做”主题教育摆上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坚定信心,完成和落实好工作责任目标。

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三增一做”活动范围广,涉及面多,只有将该活动与创先争优、基层建设年、扶贫攻坚等活动有效结合,搭建新的工作载体,才能力促全县“三增一做”活动迸发出闪光点。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托集中教育学习、完善“六位一体”组织体系、惠民服务等活动,大大激发党员干部对“三增一做”活动的了解。

迎江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篇7

迎江区作为安庆市的中心城区, 历史悠久、文化产业集中、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 我区紧紧围绕“古城安庆、黄梅戏乡”的定位, 坚持前瞻立意策划、政策激励引领和重点项目拉动相结合, 努力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项目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开发,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初步形成了涉及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印刷出版、音像图书、影视传媒、古玩书画以及艺术培训等多行业多门类的产业体系。

(一) 文化产业:

目前有电影院3家, 从业人员105人, 年收入400万元, 电影业随着外来投资进入, 市场逐渐有复苏迹象。尤其是人民剧院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 通过自身努力, 投资近200万元将剧院大厅改造为安庆市最大的3D影院,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体现了文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音像制品零售店现有7家, 从业人员15人, 年收入50万元。由于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 给音像制品零售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致使经营单位逐年减少, 发展处于下降态势;印刷企业共12家, 其中印刷厂1家, 文印社11家, 从业人员17人, 年收入110万元, 市场较稳定;经营性网络服务 (网吧) 有15家, 从业人员25人, 年收入198万元, 因种种原因也处于萎缩态势。游戏室 (厅) 41家, 从业人员120人, 年收入356万元;文化娱乐业 (KTV、舞厅) 13家, 从业人员37人, 年收入5000余万元。

(二) 旅游产业:

1.文物景点多, 文化底蕴深厚。

辖区内古迹、旧址及代表性建筑共88处。其中,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 分别是振风塔和世太史第 (赵朴初故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分别是迎江寺、熊范二烈士专祠、关南清真寺、天主堂、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旧址、安徽邮务管理局旧址、同仁医院旧址以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保对象31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探花第、基督教堂、安庆内军械所遗址和江西会馆等;牌坊两处, 即倒扒狮石牌坊和钱牌楼石牌坊;其它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处。自然景点4处, 一是莲湖公园。位于大湖风景区东南部, 是安庆市目前唯一开放型公园, 黄镇生平陈列馆、程长庚像建于园中,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已成为市民必不可少的休闲场所;二是安庆市长江外滩公园。该景点依堤而建, 东起渡江路, 西至焚烟亭, 建有长87米、高4米的反映安庆建城以来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文化墙, 是安庆市民休闲、纳凉的主要场所;三是新洲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该洲是长江冲积形成, 四面环江, 总面积50.1平方公里, 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四是长风沙。位于辖区长风乡境内, 因唐代诗人李白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而得名。同时辖区内还有徐锡麟纪念台、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大南门民俗文化街等旅游景点。

2.旅游饭店、餐馆多, 游客接待能力较强。我区现有旅游星级饭店10家, 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6家;旅游星级餐馆5家, 其中五星级餐馆1家, 四星级餐馆1家, 三星级餐馆3家, 四星级农家乐一家和三星级农家乐3家。

3.地方特色产品多、旅游产品丰富。有胡玉美蚕豆酱、麦陇香墨子酥、肖家桥油酥饼、江毛水饺、迎江寺素菜以及余良卿制药百年老字号产品和品牌。近几年开发的皖江文化园根雕馆、黄德义雪木画也正在抢占市场份额, 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4.旅行社多, 市场主体活跃。全市共有旅行社42家, 仅我区就占20家, 2013年我区共接待游客95.62万人次, 同比增长20.78%,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978人次, 同比增长3.87%, 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3亿元, 同比增长20.3%。

据不完全统计, 全区2013年文化旅游产业的营业收入约3.6亿元, 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64%。在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 推动了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项目

1.长风柘林文化生态园:项目用地面积1000亩, 主要建设种植园区、柘林文化园等, 总投资1.78亿元。

2.大南门文化历史街区整治改造项目:结合老城改造, 打造大南门民族历史文化特色一条街及商圈, 总投资5亿元。

3.黄鹄港及黄鹄号建设:拟建设一个码头、三条游船、五个泊点的娱乐休闲餐饮场所, 总投资1.255亿元。

4.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主城文化商业街, 将辖区天主堂、基督教堂、迎江寺, 大南门回族聚居区串联起来, 形成宗教历史文化圈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

三、迎江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与优势

迎江具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又具有南方城市秀丽典雅的文化气质, 此外还具有富于浓郁生活气息与文化气息的以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民风民俗。这是迎江的魅力和比较优势之所在, 也是构成我区文化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否具有鲜明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是决定城市能否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我区独特的近代史地位和人文因素的交互影响及作用, 使我市的文化旅游核心资源具备了极其鲜明的、无法复制的特点和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2.个性鲜明, 地方特色突出。

3.和谐包容, 人文气息浓郁。

4.东部西城, 孕育商机无限。

总的来说, 迎江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多元化特征明显, 且呈现出门类全、亮点多、后劲足的特点。旅游者对迎江历史古迹、餐饮和民风民俗需求比较旺盛。因此这三类资源应成为迎江区旅游大众观光开发的主体。同时以动漫游艺、3D电影等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并将为迎江区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迎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重视不够。近年来, 省市两级政府对文化旅游业扶持发展的力度逐年增大, 但我区与其它先进县区相比, 在总体规划和资金扶持上有较大差距, 还没有制定出与省市配套的总体规划和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我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但是受到市区管辖体制所限, 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还没有得到合理的挖掘、开发和利用, 如英王府和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等, 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门类相对齐全, 但主体“小、弱、散”, 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为主, 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只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 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 紧跟时代发展脉络, 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 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 实现强强联合, 做大文化产业。

三是没有树立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旅游产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化, 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 不能创新求发展, 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 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 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 几年一贯制, 甚至多年一个样, 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四是缺乏文化旅游经典项目。目前我区还没有真正形成彰显“魅力迎江”特色的标志性旅游项目, 如迎江寺和大南门历史街区等亮点项目, 因多种原因与我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近年来, 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将辖区内的文物保护、旅游企业管理权逐步下放, 随着文化旅游管理职能的逐步到位, 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急需引进文化管理和旅游市场营销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如区旅游局目前仅有局长一名行政编制, 只能开展一般性日常工作。

六是对新型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门户网站和专业类网站很少能够见到迎江文化和旅游的信息。

五、迎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 要从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也是我区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经济跨越发展的起步之年。我区处在全市的核心区域, 地理位置优越, 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其他县市区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因此, 大力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科学跨越发展已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二) 要站在统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战略高度, 尽快制定符合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我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战略定位, 从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开阔眼界, 突出特色, 科学合理, 集思广益、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水平管理, 长远与近期相结合,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对“魅力迎江”旅游品牌的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迎江区文化旅游形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博览会, 同时组织选调各类优秀节目和运动员团队参加黄梅戏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比赛, 自行开展各类文艺宣传演出等, 扩大“魅力迎江”的知名度, 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

(三) 要加大协调力度,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 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我们要正视现实, 自我加压, 把协调上级文化、旅游等部门落户我区的重点工程当成我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头等大事, 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尽快打造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新洲旅游乡镇、长风沙景区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景区;配合市里推进文化下基层、广电村村通等文化民生工程;策划实施风情美食节旅游营销活动;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家乐、体验游等生态体验项目, 规划建设迎江寺的禅宗文化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

(四) 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建议成立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等综合协调机构。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 先期投资大, 受益周期长, 无论是对外宣传营销还是支持扶持文化旅游企业发展, 都需要各级政府前期给予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区政府在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基础上, 再出台一部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 形成全社会兴办文化旅游的强大合力, 尽快促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对经营性文化单位, 鼓励和支持其进入市场,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吸收社会资本, 组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

(五) 尽快建立迎江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综合性网站, 在区宣传部门的领导下, 根据不同市场对象, 组合成不同文化主题的产品组合。推进产业链内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企业合作, 提供赞助, 景点和精品线路的联合营销、互联网营销等。联合不同文化景点和企业统一组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 包括全方位媒体广告, 制作文化、体育与旅游相关娱乐文化休闲节目宣传资料等。

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篇8

“在一起”的梦想

“刚出来打工的时候,小孩子没有带在身边,特别想孩子的时候,我只能打电话给孩子,每次孩子说‘妈妈我想你的时候,我都会流眼泪。”当天的报告发布会上,身为母亲的流动工人胡雪秀介绍了自己身为一个母亲,却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无奈。

这也是许多流动工人的无奈。中国目前有6100万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因为身处大城市和工业区无法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与家人分离导致父母认为自己不称职,他们感到焦虑,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疏远。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家长“经常内疚,觉得对不起孩子”的感受最为强烈,各个年龄段占比均在60%以上。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评价父母不合格的首要原因也是“父母不在身边”;其次是“在一起时间少,没有什么感情”。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在城市或工业区奋力拼搏的身为父母的流动工人仍怀揣梦想:希望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希望子女接受完善良好的教育,希望和其他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福利……

“尽管每天上班累死累活的,下班后还要洗衣服洗澡、照顾孩子写作业……哪怕到晚上10点,也要看着孩子把作业做完才睡,但是能跟孩子在一起心里还是美美的。”流动工人江水莲说。也正因为抱有“在一起”的美好希望,流动工人更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调查显示,流动工人最希望获得的支持包括帮助他们协调子女入学(72%),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64%),给予住房补贴(54%)。工作时间方面流动工人父母希望得到的照顾具体体现在: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孩子生病或者有急事的时候允许请假。还有许多父母希望企业设立企业内部幼儿托管中心、课外辅导中心等。

让“梦想”变现实的多方努力

企业的支持。流动工人的幸福梦想与自己所在的企业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企业对流动工人父母给予的支持力度决定了流动工人的幸福程度。与此同时,工人的幸福与否也与企业的持续运营有着密切关系。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家长中,有40%的家长因为考虑到孩子而辞职,9%的家长经常这样做。这直接导致企业难以留住熟练且稳定的工作人员。

流动工人父母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企业的关注。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受访企业中大多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这些行动归纳起来包括:1)关注女性流动工人,例如开设哺乳室,开办家庭教育讲座,重点开展妇幼知识保健讲座及健康培训等。2)提供各项福利和援助。例如,提供返乡探望补助、开展心理与情感咨询服务、协助员工享受当地公共服务、提供夫妻房服务、允许员工工作时间打紧急电话等。3)针对有子女流动工人的特别政策,如为有子女员工提供假期照顾、开展社区托管服务、开办厂内幼儿园和开展社区儿童公益项目等。

相关专家表示,企业的上述行动无疑有积极意义,但企业在此议题上尚有巨大提升空间。企业未来应改进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加强与供应商的政策,制定支持家庭的政策。其次,改进信息分享渠道,帮助流动工人了解与户口、教育、社保和现有社区服务相关的政策和信息。第三,制定灵活的工作时间及探亲假,让流动工人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其他基本需求。最后,企业应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

政府的支持。企业并不能解决流动工人的全部问题,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例如,流动工人面临的子女平等教育的机会、家庭廉租房和社保待遇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

报告显示,在这一方面,重庆地区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包括公租房政策向进城务工无住房人员开放,只要收入符合标准,通过摇号,流动工人就有可能在城市里住上环境优美价格低廉的房子。而在重庆新开发的工业园,园区一般都会提供环境较好的配套宿舍给企业,从而改善企业员工的住房条件。

社会组织的支持。“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去办个幼儿园,办个托管中心,术各有所长,不要忘了有大量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有能力(去帮助流动工人),”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说。

该中心在帮助流动工人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除了参与流动工人父母这一研究调研外,该机构还开展了“农民工春节返乡状况访谈调研”、“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研”等调研活动。这些调研活动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

北京市协作者除了进行调研外,还为来自企业、高校、打工者、社区家长、流动儿童等不同领域志愿者搭建参与平台,协调多方力量为流动儿童和其家长提供服务。事实上像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这样的社会组织在帮助流动工人这一问题上,的确可以弥补企业和政府的不足,“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帮助”。

上一篇:难忘的第一次记事作文750字下一篇: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