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精选11篇)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1

原州区第二小学

赵亚红

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促进他们主动发展。

一、激励评价

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有 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戴上放大镜,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巧妙运用激励的技巧。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语言:“你说的不错”,“讲得真棒”,“真是聪明的主意”,激励学生。这样激发学生自身感觉到“我真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鼓励学生:“不要着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这回讲得真不错”,使每位同学都感觉到“我真行”,体验到品尝出胜利果实后的喜悦。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除此之外,还可以激励的动作、多样的标志、有趣的图案或举行简单地仪式等手段,让学生多多品尝成功的乐趣,不断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对评价留下深刻的印象,促 1 使他们持续地发展。

更值得一说的是生生评价—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兴趣,鼓励创新。但对于被评价人来说,如果评价来自于同学,那就不大一样了。例如:我上过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上一个小小环节使我至今难忘,在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手工纸、彩带、线绳)表示出它的1/2,我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小男孩不仅折出了1/2,又对折一次,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折的话这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于是我把他请到了前面,对同学们说:“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动手折1/2的时候,这位同学却折出了1/4,你们怎么评价他。”孩子们真是直言不讳:“有的说他没听讲。”有的说:“没按要求做” „„我问:“有没有不同的评价?”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很聪明,他能折出1/4,他很超前。”“想听听老师对他的评价吗?”我对全体同学说,“这位同学不仅折出了这张的1/2,又动脑筋,折出了它的1/4,这种学习就是积极学习,主动地学习,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这时,忽然听到沙沙声音,我发现同学们开始行动了。“老师,我折出了1/

8、1/16”孩子们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在对那位小男孩评价之后的启发下,激发了孩子们创造欲望,学生们自主地认识了不同的分数,而我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

这个课例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孩子,当他听到一种不同的做法或评价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同学之 间的互相学习,应该纳入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要先做出判断,深入思考,这既是对对方的考验,同时自己也是深入学习、提高、完善的过程。

同时,这个例子也是说明了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应尽可能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如何去教?更多的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二、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如对学生课外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课外的评价定位在一个长周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上。评价不但关注课外搜集、整理结果,更要注重课外搜集的过程和方法。考虑到学生在搜集、整理生活等方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可能克服过某些困难,可能感受到搜集所带来的愉悦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所以我们尤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搜集兴趣和主动性的评价。于是,引导学生把搜集过程中积累剪报,发生的趣闻、游戏等以绘画做纸贴,制简报等多种形式制成作品,并利用教室四壁进行展示,从而把课外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享受生活,享受数学。把主动学习、主动搜集和主动操作联系起来,加强整合,充分 3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使学生学业成绩得到保障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额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三、过程评价

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这是现代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经常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学的?”“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等等,然后通过师生的评价来引导或调整学习的进程,从而正确认识学习结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在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将一些三角形纸板放在一个大信封里,教师说:“如果反露出一个角来,你能判断出它是哪类三角形吗?”一名学生回答:“能判断,如果露出这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露出这个角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如果露出这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不对,是......”,这时学生思维出现障碍,如果教师强行说出结论,这样不如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他说对了一部分,谁能补充完整呢?”这时,同桌的学生说:“他说的不全,我来补充,如果露出的是锐角,那就不一定了,因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都有锐角,都可以露出这个锐角来,所以不能判定”。这时的教学不仅仅是 师生双向的,而是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教学信息多向交流,同时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弥补、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过程,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使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疏漏也得到了弥补。均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发展。

四、个性评价

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全人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相应的评价就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为每个个体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其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课堂练习,进行分类指导,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例如:教学“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已知圆锥与圆1柱的体积的比是,圆锥的高是4.8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6老师激励学生:看谁解法多,谁的方法妙!结果大部分学生想到了下面两种解法:一种“方程解”,设圆柱、圆锥的底面积为S平方厘米,圆柱的高为h厘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s4.813 =,解得h=9.6;

6sh 一种“假设法”:假设圆锥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6立

155方厘米,先用1÷(4.8×)=(平方厘米),再用6÷=9.6(厘

388米);有几位同学通过想象把圆锥变成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的圆柱,11这个圆柱的高是原圆锥高的,即4.8×=1.6(厘米);再进行推

33理,因为题中圆锥与圆柱底面积相等,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6倍,所以题中圆柱的高是由圆锥变成的圆柱高的6倍,也就是1.6×6=9.6(厘米);还有两位同学凭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柱,圆锥体1积是圆柱体积的和直觉,顿悟出题中圆柱的高是圆椎高的2倍,即34.8×2=9.6(厘米),解法之简捷,令人赞叹!竞争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开放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依照自己特长水平及独特的体验做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展示。教师则根据不同的标准,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这种评价的实施,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能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五、群体评价

所谓群体评价:即是在实施小组学习的时候,评价不是指向学生 个体的,而是指向群体。

由于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弱化甚至忽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对试题孤军奋 战,不利于养成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由于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就促进了群体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群体性评价要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就使得小组的成功,成为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努力为小组赢得荣誉,促使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群体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新时代所要求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将逐步得以培养和强化。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 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在高职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赞扬, 教师的肯定会使学生学习更加有动力。而“激励性评价”就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言语、表情和情感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许,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和自信。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不断上进的因素, 培养自信心,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性评价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以开掘潜能为宗旨。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失误, 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以真诚的情感发现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通过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的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学生很愿意去像更高一级的目标去努力, 获得肯定后会更自信的投入学习和生活, 久而久之, 经过良性循环, 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更加活跃,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运用“激励性评价”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2.1 激励性评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励性评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发挥内在的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时基于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比以往更有积极性、是否在小组参与活动中表现突出、思路是否新颖有创意等等。“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 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更多关注于学生个体发展, 用适时、恰当的激励式的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能力。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启发者、帮助者和激励者, 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2 激励性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地的夸赞。过度的赞扬会使学生盲目的自信、沾沾自喜、甚至不再探求更好的学习方法, 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有导向性。比如: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翻译的很好, 但是如果用词再简练些就更好了”, “你们这组对话做的非常好, 但是下次要注意连词的使用”, “作者的意图你理解的很好, 也很有创意, 再想想看作者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评价要比简答的“答对了!”“不错!”“非常好!”更具有导向性, 更有利于学生找到不足。具有导向性的评价不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鼓励了学习积极性更指明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方向。

2.3 激励性评价手段多元化原则

好的激励性评价不能局限于有声语言上的评价而应该是复合式的, 应该是还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情感展示的有效统一。比如:随时给与认真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以鼓励式的微笑、点头、翘起大拇指给问题回答的精彩的学生以赞许, 或者是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给有进步的学生以肯定得抚摸。这些无声的鼓励和评价会更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要用慈爱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长处, 用多元的激励式的评价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一旦学生能够亲其师, 他们也就能信其道。那么他们回馈给教师的将是内在潜能的释放, 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3 用激励性评价优化高职课堂教学

3.1 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

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教学评价要讲究方法, 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出不同的评价, 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更多给与鼓励和机会。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鼓励其完成更高的标准。总之, 教师要真诚, 评价要中肯;要不失时机的赞扬, 但不能夸大其词。例如以下几点。

(1) 你课文读得非常流畅, 记得下次读元音时尽量张大嘴再读得饱满些。

(2) 你和作者想到一起了, 老师还没想到呢!你一定要继续努力噢!

(3) 新的单词你都拼写对了!老师给你鼓掌!希望你再接再厉!

(4) 你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谢谢你!

(5) 你做题做地又好又快, 有什么好方法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

(6) 再努力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

(7)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 正是老师想问的。欢迎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

(8) 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非常好!很有创意!

(9) 你翻译的又完整又正确, 你愿意再大声读一遍再和全班分享下吗?

(10) 你前面回答地很好, 就是和正确答案还差那么一点点, 再想一想。

要特别注意的是, 激励性的评价要及时, 要讲究艺术, 要恰如其分。教师善意的点头对学生都是极大的鼓励。此外, 评价的语言不能一成不变, 要及时更新和创新, 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2 运用诊断性语言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发言情况、互动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及学习的效果不总是完美的, 有时甚至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与纠正和指导, 语言不能过于生硬,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地完成情况, 运用合适的诊断性语言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这种方式往往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师的诊断性评价:这段话的基本内容翻译得很准确, 再斟酌一下用词, 如果能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就更好了! (可能引发的学生自评:总体上我翻译的老师很满意, 我也很满意。但是还需要斟酌一下, 习惯逐字逐句的翻译了, 翻译时应该遵循汉语语言习惯。)

教师的诊断性评价:作文写得不错, 格式也正确!但是书信体的文章用词太生活化了, 不太符合书面语要求! (可能引发的学生自评:老师说得对!我应该把书信体的文章的语言模式再看看!用词要准确, 尽量用符合书信的语言。)

教师的诊断性评价:文章层你分析地很好, 再把段落大意好好归纳下就完美了! (可能引发的学生自评:文章层次我已经弄清楚了, 我应该把段意好好归纳下。)

3.3 教师激励性评价和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评价要用多元方式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变“以教师检查为主为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为主”, 变“以终裁为主变为探索为主”, “以唯一评价为主变为多主体评价为主”, “以评判为主变为鼓励为主”,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在同学的评价中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取长补短。通过学生多角度的互评和自评, 教师不仅能掌握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同时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用的学习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多角度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语

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有着优化高职课堂的重要作用。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讲究方法, 要适时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 要恰如其分, 不要过分夸张,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 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激励学生大胆尝试,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

摘要: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和成就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激励性语言导向性原则和手段多元化原则。将激励性评价方式及其原则恰当应用于高职教学, 定会优化高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高职教学,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官兴容.英语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2]马海达, 黄百安.英语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2, 1.

多种质疑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学必有疑。学与疑从来就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作为学习的亲密伙伴,质疑绝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引导学生质疑也不应只是课堂教学的一支插曲,而应始终处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无休止地提问题。事实上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反倒是学生从教师的讲解或课堂讨论中找到了答案而不再生疑。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引向更高的层次。实践证明,钻得愈深方能问得愈深,质疑的水平与探究的深度是密切相关的。从形式上看,任何质疑都是对事物问一个“为什么”,但是不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探究方式,具有不同的价值。根据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笔者认为可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求解性质疑

学生在钻研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希望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是最常见的质疑方式,即所谓的质疑问难。从表面上看,提问者都处于未知状态,但实际上这类问题却有高下之分,教师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不必为此占用大量时间,可以个别解答或留待课后处理;有的学生提出了比较复杂、重要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则应舍得花时间。如,在指导初中生学习《扁鹊见蔡桓公》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当堂提问(在我的语文课上不但安排了质疑的环节,而且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见解)。有个学生提出:扁鹊初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理”,再见时却说“君之病在肌肤”,为什么前面用“疾”,后面改用“病”?笔者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先让他们细读原文,说出蔡桓公的病情在扁鹊初见时和再见时有什么变化。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初见时蔡桓公的病情较轻,再见时已经恶化”。笔者进一步追问:“联系蔡桓公病情的变化,你能看出‘疾和‘病这两个词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很快就悟出:“疾”是指较轻的病,“病”是指重病。就这样,一个在备课时未加注意的问题,被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并顺利解决了。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质疑更容易产生。如,在学习《雨巷》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诗的首尾两节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一处却作了改换,第一节的末句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末节却将“逢着”改为“飘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换,难道“逢着”不是更好吗?这是一个从未引起注意而又确实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在备课时也未曾留心。当学生提出此问时,笔者立刻感到诗人将“逢着”改为“飘过”确有深意。为了解开这个疑团,笔者要求学生先思考:诗人开头表达自己“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个希望最终实现了吗?学生通过细读,感悟到这个希望并未实现,诗中出现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她“像梦中飘过”,很快便如梦境一般地消失了。明确了这一点,再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诗人如果在末节重复“逢着”二字,固然可以进一步突出这种愿望,但与“飘过”相比,哪个更符合情感的变化?学生通过比较,终于明白:诗人已经意识到“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只能是一种在眼中“飘过”的幻觉。但即便如此,诗人也觉得这种“飘过”的幻觉是那样美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结尾用“飘过”替代了“逢着”。表面看来,从“逢着”到“飘过”似乎削弱了希望,而实际上却使这种希望变得更加强烈。诗人对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憧憬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也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表达得更加强烈。这样的质疑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要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力求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较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学生提出了难住自己的问题时,切忌为保住面子而搪塞过去,更不能示以愠色而挫伤其积极性,应该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

二、推究性质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由无疑到有疑,又由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无止境决定了疑无止境。学生通过认真钻研、讨论或教师的讲解,可能一度从有疑进入无疑的状态。但随着思维机器的运转,他们亦有可能从刚获得的知识中受到启迪,而产生新的疑问。有时他们还会对一个看似毋庸置疑的结论加以细究,进而产生某种疑问。这种质疑在于学生不满足于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尽管也是为了求得解答,但它是在进一步推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价值和难度一般都超过前一种质疑。如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说“木叶”》一文,对古代诗歌避用“树叶”而用“木叶”的现象进行了透辟的分析。作者认为“木”在颜色和触觉上具有暗示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而“树”和“树叶”则没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木”和“木叶”比“树”和“树叶”更能表现“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在描绘秋景时常常用到“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原因。文中以大量诗句为例证明了这一说法。学生读后不仅加深了对相关诗句的理解,而且对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但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疑问:既然“木”更能表现秋天的景象,那为什么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不说“枯藤老木昏鸦”而说“枯藤老树昏鸦”?这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笔者并未急于解答,而是要求学生把“枯藤老树昏鸦”整句话联系起来看。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有学生发表了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这首词以“枯藤”开头,而“树”与“藤”更能形成对应关系,正如我们可以说“藤缠树”,而不会说“藤缠木”。还有学生补充:看到树便会想到枝丫,“昏鸦”一般歇在树枝上,而“老木”和“昏鸦”缺乏这样的联系。因此,“老树”用在此处,与“枯藤”“昏鸦”构成了浑然一体的画面。笔者对以上看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指出:《说“木叶”》这篇文章并未把“木”和“树”的用法绝对化,古诗词中大都用“木”“木叶”“落木”等来表现秋日萧索的景象,但在具体运用时也会灵活处理,黄庭坚便有“寒藤老木被光景,深山大泽皆龙蛇”的诗句。可见,对于“木”和“树”的用法不能一概而论。

三、挑战性质疑

当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他们便不再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而是必先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往往对某些事物产生与书本、教师甚至与专家、学者不同的认识,继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他们便是以挑战的姿态对已知的结论提出质疑。如,朱光潜先生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写道:“我曾穷究目前中国社会腐败的根源,以为一切都由于懒。”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结论未免太绝对。在腐败分子中固然有许多是由懒而变贪,但也有不懒而贪的。原本很勤奋的人,如果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同样有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因此,不能把腐败全都归根于懒。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对这一看法,笔者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从文字上对朱先生的这番话进行推敲,指出其“绝对”之所在。学生很快就发现:“穷究”二字使用不太恰当,如果真的做到了“穷究”,就不会得出这一结论;“一切”和“都”也明显是绝对化的表述。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语文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又如,在解读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时,有个学生对作者所赞颂的“坚守”提出异议。他认为文中的一老一小对汉家寨的坚守实际上是对贫穷、落后的坚守。汉家寨是那样荒僻,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坚守在这里已毫无意义。他们为什么不肯走出如此封闭的天地,去感受现代文明?从那位老人和小女孩呆滞的目光中我们读出的不是坚定,而是愚昧。这样的坚守是不值得赞颂的。笔者以为,这种见解确有一定的道理。

毫无疑问,学生要努力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但绝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只有具备了这种挑战精神,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指疵性质疑

学生既然克服了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盲从心理,那么,一旦他们发现所接受的知识中存在错误,就会毫无顾忌地指出。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虽然大多是名篇佳作,但其中的瑕疵并不鲜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常会挑出种种毛病,并加以修正。如,笔者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有的学生发现文中“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的小屋”一句不合情理。既然窗外有浓雾,山景也很迷茫,怎会看清山窝里的那间小屋?这显然是作者的疏忽所致。又如,在阅读林语堂的《论趣》时,有学生指出,文中“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这句话误用了“船舶”一词。因为“船舶”是船的总称,不能和“几百条”搭配,如同不能说“几百本书籍”一样。原句应改为“几百条船”。指疵性质疑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国学生最为欠缺的。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篇4

反思一: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单元旨在认识各种各样的运输方式及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汽车、火车、飞机......,面对如此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备课时,我首先从汽车开始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然后对学生了解较少的飞机运输与轮船的乘坐知识让学生课前收集,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认识它的速度、运量、运费,并和汽车、火车的特点相比较。以及如何乘坐火车?确定一个教学目标:认识火车这一运输方式的特点,火车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一理念如何挖掘学生的资源?进行这一课时,我首先就“假期,你去哪里旅游,会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孩子们各抒己见,孩子们说的地方有近有远,也无形中学会了根据出行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就是现成的教材,我还补充一些以前人们怎样出远门的,相互比较,得出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孩子们从身边的认识多种多样的现代运输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深刻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

反思二: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对交通运输、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方式也许并不陌生,但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对于具体情况了解的并是不是很清楚。本课教材的文本取向旨在让孩子了解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体会日常生活中人与交通的关系,并知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在课中,我问学生我们牟平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竟然有学生说有马车,其实马车现在根本看不见了。我们这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

反思三: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今天,常胜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听课。第四节课听了我的品德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及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初步学习合理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整节课,我侧重以以下几方面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用了迹语,猜交通运输工具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交通运输工具和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

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引导思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认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后进行实践演练做个聪明的货主,如:从面包厂把面包送到商店()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运输方式的实际能力。

三、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我在让学生认识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速度、运量、运费等方面考虑填制表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表达能力。

本节课上完后,我觉得特别不满意,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多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前我只让学生好好预习一下新课,书中也没有概括出特点,我开始以为,学生们尽管对飞机、轮船不太熟悉,没有坐过,但通过看电视,平时资料的积累,应该会很轻松地找出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在合作中我就发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填表时争论得很厉害,汇报时占用时间较多,颇有争议。最后,只好我给了同学们一个准确的答案,比较了四种运输方式的速度、运量、运费,这在备课时,我的确没有想到的,因为这部分占时较多,在比较

2003年、2007年、2012年春运客运量时,没有很好展开,交通运输集散地也没能完成,如果不是他们听课,我可能会分二课时完成,时间会充裕些。

有时,你越想好好完成教学任务时,反倒不尽如人意,以后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自己认为简单就把问题想简单了。等给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上课时,我会调整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业务校长赏析:深入的反思是成功的开始!问题的分析深刻真实,的确反应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我们相信,你追求教育艺术的心愿的前景是美好的!

反思四: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学反思

《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思品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品德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活动设计,重视活动情境创设,活动内容密切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交流,自主探究和领悟。经过自己的探讨、体验,知道如何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图文结合,展现了现代多种多样的立体图画,让学生有了一个真实的感觉。又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比较,体现出其运输方式的不同特点。另外,又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春运情况,懂得了人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部分。这一环节,我先设计了几个谜语,让学生猜,用课件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不同的交通工具。接着,我跟着学生的发言马上提问:“你利用这些交通工具去过什么地方”,学生发言很积极,因为教学联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令学生有话可说。此时,教师紧接着说“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称之为交通运输方式。”自自然然从交通工具过渡到交通运输方式,导入新课。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5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向我们走来,在这场围绕新课程改革而开展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终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利行为上。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哪些转化呢?笔者试就这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举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实施“生本教育”,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于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利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土自动自觉地探究学习,决不搞教师“一言堂”。例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经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内讨论探究,有学生提山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看法:小说中的杨二嫂不应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而是像闰土一样属于作者同情的对象。因为造成杨二嫂刻薄自私的根源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杨二嫂与闰土都是社会的受害者。笔者及时肯定了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的新认识,并鼓励他们要自主学习,敢于质疑,不要只知道死记硬背,盲从权威,人云亦云,而要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探究教学转化。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集体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庖丁解牛》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从中可以悟出庄子的人生态度,发现求知的规律,但如果拘泥于教材的参考资料,思维就容易受限制。在探究教学中,学生研读《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课文提示中略大了“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学生明白这句话意为:“用有限的生命之求取无限的知识,就会感到疲惫:那么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只会使自己感到疲惫罢了。”然后对照课文,学生便得山这样的结论:庄子反对无限制地学习知识,而重视技能的训练。在笔者的指导下,有学生还结合切身体会,提山了新的观点:当前我们要转变的素质教育观念,几千年前的庄子就有了类似的想法。庄子并非真的要人们放弃知识,而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知。

三、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利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但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举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与学生做到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左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生动地刻画了郑庄公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课文阅读提示中说“庄公阴险”,鉴赏要点中说“他虚伪狡诈,暗藏心机”,可见教材对郑庄公的评价是贬斥的。针对于此,学生提山疑问:“公叔段被克难道真是郑庄公欲擒故纵的结果吗?”于是,笔者参与到的平等讨论中,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是自己恃宠放纵、野心勃勃造成的,完全是咎由白取,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是姜氏对小儿子的偏爱造成的,还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的根源就在“庄公寤生”这一偶然事件,可谓见仁见智。课后,学生还据此写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有文章认为,根据史料,郑庄公并非课本中所讲的是“虚伪狡诈”,而是春秋时一位非常贤明的国君。他知人善任,又有远见卓识,更能忍辱负重,实属难得。还有文章认为,姜氏对小儿子的偏爱,最终导致了兄弟间兵刃相见的悲剧,也造就了公叔段狂妄自大、郑庄公阴险狠毒的不良性格,并由此得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一视同仁的观点。通过师生平等合作的多角度研读,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教学过程成为充满学生个性的创新过程。

四、应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化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当今的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主,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正向多媒体教材发展。多媒体教材比传统教材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教师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师应善于将信息网络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还要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笔者教学《背影》一课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导入。先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月光曲》《游子吟》缓缓映入,然后是设计的一段导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不可计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表达了深沉的母子之情,可谓千古绝唱。岁月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父母给我们的爱,因为这爱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背影》,走进父母的爱吧!”这样笔者先声夺人,通过多媒体手段紧紧扣住了学生的感情之弦,使他们的兴趣与思维迅速集中到笔者设置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应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于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分析不足,不断改进。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理念,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做到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自身应具备雄厚的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结构,拥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知识信息,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儿童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篇6

儿童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作者:穆斐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以往,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更忽视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童话城堡》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作之前给自己提出了预设目标:打算在什么地方建造城堡?建一座什么样的城堡?它有什么功能设施?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完成创作,最后由学生自己来评价:你的作品有没有完成自己的预设目标?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面对自己的作品,你最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条理的行为习惯,而且让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此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于这些能够促进人健康发展积极因素的培养,是我们美术课的真正目的。

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有共同的语言、爱好、兴趣、习惯、审美观,也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美术作品内涵。孩子有得到来自老师、家长评价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希望得到来自小伙伴给予的评价,甚至同龄人的评价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斗志与勇气。

在小学美术《画自己》一课中,我让每位同学都来评价自己好朋友的作品,要评价出优点和修改意见,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课下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以往都是由老师来评价,这次收到了来自好朋友的评价,同学们异常兴奋欣然接受。而那些提出评价的学生也因接受了如此光荣的任务而异常认真起来,把平时都没有观察到的细节此刻全看在了眼里,不但解决了本课“要抓住特征描绘”的难点,而且培养了儿童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美术老师不可替代的。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以我们的美术教学评价不能就一个最终的美术作业的好坏而评价学生的好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评价更应是客观的,尊重学生个性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探索能力、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次进步都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及正确的引导,不要对学生进行横向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纵向的评价。

在小学美术《节节虫》一课,要求学生自己选材制作,并要求制作出头部和尾部。由于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制作大多都较为粗糙,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开制作的细致问题,适当惊醒鼓励一下即可。对于选择材料比较特殊的同学,可以在善于发现的方面多给予评价;对于把节节虫打扮得比较漂亮的同学,可以给他一个最佳设计奖等等。总之,每一个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总是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鼓励和引导,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多样化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7

一、确定具体的学科领域

开始第一步,最好先确定在你的学科领域内你想要评价的一个主题,以及学生进行深层理解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元认知行为。

我的表现性评价主题:我选择的课题是高一历史新教材下册第16课《国际经济关系》。我考虑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本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我对教材作了认真的分析,我认为在本课的两目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

1.基础知识落实:为了让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必要将本课的基础知识先进行落实,使同学们先了解国际经济关系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2.课前方法指导: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研究技能,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指导课,让学生回顾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3.表现性评价任务:我要测评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他们在一种新的情况下实践这种能力。我想把他们分成分工合作的小组。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最后通过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展示。

二、定义你想要评价的认知过程和社会技能

设计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高级思维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表现性评价测查的是获得和组织信息时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以及表达能力。同时,表现性评价测验常常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评价学生的合作的社会能力。

我期望学生们从这项任务中学会的能力有:

1.认知能力。搜集资料:能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从文献、音像、实物等材料中搜集资料;能围绕主题,多渠道、有目的地搜集各类资料。

提取信息:能按照一定的要求,提取资料中直接和间接的有效信息;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解决问题: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运用解释、论证或反驳等方法,史论结合,解决问题。

交流成果:能用口头、书面等形式表述观点。

2.社会技能。能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的互动技能、与人相处的技能、辅导别人的技能和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技能。

三、设计任务和任务指导语

选择好主题和要评价的认知及社会技能之后,我们要做的下一步就是创设一个真实的任务,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以便他们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制定评分细则

评分规则是事先确立的标准,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和表现提供评分指导。

五、考虑实施中的重要事项

当我们将表现性评价任务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考虑如何来实施了。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1.确定具体的测试规则。2.计划如何在学生中开展评价活动。

我的测验规则:时间:要求学生用五周的时间来完成课题,三周选题、定题、搜集资料。一周提取信息、分类归纳。一周写总结报告并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参考资料:学生除了演示文稿之外,也可使用实物、著作等相关资料说明问题。其他人:学生要尊重和协助其他组的同学。设备:学生可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提供反馈的程序:1.活动期间组织3次集中小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活动中请学生完成相应的评分量表和核查表,以备评价。2.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填好学习记录。3.根据成果交流的情况由教师依评分规则完成评分。4.整个活动结束之后,由教师结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根据规则的评分完成一个综合评价报告反馈给每一个参与学生,并且给出相应的意见或者建议。

以上就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的一个实例。从我实施的过程来看,相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有其特有的优势,特别是对学生的发展性的评价。当然“表现性评价”也不是万能的。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8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接触,是教学的手段和策略.本文从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类型等方面加以阐述,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指出合理组织活动是增强学生主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 者:朱明亚 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48)分类号:H3关键词:教学活动 内容 类型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9

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陈鸾鸾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总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尽管老师们花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学生的习作往往内容贫乏,情感苍白。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问题:1.言之无物;2言之无词;3.言无个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素组合方式”不失为当今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最有效的处方。这种作文方式,把学生经常性的行为要素加以适当排列组合,并适时地依学生的特点交替使用,从而不断升华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一、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材料完全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生活中的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选材的对象。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拓展选材的思路,善待生活,融入生活,你就不难发现,原来生活中――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我们要专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要素之美,从而在其中找到自己认为最美的“子要素”,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中秋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话题――由中秋节你想到些什么?并由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已经有了对节日的初步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由“中秋节”这个中心要素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子要素:节日由来、节日传说、团圆赏月、节日习俗、中秋诗词等。然后,我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要素进行拓展说话,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们的发言丰富多彩,娓娓道来:如一位学生由“团圆赏月”联想到海峡两岸的中秋月圆夜,()一水相隔,佳节思亲,却天各一方,非常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还有学生由这个话题联想到了一些有关中秋圆月的诗词:《静夜诗》《古朗月行》,《水调歌头》等……《中秋节》这一作文题经过对“中秋节”这一要素的扩张,在同学们的有效探究中,扩张出无数的“子要素”,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二、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

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教学的前奏就是引导学生对话交流。高效的作文教学过程,就在于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我们知道,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同样表现出高度的关切、热情、激动、好奇等,这种欲望,正是习作的最好元素。作为教师,此环节,只有运用好要素组合方式,将学生记忆中的生活细节充分激活,这样的激活过程,正是转化自身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作文内容详实、丰富、有质感的再造过程。从而使作文具体、生动、形象、饱满起来,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张力。

如在一次即席命题作文《今天发试卷》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开门见山提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抛出后,一个个美妙的词汇呼之欲出:非常紧张、忐忑不安等,我马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说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此时的真情实感。在学生自由打稿后,接着,我又模拟了上台领试卷的情境,让几位上台领试卷,要求其他学生观察这几个学生此时的神态和动作。由于学生有着深切的体验,一个个美妙词汇脱口而出:兴高采烈、从容不迫、满面春风、垂头丧气……我马上鼓励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关联句式,将观察到的场面带上这些词再说出这个场景。最后,在“发试卷后”这一环节中,我再问: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想些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说:”不要急,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有的说:”胜不骄,败不馁,好样的!“……我运用”看、做、想、说“等要素组合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发试卷的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储备,让学生”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

三、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习作的源头便是大胆的想象。在引导学生进行要素扩张时,我鼓励学生善于睁大”发现“的眼睛,从新视角认识新事物,以此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将”要素组合方式“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初步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即”看图画、听想图画、说图画“;四步选材法,即”立题,集材,选材,组材“;命题作文五步法,即”确定要素,罗列要素,提炼要素,扩张要素,加工要素“等。通过运用这些操作模式,有效拓展了作文写作的空间,改变了学生的作文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了作文过程的高效化。

如苏教版三年级《端午节》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这些资料的类别。材料要素分类好后,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自己想创作的作文主题,即自己所想写作的内容。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因为,一篇完整的习作,首先在于确立一个好的题目,这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这就是题眼;其次,习作材料的选取,就要比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影响一个人的气质的一个因素,所以,选材也是影响全篇内容是否准确地达意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主题确定后,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开始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两方面内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素“进行首次整合。然后再次整合,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一个呈现。最后,我采用的”立题――选材――排序――串联“四步整理、编辑资料的方法,给选好的材料”要素“进行排序,再用语言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这样就是一个”完成习作“的过程。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 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已面临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后劲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型研究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需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是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路使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新突破的思维。它是做出新发明和新发现首先要进行的思维过程。所以,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最初阶段,也是其核心内容。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赵卿敏[1]提出创新性思维应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优化组合;“思维展开”与“思维整合”的交融过程。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十分有用。

一、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同一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1991年Felder和Soloman提出学习方式评价指数[2],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划分。它是通过一种问卷形式,让学生回答不同问题,以确定不同指数,从而评估学生的学习方式。后来,Litzinger等学者对学习方式指数进行了研究和完善[3,4],证明学习方式指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依据学生对学习方式的偏好性,采用4种测度,每一种测度上包含两种相对的学习维度,把学习方式划分为:活跃与深思(active-reflective)、感觉与直觉(sensing-intuitive)、视觉和言语(visual-verbal)、连续和整体(sequential-global)。对于其中一种学习方式有较强偏向性的学生,则归属于这一类型的学习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好于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偏好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一旦采用个人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将会最大化。

二、不同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中的作用与实践

1.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强化深思学习,融入活跃学习。深思学习者偏好于安静地思考学习内容及内在联系,而活跃学习者擅长互动和讨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均很重要。对于所学内容,只有经过深思,才会有理论性上升。所以,深思学习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和运用深思学习方式呢?主要方法有:(1)充分运用网络课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思考问题。(2)课堂讲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隙,以供学生思考。(3)布置一些探索和思考性题目,让学生动脑思考,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深思学习是对学习内容理解后的进一步思考,对于创新性思维培养较为重要,而在学习内容理解阶段,要善于运用活跃学习,通过活跃学习,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为深思学习提供基础。

2.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强化直觉学习,兼顾感觉学习。直觉学习者是指那些倾向于发现、创新和抽象学习;偏爱于发现不同内容间的联系,喜欢创新,不喜欢重复;不喜欢常规化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而感觉学习者主要基于事实、实例或具体的学习内容[5];对于细节有耐心,擅长记忆和做一些具体工作;总是喜欢用现成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喜欢复杂的和奇怪的内容。许多学者剖析當今科学的重大发现,把创新性发现归结于科学家的“直觉”和“灵感”,并把其看作是人类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可见创新性思维中“直觉”和“灵感”的产生特别重要。“直觉”是指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非逻辑性是直觉思维的主要特征。直觉在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中常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加强和运用直觉学习方式。主要方法为:(1)依据当前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多设置一些奇怪的和富有想象的问题。(2)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去做一些验证性实验。(3)制造友好的学习和讨论气氛,让学生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然而,仅有直觉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正是由于直觉的“非逻辑性”而缺乏“逻辑说服力”。直觉仅是想象的“图像”,缺少具体的细节内容。所以,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还需要运用感觉学习来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以此为产生直觉打下基础。

3.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强化言语学习,调动视觉学习。言语学习者偏好于从交谈、辩论和语言中获得学习内容和相关信息,如学术演讲。而视觉学习者则擅长通过视觉冲击,如图片、图表、电影和演示,以较好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言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还激活思维用以捕捉相关信息。这一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是创新性思维中的最重要一步。所以,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加强言语学习,主要方法为:(1)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讲一些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以启发学生思考。(2)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和课堂演讲,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尽管言语学习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较为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视觉学习。视觉学习通过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生记忆和积累所学内容,才能发现不同内容间的联系;才能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灵感和顿悟。

4.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强化整体学习,联合连续学习。整体学习者喜欢随机吸收信息,用新的方式把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不是当前课堂讲授那样组织有序的学习。连续学习者采取连续步骤学习,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推导上的逻辑性。整体学习者尽管最初的学习内容是孤立和零散的,但由于学习是发散的、展开的,所以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学习积累达到一定阶段时,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开始展现,学习者即可把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获得总体内容,所以整体学习者存在“展开”和“整合”两个阶段。人类创新性思维活动一般都要经历“思维展开”和“思维整合”两种阶段。所以整体学习者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易于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开展创新性活动。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要加强整体学习。当然,严密的逻辑推导在创新活动的后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具有逻辑推导的连续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中也要引导和应用。

三、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加快创新性思维培养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具有偏好性。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学习方式的善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学生偏爱应用深思、直觉、言语和整体学习方式,其可能会产生较多的灵感和顿悟,就容易培养其创新性思维。但是,这种创新性思维必须以较宽泛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活跃、感觉、视觉和连续学习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对于知识积累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创新性思维培养中,不同学习方式都在起着作用,只是所起作用可能具有不同的比重,但不能机械地强调某一种学习方式,而忽视另一种学习方式。针对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逻辑性地讲解模式,以及重复地做大量习题,最终结果是强化培养了学生的感觉学习和连续学习。尽管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具有作用,但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上显然不足。所以,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基于学生特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以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尽管许多研究已证实,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方式具有偏好性[5],正确地运用学习方式会提高其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对学习方式的偏好性,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也是可变的。即使学生原来不太喜欢的学习方式,经过教师的长期培养也会变得喜欢和擅长应用。这些均说明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偏好性是可以改变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教师机械性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式,相应地,学生也养成了运用某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如死记硬背,重复学习相同内容,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和僵化,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善于提出质疑和捕捉新奇的发现。只有这样,才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赵卿敏.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J].教育评论,2002,(1):31-33.

[2]Felder RM,and Soloman B A.1991.Index of Learning Styles.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4.ncsu.edu/unity/lockers/users/f/

felder/public/ILSpage.html;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4.ncsu.edu/unity/lockers/users/f/feld-

er/public/ILSdir/styles.htm.

[3]Felder RM and Spurlin J.Application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21(1):103-112.

[4]Litzinger TA,Lee S,Wise JC and Felder RM.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7,96(4):309-319.

[5]Battalio J.Success in Distance Education:Do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Formats Matter?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9,23:71-87.

浅议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篇11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王国芳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了解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能力方面

通过具体情景的分析,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及坚持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宏观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微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进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按劳分配含义的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教学难点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分。

教学过程

导入

以蛋糕作比喻,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做蛋糕、分蛋糕、换蛋糕、吃蛋糕入手,引入新课。

环节一:小张的故事——初入职场

1997年,小张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小张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工作业绩突出,工资迅速升到了令工友们大为羡慕的2000元/月。

问:小张的工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得出按劳分配的含义。

环节二:小张的故事——工友说话

工友小王说:小张每月2000元,我只有600元,不公平。我们是国有企业,应该实行平均分配。

工友小陈说:平均分配并不是最好的,如果实行按需分配,那才叫好呢。

问:你赞同工友小王和小陈的观点吗?

如果你是小王,对张的高薪,你会有感想?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第一问旨在引导学生得出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怀。第二问旨在引导学生得出实行按劳分配的现实意义。

环节三:小张的故事——下海创业

好景不长,小张所在的国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能力。到2002年,小张离开了该企业,回家投资10万元办起了一家豆腐作坊,干起了个体经营,自己进原料、自己加工、自己销售。虽然很是辛苦,但由于经营不善、规模较小、市场开拓乏力等,第一年就亏损不小,到第三年,也只略有起色。

问:这时小张的收入分配方式发生了何种变化?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得出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特点等。

环节四:小张的故事——再就业

小张感觉到,个体经营的豆腐作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很难有发展的前途。于是,他把自己的豆腐作坊作价入股了一家民营豆制品公司,同时自己也进入了这家公司工作。

问:小张能从这家公司中获得的收入有哪些?

学生分析,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然后再出示按生产要素分析的相关素材,并从素材从引出按生产要素分析的主要形式及意义。

环节五:难点突破

结合小张的三种收入,说说如何区分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学生交流,填表归纳。

课堂小结

交流共享

分析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主要收入分别属何种分配方式,并说明理由。

例:

我的工资收入,属按劳分配,因为我是教师,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工资收入。

上一篇:特别的人特别的爱下一篇:初中化学年度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