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共8篇)
信息化技术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突出德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信息化技术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更新德育观念,构建网络德育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触及到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媒体的重要载体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网络在给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使得以网络传播的媒体对传统德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因此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迎接和回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网络德育也成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开放性与交互性、趣味性与隐匿性、预见性与能动性等特点。
二、建立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德育工作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
目前,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德育基地:如血铸中华:http:///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建立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让青少年学生在“建设”和“参观”基地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并接受教育。
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可开设 “三百园地”“历史回顾” “先模事迹”“魅力家乡”“德育论坛”“心理咨询”等栏目。
“三百园地”——在中国的版图上随意点击,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尽
收眼底,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我们100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100部爱国主义影片将我们带入那战火纷飞、热血豪情的年代;100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网上在线视听,雄壮的曲目让你心潮澎湃、婉转的歌声使你如痴如醉。
“历史回顾”—— 百年中国历史的再现,系列的音频、视频让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各种重大纪念日的图片展,活生生的再现血雨腥风的场景。
“先模事迹”——爱国人物、道德模范的事迹图片网上展读,让我们了解从建党起直至现今的名人、伟人及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魅力家乡”——从历史文化、地理物产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全面了解发展中的充满魅力的临川。
在每个栏目中都设置有互动的平台,来访者通过发贴子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健康的网络世界中,自由驰聘,任意翱翔,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扬起了前进的风帆。这样真正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发挥了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三、创新网络实践活动,在网络实践体验中成长
利用网络开办“知心话聊天室”“创新驿站”。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当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向老师倾诉时,这时 “知心话聊天室”诞生了。通过网络平台发帖子的形式,学生们在这里真诚倾诉,一吐为快。通过心灵对话,相互解答心中的疑难问题,最终使困扰自己的问题烟消云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来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知识共享,于是“创新驿站”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当哪个学生有解题的奇思妙想,有对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等等,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使他们相互受到启发,把事情解决得更巧更妙。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开展节约水、电等能源,保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保护环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的原因,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消除污染的设想,研制消灭污染的仪器设备,开发模拟销售市场„„又如“环保常识小报设计”比赛、环保动画软件设计比赛、绿色环保宣传教育网页制作比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比赛活动,使学生收集环保教育信息,加工环保教育信息,创新环保教育信息,达到了学生在自觉、愉悦、创新中学习环保知识的目的。
四、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传统的德育网络是指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条
件制约,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是很好。由于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而关键在于应首先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我校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在家长学校栏目中,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学校中,让家长及时充分了解;也可以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告诉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可以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并以“家教讲座”栏目为阵地,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育管理建议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让他们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们在“家长论坛”中,可以讨论一些具体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出谋划策。开放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
五、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为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导航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优势、信息的及时性与丰富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目前,有很多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网站都很有特色,通过他们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指出他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同学们会感到班主任、班集体是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变化。为了能及时收发邮件,可以开通邮件提醒业务,比如免费邮箱。你的邮箱里一旦有了新信件,就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你,然后,对心理辅导对象,及时地进行辅导。借助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性、上瘾综合症;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因人——机交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指导学生克服因人——机带来的过度的自我顷向与独立的个性;对上网成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脱离“电脑人”,成为健康人。
六、发挥班主任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德育工作者习惯进行的德育,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往往收效甚微。实际上,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网络德育中的作用,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
一是要求班主任运用QQ平台,建立“学生QQ群”、“学生家长QQ群”。
鼓励老师成为学生的“QQ好友”,充分发挥QQ平台的便捷性,通过对话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二是要求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论坛。利用网络班级论坛召开网络班会和网络家长会,就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学生不管是以公开或隐匿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说真话、讲真事,不用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缩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教师也可以通过匿名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辨明真伪,同时还可以以真实的身份主持班会,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心灵碰撞。
一、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关系到日后的成材;对于教师而言,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数小学的信息课是从三年级起开设的,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特别是上机实践过程中往往管不住自己, 喜欢乱按鼠标, 敲打键盘或反复开关机.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如何爱护计算机设备, 如强行关闭电脑会造成数据丢失, 反复开关机会使系统出错, 不带磁铁进机房等.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 共同遵守机房规则,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 让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要从早抓起, 防微杜渐, 持之以恒, 并要防止不良习惯的传播和蔓延, 及时给予矫正.
2. 教师要以身示范.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在机房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号入座, 不能随意坐别人的位置, 这样才能责任到人, 让学生建立该有的责任心, 这也是强化他们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再如, 在教学生打字时, 教师除了示范正确的手势、指法, 也演示如何轻轻击键, 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击打习惯, 爱护键盘.教师只要从这些点滴的事情入手, 注重细节, 就会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久而久之,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会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对道德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 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提高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增强道德品质的形成.
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公德心.
其实在信息课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有很多, 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联系, 在课堂中增设德育教育的内容, 就会对我们的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例如, 在介绍《汉字与印刷》一课,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 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油然产生爱国之情.在word小报、幻灯片和网站的制作课上, 可以设定一些诸如“福州的传统文化”、“我的学校”等主题, 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相关操作技术的同时增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再如, 三年级《输入日记》一课的练习环节, 教师可结合玉树地震, 让学生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一段鼓励的话, 学生不仅学会了在文档中输入文字,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社会公德心.
2.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它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 但同时里面不利的、负面的、危害的信息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当学生沉迷于游戏不注意听讲时, 教师可以举例青少年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在网吧猝死的案例, 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上网下载软件或收发电子邮件时,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病毒, 采取防护措施, 教育学生传播病毒的可耻;当学生上网获取信息时, 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作者, 不要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造成侵权…….在网络课上, 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优秀网站、论坛, 也可以与他们通过QQ、E-mail进行沟通联系, 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与规范, 逐渐形成网络道德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如今的信息课教学中很注重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虽然在课堂上是人手一机, 但教师也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互动, 共同协作, 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 不仅可以感受到同伴间的友情, 对于今后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 与他人一同工作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设计上,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模式.例如五年级《查看实用信息》一课, 可以按主题分小组查找不同的资料, 这就要求小组间成员要分工合作, 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总,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不仅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优势, 还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践证明, 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情绪,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实现共同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有些学生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遇到问题不愿思考、不愿看书、不愿自己尝试, 而是希望假手他人, 以此草草完成任务, 态度敷衍.或是以模仿课本、老师的范例来交差, 不愿发挥想象力, 加以创新.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意志品质的锻炼.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多进行表扬、鼓励和评比, 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积极性; (2) 限制学生的求助次数, 必须先进行尝试操作; (3) 在课堂任务完成的登记上要予以严格把关, 凡是模仿痕迹重, 没有创新的均不能过关.只要学生能坚持一段时间, 意志品质就会得到磨练, 现有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五、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信息课上有许多练习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的, 一个作品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体现出它所包含的美, 这种美不光是作品本身的外在美, 也蕴含了内涵美.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美, 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过程中, 可以进行主题绘图, 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鼓励表扬那些构图画面有美感、有创新的作品, 同时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学会一起欣赏美.也可以通过制作word小报, 锻炼学生对版面的美化和修饰能力, 对于那些在小报中融入美好事物为主题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进行展示推广, 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追求、创造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2012年来,随着MOOC浪潮的风靡,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微课和MOOC的流行,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国所有的教育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领域。但在之前数十年间,我国教育领域重硬件、轻软件,重投资、轻使用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相融合,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前车之鉴,近年来的微课MOOC引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浪潮如何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与语文学科融合,必然要摒弃之前只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踏踏实实的将信息技术的手段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想结合,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把信息技术中的一些优势,如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来促进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这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更加紧密融合。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使学习方法及手段更加丰富便利,使学生自主、创新及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的这些先进的独特的优势,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变革所起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二是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形成双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将更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和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小组讨论、情境练习和意义建构都可以很好地实现,从而彻底完成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二、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常见问题
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它促进了教育方式的丰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
1.整合点把握不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在于“实用价值”,不能本末倒置。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过分使用多媒体技术,他们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搜集、运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却忽略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感悟、阐发、挖掘。
2.板书“搬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使用PPT投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中的表现形式,完全摒弃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滥用PPT投影等多媒体变现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变成了纯粹的PPT放映,使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无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更无法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灵活地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总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制作课件,并且认为精美的课件才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关键,在课堂上依靠精美的课件,必然能够实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则是要适时、适度、适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策略可以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考虑,分别是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
采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必须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安排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优势。微课和MOOC组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大数据和云计算则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内容;QQ、微信等交互形式可以方便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反映问题。这些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策略,都可以真正地在课前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2.课中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仅仅在于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不可否认,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趣味性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仍旧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得以继承和发扬。然而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变现形式,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变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重点、难点转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比如微课的形式,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
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就是要多读、多看、多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满足于课上教学,而要更多地利用好课后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世界观、价值观处于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如何在课后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点。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提供给学生。尤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MOOC课程,都是高质量、免费的学习资源,虽然目前MOOC课程更多的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相信随着这趋势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也很快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免费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后更加方便地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虽然提了很多年,尤其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如何去融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是每一位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让我们理解更多的学习理论,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总结全面的学科特点,使用优质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语文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培育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杨科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摘要: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本人充分借鉴其他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自身教学情况,总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学地理教学要求的方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将极大地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
现代化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地理课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二者的整合应用就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甚至掀起了一场教育的革命。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1]。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空间感极强的、现实性更强的、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因此传统的黑板式讲授教学方式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初中地理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整合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完美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就落在了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身上。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整合中的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2]。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对象就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俨然已经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标志和代言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也就是开发多媒体课件及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程教学被表面化成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可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因此我以多媒体的应用为例阐明我的观点。
(一)“蜻蜓点水”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很多教师为了追新,一上课就使用多媒体,有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明明大屏幕上显示课件,教师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全然不理会课件的存在和学生的感受。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就叫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现象着实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如“蜻蜓点水”,将信息技术留在了“水表面”,不曾深入整合。
(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 观光客”
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方位冲击,索性将一切与本节地理课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全都用上。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如同走马观花,确实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学生们对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几乎没有印象。同时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请问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把“人灌”改为了“机灌” [3]。我们教师成了地理课的“导游”,而学生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座位上被黏上了万能胶水,不能移动。教师埋进课件里,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忽视了授课过程中的“生成”,也忽视了学生的“微表情”,造成师生之间丧失了交流的机会。有时候由于设备故障,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这位教师就无法授课,只能灰溜溜收场,失去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动把握。
如此种种实事无疑证明了一件事: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教师成为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4]。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
要真正做到“整合”的关键是“融”。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要营造一种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还有我认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如说成是“融合”,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以后我们只谈融合二字。
(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品德。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变成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方法亦出现了多样化: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情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提供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无不体现着“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地理课程的每一部分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追求的目标。
1.让备课“信息化”
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交搜、索流、下载有利于我们备课的各种资源,例如:我常用的几个课件网站http:///(第一课件网)、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http:///(课件之家)等等。再加上精心地运用PowerPoint(微软公司出品的制作幻灯片的软件)、Author ware(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技术)、Director(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FLASH(Macromedia公司出品)、Science Word等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和文档处理软件,呈现出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
2.电子课本、人机界面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模式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学生不用再背着沉重的书包,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U盘等存储设备。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国家印刷课本的费用,又让孩子们摆脱了书本的束缚。或许我国的减负可以如此行事,必将带来新的体验。这个想法如同英国的教学,英国政府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应用在教育领域,不仅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电脑的更新速度更快,值得一提的是,交互电子白板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已经普遍展开。那清晰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操控方法和灵活的交互功能不仅节省了教师授课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其教学灵感;另一方面,电子白板生动、形象的展 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都让人向往。
3.让学生放开接手脚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讲授各种信息如何取舍,课件如何制作等等,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初级信息素养。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和八年级下册的《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制作课件,并以小老师的身份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给同学们讲课并且将自己分析整理后的资源同大家分享。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既然放手,就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插手了。你别看他们是初中生,他们的总结、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一点也不差。如此反复让学生思考、练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正好符合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敞开信息资源的大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交流互动
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初级信息素养,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你想象不到的能力。例如:在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我提前布置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火山的类型,各种火山喷发的情形,以及火山喷发后只会给当地带来恶劣影响吗?日本的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相关,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哪个特性?学生在浏览相关网站之后,经过讨论并作相应论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实在让我刮目相看。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用分析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手段,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显著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太低,还有网络教室的设备不会使用,不会打开,关机,也不会控制网络教室软件,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5]。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同时课件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种“渔”,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鱼”。地理课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并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收获“鱼”以及“渔”这种能力。
(三)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但是计算机辅助地理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图1:简单的图却能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做出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夏天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天的杆影短。冬天太阳照入室内的阳光要比夏天照进室内的阳光要多。借此可以用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地球公转致使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那所谓的“重点、难点”已不再是教师难啃的骨头。
(四)尽管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仍不能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要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新潮,对教学内容不加分析地套用多媒体技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也有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面。
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背景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而且多变,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但却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放映过程中,文字、图片一幅幅的放过去,学生对其板书内容只有零碎的而没有整体的概念,学生只顾看和听,不能顾及思考与练习,而独具匠心的板书,灵活的板图,既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5]。
一组好的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的回顾和记忆。(如图2、3所示)
(图2)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图(图3)黄河流域各河段存在的问题 在讲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我用了这样一个板书(如图2所示),动静结合地讲了雨带推移这一难点,同学们大部分可以在我的指引下自己描绘雨带推移图。
“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此时我国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7月中旬—8月中下旬夏季风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为夏季风鼎盛时期。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势力减弱迅速南撤。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带随之结束。”
又如我在讲完黄河流域存在问题时,还剩5分钟下课,忽然意识到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临时设计了这个板书(如图3所示)。先引导学生和我一起画出黄河主干图代表流域,标出中下游,按照河段边回忆,边提问,标出存在问题,同学们不仅说出了本节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严重的地上河,还开拓思维,讨论出了黄河上游荒漠化问题、黄河流域两个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饮用水等过量用水问题、“塞上江南”是黄河水的功劳。同时还激发了我的兴趣,我饶有兴致地讲了凌汛的发生条件、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并把凌汛的现象引申扩展到凡是有结冰期且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南北向的河段都会发生凌汛。例如:俄罗斯的叶尼塞河就会发生凌汛。这节课因为这个板书,我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因此,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寻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式。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地理教师任重道远。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还需要更多教师去亲身实践。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它不仅能融合到地理学科中,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叫它“通用技术”,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帮助任何学科发展壮大。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践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道路上,与我同行。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地为教育提供更多、更新的技术支持,更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21世纪,信息技术与英语全球化的趋势不仅表明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预示着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时代要求我们以英语学科为中心,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上的实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节目,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英语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我们看到,很多官方的、政府性质的活动、文件、交流方式都使用英语。电脑和互联网也是建立在英语的基础上,这个行业的语言就是英语。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府、大学院校,都开设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仅在中国,就有一百多所大学设有英语专业或英语相关专业。可见,英语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激增的冲击下,信息技术将逐步取代课本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使教育资源获得空前的节约与优化,从而使教学形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发生极大的变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多媒体能以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等特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是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冲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机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英语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甚至学生的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信息技术营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多媒体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它通过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言氛围,活跃课堂气氛。2.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能营造全方位的交际环境,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师可以将听说软件设置为静音,以画面人物的说话动作来促使学生开口交流。学生不用另寻合作伙伴,就能根据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选择操练程序,并毫无顾忌地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人机对话。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说训练软件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操练,提高教学效率。3.利用多媒体与网络丰富阅读素材,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也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拓宽学生视野。阅读材料获取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网络,网络上大量的、随手取用的材料使得课堂阅读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明显。现在,阅读网上英文材料正在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它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进行立体教学,让学生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网上讨论式:在网络教室开展在线教学讨论交流,课后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进行多维互动讨论。网上自学式:学生充分利用课件资源、网站资源、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开展自我学习,自我辅导课堂教学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拓展学习。网上冲浪式: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网上漫游,查找所需的信息资源,扩大知识面,并进行多媒体英语阅读,有效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多媒体课件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弊端,强化课件的选择与交互功能,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加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有效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作者单位:辽宁盘山县朝鲜族中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去实践、去执行。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不太会用信息技术, 大多数教师只会利用幻灯片实施教学, 很少利用动画技术与交互特性。这些教师往往将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搬到幻灯片上, 这不仅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也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有教师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课件, 顺着别人的思路教学, 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不准确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 重点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 会让课堂教学画蛇添足, 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 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求, 也忽视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切入过早, 会影响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效果, 切入过晚,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得不到重视
从教育部门来讲, 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还有待完善。教育部门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信息化要求过于笼统, 不利于学校落实。小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意识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效果。一直以来,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崇尚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 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 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无论是教育部门, 还是学校本身, 都应当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出台正式文件, 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细则, 才能让各个学校的管理者与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去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是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突破升学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诸多限制, 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个人角色, 通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引导小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工具,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 而不是控制者。除此之外,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探讨, 共同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让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相关情境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会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 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丰富, 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顺序”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一些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源,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关于位置与顺序,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这三类位置与顺序关系, 利用课堂真实情境与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多种情境实施教学, 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展示位置与顺序, 更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呈现一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像喜羊羊、美羊羊等, 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位置与顺序。这样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去播放一小段视频, 随机暂停, 让小学生选择画面中的一样东西说出位置或顺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与趣味性。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解决重难点问题
解决重难点问题,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去多种感官刺激,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更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 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很难题解。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抽象的数学应用问题, 将题目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图片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小学生少走思维弯路, 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像在讲解相遇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 与小学生一起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变成为计算机屏幕中的图, 用不同的形状表示甲、乙双方, 更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让应用题动起来, 解决思维难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问题;结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81
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实施,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丰富多彩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才能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去探索小学数学知识。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去实践、去执行。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不太会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只会利用幻灯片实施教学,很少利用动画技术与交互特性。这些教师往往将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搬到幻灯片上,这不仅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也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有教师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课件,顺着别人的思路教学,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不准确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重点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会让课堂教学画蛇添足,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求,也忽视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切入过早,会影响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效果,切入过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得不到重视
从教育部门来讲,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还有待完善。教育部门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信息化要求过于笼统,不利于学校落实。小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意识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效果。一直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崇尚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力度不足,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本身,都应当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出台正式文件,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细则,才能让各个学校的管理者与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去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破升学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诸多限制,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个人角色,通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工具,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除此之外,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探讨,共同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让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相关情境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会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丰富,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顺序”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一些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源,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关于位置与顺序,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这三类位置与顺序关系,利用课堂真实情境与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多种情境实施教学,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展示位置与顺序,更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呈现一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像喜羊羊、美羊羊等,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位置与顺序。这样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去播放一小段视频,随机暂停,让小学生选择画面中的一样东西说出位置或顺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与趣味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解决重难点问题
解决重难点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去多种感官刺激,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更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讲,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很难题解。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抽象的数学应用问题,将题目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图片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小学生少走思维弯路,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像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与小学生一起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变成为计算机屏幕中的图,用不同的形状表示甲、乙双方,更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让应用题动起来,解决思维难点。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将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配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优越性,引导小学生关注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前提。积极创新,大胆引入信息技术,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09-20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11-26
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论文07-15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07-24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12-06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06-22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经验总结06-29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10-25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12-06
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遍开德育之花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