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企业制度(精选7篇)
第一条 为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促进我市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单位和养殖专业户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市畜禽养殖按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质量现状,实行分区管理。
第四条 以下区域为畜禽禁养区:
(一)主城区各街道辖区和其他区域的城市建成区;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
(三)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四)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第五条 以下区域为畜禽限养区:
(一)城市规划区及规划区以外的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区;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三)执行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四)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六条 畜禽禁养区、限养区以外的区域为畜禽适养区。
第七条 畜禽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搬迁。其中经当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建设的,其批准机关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因教学、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保留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完善畜禽污染防治措施,且不得扩大养殖规模。
第八条 畜禽限养区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畜禽养殖存栏总量超过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的,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有关养殖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畜禽养殖场环境管理规定和畜禽废渣综合利用规定。
前款所称的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定。
第九条 畜禽适养区内发展畜禽养殖,应当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畜禽养殖发展规划。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必须遵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已划定的畜禽养殖区域。调整或重新划定畜禽养殖区域须遵守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规定。
第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300头以上的养猪场、1万只以上的养鸡场和100头以上的养牛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
(二)畜禽养殖污染是指畜禽养殖场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废渣(粪便、畜禽舍垫料、废饲料、畜禽毛羽等)、废水、恶臭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 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1992年颁布实施)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9号令)
《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重庆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二、范围
(一)对象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二)畜禽养殖区域范围
1.畜禽禁养区范围
(1)主城区各街道辖区和其他区域的城市建成区;
(2)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
(3)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4)各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
(5)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2.畜禽限养区范围
(1)城市规划区及规划区以外的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区;
(2)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3)执行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4)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3.畜禽适养区范围
畜禽禁养区、限养区以外的区域。
三、工作目标
制定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力争通过四年时间,分期分批实施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整合、污染综合治理等,逐步调整全市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局。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强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规范畜禽养殖环境管理,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任务及要求
(一)制定畜禽养殖发展规划
2007年8月底前,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畜禽养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区县规划》),并报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备案。
《区县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体现“种养结合、生态养殖、以地定畜”的产业发展思路,突出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产业经济理念,强化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实施畜禽养殖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优化畜禽养殖方式和养殖结构,鼓励建设大中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以及引导农户畜禽散养行为;落实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整合以及污染整治项目,落实大中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划定畜禽养殖区域
2007年8月底前,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要求,完成本辖区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划定畜禽养殖区域,要充分考虑本辖区城市建设、饮用水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相关环境敏感区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结合各类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本着促进区域养殖环境的改善、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原则,以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建成区等畜禽禁养区污染防治为重点,组织规划、建设、市政、农业、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实施。
区县(自治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需明确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分布范围,落实到地块;针对不同的养殖区域、养殖种类、实施期限等,落实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整合、污染治理的分期实施计划。
(三)强化畜禽养殖区域管理
1.畜禽禁养区综合整治
畜禽禁养区内已有的畜禽养殖场,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取缔或搬迁,并恢复土地原使用功能。因教学、科研、旅游以及其他特殊需要,在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措施,且保证不扩大畜禽养殖存栏规模的情况下,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保留。实施了管网化沼液生态还田措施的畜禽养殖场,可以推迟至2010年底前取缔或搬迁。各年度重点整治区域如下:
2007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群众投诉热点区域。
2008年,主城九区的街道;建制镇以上城市建成区。
2009年,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河流、水库。
2010年,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
2.畜禽限养区、适养区综合整治
畜禽限养区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禁止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畜禽养殖场须限期完善环境保护手续,完善以管网化沼液生态还田为主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措施,不得设置养殖废水排放口或溢流口,实现畜禽养殖废渣和废水污染零排放。
畜禽适养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满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的要求,并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已有的畜禽养殖场须限期完善环境保护手续,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从严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
在畜禽限养区内未达到畜禽养殖废渣和废水污染零排放要求的、在畜禽适养区内未达到限期治理要求的畜禽养殖场,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限期取缔。
各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如下:
2007年,组织开展畜禽养殖场环保申报、环评审批、限期治理等;组织开展生猪存栏当量500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
2008年,完成畜禽养殖场环保申报、环评审批、大中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继续实施环保限期治理。
2009年,完成违禁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
2010年,完成违禁畜禽养殖场的取缔、或搬迁。
五、责任分解
(一)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区域,分期分批组织实施违禁畜禽养殖场的取缔、搬迁、整合、污染防治工作。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划、建设、市政、农业、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违禁畜禽养殖行为及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
1.市农业局牵头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负责对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及布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管理,负责畜禽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协助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
2.市环保局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指导,组织清理和完善畜禽养殖场相关环保手续,协调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
3.市市政委依法对主城区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牵头实施城市建成区内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工作。
4.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制定有关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废物综合利用等财政鼓励、优惠政策。
5.市政府法制办、市环保局、市农业局按照各自职责加快推进《重庆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制定。
6.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卫生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大力度,广泛宣传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广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舆论氛围,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要做好取缔、搬迁等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查处各种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加大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要组成工作组,对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
(四)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每季度向市环保局报送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季报。市环保局要及时向市政府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五)强化年度目标考核
1 防疫制度编写的内容
大型动物养殖场综合性防疫制度编写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场址选择和场内布局
(1)场址选择: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2)场内布局: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等。
1.2 饲养管理
(1)饲料、饮水符合卫生标准和营养标准。
(2)补充饲料、饲草。
(3)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整批动物的全进全出;分小区全进全出。
1.3 检疫
(1)种用动物引进或补充畜群时在产地采购时检疫。
(2)动物进场后要隔离检疫。
(3)动物在饲养过程中的定期检疫。
1.4 消毒
(1)消毒池的设置,消毒药品的采购、保管和使用。
(2)生产区环境消毒。
(3)动物圈舍消毒和畜体消毒,产房、保育室消毒。
(4)粪便清理和消毒。
(5)人员、车辆、用具消毒。
1.5 预防接种和驱虫
(1)疫苗和驱虫药的采购、保管、使用。
(2)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免疫监测。
(3)免疫执照管理。
(4)动物的驱虫时间、驱虫效果。
(5)实验室工作。
(6)疫情报告。
(7)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处理。
(8)灭鼠、灭虫,禁止养犬、猫。
(9)谢绝参观和禁止外人进入。
2 防疫制度编制注意事项
2.1 防疫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了,用词准确
如“猪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场内禁止养犬、猫”、“利用食堂、饭店等餐饮单位的泔水做饲料必须事先煮沸”、“购买饲草、饲料必须在非疫区”。
2.2 防疫制度要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如动物防疫法中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疫情报告、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的处理必须列入制度内。
2.3 根据生产实际编制防疫制度
1.养殖早期生长增重比较快的种群:这种兔群无论是什么品种,只要具备以下特征即可:
(1)体型 为长方型,胸宽而深,背腰宽阔,臀部。宽大,腹容量大,四肢强健端正。头大而凸,被毛粗顺,成年体重大。
(2)体征 被毛秀美平齐(幼兔被毛粗细、长短不匀),浓密柔软,润滑光泽,富有弹性。体表、眼、鼻、耳孔、肛门、生殖器五分泌物赘附,口不流涎,耳朵、趾间、体表无疥癣,脚底无感染、流脓或结痂,周身清洁干净。肌肉结实,皮肤不松弛,肚腹不瘪不涨,口大,眼睛有神,机警敏捷。公、母兔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奶头大,乳房宽,乳腺在8个以上。
这类兔群所生幼兔生长快,1月龄平均日增重22.40克,2月龄平均日增重31.40克,70日龄平均日增重35.60克。加上初生体重50克左右,80~90日龄体重在2.75公斤以上,达到出口体重。
2.幼兔的繁育管理模式:
(1)控制胎产数量 母兔在交配后10~12小时才开始排卵,卵子经过2小时左右才能运动到精卵结合部位。但公兔精液排出12小时后活力下降,受胎率降低。交配一次窝产仔兔多在6只左右。如果在第1次配种后7~8小时,再进行第2次交配。第2次配种的精液运动到精卵结合部位时,活力正旺,与卵子相遇,受胎率提高,胎产数多在9~12只左右。可根据加工出口企业对商品兔需求量的大小,灵活应用上述两种繁育方法。
(2)利用雄性幼兔的生长优势 在幼兔90日龄生长期内,雄性幼兔的生长优势大于雌性幼兔。因此,可采取多生公兔的办法,具体方法是:使用7~10天内没有使用过的公兔配种,母兔所生仔兔雄性多;配种前几天,母兔多喂给一些新鲜果蔬,所生仔兔雄性多。
3.集中配种,批量出栏:对初具规模的养殖户,集中时间配种生产仔兔,方能达到出口企业上门收购数量的,都可采取这一方法。在养殖中要留意整个兔群的发情状况。供给种兔充足蛋白质饲料、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促使全场种兔一致发情。对不发情的种兔可人工诱情并辅助交配。使全场种兔同期排卵受孕(如7天左右配完),同期批量生产仔兔,同期养成出口体重,同车装运。
养殖场防疫制度
一、动物免疫制度
一、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切合本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实施免疫,建立免疫档案。
二、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进行免疫效果评估,适时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免疫科学。
三、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做好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工作,并自觉接受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四、对体弱、有病、发育较差的畜禽,在病愈、体况健康后,及时补针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在隔离观察结束后进行一次强化补针免疫。
五、遵守国家兽用生物制品管理规定,使用来自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
六、经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自行采购或政府发放的强制免疫疫苗只限本场使用,不向场外销售。
七、建立疫苗出入库制度,严格按要求储存、运输疫苗,保证疫苗质量。
八、免疫接种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疫苗。疫苗开启后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使用注射用疫苗时,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九、对失效、使用残余的疫苗,以及用过的疫苗瓶、药棉等废弃物,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真实记录疫苗采购、使用情况,记录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2年。
二、检疫管理制度
一、出售、运输动物前3天,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未经检疫的,禁止调离本场。
二、出售、运输种用、乳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提前15天申报检疫。
三、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除按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在起运3天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四、凡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外引入继续饲养的动物,必须严格执行《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规定的报批、指定通道进入及隔离观察制度。
五、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填写《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山东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批准后方可引进。
六、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到达后,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在其监督下,在隔离场或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合格的方可混群饲养;不合格的,在官方兽医的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七、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隔离观察合格后继续在省内运输的,申请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八、跨省引进非种用、乳用动物到场后,在24小时内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
九、按规定保存本场动物检疫受理单和检疫处理通知单。
三、防疫消毒制度
一、结合本场实际,制定消毒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选择低毒、高效的消毒药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三、场区出入口、生产区出入口、各栋舍出入口的消毒设施、设备能正常使用。定时更换消毒药,保持有效药液容量和浓度。
四、进入场区的车辆及随车物品经消毒池或消毒通道消毒后进场,随车人员经人行消毒通道消毒后进场;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更衣,经消毒池和消毒室消毒后进入生产区。
五、场内工作服、鞋帽、手套实行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带出。
六、所有生产资料进入生产区都必须严格消毒;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七、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必要时带畜(禽)消毒。同时,结合环境消毒,消灭老鼠,割除杂草、填干水坑,防止蚊、蝇孪生,消灭传播媒介。
八、发生一般性疫病或动物突然死亡时,立即对圈舍、处理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强化消毒。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按重大动物疫情处置规定进行消毒。
九、按规定做好消毒记录。
四、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现动物疫情按规定时限、程序上报。
二、确定专人负责重大动物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三、发现重大动物疫情或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报告动物疫情时,以书面形式真实报告发病的时间和地点,发病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报告疫情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紧急情况时用电话报告。
五、发现重大动物疫情或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应当对发病及其同群动物进行隔离控制,禁止动物、动物产品流出场(厂)区,并对相关场地、圈舍、用具等进行消毒。
六、任何人员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动物疫情,对于因瞒报、谎报、漏报、迟报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疫情扩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追究责任。
五、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遵守国家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处理规定,不随意处置、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
二、根据养殖规模,在生产区下风处建设病死动物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三、对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在官方兽医的监督、指导下,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服从重大动物疫病处置决定,扑杀染疫动物或同群动物,对病死、扑杀的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染疫动物、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污染的饲料、垫料、排泄物、废弃物等,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无害化处理结束后,对动物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七、定期做好动物粪污清洗、处理、收集工作,未经无害化处理,不许随意排放或施用。
八、参与无害化处理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受到人畜共患病感染。
九、按规定做好无害化处理记录,详细记录数量、原因、方法、时间等。
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加强养殖场(小区)投入品管理,确保生产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二、严格兽药采购登记,真实登记兽药品种、数量、生产厂家、批准文号、有效期、采购单位、采购数量、采购日期。
三、建立兽药使用记录台账,做好领用详细记录,记载发病数量及原因、兽药使用种类、使用剂量、时间、兽医人员签字等。
四、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供屠宰食用的动物在休药期内禁止出售。奶畜在休药期内的奶禁止出售。
五、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它化合物。
六、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七、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禁用药品。
八、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禁止将兽用原料药直接添加到饲料和饮用水中或直接饲喂动物。
九、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如肉骨粉、血粉、乳清粉、肠渣、羽毛粉等);牛、羊等反刍动物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乳及乳制品除外)。
十、对投入品实行专库专用、专人管理。各项采购、使用记录按规定保存。
七、牲畜耳标使用制度
一、根据养殖数量,定期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牲畜耳标。
二、按规定时间对牲畜加施耳标。新出生的牲畜,在出生后30日内加施;30日内离开养殖场的,在离开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到达养殖场10日内加施耳标。
三、对牲畜首次加施耳标,在左耳中部进行;需要再次加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四、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的,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的编码。
五、未加施耳标的牲畜,不得进行检疫申报。
六、做好耳标使用管理,建立真实的耳标入库、出库、使用档案,不得买卖、转让和重复使用牲畜耳标。
八、人员、车辆、物品进出管理制度
一、养殖场(小区)人员、车辆、物品进出,应严格进行消毒,本场以外人员、车辆进入,需进行登记。
二、人员进出:人员进出应通过独立的通道进入,进出场均须在消毒室消毒后方可进出,除本场饲养人员和特殊情况需要进入养殖区人员外,其他非相关人员禁止进入养殖区,养殖人员在进入饲养区前应更换衣物并彻底消毒,离开饲养区,需更换饲养时所穿工作服。来访者如需要进入饲养区,经过有效消毒后,须穿戴具有隔离防护作用的防护服装进入饲养区。
三、车辆进出:车辆进出应进行严格消毒,实行净道入场、污道出场,除运送动物车辆,其他运输药品、饲料等物品车辆禁止进入动物饲养区。
四、物品进出:物品进入场区,需要消毒处理的,应严格进行熏蒸等消毒措施消毒,进入饲养场后,存放于生活区、饲料加工区、诊疗室等独立区域,非饲养动物直接接触饲养用具不得进入饲养区。
九、外引动物隔离制度
一、养殖场(小区)兽医主管责任人负责外引动物管理工作,兽医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外引动物隔离观察、强制免疫等工作。
二、养殖场(小区)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在指定的隔离场对外引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大中型动物隔离期为45天,小型动物隔离期为30天。
三、隔离期间,每日进行 1 次群体健康检查,每两天进行 1 次个体测温;每两天进行 1 次活体消毒和环境消毒。
四、隔离期间,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工作。
五、隔离期间,发现动物发病、死亡,立即向动物卫生监督监督机构报告,并做好消毒工作。
六、外引动物在隔离期满,无动物疫病发生,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许可,方可与养殖场动物混养。
1.遵守《动物防疫法》,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
2.按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同意布臵和要求,认真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强制性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经强制免疫的畜禽加施畜禽标识。
3.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免疫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
4.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规定。
5.强制免疫病种疫苗必须在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或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领取。自行采购的需向县兽药饲料监查所备案。6.购进非强制免疫病种疫苗时必须确认疫苗销售商的经营资格(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以及疫苗的批准文号、有效期等。
7.疫苗应按标签说明妥善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做好注射器械和注射部位的消毒,原则上一畜一颗针头,防止交叉感染。8.废弃疫苗按照国家规定无害化处理,不乱丢乱其疫苗及疫苗包袋物。
9.疫苗接种后,按规定佩戴免疫标识,并详细记入免疫档案。10.免疫接种人员按国家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二、动物养殖场用药制度
1.畜禽养殖场应当遵守国务院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兽药安全使用规定,并建立用药记录。
2.畜禽养殖场应坚持尽量少用药的原则,确需用药,必须有兽医决定,其他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3.兽医使用兽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规定》及相关规定,不得使用标准、法规中禁用的药物。所用首要标签必须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4.用药必须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途、使用剂量、疗程、注意事项等,不擅自改变给药、投药方法及使用时间等。
5.用药必须遵守国家关于休药期的规定,未满休药期的生鸡出售、屠宰,不得用于食品消费。
6.树立科学合理用药观念,不乱用药,注意配伍禁忌。7.做好用药记录,包括:动物品种、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剂量、用药原因、疗程、反应及休药期。必要时应付医嘱:用药动物种类、休药期及医嘱等。
8.建立进货台帐记录,确保采购药品质量合格。9.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
三、动物养殖场畜禽标识制度
1.畜禽标识实行一畜一标,表示编码应当载入养殖档案。2.畜禽养殖场应当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畜禽标识。
3.新出生的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基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4.免疫耳标首次佩戴在动物左耳,从县境外调入的饲养动物需再次实施强制免疫的,免疫耳标佩戴在右耳,同时重新建立免疫档案。
5.对种用和乳用动物,应每头(只)建立单独的免疫档案,调运时注明调出和调入地,已经佩戴耳标且在免疫有效期内的,不必重新配带耳标。
6.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免疫耳标和耳标钳需严格消毒。7.不得收购、出售无免疫耳标的动物,动物凭免疫耳标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市出售。
8.不准从非法渠道获取或使用非法免疫耳标。
9.畜禽标识严重磨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10.四、动物养殖场消毒制度 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1.养殖场大门和圈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消毒液;场内还应设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2.养殖场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
3.选择高效低毒、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消毒药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储备,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不得选择。4.圈舍每天清扫1—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及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5.定期进行消毒灭缘工作,一般圈舍和用具一周消毒一次,周围环境一月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一天一次消毒,疾病发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6.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同时定期进行消毒。
7.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和消毒室,并对手、鞋进行消毒。消毒池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一次。
8.养殖场实现“干稀分离、雨污分流”排放,干粪实行发酵处理利用,尿物进入沼气池沼化处理利用,防止粪尿污染环境。
五、动物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1.养殖场凡有死亡病畜禽,必须经过兽医检验,经检验后,必须对病死鸡及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染疫或疑似染疫的、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必须”,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无害化处理”。
3.养殖场需根据规模在场内下风口处修建无害化处理场所,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采取高温、深埋和销毁。
4.养殖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畜牧兽医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畜禽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应一并作无害化处理。
5.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准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6.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的畜禽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7.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对圈舍、用具、道路进行消毒,防止病源传播。
当前我国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的有八部法律在这些法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部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做了清晰界定又详尽义务的法律, 指出从事畜牧业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应当依法履行保护环境和动物防疫义务, 而且还应当接受和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管工作。
与防治畜禽污染相关的部门规章大约有四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2001 年的时候先后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它们第一次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内涵进行了概括, 对养殖场所管理原则、排污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等都作了详尽的细化标准论述。国务院在2001 年的时候也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和颁布。以上这四部规章是目前我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依据。
全国各地为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依据地方实际也竞相制订了一些地方法规。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政府在1995 年的时候就依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原则制定了《上海市畜禽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近几年来, 虽然政府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层面上开展了许多工作, 但与日益严重的畜禽养殖污染局面比较而言, 制度这方面的建设显得比较落后,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规定多但层次低。从法律层面上说《畜牧法》, 它本身是一部“产业法”。它出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畜牧从业者的生产经营行为、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畜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为了对畜牧业造成的污染进行防治。其它的七部法律, 有的只是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了简单少量的叙述, 有的却是这方面的内容一点点都没有涉及到。
规定内容不全面。首先体现在法律的适用对象上。在立法时, 出现的“规模化养殖场”、“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区”等概念并没有具体客观的解释;其次体现在实施过程中, 具体执法难以实施。我国现有的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中大多是原则性和概念性的条款, 缺少操作性强和具体指标化的措施;最后, 经济激励性政策数量偏少, 限制性政策数量明显偏多。
执法不力。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完善, 较为薄弱, 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也有一些模糊不清不健全的情况存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采取的是分管和统管相结合的分层次多部门执法体系, 于是执法主体就有很多, 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统一监督职责, 法律的具体规定却没有让它去实施执法监督权, 因此对其它部门的环境执法工作很难监督, 导致在实际的环境执法过程中形成了执法的空白区。
2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提高立法层次。近几年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层面上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与畜禽养殖引发的污染程度和环境恶化速度比较而言, 立法工作明显还是比较落后。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一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 通过专门立法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局面。
明确立法方向。我国畜禽养殖业生产主体可以分为饲养专业户、公司型养殖场和散养农户这三种。可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适用于公司型养殖场和工厂式养殖企业的, 对饲养量较小的饲养专业户和散养农户的管制显得力度较弱。因此, 散养农户和饲养专业户的污染行为是政府管制的一个空白区域。对达不到养殖规模的散养农户和专业饲养专业户的监管问题应当在今后的工作给予十分的重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养殖小区。数量较多的饲养专业户组成一个养殖小区。就单个饲养专业户的饲养规模都不可能达到法律上所规定的管制限度, 因此就可以很容易地规避法律约束和监控。所以今后我国的立法也要把对养殖小区污染防治的内容添加进去。
制定经济激励性法规。制定有经济激励性的法律法规就表现为提倡注重应用环境经济手段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我国的环境激励性政策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通过明确排污收费责任, 保障环境管理资金投入,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建立押金退款制度和建立排污交易制度等手段来完善。所以政府部门要制定出更多的这类环境经济政策, 加快实现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管理思路的转变。
强化环保法律责任。现今环境污染法律责任的承担没有被重视, 以及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是畜禽养殖业带来污染的根源之一。因此要加大宣传, 特别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普及环境法制知识, 强化普通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他们的环保法制观念, 提高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强化行政执法。第一, 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建立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大力开对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的工作, 及时掌握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 为畜禽养殖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第二, 是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 必须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 经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对治污设施验收后, 才能投入使用。第三, 是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共同协调,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手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一个层次严密且内容健全的、手段科学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将在我国形成, 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 将我国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走一条健康科学的经济发展之路, 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立法层次低;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全面;执法主体力量弱化等等。因此我们应通过完善立法, 提高立法层次, 细化责任,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将畜禽养殖污染遏制在源头环节, 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走一条和谐之路, 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彭新宇等.《农村环保有法才能有治——从立法角度看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J].环境经济, 2009 (01) :22.
[2]彭克明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律途径的完善探究》[J].农业经济, 2011 (08) :15.
[3]于长发.《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06) :26.
【关键词】奶牛养殖;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应对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已成为企业强化战略部署、提升资源利用率、把握经营风险的必要举措。我国奶牛养殖行业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及产业需求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水平仍较为有限,奶牛养殖企业较少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虽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奶牛养殖经营者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人员素质参次不齐、预算环节不易控制等原因,奶牛养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待探讨。
一、奶牛养殖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奶业的发展提升到了较高的位置,将其视为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和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较为迅猛。除传统奶牛养殖户外,各类规模化、专业化的奶牛养殖企业正在不断涌现,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我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将是未来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解决了技术问题的奶牛养殖企业,亟待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因此,研究奶牛养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于企业乃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全面预算管理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我国奶牛养殖企业脱胎于传统牧业经济,其管理根基较差,人员素质偏低。虽然近年来通过奶业的国际融合不断提升着养殖技术及饲喂水平,但其企业管理水平仍与其他类型产业有着较大的差距。全面预算管理是围绕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活动,通过对公司各项业务、财务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的控制,来完成企业内部资源的调配。奶牛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投资决策均围绕着奶牛这一生物性资产来进行,通过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把控饲喂、防疫、疾控、营养、繁育等关键环节,可促使企业建立更加完善、更加严谨的运营管理体系。
2.全面预算管理将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奶牛养殖企业的利润一方面来源于产奶量的增加及生物资产增值,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把握。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将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完成资源配置,根据可动用的资源,从饲草管理到原奶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各部门将严控占用资源成本,将有限的的资源归置到更加急需的环节,有效避免了企业资源的空耗,从而推动奶牛养殖企业由传统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管理型转变。
3.全面预算管理可有效把握经营风险
奶牛养殖企业的经营风险突出体现在投资决策、财务管理、防疫疾控等方面。传统奶牛养殖企业缺乏企业战略规划及预算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奶牛养殖企业可系统梳理企业发展脉络,确定未来一段时期的企业投资决策,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对企业财务风险给予充分重视,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诸多经营风险,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将对未来的防疫疾控做出计划,有助于企业的主动防御及快速反应。
二、奶牛养殖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奶牛养殖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管理者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不足,由此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从编制到执行乃至监控,都没有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1.管理者未认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奶牛养殖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且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众多的管理者仍以经验作为管理手段,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知之甚少,同时对于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存在着较多的质疑。即使是少数已经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奶牛养殖企业,由于管理者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更多地认为这只是花把式,故此下属部门抱着工作负担的思想进行预算编制,那么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预算目标不清晰、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监控不完善等问题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2.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规划脱节
全面预算管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脱离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发挥实际功能。奶牛养殖企业业务类型相对简单,我国产业管理者尚未脱离传统管理方式,更多地认为奶牛养殖无非就是做好饲喂、防疫等基础工作,其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企业发展更加随性化。这种背景下做出的全面预算管理,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3.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及监控不能完全到位
奶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即便是编制环节已经考虑各个因素,但由于奶牛做为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基层奶牛养殖工人普遍知识层次较低,细致工作受控能力有限等原因,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概率仍较高,加之企业管理手段的相对不完善,执行及监控也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三、奶牛养殖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机制
传统企业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奶牛养殖企业需要依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不断强化管理者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下游纷纷跨入奶牛养殖行业,其产业竞争也愈加激烈,奶牛养殖企业管理者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同时以制度形式确立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方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管理者应不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了解奶牛养殖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益之处,才能保证企业由上至下思想的全面贯通。
2.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传统的奶牛养殖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产业的发展,奶牛养殖企业需要结合产业特征及自身情况,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围绕着战略及预算目标,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需根据以往所积累的奶牛养殖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预算依据,考虑到企业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预算分析,保证预算目标的准确度。
3.建立预算执行监控及绩效评估体系
监控及绩效评估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关键环节,已经确定的预算作为约束和管理奶牛养殖企业生产运营的既定目标,必须在管理者的执行监控下得以有效推行,虽然考虑到企业的特殊性,预算调整可能性更大,但此部分调整仍需避免超出预算调整要求范围,以保证预算的刚性要求。同时,奶牛养殖企业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估适于半年期考评,通过先奖后惩的方式激励员工执行预算积极性,让其能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即加强积极性,执行过程中再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考评。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分解,各部门分别编制、汇总审核、执行调整、考评激励等程序,可以推动奶牛养殖企业强化战略管理、梳理企业制度流程、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对于企业乃至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向、方法,才能够保证奶牛养殖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祖法亮.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6):305
[2]杨廷炯.我国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32):144,157
[3]郝晓娜.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5):215-217
【水产养殖企业制度】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培训方案07-21
生态水产养殖申请报告07-07
水产养殖建议书12-02
水产养殖项目实施方案06-29
水产养殖学专业自荐书11-09
水产养殖场调查报告11-07
水产养殖的实习报告_图文12-12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论文09-18
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标准11-28
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