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探讨与思考
首先, 我们要明确为什么要对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很多农村家长及学校的领导、老师认为: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参加绘画, 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既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的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我在美术教学中实践、观察、体验、反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总结了以下四个弊端及基本对策:
一、思想观念与新课标美术教育的实施理念落后
要切实改变这种思想观念落后的对策为农村中小学要努力培养正确的美术教育审美观。农村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掌握一定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让美术这门艺术, 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 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 使他们成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 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 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 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 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不应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者, 机械地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 而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 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通过一些途径, 如调查、访问、查阅、讨论、请教、观察、试验、思考等, 得出结论, 并以某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一些大型的探究性项目还要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演绎, 教师提出了现成的结论, 学生通过认知接受, 并通过向具体的实践层面的回复, 加深理解和记忆。探究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归纳,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 归纳出抽象的结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 探讨如何充分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 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 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而不再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具体分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基本结构程序是: 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 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 了解“美”的文化知识, 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 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 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 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 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设计·应用”基本程序是: 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课操作性很强。授课时, 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 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 直观演示方法, 引导设计思维, 指导操作。通过实践, 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造型·表现”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 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 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 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 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活动, 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 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师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拓宽加深专业知识, 了解教学改革动态,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此同时, 要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业务培训工作, 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教师的不同作用。切实抓好新教师、青年教师带教工作, 使他们更快成长。要健全考核制度;要多开展教学评优活动, 搭好舞台, 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坚持搞好在职教师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 帮助教师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等。
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
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 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 学教材,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 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 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 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 充分发掘当地文、地理、自然资源, 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稻梗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 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
由于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小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非常少,只能从身边的人、事、物当中去认识和了解,知识面也相对狭窄。加上农村小学生能够阅读到的课外书籍十分有限,很多课外知识只能从语文教师的口中得知,因而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
(二)教师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材的搜集
现阶段,有很多农村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认识有误,过于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没有引导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写作素材。学生没有足够的素材储备,当然就写不出好作文,甚至每次听到要写作文,就会产生排斥的情绪。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只会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长此以往,学生便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单一且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心智发育很不成熟,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容易模仿别人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比较空洞,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字词堆积,随意性较强。
(四)应付作文现象严重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小学生能够从网上获取写作的相关素材,这为学生养成抄袭的坏习惯打下了基础。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够,因而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萌发作文抄袭的念头,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则导致了应付作文现象严重。
二、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够透彻,因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程度远远要超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情操的陶冶。因此,这些落后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落后
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办学条件,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也非常有限。由于农村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不够完善,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作文教学的频率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板书的作文教学方式,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农村小学受到网络技术和条件的制约,学生难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开阔视野、增加素材储备,使得学生的写作比较浅显而狭窄。
三、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增强教学氛围
小学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新课改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技能,克服各种困难,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将作文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想象力以及提高作文的真情实感。
(二)丰富作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将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故事引入、图画再现、实物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在切身感受过程中升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其次,写作技巧的传授。恰当的写作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还能为文章增色,使学生的作文更出彩。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写出真情实感为前提,适当传授写作技巧,包括优美句段的借鉴、幽默句式的巧用、诗句的妙用、关联词及典故的引用等等。这不仅让小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写作技巧,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阅读到美丽的文字,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把美丽的文字转化为美丽的画面。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学生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清,那样的绿;山是那样的奇,那样的秀,那样的险,仿佛自己已经站在水边,站在山间,身临其境,这就是想象的作用。在作文教学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刚刚接触作文的阶段,而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意识,小学生接触的事物、经历的事情相对较少,或留心观察的次数不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还较为稚嫩,因此写作素材可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来填充自己的知识量、完善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阅读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典范性,这可为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提供范例和借鉴,让学生通过模拟、再创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总结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思考与体会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最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记得我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关注身边的一切,当时就特别注意身边的事和物了,到写作的时候,好像不管什么样的作文,自己都有内容可写。今天自己当老师了,也同样把这个方法告诉我的学生。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们写作的元素,多数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是没用心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我认为这样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也有很大的帮助,久而久之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分阶段进行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性的具体要求是:即低年级说的是提早训练,贯串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三、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五、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们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后,装订在班级上,每学期编印一本班刊,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六、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09。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成为我国顶层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需要提升教育装备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力。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动下,各地区教育部门也不断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一步步改变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环境。教育装备走进了校园。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与发达地区同步进行,致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农村中小学校分布广,数量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投入和技术指导显得尤为艰难和重要。近几年,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越来越齐备,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班班通等媒体设备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收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在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与发展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做稳做实,如何让教育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 1.注重教育装备的投入建设,忽视其使用管理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得到有效保障。许多农村学校把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等安装得和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但不少学校在教育装备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装备,而轻视管理与使用。比如目前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要求太少,许多学校实验室开出率很低,做或者不做、做什么实验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决定,并且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视频演示来代替实验操作,缺少实验教学上的规范;许多图书室管理不标准、不科学,对学生开放的有效时间不足,图书流通效率低。这些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管理、使用落不到实处,便谈不上发挥很好的功效和作用了。
2.教育装备的仪器、器材设备配置不科学不合理
部分仪器设备配置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学科之间不平衡。例如,信息技术的投入远大于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科学实验仪器的配备严重不足,难以保障科学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体育设施的投入远多于艺术器材的投入。有的体育仪器设备采购事前缺少必要的论证,购置后才发现不实用或用不着。比如农村中小学运动场馆普遍不足,多数只有室外篮球场。这样,虽然体育器材的种类配置颇丰,但实际能够在学校正常用于上课使用的不多,造成了许多体育器材的闲置浪费。3.缺乏专业师资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缺口很大,许多学校因编制紧张,教育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导致音、体、美、劳、信息技术及实验课等都是由同一科任教师兼任,多数教师都是以应付检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加上专业不对口,老师上起课来十分吃力,致使课堂效率也不高。4.教师缺乏培训指导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老龄化,许多快退休的老教师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需要从零学起。加上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教师自身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有限,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教育教学方式。近年来,上级各主管部门虽举办了几次教育装备操作技术培训,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和管理上的培训,实际操作培训太少,大部分教师虽经过短暂的培训,知道其中的一点管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无从入手。教育装备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使用教育装备的需要。5.忽视学生教育
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现有装备的使用仅局限于课堂和应试,课外学生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多设备不是用坏而是闲置坏的。例如,有些农村学校平时挤压信息技术教育课时,考核信息技术前采取模拟和突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这种做法与教育理念是严重违背的,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然而,即使是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简单讲讲,学生随便弄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甚至连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未能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二、应对策略与建议:
现代教育装备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更是摆脱目前落后状态和发展窘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装备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加强图书室建设
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阅读,切实发挥图书室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把阅读落到实处。对学生实行班集体借阅制,每班建立一图书角,配备一个图书柜,由语文教师为第一责任人,指导学生管理和使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集中到图书室办理借阅手续,所借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柜中,指定专人登记造册、借还记录,定期到校图书室借阅更换图书,方便学生阅读。学校、班级都制定读书计划,利用“晨诵午读”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借阅图书室藏书,使图书室的图书成为会走的书、漂流的书,阅览室全天候开放,真正发挥图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效。2.优化配置结构
各部门和学校在教育装备的投入上,首先应充分考虑到教育装备的配套问题,并应当整合本乡本土条件,因校制宜,促进学校教育装备的认识和使用。比如在投入资金配置教育教学设备器材时,先考虑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等硬件设施,有了场所,设备器材才能发挥作用。能够配套建设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配套建设时就要考虑孰先孰后,投入到什么程度最实用,最有用,最好用等因素了。
3.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学校应当加强课程管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开课的同时提高器材使用率。保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3至6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增加学生上机机会,锻炼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能够在校开展活动的器材充分使用起来,保证学生每天每周都有适当的运动时间。同时,加强了课程管理,教务处对教师执行课表情况进行检查。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4.充实专业师资
说到底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要靠全校全体教师来开展,要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素质,足数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目前,对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中小学要想足额充实专业师资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可以采取有限专业教师分片包干,巡回上课;上级拨付资金,临聘教师上课;城市学校专业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等多种渠道解决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的燃眉之急。
同时,各学校还应加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采取激励性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当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既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又对在职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5.加强教师培训
各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全员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确保实验教师和小学科教师参加州、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发挥好乡级、县级骨干教师的技术优势,以“传、帮、带”的方式培训各镇、各校人员,提高他们的技能。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科学等学科器材管理培训纳入相应学科教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要全面开展以校培训为主,以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为目的,以转变教师理念为根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讲求实际、实用和实效。与此同时,学习之余,组织教师写相关的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提升师资力量水平,以期达到熟悉使用和操作相应的教育装备的能力目标。
6.扎实抓好实验教学,促进教育装备的高效使用
以研促教,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科的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加大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力度,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优秀实验课评选、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以及师生自制教学具评比等活动,组织实验教学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借此提升实验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实验课开齐、开足、开好,促进教育装备高效使用。另外,明确奖惩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在教育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工作认真 , 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工作失职 , 并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教育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所有的一切设备装备,最终都是要服务好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追求整体提高全民素质的标准,达到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技术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目的。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现代意识和知识素养不能和城市孩子同日而语,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实践、努力探索。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又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现实特点需要的道路,开辟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作文的指导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1、单元作文与专题训练相结合。每个单元的作文主题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们作老师的必须认真对待。当然,光有单元作文还是不够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专题作文训练,特别是描写训练,这就好比是学画的人学习素描一样,很是锻炼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2、结构指导与修辞手法的指导相结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做文章就是做人,文质彬彬,要的就是一咱搭配,写作文也好比做房子,首先得确定好结构,这种结构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来设计,这样,学生作文在章法上就会有了保障;而修辞手法就好比是房子的装修,它会使房子变得漂亮、有质感。学生学会这种调剂,他才能走的更远。
3、与课文讲解相结合。一篇好的课文,就是一篇好的例文,对典型课文的讲解,也是典型的作文指导。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积累好词佳句相结合。可以说,观察是作文的前提,就像画家,没有一双捕捉美的眼睛,他是画不出优秀的画作来的。而好词佳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把观察到的美更好地表现出来,就不会出现想表达但又表达不出的无耐。所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5、一二年级要重视语段的练习,这一点在农村小学尤为重要,因为作文绝不是三年级才开始的,一二年级语段的练习就是作文很好的“桥渡”。所以我很认同袁志勇老师在《小学语文语段的写作》里作的阐述。
6、多读课外书,多去旅行,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方为作文之道。
当然,知道并不代表做得到,可行、学生自己要才是硬道理!
金城江区六圩镇凌霄小学莫荣江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电视新闻报道、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 明,目前 我国部分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专职教师不专业,教学过程偏重程式化,个性化教案少;兼职教师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课时安排不合理;技能教学弱于身体素质教学,群体弱于竞体的发展针目前农村小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 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
引 言
农村义务教育被列为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 的大背景下,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农村薄弱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均衡发展,发挥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农村体
育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音,农村师资队伍的发展不稳定因素诸多,流失现象常见,体育师资力量较城市差距悬殊,农村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轻锻炼、轻技能教学的倾向,学生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健康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锻炼习惯,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 现状分析
一. 1 专职教师不专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及《 中华人 民共和国体育法》 对政府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 “ 确保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 的师资来源” . 但调查中发现,我国部分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不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便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教师也寥寥无几,而且在年龄结构上很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 明显失调,由于小学体育专职教师中“ 专职不专业” 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分析,非专业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一点都不弱于专业教师,但在专业 素养方面 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使是一些简单 的示范动作,专业 与非专业差距明显. 另外,一些“ 学科转行”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明显带有知识教学的痕迹,同样也影响着体育教学的专业性。
2、备课情况
大部分的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都能以电子备课为主,充分体现了应用电子备课 的教学能力,但对教材 的分析比较简单,应用和理解教材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不够,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不够具体,提高教学质量还有 待更具体的措施. 教学过程程式化偏多,个性化教案较少,教学进度与教学实际存在着对应的衔接问题(制定教材难度). 兼职体育教师大部分不备课,教案以专职教师备
课为主,并进行共享.课堂教学情况
部分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整体结构清楚,常规教学相对规范,课前准备认真,能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法一般,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发掘及设计教材的能力不够.部分教师因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组织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不明确,教材搭配、讲解 示范不规范者较多,使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兼职教师不稳定。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原 因,城乡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相差较 大,骨下教师 的流动进一步向强校、城市集 中,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从而出现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其它学科教师兼职做,兼职教师求完成的现象。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如何合理调整和落实学校体育教师.目前有三种模式:①专职教师承担学校体育课;②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班主任兼体育课;③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十部分非专职教师兼体育课.
针对以上问题因运用以下模式:
模式① : 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任课能全面处理教材的进度,教学评价、器材使用、学校体育工作安排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模式②: 班主任兼体育课,优点是便于学校教学班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练习的管理. 模式 ③ : 能根据国家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开足体育课时. 总之,兼职体育教师往往会出现专业思想不牢固,钻研教 材不够深入,常规教学渗透不得力,教学教法过于单调,水平教学缺乏统领等现象.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般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 柔韧等.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运动技能 的方法等.
学校体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教会学牛运动所需 的方法. 农村小学虽然在师资、资源等方面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从现状表明学生的素质与技能项项目抽测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成绩优于技能项目成绩.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县(市区)所属学校需将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从行政层面重视了学生身休素质发展的均衡性。结构相对简单,动作路线清晰,评价的操作功能强. 反之,技能教学包 含了运动技术教学,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 且存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要求达到 自动化水平,这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专 业技术的素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场的现象较多,这也是产生技能项目教学弱于素质项目教学的原因之一.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测试成绩相对较好的学校,专职专业教师的作用明显.学生身 体素质测试高于技能测试的情况,主要与专职不专业教师 自身技能教学素养不够到位有关. 学生技能测试与素质测试偏低 的状况,基本与兼职教师的基本教学业务素质偏低有关.4群体与竞体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隐含着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三大类.体育教学是主体,课外体育活动是延 伸,课余体育训练是窗口,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也是学校体育流畅的动力.学校往往注重体育竞赛的成绩,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体育教师把有限的精力投入训练时,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羊式教学,这也是导致技 能教学被忽略的潜在问题.被调研 的七所农村中心小学,体育特
色、体育竞赛成绩相对突出,表明了学校领 导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但学校体育更应坚持“ 健康第一” 的理念,根据学校体育的 目的,科学把握普及与提高的相互关系,以教育者特有的远程 目光和理念定位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
5结论与思考
(1)目前嘉兴全市各级农村小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工作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 农村小学领 导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与观念在不断更新与提升,对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器材增加的幅度等方面给予 了较 大力度的解决; 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措施上 已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多种模式,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 时体育活动的实施与落实 ; 经过培训,农村部分专职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 了很大 的提升,建议农村小学应在“ 以学生健康为本” 的理念下,努力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关系,建立与完善学校体育课内外 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品牌)项目,使广大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从现状看,嘉兴市农村小学专职专业体 育教师数量偏少,兼 职体育教师 占主力因此建议加强对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尤其应加强青年兼职体育教师 的在职培训,切实制定好农村小学专、兼职体育教师 的培训提升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专、兼职体育教师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基本技术两方面实施 长期培训,并逐渐 由数量的满足转向质量 的提高.(3)目前农村小学之间相互交流甚少,好的经验也不易得到及 时推广,从而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建议农村小学在积极取得城市学校支持的前提下,相互问要 主动交流,扎实做好校本教研,并辐射到各个村小,带动村小的兼职体育教师培训,这样既能提高中心学校专职体育教师 的工作能力,也能使相 邻片区学校的专(兼)职体育教师通过交流,共 同成为专业业务上的多面手,从而保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 正常开展.另外,也可通过城乡体育教师定期交换任教以及结对拜师学艺等活动来带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充分发挥学科作用,树立“学科威信”
农村小学美术不能顺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该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所导致的。所以,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学科作用,树立“学科威信”,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
首先,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的学科优势,积极、努力地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在六一节和元旦节,美术教师要主动承担任务,组织校园师生书画展(图一)、才艺展示等活动,为校园增添节日气氛和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在亲人的生日和植树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利用农村孩子身边易找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感恩卡”,开展“我和我的爷爷奶奶”、“我给亲人画张像”、“我的校园生活”等主题绘画活动(图二),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得到了能力培养,思想受到了教育,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
其次,美术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科特长,引领学生利用学过的美术知识美化学习环境,做好板报、墙报和校园墙体文化的宣传工作。教师要积极辅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组织的绘画比赛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美术学科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科的“威信”树立起来了,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科的顺利发展。
二、努力提升师资水平,树立“教师威信”
美术教学师资缺乏,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重要因素。因此,努力提升师资水平,树立“教师威信”是加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1.利用各类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通过加强对教师培训环节的管理来改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校在选派培训学员时要有组织性和层次性,应考虑教师各有所长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应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如培训心得交流、上一堂展示课、作一个专题讲座等,促进教师外出培训不虚此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优化教师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如安排工作量时,学校应该考虑美术教师的学科性,适当减少课时量,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素质与学科间的匹配,也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备课中,学校应该注重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可结合教材检查教师所做的范画、教具等。而教案则写清楚教学流程、思路即可,不必要按固定的模式浪费时间一字不漏地去抄,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乡土美术,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教学,让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
“亲其道而信其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果在师生面前画不出一幅好画、写不出一手好字,是不合格的美术教师,至少是没有“威信”的美术教师。教师一旦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威信,教学就成了“传话筒”,学生最多是“录音机”,教学的意义也就随之全无,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的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先“富”起来,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流光溢彩,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充分挖掘地域优势,打造“优质教学”
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差、知识面狭窄、学校教学资源贫乏,是制约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周边环境情况,努力创造条件,打造“减负教学”,促进学科发展。
1.利用身边材料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同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教学《风铃叮当》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家里的废纸杯、废塑料管、以及部分农作物的壳、种子来做。又如,教学《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们用农村常见的泥、家里的米面、麦面来做(图三)。这样,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因地制宜,把教学融入自然。大自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山川河流、鸟兽鱼虫、白云蓝天、田间小道、花草树木,都是入画的元素。所以教师可结合地方特点,带学生走出教室,投身自然,引导进行观察。如在教学《线描外形》一课时,按教材要求完成了室内的写生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他们用线画画不同的山、不同的树和天空千变万化的云。
3.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村孩子的乡土教材使用。例如,在教学《幸福乐园》一课时,农村孩子对城里孩子那些童话般的“幸福乐园”他们无法想象,也无从下手。我就结合姚安的地方戏———小邑拉花以及“荷城姚安”的荷花(图四),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些地方文化、物产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从中认识幸福是多种多样的,在家乡丰富的物质、文化中成长也是一种幸福。让农村孩子把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幸福、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远比让他们画城市的高楼大厦简单得多,既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悄无声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作文?它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它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和学习、认识自我并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然强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但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往往受制于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方性语言的影响,其作文的素养与能力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旧习多、习惯差、自我认识不足、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欠缺。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写作天地里自由翱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
一、刨根揭底,找弊端
新课标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写作现状,就可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死背硬写优秀作文选上的范文,就是粗制滥造地改写范文,再者就是拼凑优美语段,来达到获取高分的想法。这样的情况,表现在学生平时的作文练习上甚至考试时的作文中。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教师要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作文”的观念,为此就得“刨根揭底,找弊端”。
(一)现行的考试、升学制度以及评价体系
老少皆知:现在的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决定学生命运的就是那么几场考试;社会现实更是这样,农村中小学的家长,只看到这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市级初中或四星级高中,考上的学生人数多了,就说这个学校不错,反之是吐口唾骂;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甚至与教师签订责任状,如果因为语文考试成绩而导致学生没有考上市级初中或四星级高中,就扣罚绩效工资等等。导致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目标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他们只重视切合实用,能拿高分,忽略了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考试前押题、猜题现象盛行,分析往年的作文题预测今年的作文题,再要求学生自做,教师修改,接着学生背熟,最后参加考试获取高分。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的进步和提升。
(二)农村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据调查:农村90%的學生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得出人头,就在书中求”。他们强迫学生学习,日夜做习题,没有给学生自由积累与思索的时空,看到孩子沉入堆如小山的书堆里,埋头苦写,家长就高兴了,他们才欣慰今天艰辛的打工值得。这样就逼得学生们无所适从,在困惑之中,为了走“捷径”、拿高分,为了对得住家长的期望,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他们把各种题材的文章都事先写好一篇,再通过资料进行修饰和补足,然后把这些都熟烂于心,等考试时应急之用。其实这些学生在平时作文甚至与他人交流时,大多是语感较差,语病较多,思路俗套,思维混乱,缺乏词汇的。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同步发展的问题。
(三)教师的业务素养期待提高
当前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因为学校教师资源问题,所学专业与所教不对口,学非所教;还有一部分是民办教师通过政策转正的。这些老师由于过去所学专业问题几乎不读文学作品,文学修养欠缺,写有一定质量的文章比较难,文章鉴赏能力也不高。他们对作文的教学模式就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对作文教学革新的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二、依托农村的优势,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利用农村的自然和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强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地域广阔,四季的变化明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观察并掌握家乡四季不同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农作物的变化,这比城市的学生误把小麦当韭菜强多了。同时让他们将观察的所见所想写成日记或短小精悍的文章,积累素材。另外,由于现在的农村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要求学生留心生活,观察新人新事。
(二)让学生利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节日活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周、植树节和国庆联欢会等,这些都是写作的题材,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展开想象;让学生形成书面文字后,再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优文共赏。
(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让学生直接写出一个复杂的场面,一定会因困难大而出现语无伦次、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可创设情境,也可事先准备好“下水文”。有了铺垫,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有了写作欲望。对于习作教学,还要体现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可先训练学生写小片段,再训练学生写成篇的习作。教师还应加强过渡性写作训练,即先出示提纲性的话,再鼓励学生对各方面进行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生动。这样,学生先学到技巧,再逐步加以提高,最后达到习作有血有肉的高度。
郭凤英
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思考
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郭凤英
作者简介:本人1982年参加工作,现任教学科:小学数学
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始终以学习与思考拓展认识视野,以把握和理解新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拓展了认识视野。
只有在观念和思想上对要把握的项目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使行动更科学和自觉,也才能居高临下地去辨别实践中的得失、正误。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这些高一级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有一种基础性的几何知识,更是要有清晰的空间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幼儿园阶段的空间与几何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少儿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就像施那普拉在离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时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建言中提到的那样:中国足球队员缺少踢球感觉,这些感觉本应在少儿时期于街道、弄堂里就要完成的,而现在要到专业训练时再来寻找,这就困难了。没有这种类似于直觉的引领,球队水平就很难提高,也就是没有练好“童子功”。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如此,空间与图形也不例外。
二、推动了学习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解那么系统。促使我们比较多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比较,并且在比较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从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发,就会涉及到平面从几何体上剥离下来的;如何剥离,就又涉及到视图,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从方向与位置出发,就会涉及到距离和角度,涉及到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以及关于垂直与水平方向组成的座标;会涉及到有关变换,平移、旋转与对称,以及这些变换过程中的变化部分与不变部分等等,由此就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只有以上这些都能够协调起来,而且各方面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由此组合成一个整体,空间观念才能真正得以确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我国的心理学家刘范、张增杰等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启示性的结论。其中对儿童几何发展的路径作出了分析,“儿童是先认识一个笼统的三维空间、整体,再分别认识其中的二维、一维空间,或者部分;在已获得了有关概念时,再理解在构成上部分到整体,由一维到二维、三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在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对感知与概念、感知与推理之间的矛盾作了分析,其本质是“守恒”,提出了概念守恒与多样的两个属性,并由此联系到变式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与把握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组织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才能使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三、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创造。它是一个全息系统,蕴含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所有信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几个方面认识。
1.整体推进,线索清晰。
教材的整体框架是依据空间与图形的四个方面有序地展开,整体上是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对几何事实和空间观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围绕两条大的线索:一条是以图形的空间关系研究为线索,主要是研究空间的三个方面:(1)现实空间和几何空间之间的关系。几何空间源于现实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抽象,同时在几何空间中获得的认识只有再回到现实中去进一步认识、把握现实空间,才能使抽象空间与现实空间融为一体,推动学生空间观念的生成。(2)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是空间观念。(3)体与面、面与线、体与线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形成依赖于视线与投影、分解与分析、想象与推理,在这些关系的探求就会有三维、二维和一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越多、越灵活,空间观念的生成就越迅速与牢固。另一条是以数量关系研究为线索,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一维长度研究图形中线段的长短,图形之间的距离;(2)用二维面积来把握图形的大小;(3)用三维体积来研究图形占据空间的多少。以上两条线索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的。
2.综合、渗透。
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综合与渗透。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时,是从长、正方形出发,再通过把长、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这些三角形通过拼搭形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设计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相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基础。还有在认识三角形,特别是等腰等边三角形时,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不仅是一种实际操作,更可引发学生的平面逻辑推理,而且这种推理还相当重要,要用到图形对称、正方形的特征和边与边的互换。综合产生集聚效应,生成突变;渗透能使认识达到透彻和深入。这样的设计安排,就有可能使学生生成的知识是“一个带钩的原子”,由此形成坚固的知识结构,产生组合质变。
四、提升了对经验的总结。
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原理时,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接着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以上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也就是把握空间既要有活动,又要有思考。
2.知识是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建构。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编写中为了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识生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例如我校有一位教师上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提供了大量资源和素材让学生围绕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应该说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也较丰富。课后凌老师给我们评课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在学生大量生动的实践活动和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提升到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这样既有丰富的过程,又有基本的抽象,过程与结果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的理解既稳定又开放,既抽象又具象。
近段时间我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远程教育研修,聆听了几位教育领导和专家权威做的专题报告,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非常深刻。我作为一名长期的基层义务教育工作者,相结合这次学习的感受和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自己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必须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上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这样乡镇学校、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 必须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教师工资的有关政策,想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四 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我中心完小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合理利用校舍,做到物有所用;科学分配人员,做到人尽其能。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校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4-01
伴随着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得到了全面普及,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学校确实存在一些诸如缺乏管理的自主性等现状问题,因此想要提高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下文当中将就具体的问题做以简要的介绍,并且详细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与方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我国农村小学学校当前的管理与教育现状
1.缺乏管理自主性
第一,在农村小学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所制定出的日常标准规范往往过于具体,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过于细化的内容会导致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严重受限,同时也会导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难免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对教育核心本质的探寻;第二,过于注重标准化的程序规范,会导致管理模式变得僵硬,从而也使得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同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第三,目前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在设计之初重点考虑的是城市学校,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实际发展需求所给予的政策性支持不足,特别是在日常教学课程的开发上没有将广大农村地区的差异性考虑进去,同时也未能够对农村小学实行针对性的管理。
2.缺乏与外界交流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日常教学课程的开展,往往是处于闭门造车的情境,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学校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交通也不便利,因此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学条件与日常生活条件的落后,对于优秀的教师人才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而导致不能够吸取年轻教育人才新的教育观念,也就导致了同外界交流的不足。此外对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而言,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一些应当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往往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也不能够开展,使学生同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更少,上述原因导致了我国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严重的闭塞情况。
3.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校当中,学校的领导对于管理与教育的改革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认为改革创新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固步自封的心理状态;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及生活条件等硬件设施同大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而相应的政府教育政策对于农村小学学校的人才引入机制目前仍不完善,即便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被安排分配,或是出于理想来到农村小学当中从事教育工作,而严酷的现实情况不得不迫使他们做出离开的选择,从而导致农村小学难以留住人才,也就直接的促使农村小学学校的教师队伍长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人才更新,相应的教职工综合素质也就偏低。
二、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建议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从而确保农村小学学校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有序开展,对于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做到有章可循,将所有的职责内容落实到人,构建出权责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依据教学规范以及相应的标准要求开展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校内部当中所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内容,要能够广泛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声音,采用沟通、协商的方式进行制度的确立与修正,促使其制度标准不断健全完善;第二,要增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对现有教师定期开展交流培训活动,并给予其学习档案记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年轻教师人才的引进,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第三,要能够给予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可以通过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评比开展教学能力大比拼,促使教师能够发挥出教育的热情,以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
2.抓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在对于农村小学学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当中,应当要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重点,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置于突出位置。第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在课堂上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核心关注点,从而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互相协作;第二,要定期举行教学活动交流研讨会,师生之间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还要组织检查小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抽查,将先进典型作为示范榜样在全校大会上提出表扬;第三,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参与相关的教学研讨会议,针对农村小学日常所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就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3.抓好学校教育基础开展特色教育
作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的教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需要相应的教育工作者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具体的实际现状问题出发,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活动,应当尽可能更多的给予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从而牢牢把握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与特色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着缺乏管理自主性、缺乏与外界交流、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偏低等现状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学校教育基础开展特色教育等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建议措施。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我国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绪菊.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柳景亮.谈谈新时期下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8).
[3]孙永和.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8).
一、作文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讲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作文时心中就有了点数,就敢于动笔实践,如同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小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能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二、作文训练:烧旺了胆子走天涯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在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学科教学要求中,普遍规定小学学生每学期大小作文训练量为各六次左右。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满足于上级管理部门的硬性指标,每次习作基本上是从训练要求中选取一个题目展开练习,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六年小学毕业在写作上收获到的只能是一片茫然,于是某某小学毕业生不能写一封文从字顺的书信也是情理中的事了。作文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才能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
三、作文评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改”上作文章。三分作文七分改, 作文写完了, 其实只是完成了草稿, 离定稿还远着呢!但在现实作文训练中有几人重视过自己修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改, 也可以让学生互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次按照老师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批改组以外同学的作文, 每个学生初改一篇。这样,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在“改”的过程中, 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教师越俎代疱, 剥夺了学生“改”的权利, 害得他们永远不会改文章, 不能在“批”上下功夫。批改要尊重学生的原意,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讲求实效。所以“批”重在发现问题,是对学生写和改的检查、评定、作出判断。教师的“批”是非常重要的,“批”里面有许多学问。学生改得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批”得是否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批”的方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通工作者,我们欢喜着点滴谨小慎微的变化,我们感动着些微不易察觉的进步,我们更满目含情的期望着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苏立康.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
[2]钟霞梅.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出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1) .
[3]黄雪飞.循序渐进提高自改能力[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07, (3) .
[4]李华秀.写作研究的“人本化”转向[J].教学研究, 2006, (1) .
【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探讨与思考】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16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06-24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7-23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12-04
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10-13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10-06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9-24
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