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通用16篇)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篇1

今天中午又去踢球了,不过没叫上包子——虽然他交代过我要叫上他——原因是我忘了,这个理由应该很充分吧,包子可不能怪我哦,所以小王也不能怪我。

踢球真的很爽,我们从12:30一直提到下午三点,洗洗澡,休息休息,感觉非常爽,对比起上午马不停蹄地忙活了三个小时,那种感觉真是天壤之别啊。就在我悠哉游哉地呆到3:40的时候,我突然很惊恐地想起,我忘了一件大事——有个朋友请我帮她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今天下午就要,结果我给忘了个结结实实。

好在我动作快,立马动手,文不加点,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了1700字,就在她上楼找我要稿、脚步踏入办公室房门的一瞬间,我完成了最后一个字。我把文章赶紧打印出来交给她,把她给乐得跟什么似的。唉,这样的文章,质量堪虞啊!阿弥陀佛,真主安拉保佑她,阿门!

虽然文章写的毛糙,但总算完成了,并且博得了被帮助者的感激。看来,乐于助人,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哦。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篇2

读了《红蕾·教育文摘》中《教育是什么》《由纪连海所想到的》等几篇文章后, 我心中颇有感慨。

《由纪连海所想到的》一文分析了纪老师能把历史课讲得精彩, 深受学生喜爱的原因, 一是纪老师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比如, 课堂上如果看到学生睡觉, 纪老师不会责怪学生, 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差生, 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 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差老师;二是纪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三是纪老师对教育有饱满的敬业精神;四是纪老师对教育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我认为纪老师强烈的反思意识正是他严于律己, 宽以待生的表现。

《教育是什么》一文记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先生在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所作报告中的四个故事, 总结了四句话:教育是一种关爱, 教育是一种激励, 教育是一种宽容, 教育是一种无私付出。关爱学生, 激励学生, 宽容学生, 为学生无私付出, 四条准则说起来容易, 但每位教师真正按这四条准则去做却并非易事。

用这四条准则对照我自己, 在宽容学生方面, 我汗颜了。尽管我从不认为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一把尺子, 但对于那些我使出浑身解数依旧慢半拍的学生, 我就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有一种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失落感。如果跳出教师的角色反思一下, 其实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个体, 有着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行进速度, 怎么能用同一标准同一规格来要求所有学生呢?我之所以有失落感, 究其原因, 还是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不够宽容。

宽容是智者深沉而无声的教育。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 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 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 就知道有小和尚违犯寺规越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 走到墙边, 移开椅子, 就地而蹲。过一会儿, 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 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 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 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 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 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 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 他知道,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从此, 禅院再没有小和尚翻墙出外了。

仍是在《文摘》中读到过《带着蜗牛散步》的小诗, 触动很大。我想,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应有的是宽容和耐心的等待, 如同席慕容那句优美的诗:“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地等待我成熟的果园。”教师应该就是等待学生成熟的果园。

“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 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是我读《文摘》和老禅师的故事后悟出的道理。我深刻反思了一件事:去年春游时, 在孩子们去沙滩午餐的路上, 我作为副班主任跟在队伍后面, 发现队伍走过的干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个易拉罐。我赶紧问“是谁扔的”。孩子们都说是小李扔的, 但小李不承认。我让她捡起易拉罐扔到垃圾桶里。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没想到午餐结束后, 我们返回大巴的路上, 众多同学检举小李又随手扔下一个牛奶盒子, 可她仍不承认。我很生气, 也很不理解她的行为。小李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 成绩也一直不错, 但这件事让我觉得小李品德有问题, 以后我就有意无意地疏远她了。可看完《由纪连海所想到的》一文, 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当教师的一定要对教育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教育教学是一项需要投入情感、智慧、热情的工作, 而教育的本质是自育、育人的过程。我一直认为自己算得上一名优秀教师, 但却在发现学生有问题时, 由于不够宽容, 眼里容不得沙子, 选择了避而远之的态度, 也就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 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小李谈谈, 帮她分析她错在何处。小李也表示以后再不会乱扔垃圾了。对于学生的错误, 与其给学生一顿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不如给学生和风细雨的爱抚。因为暴风骤雨只能使柔弱的小苗枝摧叶残, 而和风细雨却能使小苗茁壮成长。

补,是一种美德 篇3

补,是一种美德;补,是勤劳节约的表现;补,不奢侈的行为。补,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现代人大部分都懒,都太浪费了。所以我们要提倡补这一传统。

可能在很多人心中不喜欢这个补,但是,衣服破了补一下,不是很好吗?既培养了动手能力,还省了些钱。可是人们都说这样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干嘛要和别人比呢?什么叫个性,就是不同于别人。当然不提倡大家补,有些人,出入庄重场合,是不宜穿补过的衣服的。但是,如果干初重活,没有不适宜。不过,如果买一件新衣服,比补要便宜,那也不必补。过去,劳动人民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这是物资不丰富的办法。我们现在主要是要学习这种很好的美德。这种美德,可以感化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有“补”的观念呀!

现在,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在让孩子们补各种课。让孩子培养能力,得到更多知识,变得更聪明,这难道不是补吗?还不完美,还有缺陷,补。补得很苦,但你忍一忍就过去了,你还学会了坚持呢!如果真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家长欢喜,你自己也高兴呀!补带来好处,不应该抱怨。

而且,不论是谁,国家主席都在补呢!中央政治局经常有一种学习,就是请专家上课。知识是无止境的,补也是无止境的。看书,也是补的表现。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不在补。你看,你在补,补的是知识;你的爸爸妈妈在补,补的是新出现的知识、科技;老师也在补,补的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公司的领导也在补,补的是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

你没有看过这本书,没有干过这个网络操作,这就要补。只不过有时候补的是些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你没有察觉到感受到罢了。所以,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补,补是一种美德,会给你带来好处或弥补过错。不补,才会落后于时代,让自己淘汰呢!

让我们努力地补吧!补是不断补充,不断进取,不断完美!会得到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表扬。补,是一种美德。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作文 篇4

雷锋叔叔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从一楼到五楼,我先用扫帚扫,发现有废纸,打开看看里面是否是有用的“文件”等,如果不是,这废纸就可以安心地闭上“双眼”了。扫完地,我已经汗流浃背了,把扫帚随手一扔,回到家,打开冰箱拿起一根雪糕就吃,不到几分钟,我家的拖把又开始工作了,原本标致漂亮的拖把小姐,如今变得肮脏不堪!我拿着拖把,拖来拖去,仔细拖每一个角落,就算在门前的铺垫也不放过。在拖地的过程中,我一边想:这么脏,我们这幢楼里真该多出“活雷锋”啦!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快点去帮助别人吧。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动力 篇5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至关重要,对亲友和社会都应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如果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就会以更加坦荡的心胸、更加乐观的情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人生途中难免有风风雨雨,面对困境,要感谢那些滴水相助的人。

感谢他们无私的帮助,感谢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感谢他们一句温暖的话语,感谢他们的携手并肩。回想这些年来,每当工作或生活不顺利或遇到挫折时总是有大家——甚至是陌生人包容与鼓励的温暖。一想到这些,我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看待世界、人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心灵将总是充满快乐。

感恩是一种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一种处事哲学,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健康人格的体现。

感恩的力量无比强大,它能让自己每天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我的工作变成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在工作中如果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这样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工作时,工作也会更愉快、更顺利、更出色。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经营生活,也许自己的人生不一定发展得有声有色。

目前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自己合理的安排。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动力。

一个民族,没有感恩的美德,这个民族就缺乏凝聚力。

一个人,没有感恩的情怀,处处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个人也会让人畏而远之。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最具有知恩图报的美德。上苍有好生之德,施雨露以大地,滋润万物生长。

万物知其恩情,无法直接回报于上苍,于是以青葱明艳之色,努力装扮身边的山川平原,以使其更加辉煌壮丽。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心怀感恩,不能心中怀有,言而有声,却声落无行。感恩,需要超然淡泊的情怀,更需要不断补给自身的能量。人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感恩情怀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篇6

《中华美德故事》一书,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将我国历史上崇高的道德情操呈现在我眼前。其中,卧薪尝胆、立志发奋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司马迁;意志坚定、乘风破浪的宗悫······他们都为我上了一节难忘的课,他们所具备的美德让我敬佩。

让我颇有感触的是“友善互助篇”。当中,《范纯仁急人所急》一文让我受益匪浅。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次,范纯仁送五担麦子回家乡。路上,他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因为没钱,无法安葬父母,只能在街头靠卖字画赚钱安葬父母。

范纯仁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二话不说,买下字画,还把五担麦子送给了他,让中年人卖掉,赚到钱后买地安葬父母。回到家后,范仲淹听到此事后,不但丝毫没有责怪他,还夸他说:“孩子,你做得好,君子应当急人所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远远不止一个,一切能使生活变美好、文明的行为都是美德。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

其实,拥有一颗爱心异常简单。记得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脚步过马路。这时,走过来一个小姑娘,对老人说:“爷爷,我扶您过马路吧。”那位老人点点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就这么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就已经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了。看起来这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是有特殊含义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爱”的伟大,更是一种美德。

低调是一种美德 篇7

汽车销量排行榜有时根本反映不了问题,比如要选个春节车王,一定会把所谓的销量冠军打得支离破碎。最真实的答案还是农历新年前到各大主流汽车品牌的4S店中看热闹,看哪家有抢车的好戏,过去几年哪怕一边有汽车业的经理人们在呼天抢地地喊穷,另一边还是有车款在过年前卖疯了,被人抢疯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春节车王。

谁是今年的春节车王,频频亮相的“低调”豪华车型会是有力的竞争者。雷克萨斯在广州车展前后首次向中国市场引入了ES240这款小排量豪华轿车,由此引发整个豪华车市场的“低调”风潮,同是日系汽车高端品牌的英菲尼迪,还有像奔驰这样原来排量车款就很丰富的品牌,纷纷作出“技术性”的跟风行为。

实际上,始作俑者还是奥迪,它在2008年新一代A6上市时就对整个车系的排量做了很有远见的设计,用新科技代替大排量,既在油耗问题上赢得了分数,又在环保问题上赢得了形象。现在这股低排量豪华车潮流已经显得水到渠成,一是有大量的新富阶层客户需求,再者“环保”这两个字已经在购豪华车一族中起作用了。

一定需要大排量吗?以雷克萨斯ES系列为例,ES350当然更动力迅猛一点,驾驶起来更得心应手,但这样的车型更适合车商谈定位时常描述的“成功人士”,当他有这份实力,可以随时拥有很多东西时,追求大排量的汽车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心理需求。

问题是当你发现另一款ES车款发动机应付日常使用也绰绰有余,而它的排量仅仅是2.4升时,你可能会把心思放在是否该把钱花在增添几项额外配置上,这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低调”的威力。

L-Finesse设计语言将全新ES勾勒得更加优雅,前部设计以更低的进气格栅和锐利的前大灯线条相互呼应,呈现出更加稳重的姿态;经典的车顶线条优雅流畅,更具整体感的侧腰线贯穿车身前后,简洁的后尾设计颇具力量感,精致动感的10辐17寸铝合金轮毂引发激情驾驭的无限遐想。

ES 240的内室设计舒适典雅,前驱设计和宽大的轮距保证了宽阔的内室空间,和谐流畅的整体线条带来开阔稳重的视觉感受。ES系列经典的全景天窗贯穿整个车顶,使车内空间明亮大气。金属质感的仪表盘,顶级的真皮座椅,双区域独立控制自动空调系统及进一步优化的静音设计,营造出舒适豪华的驾乘氛围。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设计中所流露的永不过时的优雅,还因为设计中蕴含着的品牌精髓。

Lexus ES240豪华版

发动机:直列4缸 DOHC 16气门带VVT-i

最大功率:123 / 6000

最大扭矩:224 / 4000

感恩是一种美德 篇8

来源:四川成都浩旺集团杂志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使命。德国工业品之所以在国际上成为“精良”的代名词,来源于日耳曼民众严谨、忠诚的工作作风,来源于他们对职业神圣的感恩情怀。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兴衰,靠的是每一位员工高度的执行力、忠诚度和真诚的感恩情怀。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何不让我们播种感动收获希望呢?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就他生命和事业的高度。不要只认为员工的感恩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其实,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受益的并不仅仅是企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员工自己。因为,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忠诚一旦养成,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感恩首先意味着与公司同舟共济。如果企业是一条船,那么我们一双手就是一支浆,只有我们共同伸出双手,让千千万万支浆一起使劲,我们的航船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发展中的浩旺集团在物质和精神给了我们太多满足,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分子,此刻有太多的感想倾诉,来表达对集团的感恩,勉励自己知责任而奋进,我将以我的智慧和精力奉献于集团发展的滚滚浪潮之中。企业是我们幸福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在为企业奉献着青春和智慧的同时,企业也在为我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在增长着阅历,丰富着自我,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用激情点燃着理想,用薪酬支配着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企业,感谢企业培养我们,感谢企业让我们成长,感谢企业给予我们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用感恩之情转化为忠诚企业的具体行动,用守候家园的心态去守候我们赖以生存的企业家园。从教师行业转行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几经辗转,无比幸运的我成为了浩旺集团的一份子,心中充满感恩,感恩的是在现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浩旺集团给我提供了优越的就业平台以及良好的晋升空间。进入浩旺集团三年,三年来真真切切的让我感受到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从石棉瓦厂房时代到砖混框架结构,再到现今的全钢结构标准厂房;从偏僻的小作坊、小厂房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智慧的浩旺人将循着跨越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伴着民利、民和、民安的华彩乐章,向着建设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大型集团的光辉目标,开始了新的更加宏伟的跨越!浩旺的发展历史已铸就了集团公司全面腾飞的基础,使命正激励着我们阔步前进。因此我说,感恩就要有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智慧,是员工忠诚企业的基础。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把对企业感激,转化为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一个有着感恩心的员工,会关心他人,关心企业,关注社会发展,对企业利益负责,与企业同舟共济。责任催人奋进、梦想在此飞扬。

节约是一种美德 篇9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节约是一种美德》。

是的,节约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意味着对社会负责,也意味着对人的尊重,很多发达国家都把节约当作是自己崇高的生活准则和传统的美德。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

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

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主席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改革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八荣八耻”中就有“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节约理念,香港首富李嘉诚说过:“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上丢一分钱我会立即捡起来,这也是我的致富秘诀之一。”可见,无论国家、个人是多么富裕,勤俭节约是不能少的,勤俭节约不仅是节省一分钱、一度电、一滴水等,更重要的是一笔精神财富。

有人会问:“勤俭节约,我能做什么?”

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会无限地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因此,我倡议大家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抛弃那种“家大业大,浪费一点儿无所谓”的错误思想。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五点:

1、节约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做到人走灯熄,人离扇停。合理使用空调——温度设置26℃,风口稍向上并摆风,开空调时必须关门关窗。尽量打开窗帘采自然光,光线充足时就不开或少开灯。超过30分钟不用电脑则关闭电源,超过15分钟不使用投影、电视要关电源,收看影视节目时要把前面的灯关掉。节假日要关饮水机电源……坚决反对“盖着被子开空调”浪费行为。

2、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笼头,做到人离水断,严防冒、滴、漏,杜绝长流水,发现漏水问题,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维修。

3、节约用纸。提倡作业用纸和各种用纸的正反两面使用,尽量少打印,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开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纸巾、纸杯、方便筷子、方便碗、方便袋等等。

4、节约粮食。不盲目攀比吃穿。合理饮用,合理消费,不乱花钱,吃得卫生,穿得整洁就行,以够用就行、能用则用为原则,提倡适度消费不超前消费。坚持万校长提出的“装多少吃多少,吃多少装多少,吃饱不浪费”观点。

5、树立爱护公物、珍惜公共财产的道德意识。爱护桌椅、门窗及一切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爱护花草树木,做到“没有一点儿人为垃圾,没有一点儿人为破坏”。

老师们、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自我约束的一种品质,节约是一种责任。我们都是学校的主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用心去爱护它,关心它,让我们同心协力,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校园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美德再吐芳华!

勤劳是一种美德 篇10

显然,作者的观点是荒谬的。勤劳当然是一种美德。不错,人人都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人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但“乐”从何来?“生”从何来?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的幸福——生活快乐、体魄健康、风风光光有滋有味的生活,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一个人孩童时吃苦耐劳发奋读书,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为将来干事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努力工作,就有可能干出一番让人羡慕的事业。而一个人只有干好工作甚至事业有成,才可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才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避免冻馁之苦。如此说来,要避苦求乐,离得开勤劳吗?一个人不以劳动为本,又怎么能达到求乐避苦的目的,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呢?

好生恶死,同样离不开勤劳。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而早起晨练的人越来越多了,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活动也是劳动。坚持就是勤劳。正是勤劳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达到了好生的目的。因此,怎么能说勤劳不是一种美德呢?

狄马为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所举的例子,确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虽说用它来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实不可取,但现在为什么有人对表扬,尤其是来自官方的表扬本能地反感?因为这么多年来,老百姓从官员口中听到的假话太多了。老百姓虽没权力没地位,但观人察事的水平可能比某些官员还要强得多。他们怎么会甘心上当受骗,而不产生深深的反感呢?

这种老百姓对官员的反感心理,我认为,实在需要高层高度重视了。

(选自http://bbs.tianya.cn/post-news-288239-1.shtml,本刊有删改)

[说文论道]

这是两篇观点相反的议论类文章。

“勤劳是一种美德”,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常识。但狄马偏能从这些常识甚至常情、常理中发现其错谬之处。他对勤劳进行了“两分”:一是主动愿意的勤劳,一是被动被迫的勤劳。他认为,只有前者的勤劳才会有劳动的快乐,才是美德;而后者的劳动是受他人驱使的,因而与美德无关。而支撑其论点的依据就是,“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他进而进行了深度推演,“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如果说有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勤劳和耐苦出名的,那么,透过这华而不实的‘名,一定有某种比‘勤劳和耐苦更可怕的东西高悬在它的头顶,比如严酷的制度、粗暴的管理以及落后的技术等,否则,它就不会乖乖地选择‘勤劳,而且一选择就是两千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引用从欧洲考察回来的学者所见的事例,进一步推论并得出“勤劳”不仅对于个体,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的结论。

这就是狄马。

唐铁云的文章所持的则是传统的观点,是与狄马相反的观点。这是一篇与狄马进行商榷的说理文章,我们又称之为反驳类说理文章。

唐铁云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否认狄马文章中的事实,而是首先否认了支撑狄马立论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这一依据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不错,人人都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人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但“乐”从何来?“生”从何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好生恶死,同样离不开勤劳。人生所需,都靠勤劳获得。在抽掉了狄马说理的根基、分析了内在的关联之后,他又从老百姓何以会对当下的“勤劳是一种美德”持否定态度的现实和深层的背景上进行考量,同样掷地有声、令人深思。

这就是说理文章,既需要摆事实来证明道理,更需要从事实中生发出道理;而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你可以没有事实,但只要言之成理,有合乎逻辑的分析、推导和论证,你的说理文章就一样能让人信服。

狄马的两分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唐铁云的逻辑剖析法同样值得同学们借鉴。

快乐是一种美德 篇11

快 乐 是 一 种 美 德

我知道善良是美德,谦虚是美德,可是从未听说过快乐也是美德。直到看了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才顿悟——快乐也是一种美德。

“快乐是一种美德,那么不快乐就是一种缺德”。我的内心为之一震,在某些时候,我是否也犯了如此“缺德”的错误呢?“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充满抱怨的人,我们都会喜欢非常阳光,能够给我们快乐,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热爱和柔情的人。”是的,当我面对别人的善意微笑,我会跟着舒展眉头;当我面对眉头紧锁,闷闷不乐的人,会赶紧避开,以恐不小心冒犯别人。以此换位思考,唯有微笑迎对他人,才能换得更多的快乐,把心灵的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中,即为有德之人啊!

斯滨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赞赏,而是美德本身”。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在快乐的生活境遇中,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那么,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本应就是学校教育的职责了。

我们的孩子快乐吗?我们给予孩子快乐了吗?当我们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时,我们关注孩子的快乐了吗?

回想起自己小时侯,没有高楼住,没有小车送,独自经过漫长而幽静的小路在破旧的学校上课,却是那么快乐,现在再也无法超越的快乐。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多少物质与金钱,而是拥有多少自由与爱。在上学的路上,能尽情享受田间美丽的风景,聆听鸟儿欢乐的歌声,还有,和伙伴相约钻进桑树田,贪婪地采撷酸甜的桑葚,当满嘴紫黑被老师提溜着面壁时,也不忘咂吧一下留有余味的嘴唇,心里充满甜蜜。对老师的敬意让我觉得老师的一怒一笑皆为真,即使批评那是也充满爱。我的童年缺吃,但却不缺爱。也许因为如此,我的性格显得活泼开朗些,也感情丰富些。

庆幸,有过美好快乐的童年,所以,至今我仍不乏有一颗善良而童趣的心。我爱孩子,当我直视着孩子满是真与善的眼神,便会情不自禁地舒展笑容,让我陶醉的是,孩子回给我更加美丽灿烂的笑脸。我想,孩子喜欢我,也是因为我常怀一颗童心,唱带一个笑容吧。把快乐带给孩子,首先自己要快乐。当跨进课堂,面对孩子时,快乐就应该由心而发地写在脸上,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相互传递,从中迸发生命的活力。我喜欢和孩子亲热地玩在一起,但是也有严肃的时候,为纠正孩子不良习惯,还会吼一吼嗓子,孩子们会拘谨而小心地看着我,等着接受我下一个动作。而此时,内心的柔软便会悄悄滋生,忍不住又柔和起来,孩子们也会瞬间消除紧张,活跃起来。“老师,你的鞋子”,当年,午睡起床时,孩子把我的鞋子送到我面前的一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深深感动着。我快乐,因为我拥有孩子们赠予我的无尽的爱,因此我也要给她们无尽的关怀!快乐是因为爱,快乐是因为宽容。

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是自由的小鸟,广阔的天空是你们的家,可是,你们却被一种“爱”的笼子束缚着,在仅有的空间里,寻找着自由。在一片小天地里,虽然不能尽情放飞身体,愿你们能放飞心灵,做快乐的宝贝!而我们,也只有为你们撑起一片温暖而快乐的蓝天。让你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老师们,请给孩子多一点快乐吧!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美德!

资料二: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多年前,在偏僻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孩子考取了初中,要到五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全家人为给孩子买一个书包和置办一身衣服而犯了难,孩子愁眉苦脸地直叹气。

这时,他的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孩子,你要保持快乐,这是我们穷人最后的奢侈。不要轻易丢掉快乐的习惯,否则我们将更加一无所有。快乐是一种美德。

“你要学会在上学的路上,在每一个清晨或者傍晚,仔细倾听万物的语言,试着与旁边的河流、山丘、树木、花草交谈,在你经过的每一个村庄,给那里的人留下你的笑声。

“如果你明白了快乐是一种美德的道理,那么你就会把快乐随时带在身边,无论你的书包有多重,你也不会把它扔到路边或者沟里。

“你要记住,快乐是能够传染的。你要把你的快乐传染给你旁边的每个人,无论是你的同学还是老师,无论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家的孩子,无论是劳累的农夫还是生病的病人,无论是赤脚光腚的孩子还是为找米下锅犯愁的母亲,无论是推车的成年人还是放羊拔草的少年儿童,你都要把快乐传染给他们,让他们和你一样,像鲜花一样绽开笑脸。

“快乐是一种美德,你给了别人快乐,别人也会给你帮助;快乐会让别人记住你,让你在人们的心中永驻。孩子,这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谁说我们穷?我们富裕着呢,照着去做吧!”

后来,那个孩子非常健康地在贫困中成长,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也有着极好的人缘,参了军、提了干,后来转业到地方国家机关,成为同龄人中佼佼的厅级干部。

有人说过,“装出来的快乐也值钱”。我持赞同态度。

正常生活用品,快乐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相反,不快乐的时候倒是常常有。为了一种需要,为了一种责任,为了他人的幸福,主动去装出一份快乐,与别人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与一个特殊的环境相匹配,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有一对年轻夫妇因性格不合离异了,但双方的父母都年纪大了,经不住儿女离异的打击,所以这对夫妇一直未向父母吐露真情,并相互约定,每月一起到双方父母那里去一次,吃一顿饭,陪老人说说话儿。

可以想象,为了让老人们快乐,他俩必须假装快乐,其实是不快乐的。这场戏他们一直演了10年,至今还未收场。虽然假装是别扭的,但看到老人们很快乐,他们也感到值得。

我很佩服他们。原因就是,这个世界的美好,既是由表里如一的快乐构成的,也有假装的快乐在背后所起的作用。假装快乐能够给别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难道不高尚吗?

再让我们听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养了只小乌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男孩想让这只乌龟探出头来,用尽了他所能想到的办法,却怎么也未能如愿。

他试着用手去拍打它,用棍子去敲击它……但任凭他怎么拍、怎么敲,乌龟就是动也不动,气得他一整天噘着小嘴,很不开心。

后来,他的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帮他把那只乌龟放到了一个暖炉上面。过了一会儿,乌龟因温暖而渐渐地把头、四肢和尾巴伸出了壳外。

男孩开心地笑了。他的祖父对他说:“当你想要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变时,记住不要采取攻击的方式,而要给予他关怀和温暖,这样的方法往往更加有效。”

忍是一种美德作文 篇12

我家汉堡包今天回到家一脸垂头丧气的样子,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死活不肯说。我锲而不舍地追问,他终于透露了几个字——因工作态度出现分歧,他对团队领导发脾气了。我瞪大眼睛:“你确定我没听错?是团队领导对你发脾气?还是你对他发脾气?”

汉堡包更加郁闷:“我当时实在不爽,觉得这家伙做事太不地道了,不知不觉就发飙了。”我彻底晕倒——你老人家还真神,发脾气都能做到“不知不觉”!

虽然这种爱憎分明的性格值得欣赏,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揪住他的耳朵大叫——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懂不懂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懂不懂啊?生气是拿别人的失误来惩罚自己,你懂不懂啊?

道理谁都懂,可实践起来却未必那么容易。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某上司脾气不好,经常对俩手下大呼小叫,轻则讥讽,重则责骂,于是两人渐渐萌生去意。某次激烈冲突后,一人愤而辞职,拍拍屁股走人,给上司丢下一大堆没干完的活儿。另一人则按兵不动,一边积极协助上司处理手头的烂摊子,一边暗暗寻找下家。过了一段时间,愤而辞职者找到了新公司,按兵不动者也联系到合适的下家。

良禽择木而栖,本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儿。没想到,新公司人事部给原公司打电话做背景调查,前上司对愤而辞职者本来就一肚子火,自然没什么好话,这份新工作竟然泡了汤。按兵不动者则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然后把握机会向上司委婉提出辞职。上司挽留未果,只好送了些祝福的话外加一个装满奖金的信封,友好握手告别。

我教育汉堡包说:看,这就是忍与不忍的区别!

汉堡包想了想说:这有何难?我也可以做到!

江湖有语云,雨里深山雪里烟,看时容易做时难。身边的朋友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时,我们常会劝对方想开些,忍耐些,职场便是如此。可是,当我们自己遇事不顺时,却往往气得七窍生烟,坐卧不宁,当初劝解别人的“美德”统统消散不见。

所以说,忍耐真的很难。在一家效益平平的公司做最底层的职位,你能忍多久?同时进公司的人都陆续升职了,只有你原地不动,你能忍多久?在一家人际关系复杂的公司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你能忍多久?

有人说,忍得了就呆着,忍不了就走吧!这其实是一种消极态度。无意义的忍耐是浪费时间,轻易放弃忍耐则得不偿失。一个聪明的人要学会判断——在一个暂时不利于自己的环境里,忍耐多久才能有转机?忍耐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来打破僵局?

比如,一个在公司底层职位做了两年的人,他有可能再做一年就能升职了。如果他随意跳到别家公司继续从底层做起,那他之前的忍耐和辛苦就付诸东流,等待他的可能是更长的.时间成本。

又比如,大学毕业后和你同时进公司的人都升职了,只有你还听不见动静,你会怎么想?老板不是傻子,他也在猜你会怎么想。初入职场的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表现不怎么样,自然就会怀疑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分量,甚至会选择逃走重新开始。其实除了能力之外,升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如果你的表现还没到一塌糊涂不可救药的话,不妨耐心再等等,也许老板只是犹豫把你调配到哪个岗位,而不是彻底放弃用你。

忍耐不是退缩不前,不是自甘放弃。我的70后女友认为,单纯的忍耐是没意义的,如果她一味忍耐现状,就无法作出从外地来北京打拼的决定,更不会一步一步跳到如今月薪过万的工作。

妥协也是一种美德 篇13

有时候诗意引人感伤。有时候诗意给人幸福。我们每一期的杂志,都冀望以诗意的方式带出生活细致精良的美好,给你更多体贴实用的指引。

基于此,我们操作了“广州TOP50风尚餐厅”的评选。几十家餐厅将陆续旖旎展开,供不同口味的人选择和关注。至少,喜宫那份丰满的“牛皇锅”,已让我决定假期就得去试一试。至于所谓的体检结果,我常常用林语堂的理论来说服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特别想吃的,就代表是你的身体自动弹射的特别诉求和需要。

所以,我也被招行“寻找美味天堂”吸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品质的生活,至少先从饮食开端。

然后,我们再琢磨高球场上的六种着装搭配(B44),顺便关注一下女士的高球着装风尚是如何演变的。

还有限量版的稀世腕表,可让你一赌风采(B26),香港太子珠宝公司的邓钜明主席的买表心得,更是专业精到。

有时候我们会玩笑说,我们的目标人群,应该是跟社会妥协的人。一个朋友说:妥协也是一种美德。

让是一种美德作文 篇14

“嘟,嘟,嘟……嘟——”车站响起了火车到站的喇叭声,人们听到后,一个个都兴奋的从候车处赶到了“上车处”等待上车。人们都在有秩序的排队上车,但是,等等,貌似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哦,原来是有几位不自觉的先生排到了“母子上车处”,这里明明是“母子上车处”他们怎么却偏偏走这条通道呢?我有些纳闷。

再看看这些先生们,他们看上去好像并不怎么着急,一个个缩着脖子,静静的等待上车,从他们的穿着上看上去好像还很富有,他们有的挺着“将军肚”;有的闭着眼睛,把手插进口袋;有的穿着厚厚的大衣,戴着保暖的帽子;有的撅着嘴,戴着眼镜,穿着精致的皮靴;还有的戴着口罩,穿着运动鞋,怎么看都是有文化的人啊,可是他们却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难道他们看到这里“母子上车处”的牌子,没有想到这个上车处真正的主人只能站在旁边的那幽怨的眼神吗?怎么他们就这么无动于衷呢?

再看看旁边的这对母子,在一旁冻的瑟瑟发抖,年轻的母亲裹着单薄的头巾,抱着小脸被冻红的小宝宝,她们站在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母子上车处”无奈的望而兴叹。

看到这里,我真为那些拥挤在这里的先生们感到羞愧,尊贵的先生们,你们是真的不识字吗?“母子上车处”这个醒目的大字你们看不见吗?换位一下,如果给你们专门设立上车处,而你们就是站牌旁边站着的那对母子,你们又会怎么想?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我们都会“将心比心”,难道你不会吗?现在的社会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这样不关心他人,这不仅仅是人格的泯灭,更是心灵的堕落啊,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心灵上的文盲看来比真实的文盲更可悲、更可怕啊!心里一阵难过。

不过, 还好,尽管有些人不自觉,但是我们社会上觉悟高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公交车上人们会不自觉的人给老人、孕妇、抱小孩的让座;路上有人跌倒,大家会热心的将其扶起;看到垃圾桶,人们会主动的把手中的垃圾大老远的扔进去……这些都展现了我们的自觉的美德。

帮助,是一种美德作文 篇15

在三丶四年级时,有一天,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蛇口,刚上车,一股混合着汽油味的冷气扑面而来,车上已满座,座位上的人都在享受冷气,突然一个叔叔站了起来,笑着说:“小朋友,你坐着吧。”“不用,谢谢。”我有点害羞,不敢看叔叔,叔叔却说:“我要到站了,你坐吧。”我不好推辞,便点了点头,坐在了座位上。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令我确认了帮助是一种美德,也让我学会了帮助他人。

那是在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六,我和妈妈和同学等人一起去了马峦山,路上风景优美,但天气有些坏,乌云满天,我们在光滑的大石头上行走,我被队长拉了上去,我在石头上等着队伍,过了一会儿,队伍来了,我帮助了所有的同学,用尽全力把同学们一个个拉了上来,每个人都对我说谢谢,虽然有些累,但是能帮到他们,感觉有些快乐。

过了一会儿,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快到山顶时,忽然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让我们都成了落汤鸡,所有人立刻打开伞,但是还有人没伞,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乱跑着,突然,陈诚叫我和他一起撑伞,我们有说有笑,周围的雨也成了一个美丽的风景。

让美德不再是一种形式 篇16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也常常被家长们拿来做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典型案例。但孩子是否感悟到其中的深意呢,还是将“让梨”变成了一种形式,亦或是讨好家长、获得赞扬的一种方法?请先看下面的故事。

丁丁让苹果的故事

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每次买回苹果,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笑着夸赞一番:“丁丁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他们也都有不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丁丁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一个实在算不上什么的苹果,把这一家人逗得其乐融融。

有一天,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丁丁立马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奶奶和爸爸妈妈见了,个个都乐开了怀。那上司见状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虽说这位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愤怒的丁丁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你太恶心了!”那位上司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也不是,吐也不是,一时间尴尬不已。

怎么会发生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呢?原来,丁丁拿這只大苹果送给客人,只是按照以前在家中训练的那样虚晃一枪,本以为这个大苹果最终还会回到自己的嘴里,可结果没想到客人会真的吃苹果,所以,他感到委屈和伤感,于是跟客人急了眼。丁丁的父母见状自然更是尴尬和惊恐,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赶紧向上司解释,那位上司说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竟然是踉踉跄跄出门。

丁丁的家长用传统美德的故事教育孩子,最后却得到了一个并不“美”的结局,这个故事值得深思:尊老爱幼,被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形式?是什么让许多孩子像丁丁一样,把“让苹果”当成既可以获得夸奖又可以得到实惠的作秀?下面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为大家释疑解惑吧。

独享的环境养成独享的习惯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孩子们之间有一个相互的关系,哥哥要照顾关心弟弟,弟弟要谦让尊重哥哥。孔融把大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自己只拿最小的。他这么做是发自内心的对哥哥的谦让,对弟弟的关心。但是在丁丁的家庭里,没有横向的兄弟姐妹的关系,只有纵向的和奶奶、爸爸妈妈的关系。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对丁丁百般疼爱,形成了丁丁理所当然地只接受爱的思想,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还要付出爱去关心别人。对丁丁来说,“让苹果”只是一种概念,一种形式,让苹果使自己既得到了夸奖,又得到了最大的苹果。这种行为会给丁丁一种心理暗示:我理所应当独享这个大苹果,在得到你们的表扬和肯定后,这个大苹果肯定是我的。这种暗示逐渐就会使丁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他形成“独享”的习惯,在他的眼里根本无视奶奶和爸爸妈妈的需求。他得到了爱,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别人。

孩子一旦养成独享的习惯,走出家庭这个“皇宫”后,很难适应现实社会。这种孩子会很自私,他会习惯性地认为好东西都应该属于自己,别人都应该让着自己、关心自己,他习惯于拔尖,习惯于大家都来关注他,但是现实中人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想获得成功和关注,别人又怎么可能容忍他的自私和霸蛮?

找到原因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一起看看吧。

让尊重和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家长应该强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大家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爱护,每一个人既有被爱的权力,也有施爱的责任。当孩子“让梨”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要很好地配合,淡化对孩子的赞美,给孩子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接受孝顺并婉转地告诉孩子“我”是长辈,小孩儿要尊敬长辈,不要让孩子的谦让成为一种作秀。哪怕家里只剩一个苹果,可以分成几瓣,让孩子一一送到长辈的手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苹果。这样给孩子创造一种物质上可以分享的真实的环境,孩子习惯于分享,进入社会后就会具有乐群性,很容易融入到集体中。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比如:爸爸回来了,奶奶就应该暗示:“快去把拖鞋拿给爸爸。”妈妈坐在床边上,爸爸就可以提醒:“妈妈一天上班多辛苦,给妈妈倒杯水吧。”奶奶在厨房里蹲着拣菜,妈妈就应该告诉孩子:“奶奶蹲着多累,快给奶奶搬个小板凳。”孩子较小时,家长可以用身教的方法做示范,用自己对家人的爱去感染孩子,等孩子逐渐长大时,可以教他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当奶奶接受孙子的苹果时,妈妈接受孩子的热茶时,不单是分享孩子回报的爱,而是在培养孩子成人,使他具有现代人的品质。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必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当孩子离开房间的时候,要教育孩子回头看看东西是否收拾整齐,床上是否收拾干净,从小就培养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到工作岗位上,才能很自然地、勤快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更好地适应社会。

闵乐夫支招:培养美德的三种方法

方法1:

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一个情景

家庭教育具有情景性和灵活性,家长应该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一个情景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例如当妈妈善待别人的时候,当爸爸晚上十一点钟还在学习的时候,这样的情景会让孩子看到妈妈的善良、爸爸的上进;当电视上播放地震灾区的镜头时,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情景教育孩子献爱心,向灾区的孩子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等。

方法2:把握好成长中的每个第一次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无数的第一次,家长应该把握好每个第一次,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孩子第一次接电话时,拿起电话:“喂,谁啊?”这时家长应该及时地纠正,告诉孩子接电话时要有礼貌,要向对方问好,可能下次孩子接电话的时候就会非常礼貌地说:“您好……好的,您稍等。”当孩子第一次隐瞒了事实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当孩子第一次从家里偷偷拿钱时,家长要恰当地批评;当孩子第一次逃课时,家长要适时地沟通……

方法3:学会用亲情和爱感染你的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都和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家长应善于用亲情、用爱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让他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学会用心地去爱别人。例如,爸爸妈妈平时关心爷爷奶奶的健康,照顾老人的生活,表达自己对老人的爱,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让爷爷奶奶开心。这样,孩子会在家庭温情的感染下学会孝敬老人、关心别人。再比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充满鼓励、信任和欣赏的眼神,孩子就能从中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会更加积极上进,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后进生转化案例分析下一篇:工艺安装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