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推荐5篇)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 篇1

一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恩格斯在本书一开头就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以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为标志,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在欧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说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在本书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思想理论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认为理性是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妄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理想社会。这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在本书第一章的结尾,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

二关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 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局限性。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展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

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且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

3、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4、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5、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6、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8、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

9、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以上这些设想,集中地表达了先进的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 篇2

一方面, 从内容表现上看, 科学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 扎根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就理论形式来说, 空想社会主义, 特别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影响较大, 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同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都是宣扬超阶级的理性论, 宣传唯心主义的天才决定论。第二, 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刚出于萌芽状态, 无产阶级还不能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第三,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其阶级状况导致了不成熟的理论。而要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还要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因此“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只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见解的根本缺陷是唯心史观, 他们主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绝对真理、正义的表现, 只要把它发现出来, 它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所以, 只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控制,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才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冲突进行深入的考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进而说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 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的辨证的, 它是区别空想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经济问题, 但是更确切的来说, 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人, 研究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剩余价值学说则为人们揭开资本主义的神秘面纱, 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二者的创立和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可能,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一切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 同样,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也决定了产品和阶级的分配、划分。探寻社会变革发展的最终原因, 不应当只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 而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消除社会弊病的手段, 不应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而应通过头脑从产生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正确反映。虽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的生产方式, 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 进而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 科学社会主义是这种实际冲突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 首先是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首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的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人占有形式为基础的, 生产社会化形成后, 生产资料和产品仍归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次, 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冲突。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社会生产上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再次,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 进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其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形成恶性循环。最后, 资本所有制形式的转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激烈冲突, 迫使资产阶级不断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采取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即托拉斯和资本主义国有化。无论转化为哪种形式, 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3、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

首先,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就要建立与现代生产力本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再次, 要实现社会主义变革, 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要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这一伟大变革完成之后, 也就消灭了阶级的自身, 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然而这一伟大变革, 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愿望, 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条件, 任何阶级的消灭都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是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

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革命, 夺取国家政权,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 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促进生产大发展, 消灭阶级, 使国家也归于消亡。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就是考察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性质, 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量子计算机:从空想到现实 篇3

10月9日,诺贝尔物理学奖答案揭晓,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塞尔日·阿罗什(SergeHaroche)教授以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大卫·维因兰德(DavidWineland)教授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他们两人的获奖理由是分别发明了测量和控制孤立量子系统的实验方法。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新闻稿中,两位获奖者的成就被称为“为实现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一时间,量子计算机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薛定谔的猫和诺贝尔奖

对于普通人来说,量子力学是个深不可测的概念。不过,随着最近几年科幻题材电影电视剧的风靡,“平行宇宙”、“平行世界”之类的词汇开始被频频提及,而它正是出自量子力学的相关概念。

想要了解什么是量子计算机,那么首先需要了解“薛定谔的猫”这个量子力学中的经典假设。

1935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设想出这样一个实验:一只猫被关进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箱子内事先放置好一个毒气罐,毒气罐的开关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核来控制。当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它会释放出一个粒子触发毒气罐的开关,这样毒气释放,猫就会被毒死。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在实验者没有开箱进行观测时,原子核处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状态,换言之,箱子里的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既生又死”这样的状态,但这正是量子力学研究的领域。量子力学针对的是在微观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在这一环境中,大家中学时候学习的经典物理学中的规律会突然失效,微观世界是由另一套自然法则在操控,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的理想实验中猫既能是活的也能是死的。

不过,一旦打开箱子,微观实现就会出现“崩塌”,原子核的状态就会确定下来,此时猫是生是死也随之揭晓答案。

长期以来,由于不能实际观测,量子力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之上,而缺乏实践的验证。然而,今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正是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各自通过精妙的实验,使“测量和操控量子系统成为可能”,让不打开箱子就能观察猫的生死变成了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也使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不再是空想的量子计算机

所谓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现信息处理的一项革命性计算技术。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当时他发现,分析模拟量子物理世界所需要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了经典计算机所能达到的能力,而用实验室中一个可控的量子系统来模拟和计算另外一个人们感兴趣的量子系统会非常高效,量子计算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经典计算机来说,其基本的数据单位就是一个比特,相对应的一个比特不是0就是1,而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一个比特可以同时表示0和1,这就意味着两个比特就能表示00、01、10、11四种状态。这样,只要有300个量子比特,其承载的数据就能是2的300次方,这将超过整个宇宙的原子数量总和。简而言之,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是目前经典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

前面的表述未免抽象,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目前最好的多核处理器能够解密150位的密码,如果想要解密一个1000位的密码,那么需要调用目前全球的计算资源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台量子计算机在几个小时内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在量子计算机面前,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密码也会变得不堪一击,这意味着互联网上将不再有秘密可言,人类需要重新设立一套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信息加密系统。

量子计算机的用处当然不只是破译密码,在大数据分析的时代,对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要求正变得愈来愈高,从语义识别到人工智能,都需要倚仗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才能完成,这也让业界对于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充满了期待。

不过,虽然理论上300个量子比特就能赋予计算机难以想象的运算能力,但现实与想象毕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尹章琦的介绍,估算大概需要至少一万个量子比特才能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因为我们需要对计算过程进行纠错,所以需要很多个物理比特才能获得一个可容错的逻辑比特。估计需要大概一千个逻辑比特运行Shor算法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那么物理比特至少要高一个量级,甚至可能要高两个量级”。尹章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商业化的未来

在学界还在探讨量子计算机可行性的时候,产业界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了实践。早在2001年,IBM就曾经成功实现利用7个量子比特完成量子计算中的素因子分解法。

2007年,加拿大的D-Wave公司就发布了号称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采用16位量子比特处理器的Orion(猎户座)。不过,Orion发布后迅速被业界泼了一盆冷水,业内人士称,Orion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只是具备了一些量子计算的特性。

去年,D-Wave卷土出来,发布了全新的产品——D-WaveOne,这一次它的处理器达到了128量子比特,比前代产品大大提升,一台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但是,由于D-Wave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学术界无法得知关于其产品的更多信息,质疑之声再起,因为目前能够实现10量子比特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即便质疑不断,D-Wave还是成功拿到了第一张订单,外国媒体报道,美国知名的军备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已经购买了D-Wave的产品并且将其用在一些复杂的项目上,比如F-35战斗机软件错误的自动检测。

不仅如此,D-Wave还在今年10月得到了来自贝索斯以及美国中情局下属投资机构In-Q-Tel总计3000万美元的投资。贝索斯的投资逻辑显而易见,随着现实世界的不断互联网化,他的野心自然是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亚马逊积累的海量数据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而量子计算机正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在D-Wave大出风头的同时,老牌巨头IBM也不甘落后,今年2月,IBM宣布在量子计算领域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新的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初步计算中减少数据错误率,同时在量子比特中保持量子机械属性的完整性。

IBMTJ沃森研究中心的物理信息主管MarkKetchen表示,IBM目前已具备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栅电极状态的能力,“一旦数据差错降低到足够小,我们就能把许多栅电极组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个完美的量子位,这表明我们已经拿到了入场券,并可以开始真正制造一些东西了。”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 篇4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

恩格斯在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描绘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通过阅读本书,使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

二 关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 篇5

想想自己年少时,常常对牛顿、爱因斯坦那些科学家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心驰神往。我们时而对爱因斯坦的卓越才华惊叹不已,时而又立志要向牛顿一样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童年就这样,伴着那些科学家的故事,给梦想涂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为什么那些科学家的故事有如此功效呢?科学家故事到底可以传递给学生什么呢?

科学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事实上,科学家故事等科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妙用”的效果,众多老师是早有体会的。三四年前,一位大学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本《物理学史》。当我问他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时,他笑嘻嘻地说:“好给学生吹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其实一直也在用“科学家故事”,当然主要目的是“闲谈”,以此来增强自身教学的趣味性。但科学家故事仅仅是有趣吗?答案显然不是。有很多科学家故事对大家来说,似乎还

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要么对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要么就是囫囵吞枣,尚未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

去年,我一个朋友备战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一种焦急的状态下,迫切地让我帮忙。帮什么呢?让我帮她查找安培发现安培力的历史材料。其实在找我之前,为这事,她已经花费了不少力气。我初步猜想我朋友想找安培发现安培力的历史,主要还是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如果用现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比照,它应该属于第二维——“过程与方法”。显然,我的这位朋友向前进了一步。但我觉得她还可以再向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对科学家故事的教育功能进行升级。

科学家故事包括科学家的生平、科学家的生活故事、科学家做的实验(如伽利略斜面实验)、确立概念的历程,发现规律过程等等。这些都可以映射出科学家的才华、品质、社会责任感,可以折射出科学研究始终所需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情怀。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家的生活趣事、贡献成果上,可以更多地提及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的历程。其实,那些科学家的故事折射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情怀更加显著。诸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伦琴发现X射线,开普勒因8′之差发现开普勒三定律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东西大抵教是教不出来,只能熏陶。通过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沁入到科学文化的深海中去自然习得。从众多的科

学故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和专业品质,而这些东西正是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学生迫切需要的。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教材编写者不可能在教材中写入太多的物理学史和科学家故事。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从教育价值出发去筛选、挖掘科学家故事。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中,涉及不少的科学家。有科学家的地方就有科学家故事。有科学家故事的时候,就有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土壤。

我们在筛选科学家故事内容时,不仅要选取强调科学家对科学的爱好、浓厚兴趣和迷恋感情,勤奋不息的好学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实干性格的故事;也应选取那些强调科学家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服膺真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的故事。长远来看,或许后者更重要!

上一篇:护理安全概念下一篇:在广告公司暑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