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配电系统检测技术的改进开发(共6篇)
飞机配电系统检测技术的改进开发
随着飞机配备的电子系统的性能不断向高端发展,配电系统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人工测量的手段已不能适应其复杂的电路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在系统中设置信号采集点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智能监控;在SIT(Tests integrated system综合试验台)的开发中采用的代码定义技术使试验软件变得简单易用并且满足了故障结果的可视要求.
作 者:韩立平周颖 刘畅 徐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安博威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8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6)分类号:V1关键词:飞机 配电系统 SIT 信息采集 代码
关键词: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节能技术
一、变电所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研究
(一) 变电所集中补偿的现状。目前, 该厂35/6 (10) KV变电所的补偿还是传统的固定式电容补偿装置, 由于固定式电容补偿装置的补偿容量是固定的, 当线路的无功量发生变化时, 会出现欠补偿或过补偿的现象, 使补偿的效果变差。补偿方式存在安全性能差、补偿精度低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由人工根据负荷所需的无功量, 调整电容器的容量。做上述工作时需要在补偿电容器组停电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其工作量较大, 尤其在雨雪天的时候, 使补偿设备停运的时间加长, 影响了补偿效果。
(二) 开展变电所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针对该厂变电所集中补偿的现状, 研究采用一种更加安全可靠、补偿精度更高、自动化水平更高的补偿装置就十分必要。由于配电电源及控制回路距离较长, 规划新建配电所1座, 在配电所内实施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应用措施。针对空压机逐台投入运行的特点, 采用高压并联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
1.确定每组投切容量。空压机额定功率为1119k W, 功率因数为0.85, 按补偿后功率因数提高到0.96以上, 单屏电容器容量为50 kvar, 补偿容量为:Qc=Peqc=1119×0.329=368kvar, 单台空压机补偿投切容量为400 kvar。实施投切后, 功率因数可提高到0.967。
2.配电所总补偿容量的确定。Q=5×400=2000 kvar。
3.投切控制方式的确定。以电网电压、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为判断依据, 采用控制装置, 自动投入分级的补偿电容器组, 实现无功功率的自动调节。
4.确定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型式。装置由进线柜和补偿柜两部分组成, 进线控制柜安装于配电所高压开关室, 电容器组安装于户外。进线柜中安装有隔离开关、熔断器、指示仪表、避雷器、带电指示器、无功补偿控制器等;电容器组包括投切专用真空断路器、电抗器、电容器、保护控制单元、放电线圈、保护CT等。整套装置具有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功能, 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 经济效益分析。配电所动态无功补偿的单台投切容量为400kvar, 无功经济当量可取0.07 (k W/kvar) , 按年运行180天, 电价按0.5717元/k Wh计算。单台空压机年节电量12.1×104k Wh, 单台节约电费6.92万元。
(四) 结论及几点认识。第一, 由于进行分组自动投切, 因此,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适用于大负荷6k V用电设备的投运和切除。第二, 由于采用自动投切控制, 因此,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投切分组不宜过多, 且负荷不宜频繁起停。第三, 对于变电所有6k V线路和注水电机的配电负荷, 可采用静态和动态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 以常年运行的基础线路或注水电机负荷为基础, 进行静态补偿, 对临时或季节性调整的配电负荷进行动态投切补偿。
二、6k V线路经济运行方式及节能技术设计
(一) 6k V线路现状分析。目前, 该厂6k V线路有173条, 线路长1, 420km, 由于线路上安装的电容器安装较分散, 且损坏较多, 造成6k V线路功率因数较低 (0.6~0.8) , 线路损耗较大。因此, 提高线路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合理匹配线路电器设备、提高线路运行和供电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应用组合节能技术, 提高线路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的无功消耗量、提高线路功率因数、提高用电设备的负载率, 可节约大量的电能。根据国家电网要求, 当6k V及以上供配电线路自然功率因数在0.9以下时, 应进行人工无功补偿。围绕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 遵循:分级补偿, 就地平衡;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 以分散补偿为主;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 以低压补偿为主;调压与降损相结合, 以降损为主的原则, 在6k V线路上开展节能技术研究。
1.实施线路静态无功补偿。需要结合现场实际确定单井变台安装的高压电容器容量。安装高压侧无功补偿电容器, 安装容量为310kvar, 功率因数提高到0.93。功率因数若提高到1.0, 需安装容量为392.8kvar。因此, 若将所有高压侧都安装补偿装置, 补偿容量为790kvar, 将严重过补偿。在该厂高压侧累计安装6, 000kvar电容器, 预计年节电362.9×104k Wh, 年节约电费:207.5万元。
2.实施线路动态无功补偿。在该厂15条6k V线路上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15套, 累计安装容量1, 500kvar。通过高压侧安装静态补偿电容器, 线路功率因数为0.893, 线路运行电流120A, 有功负荷为915k W, 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100 kvar, 功率因数提高到0.93。预计年节电:90.7×104k Wh, 年节约电费:51.9万元。
3.实施变压器无功补偿。该厂实施更换高耗能变压器和应用节能变压器等节能措施。在更换和应用的新型节能变压器低压侧, 安装了补偿电容器, 对变压器无功损耗进行就地补偿, 减少经变压器传输的无功量, 降低变压器的运行电流和负载损耗。结合该厂产能建设、老区改造等工程, 共更换新建节能变压器214台, 累计安装容量为1.07×104k VA, 配备电容器0.22×104kvar, 预计年节电:135.9×104k Wh, 年节约电费:77.69万元。
4.实施变压器合理匹配, 提高变压器负载率。
(1) 一变多井变压器匹配的节能技术应用。新建基建配电中, 选用一台变压器为多个机组供电的合并原则, 实施一变多机节能技术。措施实施后, 合并、拆除、少建变台77座, 拆除、节省变压器77台。实施一变多机节能措施后, 降低配电容量4, 851k VA, 预计年节电103.23×104kwh。
(2) 节能变压器合理匹配节能技术应用。实施一变多机措施应用74台。依据选用变压器的容量应为实际运行电机额定功率的0.9~1.1倍的变压器与电机合理匹配原则。实施单机配电变压器合理匹配, 降低配电容量2, 776k VA, 预计年节电49.83×104kwh。以上二项节能措施累计降低配电容量7, 627 k VA, 预计年节电153.06×104kwh, 节约电费87.5万元。
(三) 经济效益分析。通过采取以上提高线路功率因数的节能措施, 预计累计可实现年节电742.56×104k Wh, 节约电费424.59万元。
(四) 结论及几点认识。第一, 由于该厂大部分6k V线路运行电流在70A以下, 特别是采用断开线路分断真空断路器, 进行线路两端供电、分段运行后, 有30%的线路电流在40A以下, 线路负荷较低, 实施变台高低压侧静态补偿即可达到在0.9以上的线路功率因数要求。第二, 对于轻载的6k V线路, 在变台上实施静态无功补偿时, 应酌情在变台上安装电容器, 以免出现过补偿现象。第三, 对于运行电流在100A以上的重负荷的线路, 可通过计算, 实施组合补偿技术。第四, 为更好地降低能耗损失, 应合理匹配电机和变压器, 使电机和变压器在经济运行区间内运行。第五, 由于电机的功率因数大多在0.4左右, 为减少能耗浪费, 应从耗能源头抓起, 提高电机的功率因数。第六, 由于6k V线路在新建、改造、节能项目中, 应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线路功率因数, 出现有的线路功率因数在0.9以上, 有的线路功率因数0.7以下, 因此, 建议在线路上实施节能技术时, 应做好基础工作, 以免造成部分线路过补偿、部分线路欠补严重的现象, 造成资金和资源的多重浪费。
参考文献
[1].周乐挺.工厂供配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MSC开发的Nastran等商用工程软件最早是NASA倡导开发的,现已成为工业行业著名的并行框架式有限元处理分析系统,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桥梁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及分析。但其功能模块不能涵盖我们研究的所有范围,有时需要自编一些程序模块来弥补它们的不足。自编程序的数据输入以及计算结果的处理一般都比较麻烦,数据输入一般需要按程序的输入格式把模型的几何信息及材料信息等输入数据文件以便程序读取,程序计算结束后看见的则是一堆不易理解的数据。这样的分析过程中真正的计算只占整个工作量的5%[1,2],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前后置处理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前后置处理软件MSC.Patran的二次开发是一个可取之路。
本文关注的是Patran的二次开发功能,MSC提供的PCL语言可以将用户自开发的特定分析程序集成到Patran中,使用户得以仅通过Patran的调用,实现该特定分析程序所需的前后置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工作,大大减轻了用户前后处理数据的任务量。
1 PCL语言
MSC.PATRAN的命令语言PCL(Patrancommand language)是一个高级、模块化的结构编程语言和用户自定义工具,类似于C语言和FORTRAN语言,可用于生成应用程序或特定的用户界面,显示自定义图形、读写PATRAN数据库,建立新的或增强的功能。
PCL的内部功能有[1]:命令行表达式输入;可编译的命令库函数;丰富的表格及菜单库供开发用户图形界面;递归的子程序和函数调用;同类函数归于一个类;条件分子语句;条件循环语句;用户可定义的表格生成功能使用户的PCL函数可通过菜单选项来执行;数据库的访问存取工具;整型、实型、逻辑型、字符串变量及常数;局部、全局、静态变量及类变量;任意变量类型的数组;虚拟内存数组及数组内存管理功能;跟踪调试工具;数组排序和搜索;字符串函数包括大小写转换和所写检查;二进制和文本文件读写功能;多种数学函数程序;丰富的图形函数;模型管理程序;系统实用工具。
目前,PCL主要用于:增强Patran的网格修补功能;可以开发用户界面,供工程师和新手使用;允许用户对Patran的模型作参数化研究针对特殊的工程问题,建立统一的参数化模型;还允许把自己的分析程序集成到Patran的统一环境中,利用Patran作前后置处理。
2自编程序集成到Patran的方法
在用户自开发的程序中,往往需要输入单元、结点、材料和载荷等信息。用户可利用Patran方便地建立程序需要的分析模型,并划分有限元网格;随后将模型的信息和求解控制参数形成程序可读的输入数据文件,然后调用自开发程序;当程序运行结束后,用户可利用Patran读入程序的输出数据文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图形显示出来。通过PCL语言提供的大量数据库访问函数,可以方便地实现自编程序的集成,集成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 前置处理的实现
如果有用户需要,可以为自开发程序定义一个分析代码。使用内部函数:db_create_analysis_code(analy_code_id,analy_code_name,model_suffix,results_suffix,num_analy_types,analy_type_ids,def_analy_type),其中所有变量都是输入变量。可以通过PCL自带的函数从几何模型的数据库中读取并存至指定命名文件,交给自开发程序调用。
2.1.1 读取分析模型的结点信息
未知空间数组要通过定义虚数组和sys_allocate_array()分配该数组空间后方能使用,用完之后还要sys_free_array()释放该数组所占的内存空间,可以是一维或二维数组。
新建或打开文件以及写入数据至该文件当中可以用如下程序:
读取结点信息[3,4,5,6]:使用内部函数db_count_nodes(num_nodes)读取结点总数,结点总数就赋给了num_nodes变量;用db_get_node_ids(num_nodes,node_ids)获取结点编号,num_nodes是上个函数的输出值而在这个函数中就是输入变量,node_ids(num_nodes)输出所有结点的ID号;用db_get_nodes(num_nodes,nodes_ids,ref_coords,analy_coords,glob_xyzs),根据结点总数和编号获取结点坐标值,ref_coords(num_nodes)是结点参考坐标系的ID号,analy_coords(num_nodes)是结点分析坐标系的ID号,glob_xyzs(num_nodes,3)是结点坐标值。这里都是读取所有组或者所有db文件中的结点。
如果要读取用户建立的某个组(group)里面的结点信息,可以用以下两个函数配合db_get_nodes ()函数来读取:db_count_nodes_in_group(group_id,num_nodes) 及db_get_all_node_ids_in_group(num_nodes,group_id,node_ids)。
读取单元信息[2,6]:用db_count_elems(num_elem)读取单元总数,单元总数就赋给了变量num_elem;用db_get_elem_ids(num_elem,elem_ids)读取单元编号,num_elem是输入变量,elem_ids(num_elem)是输出变量;用db_get_elem_etop(num_elem,elem_ids,topo_codes)函数读取所有单元拓扑号。其中,num_elem 和elem_ids(num_elem)是输入变量,topo_codes(num_elem)是输出变量;用db_get_elem_topology_data(num_codes,topo_codes,hape_codes,nodes_per_elem),由上个函数得到的每个单元的单元拓扑号读取该单元拓扑号对应的单元形状号和单元结点总数,比如shape_codes=1代表点单元,shape_codes=2代表杆单元,shape_codes=3代表三角形单元,shape_codes=4代表四边形单元等等;用db_get_nodes_for_elems(num_elem,max_connect,elem_ids,connectivity);根据输入变量num_elem、max_connect和elem_ids(num_elem)读取单元的结点号并存入输出变量connectivity(num_elem,max_connect)。
2.1.2 读取分析模型的材料信息
用db_get_region_for_elements(num_elem,elem_
ids,region_ids)读取单元特性区ID号码并存入数组region_ids(num_elem)中。 用db_get_region_definition(region_id,gener_elem_type,set_id,dof_set_flag,condense_flag,geom._flag,form_flag,lam_flag,layer_count,material_id,material_lin,material_dir),此函数的输入变量是上个函数获取的单元特性区ID号,其他变量都为输出变量,其中material_id是对应Patran模块Property中的每个属性中单元所加的材料ID号包括:材料和由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层合,其默认Laminate也是一种材料ID,而不同属性中相同材料也加以区分。
读取材料信息时,主要考虑两种材料即各向同性材料和复合材料。当需要读取非复合材料层合材料时,有了上个函数读取的material_id,配套使用函数:db_count_props(region_ids(i),num_words)和db_get_props_by_region(num_words,region_ids(i),word_ids)。再由函数db_get_matl_prop_value(material_id,w_ids,f_ids,word_values)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并存入输出变量word_values(5)中。当需要读取复合材料层合板材料信息时,使用函数db_get_matl_prop_value2(material_id,mat_prop_id,eval_at_temperature,eval_at_strain,eval_at_strain_rate,eval_at_time,eval_at_frequency,at_prop_found,mat_prop_val)。mat_prop_id取不同值时对应读取不同的数据,如:mat_prop_id=40用来得到该material_id的层数并赋值给mat_prop_val;mat_prop_id=2对应弹性模量E11;mat_prop_id=3,E22;mat_prop_id=5对应泊松比;mat_prop_id=8对应剪切模量G12;mat_prop_id=9,G23;mat_prop_id=10,G31。当需要读取复材铺层信息时,使用函数db_get_comp_lam_ids_by_id(material_id,num_plies,material_name,output_count,ply_ids,thicknesses,orientations,symmetry,offset_value,offset_flag)前两个为此函数的输入变量,ply_ids是每一层的材料ID号,thicknesses是每一层的厚度,orientations是每一层的铺层角度。
2.1.3 读取分析模型的载荷信息
读取工况名:先使用函数db_get_all_load_case_names();再用函数db_get_next_load_case_name(load_case_name)循环读取所有工况名。
读取工况下载荷的个数:用db_count_lbc_by_load_case(load_case_name,num_loads)
读取工况下各个载荷的ID号:db_get_load_case(load_case_name,load_case_id,load_case_type,load_case_description,num_loads,load_ids,dynamic_case_name,evaluation_point,load_priorities)
再根据载荷ID读取该载荷的类型:db_get_lbc(load_ids(i),load_name,load_type,application_type,elem_dimension,coord_id,dynamic_flag)load_type=6表示位移载荷;load_type=7表示力载荷。
最后通过以下两个函数的配合来读取载荷所加结点(可以是多个)和载荷值(矢量)db_get_all_fem_sv_by_id (load_ids(i));db_get_next_fem_sv_by_id(load_var_id,entity_type,entity_id,sub_entity_id,load_value,null_vector,scale_factor,node_position,region_type)。该过程也需要循环直至读取所有载荷信息。
2.1.4 读取分析模型的梁单元截面信息
先使用内部函数db_get_prop_value(region_ids(i),word_ids(3),material_id,data_type,integer_val,real_values,character_val,coord_id,node_id,field_id)若data_type=11,则代表该单元特性区是梁截面ID。再使用db_get_beam_section(integer_val,shape_name,section_name,nrec,bytes_per_rec)确认梁截面类型shape_name= "I"代表工字梁;shape_name="T"代表T字梁等等。最后再使用函数bl_get_std_beam_section_data(integer_val,6,data_types,rvalues,field_ids)读取梁截面详细参数。其中,rvalues数组是梁截面信息。
2.1.5 用户界面定制方法
如果需要手动输入一些参数或者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可以通过PCL的界面编制实现。界面的编制通过类(CLASS)来实现,包括菜单、面板、按钮、选择对话框、列表、选择按钮等,其结构如下:
注意:带头文件的PCL程序文件需要通过cmd转换为cpp(C++)文件。
2.2 自开发程序的调用以及后置处理
应用PCL可以编写程序让Patran自动调用自开发分析程序,让该程序自动运行并输出计算结果来进行后处理。调用程序使用函数utl_process_spawn(command,wait)。后处理主要是将自开发分析程序计算的结果在Patran中以直观的图形显示给用户。后处理一般显示所有结点的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而应力是张量,位移是矢量,这就带来了应力显示和位移显示二者后处理过程的差异,但是两者还有相同之处。自编程序的计算结果先通过函数text_read(file_id,format,int,real,"")读取,并存储至数组当中。下来应通过以下函数按顺序编写程序:db_create_load_case(/*工况名*/"loadcase",/*工况类型*/1,/*工况描述*/"results",/*载荷数 */0,/*载荷ID*/ [1],"",0.,[0],/*工况ID*/lcid),通过此函数建立新的工况;db_create_sub_case(lcid,subcase_title,scid,cid),通过此函数建立新建工况下的子工况;dbt_create_sect_pos(1,"",0,[0.,0.,0.,0.],sect_id),为建立层建立一个区域;dbt_create_layers(1,0,sect_id,layer_id),建立一个层;res_utl_create_nodal_result(res_ids,title,sec_title,num_nodes,nodeids,"",datatype,values),datatype=1代表要写的进结点的是标量;datatype=2代表矢量;datatype=3代表张量。前面读取的自编程序结果,即每个结点的结点号、应力或位移值则通过函数的nodeids、values输入。
3 飞机结构稳定性分析系统
为了便于将航空工程中分析飞机结构屈曲和后屈曲行为的程序集成于Patran,本文基于第3节提出的方法编写了该程序和Patran之间的接口,开发出基于MSC.PCL和MSC.Patran的飞机结构稳定性分析系统。图2是该系统在Patran中的主界面。图4、图5是该系统的前处理界面。图3是在Patran软件中建立的复合材料加筋板模型。图6、图7则是该系统在计算完Patran建立模型后计算结果在Patran的 Result中的显示。
如图2,用户可通过菜单或控制面板进行此系统操作,按照通常的建模方法在Patran中建立模型。首先,在图2中选择程序代码;第二,点击模型数据读取,就会弹出对话框如图4所示,再点击应用就会进行模型数据读取存储数据文件,即前处理;第三,点击调用分析,系统自动调用该文件对模型进行计算;最后,计算结束点击显示,结果可添加至Result模块,如图6、图7供用户后处理分析。图7是图3模型中位移较大的有限元结点314、1 141、1 154和1 173上的载荷-位移曲线,即后屈曲路径。载荷是比例因子它可用图中纵轴数值乘以图3模型的参考载荷得到;位移为该点的面外位移,即横向位移,单位为mm。
4 结论
通过开发飞机结构稳定性分析系统,说明本文提出的基于MSC.PCL将自编程序集成至Patran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因此,在航空航天以及其他领域,可借助本文提出的方法对Patran建立的模型的几何、材料、边界条件等数据进行读取,即前置处理,并交给自开发程序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也可反过来交给Patran进行后置处理显示。
参考文献
[1]马爱军,周传月,王旭.Patran和Nastran有限元分析专业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万力,郭乙木.杂交应力元的研究及其与MSC/Patran的集成.杭州:浙江大学,2003
[3]范晶岩,韩增尧.MSC/Patran与自开发程序的集成.北京:航天第十信息网学术交流会,2003
[4]唐友宏,陈宾康.用MSC.Patran的PCL二次开发用户界面.船海工程,2002;23(3):20—22
[5]萨日娜,张悦.应用MSC/Patran二次开发语言PCL实现参数化建模.上海:中国船舶工业第708研究所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5
电是广播电台的能源, 供配电不出问题则罢, 出了问题都是大问题, 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停播事放, 因此高度重视者台站的供电系统的维护和改造己刻不容缓, 这也是为什么广电总局于2009年开始举办首届今国性的《供配电系统》技术能手竞赛的原因之一, 为的就是挖掘供配电系统方面的技术人才, 以保障广播电视部门的公共设施和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
通过实践证明维护和改造是辩证的关系, 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广播电台来说, 要保证发射机的正常运转, 就必须确保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以我台为例, 发射机房有中被、短波和调频发射机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和控制监控设备等, 配电系统为发射机房分别提供电, 一路主电源是专供短波发射机系统, 一路主电源是专供中被发射机系统, 一路油机发电是备份电源 (当两路主电源停电时) 为全部发射机房提供工作电源, 因此看似很简单的三路供电电源, 如果供配电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隐忠和故障, 哪怕是缺少某一相电, 都会造成停播事故, 但要确保每一路电源都能长期保持稳定、安全可靠运行, 那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规范的维护和改进措施。
我台是老台站, 供配电机房也是建台时与发射机房一网建成的, 随着几次发射机设备更新和改造, 供而已电机房以及供配电系统也相应的进行了改进, 将以前的单一人工手动刀闸式配电盘系统改造为具有双电源互锁功能 (为避免反送电提供了安全保障) 以及两路GGD主盘、一路GGD油机联络盘、一路GGD出线盘、和两路GCS分盘, 改进后极大地提高了供配电的效率, 也提高了供配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我台有的放矢的进行供配电系统的维护, 节约了人力和物力。但仍然存在地槽沟狭小, 不利于检修维护和及时发现隐患。
例1:值班中在巡视供配电机房时, 可以嗅到一般糊焦昧, 根据经验认为是绝缘皮烧糊的味道, 仔细检盒配电盘输入、输出部分以及各个表头指示, 均没有发现有异常, 逐步打开地槽沟盖扳检查发现供中波发射机的输入电缆 (三相四线) 其中的两相 (B相和C柑) 电缆线衔接接触部位明显发黑, 仔细观察发现有拉弧打火痕迹 (因在新老配电盘更新改造时, 输入电缆长度不够, 与新配电盘母线排接点相差2米左右, 改造时是采用了电缆压接的方式, 并且按线鼻子是铝材料) 。拆开电缆线各自连接处的绝缘层发现两个电接触面均有严重的氧化现象, 并且B相电缆压接初的螺栓长度不合要求, 因为长时间电接触部位发热并相互挤压在一起, 该点温度很高顶在C相线电接触部位, 使得相互间温升过高, 造成绝缘线烧糊和拉弧打火现象, 险些远造成380V相线短路事故, 从面造成严重的停播事故。虽然及时发现并排除了该隐患, 但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那就要大家首先了解一下电接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求, 以便于今后更好地维护供配电系统。
1 电接触的基本知识
电接触是指在供电电路中电流从一个导体到另一个导体时, 要通过两导体间的撞触连接, 称为电接触。电接触连接一般是通过机械连接方式 (螺栓连接或弹簧压紧) 互相接触以实现导电的目的, 一般分为三类:点接触、面接触和线接触, 这三种接触方式在供配电系统中都会经常用到。
2 电接触的基本要求
2.1 接触面或接触头长期通过额定工作电流时温升不宜走过分升高, 接触电阻应稳定。
2.2 通过短路电流时, 有足够的动、热稳定性, 接触面或接触头不至于熔焊, 不能发生接触头材料喷溅。
2.3 接通或分段规定的短路电流时, 不发生熔焊或严重的烧毁。
2.4 在分断过程中, 接触面或触头的磨损少, 满足分断短路电流和电寿命的要求。
3 预防接触故障的一般措施:在掌握了电接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很很重要的
3.1 对运行中的电接触面、触头 (例如:平面对接式的静触头面、
动触头面、面接触形刀闸、线接触形刀闸、滑动式碳刷等) 要定期进行检盒、除尘、清洁、维护和保养, 检查调压器的碳刷及碳刷架是否松动, 碳刷是否在一个平面一条直线上, 续触是否良好,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密切注意大电流电路连接点接触情况, 测试连接点的温度,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用电高峰时, 要对大电流电路的连接点加大温度发热检测的力度, 在实际运行中间用电负荷在变化, 流过接触点电流也是变化的, 在小电流时接触点不出问题, 并不等于大电流时就不会出问题, 因此条件允许每天要注意检测最大运行电流时接触连接点温度, 若超过60℃应及时处理和排除。
3.2 定期投放灭鼠药, 以确保所有供配电电缆线不被老鼠啃咬而造成短路。
3.3 确保所有电接触的面积足够大, 符合最大电流流过而不会
使温升很高, 在运行维护中, 要经常进行电缆电线、母线排的电接触连接, 在这些连接中, 除要保证接头牢固可靠外, 还还应保证触头相接触的面积大于导体的截面积, 只有互相接触的有效面积足够大, 才能保证接触头与相同长度、相同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之比值大于1, 才有可能保证流过正常的工作也流时电路接触处不发生过热现象, 对于运行中的接头, 这个比值应不大于1.2。
3.4 要确保电接触有足够的压力, 要保持也接触间接触良好就
必须减小接触电阻, 限制接触电题增加, 保持接触电阻稳定就要确保电接触压力足够大。
3.5 要做好也接触面的防氧化工作, 在运行维护中经常会发现
铜和铝等接触连接, 在装配后都接触很好 (我台电缆中间连接电接触接线鼻子就是用的铝质材料) , 工作一定时间后, 接触性能逐渐变坏, 接糙点发热, 这是因为铜或者铝金属材科制成的触头在空气中己受到氧化, 接触表面逐步氧化会在触头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从而增大了接触电阻, 因此对接触电阻有重大影响, 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一般都是不良导体;因而氧化程度越严重, 氧化膜层就越厚;接触电阻就越大。
4 结束语
各发射台普遍存在重视发射机的更新改造, 而轻视供配电系统的重新改造, 一定主要纠正这种思维, 供配电系统不出事则罢, 一且出事就是大事, 不少台站已有惨痛的教训, 发射机出事、出故障只停一部机器, 更何况各台都有备份设备可用, 而供电系统一出问题, 所有机器都要停止工作, 因此各台各级领导应对本台电力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不断改进供配电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使各台的供配电系统处在最佳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讲义.
[2]电工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
低压配电网是直接连接用户的供电环节,也是电力网中分配、输送电能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低压配电网主要采用放射式网络结构,整体上的特点是线路长且电阻与电抗比值大、负荷变化快、无功补偿配置不足,进而导致线路损耗大、部分地区电压偏低[1,2]。因而经常会出现配电馈线末端用户的感应电动机或照明光管无法正常起动,给用户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用电带来很大影响。合理地配置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对降低低压配电网网损,提高供电电压质量, 保障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3,4]。
对于低压配电网的无功补偿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哪里安装、安装多大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 这可通过建立和求解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模型来实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并在实际电网中获得应用[5,6,7,8,9,10,11,12]。文献[5]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规划的灾变遗传算法,提高了搜索效率,能够快速求出最优解;结合实际配电网的结构,文献[6]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放射性配电线路的并联电容器优化配置方法;文献[7]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含分支树状配电线路的并联电容器优化规划方法; 文献[8]提出了配电网分支线路末端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和主馈线相结合的优化补偿方式,依据无功负荷的分布情况确定电容器补偿的最佳位置和补偿容量;文献[9]提出了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先以所有负荷点为补偿点求解出理想的无功补偿分散优化配置方案,然后综合考虑投资费用和运行要求, 求解出实用无功补偿分散配置优化方案。
然而,无功补偿优化计算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不便于电网运行管理人员的直观使用。电网运行人员往往要求只需输入所管辖电网的相关信息,即可快速确定存在电压质量问题的地区及相应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这就需要开发相应的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配置软件。文献[13]介绍了基于全网无功优化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文献[14]介绍了基于负荷统计与预测的农网配电台区无功补偿软件的设计方法。这些软件的功能设计着重于获得无功补偿配置方案,缺少对不同无功补偿配置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和评估。而对于数目众多的低压配电网台区,开发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及其效益评估软件,以指导配电网运行管理人员进行无功补偿配置决策,进而选择经济适用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无疑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需求。
本文针对低压配电网台区的无功补偿优化配置问题,开发了配电网无功补偿及效益评估软件。该软件操作简便,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提供多种无功补偿方案,并评估不同补偿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电压质量效益,电网运行人员可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不同台区的经济适用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
1评估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
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及效益评估软件系统是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该软件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工具,实现低压配电网的潮流计算、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和无功补偿效益评估等功能,并且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评估系统以每台10 k V/0.4 k V配电变压器所供电的低压配电线路作为一个台区,将每个台区的配变参数、线路接线和参数、负荷特性参数按照节点编号顺序存入Access数据库中。软件运行时,系统通过调用数据库中台区的各个支路和负荷参数在后台进行计算、分析和处理,然后将运算结果展示到软件界面上。整个评估系统大体分为3个部分:数据库系统、后台计算分析评估系统、前台展示系统, 评估系统的模块组成和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1) 数据库系统
评估软件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各个台区的支路接线及参数和节点负荷参数,各个台区的结构参数分别独立存储,彼此之间互不联系,便于调用和修改。每个台区的潮流计算结果、无功补偿优化配置结果和补偿效益评估结果也保存在Access数据库系统中,同时展示到软件界面,便于工作人员查询。
2) 后台评估分析系统
后台评估分析系统以VB编程语言作为开发工具,软件运行时调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对配电网典型台区进行潮流计算和无功补偿效益的评估分析运算。此外,考虑到配电网未来新建台区的需要, 后台评估分析系统还开发了新建台区的信息输入及无功分散补偿评估分析功能。后台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①低压配电网典型台区信息管理模块;
②低压配电网典型台区潮流计算模块;
③典型台区无功补偿优化配置模块;
④典型台区无功补偿效益评估模块;
⑤新建台区无功分散补偿方案分析模块。
3) 前台展示系统
前台展示系统展示了各低压配电网典型台区的信息、潮流计算和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以及无功补偿效益评估的计算结果。在配电网典型台区信息模块中展示了该台区的结构和运行参数,同时展示了该典型台区配电网的接线结构图;在配电网典型台区潮流计算模块中展示了牛拉法潮流计算、前推回代潮流计算、考虑负荷电压特性的潮流计算的运行结果;无功分散补偿优化模块中展示了网损最优、 电压质量最优、实用分散无功补偿三种无功补偿配置优化计算的结果。此外,前台展示系统还开发了数据存储功能,可自动链接Excel以数据表格的格式导出存储相关的计算结果。
2评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2.1低压配电网典型台区信息管理模块
低压配电网台区的信息管理模块展示所选择典型台区的接线结构图、各个节点的节点编号,系统通过调用Access数据库,将该典型台区的线路结构参数和负荷运行参数信息展示到软件界面上的MSHFlex Grid控件中,方便工作人员查看。此外, 当典型台区的线路参数和负荷参数发生变化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在界面表格中更改台区信息参数并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以适应该台区电网结构及用电负荷的变化。
2.2低压配电网典型台区潮流计算模块
低压配电网中,居民住宅类和圩镇类负荷台区的负荷比较稳定,波动较小,一般采用恒功率模型进行潮流计算。而对于鱼塘、虾塘等养殖业负荷, 含有大量的抽水泵、增氧泵等泵类负荷设备,经常会出现由于电压过低而造成泵类负荷设备的感应电动机启动转矩过小而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15],这类典型台区使用恒功率模型进行潮流计算时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必须计及负荷的电压静态特性。
为适应电压配电网台区类型的多样性,快速准确地进行潮流计算,分析各个节点的电压和线路损耗,系统开发的潮流计算模块,包含了牛-拉法、前推回代法、考虑负荷的电压静态特性等潮流计算模块[16,17]。牛顿拉夫逊法和前推回代法配网潮流计算可用于负荷较稳定采用恒功率表示的台区;而考虑负荷特性的配网潮流计算,主要是针对含有大量泵类负荷设备的低压配电网台区。
泵类负荷节点的等值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泵类负荷接入配电网处的节点电压;r1、x1、r2、 x2和xm分别为感应电动机的定子电阻、定子电抗、 转子电阻、转子电抗和激磁电抗;s为感应电动机的转差率;KH为容量折算比,KH=SB/SBM,SB为系统容量基准值,SBM为接入某一节点的泵类负荷感应电动机的总容量。
对于含有泵类负荷节点,潮流计算中除了列写该节点的功率平衡方程外,还需要列写电动机转矩平衡方程,如式(1)。
式中:KL为电动机负载率;a为机械负载中与转速无关部分所占的百分率;n为负载指数;为图2中虚线左边部分进行戴维南等值后的等值电势, Req+jXeq为等值阻抗;Rim+jXim是感应电动机负荷的等值阻抗,是转差率s的函数,表达式参见文献[15]。 对于每个泵类负荷节点,增加了转差率s一个变量, 同时增加了一个电动机转矩平衡方程,可通过统一迭代法或交替迭代法求解考虑泵类负荷特性的配网潮流计算模型同时获得各个节点电压和转差率[15]。
潮流计算模块以VB编程语言为开发工具,软件运行时,潮流计算模块调用数据库中台区的支路和负荷参数,经后台运算分析后,将计算结果显示到界面上MSHFlex Grid控件形成的表格中,同时将电压值在合格范围(额定电压的0.9%~1.07%)外的节点的电压值标记为红色,给电网运行人员以直观清晰的提醒。
2.3低压配电网台区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模块
目前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主要采用集中补偿方式,一般选择在线路的首端、中端、末端或距离首端2/3的位置作为补偿装置的安装点,集中补偿方式安装简单,运行维护方便,但对于供电距离较长的馈线,容易引起首端电压过高,而末端电压过低的现象。显然,对低压配电网采用分散补偿的方式, 在负荷点附近分散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尽量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减少配电网中由无功传输引起的电压损耗,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类型台区的电压质量问题。分散补偿方式的装置安装点数较多,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大,但补偿效果较好,台区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模块通过优化计算来获得存在电压质量问题台区的无功分散补偿配置方案。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优化配置不但要保证各负荷节点的电压偏移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而且要尽量降低配电网网损,以及降低补偿装置的投资费用,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此,系统开发的无功补偿分散优化配置模块,分别以配电网网损最小和电压偏移量最小为目标进行无功优化计算。此外,无功优化方案实际应用时,由于受到运行维护管理和安装位置的限制,分散无功补偿的安装点不宜过多,为此该模块开发了能够考虑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点数限制的实用分散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功能,能够获得安装点数符合实际要求的无功补偿分散配置方案。
软件运行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模块后,在界面展示无功优化配置后台区的总网损和各负荷节点电压偏移的平方和两个目标值,以及各节点所需配置的无功补偿容量和补偿后的电压。
2.4无功补偿效益评估模块
无功补偿效益评估模块具有计算低压配网台区无功补偿前、集中无功补偿后以及分散无功补偿后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功能,包括计算无功补偿设备的全生命周期(LCC)成本、电压合格率、网损、网损电费、停电损失费用、停电处理费用以及总经济损失等指标[18]。
无功补偿的直接经济效益可由降低网损获得的经济效益减去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资费用得到。降低网损的经济效益等于网损降低的功率值乘以装置运行的寿命周期。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资费用是基于LCC成本的思想来计算的,主要包括无功补偿初始成本、运行成本费、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废弃成本等费用,无功补偿装置的LCC成本计算如式(2)。
式中:T为补偿装置的寿命周期;Ck、C0、Cm、Cf和Cd分别为装置的初始投资成本、年运行成本、年维护成本、年故障成本和废弃成本;PVsum为装置年度投资费用的现值,计算公式如式(3)。
式中:r为通货膨胀率;R为社会贴现率;t为成本发生时间。
无功补偿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指补偿后由于电压质量改善使用户停电次数减少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停电费用主要包括停电赔偿费、停电处理费、 停电电量损失费等。
2.5新规划建设台区无功分散补偿分析
为了满足未来配电网发展中新规划建设台区的需要,评估系统开发了新建台区的无功分散补偿方案分析模块。该模块提供了直观的图形接口由电网运行人员输入新规划建设台区的相关信息,并计算出该台区的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方案。该模块由三部分构成:台区信息输入、潮流计算和无功分散补偿方案计算。新规划建设台区无功分散补偿方案分析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台区信息输入界面先让用户选择输入新规划建设台区的配变型号和低压馈线数目,进而展示图形化的台区网架结构让用户直观输入各个支路的长度、截面积和各个负荷点的功率或电量及功率因数,系统会将台区信息存储到Access数据库中,以便分析计算程序调用。为方便电网工作人员灵活选择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点,无功补偿分散补偿分析界面提供了多个节点号输入框,当选择某节点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点时,通过系统后台程序分析计算出相应节点所需配置的无功补偿容量,显示到界面上。
3评估系统的运行分析
将无功补偿及效益评估系统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区低压配电网中三类典型台区的实例分析,包括农业灌溉、农村住宅和城镇住宅类台区。
3.1典型台区的运行实例
以农业灌溉类负荷台区为例,软件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和效益评估模块的计算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可以看出,软件后台运行后,无功优化配置模块在界面上显示各节点的电压值,以及网损最优、 电压质量最优和考虑补偿点数限制的3种分散无功补偿方案对应的台区总网损、总补偿费用和节点电压偏移均方根值,通过对比不同补偿方案下无功补偿的效益,便于工作人员对比分析,选择经济适用的补偿方案。补偿效益评估模块在界面上显示无功补偿前和集中补偿、分散补偿后台区的节点电压合格百分比、网损、补偿设备LCC成本、网损电费、 停电损失费用、停电处理费用、停电赔偿费用以及总经济费用等指标,便于工作人员全面评估集中和分散无功补偿方案的综合效益。
3.2新规划建设台区的运行实例
假设新规划建设台区有两条低压馈线,以功率作为负荷节点的计量方式,台区的配变型号为S9-800,线路参数和负荷数据如表1所示。
台区信息输入界面的运行情况如图6所示,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台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各支路、 各节点所需输入的参数。台区无功补偿优化配置的运行界面如图7,可以看出,无功补偿前节点3、4和8的电压值偏低,选定节点3、4和8作为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点,计算得到分别安装容量为36 kvar、 76 kvar和3 kvar的无功补偿装置后,能够将节点3、 4和8的电压都提高到符合规定要求的额定值的-10%以内,即342 V以上。此外,工作人员还可选择其他多个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点,对比不同补偿方案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的决策。
4结论
本文开发了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及效益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实际低压配电网台区的接线、 参数、电量等数据,给出该台区的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方案,使得各负荷节点满足电压质量要求, 并评估无功补偿方案的综合效益,为电网运行人员确定低压配电网台区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提供依据。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提供了友好、简洁的人机界面;
(2) 能够分别给出台区在网损最小和电压质量最优目标下的分散无功补偿配置方案,并给出考虑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点数限制的实用分散无功补偿配置方案;
(3) 能够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评估各种无功补偿配置方案的综合效益;
(4) 既能获得已有典型台区的无功补偿分散优化配置方案,又能提供直观的图形接口由工作人员输入新规划台区信息并给出其无功补偿分散优化配置方案;
(5) 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方案和效益评估的结果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导出和保存。
摘要:为了方便、快捷、准确地计算出低压配电网的无功补偿配置方案,评估补偿方案的效益,协助电网运行管理人员选择经济适用的无功补偿方案,采用Acces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 Basic 6.0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了一个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及效益评估系统。该系统具有直观、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了多种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和无功补偿优化配置计算方法,以及对不同补偿方案进行成本和效益的评估计算。系统还提供了直观的图形接口由电网运行人员输入新规划建设的低压配电网台区信息,并计算出该台区的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方案。应用该系统于广州市南沙区实际低压配电网台区,表明了系统使用方便,能够可靠获得台区的实用无功分散补偿优化配置方案。
Arc Info平台是由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 (ESRI) 开发的, 是一种功能丰富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GIS) 平台软件。它具有高级的信息处理功能, 具体包括: (1) 它能进行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它可以从图形转换、图形扫描、数字化仪等方面获取数据, 并进行图形与属性的编辑。 (2) 它具有基本的GIS功能。地图的投影与投影的变换、数据的维护以及管理、缓冲并进行叠加分析等基本GIS功能它都具有。 (3) 它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与集成。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是一种支持符合SQL语言标准的关系型数据库。 (4) 它能进行地理数据的管理。它能利用Arc SDE或info数据管理大型分布的数据库。 (5) 它能对空间属性和数据进行查询, 并能显示相对应的图形, 也包括了栅格图像的显示与管理。 (6) 它提供了界面的设计工具以及系统的二次开发工具。它开发的主要工具都是利用提供的MO组件库和aml语言以及支持工业标准的VB、VC等进行开发。 (7) 它能实现数据的输出。它能提供报表生成、数字地图的制作以及高品质地图制作的数据库。此外, 它还支持长事物的处理以及版本管理。总之, Arc Info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且丰富、充满潜力的平台软件。
2 配电网GIS中的系统目标与配置
GIS在配电网中的使用, 使得配电网的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Arc Info平台作为GIS平台软件的一种, 有着独特的优势, 笔者将它在配电网GIS系统中的目标和配置简要介绍如下:
2.1 系统目标
GIS建设是根据“统一规划, 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的, 首先是要建立一个静态型的配电GIS系统, 也就是电力设施中关于AM/FM/GIS的应用, 包括了基本的图形数据录入、系统功能的开发以及设备台帐等数据的录入, 充分实现设备和图形的统计、查询以及图形的输出等基本的GIS功能;继而再建立一个动态型的GIS系统, 力求在静态型GIS系统中引入配电网的自动化提供的动态型GIS采集数据, 在不断地努力下, 可以实现注入故障线路的跟踪分析和处理以及停电管理等更多的高级功能。这些都为以后基于Arc Info平台的配电网GIS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积累, 项目经验的增多, 相信终有一天, 配电网的系统管理能更加得完善, Arc Info平台的配电网GIS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2.2 系统配置
AM/FM/GIS作为电力设施的应用系统, 配电网GIS技术的开发, 对GIS平台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实现Arc Info平台配电网GIS系统的配置, 该平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扩展能力比较强, 同时还要能提供完善的图形发布功能; (2) 具有较强的建模能力、内建网络拓扑结构的能力以及网络编辑与分析能力; (3) 当软件处于升级状态或者数量膨胀过大的时候, 可以更好的保护好投资者的资源; (4) 处理图形数据的时候, 能够进行海量的处理, 在数据库方面则需要支持Oracle。
根据以上的条件, 我国现行阶段一般采用的Arc Info平台是ES-RI类型的, 以此作为配电网GIS的图形平台, 使用的则是Arcinfo802的workstation版 (内含1个license) ;数据库则采用的Oracle, 然后应用VC与Mapobject进行开发;服务器则使用的是两台DELL Power Edge 6400, 一台用作数据库的服务器, 另一台作为图形的服务器, 这样能满足稳定性与性能的要求。图形数据则采用的是Arcinfo的coverage格式, 数据管理则利用的是info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以此维护和管理图形数据, 并把文件以共享的方式存储在物理硬盘之中。
3 Arc Info平台在配电网GIS技术中的应用
本文中提到的配电网的系统构建是基于Arc Info平台的GIS系统, 同时是以SQL Server作为业务数据库以及GIS系统的数据库, 以Arc GIS Server for.net作为GIS的应用开发技术的配电网GIS系统。其中Arc Info平台在配电网GIS技术中的应用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图的基本操作
提供地图的缩小、放大、区域选定、拖拽、前一步、后一步、点选等的操作, 其中利用点选可以在地图上点击要选择的设备, 以此实现查看或者修改其信息的目的。
3.2 设备的查询
设备的搜索可通过Rollback机制得意实现, 并将查找到的结果清晰地显示在页面上。用户可以直接点击页面上搜索到的结果, 系统则通过图层ID并用Objects获取Feature Layer找出图层, 然后再根据对象的类型在找出的图层上继续查找目标设备。若查找到的设备繁多, 则可以用union Layer函数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图层, 获得图层后查找合并图层中心点, 再使用Center AT函数将该点定位。最后, 判断合并图层属于何种类型, 若是现形, 则先要把它转换到点集, 继而才能将其生成图层并添加到高亮图层加以显示。
3.3 设备信息的管理
首先, 鼠标点击了点选按钮后再点击地图;然后, 将该屏幕的坐标转换为地理坐标, 从而获得附近的设备列表;最后, 屏幕上会弹出显示信息的显示层, 通过下拉框的形式就能显示设备。若要查看或修改设备, 只要将其选择, 然后展开该条信息的显示框, 用户就可以查看或者管理此设备的基本信息、进出线段的信息以及图片信息等附带资料的信息。
3.4 图层显示的控制
窗口的浮动通过使用Arc GIS的Floating得以实现, 而图层的显示控制通过使用Arc GIS的TOC得以实现。为了查看的方便, 避免影响操作, 用户可根据所需将层随意拖动, 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隐藏一些层, 使地图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
4 结语
当前, 电力部门已经逐渐以电子配网GIS技术取代了传统配电网采用的图纸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配电网GIS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当前电力的生产管理与供电服务的质量, 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基于Arc Info平台的配电网GIS技术通过对配电网线路、变电站、开关站、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以及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管理, 对于配电行业的现代化生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要:21世纪之后, 国内对用电的需求量增大, 电力系统也跟着快速发展。为了有效管理覆盖面广、结构复杂的配电网络, 建立庞大的配电网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ArcInfo平台正好就是这种类型的配电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有着丰富功能的GIS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平台软件, 包含了数据的输入与编辑、基本GIS、数据转换与集成等各式各样的高级功能。配电网管理系统的高效性是今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领导辅助决策、人员量化管理等方面的有力保证。事实证明, GIS技术的开发应用并运用于配电网企业, 这为电力企业的辅助决策和设备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图形化的管理工具, 从而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ArcInfo平台,配电网G,IS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柳.基于ArcInfo平台的配电网GIS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08.[1]杨柳.基于ArcInfo平台的配电网GIS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08.
[2]宋卫星.输配电网GIS系统技术点分析[J].硅谷, 2012, (3) :161-161, 187.[2]宋卫星.输配电网GIS系统技术点分析[J].硅谷, 2012, (3) :161-161, 187.
【飞机配电系统检测技术的改进开发】推荐阅读:
飞机零部件的无损检测10-04
飞机电气系统教学大纲07-15
配电系统设计开题报告10-22
配电变压器投运前的现场检测12-10
集中供热配电系统施工方案07-26
配电网节能技术研究01-01
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保养管理要求11-09
配电箱技术性能要求11-29
配电运检技术题库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