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共8篇)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1

时间:2010-05-24 23:07来源: 作者:吕逸婧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日益落后,尤其 在企业营销信用风险防范上更是突出。为此,分析企业营销信 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对策,以此来规 范和减少企业营销信用风险行为的发生,使我国信用经济能有 序、健康地运行。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伏着不少威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商业欺诈的形式更加 多样化,顾客需求也越发个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 断完善和人们对营销风险认识的提高,加强对营销信用风险的 本质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和预警 控制提供认识前提。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营销 管理能力的提升,运用营销科学和工程方法对营销信用风险进 行衡量,并进行预警控制已具有可行性。它对提高我国企业营 销管理水平,防范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更多的关注金融与保险市场的风险 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及企业安全与技术风险的管理。如史密生、史密斯与韦福特(Smithson et al,1995)三人合著的《管理财 务风险》(Managing Financial Risk),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内容[1]; 迈克(Michaels,1996)著的《技术风险管理》(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以控制技术管理为主要内容[2];韦林与格雷 登(Waring&Glendon,1998)合著的《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以人文心理建构的观点论述风险管理[3]。企业营销风险 的研究在国外没有独立分支,可以归为财务性风险管理领域,研究成果多数是新产品开发风险、广告投入风险、价格波动风 险等单项具体风险的研究,系统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理论成果 较少。

我国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武汉理工大学佘 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 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 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预警方法[4];四川大学李 蔚教授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营销事故[5]、营销安全等概念[6]。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 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7]。但总的来看,研究 营销风险预警方法的多,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少,还未形成系 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营销信用风险定义及内涵

营销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是指作为信用主体的企业,通过赊销、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方式,授信于 作为信用客体的经销商或客户的信用形式。

营销信用风险(Market Credit Risk,MCR)作为营销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credit receiver)不能正 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credit grantor)带来损失的 风险,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 违约,给赊销企业或金融授信机构带来的风险[8]。

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 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式。对此,结合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 因素,企业通常将源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 险[9]。其中企业通过自身管理水平(内因)的提高可以降低的风 险属于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不能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规避的风险(外因),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宏观环境以及客 户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这种风险的大小。

3、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未设立专门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但运行不规范,无专人分 管或分管者失职。企业在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 合理,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客户信息零散且相 互之间缺少沟通;客户信息不全面,使许多对企业发展有重要 影响的客户信息被遗漏;客户信息陈旧,许多信息得不到及时 更新,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 主观感觉盲目判断,影响正确决策。

2.对营销人员管理不善

由于缺乏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工作出 现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增 加营业额,不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或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对 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有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利用企业提供 的资源去培育和巩固与客户的私人关系,在一些实行销售提成 制或销售承包制的企业中,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利用自己掌握 的客户关系干“副业”,使企业利益外流。

3.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

从我国营销环境的现实来审视,可以说“信用”是近年

来营销风险中最大的风险。而“信用”也成了时下人最稀缺 的一种道德性资源。由于受社会诚信环境和商业道德水平的影 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彼此提防,无形之中提高了市场交 易的成本,既造成了效率的降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 信用恶劣的企业利用合同、票据以及预付定金,延期付款等方 式进行长期拖欠,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这种“低度均衡”已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企 业营销活动带来许多风险[10]。

4.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在我国企业的 财务管理中,只注重一般的记账式管理,财务部门只起到出纳 的作用,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有效 的方法。另外,企业因为担心会失去订单,对客户拖欠账款缺 乏有力的追讨。

4、企业防范营销信用风险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设立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 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明确管 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有关营销风险职责和权限。建立客户资信 管理业务制度,开发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其中包括客户 信用信息的搜集方法、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 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措施等。不仅在企业进行营销业务活动时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提 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建立长久稳定的客户关系。建立全程营 销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一套“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 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将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前移,既强化信用 风险的事中控制,又注重事前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工作,将防、控 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加强对营销人员管理

加强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是控制企业市场营 销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营销人员素质培训应包括员工的 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 学地将综合绩效考核与主要指标考核分别进行,将综合绩效考 核采用综合评价打分办法,作为月度和的综合评定,与营 销人员的晋升、评比先进挂钩。将主要指标直接考核,与其当 月提成挂钩,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通过两种方式的考核 保证营销人员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

3.加强客户资信的评估管理

目前企业常用的客户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法(5C 原则)、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和信用评分法[11][12]。

(1)专家制度法5C评估,包括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资金实力(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是否有抵押

(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定期对客户的5CNew Marketing

新营销

进行评估打分,按由高至低评出若干个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 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

(2)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主要是一些专业的资信 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信级别作出评价,主要目的是 用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的资信 调查则不尽相同,其调查主要针对短期的企业间赊销,信用期

限较短、交易额较小。对此,美国的邓白氏公司的评级技术比 较完整,除了给出被调查企业的资信级别外,还给出了信用风 险指数,可以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授信额度挂钩,计算出指导 性的授信额度。

(3)信用评分法,是通过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信用价值 进行量化分析,以决定客户风险的大小,设置授信门槛和科 学地确定授信额度。信用评分模型实质上是一种以受信人特 征指标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概率模型(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线性判别 模型(最著名的是Altman的Z评分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修 正和扩展的ZETA模型)和非线性判别模型(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

这些方法是事先确定影响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 加权计算或联合考虑得出一个确定的值作为判断是否违约的标 准,根据这一标准将潜在的受信人进行分类,并决定其信用等 级和授信额度。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和体系

(1)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应经常与客户 保持沟通,按月将往来款清单发给客户核对,以保证应收账款 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及信用期限。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即计算方案改变所引起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以计算差量收 益。如果差量收益为正,则方案改变是有益的。

(3)选择宽松或是严格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库存过大;产

品即将过期;开拓新的市场;推广新的产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法制环境良好等可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应采用严格 的信用政策。

(4)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体系。将所有赊销客户的应收 账款按是否超过信用期及超过信用期的天数来分类汇总列表。进行账龄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及时监督应收账 款的回收。

(5)建立成熟的收款管理模式。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 后应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这样可以避免在付款期到来之前 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获得很好的资金流动性。

(6)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低,应

采取预收货款销售、银行汇票、本票、汇兑、支票等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高,就可以采取 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风险比较大 的结算方式,以吸引客户。

(7)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日常管理监督体系。企业应积 极开发电子计算机电讯网络,以便迅速地收集、贮存、反馈和 分配赊销信息,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监督。

(8)建立完善的拖欠款追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三种

途径进行拖欠款的追讨:①自行追讨,及时催促客户履行合同; ②委托追讨,企业对客户所在地情况不太熟悉时可以考虑使用; ③仲裁,直接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9)提取坏账准备。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 可以在终了时,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 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2

一、交易成本及企业信用交易成本构成分析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又称交易费用, 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的。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将交易成本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同时认为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同样存在“管理费用”, 他认为交易成本至少包括3个项目: (1) 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 (2) 谈判和签约的费用; (3) 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交易成本的特征:交易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经济主体之间知识、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是利益冲突与调和过程中浪费的资源;是无法彻底消除的。由于事件的概率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 对于任意一项经济活动, 人们只能在事前根据不完备的知识和信息对交易成本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估计, 准确的计量只有在事后才能进行。

企业信用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和客户为达成协议并监督执行而发生的成本, 其构成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违约成本等。

信息搜寻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和与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 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二、信用风险的原因

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 因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企业在从事赊销业务时信用政策不当、对客户信用调查不足、收款不力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 没有进行客户调查, 掌握客户信息不全、不真实。 (2) 没有明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以及信用变化情况。 (3) 信用政策过于宽松, 或赊销审批不严, 导致赊销给信用较差的客户。 (4) 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 (5) 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收账政策不当或者执行不力。外部原因是指客户拖欠,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纠纷。 (2) 客户经营不善, 无力偿还。 (3) 有意占用对方资金。 (4) 蓄意欺诈。

三、企业信用风险交易成本博弈分析

在授信企业A与受信企业B运用信用的博弈中, 假如企业A的策略分为赊销和不赊销, A企业赊销收益为L。B企业守信收入为I1, 失信收入为I2, 且I2>I1, 违约成本为C2。市场环境分为信息对称与不对称, 以下分两种情况来分析企业A与企业B之间的博弈。

1. 完全信息博弈

所谓完全信息是相对于不完全信息而言的, 指每个博弈的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有完全的了解,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博弈模型见图1) 。

当I2-C2>I1时, 客户出于效用最大化的考虑, 他们会作出失信的决策, 然而由于信息对称, 企业能够充分掌握信息, 便不愿赊销产品。此次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 (不赊销, 不守信) , 得到的效益为 (0, 0) 。

2. 不完全信息博弈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受信企业对自己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比较清楚, 具有这方面的信息优势, 而其他企业并不能准确掌握这些信息。企业之间只能根据以往的信用记录和信誉状况对受信方的守约概率和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市场上的企业分为信用较高的企业和信用较低的企业, 且信誉较高的企业违约率较低, 信誉较低的企业违约率较高。企业不知道受信企业的确切类型, 只知道它属于前一种类型的概率为β,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概率为1-β。企业A的行为分为赊销与不赊销, 赊销的概率为α, 不赊销的概率为1-α, 信息搜集成本分别为C1, C1′ (博弈模型见图2) 。

对于企业A, 赊销的期望收益为:E1= (L-C1) β+ (-I2-C1) (1-β) =Lβ-I2-C1+I2β, 不赊销的期望收益为:E2=-Lβ+0 (1-β) =-Lβ, 企业A的总期望收益为:E=E1β+E2 (1-β) = (Lβ-I2-C1+I2β) α+ (-Lβ) (1-α) = (2Lβ-I2-C1+I2β) α-Lβ

对于企业B, 守约的期望收益为:E1′= (I1-C1′) α+ (-C1′) (1-α) =I1α-C1′, 违约的期望收益为:E2′= (I2-C2) α+0 (1-α) =I2α-C2α, 则企业B的总期望收益为E′=E1′β+E2′ (1-β) = (I1α-C1′) β+ (I2α-C2α) (1-β) = (I1α-C1′+C2α-I2α) β+ (I2-C2) α

基于以上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 企业B失信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的净收益大于守信的收入, 受信企业要想通过失信来谋求最大利润是不现实的。一旦受信企业选择失信, 授信企业就会根据受信企业行为选择不赊销的决策, 则无法达成交易, 那么双方都不会盈利。所以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的唯一选择是守信。而在买方市场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企业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作出决定, 当信息搜集成本、失信收入越小, 守信收入、违约成本越大, 越有利于授信企业赊销和受信企业守信。

由基于交易成本的博弈分析得出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失信惩罚机制不完善、违约成本太低;三是企业信息搜集成本过高。因此针对此3个方面原因, 要防范信用风险, 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一是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努力营造信息畅通、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良好信用环境。二是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 对企业的守信行为予以适当的鼓励。三是促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企业应适当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工作, 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集成本。

摘要:本文从交易成本角度对信用风险的产生和信用风险交易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 进一步采用博弈论模型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从而得出信息不对称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搜集成本过高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政府和企业应当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市场监督机制, 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发展, 以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制度的改革[J].财经科学, 2001 (6) .

[2]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4]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5]钟田丽.中小企业发展与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6]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中小企业私募债

2014年以来,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发行人频现兑付危机。先是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即将到期的1.054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本息,迟迟筹集不到偿债资金;紧接着,“11常州中小债”的发行人之一宣布停止经营并申请重整,由反担保企业代偿3689万元债券本息,成为2014年债券市场首个违约主体;直至3月5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超日太阳发行的“11超日债”无法全额支付利息,直接打破了债市零违约的记录,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一个债项违约事件。就在市场各方还在消化这一公开发行债券实质性违约所传递的信息时,因“13中森债”的兑付风波和“12华特斯”发行人破产重组引发投资者对其偿债能力的质疑,非公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也成为市场关注的违约焦点。接连发生的兑付危机,使得市场对中小企业债券发行人信用风险的敏感神经又被挑动起来。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凸显

事实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在近两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早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债券发行人无法偿付债券利息或者本金,发生主体违约的事件。虽然这些企业需要偿付的本息最终或由担保公司代偿,或由地方政府与银行出手相助,使得债项本身没有出现违约,但是主体违约事件已经引起了市场的注意。到了2013年,又有多家中小企业发行人遭遇主体评级下调或被评级机构列入评级观察名单。在2013年前7个月遭遇降级的52家发行主体中,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发行主体有15家,占总数的28.8%。这一较高的下调比例与中小企业债券发行人相对较少的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其中部分公司在降级后评级展望仍维持负面,企业信用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2014年初的中小企业债券发行人兑付危机既是此前这些事件的延续,更是提醒市场信用风险还在继续蔓延与深化。

自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来,债券市场陆续出现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债券品种,为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创造了条件。然而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债券,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更加及时和全面,也让中小企业的风险暴露在人们眼前。债市零违约的打破和中小企业主体违约的发生,让市场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质量产生疑问,尤其是对无需进行信用评级又可能没有担保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信用风险,有较大的担忧。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不同,中小企业私募债不公开发行的特点让市场的参与者很难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信用水平,同时又缺少信用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参考,这一问题在整个金融体系信用风险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尤其引人注意。在私募债的发行过程中,承销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对于发行集合债券或者集合票据的中小企业来说,则面临着发行周期较长、发债程序繁复和对当地支持政策的依赖等问题。相对于私募债的增长,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发行在2013年都出现了回落,市场对这部分债券的热情也逐渐降低。

截至2014年3月,债券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债券1共有635只,债券存量约为1700.64亿元,涉及的发行人有1000家左右2。尽管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并不多,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规模还只占整个债券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信用事件的出现和投资者的谨慎都让市场不得不重视这些发行人的信用风险问题,以及其可能对整个市场产生的影响。

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恶化的多重因素

梳理近两年中小企业爆发的信用风险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恶化的因素既包括行业背景与企业经营情况等影响所有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共性因素,又包括诸如联保、互保与融资困难等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特有因素。

(一)行业不景气与自身经营能力脆弱直接影响企业收入

2012年以来,小型企业PMI指数一直低于荣枯线1~5个点,中型企业的PMI指数也仅在荣枯线附近徘徊。从汇丰制造业PMI的大幅震荡(图1),更能看出中小企业经营的严重不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弱势导致行业下行,部分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承受了巨大的经营压力,收入减少、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财务状况恶化,相应的信用等级也发生下移。

在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冲击下,部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部分企业收入结构较为单一,一旦下游行业需求减少、行业竞争加剧,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尽管部分中小企业能够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但是在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扩张的同时,出现了转型投入增加、债务增长过快、投资效率偏低、资产流动性下降的情况。此外,个别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较弱,股东结构不稳定,甚至发生股东全部更换、所有者权益减少等现象。生产经营不稳定、负债率上升速度较快等因素也影响了公司的信用等级。

(二)互联互保牵连广泛,个别企业违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互保、联保现象。单个企业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常见问题,而互保、联保的初衷正是为了在融资过程中,尤其是在获得银行贷款的过程中,以此来提升企业的信用资质、减少资金融出方的顾虑、降低融资成本。

然而,尽管中小企业联保合作降低了单独一家企业违约的可能性,但这种风险的降低却是以其它多数企业运营状况良好为前提的。而在大的经济环境处在下行周期的背景下,联保小组内的中小企业往往已经承担了自身的经营压力和资金短缺,对于其它企业的支持作用本就有所减弱。此时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对相关的多家中小企业的资金要求会顿时加大,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由于这种互保、联保小组多以关联企业或同一地区的几家中小企业组成,因此引爆区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也会大幅上升。

nlc202309020602

2014年4月,萧山等地出现很多企业遭受“批量死亡”的威胁,正是与中小企业互联互保相关。部分企业自身经营仍较良好,但由于互保企业出现问题,银行急忙收紧贷款,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紧接着,第一圈互保企业的风险就向第二圈、第三圈互保企业蔓延。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互保链的影响下,制造企业的风险会向农业、服务业蔓延。从整个面上看,已变成萧山的区域性经济风险。这一事件正是中小企业互保可能引发区域性风险的典型案例。

在2013年信用级别下调的中小企业发行人中,有约1/6的企业存在对外担保比率较高、代偿风险较大的问题。其中以常州地区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人最为明显,个别企业已经由于发生代偿被冻结了银行账户、查封了质押厂房和设备等资产。此外,宁波和哈尔滨的部分中小企业也存在这一问题。

(三)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带来困扰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融资难。尽管已经存在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实际能得到的资金还很有限。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弱,同时很多科技型和服务型企业缺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尤其是现在经济下行风险较大、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银行更难对信用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尽管2013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实际效果和政策的持续性都还有待观察。而对于资本市场融资来说,从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就可以看出市场参与者对中小企业投资价值认可程度并不乐观。

二是融资贵。由于企业实力有限、质押物缺乏,除非有实力较强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否则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往往较高。而中小企业既要面对经营风险还要负担过高的偿债压力,这本身对于企业的发展就带来诸多不利。并且,即便企业愿意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由于中国债券市场大量“刚性兑付”的存在,风险和收益扭曲,使得投资者并不愿意承担中小企业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转而选择存在“刚性兑付”的高收益产品,这样带来的后果或是继续抬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或是挤占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如果中小企业现金流处于紧张状态,又有外部债务需要偿还,则很难从正常渠道及时获得资金补充,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而民间借贷超高的利率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更是饮鸩止渴,不可能持续下去。正因为融资、再融资能力偏弱,中国债券市场的第一例违约发生在中小企业身上,并且不排除今后仍有这类问题引发违约的可能。

中小企业存量债券信用风险分析与评测

在“11超日债”违约之前,债券市场上出现的兑付危机事件或由担保公司代偿,或在政府主导下由银行或承销商替企业偿付,或者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偿还,最终避免了债项的实质性违约,因而普通投资者尚未遭受严重损失。这就使得投资者往往更多关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忽略个券的信用风险。

然而,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因所处行业、自身经营及其它因素导致债务偿还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不能一味指望政府、银行、承销商等兜底风险。超日违约打破了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加强了市场对信用违约事件增多的预期,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这种背景下,谁会成为下一个“超日”成为市场尤其关心的问题。

(一)关注展望为负面或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的投资级发债主体

从评级公司角度来看,较低的信用等级意味着偿债能力较弱,在不利环境下受到的冲击会更大,违约风险也相对较高。评级公司一般以BBB为分界,以上为投资级,以下为投机级。相较于投资级,投机级的违约概率更大。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投资级与投机级的分界级别可能更高,笔者认为AA-以下级别的主体均存在较大违约风险。

另一方面,评级展望是对中期可能发生的评级行动方向的观点。展望为负面意味着未来12-18个月里级别可能朝向不利方向变化,受评对象信用状况可能恶化。而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则意味着级别在未来3个月内可能作出调整。在考虑中小企业存量债券的信用风险时,评级公司将综合考虑发行人主体级别及评级展望。对于那些级别较低且展望为负面或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的发行人,尤其需要关注。

从发行人的级别分布来看,发债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信用级别集中在AA和AA-,除去已经违约的超日债,级别在AA-以下的债券有8只(图5)。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人信用等级则集中在BBB附近,BBB及以下的发行人共有201家(图6)。单从主体级别来看,违约更可能发生在这些级别较低的债券发行人上。进一步观察这209家发行人的级别展望,其中展望为负面的发行人有19家,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的发行人有1家。这意味着这20家较低级别的企业未来信用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相比其他较低等级的发行人,这类发行主体违约概率会更大。

(二)警惕已经发生亏损且所处行业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的发行人

从已发生的中小企业信用事件的原因来看,宏观及行业的不利冲击、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融资困难以及发生担保代偿等是主导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仍将对上述20家信用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发行主体抗风险能力形成制约。

1.行业风险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述20家信用状况较差的发行人所属行业多为夕阳产业或是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这些行业对宏观环境及产业政策依赖性较大。而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一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将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国家在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将导致部分行业生存更加艰难。因此,宏观经济弱势、行业不景气以及国家政策变化仍将对部分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等对外部需求依赖性较大的行业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行业景气度难有大幅提升;而一些外向型企业在主要出口国家经济回暖的条件下,经营形势有望得到改善;涉及“三公”消费或污染较大的企业受国家反腐政策、环保政策影响,行业环境依然较为严峻。此外,部分企业虽然所处行业前景较好,但由于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生存也比较艰难,例如生物医药业、信息技术业等。行业负面新闻对一些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禽流感、速生鸡等负面新闻对家禽业造成重大打击,部分企业甚至因此亏损或停产。

nlc202309020602

2.经营风险

经营能力是决定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在外部环境不利条件下,这一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促使企业健康、平稳发展,而经营能力较差的企业则在不利环境下处境更为艰难。上述20家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事实上已有12家企业经营出现亏损,其中有两家处于停产或歇业状态。此外,还有一家企业虽然尚未亏损,但因主营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也已经停产整顿。剩下的7家企业也都出现收入大幅下滑现象。从造成企业亏损或停产的原因来看,一半以上是因为行业环境较为恶劣从而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冲击;另外一部分则主要是企业在自身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中现金流持续净流出,或负债规模过度扩张,从而造成短期内资金压力和债务负担较重。此外,个别企业因涉及诉讼造成资产被查封,也造成了经营困难。

3.融资风险

融资能力同样影响企业信用风险。尽管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出台很多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格局短期仍难有明显改善。宏观经济放缓、企业经营恶化,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资源配置更倾向于风险较低的企业。上述20家中小企业可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普遍较低。而从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用途来看,这20家发行人中有7家发行人募集资金用途涉及置换或偿还银行贷款,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成本较高,在贷款期限内较难通过自身经营偿还银行贷款。另外一些发行人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事实上,在这20家发债人中,有3家已经出现贷款逾期支付而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形势极度恶化。

4.对外担保风险及其它风险

从对外担保情况来看,上述20家发行人中有6家企业对外担保额度较大、担保率较高。部分企业的对外担保率甚至超过90%。其中有一家发行人所担保的企业已经出现亏损,面临较大的或有风险。

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因素,部分企业因客户经营形势恶化而造成大规模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也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这些企业信用恶化的因素是多重的,行业背景和企业经营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那些已经发生亏损且所处行业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的企业违约概率更大,包括高档餐饮企业、污染问题较大企业以及所处行业竞争激烈而自身竞争力又较弱的企业等。就债项而言,由于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大多由担保、增信公司担保或由机构承诺全额回购,因此债项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小;而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没有担保或担保公司实力较弱,因此发生债项违约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其中尤其要关注那些付息日或兑付日临近的债券。

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中小企业债券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个别发行人出现信用违约事件正是用事实本身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提醒投资者谨慎、理性投资,以此抑制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增强市场健康发展的“免疫力”。然而,由于大量拥有国企背景和政府信用背书的债券仍未打破刚性兑付的怪圈,违约事件在产业债和城投债之间产生了非对称效应,与民营企业相关的产业债在风险溢价的上升中受到更大伤害,从而在债券市场中面临更加严重的挤压。债券市场资金的配置更加偏向于与政府相关的城投债,带来新一轮的债券市场扭曲。超日违约以来,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发债计划受阻。

这种艰难的处境显然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匹配的。早在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就已经超过4200万户,数量占比超过99%。作为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参与者,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缴纳税额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3。尤其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环保、生物科技、互联网等行业中,中小企业更成为主要力量,拥有超过65%的注册专利。可以说,很多中小企业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质,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理性投资者必须要意识到,11超日债违约仅仅属于个案,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全面恶化。同时,违约事件的发生也将进一步区分中小企业资质,一部分经营能力较差、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被淘汰,而那些信用资质较好的企业将更好地存活于市场上,增强经济活力。投资者应理性对待违约事件,不应一刀切地规避中小企业债券,而应增强风险识别能力,选择那些具有投资价值的债券进行投资。

注:

1.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等。

2. 数据来源:中诚信资讯。

3. 数据来源:,Lauren Hilgers,.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刘颖 孙惠玲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4

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 陈 文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对于系统性、流动性等方面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事实上,金融企业大多以经营信用为主业,声誉至关重要。雷曼等的倒闭对华尔街产生很大打击,对华尔街声誉的冲击更大。中国金融业在本次危机中可以说表现出色,声誉收获颇多,但声誉风险管理同样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监管部门均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誉风险管理对于我国信用担保行业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作为承接担保公司转移风险的担保公司更不能忽视声誉风险。

一、加强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声誉是担保公司多年发展积累的重要资源,是担保公司的生存之本,是维护良好的银担关系、客户关系等诸多重要关系的保证。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担保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需要。在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新形势下有些担保机构出现代偿困难甚至关门倒闭现象,对于整个担保行业来说,虽然是个案特例,但由于担保机构忽视系统性声誉风险管理,导致不少损害担保行业的总体声誉的言行有扩大化的生存之空间,削弱了社会对信用担保行业的信任度和期望值甚至动摇金融机构合作的信心。可见声誉风险对于信用担保行业危害相当严重。声誉因素比财务业绩更能提升或挫伤一家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对信用担保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是增强担保公司竞争优势的需要。

首先声誉风险有效管理是担保公司的生命所系,运营所在。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对于强化担保公司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担保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别切实提升声誉风险的管理水平,为持续稳健发展打下稳定的根基。其次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声誉风险管理直接关系着银行利益相关者及整个市场的信心,有助于提升担保公司的品牌信誉度等无形资产价值,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和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声誉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一)声誉风险的定义

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则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必须妥善管理的八大风险之一,“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银行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护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声誉风险是由于和担保公司有关的负面消息、宣传和流言引致客户流失,以及诉讼或盈利下降等事件在市场传播给担保公司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而导致的损失。

广义上看,任何现实发生了的给担保公司带来了较大损失的担保行业风险,都可能成为引发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的导火索。违规操作,触犯法律,甚至客户的不当行为均可导致对担保公司声誉的影响。

(二)声誉风险的特点

声誉风险相对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而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风险,有其独特的特点:

1、对声誉风险缺乏通行的界定和衡量的标准。包括新资本协议和美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指引》等都未对声誉风险进行相关的界定。银监会9月份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但定义还相对宽泛。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 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危机事件处理,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作用有限。

2、难以组织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担保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发生的部位可能是担保机构由内到外的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表现形式多样,不易界定,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和扩散性。难以通过常规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有一支遍布担保机构各部门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并赋予适当高的权限和具有高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内部的有效反应、对外的有效沟通,才能保证管理的效率。但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在实施上难度非常大,管理效率很难保障。

3、监管机构和媒体在声誉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监管机构是代表政府维护公众对担保体系信任的一种机制设计,并通过监管法规强制性地影响担保机构的行为,增强公众对担保公司的信任。比如,规范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对担保公司资本多的管理,促进合规经营等。因此,监管体系是否完善对声誉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另外,媒体是担保公司与银行、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媒体的态度对声誉风险的危害和处理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是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担保创新使声誉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各种复杂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的状况下,担保公司拓展生存空间,在积极配合银行创新担保产品创新。普通客户要么没有精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要么根本没有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分析的能力,理性的选择是与具有良好声誉的担保公司合作,即凭借担保公司声誉来选担保公司为其进行担保。可以说,好的声誉已经成为担保公司吸引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一件严重的声誉事件可能就使一家担保公司毁于一旦。

5、声誉风险危害性大。影响金融稳定。担保公司是经营信用,管理的风险的高风险行业,社会公众的信任是担保公司正常经营的社会心理基础。因为一家担保公司声誉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们对其“好坏”程度的评价。一旦出现声誉风险危机,将使公众产生不信任感,直接让人们

产生对担保公司的特征、能力、产品、服务以及行为的负面判断,在今后业务竞争中处处受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声誉也代表了机构的信用等级。如果一家担保公司遭受声誉风险,因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大受影响,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降低,综合反映了担保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招致监管部门更加严厉的监管及银行授信限制。

三、声誉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尽管担保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已经逐渐认识到声誉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上尚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声誉管理意识欠缺,缺乏对声誉风险危机的认识。担保公司声誉危机开始经常是很小的客户投诉或纠纷,一般不会引起银行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但常常出乎预料演变成大的危机事件,给人以措手不及的感觉。由于担保公司高管层对声誉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还缺乏深刻认识,还停留在孤立、片面地看待声誉管理的层面,尚未提升到系统性地建立规范的声誉危机管理体系,积极预防和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声誉危机的高度。同时存在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不少高管对声誉问题很少在意。即使一些公司有过声誉管理行为,但还比较粗放,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比较弱。员工们还不能深入贯彻、理解价值理念,从微处减少声誉风险因素。

(二)缺乏计量和考核方式及人才队伍。

由于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员工,难以通过风险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来实现;并且声誉风险往往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交叉存在、交互作用,更加难以计量和考核;而目前大多数信托公司又没有建立专职的声誉管理机构,难以形成合力统筹和督导。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对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缺乏与外界必要的沟通。

由于信托理财产品的设计比较专业,条款比较复杂,大多投资者其

实并不会仔细看这些条款,也不会深刻了解产品的各个细节,往往眼光局限在收益率上。可是“高风险才有高收益”,如果推介人员和营销人员没有明晰投资者的责任和风险,就会产生误会隔阂,破坏了信任基础,同时影响公司的声誉。

四、构建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声誉风险不仅具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和难于管理的风险,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已将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承担银行等金融机构转移信贷风险的担保机构,要有效防范声誉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声誉风险管理:

(一)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

声誉风险管理和品牌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何做好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在当今网络化时代尤为重要和必要。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归口管理,共同关注;标本兼治,适度外包;正面引导,积极应对。

1、归口管理,共同关注。即要求有一个归口部门做主管部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统筹和推动。与其他风险不同,声誉风险具有明显的衍生性特征,依附在其他的各类基础性风险之上,既与外部事件有关,更与经营、管理等各种内部行为有关,必须全行上下共同关注。

2、标本兼治,适度外包。治本是前提,要抓好声誉风险的管理,治本之道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基础性的风险管理要抓到位,经营效益和股东分红、员工收入、客户服务要抓到位,社会责任履行要抓到位,品牌建设要抓到位。对声誉风险的处臵可视为治标,当然也要做好。在声誉风险管理特别是媒体舆情的监测中,应当适度外包,因为这项工作太专业,自己做很可能会误事。在声誉风险的控制中,也可以适度借助外包的力量。

3、正面引导,勇于面对。在事前,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正面应对,必须用良好的强势品牌形象占据利益相关者的内心。正面的东西占满了,负面的东西就不太容易侵入。要注意善待媒体,发展和维护与媒体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旦遇到负面舆情和声誉事件,应当以积

极的心态冷静面对,抓住有利的时机,采用有效的方式,防患于未然,变坏事为好事。切不可消极回避,惊慌失措。

(二)构建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1、必须对声誉有更为积极的认识。声誉已经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样也是信用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可以使担保公司获得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担保公司有必要结合品牌建设,进行声誉评估与投资,提高专业、实力、监管合规、道德等方面的信任和声誉,加强内部协调和处理好外部传播关系,增强客户和员工的忠诚度,增加声誉资产的价值。

2、要培养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1)统一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只有建立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从上到下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这是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中,建立利于声誉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而短期化的激励机制正是本次危机中备受公众质疑和批评的指向之一。声誉建设不同于广告策划,不可能通过短期策划来实现,需要长期不断地投入。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只有关注长远利益,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关注诚信和道德,才可能投资声誉建设,将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处理转化为长期的、自觉的声誉建设。此外,在银行内部积极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其声誉风险意识,形成全员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把声誉风险管理根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2)倡导合规经营文化建设。依法合规经营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是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也是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从相关部门对近年来担保公司违规案件的通报看,担保公司违规经营问题甚多,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担保公司要通过加强合规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识别、监测、评估、报告合规风险,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和适当的惩戒措施,持续修订相关制度等,从而提高合规管理水平,避免声誉风险。

3、培养主体责任意识。建立系统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构是有效实施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首先,担保公司董事会作为声誉风险

管理的最高决策部门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完善公司治理,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建立与担保战略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使管理者、各部门、每位员工对声誉风险有具体的界定,对自身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对声誉风险的处理有足够了解。其次,各部门也需要有相应的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岗位,及时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本部门的声誉风险。并且这些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具有快速的反应和决策能力,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声誉事件,管理声誉风险。

4、加强声誉风险监管,尽快出台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也非常重要,监管部门应将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尽快出台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定期对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建立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对于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氛围、提高企业声誉风险意识、加强自律、改善公共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针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规,规范银行业务行为,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强化正面声誉传播。新闻媒体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 其对担保公司正面宣传与报道, 会大大提升担保公司稳健经营、绩效良好的形象。

(1)加强和媒体的沟通。媒体往往是声誉事件的媒介,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及时沟通、澄清事实,可以尽可能确保媒体对正面形象的关注。对声誉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减少猜疑,正确地引导舆论,及时修复不良影响,减小事件对银行业的危害。

(2)建立声誉风险危机预警机制, 强化危机管理。在声誉风险真正产生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出现,例如客户投诉增多、客户满意度下降……很多担保公司会轻视这一系列现象,或者不会将其与声誉风险联系起来,而误认为是操作风险等问题,更没有完整的风险预警机制来测度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担保公司应建立全面的预警机制,采用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声誉风险考核指标体系,从不同的方面考核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制定不同的划分范围,将声誉风险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受到的关注度也会不同,可分为轻度关注、中度关注、警惕类、高度关注等,做到将“大风险早发现早防范、小风险早处理早消除”。

(3)及时处理客户投诉。担保公司应对客户投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逐步建立完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编写切合本行实际的投诉处理操作手册,尽量缩短报告路线和处理时间,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路线清晰、操作性强,及时向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协商渠道,尽量减少消费者极端地将有关投诉诉诸司法途径或者媒体曝光的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担保公司在遭到客户投诉后,不是想办法尽力解决,而是想办法回避甚至抵赖,致使客户频频寻找媒体帮助,使得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表面上看,似乎这对担保公司而言没有什么损失,但实际上已损害了对其至关重要的声誉。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5

市场化背景下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阐述了信用销售的概念和两类信用销售风险,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信用销售风险状况及根源.笔者提出了降低或规避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对尚未建立规范信用管理制度的企业,应尽早开发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已构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应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信息,不断加以完善;通过构建和完善该系统,可以增强我国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率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 者:文学舟    梅强    徐文芹    WEN Xue-zhou    MEI Qiang    XU Wen-qin  作者单位:文学舟,徐文芹,WEN Xue-zhou,XU Wen-qin(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镇江,212013)

梅强,MEI Qiang(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镇江,212013)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2007, 17(2) 分类号:X915.4 关键词:企业    信用销售    信用销售风险    成因    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6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提高我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逐步建立我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代偿损失和风险控制激励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以下简称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是指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补助担保机构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而产生的风险损失,以及激励融资担保风险控制较好的担保机构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担保机构,是指在西藏自治区内依法设立,并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自治区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实际经营和依法纳税,且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标准的企业。

第二章 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及标准

第五条 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代偿损失补偿,即对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无偿补助。

(二)担保风险控制激励,即对担保风险控制较好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奖励。

第六条 担保代偿损失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后,在贷款到期时,被担保企业未能按贷款合同约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担保机构按担保合同代位偿还该贷款,经追偿后确认无法收回而形成的实际净损失。

代偿损失=(担保责任额-被担保企业已还贷款额)×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比例-反担保物变现额。

被担保企业已还贷款额包含企业偿还的银行贷款本息及担保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向企业追偿收回的资金。

代偿损失确认后,担保机构进行债务追偿追回的资金,应在以后的代偿损失中减除。

第七条 担保风险控制激励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担保机构严格按照自身制定的担保评估制度和反担保制度办理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且当年未发生代偿损失的(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财政厅指定的政策性担保业务除外),按当年日均贷款担保责任额的1%给予担保风险控制激励。

(二)担保机构当年发生代偿损失,但当年收取的担保收入总额在弥补代偿损失后仍有盈余的,按当年日均贷款担保责任额的0.5%予以担保风险控制激励。

年日均贷款担保责任额=∑(内每笔贷款担保责任额×内该笔贷款担保的实际担保天数)/365天。

第八条 代偿损失补偿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当年发生代偿损失的,按不高于代偿损失金额20%的比例予以补偿。

(二)对于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财政厅规定的贷款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尽职尽责履行风险控制责任后,经过自治区财政厅审核确认的,其代偿损失予以全额补偿。

第九条 单个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最高总额原则上不超过400万元。

担保机构获得的代偿损失补偿资金,应当全部用于补充风险控制准备金。

担保机构获得的担保风险控制激励资金,可按不超过20%用于担保体系建设,并转增实收资本;剩余部分用于补充风险控制准备金。

第十条 担保机构下列情形不属于担保风险补偿范围:

(一)担保机构或其从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及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而发生的担保业务。

(二)履约担保、注册担保、诉讼保全担保、工程担保等非融资类担保业务。

(三)担保机构或其从业人员没有证据证明已经尽职尽责履行风险控制责任而导致的担保风险损失。

第三章 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的申请、审核及下达

第十一条 申请担保风险补偿的担保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西藏自治区内依法设立,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00万元),经营担保业务在两年以上(含两年),并在财政部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登记备案。

(二)财务管理制度、风险责任准备金制度、担保评估制度、反担保制度、风险资产管理制度、债务追偿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按规定足额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及一般风险准备金。

(三)自觉接受财政、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季度和财务会计报告、担保业务统计报告。

(四)遵守敬业、诚信的基本准则,无违规失信记录。

(五)担保项目符合我区产业经济政策,对单个项目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超过本机构实收资本的20%;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金额占全部担保金额的70%以上。

(六)年日均贷款担保责任额原则上达到本机构实收资本的1.2倍(含1.2倍)以上,特殊情况可申请放宽条件。

(七)担保业务手续费在规定的范围内。

第十二条 已登记备案的担保机构,于每年3月底前按本办法规定申请上一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申请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时,应当 4 填制《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计算表》(见附件一),分别计算担保风险控制激励及代偿损失补偿额度。

第十三条 担保机构申请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公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信用等级证。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并说明风险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与金融机构合作协议、担保合同、金融机构贷款证明及相关出票证明。

(四)反担保合同、担保项目基本情况。

(五)总担保金额、当年新增担保额、期末在报责任余额、期间无代偿解除担保责任额、代偿损失情况(代偿损失需提供贷款银行收取代偿贷款的凭证)。

(六)《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申请表》(见附件二)及《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计算表》。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第一、三、四项材料应当提交原件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并按A4纸型制作,装订成册。

第十四条 担保机构申请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据实填报《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申请表》及《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计算表》,连同有关材料按一式两份,并附电子文件,在每年3月底前报经所在 地(市)财政局会同工信局审核签署意见后,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

区直担保机构直接向自治区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交申请。第十五条)自治区财政厅会同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担保机构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对于申报材料不全的,应当在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告知予以限期补正;过期未予补正,或者申报机构拒绝补正的,取消当年补偿资格。

第十六条审核工作结束后,自治区财政厅应当确定担保风险补偿金额,在2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下达到担保机构所在的地(市)财政局或者区直担保机构。地(市)财政局应当及时将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拨付给担保机构,不得截留或者滞留。

第四章 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的监督

第十七条 担保机构申请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所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如有违反,自治区财政厅将收回拨付的全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取消其3年内申请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的资格,并按国务院颁发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罚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担保机构收到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不得改变用途,未按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进行财务处理的,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可以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会同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措施

0 引言

随着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其影响至今为完全消失, 导致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出口信用风险。如何避免和减少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事件, 是当前中小型外贸企业和有关监管部门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贸企业一直认为国外的客户信用度高,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产生的影响至今还未消失,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出口信用风险。 从2010 年开始, 国外进口商“赖账”的事件频繁发生, 相关管理部门接到的出口报损案件一直增高不下,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遭遇了二十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出口信用风险危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合同坏账率将近五个百分点, 而国际平均水平保持在0.25%左右, 中国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坏账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近二十倍。 然而,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要出口业务的平均利润率低于合同坏账率。 目前,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对外出口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放账的方式, 国外的买家的付款期限一般在卖方交货后90 天, 有的长达120 天甚至是150 天。 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贸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更会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资金链产生强烈的破坏, 甚至使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2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国外进口商恶意拖欠货款

欧美银行业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因此严格控制了欧美进口商的信贷期限。 这样, 导致欧美进口企业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而有些进口企业试图将资金压力和风险转移给供应商, 企图较少自身的资金压力。然而,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都认为国外进口商信用度高, 通过各种手段赢得外国客户, 比如延长付款期限的时间。这样一种情况, 导致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生出口信用风险的概率提升, 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大幅度的增高, 从而造成中小型外贸企业出现资金链断接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二) 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广阔的海内外市场环境中, 规模较小,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抵抗能力不强, 又加上行业间的竞争激烈, 这样就给了国外不良进口商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而增加了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的概率。

(三) 没有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当前,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来防止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 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无法准确地对国外进口商的信用作出风险评估。

(四) 外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有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直接造成了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事件。 当前, 由于国家政策偏向, 放宽了对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 很多从事国内贸易的中小企业转向国际贸易, 这样的情况导致企业部分从业人员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不能有效地评估很防范出口信用风险。

(五)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缺乏

目前,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很少, 并且信用数据库容量不大, 经验不够丰富, 这样的情况导致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权威性, 不利于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 不能有效地发挥其防范、监控信用风险的能力。因此, 由于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有效地为外贸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国外企业信息, 导致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能以有效地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发生。

(六) 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 相关的国际贸易公约规则只是为了促进国际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并没有就一系列的信用欺诈行为作出相应的惩戒手段。相关管理部门对国际贸易之中产生的信用欺诈问题只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力, 而没有具体的具有惩罚性的法律法规。因此, 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信用欺诈的不良行为。

3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过于追求贸易量

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为了追求贸易量而忽视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从而导致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过于追求贸易量, 迁就客户的要求, 没有正确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是当前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 对老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有些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一些熟悉的老客户没有认真的进行信用风险分析, 只是在走个过场。但是,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十分复杂多变, 无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的资信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一旦出现老客户资兴状况发生改变的情况, 就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重要的损失。

(三) 过于保守谨慎

也有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为了防止出现坏账的情况, 在进行出口业务交易时, 只接受信用证交易, 这样会错失很多机会。保守谨慎是必要的, 但也要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有效地分析, 避免出现错失良机的情况。

4 针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解决措施

(一)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客户信用管理的实施中, 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小型外贸企业应该设置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应该包括:信用政策和折扣政策、信用标准和信用期限等, 从而规范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 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 应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状况划分等级, 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这样, 可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地管理, 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 注重结汇方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 结算方式应该包括付款时间和成本费用以及信用安全等方面。中小型外贸企业需要对出口业务和进口商的资信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相应的结算方式, 确保安全结算。

(三)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相关人员在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时, 应该定时与客户联系沟通, 督促客户及时付款。 另外, 相关从业人员还要做好付款日期到期之前的监控工作, 防止发生逾期未付货款的情况。同时, 如果发生逾期未付货款的情况, 相关业务人员应该采用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手段追收账款。

(四) 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做好信用管理工作, 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由于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对信用管理人员你的要求就比较严格, 管理人员需要掌握财务信息、法律和公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知识, 还需要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 企业在对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 要加强以上几个知识方面的培训, 从而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要避免或是减少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 就需要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对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加于防范。 这样, 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 同时, 企业的外贸从业人员也提高防范信用风险意识, 对传统观念进行相应的改变, 适应当前国际贸易复杂的大环境下的形势。

5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背景下,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出口信用风险。没有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良好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是直接导致企业受信用风险危机的因素。 因此, 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培养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是避免和减少企业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企业赊销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篇8

关键词:信用管理;风险

1 客户赊销价值评估

客户赊销价值评估主要体现在客户识别和客户选择。业务人员在开发客户和争取订单的过程中,往往基于开发业务的考虑,而忽视对客户的全面考察,在缺乏对客户信用了解的情况下贸然签约,或迫于竞争压力和开拓市场的急切心情,与信用不良客户签约。这种由于客户选择不当造成的不良应收账款占了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的绝大部分,因此,事前预防应是多数企业风险的控制重点。迈克尔.波特从产业的角度对客户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把客户选择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变量。他指出一个产业面临的客户群很少是同类的,不同客户可能要求不同的服务水准,期望着不同的产品质量和耐用程度,需要从推销材料中取得不同信息,以及由于获取、发展和维持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由于这些不同之处,客户选择—目标客户的选择—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变量。根据二八理论,在顶部的20%顾客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进行科学的客户选择是给企业带来盈利的很好的办法,而过多的非盈利客户或是价值不高的客户往往是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客户赊销价值评估指在实施交易前对客户预期收益的综合评判,其中预期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的经济收益;二是间接的非经济收入,例如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进入了某个特定的市场等。一般来说,赊销价值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利润水平。

主要从利润率和定货量两项指标来衡量。显然,利润率越高,吸引力就越大,企业可能的收益就越大,因此企业愿意提供优惠的赊销条件。定货量大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订货量的大小决定销售利润并且能有效降低企业库存,增加企业资金流转,我们通常给定货量大的客户以优惠的赊销条件。

(2)市场影响力。

包括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品牌效应是指交易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程度,尤其当企业处在品牌创立初期,如果一笔交易有利于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即使利润较低,或有一定风险,我们也愿意提供赊销。社会影响力则一般是指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或公益性活动,交易本身可能赢利不大,但是社会影响大,对企业来讲,收获的是影响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扩大市场。

2 赊销合同签订风险规避

(1)产品质量应写明具体标准,并在双方见证下对样品进行封存。部分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这就使得赊销具有很大风险,一旦客户据此进行拒付或者少付,企业将处于不利局面,而赊销款也很难顺利回收。

(2)付款条件和付款期限非常具体。在合同中双方应写明具体的付款方式或标准,并写明付款的具体日期,切忌采用“之后”等词汇,以免发货完成后客户根据付款条件和付款期限的漏洞进行拒付和拖欠。

(3)货物价款的约定一定要明确,除了注意要写明大写,而且要注明单位、货币种类等细节问题。有时在价格上,也会有一定的陷阱,比如在涉及到购买国外的产品时,对方的报价是未付关税的价格还是含税人民币价格,这些细节问题都应当在合同中写明。

(4)货物的交付要标明交付的方式,比如“代办托运”等方式,写明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表明了一种货物的风险转移,以免万一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引发纠纷。同时,运费的承担等问题也应当明确写明,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5)要约定合同如果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不要只使用比如“双方协商解决”等语句,应当明确加入比如“双方协商解决,若不能达成一致,则提交某某仲裁委员会仲裁或某某法院裁决”。在客户出现违约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据此追讨应收账款。

3 应收账款管理

(1)总量控制法。

应收账款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其流动性和规模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有很大影响,没有对总量的控制会出现各种问题。快速增长的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要求资金的流动性好,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因此一定要把应收账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之内。总量控制法可以应用于确定企业的总体赊销目标;防范销售决策风险;衡量各事业部或销售大区赊销管理工作。

(2)账龄管理法。

账龄管理法就是以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为基本数据,对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信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及时了解应收账款的详细情况,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监控,同时形成客户的付款记录。账龄管理法主要从账龄记录开始,进行账龄结构分析,设置账龄预警功能,根据账龄分析象限图法制定催账策略,并对账龄进行分级管理。

(3)应收账款外包管理。

上一篇: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时间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