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变阻器教案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4节变阻器教案(推荐7篇)

第4节变阻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使用与连接滑动变阻器.【教具准备】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小灯泡、铅笔(或铅笔芯)、金属夹、导线若干、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从列举生活中需要改变音量或改变电灯泡亮度的实例(如:演示旋转收音机音量旋钮可以改变音量、旋转调光台灯的控光旋钮可以改变灯的亮度)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入“变阻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演示)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电阻箱

师 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出阻值大小的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用符号表示,一般有两种电阻箱:旋钮式和插孔式.(1)旋钮式:

①使用方法: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中,调节四个旋钮就能得到0~9999Ω之间的任意整数电阻值.②读数方法:将各旋钮对应的小三角指的数字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如图所示是一电阻箱的实物图,该图的示数为3×1000Ω+6×100Ω+0×10Ω+8×1Ω=3608Ω.(2)插孔式:

①使用方法:插孔式电阻箱的盖上有一排铜块,铜块间有插孔,孔里插有铜塞,插孔下相邻的两个铜块间有电阻线相连.当铜塞插在孔里,就把相邻的两个铜块连在一起,电流就从铜块上通过.当铜塞拔出时,电流通过插孔下面的电阻线,拔出的铜塞越多,连入电路的电阻越大.②读数方法:每个插孔下的电阻线的电阻值都标在插孔旁边.只要把未插入铜塞的插孔旁的数值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如图所示,将20Ω和50Ω上方的铜塞拔出,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就是20Ω+50Ω=70Ω.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滑动变阻器 1.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师 请大家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图将台上的仪器(干电池、灯泡、铅笔芯、开关、导线)连接起来,之后观察灯泡是否会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

学生将电路连接起来,在探讨改变亮度的问题上很多学生都能够想到改变电

压的大小、电阻的大小,但是改变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说可以改变干电池的个数,有的学生想到改变电阻丝(铅笔芯)的长度.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电源的电压220V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能改变电阻(铅笔芯)的长度.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并将连接铅笔芯的导线一端固定,并使另一端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接入的铅笔芯的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连入电路的铅笔芯越长,灯越暗,连入电路的铅笔芯越短,灯越亮.教师总结:电源的电压不变,铅笔芯越长,电阻大,电流小;铅笔芯越短,电阻小,电流大,所以通过改变铅笔芯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的电流,这就是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板书:滑动变阻器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改变电流.2.探究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师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一个长电阻线逐步改装成一个滑动变阻器? 生:这需要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讨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之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选择何种材料的导线?——镍铬合金线

为使滑动变阻器调节的范围更大,我们还需更长的电阻线,应该选择什么材料最合适?

教师给出几种长1m、横截面积1mm2的金属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 铜(0.017Ω)、铝(0.027Ω)、铁(0.096Ω)、锰铜(0.44Ω)、镍铬合金(1.1Ω),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条件下,镍铬合金的电阻比较大,滑片移动相同距离时,改变的电阻大.问题2:导线太长怎么办?——绕成线圈

有同学指出解决办法是将导线绕成线圈,有的同学说,平时我们见到的缝纫机线、弹簧就是这样的.(引导:导线较软,线圈没有支架,容易散乱.)

问题3:支架的材料?——绝缘材料(瓷筒)

师 选作支架的物体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师 众多的绝缘材料,用什么材料较好呢?

生:硬纸筒,圆木棒,塑料棒(没有同学提到瓷筒).师 很好,这些绝缘材料都可以做支架.但同学们注意,如果用这些材料作变阻器线圈支架的话,它也有缺点,比如,线圈中通过的电流较大时,因导体发热,容易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

生:会烧起来.师 同学们继续找既能绝缘,又不会出现因电流过大而引发事故的绝缘材料.师 生共同讨论后,最终确定用瓷筒.问题4:线圈短路时怎么办?——涂油漆绝缘

师 紧密排绕的镍铬合金线线圈横向之间会导电,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塑料绝缘.师 塑料、油漆等绝缘都可以,但塑料绝缘比油漆绝缘线圈占用的空间大,所以常用油漆绝缘.问题5:怎样改变镍铬合金线的长度?——滑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做的实验,导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多媒体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和金属杆)

问题6:滑片靠在绝缘油漆上,不能跟镍铬合金线接触时怎么办?——将与滑片接触的镍铬合金线绝缘油漆刮掉.问题7:连接导线夹的导线→金属棒(固定滑片)问题8:为了使之连入电路→加接线柱.接着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板书: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绝缘瓷筒、金属棒、滑片.结构示意图:

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

师 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电路,进行实验,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弄清下列问题:(用多媒体播放)

(1)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如果只需接两个,共有几种接法?

(2)滑动变阻器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3)滑动变阻器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4)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会随之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5)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滑动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6)要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应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7)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实验探究: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各实验小组的实物连接.实验结束后,各组进行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师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生1:把A、B或C、D两个接线柱串联接入电路时,灯泡的亮度都不变,说明AB间和CD间的电阻都不变;但是接C、D时灯很亮,说明CD间电阻很小,几乎为零;接AB时灯很暗,说明AB间的电阻很大.生2:要想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滑动变阻器必须串联接入电路,并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生3:要使灯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就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电阻最大的位置上.但我发现有的组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在最左(A)端,他们在最右(B)端,难道最大值位置有两个吗?

生4:我也发现了使灯由暗变亮有的从左向右滑,有的从右向左滑.师 大家先别着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将你们滑动变阻器不同的连接情况画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各组变阻器的连接情况,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进一步弄清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则及方法.教师总结:滑动变阻器阻值的最大位置及滑片的移动方向,都与变阻器的连接情况有关.如图,如果使用接线柱CA或DA,则电阻丝AP段被接入电路,这时电阻值最大的位置是滑片P应在B端,滑片从B端向A端滑动时,电阻逐渐减小,电流逐渐变大,灯泡由暗变亮;如果使用接线柱CB或DB,则电阻丝PB部分被连入电路,电阻最大值的位置就应是滑片P在A端,而要使灯由暗变亮,滑片要从A端向B端滑动.板书: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上、下各接入一个接线柱,串联在电路中.4.滑动变阻器的铭牌

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滑动变阻器滑片上还有一个铭牌,上面写有“50Ω1.5A”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发言.生1:“50Ω”可能是说这个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50Ω,它的最大电阻值就是50Ω.生2:“1.5A”应该是说它能通过1.5A的电流.师 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出的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因此在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规则:

板书: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

(1)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使用前应将滑片调到阻值最大端.例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先让学生思考,后讲解.5.变阻器的应用

师 在电路中,变阻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其电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滑动变阻器一般只在实验室中应用.有些家用电器音量调节的器件也是一种变阻器,通常称为电位器,如教材P70页图16.4-5是一种电位器的结构图,它通过机械式旋钮调节阻值的大小.电位器也可以用在其他电器上,例如,可调亮度的电灯,可调温度的电热毯、电饭锅,等等.下面请同学们在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有关变阻器应用的知识.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课堂延展】

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主要异同点:(多媒体展示)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能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滑动变阻器,它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其构造是把较长的涂有绝缘漆的电阻丝绕在瓷筒上,并在滑片与电阻丝接触的地方,将绝缘漆刮去,使滑片与电阻丝接触良好.变阻器也有规格,我们使用时不能超出其规格使用,所以使用前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实际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只需要两个接线柱即可,一般采用“一上一下”的方式,开关闭合前,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以保护电路,不至于电流过大.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

第4节 电动机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②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②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难点

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教学准备

教师:U形磁铁、电源、导线、开关、线圈和电动机演示模型。

学生:U形磁铁、小小电动机线圈、5号电池(2节)、金属支架、硬纸板和电动机模型。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我们上课前先来欣赏一些图片(用多媒体展示机床、电梯、电扇、电动玩具、冰箱等使用电动机的电器,并播放它们由停止到运转的状态),这些图片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甲:它们都是电器。

生乙:它们的运转都需要用到电。生丙:它们都是靠电动机来转动的。

师:这些同学都说得很好。(用课件形式显示几种机器如电扇、电梯、电动玩具的结构图,并圈出电动机的位置)这些机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设备──电动机。

板书:第四节电动机

进行新课

师:那么,为什么给电动机通电,它就能转动呢?电动机工作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思考)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哪位同学可以叙述一下奥斯特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它附近的磁针指向发生了偏转,这个意外的现象引起了奥斯特极大的兴趣,它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终于证实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师:回答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奥斯特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实验装置及结论)。奥斯特是用一根小磁针放在通电导线的旁边发现了小磁针会受到力的作用,而且电流方向改变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改变。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假如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会不会也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呢?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生:我想会。因为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场,而且我们也知道了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就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那么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也就相当于把两个磁铁放在一起,肯定会有力的作用。因为两个磁体之间是可以相吸或相斥的。

师:这个同学的猜想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正不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 生:用实验去验证。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这个实验呢?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来。

(巡回听取学生讨论的方案)

师:请小组代表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甲:因为我们考虑到问题是要验证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所以我们想到实验必须有一条通电的导线,选择器材时就应该有导线,电源和开关;另外还要有提供磁场的条形磁铁。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看它能不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乙:我们的方案和他们的大致相同。但是我们觉得用U形磁铁可能更好些,因为U形磁铁内的磁场集中些。还有我们觉得那根通电导线最好能用一个支架把它支起来,使它可以自由地摆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一点的呢?

生:我们是根据奥斯特的实验想到的。其中的小磁针不也是可以自由转动的吗?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特别是这组的同学考虑得非常全面,而且有根有据的。(鼓励学生深入、严谨地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师:那么同学们看看我的这套实验仪器能不能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拿出演示实验仪器)

师:(介绍实验仪器)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为了使通电导线能自由地摆动,我们给他做了个导轨。(安装好实验装置)导线ab放在磁场里,我们把开关合上,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根导线看它会怎么样?(闭合开关,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导线运动了。师:怎么运动? 生:向左运动。师: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了导线在磁场中可以运动。师:能不能说得更完善些。

生甲:应该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可以运动。

生乙:说明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导线就不会运动。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全面。板书: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结论: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用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导线是运动了,而且是向左运动的。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奥斯特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改变了。我们这里的导线是不是永远向左运动的呢?怎么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生甲:可以改变电流的方向来看看导线的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生乙:可以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来看看导线的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师:那我们再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同学的想法。

(先改变电流方向,示意学生看现象;保持原来的电流方向,再改变磁场方向)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由此又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导线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说明了改变电流或者磁场的方向,通电导线的运动方向也会改变。

师:换句话说就是通电导线受到磁场力的方向跟电流和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板书:结论:2.通电导线所受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师:刚才我们是把一根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发现它会受到力的作用。那么假如我们不是放一根导线,而是把整个线圈放到磁场中,又会怎么样呢?

(演示把线圈放到磁场中的实验)师:可以观察到,线圈转动了起来,那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线圈是转动而不是直线运动呢?

生:(讨论后总结)由于导线两边的电流方向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受到的力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框被相反的力扭动一样,所以只能是转动的。

师:总结得很好。其实我们开头讲的电动机的原理就是这样的,是用电来使线圈转动,然后带动机器转动的。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小小电动机”实验,看看电动机是怎样转起来的。并且思考一下电动机为什么能不停地转动,这和我们的实验器材的结构有没有关系?

生:(动手做实验,探究电动机的转动,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约7、8min)师:好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也验证了我们开始的猜想。那么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实验器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生:我们的线圈引线的两端都只是把一半的漆皮刮去的。

师:对,这是实验的特别之处,同学们回去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把两端漆皮全部都刮去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让学生先回去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在学完这节课后,有什么收获呢? 生甲:我知道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生乙:我还知道了我们有了设想之后一定要用实验去验证。

师:这节课我们能获得那么多知识,和同学们善于思考是离不开的。同学们在讨论问题时都很认真,并且还能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东西去想问题,也越来越善于由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语言表达比较规范。请同学在课外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板书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结论:

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②通电导体所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二、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使线圈得以持续转动。

三、生活中的电动机

第4节变阻器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难点: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9-22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分析自己散步、竞走、跑步的三个状态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个快? 3.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

4.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5.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自学教材:

师巡视,指导游离在自学外的同学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6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 求出平均速度v.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果比较上半段v1、下半段v2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你猜想它们的大小关系———————————。

三、后教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二)合作探究2—测量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平均速度

1.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长负责分工和组织,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2.猜想,小车在哪一段斜面上滑行的速度最大,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3.填写实验表格,分析得出结论: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

2.洁莹同学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黄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她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5.5s、7.9 s、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 和 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

(3)洁莹同学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 ———————————;

(4)洁莹同学在第————————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

(5)洁莹同学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她有什么建议?

(三)学生展示,反馈矫正。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小结

第4节变阻器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第4节变阻器教案 篇5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教材分析

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

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通过音频播放、多媒体演示观察体会,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改变波源与观察者距离,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验生活物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学会“数字化”学习。教学重点:

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

对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解。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二)新课教学

1、多普勒效应

教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1)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课件演示: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频率。(2)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3)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4)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观靠近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5)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师生总结规律,得出多普勒效应的概念。[课件演示: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教师讲:不仅是机械波,以后要学到的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2)学生阅读课文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部分。(3)学生总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可以从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

②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③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④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波的又一特性――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减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篇6

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A.哺乳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生物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8.(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的关系加以控制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0.(2011年郑州一中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1.用连线将演替的几个阶段与此过程中的动植物以及作用相连接。

地衣阶段

乔木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草本植物阶段

地衣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昆虫

遮荫避风 灌木阶段

灌木、鸟类

土壤通气性好 森林阶段

苔藓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11答案:如下图

12答案:(1)0~e(2)b~c(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3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初二科学大气压强4节教案 篇7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质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二、大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问:下列大气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反而呈下降的是:。

①0-12千米;②12-55千米;③55-85千米;④85千米之外。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思考: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补充:平流层:

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

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

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同步练习: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温度在___________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___________的大气质量和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___________运动。

4.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___________层,在___________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很大,它好像地球的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地球的“体温”。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B.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成5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大气主要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所以也最厚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利 6.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 7.大气的作用是()。

A.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C.吸收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D.以上各项都是 8.飞机在大气中飞行主要是在平流层而不是在对流层是因为()。A.平流层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且空气流动平稳 B.平流层距地面最低,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太高了,飞机承受不了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会影响飞机的飞行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下列词语不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1、阴转多云;

2、和风细雨;

3、雷电交加;

4、小雨加雪;

5、终年高温;

6、四季如春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思考: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如:①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②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③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基础练习:

1. 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2.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和 等。

3.气象观测中,用到的温度计类型有、、。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气温的主要原因是百叶箱内气温波动(大或小)。4.一般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我国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大气的压强

1.定义

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马德保半球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 或 行测量。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 直接相关,所以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反而。附:生活中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吞蛋实验、覆杯实验、胶头滴管、吸管、挂钩、吊瓶静脉注射等。3.大小

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为,相当于 厘米汞柱产生的压强。若某人的拇指甲的面积为1厘米2,则此人拇指甲受到大气给它的压为 牛。

4.如图:托里拆利实验中,最后水银柱的高度如图所示,此时大气气压的大小 为 帕,把玻璃管略向右转则会发现水银柱会(变长、不变、变 短)。若玻璃管上端突然打个小洞,你估计会出现的现象是。5.测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6.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其产生的压强就越。如:人要站在火车安全线以外。

7.下列生活现象中没用到大气压的是:。①饮料吸入口中;②用滴管取液体;③气球升空;④塑料挂钩吸在壁上。

大气压和人类生活

1.大气压对天气影响:

a.同一高度、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高压区(气流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气流上升、天空多云、阴雨天气)。c.高气压中心的空气 流动,天气多,低气压区中心的空气,天气多。2.大气压对液体沸点影响:

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实例:高原上饭难煮熟等)。

【例】压力锅就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3.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离心水泵

【例】下列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利用到大气压的是:

①真空保存袋;②吸尘器;③高压锅;④离心式水泵;⑤针筒吸药液。4.大气压对人体影响: 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同步练习:

1、下列哪一事例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A.用吸管吸牛奶 B.棒冰融化 C.手握橡皮圈发生形变 D.水往低处流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容 易被倒出来 B、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 C、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D、医生提起针管里的活塞,使药液通过针头进入针管

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 B.气压低 C.重力小 D.氧气少 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引发了西藏旅游热,许多游客刚到达西藏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①高原上气温偏低

②高原上缺氧 ③高原上气压偏低 ④高原上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三枚大头针插在水平台上,上放一枚硬币,紧贴硬币上表面使劲吹气,发现硬币被抛起来了。这是因为流体的压强与 有关,吹气使硬币上方空气的压强_ _。

6、在五一游艺晚会上,陈思同学演示了如图示的实验,排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A、仍静止 B、运动到左碗 C、运动到右碗 D、无法确定

7、、当飞机起飞时,耳膜会产生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8、高压锅煮牛肉,牛肉容易烂,其原因是()A.高压锅压力较大,牛肉被压烂

B.高压锅内水温较高,牛肉在高温下易煮烂 C.高压锅内压强较大,牛肉易膨胀煮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能够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强化训练:

一 填空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

,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2.大气压是由于 而产生的,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强将

;随着海拔的降低,大气压强将。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降低而。

3.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装入一段长10厘米的水银,如果大气压强为75厘米水银柱高,在图所示的三种放置情况下,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甲是 厘米汞柱高,乙是 厘米汞柱高,丙是 厘米汞柱高。

4.用水把两块平行的玻璃板之间的空气排开后,沿垂直玻璃板方向把它们分开,必须沿垂直玻璃板方向作用很大的力,这是由于 作用,两块玻璃越大,分开它们时的作用力。

5.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体积增大时。

二 选择

1.有关大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压强等于760厘米水银柱高

B.大气压强的值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C.同一地方的大气压的值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D.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2.地球上大气压的存在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不是任何现象都能证实的,也不是各种运动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下面的几种说法中不能证明的是: [ ]

A.活塞式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B.离心式水泵的抽水过程

C.钢笔吸墨水 D.车辆的行驶

3.测量大气压强可以采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进行。如果测量时是通过在管中注入水进行的,则管的长度应是 [ ]

A.1米左右

B.0.76米就可以了

C.与管的粗细无关,小于10米即可

D.管长大于10米

4.一个杯子的口径为10厘米,装满水后用硬纸板盖好,然后倒过来水并没把纸板压下,其原因是 [ ]

A.水对纸板的粘结作用力造成的

B.杯口对板的粘力造成的

C.大气对板的向上压力大于杯中水的重力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大气压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压计由山下到山顶,示数增大

B.晴天变雨天,气压计示数变大

C.一天中,在同一地区任何时间所测的大气压的大小相同

D.冬天比夏天气压计的示数增大。6.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7.水银曲管气压计的构造如图所示,被封闭的一端是真空的,开口的一端 与大气相通。根据图中所示的数据,这时大气压强为 [ ]

A.90厘米水银柱高

B.75厘米水银柱高

C.85厘米水银柱高

D.难以读出,因无刻度

三 计算

1.塑料挂衣钩的塑料帽的直径是4.2厘米,计算大气压作用在这塑料帽上的压力多大?(设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并且塑料帽完全密贴在玻璃上)2.潜水员在海水中,潜入20米深处的水下时,他所承受的压强是多少?(大气压强为76厘米汞柱,海水密度为1.03×103千克/米3)

3.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大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汞柱高。某气压计在山脚下,测得大气压强为750毫米汞柱高,已知该山的高度为1236米,则在山顶上气压计的示数为多少?合多少帕斯卡?

上一篇:会计专业的职业分析下一篇:《让优秀成为自己的习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