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作文:爱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亲情作文:爱(精选8篇)

亲情作文:爱 篇1

一个叫朱紫薇的女孩是我的同学,和我住一个院。

中午吃完午饭后,准备去超市里买一支魔笔,却碰见了她。于是,我们就玩了一会儿。

玩着玩着,我们不知不觉地谈起了关于英语的事情。她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我说:“咱们把复习资料拿下来用吧。”“好!”于是我们就互相回各自的家找资料了。

“呜呜。”我哭着走了出来。“怎么啦?”她温柔的对我说。“我的复习资料找不到了。”我伤心的说。她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别伤心,我家还有一份,傍晚之前我会给你送去的。”“谢谢你!”于是我们都回家了。

傍晚,她还没给我送来,我就去他家看了看。我一进他的卧室,他正在写着什么。我问:“你在写什么?”“没……没什么。”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复习资料,他正一笔一划的抄着复习资料。

亲情作文:爱 篇2

关键词:亲情,作文,观点,体会

谈及高考语文, 业内有句行话, 叫“得作文者得天下”。可见,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而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 深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回顾以往高考作文, 北京、上海、天津等省都把表现感恩、回报、人文关怀、亲情作为了命题的基点。那么, 怎样把亲情类文章写得充实生动, 富有感染力呢?这是教学者与写作者应当共同思考的问题。我的意思是, 此类作文教学当立足平凡生活, 抓住动情细节, 加强师生互动, 创设感动情境, 培养感悟能力, 让学生心中有爱, 笔下有情。

1 收集经典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千百年来, 亲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吟出了母爱的细腻与无私;“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李密坦言祖孙之情;“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普天下亲人的最美祝福。描述亲情的诗歌、散文、古诗词高考满分作文很多, 也很感人。2005 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芬香永存》, 写母亲去世后作者独自收拾屋子、照顾妹妹等变得成熟的几件事, 抒发了对妈妈那芬香般爱的思念, 如泣如诉, 令人肝肠寸断。让学生在赏析文字的同时, 也能受到纯朴亲情的陶冶, 萌动孩子们关爱亲人、感受亲情的情绪。

2 熟悉亲情的艺术作品, 在艺术中感悟亲情

歌颂亲情的音乐、书画、摄影、影视等艺术作品, 都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感染力。在讴歌亲情的作文课上, 我结合时事, 辅以多媒体, 在音像书画中找到了感动的因子。首先, 我以一曲《天亮了》导入, 在舒缓、清澈的音乐声中, 我用低沉的声音介绍起了这支动人歌曲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故事:1999 年10 月3 日, 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 36 名乘客中有14 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 一对年轻的夫妇, 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艳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 儿子得救了, 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当我把用FLASH制作的MTV《天亮了》放给学生欣赏的时候, 他们被这动人的旋律和这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他们的表情变得凝重, 他们的眼里噙着泪花。在生和死的瞬间, 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在老师的进一步讲解下, 同学们没有一个再故作潇洒、麻木清高的, 有的还忍不住啜泣起来。

3 联系自身体验, 感受父母艰辛, 珍视亲情

在诗歌、音乐、影视的感召下, 大家都沉浸在回忆与自责当中。我让大家闭上眼睛默想60 秒, 回忆与你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谈谈留在各自记忆深处的感动故事。大家都流着眼泪讲述了自己与父母及身边亲人的感人故事。张凯讲的是和爸爸一起骑摩托车, 因为车速太快, 双双摔倒在地, 爸爸当场摔断了三根肋骨。但看到儿子被压在摩托车下, 忍着疼痛把摩托车掀开, 不料, 用力过猛, 手又扭伤了。讲到这里, 小伙子也是泣不成声。王余诗意的故事很温暖。她说, 她贫血, 冬天很怕冷, 通常一宿下来, 手脚都是冰凉的, 所以常和妈妈睡。妈妈每次都把她冰凉的手放到自己的肚子上, 她不肯。妈妈就说:“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手放到妈妈肚子上, 就不会冷了。”话语朴实而温暖。诉说与倾听, 是表达交流的基本方式。同学们畅所欲言, 诉说感人故事, 倾听动情的生活片断, 就是对自己心灵和灵魂的洗礼。

4 创办“亲情”博客, 加强互动交流, 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把自己的亲情故事写入班级“亲情”博客内, 其他同学可以回复, 发表对文章的看法, 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互通交流的兴趣与能力, 提高了同学们文章写作与修改的水平。自创办“亲情”博客以来, 涌现出大量的感人佳作。如胡学良《父亲》写了一次跟父亲平常的对话。农民父亲要独生子努力读书, 加把劲, 把成绩赶上去。儿子说:“读书太辛苦。”父亲扭过头, 什么也没说。作者通过观察父亲一天的劳作, 才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与不易, 相比之下, 我这做独生子的吃穿不愁, 有什么资格来说辛苦呢。文章平实动人, 引起了大家共鸣, 回帖的人很多, 大家都表示, 再怎么苦也要坚持, 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幸福。无形之中, 又是一次思想教育, 学生心中有爱, 才能笔下有情。

5 教师参与, 给学生以激励与启发

在教“讴歌亲情”篇时, 我就写了一篇在我读高二时的一段亲情故事。会考前夕, 奶奶病了, 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我放假回家, 才呆一天, 却被奶奶硬打发到哥哥家去学习。等到考试结束, 我再回家时, 奶奶已经过世了, 只留下一大摞缝得工工整整的鞋垫。“子欲侍而亲不在”, 睹物思人, 怎能不肝肠寸断, 我饱含泪水写了这篇《鞋垫的记忆》, 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同学。他们从我的文字里懂得了, 爱就是一些很平凡的细节、很朴实的举动, 要珍惜亲人, 要立马“尽孝”。要对读者真实, 首先要对自己真实, 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抓住动情点, 捕捉生活细节, 心中洋溢温情;再学会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 通过联想提取典型片断, 善用修辞, 就会使文章生动充实, 具有感染力。

《左手亲情右手爱》 篇3

一部亲情剧守了30年的秘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讲诉了罗、谢两家三代人长达30年的亲情故事。谢家妈的亲生女儿进了罗家,取名罗家宝;罗家妈的亲生儿子进了谢家,取名谢纲。罗家贫穷,一个馒头铺养活了一家六口,罗家宝正直善良、积极开朗,一家人其乐融融;谢家富有,但谢家妈唐素萍与两个女儿和谢纲却很难沟通,一家人感情疏离。

儿女长大了,发生了两件无巧不成书的事:谢纲爱上了罗家宝,谢家的二女儿谢敏也爱上了罗家老三罗家有,两家人为此闹得天翻地覆,但最难受的是知道抱错孩子的两家老太太。原本罗奶奶和谢奶奶生前约定,要守着这个秘密进坟墓,但两家的闹剧终于让谢奶奶说出了掉包的真相。谢奶奶的一席话点明了该剧主旨:媳妇女婿,能进一个家门,就是前世缘分。老天爷给当妈的两只手,就是走路的时候左手拉着儿子,右手牵着女儿。

六大看点催人泪下

看点1:最阴差阳错的两个人

一场天桥上的相撞,让罗家宝和谢纲相识、相恋。一直想方设法融入对方家庭的两个人,最后发现自己原本就是对方家庭的一员。所谓无巧不成书,可是天底下还能有比这两人的遭遇更阴差阳错的事吗?

看点2:张佳宁倔强儿媳惹人怜

张佳宁饰演的罗家宝是个倔强的乖乖女,延续了其荧屏角色纯真、甜美的“萝莉”范儿。然而在自家备受奶奶、妈妈疼爱的罗家宝,在婆家却成了受气包。每次误会,婆婆都会讥讽罗家宝的家庭出身。张佳宁演出了现代女性的倔强,以及不向社会偏见屈服的劲头,惹怜爱。

看点3:刘莉莉挑战“综合征”婆婆

唐素萍综合了近几年的表演特点:不仅是一个好妈妈,也是一位辣婆婆。编剧彭三源透露,唐素萍这个角色是“退休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排斥儿媳综合症,多症并发”,对刘莉莉来说挑战很大。

谈到这个角色,刘莉莉说:“现在婆媳戏那么多,怎样才能不让观众烦很重要。唐素萍这个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化,再泼辣的人,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是一個多棱的人。”

看点4:黄明高富帅也有烦恼

男主角谢纲是一个家道殷实的阳光男孩,但与他最爱的女孩交换了命运,掠夺成长轨迹的罪恶感让他无所适从。

饰演这个有着诸多烦恼高富帅的新生代演员黄明表示, “现实中有很多人彼此很相爱,但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情感错位,以至于两个相爱的人受尽煎熬。我相信这部剧会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

看点5:不可不信的缘

除了罗家宝和谢纲这对 “冤家”,罗家宝的哥哥罗家有和谢纲的姐姐谢敏也阴差阳错地走到了一起,两人的恋爱过程更加曲折。因为双方父母反对,牵连了弟弟、妹妹的结婚计划,不过在经历诸多考验后,有情人还是终成眷属。

看点6:用离奇故事点明质朴道理

这是一个阴差阳错到有些离奇的亲情故事,然而却点明了人世间最质朴的道理。编剧彭三源与苑宏岚打造这个剧本有三年之久,注重对细节和人物情感的刻画,既接地气,也有高度有致的情节推进;故事中蕴含的亲情和爱的探讨,更能引导观众去领悟其真正意义。

实力幕后团队保障剧集品质

大的演员阵容外,幕后主创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导演周德华曾执导过多部青春偶像剧与情感大戏,如车仁表、黄奕主演的《爱在离别时》,曾获得2006年度浙江卫视收视冠军;明道、张嘉妮主演的《微笑在我心》也成为2009年度湖南卫视收视冠军。编剧彭三源可谓“编故事”高手,由她亲自操刀的《半路夫妻》《亲兄热弟》《你是我兄弟》等多部电视剧,都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和良好口碑。再加上制片方拥有丰富的制作、宣发经验,相信这部传递亲情正能量的电视剧能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享受。

亲情的爱作文 篇4

母爱是一汪大海,里面包含着对子女无私的爱;父爱就像是一座山,让我们有坚实的依靠。

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春日,外面下着大雨,到了晚上,我突然感冒发高烧。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冒着倾盆大雨背着我去医院,妈妈在一边安慰我,说到医院马上就好了,叫我别哭,自己却偷偷地小声哭着。到了医院,爸妈的衣服全部被大雨淋湿了,为了给我看病,不管自己,一直守护着我,寸步不离。当我醒来时,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爸爸妈妈,他们都在我的病床边睡着了。没过多久,爸妈都醒了,妈妈为了我被雨淋湿后有些感冒,头有点晕,还有些发发低烧。对这一切,当时我并没有太多反应。过了几天,我的病全好了,爸妈都非常高兴,带着我回家了,还买了很多好吃的呢!

每个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伟大的,只是我们没有体验到,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父母。这学期,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深有体会。今后我要多多努力,好好学习,孝敬父母,每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

亲情的爱作文 篇5

每天一上班,河南中色东方韶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合全体人员,站在贴有自己和家人生活照片的“亲情园地”前,庄严的重复“牢记亲人叮嘱,恪守安全规程,严格操作步骤,保证平安回家。”四句话三遍。

“每次站在?亲情园地?说这几句话,心里总感觉沉甸甸的,体会到安全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单位的事,更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班长深有感触地说。和生产车间一样,“亲情园地”已走进该公司的每个科室。“亲情园地”是我公司通过亲情提示构筑生产“安全坝”的一项重要举措。

“安全重于泰山。抓安全就是抓效益,抓安全就是促发展。抓安全,技术、制度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要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第一位的是要算好家庭亲情这笔账,让每位员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时刻把安全生产记在心头、挂在口头、落实在手头。”生产副总刘生礼如是说。人是安全生产的根本,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根本、以亲情为核心的安全文化体系,把“以亲情关爱为主线,以弘扬生命价值、捍卫人生幸福”作为安全工作的目标。加强相互沟通,以此教育职工为了家庭亲情,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动员职工家属为了家人安全,不懈常吹“安全风”。“亲情”提示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生产成为每名员工的自觉行动,从思想上构筑起生产“安全坝”。

亲情的爱小学作文200字 篇6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好比一杯水放在你身边,只不过你没有去观察到它而已!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好比一次温馨的祝福,但你总觉得它是应该的!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好比是一顿饭,但你总觉得它是日长生活中最平常的,没有什么应该去观注的!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好比一次无意的问候,但你却当作一无聊的问候!

亲情总无处不在,小时候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长大时,等失去父母时,才知后悔。

到那时,才知道那时是多么的晚!

《爱弥尔》对初级作文教学的启示 篇7

关键词:爱弥尔,观察自然,训练感官,引导教育

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启蒙的重要作用, 小学作文教育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因而具有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 大多数课程主要是“输入”, 即以识记为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认识周围的世界;小学作文教学则更多地要求学生“输出”, 即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写出短小的文章。这种差异决定了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选择较为独特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卢梭的《爱弥尔》给我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爱弥尔》中, 卢梭按照年龄顺序, 依次论述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爱弥尔》第二卷, 卢梭以两岁到十二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这一年龄段对应的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卷中与小学作文教学的相关的内容。

《爱弥尔》第二卷的主要观点是对两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原因是,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刚刚开始尝试融入世界, “当他柔嫩而灵活的器官还能自行适应它们所接触的物体时, 当他的感官尚未受到幻觉的影响而保持纯洁时, 正好趁此机会锻炼它们承担它们固有的任务, 正好趁此机会学习认识事物同我们之间可以感觉到的种种关系。”[1]这种观点完全符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接着, 卢梭针对触觉、视觉、味觉等六种不同的感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用心观察自然

卢梭非常反感过早地将成年人的种种规则强加于学生身上。他反复强调要让学生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从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在现实的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要首先提出写作的题目, 规定写作内容的大致范围。实际上, 这种教学流程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它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 限定学生只能从记忆中挑选符合教师规定的内容, 学生只会疲于应付, 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 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卢梭倡导的走进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兴趣点转移速度快, 因而难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保持很久的注意力。但是, 在安全的自然环境当中, 小学生能够依据自身个性和爱好, 迅速选取兴趣点, 并进行较为长久的关注。此现象应当引起教师注意并加以利用。结合课堂实际, 教师可以首先请某一学生从教室内摆放的盆栽或其它室内装饰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物, 然后给学生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思考时间, 要求全体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仔细观察该物。之后, 教师请该生描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其他同学做补充。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令其有机会展示自己,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在整个教室内的观察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讲解“观察的方法, 如让学生按顺序观察, 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分类观察, 抓住某种事物的特征;比较观察, 比较事物的不同特点。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2]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事例和方法, 课后到大自然中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 并写成一定字数的作文。有了以上的步骤,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观念。

第二、训练感官感受事物

人有不同的感官, 小学生的注意力恰恰是那些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事物。卢梭认为:“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功能是感官, 因此, 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 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 而且最易于为人们所忽略的, 也是感官。锻炼感官, 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 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 才懂得应该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3]

有鉴于此,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感官, 分阶段进行训练。首先是视觉训练, 视觉是小学生最活跃的一种感官, 是人接收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上述的观察自然就是视觉训练的一部分内容,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当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人物, 如家庭成员、同学、老师及陌生人, 描述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其次应当针对听觉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音乐等等可以发出声音的事物, 进而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进而扩展到这种事物和情感之间可能产生怎样的联系。在这种引导过程中, 学生能够尝试探究自己喜欢的原因, 从而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 加深对自身的认识。

此外, 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对多种感官进行综合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 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述某一事物。“比如让学生尝试‘小当家’, 体验父母的辛劳, 学生因为参与了各种活动, 人人动手、动脑, 亲身体验了活动的欢乐, 获得了丰富的表象, 准备了充足的感性材料, ”[4]因而在最后可以较为容易地将这些分散的描述结合在一起, 完成对生活的立体观察并写出较为满意的作文。

第三、引导儿童快乐写作

在《爱弥尔》中, 卢梭经常谈到如何应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问题。由于儿童的理性能力较差, 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卢梭对此提出了引导式教育方法, 即不用体罚、咒骂等暴力方式命令儿童放弃要求, 而是用温和的方式使儿童自己抛弃那些不良爱好和习惯。“如果我要使一个这样骄纵坏了的孩子有所醒悟的话, 我就要使他觉得他最华贵的衣服是最不舒服的, 穿在身上总不痛快, 总是紧绷绷的, 总受到种种的拘束;我将使他在漂亮的衣服下面失去他的自由和快乐”[5]从卢梭举的这个例子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引导是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从长远来看, 要使儿童自觉地从不快乐中走出来, 引导他们快乐地去观察、感受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 愉快地进入写作状态。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采用引导方法比命令式强迫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会采用模写范文的方法, 即以某篇课文为例,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式到情感进行全面模仿。这种方法在当下喧嚣的消费社会环境中, 已经逐渐失效。因为, 当今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因而也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诱惑。教师提供的例文通常都离现实生活非常远, 难以使小学生产生共鸣, 是在教师强迫与命令之下完成的。那些模仿性强的作文, 会得到教师表扬, 久而久之, 造成小学生对例文的依赖, 最终导致作文教学彻底失败。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对象, 才能够走上一条更稳健的作文教学之路。例如, 小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儿童商品广告影响。但是“据一项针对儿童的商业广告调查发现, 高水平的消费和精神抑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那些深受消费文化影响的儿童变得消沉、忧虑、自尊心低下并且很容易受到诸多心理疾病的困扰。”[6]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广告为对象,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广告观看, 进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述广告内容, 写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广告的内容。

总之, 虽然《爱弥尔》的发表时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 但是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今日的小学作文教学依然有很大的启示,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法) 卢梭:《爱弥尔》, 商务印书馆, 1978年6月, 第149页

[2]刘亚雄:《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一期, 第58页

[3] (法) 卢梭:《爱弥尔》, 商务印书馆, 1978年6月, 第161页

[4]徐彩娥:《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感性、悟性与个性》,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二期, 第98页

[5] (法) 卢梭:《爱弥尔》, 商务印书馆, 1978年6月, 第152页

爱暴力,躲在亲情里的伤害 篇8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你希望孩子更好,更优秀,于是把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并用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塑造着孩子的未来。然而你知道吗,你的爱或许在伤害孩子,并且影响着他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说的:爱暴力。爱暴力比起一般的暴力行为来得隐讳和不易被察觉,它在“爱”的掩饰下,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吞噬孩子的一生。

“爱暴力,让人无法控诉,因为它以爱为名;爱暴力,让人无法拒绝,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失去爱的恐惧。”每个人遭受的爱暴力千差万别,要想寻求解脱,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让爱暴力的循环在我们的身上中断,让我们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治愈我们的下一代,则是亟待解决和探索的。在一次亲子讲座中,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一只老母鸡,吃够了被老鹰追逐的苦,因此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于是,当它的小鸡被孵出来之后,它就按照老鹰的标准训练它,让它学习飞翔,学习吃蛇、吃老鼠,并对它说,“你一定要成为老鹰”。小鸡在开始的时候会有反抗,因为老鼠的味道实在不适合自己,而飞翔让自己感觉非常挫败。

然而母鸡对它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于是,小鸡在抗争不过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母亲的训练。母鸡对小鸡说:“孩子,真乖,现在这样就对了!”再后来,小鸡真的习惯了吃老鼠、吃蛇,学会了飞翔,并且真的以为自己成了老鹰中的一员。但是它却找不到快乐,甚至连自己为什么不快乐都不知道。

看起来,吃老鼠、吃蛇都是自己应该吃的,孤独的飞翔才符合自己的性格,自己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快乐呢?它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只有吃虫子才是快乐的、只有在叽叽喳喳中才能愉悦。而这一切都不是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在场的几百名父母没有一个回答上来。

这时一个八岁男孩尖锐的声音传了出来:“它会把自己当成老鹰,去和老鹰交朋友,结果被老鹰吃掉!”是的,当一只小鸡以为自己可以做老鹰的事,甚至以为自己就是老鹰,它就可能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或者还可能去悬崖上飞翔,在飞翔中失去自己的生命!任何一种生命都会有天敌,并不是因为有天敌而危险,一个没有自我认知的人才最危险。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自己所不能做的!

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我们是谁、在做什么,而是我们不接受我们是谁、在做什么。

我们面对的是“中毒的父母”

梦雅讲起父母就很激动:“他们在人前是标准的好爸妈,但是我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从5岁强迫参加各种兴趣班,对我的精神戕害就开始了。画画出一点问题,耳光就下来了;弹琴,如果一段弹了两三遍都出错,他们就拿出两三根针往我手上扎;父母的朋友来了,不管我愿意不愿意都要给人家唱歌跳舞……我只能听话,服从,但每次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慢慢靠近,我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恐惧,就好像濒死的恐惧一样。”到青春期,暴力更升级了。“谩骂、羞辱、轻蔑,否定我的一切。在这些可怕的话中,我感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被毁灭。我经常是靠一个幻想撑过来的:我是一台机器,不怕疼,没有情感,冰冷,你输入什么,我就输出什么……我没法不恨他们。”患有抑郁症的梦雅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远离父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在情感上却屡次受挫。她渴望爱,却又总是胆怯和沮丧。

夜深人静,梦雅在网络倾诉自己的苦闷后,她的帖子得到数百个有相似经历的回复,她吃惊地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同样的事情发生”。

“高中时我妈突然给我跪下,说‘求求你好好学习’。现在都是阴影。”

“我好恨自己,为什么是个女的,为什么带给妈妈痛苦?我是不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

“我绝对不会要孩子。我好怕生了孩子又重复我和我爸妈的模式。我不想让我的孩子重复我经历的心灵痛苦。”

我是个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

纠结了几个晚上,我决定给一个做心理工作的朋友打电话。朋友问我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我告诉他:“两个月前我辞职了!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错误。”我辞职前,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副总,薪水不错,待遇很高,为了这个职务我打拼了将近10年。朋友很吃惊,问我是什么原因放弃了这样一个经营多年的事业,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的上级老板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对我没有任何的评价了,也不说我做得好,也不说我做得不好!是不是对我不满意,在辞退和不辞退间犹豫?我每天猜测,一直失眠,干脆别等着老板辞退了,我先下手吧。”朋友于是和我探讨了我从小成长的经历。我的父母从小就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做对了就奖励、做错了就惩罚,甚至于奖罚不隔夜。这造就了我从小就习惯于他们的管理标准,长大了把老师的要求当作自己的行为标准,再后来以领导的要求作为行为标准的性格。所以一旦失去了外界给予自己的标准,自己马上束手无策,感觉到恐慌和危险。

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始终需要不断得到外界标准的认同,来证明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当发展到某个职级,能够给你定义的人越来越少,该怎么办?我们说过,成人的自我认知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很多人认知的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宗教的典籍里有段话说:“你是谁?你是父母的你?金钱的你?权利的你?爱情的你?还是房子的你?桌子的你?你是你吗?”我们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方向吗?我们能够区分“应该做的”和“想要的”吗?当父母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孩子就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状况。一个在自己的内心没有标准的人,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一位妈妈的觉醒:“中国式母爱”出了什么问题

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并且毫无怨言。沙拉原来也是这样。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后来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柏燕谊,从事心理学临床工作多年,是《第三调解室》《成长不烦恼》等多档电视节目的特约心理专家,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被同行誉为“情感X光机”。

柏燕谊的新书《爱暴力》通过对其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遭遇案例的总结,道出了一个谁都不愿承认的事实:爱,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柏燕谊:远离爱暴力

柏燕谊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非常喜欢音乐。五岁时,父母教她学小提琴。她每天练琴六个小时,下楼的时候没有小伙伴在楼下,她只能自己玩,挖挖土或者摘摘草。妈妈在阳台上寸步不离地看着她,她每次抬头看见妈妈都感到有巨大的压力。她焦虑得老是问妈妈还有几分钟,妈妈说:还有五分钟,不着急,到时候叫你。

因为一直在孤独地学琴,她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相处,也不会处理人际矛盾和进行社会交流。柏燕谊的童年是在父母封锁的关注下成长的,当她踏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抗击打能力特别弱。29岁时她跟前夫离婚了,妈妈在她33岁的时候说:你以后靠什么活,要不然我想办法让你去公交公司当售票员吧。那一年,她开始接触心理咨询,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案例经验的积累,于两年后考取了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她把心理咨询当作一份事业去做,生活虽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感受幸福的能力更强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给她安排的所有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她都不去做。她只坚持做一件事情:她从19岁开始就不跟父母一起住,父母住在东单,她住在和平里,她每天给妈妈打电话,不管妈妈是骂她还是跟她唠家常,她都要表达一个意思:我的人生不是你的管辖范围,但是我爱你,我关心你。在她做咨询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有价值的事情出现,她都会跟妈妈分享,让妈妈以自己为荣。

柏燕谊从2011年开始着手写《爱暴力》一书,这主要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做咨询过程中见到的许多案例。她认识一个大一的孩子,他说在他上高中之前不知道葡萄是圆的,不知道葡萄还有皮,因为他吃的葡萄永远是剥了皮去了籽的葡萄肉,他认为葡萄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当人家拿着一串葡萄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觉得很诧异,而且很惊喜。后来他上大学被迫退学,原因就是他没有办法独立地去面对他的生活和人生,因为他的自立能力太差,他用刷马桶的去污粉洗苹果,还邀请同学一起吃。同学说会毒死室友们,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没有这种生活常识。这就是爱暴力的受害者,在爱的保护之下,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柏燕谊认为,爱暴力的影响可以被改善,但不会彻底治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让爱暴力的负面影响消失,不再受它的控制,不让它影响我们获得幸福。

柏燕谊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新书《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以及父母们》的写作。在这本书中,她首次提出了“爱暴力”这个概念。在巡讲中,她发现这本书无论是新闻媒体或者是行业内部都非常喜欢和认同。但是中国的父母,他们宁肯去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绝不会买这本书,因为中国的父母现在要的不是理念,他们觉得理念跟他没有关系,他们就想知道怎么让孩子听话,怎么会让孩子背五十个英文单词。

柏燕谊如今40岁了,她从35岁开始跟现在的先生在一起,从结婚到今天,他们过得很幸福,事业发展也很顺利。前一阵她的妈妈还说:“你现在终于让我踏实了,我终于觉得你还不错了。”她说:“妈妈其实对我一直都很好,只是我的好不是您的或者你们社会标准所要求的,没准哪天我又不做了,又走掉了。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感受我的人生,因为它是我的,不是爸爸和妈妈的。”

父母:正视孩子的成长

豆瓣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引发人们的持续讨论,这个名字“大逆不道”的小组成立于几年前,现在已有两万多名成员,主要是80后子女控诉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造成的情感和肉体的伤害。他们认为,“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那么怎样才能让亲子关系不这么剑拔弩张,让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成为孩子最亲切、最温暖的感受呢?写作了《母爱的羁绊》一书的心理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以个人多年与母亲的抗争和临床治疗丰富的经验,分析了一类对子女最具伤害的母亲——“自恋型母亲”。这类型的母亲,所有的焦点和目光只集中在自身,她要么完全忽视孩子的需要,要么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完全地控制着自己的孩子。

与子女接触的态度应随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家长一定要实现两个过渡:从父母心态向成人心态的过渡;对事从权威向客观分析过渡,让孩子感到人格受到父母尊重,觉得父母讲道理。

同时,重新认识孩子“不听话”的本质,学习有效的应对方法。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不同的,家长要学习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有效方法:如小学高年级往往是需要独立但同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家长应希望他更多地发表意见,并让他感觉到他的意见得到了考虑;青少年则是表现出逆反倾向,要与他们平等对话,关注其精神需要,给予信任等。

子女控诉:父母能让我们成长吗?

谁不希望能爱自己的父母呢?可是布满伤痕的心总是不自觉地护住了盔甲。控诉不能让我们彼此靠近,深层沟通才能让我们坦诚相对。

1、了解自己——确定我们内心想要的。

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用心体会自己的情绪,控诉的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是愤怒、委屈、悲伤,或是不平、内疚、挫败感……

你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对父母的期待又是什么?希望父母道歉,答应你的要求,或者只要他们这一刻用心听你讲……

2、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为何这样。

了解父母,学会站到父母的位置上,了解他/她真正的想法,当时为何这样做,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3、让父母了解自己——敞开心扉,把自己讲给对方听。

如果我们可以把盔甲暂时放下,把心灵打开,就会引发另一方心灵的打开,关系就会改善。沟通中重要的不是你想讲什么,而是对方能接收到什么。

写给父母的和解信

父母一天天在变老。也许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指责父母、与父母和解的过程,父母就已离世。如何处理这未完成的关系?法国心理学家阿莱特·纳盖建议写一封信。

1、言归于好。首先,向死去的亲人解释我们将要写下的是他在世时我们从来不敢说出口的话,为的是同他和解。

2、讲出自己的痛苦。不用极力化解痛苦,承认死亡对我们的打击。

3、理清自己的情绪。开始描述关系中的积极情感:“小时候,我钦佩你的自信。长大后,这种钦佩不见了,但我依然爱你……”接着,我们转入那些消极的情感。

4、所有的良性传递都是具体的:“你给了我生命,抚育我,保护我……”接下来,解释那些我们所接收到的恶性传递:缺陷、虐待、伤人的话……

5、写完信,我们把信和代表我们得到的“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的两件物品放到墓前。

编后话: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有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

其实爱暴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最可怕的是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却浑然不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承受着父母最深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受到任何伤害;不断鞭策我们,让我们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帮助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将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让我们感念一生。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却并不感到快乐,相反,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这,就是爱的暴力。”

上一篇:民生资金监督管理办法下一篇:精神宣讲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