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精选8篇)

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 篇1

1、资金运动的经济内容:

①资金筹集。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是投资的必要前提。

②资金投放。投资是资金运动的中心环节。

③资金耗费。资金的耗费过程又是资金的积累过程。

④资金收入。资金收入是资金运动的关键环节。

⑤资金分配。资金分配是一次资金运动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次资金运动过程开始的前奏。

2、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①企业与投资者和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②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往来客户之间的财务关系。

③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

④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3、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筹资管理。②投资管理。③资产管理。

④成本费用管理。⑤收入和分配管理。

4、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

①涉及面广。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

②灵敏度高。财务管理能迅速提供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③综合性强。财务管理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工作质量。

5、财务管理目标含义: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凝聚作用。

④考核作用。

6、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①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③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

7、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①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利润最大化。

③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④股东财富最大化。

⑤企业价值最大化。

8、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优点:

①它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②它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

③它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④它不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且考虑了债权人、经理层、一般职工的利益。

9、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缺陷:

①公式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未来各年的企业报酬和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是很难预计的,预计中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因而很难作为对各部门要求的目标和考核的依据。

②企业价值的目标值是通过预测方法来确定的,对企业进行考评时,其实际值却无法按公式的要求来取得。如果照旧采用预测方法确定,则实际与目标的对比毫无意义,业绩评价也无法进行。因此它在目前还是难以付诸实行的理财目标。

10、财务管理的原则:

①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②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③成本效益原则。

④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⑤分级分口管理原则。

⑥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11、简述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①财务活动中的风险是指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

②要求收益与风险相适应,风险越大,则要求的收益也越高。

③都应当对决策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权衡,项目适当地搭配起来,分散风险,做到既降低风险,又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12、财务管理的环节主要有:

①财务预测。

②财务决策。

③财务计划。

④财务控制。

⑤财务分析。

13、财务预测环节的工作步骤:

①明确预测对象和目的。

②搜集和整理资料。

③选择预测模型。

④实施财务预测。

14、财务决策环节的工作步骤:

①确定决策目标。

②拟定备选方案。

③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15、财务计划环节的工作步骤:

①分析主客观条件,确定主要指标。

②安排生产要素,组织综合平衡。

③编制计划表格,协调各项指标。

16、财务控制环节的工作步骤:

①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责任。

②确定执行差异,及时消除差异。

③评价单位业绩,搞好考核奖惩。

17、财务分析环节的工作步骤:

①搜集资料,掌握情况。

②指标对比,揭露矛盾。

③因素分析,明确责任。

④提出措施,改进工作。

18、财务分析的方法:

①对比分析法。

②比率分析法。

③因素分析法。

19、财务管理环节的特征:

①循环性。

②顺序性。

③层次性。

④专业性。

20、企业总体财务管理体制研究的问题:

①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

②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③建立成本开支范围制度。

④建立利润分配制度。

21、“两权三层”管理的基本框架:

①对于一个理财主体来说,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不同的权限,要进行分权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两权”。

②按照公司的组织结构,所有者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分别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其中包括财务经理)来实施,进行财务分层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三层”。

22、“两权三层”管理的内容:

①股东大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主要目标,实施重大的财务战略,进行重大的财务决策。

②董事会:着眼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实施具体财务战略,进行财务决策。

③经理层: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着眼于企业短期经营行为,执行财务战略,进行财务控制。

2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研究的问题:

①资金控制制度。

②收支管理制度。

③内部结算制度。

④物质奖励制度。

24、企业财务处的主要职责:

①筹集资金。

②负责固定资产投资负责。

③营运资金管理。

④负责证券的投资与管理。

⑤负责利润的分配。

⑥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25、企业会计处的主要职责:

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②按照内部管理的要求编制内容会计报表。

③进行成本核算工作。

④负责纳税的计算和申报。

⑤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护企业财产。

⑥办理审核报销等其他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第二章 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的价值

1、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

①要正确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产生原因。

②要正确认识资金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

③要合理解决资金时间价值的计量原则。

2、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的必要性:

①资金时间价值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考核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资金时间价值问题,实际上是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问题。

②资金时间价值是进行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决策的重要条件。资金时间价值揭示了不同时点上所收付资金的换算关系,这是正确进行财务决策的必要前提。

3、年金的含义:是指一定期间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年金的种类:

①每期期末收款、付款的年金,称为后付年金,即普通年金。②每期期初收款、付款的年金,称为先付年金,或称即付年金。

③距今若干期以后发生的每期期末收款、付款的年金,称为递延年金。

④无期限连续收款、付款的年金,称为永续年金。

4、投资决策的类型:

①确定性投资决策。

②风险性投资决策。

③不确定性投资决策。

5、投资风险收益的计算步骤:

①计算预期收益。

②计算预期标准离差。

③计算预期标准离差率。

④计算应得风险收益率。

⑤计算预测投资收益率,权衡投资方案是否可取。

第三章 筹资管理

1、企业筹资的具体动机有:

①新建筹资动机。

②扩张筹资动机。

③调整筹资动机。

④双重筹资动机。

2、筹资的原则:

①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努力提高筹资效果。

②周密研究投资方向,大力提高投资效果。

③适时取得所筹资金,保证资金投放需要。

④认真选择筹资来源,力求降低筹资成本。

⑤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保持适当偿债能力。

⑥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以上各项可概括为:合理性、效益性、及时性、节约性、比例性、合法性六项原则。

3、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①政府财政资金。

②银行信贷资金。

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④其他企业单位资金。

⑤民间资金。

⑥企业自留资金。

⑦外国和港澳台资金。

4、企业的筹资方式有:

①吸收直接投资。

②发行股票。

③企业内部积累。

④银行借款。

⑤发行债券。

⑥融资租赁。

⑦商业信用。

5、金融市场的含义: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借助于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①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

②信用工具。

③调节融资活动的市场机制。

6、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①金融市场是一资金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②金融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市场,也可以是无形的市场。

7、资本金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是各种投资者以实现盈利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用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承担有限民事责任而投入的资金。

资本金的筹集方法:

①实收资本制。

②授权资本制。

③折衷资本制。

8、企业资本金的管理原则:

①资本确定原则。

②资本充实原则。

③资本保全原则。

④资本增值原则。

⑤资本统筹使用原则。

9、建立资本金制度的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所有者权益。

②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④有利于正确计算企业盈亏,合理评价企业经营成果。

10、销售百分比法的含义:是根据销售额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预测各项目短期资本需要量的方法。

销售百分比法的优点:能为财务管理提供短期预计的财务报表,以适应外部筹资的需要,且易于使用。

销售百分比法的缺点:但在有关因素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必须相应地调整原有的销售百分比。

11、吸收投入资本主要形式:

①现金投资。

②实物投资。

③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投资。

④土地使用权投资。

12、吸收投资的程序:

①确定筹资数量。

②物色投资单位。

③协商投资事项。

④签署投资协议。

⑤取得所筹集的资金。

13、筹集非现金投资的估价:

①流动资产的估价。

②固定资产的估价。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

14、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

①能够增强企业信誉。

②能够早日形成生产经营能力。

③财务风险较低。

吸收投入资本的缺点:

①资本成本较高。

②产权清晰程度差。

15、普通股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①普通股股东享有公司的经营管理权。

②普通股股利分配在优先股之后进行,并依公司盈利情况而定。

③公司解散清算时,普通股股东对公司剩余财产的请求权位于优先股之后。

④公司增发新股时,普通股股东具有认购优先权,可以优先认购公司所发行的股票。

16、优先股的优先权利表现在:

①优先获得股利。

②优先分配剩余财产。

17、股票的发行程序:

一、公司设立发行原始股的基本程序:

①发起人议定公司注册资本,并认缴股款。

②提出发行股票的申请。

③公告招股说明书,制作认股书,签订承销协议。

④招认股份,缴纳股款。

⑤召开创立大会,选举董事会、监事会,办理公司设立登记,交割股票。

二、公司增资发行新股的基本程序:

①作出发行新股的决议。

②提出发行新股的申请。

③公告招股说明书,制作认股书,签订承销协议。

④招认股份,缴纳股款,交割股票。

⑤改选董事、监事,办理变更登记。

18、股票发行的具体方法:

①有偿增资。

②无偿配股。

③有偿无偿并行增股。

19、股票发行、流通的规范化:

①总的说来,建立股份制,发行古片,发展股票市场,必须在规范化上下工夫,要制止“变形”,“走样”,反对降低标准。

②对建立股份制,发行股票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

③坚持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④对股票的收益,过去同时使用股息、红利两个提法,有的规定既给固定股息,又分红利,有的还规定股息打进成本,红利从利润中开支。

⑤我国股份制企业中内部职工持股的甚多,曾经存在许多混乱现象,造成利益分配上过分向个人倾斜。

20、发行股票筹资的优点:

①能提高公司的信誉。

②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偿还。

③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

④筹资风险小。

发行股票筹资的缺点:

①资本成本较高

②容易分散控制权。

21、办理银行借款的程序:

①企业提出申请。

②银行进行审批。

③签订借款合同和协议书。

④企业取得借款。

⑤企业偿还借款。

22、向银行借款需要附带的信用条件:

①信贷额度。

②周转信贷协议。

③补偿性余额。

④按贴现法计息。

23、银行借款的优点:

①筹资速度快。

②筹资成本低。

③借款弹性好。

银行借款的缺点:

①财务风险较大。

②限制条件较多。

③筹资数额有限。

24、企业发行债券的基本程序:

①作出发行债券的决议。

②提出发行债券的申请。

③公告企业债券募集办法。

④委托证券经营机构发售。

⑤发售债券,收缴债券款,登记债券存根簿。

⑥按期还本付息。

25、发行债券筹资的优点:

①资本成本较低。

②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③可保障控制权。

发行债券筹资的缺点:

①财务风险高

②限制条件多

③筹资额有限。

26、经营租赁的特点:

①出租的设备一般由租赁公司根据市场需要选定,然后再寻找承租企业。

②租赁期较短,短于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在合理的限制条件内承租企业可以中途解约,这在有新设备出现或租赁设备的企业不再需用时,对承租人比较有利。

③设备的维修、保养由租赁公司负责。

④租赁期满或合同中止以后,出租资产由租赁公司收回。经营租赁比较适用于技术过时较快的生产设备。

27、融资租赁的特点:

①出租的设备由承租企业提出要求购买或者由承租企业直接从制造商或销售商那里选定。

②租赁期较长,接近于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在租赁期间双方无权取消合同。

③由承租企业负责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保险,承租企业无权拆卸改装。

④租赁期满,按事先约定的方法处理设备,包括退还租赁公司,继续租赁,企业留购,即以少的“名义货价”买下设备。通常采用企业留购办法,这样,租赁公司也可以免除处理设备的麻烦。

28、融资租赁的基本程序:

①选择租赁公司,提出委托申请。

②选择租赁设备,探询设备价格。

③签订购货协议。

④签订租赁合同。

⑤交货验收。

⑥结算货款。

⑦投保。

⑧交付租金。

⑨合同期满处理设备。

29、租赁筹资的优点:

①能迅速获得所需资产。

②租赁筹资限制较少。

③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

④到期还本负担轻。

⑤税收负担轻。

⑥租赁可提供一种新的资金来源。

租赁筹资的缺点:资本成本高。

30、企业之间商业信用的形式:

①应付账款。(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展期信用)

②商业汇票。

③票据贴现。

④预收货款。

31、商业信用的优点:

①筹资便利。

②限制条件少。

③有时无筹资成本。

商业信用的缺点: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如果取得现金折扣,则时间更短;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则须付出很高的筹资成本。

32、资本成本的含义: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又称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内容。

资本成本的性质:

①资本成本是资本使用者向资本所有者和中介人支付的占用费和筹资费。

②资本成本具有一般产品成本的基本属性,又有不同于一般产品成本的某些特性。

③资本成本同资金时间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3、资本成本的作用:

①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筹资方案的依据。

②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主要经济标准。

③资本成本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最低尺度。第四章 流动资金管理

1、流动资金的特点:

①流动资金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②流动资金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

③流动资金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2、流动资金管理的意义:

①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可以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②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3、流动资金管理的要求:

①既要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又要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②管资金的要关资产,管资产的要管资金,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

③保证资金使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坚持钱货两清,遵守结算纪律。

④流动资金只能用于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其他开支。

4、现金管理的要求:

①钱账分管、会计、出纳分开。

②建立现金交接手续,坚持查库制度。

③遵守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

④遵守库存现金限额。

⑤严格现金存取手续,不得坐支现金。

5、现金的使用范围:

①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津贴。

②支付给个人的劳务报酬。

③根据规定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④支付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⑤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⑥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⑦结算起点以下的小额收支。

⑧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6、应收账款的功能:

①增加产品销售的功能。

②减少产成品存货的功能。

7、信用政策的含义:是企业根据自身营运情况制定的有关应收账款的政策。

信用政策的内容构成:

①信用标准。

②信用期限。

③现金折扣。

④收账政策。

8、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包括的内容:

①调查客户信用状况。

②评估客户信用状况。

③催收应收账款。

④预计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金。

9、存货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的功能:

①储存必要的原材料,可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②储备必要的在产品,有利于组织均衡、成套性的生产。

③储备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产品销售。

10、管好存货的意义:

①对存货进行管理,可以向各职能部门和各级单位提供管理信息。

②只有通过存货管理,才能实现存货效益最大化。

③存货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1、存货成本包括:

①采购成本。

②订货成本。

③储存成本。

12、核定存货资金定额的要求:

①保证生产经营的合理需求,节约使用流动资金。

②存货资金计划指标应当同产销计划指标及其他计划指标保持衔接。

③要有科学的计算根据,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④核定存货资金定额工作还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13、实行存货归口分级管理主要的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各职能部门、各级单位和职工群众管好用好存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存货管理同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财务部门面向生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把存货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整个流动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4、各项材料资金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制定采购计划,搞好供需平衡,安排采购资金。

②确定最佳采购批量。

③对企业全部材料实行分类管理。第五章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1、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周转特点:

①使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双重存在。

②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性和回收的分散性。

③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是分别进行的。

2、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①原始价值。

②重置价值。

③折余价值。

3、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护固定资产完整无缺,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改进固定资产利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效果,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加产品产量,开拓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而且可以节约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以有限的建设资金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这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

②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果。

③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

④正确结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有计划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⑤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

5、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特点:

①投资数额大。

②施工期长。

③投资回收期长。

④决策成败后果深远。

6、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的要求:

①搞好固定资产的清查。

②以企业确定的生产任务为根据。

③要同挖潜、革新、改造和采用新技术结合起来。

④要充分发动群众,有科学的计算依据。

7、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可行性预测的内容:

①测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②拟定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方案。

③预测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效益。

④进行项目投资决策。

⑤提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概算和筹划资金来源。

8、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的构成:

①初始现金流量。

②营业现金流量。

③终结现金流量。

9、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决策只所以要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现金流量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有两方面原因:

①采用现金流量有利于考虑时间价值因素。

②采用现金流量才能使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10、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①新增固定资产,要参加验收。

②调出固定资产,要参加办理移交。

③报废固定资产,要参加鉴定清理。

④清查固定资产,要到现场查点实物。

11、商誉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有形资产一定的情况下,能得到高于正常投资报酬所形成的价值。

商誉的特性:

①商誉是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一项价值。

②商誉不能与企业分开而独立存在,不能与企业可确认的资产分开销售。

③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能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而只是超过企业可确指的各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价值。

12、无形资产的特点:

①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②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③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六章 对外投资管理

1、企业对外投资的含义:就是企业在满足其内部需要的基础上仍有余力,在内部经营的范围之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向其他单位进行的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

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①企业扩张的需要。

②完成战略转型的需要。

③资金调度的需要。

④满足特定用途的需要。

2、长期投资的目的:

①为保证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规模的扩大,进行控股投资。

②为保证本企业原材料供应或者扩大市场等,以实物、技术等作为投资条件,与其他企业联营。

③将陆续积攒起来的大笔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和其他财产。

3、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①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

②对外投资风险。

③对外投资成本。

④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

⑤筹资能力。

⑥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⑦对外投资环境。

4、债券投资的特点:

①从投资时间来看,不论长期债券投资,还是短期债券投资,都有到期日,债券必须按期还本。

②从投资种类来看,因发行主体身份不同,分为国家债券投资、金融债券投资、企业债券投资等。

③从投资收益来看,债券投资收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常是事前预定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级市场上投资的债券。

④从投资风险来看,债券要保证还本付息,收益稳定,投资风险较小。

⑤从投资权利来看,在各种投资方式中,债券投资者的权利最小,无权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只有按约定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5、债券投资决策:

一、是否进行债券投资的决策:

①债券投资收益率的高低。

②债券投资的其他效果。

③债券投资的可行性。

二、债券投资对象的决策:

①债券的信誉。

②企业可用资金的期限。

三、债券投资结构的决策:

①债券投资种类结构。

②债券到期期限结构。

6、股票投资的含义:是企业通过认购股票成为公司股东并获取股利收益的投资。股票投资的特点:

①从投资收益来看,股票收益不能事先确定,具有较强的波动性。

② 从投资风险来看,债券投资按事先约定还本付息,收益较稳定,投资风险较小,股票投资因股票分红收益的不肯定性和股票价格起伏不定,成为风险最大的有价证券。

③从投资权利来看,在各种投资方式中,股票投资者的权利最大(优先股除外),投资者作为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7、股票投资决策要点:

①是否进行股票投资的决策。

②股票投资对象的决策。

③股票投资时机的决策。

④股票投资结构的决策。

8、基金投资的含义:是一种金融信托方式,它由众多不同的投资者出资汇集而成,然后交给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专业投资机构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产业和金融证券领域,获得的收益按基金证券的份额平均分配给投资者。投资于投资基金的行为叫基金投资。

基金的特点:

①基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②基金投资只需支付少量的管理费用,就可获得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③基金种类众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类型的基金。

④基金的流动性好,分散风险功能强。

9、企业进行信托投资的业务种类和操作方式:

①委托代理投资。

②信托存款投资。

③委托贷款投资。

10、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类型:

①金融远期。

②金融期货。

③金融期权。

④金融互换。

11、总体风险特征:

①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表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②信用风险,也叫履约风险,即交易伙伴践约风险。

③流动性风险,指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

④法律风险,指由于立法滞后、监管缺位、法规制定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不及或监管见解不尽相同、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故意游离与法律管制的设计动因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产生的风险。

12、个别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①金融远期合约的投资风险。远期合约最大的特点是既锁定风险又锁定收益。

②金融期货合约的投资风险。与远期合约相反,金融期货合约在风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风险与收益的完全放开。

③金融期权合约的投资风险。合约交易双方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是金融期权合约特有的风险机制。

④金融互换合约的投资风险。在风险收益关系的设计上,金融互换合约类似与金融远期合约,即对风险与收益均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但其灵活性要大于远期合约。

13、收购与兼并的联系:

①基本动因相似。

②都以企业产权为交易对象,都是企业重组的基本方式。

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①在兼并中,被兼并企业的法人实体不复存在;而在收购中,被收购企业可仍以法人实体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

②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新的所有者和债权债务的承担者,是资产、债权、债务的一同转移;而在收购中,收购企业是被收购企业的新股东,以收购出资的股本为限承担被收购企业的风险。

③兼并多发生在被兼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生产经营停滞或半停滞之时,兼并后一般需调整其生产经营、重新组合其资产;而收购一般发生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产权流动比较平和。

14、并购投资的目的:

①谋求管理协同效应。

②谋求经营协同效应。

③谋求财务协同效应。

④实现战略重组,开展多元化经营。

⑤获得特殊资产。

⑥降低代理成本。

15、价值评估的含义:指买卖双方对标的(股权或资产)购入或****作出的价值判断。

价值评估对并购的意义:

①从并购的程序开,一般非为三个阶段:目标选择与评估阶段、准备计划阶段、公开或协议并购实施阶段。

②从并购的动机上看,并购方一般是为了谋求管理、经营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实现战略重组,开展多元化经营,获得特殊资产以及降低代理成本等,但在理论上只要价格合理,交易总是可以达成的。

③从投资者角度看,无论是并购方的股东还是目标企业的出资人,均希望交易价格有利于己方。

16、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①市盈率模型法。

②股息收益折现模型法。

③贴现现金流量法。

④Q比率法。

⑤净资产账面价值法。

17、应用市盈率模型法对目标企业估值的步骤:

①检查、调整目标企业近期的利润业绩。

②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

③选择标准市盈率。

④计算目标企业的价值。

18、并购投资的支付方式:

①现金收购。

②换股。

③金融机构信贷。

④卖方融资(推迟支付)。

⑤杠杆收购 第七章 成本费用管理

1、成本费用的作用:

①成本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耗费的工具。

②成本费用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③成本费用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是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杆。

④成本费用是制订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依据。

2、成本费用的含义:就是对企业进行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成本费用管理的意义:

①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是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

②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③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为国家积累资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3、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正确区分各种支出的性质,严格遵守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②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消耗同生产成果的关系,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最佳结合。

③正确处理生产消耗同生产技术的关系,把降低成本同开展技术革新结合起来。

4、成本预测的内容:

①新建和扩建企业的成本预测,即预测该项工程完工投产后的产品成本水平。

②确定技术措施方案的成本预测,即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采取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措施,为选择最佳方案而进行的成本预测。

③新产品的成本预测,即预测企业从未来生产过的新产品经过试制投产后必须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成本水平。

④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产品的成本预测,即根据计划的产销情况和计划财务的增产节约措施,预测原有产品成本比上年可能降低的程度和应当达到的水平。

5、成本预测的步骤:

①根据企业的经营总目标,提出初选的目标成本。

②初步预测在当前生产经营条件下成本可能达到的水平,并找出与初选目标成本的差距。

③目标成本的分解,作为各部门、各单位制定成本方案的基础。

④各部门、各单位提出各种降低成本方案。

⑤对比、分析各种成本方案的经济效果。

⑥选择成本最优方案并确定正式目标成本。

6、目标成本的预测方法:

①制定初选目标成本。

②成本初步预测。

③目标成本的分解。

④各部门、各单位提出各种成本降低方案。

⑤对比、分析各种成本方案的经济效果。

⑥选择成本最优方案并确定正式目标成本。

7、成本计划的作用:

①成本计划是组织群众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有效手段。

②成本计划是建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基础。

③成本计划是编制其他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8、成本计划的内容:

①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②全部产品成本计划。

③期间费用预算。

9、编制成本计划的要求:

①要以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为依据。

②要同企业其他计划指标紧密衔接。

③要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10、编制成本计划的步骤:

①在广泛收集和认真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预计和分析上期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②进行全厂成本计划指标的初步预测,确定计划期的目标成本,并拟定和下达各车间、各部门的成本控制指标。

③各车间、各部门发动群众讨论成本控制指标,编制各单位的成本计划或费用预算,制定增产节约的保证措施。

④财务部门审核各单位的成本计划或费用预算,进行综合平衡和汇编全厂的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

11、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①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②执行标准。

③确定差异。

④消除差异。

⑤考核奖惩。

12、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只能对其可控成本负责。可控成本应符合的条件:

①责任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②责任中心能够对成本进行计量。

③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

13、采购成本的控制:

一、严格控制材料消耗数量:

①改进产品设计,采用先进工艺。

②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实行限额发料制度。

③控制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材料损耗。

④同收废旧材料,搞好综合利用。

二、努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①严格控制材料购买价格。

②加强材料采购费用管理。

③合理采用新材料和廉价代用材料。

14、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控制: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都属于综合性费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项目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很广,大部分开支不与生产量成比例变动。

①实行费用指标分口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单位。

②制定费用定额,按月确定费用指标。

③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日常开支。

15、控制费用的日常开支,一般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①采用费用手册,实行总额控制。

②建立必要的费用开支审批制度。

③建立必要的费用报销审核制度。

16、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特点:

①综合性。

②可比性。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缺点:

①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界限不易划清。

②它只反映可比产品成本不能反映成本指标的全貌,无法评价企业全面的成本管理工作。

③由于只评价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因此在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分摊费用时,往往人为地使可比产品少负担一些,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成本降低指标的准确性。第八章 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

1、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

①价格与销售量。

②销售退回。

③销售折扣。

④销售折让。

3、销售收入管理的意义:

①销售收入是企业补偿生产经营耗费的资金来源。

② 销售收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是企业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

③加强销售收入管理,可以促使企业了解市场变化。

④销售收入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

4、销售收入管理的要求:

①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分析,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②根据市场预测,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好生产和销售,保证销售收入的实现。

③积极处理好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销售收入预测的程序:

①确定预测对象,制定预测规划。

②搜集、整理有关 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

③根据预测对象,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提出数学模型,对销售情况作出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

④分析预测误差。

⑤评价预测效果。

6、编制销售计划的要求:

①编制销售计划要以明确的经营目标为前提。

②编制计划要做到全面性、完整性。

③编制计划要充分估计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要留有余地。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低或过高,既要防止冒进,也要防止保守。

7、销售收入的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推销手段,认真执行销售合同,扩大产品销售量,完成销售计划。

②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③及时办理结算,加快货款回收。

④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8、合理定价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①管好价格,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

②管好价格,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③管好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各项财务收支的情况。

④管好价格,不仅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稳定市场和安定人民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9、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以国家有关产品定价的法令、规定和条理为依据,严格掌握企业自行定价产品的范围。

②以产品价值为基础,使产品价格基本上符合产品的价值。

③遵守价格政策,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④坚持按质论价,注意相关产品的比价关系。

⑤根据供求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价格。

10、利改税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把原来的工商税按照纳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

②开征资源税,以调节由于自然资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和合理利用国家自然资源。

③征收国家企业所得税。

④对大中型企业,除征收所得税外,还要征收调节税。

⑤恢复和开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四种地方税。

⑥企业留用利润要建立五项基金,即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11、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全局观念,兼顾各方利益。

②统一分配制度,严格区分税利。

③参照国际惯例,规范分配程序。

12、股份制企业利润分配的特点:

①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②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尽可能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③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当考虑到企业未来对资金的需求以及筹资成本。

④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当考虑到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13、股利政策的含义: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

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法律因素:

①资本保全的约束。

②企业积累的约束。

③企业利润的约束。

14、公司自身因素包括:

①现金流量。

②举债能力。

③投资机会。

④资金成本。

15、股利政策的类型:

①剩余股利政策。

②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③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

④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6、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步骤:

①根据选定的最佳投资方案,确定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额。

②按照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确定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权益资本的数额。

③税后净利润首先用于满足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权益资本的数额。

④在满足投资需要后的剩余部分用于向股东分配股利。

17、股利的发放程序:

①宣布日。就是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并由董事会宣布发放股利的日期。

②股权登记日。是有权领取本期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

③除息日。是指除去股利的日期,即领取股利的权利与股票分开的日期。

④股利发放日。也称付息,是将股利正式发放给股东的日期。第九章 企业的设立、购并、分立与清算

1、独资企业特点:

①只有唯一一个出资者。

②出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③独资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一般简言,独资企业的收益纳入其他收益一并计算交纳个人所得税。

2、独资企业的优点:

①结构简单。

②容易开办。

③利润独享。

④限制较少。

独资企业的缺点:

①出资者负有无限偿债责任。

②筹资困难,由于个人的财力有限,企业往往会因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筹资障碍。

3、合伙企业的法律特征:

①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依法承担无限责任的人。

②有书面合伙协议,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③合伙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属于合伙人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

④有关合伙企业改变名称、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处分不动产或财产权利、为他人提供担保、聘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要事务,均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⑤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

⑥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合伙企业的优点:

①开办容易。

②信用相对较佳。

合伙企业的缺点:

①责任无限。

②权力不集中。

③有时决策过程过于冗长等。

5、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是指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①公司的资本总额不分为等额的股份。

②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不发股票。

③公司股份的转让有较严格限制。

④限制股东认输,不得超过一定限额。

⑤股东以其出资比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⑥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6、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特征:

①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

②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有股份的凭证。

③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所持每一股份有一个表决权。

④股东可以依法转让持有的股份。

⑤股东不得少于规定的数目,但没有上限限制。

⑥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7、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

①承担有限责任。

②永续存在。

③易于筹资。

④重复纳税。

8、企业设立的程序:

①发起。

②论证。

③报批。

④筹建。

⑤申请设立登记。

⑥批准注册。

9、企业的筹建工作包括的内容:

①开设临时账户,筹集所需资金。

②招聘员工。

③购置生产所需要原材料等各项生产资料。

④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手续。

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0、企业设立的条件:

①具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②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③具有企业章程。

④具有资本金。

⑤具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确定的场所和设施。

⑥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11、企业购并的动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企业效率。

②代理问题的存在。

③节约交易成本。

④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

⑤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⑥降低投资风险和避税。

12、在代理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购并活动动机表现为:

①为降低代理成本。

②管理层利益驱动。

③自由现金流量说。

13、通过购并节约交易成本,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产品—知识。

②企业的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问题。

③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专门中间产品投入。

④一些生产企业,为开拓市场,需要大量的促销投资,这种投资由于专用于某一企业的某一产品,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

⑤企业通过购并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

14、购并的原则:

①购并企业必须能为被购并企业做出贡献。

②企业要想通过购并来成功地开展多种经营,需要有一个团结的核心,有共同的语言,从而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

③购并必须是双方自愿的。

④购并企业必须能够为被购并企业提供高层管理人员,帮助被购并企业改善管理。

⑤购并应该以经营战略为基础,而不应以财务战略为基础。

15、企业购并的具体方式:

①承担债务式购并。

②购买式购并。

③吸收股份式购并。

④控股式购并。

16、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评估作价的方法:

①重置成本法。

②市场法。

③收益法。

17、公司分立的动机有以下几种:

①满足公司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需要。

②消除“负协同效应”,提高公司价值。

③企业扩张。

④弥补购并决策失误或成为购并决策中的一部分。

⑤获取税收或管制方面的收益。

⑥避免反垄断诉讼。

18、公司的分立程序:

①公司分立决议与批准。

②进行财产分割。

③编制表册、通告债权人。

④登记。

19、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的联系:

①清算的目的都是结束被清算企业的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和法律关系。

②在解散清算过程中,当发现企业资不抵债时应立即想法院申请实行破产清算。

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的区别:

①清算的性质不同。

②被清算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同。

③处理利益关系的侧重点不同。

20、清算财产变现的原则:

①凡是能整体变现的财产应尽量整体变现。

②法律禁止或限制自由买卖的财产不得上市变现。

③应采用多种方式以尽可能高的售价变现财产。

④清算企业对外投资的实物性资产不得要求退还原物。

21、企业的清算财产支付清算费用以后,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债务清偿:

①支付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等。

②交纳应缴未缴的税金。

③清偿各项无担保债务。第十章 财务分析

1、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主体:

①投资者。

②债权人。

③经理人员。

④供应商。

⑤政府部门。

⑥雇员和工会。

⑦中介机构。

2、开展财务分析的意义:

①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记性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

②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和债权人制定信用政策。

③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国家财税机关等政府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和正确进行宏观调空。

3、财务分析的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结论先行,搞数字游戏。

②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③注意事物的联系,坚持联系地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④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坚持定量分析为主。

4、财务分析的要求:

①财务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资料要真实可靠。

②根据财务分析的目的正确选择财务分析的方法。

③根据多项财务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①直接法,即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总括分类,来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②间接法,即通过将切要非现金交易、过去和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收入或支出的递延或应计项目,以及与投资和筹资现金流量相关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对净损益的影响进行调整,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

6、在比价分析法中,通常采用的指标评价标准有:

①绝对标准。

②行业标准。

③目标标准。

④历史标准。(期末与期初对比、与历史同期对比、与历史最好水平对比)

7、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际财务指标与标准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保持一致。

②实际财务指标与标准指标的时间宽容度必 须保持一致。

③实际财务指标与标准指标的计算方法必须保持一致。

④绝对数指标比较与相对数指标比较必须同时进行。

8、经常用语进行财务分析的财务比率有:

①相关比率。

②结构比率。

③动态比率。

9、趋势分析法的含义:是指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边货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

①编制绝对数比较财务报表。

②编制相对数比较财务报表。

10、编制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掌握分析的重点。

②分析时既可以利用绝对数比较,也可以利用相对数比较。

③分析时既可以采用定基比较的方法,又可以采用环比比较的方法。

11、杜邦分析法的含义:是利用各个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美国杜邦公司最先采用,故称杜邦分析法。利用这种方法可把各种财务指标间的关系,绘制成杜邦分析图。杜邦分析法的优越性: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12、杜邦分析图可以提供下列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

①净资产收益率。

②资产净利润率。

③销售净利润率。

④资产周转率。

⑤权益乘数。

13、杜邦分析法的局限性:

①对短期财务结果过分重视,有可能助长公司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忽略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

②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工业时代的企业能够满足要求。

③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无形资产对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杜邦分析法却不能解决无形资产的估值问题。

14、采用综合评分法选取的财务比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要遵循的程序:

①选定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比率。

②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标准评分值即重要性系数。

③规定各项财务比率评分值的上限和下限。

④确定各项财务比率的标准值。

⑤计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值。

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财务管理,考试改革

1 企业财务管理考试改革的意义

会计类专业中企业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有较强的应用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需要有一套科学而适用的考核评价体系, 包括考试内容及形式,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功的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又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 同时改变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片面的评价。

2 企业财务管理考试现状

目前的考试中, 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模式为主, 着重以理论考试为主, 终结性考核为中心, 无论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目的上都与现在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强技能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脱节。

2.1 考核过程形式化

考试企业财务管理考试一直沿袭传统“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 原来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 (30%) +期末考试 (40%) 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 三个部分的成绩均由教师评定。虽然考试并不是按最后的一张试卷定胜负, 但平时成绩尽管占一定的比例, 但依然是集中在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 但平时作业整个班也就一两个版本, 抄袭严重, 课堂表现方面, 作为高职学生不玩手机、不睡觉就很好了, 期中也就一份大作业, 无法客观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以闭卷的形式, 考试还要划出重点复习内容, 即使如此, 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甚至出现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的成绩不如表现欠佳的学生, 出现倒挂的情况。无法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2.2 考试内容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本身是实践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 但是考试只是单纯的理论考试, 强调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忽视实际操作, 弱化了它的应用性。另外, 考试的试卷大多由任课教师出题, 高校缺乏对试卷质量的监控, 而且这种考试仅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作出客观评价。传统的课程考试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 无法对其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作出评价, 使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创造性思维,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架构把握不住。应用性、实践性得不到体现。

2.3 考试方式、评价主体单一

为了尽可能保障试卷的规范化和组卷、阅卷的客观性, 虽然组建了试题库。但题型主要集中在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简述等客观性题目, 而综合分析、案例、实际操作等主观性试题较少。在考试方式上, 主要是闭卷、笔试、理论考核, 而开卷、口试、答辩、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较少, 这种较为单一性的考试方式, 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考虑学习的应用性目的, 总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 往往临近考试才临时抱佛脚。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多的是考查死记硬背能力, 所以对学生不但起不到考核的作用, 相反还削弱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评价主体方面, 首先试卷主要由任课老师来出, 平时、期中、期末评价都由任课老师来评价, 但老师对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评价有时不够全面和客观, 往往会有所偏颇。鉴于以上几点原因, 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 课题组成员以考试改革为切入点, 对课程教学安排、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3 深化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

3.1 考核形式多样化

从过程来看, 依然采用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 但从考核的形式上不再停留在表面上, 以更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上。增加口试的环节, 这个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上, 每人必须要有5次口头回答的机会, 每次2分, 口试占有10分, 其次有2次课堂实践作业, 必须当场提交, 主要考核学生的当场消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杜绝背后抄袭、蒙混过关的情况。

如期中考试采用团队的形式, 设计内容并进行PPT演示。期末可采用开卷的形式、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计算进行考核, 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的用友ERP沙盘软件, 运用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操作。口试、笔试、软件操作、PPT演示, 做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3.2 考核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性

科学的考试, 一方面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并贯彻个性化评价原则, 另一方面, 考试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创新性。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增加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内容。

比如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某一个项目的具体应用, 比如用案例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 或一个筹资项目、投资项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决策, 几人一小组进行设计并制作PPT, 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多人参与,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利用用友等ERP沙盘的软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经营一个企业, 运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等财务管理的知识模拟进行创业创新, 既考核了该课程的知识运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考核评价都是由任课老师评价, 占用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老师面对一个班四五十位同学, 有的可能都不大认识, 评价起来难免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 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改革后, 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 比如在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过程中, 就要有小组成员的打分和评价, 如期中团队项目PPT的设计、制作和演示都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 所以小组成员根据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 ERP沙盘演练过程中也是团队合作, 也有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同时软件本身也有打分功能, 所以就形成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电脑评价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能更科学、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该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财务顾问主办人资格考试质疑 篇3

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中国股票市场亦逐步从泡沫时代回归理性。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具备了长期投资和行业整合价值,以产业整合为主要目的的收购兼并有了全方位展开的契机,中国的并购行业开始迎来了自己的新时代!

但是,一条看似不起眼却极富杀伤力的监管规则,让整个并购行业深感忧虑。这就是2008年8月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继2005年《证券法》要求财务顾问机构要进行资格认证后,管理办法打算模仿券商的保荐制度,建立以财务顾问主办人为核心的财务顾问业务监管体系,同时规定财务顾问主办人获得资格的前提,是通过中国证监会举办的财务顾问主办人专项考试。

迄今为止,监管部门尚未发布有关考试大纲,具体考试属资格考试还是准入考试,暂时也无定论。券商保荐人制度本身已受到诸多批评,对于这项影响整个并购业的新办法,业内亦充满争议。

并购行业将遭扭曲

此项考试制度的设立,必将扭曲发展中的中国并购业。

首先,财务顾问主办人制度将使全行业人力成本过度上涨。

按照证监会的规定,每个申请财务顾问资格的机构至少需要五个以上财务顾问主办人,一个项目需要两个以上财务顾问主办人签字。这一规定,将使得财务顾问主办人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年薪超过百万指日可待。比如,券商在申请保荐资格时原本仅需要两个人,最近才增至四个人,但中小券商为了保住这最低数量的保荐代表人,往往需要不惜血本,每年至少需要支付200万-300万元的年薪,即使部分保荐代表人一年一事无成。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申请保荐资格的只能是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证券公司,全国总数还不到100家,但可以申请财务顾问资格的机构不仅包括所有的证券公司,还包括投资咨询公司等其他多类机构。这样,财务顾问主办人的需求将远远大于保荐代表人,其稀缺程度甚至超过目前已红得发紫的保荐代表人。

证券公司以自身实力,目前还勉强能够养得起这些昂贵的保荐代表人,但目前从事财务顾问业务者很多属于注册资本仅百万元的民营小公司。一旦财务顾问主办人的年薪超过100万元,这些机构要么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让上市公司埋单;要么被强行挤出市场。

并购本身属于高度智力密集型业务,目前这些民营财务顾问机构一般都已经历了5年-10年的艰难历程、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才形成今天的局面,具有一定业务特色。如此不公平的洗牌,将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其次,如果通过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成为全体从业人员的最高目标,创新和服务将无从谈起。不难想见,财务顾问主办人资格认证,必将引发证券从业人员的第二轮考试狂潮,因为几百万的无风险年薪对任何工薪阶层来说都是致命诱惑。如果并购从业人员没有了创新和服务意识,而一心扑在考试上,梦想着如保荐代表人一般可以不劳而获,整个行业必然会“不战自败”!

第三,人员的稳定性将无法保证。当前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只要通过保荐代表人考试,就立刻身价倍增,稍有不满便立即跳槽,上市公司发布的保荐代表人变动公告几乎天天可见便是明证。按照理性人假设,通过考试者必然会频繁流动,以谋求最大利益,这对于个人来说无可厚非,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并非必要之举

这项制度不仅无益,而且也没有必要。

首先,中国证券业协会举办的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已延续十年并形成体系,考试科目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等五门,基本涵盖了证券市场各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社会各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必再为财务顾问业务单独设立某种考试科目?

第二,并购技能是无法通过考试体现的。并购重组犹如外科手术,其专业能力只能通过实践的千锤百炼才能形成,核心能力是无法通过教科书获得的,这早已是华尔街的公开秘密。

退一步说,即使能从教科书中学到部分操作技巧,这些呆板的操作技巧市场价值也不会太高,因为创新永远是并购重组的灵魂,被总结进教科书的东西算不上真正的创新。如果考试能够提升并购人员的专业能力,那么华尔街早就有成熟的题库。以中国人优秀的学习能力,我们岂不是一夜就能超越华尔街?

第三,如果说发行承销业务是连接上市公司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尚属于“BTC”业务,那么并购业务基本属于“BTB”业务,服务对象本身对并购业务就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谁的重组方案更有价值,重组双方的管理层一看便明白,无需监管部门操心。如果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使得有从业能力的人变得没有执业资格,而拥有资格的人又没有能力,中国的并购重组行业岂非被严重扭曲?

第四,以考试成绩来提高行业规范水平,无异于缘木求鱼。管理办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制定该办法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活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不可否认,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并购重组确实有很多欺诈成分,严重损害证券市场形象,需要监管部门出重拳进行治理整顿。

但是,考试成绩与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并不存在任何关联度,不论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有多难,也永远无法增强并购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道德水平。

提高从业人员责任心、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根本措施,在于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大幅度提高当事人违规成本。

历史教训不应遗忘

与现在的保荐代表人、财务顾问主办人一样,1993年至2002年注册会计师、律师从事证券业务,也必须经过所谓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申请执业资格的主要门槛,就是拥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数量。这也直接造成了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会计师长期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个人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后立即身价倍增。

超额收益自然会让很多人为之“折腰”,一些参加过当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师、律师,至今还对当年参加考试时的紧张心情唏嘘不已。1998年就有会计师因过于紧张当场晕倒在考场,再也没有醒过来。

事实证明,残酷的资格考试不仅没有带来监管部门预期的效果,相反,多种弊端却逐渐显现出来,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鉴于此,监管部门于2002年正式废止了会计师和律师个人的证券从业资格,仅保留了对机构证券从业资格的认证。

但令人困惑的是,2004年推出的保荐代表人制度就已经有重蹈覆辙之嫌,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不仅不会提高并购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很可能将中国并购行业引入歧途,因此,监管部门应立即废止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及其相关制度规定。

在废止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以后,监管部门完全可以继续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对机构进行财务顾问资格认证。

财务顾问行业需要专业、创新和秩序,需要优胜劣汰,但这要通过正常的竞争来达到,让市场有机会发现中国人自己的并购品牌和并购专家,而不是由行政部门设计准入和审批来解决。因此,监管部门不仅应当废止财务顾问主办人考试,而且对财务顾问机构资格的认证,也应当采取“宽进严出”原则,绝不能设置种种门槛,关起门来搞“行业规范”。■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考试公式 篇4

单利现值:PV0=FVn/(1+i×n)

复利终值:FVn=PV0×(1+i)n

1复利现值:PV0=FVn× n(1i)

后付年金终值:FVAn=A×FVIFA i,n

后付年金现值:PVAn=A×PVIFA i,n 先付年金终值:Vn=A×FVIFA i,n+1-A

先付年金现值:V0=A×PVIFAi,n-1×(1+i)递延年金现(终)值:V0=A×PVIFAi,n×PVIFi,m

永续年金:VO=A×1/i

期望报酬率:δ=(Ki-K))概率....V=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计通货膨胀率

债券发行价格=___2 K年利率面值 tn(1市场利率)(1市场利率)t1n

长期借款资本KL=i×(1—T)

长期债券资本成本Kb=债券每年利息额Ib(1—T)B发行价格(1筹资费率fb)长期优先股权资本=优先股每年股利D 发行价格P(1fp筹资费率)

分发的股利额D1g(每年股PC(1FC)长期普通股资本KC=

利增长率)

2014财务管理期末考试卷 篇5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C.企业股东财富增加D.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变化 9.直接材料预算以()为基础编制,并同时考虑到期初期末材料存货水平。1.内部转移价格 A.生产预算B.财务预算C.经营预算D.销售预算 2.财务预算 10.生产预算的编制依据是()。3.企业筹资 A.销售预算B.资本预算C.现金预算D.成本预算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8分,共15分)11.零基预算的对称是()。A.静态预算B.增量预算C.滚动预算D.弹性预算 1.债券投资的优缺点 12.财务控制是一种利用()形式进行的综合控制。2.企业筹资渠道及方式 A.货币B.价值C.实物D.资产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备选13.成本中心只对可控的()进行控制和考核。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A.责任成本B.标准成本C.计划成本D.酌量成本 14.从权利角度出发,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的主要区别在于:利润中心没有()。1.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有()。A.销售决策权B.投资决策权A.企业价值难以评定B.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C.采购决策权D.经营决策权 C.容易引起企业短期行为D.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15.某投资中心的投资额为20000元,最低投资利润率为20%,剩余收益为5000元,2.若希望在3年后取得500元,利率为10%,则单利情况下现在应存入银行()元。则该中心的投资利润率为()。A.384.6B.650C.375.6D.665.5 A.20%B.25%C.45%D.80% 3.某公司发行债券2000万元,票面利率为9%,偿还期限为5年。发行费率为3%,四、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备选答案所得税税率为33%,则债券资金成本为()。A.12.34%B.6.22%C.15%D.3% 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4.在只有一个投资方案的情况下,如果该方案不具备财务可行性,则()。1.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A.净现值>0B.净现值率<0C.净现值>0D.内部收益率<0 A.筹资活动B.投资活动C.资金运营D.分配活动 5.下列不属于证券投资风险的是()。2.为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可采取的措施包括()。A.利率风险B.流动性风险C.财务风险D.购买力风险 A.规定资金用途B.提供信用条件6.某企业预测的赊销收入净额为600万元,应收账款收账期为30天,变动成C.限制新债的数额D.规定担保条件本率为60%,资金成本率为10%,则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为()万元。3.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循环。A.10B.6C.3D.2 A.萧条B.复苏C.繁荣D.衰退 7.股利决策涉及面很广,其中最主要的时()确定。4.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风险的有()。

A.股利支付日期B.股利支付方式A.原料价格变动B.生产质量不合格

C.税收调整D.发生通货膨胀

共 2 页,此为第 1 页

5.补偿性余额使借款企业所受的影响有()。(2)判断该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P/A,10%,5)=3.7908, A.减少了可用资金B.提高了筹资成本(P/F,10%,1)=0.9091] C.减少了应付利息D.增加了应付利息 3.苹果公司2011年甲产品销售收入为136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固定成本2406.下列指标中属于贴现指标的是()。万元。2012年公司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择:(苹果公司资金成本率为10%)A.内部收益率B.净现值C.现金流量D.投资回收期 7.非系统性风险又可称为()。甲方案信用条件为(2/10,1/30,n/60),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800万元,将有A.不可分散风险B.市场风险 50%的货款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第30天收到,其余货款在信用期末收到。估C.公司特有风险D.可分散风险 计最后一批货款存在坏账风险,坏账损失率为3%,收账费用为10万元。8.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有()。乙方案给予客户45天信用期限,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440万元,货款将在信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D.维持补偿性余额 用期末收到,其信用成本为40万元。解答下列问题 9.下列各项中按规定可用于弥补亏损的有()。(1)计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标: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A.法定盈余公积金B.任意盈余公积金账款平均占用资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采用甲方案的信用成本。C.未分配利润D.股利(2)计算下列指标:甲、乙两方案的现金折扣;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只10.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差;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只差。A.弹性预算B.零基预算(3)苹果公司应如何决策。C.滚动预算D.全面预算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0分,第3小题15分,共35分)1.苹果公司年销售收入1000000元,变动成本率为60%,固定成本为200000元,利息费用为15000元,资产负债率为30%,负债资金的年均利率为20%,所得税税率为25%。该公司拟改变经营计划,追加投资100000元,每年增加固定成本为50000元,所需资金以10%的利率借入。预计增资后可以增加销售收入20%,并使变动成本率下降到50%。试计算增资前后的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综合杠杆系数。2.某投资项目的每年净现金流量及相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1)计算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假定折现率为10%)。

共2页,此为第2页

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三) 篇6

1.收益分配概述

(1)收益分配的意义

(2)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3)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有关规定

2.收益分配政策

(l)收益分配政策的概念及意义

(2)确定收益分配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3)收益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利形式

3.收益分配程序

(1)收益分配程序的含义

(2)股份有限公司的收益分配程序

(3)股份有限公司支付股利的顺序

九、财务预算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2.熟悉现金预算与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 篇7

(一) 近三年考试分值表如表1所示:

(二) 考试分值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考题中近三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 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 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 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化情况与基本结构

(一) 教材变化情况

2010年教材与2009年相比较, 内容变化很大。由原来十二章的内容改为八章的内容:删除了原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将原教材的第七章、第八章合并成新教材的第三章 (筹资管理) , 将原第九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内容合并成新教材的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新增了一章税务管理, 为新教材的第七章;原教材的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第十章 (财务预算) 、第四章 (项目投资) 、第六章 (营运资金)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 改为新教材的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四章 (投资管理)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八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

(二) 基本结构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可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教材共八章, 分为三大部分。其知识体系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 具体的命题要点分析如下:

一是基础知识.本部分为第一章总论, 主要出客观题。第一章,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 为以后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一般会出四、五道客观题, 要求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第一节重点掌握四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第二节重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重点注意分权与集权的选择;第四节重点注意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内容。本部分包括筹资管理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四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第六章) 、税务管理 (第七章) 共五部分内容, 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三章, 第一节注意资本金制度;第二节注意股权筹资中有关普通股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 掌握股权筹资的特点;第三节注意融资租赁的租金构成和租金的计算, 掌握各种长期负债筹资的特点;第四节掌握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的优缺点;第五节注意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及高低点法;第六节注意掌握个别成本及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掌握三个杠杆的计算与分析, 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第四章, 第一节注意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二节注意净现金流量的内容和估算, 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第三节着重掌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第四节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 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 (尤其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的应用) 以及特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第五章, 第一节注意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第二节注意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模式;第三节着重掌握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决策问题;第四节注意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及再订货点的确定;第五节掌握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的规定,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及其运用, 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和应收账款保理。第六章, 第一节注意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第二节注意掌握指数平滑法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第三节注意掌握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掌握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注意股利理论, 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掌握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运用 (与其他章结合出计算题或综合题) , 掌握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的特点;第七章, 第一节注意税务管理的各内容构成;第二节注意掌握债务筹资、股权筹资的税收筹划;第三节注意掌握研发税收筹划及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第四节注意掌握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税收筹划;第五节注意掌握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及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第六节注意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三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八章共两章内容, 为全书次重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二章, 第二节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优缺点;第三节注意目标利润的测算方法, 销售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现金预算的编制。第八章, 第一节掌握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二节注意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第三节着重掌握杜邦分析法, 注意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三、近三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

(一) 严格命题范围:考试大纲与指定考试用书

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 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 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 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 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 考生应当以书为本, 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 考试命题重实务性, 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

《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 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 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 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 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 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 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 考生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 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思路。思考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 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 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 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 因此, 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 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积极的思考, 有意培养思路, 才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 考试涉及面广, 题量大、综合性强, 重点难点突出

总体看来, 各年的题量都在50道左右, 题量较大。仔细看来, 各年试题考点覆盖面很广, 考题的综合性强。特别在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 涉及到多个考点, 因此, 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 而且要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 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 但重点比较明确, 难点也较突出, 如第三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销售百分比法与其他章节的结合, 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净现金流量、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结合, 每股收益分析法与第七章权益筹资、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的结合, 杠杆的计算与第六章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第八章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合等。

四、2010年《财务管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 题型、题量预测

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 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51题左右。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55%和45%左右, 其中, 计算题应在4题左右, 综合题在2题左右。

(二) 试题难度预测

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使得难度大大下降, 所以, 估计2010年的试题难度比2009年还要有所下降。但是必须注意2010年的试题可能更偏重与实际结合。

(三) 考点预测

财务管理的五大核心内容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 和财务分析与评价仍是2010年考核的重点。尤其是第3、4、5、7四章, 考生要重点关注其中的计算和综合分析题。

五、《财务管理》学习方法

(一)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 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 “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 如第3章、第4章, 后期侧重记忆章节, 如第1章、第8章等;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 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一般要考到, 如第7章。

(二) 细读教材三遍

第一遍粗读, 不求甚解, 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 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 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 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 融会贯通, 这一阶段, 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应快速看书, 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 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 反复演练习题, 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 才能真正掌握。具体时间可按排如下:第一轮 (12、1月份) :教材看完第一遍, 要求看完就好, 坚持到底, 不半途而废, 不做题目;第二轮 (2、3月份) :开始做题, 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科版《精选题库》, 每门课程一本, 此外看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第三轮 (4月份) :融会贯通, 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 精做研做, 彻底搞懂, 举一反三;第四轮 (5月-考试前) :补缺拾差, 教材第四。要求做模拟题, 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 回顾历年真题, 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三) 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

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 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 对于应试非常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 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 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 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 (历年考题) 演练, 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考前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 两天一套, 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 (即上午做) , 一直持续到考前, 做完试题后, 可针对做题的情况, 再将教材浏览一遍, 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综合应试能力, 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放弃书本, 一味做题。只有弄懂教材, 掌握了主要知识点, 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四) 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

《财务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深, 考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 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克服粗心的毛病, 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多动手计算。

六、《财务管理》应试技巧

(一) 客观题答题技巧

客观题比重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5%, 它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 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客观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客观题失分太多, 即使主观题答得较好也很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 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 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直接挑选法, 这类试题一般是“应知应会”内容, 或者计算性的试题, 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 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通过计算, 选择正确的答案;排除法, 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 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猜测法, 遇有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 单选和多选题, 选错并不扣分, 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 故可采用猜测法。但对于判断题, 因其评分标准为判断正确的得1分, 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 判断错误则倒扣0.5分, 则不宜采用猜测法。

(二) 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主观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 (45%) ,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本类试题得分不多, 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 在一门课程中, 可作为主观题考核点的出题点范围较窄, 易于把握 (一般来说, 成功的考生可以在考前做出预测, 并且预测的准确率在80%以上) , 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技巧如下: (1) 先看要求, 再阅读试题。对于主观题, 建议先看要求。经验表明, 这样做是值得的。一方面可以根据要求判断此题属于哪章或哪几章的考核点, 另一方面, 还可能边阅读题边答题, 从而加快做题的速度。 (2) 不要答非所问。不需要计算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 计算多了, 难免出错。如果因为这样的错误而被扣分不划算。有些考生, 把不要求计算的也写在答卷上, 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 寄希望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 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答题方式, 反而还会影响答题时间。 (3) 注意解题步骤。主观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 判卷时, 题目是按步骤给分的 (比如:计算题要有计算过程、决策题要有决策理由等) 。而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致虽然会做但得分不全, 这就是有些考生以为考得很好, 但成绩公布后却分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尽量写出计算公式。在评分标准中, 是否写出计算公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 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 但有一点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确, 结果无误, 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算式正确, 只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 是否有计算公式就变得重要。

附: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修订与勘误

第二章

1. 第31页, 续表倒数第2行将“144912”改为“96608”。依据:此行只有4季度有购料付现金额, 所以全年合计数应该等于4季度购料付现金额。

2. 第34页, 表2-10将“0.4×30600”改为“0.4×60600”。依据:根据表2-7可知全年工时总额为60600。

3. 第35页, 倒数第10行, “现金预算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四部分构成。”改为“现金预算由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五部分构成。”

4.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改为“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

5.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

6.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投放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依据:根据表2-12可知: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经营现金收入-经营性现金支出-资本性现金支出=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现金支出。

7.第37页, 表2-13更正如下:

依据:销售成本=单位生产成本 (见表2-9续表) ×各季度预计销量 (见表2-4) 。

第三章

1.第54页, 倒数第11行和倒数第12行的两处“税后利润”都改为“税前利润”。依据:税前利润属于纳税申报时计算的利润, 包含纳税调整因素, 而税后利润就是净利润。

2.第74页, 第一行, 将公式中的“Yi2”改为“Yi”。

3.第85页, 倒数第6行, “财务杠杆系数”改为“总杠杆”。

4.第89页, 例3-19解析最后一行, 将0.274与0.256位置互换。

5.第91页, 第8行, 将“40万元”改为“50万元”。

第四章

1.第101页, 例4-4, 进口设备国内运杂费“12.2856”改为“10.2856”。

2.第105页, 在存货需用额上方插入以下内容:“某年流动资产需用额=该年存货需用额+该年应收账款需用额+该年预付账款需用额+该年现金需用额。

3.第108页, 例4-12答案倒数第一行, 将3.57改为35.7。

4.第108页, 例4-12下面插入“2.调整所得税的估算”。

依据:此处明显漏掉了, 根据后面讲述内容补充上的。

5.P108[例4-13]最后一行应改为“投产后6—20年……”。

6.第109页顺数第十二行“1880件”改为“1800件”。第109页倒第十三行“在运营期内, 因更新改造而提前收回的固定资产余值于其折余价值与预计可变现净收入之差”其中“固定资产余值”为“固定资产净损失”。依据:例4-12题意。固定资产余值=固定产折余价值-预计可变现净收入。

7.第119页, 表4-4最后一列“合计”中的“3290”改为“1000”。

8. 第123页第四行IRR公式等号右边分子应该是I。

9. 第127页第五行应该是PP'>P/2。

10.第136页, 例4-42第3行将“含税”改为“不含税”。依据:答案中购买固定资产的投资直接使用“77000”, 但是根据规定, 固定资产投资为不含税的购买价, 所以此处的购买价应改为“不含税”。

11.137页“ (2) 折现总费用比较法”下面,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中不应该包括折旧额现值的合计。具体修订如下:购买设备的投资现值=77000 (元) 。购买设备每年增加折旧额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7000×25%× (P/A, 10%, 10) =1750×6.1446=10753.05 (元) 。购买设备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现值=7000× (P/F, 10%, 10) =7000×0.3855=2698.5 (元)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77000-10753.05-2698.5=63548.45 (元) 。

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租赁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9764× (P/A, 10%, 10) =9764×6.1446≈59995.87 (元) 。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9764×25%× (P/A, 10%, 10) =2441×6.1446≈14998.97 (元) 。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59995.87-14998.97=44996.90 (元) 。

作出决策: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63548.45元>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44996.90元

∴不应该购买设备, 应该租入设备。

依据:在计算设备自购的总费用现值的时候, 要么只能考虑购买设备的初始投资 (77000) , 要么考虑以后每年折旧的现值总和, 不能两者都考虑。

12.138页, 第二行“购买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改为“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依据:此处是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

第五章

1.第172页, 将“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商业信用和应付帐项”改为“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和商业信用”。依据:与后面标题不对应。

2.第158页, 例5-4倒数第9行将“30000”改为“3000”。依据:表5-1的已知数据。

第六章

1.第190页第三行“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需求函数定价法等”其中“需求函数定价法”改为“边际分析定价法”。依据:与后面标题“ (2) 边际分析定价法”不符。

2.第211页, 倒数第三行“3%”改为“0.3%”。依据:14%-13.7%=0.3%。

3.第216页, 例6-23“鼓励分配”改为“股利分配”。

4.第220页, 例6-25“20×8”改为“20×9”。依据:应该是2009年4月9日召开股东大会, 2009年4月10日公告, 派发的是2008年的股息, 所以应该在2009年召开股东会和做出公告。

第七章

1.第234页“4.结算方式的税务管理”下第3行“也会导致纳税增加”令人费解。依据:假设此处的“税”为所得税, 则赊购价格高, 会导致成本增加, 则利润总额减少, 所得税减少;假设此处的“税”为增值税, 则当期取得发票时即可计入当期进项税, 赊购价格高, 则进项税额变大, 而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所以增值税减少, 因此个人认为此处有误。

2.第242页, 例7-16“应纳税所得额100000万”改为“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0万”。依据:由于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的基础, 一旦给出了应纳税所得额, 则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也就确定了, 无法再进行税收筹划, 所以这里应该说明是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

3.第243页, 例7-17中所有的“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利润总额”。

第八章

1.第253页, 表8-1下第一行中的“600”改为“620”。依据:题干已知条件, 参见本例题干第二行“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

自学考试财务管理学 篇8

摘要:企事业单位用来记录或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极为重要的证据、史料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档案。就目前情况下,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档案方面的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整体质量。规范财务档案管理,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关键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水平

一.规范财务管理的意义

在企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企事业单位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自从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便出现了财务管理,而且随着企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财务管理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和加强。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兴衰史充分说明,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充分获益,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兴衰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层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事业单位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财务档案管理方存在各方面的问题

1、财务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服务现实,承上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当前各单位财务工作人手少、工作繁杂、档案管理经费又较为紧张的形势下,对财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应付思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往往被忽视,以致单位形成的一些重要合同及文件等资料散失、霉变;有的甚至将一些资料据为己有,在工作调动、岗位调整、离退休时一并带走。

2、会计档案内容不全、不规范

应归档的会计档案不但包括各种凭证、账簿、报表,还应包括纳税申报表及税务的其他材料,各种票据的领用使用登记簿,财务人员移交清单及交接登记簿,会计电算化磁盘拷贝及光盘,各种经济合同、资产评估报告,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验资报告、审计报告及各种内部审计报告等。而大部分单位只将凭证账表等归档,对于一些重要的应永久性保存的合同却不整理,以致多年后查无实据。

3、档案室的设施不完善

有的企事业单位没有设专门的档案室,有的企事业单位将财务档案与其他档案混放同柜,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档案室条件差,以致有些档案潮湿、污损,也没有配备一些专用设备,国家规定的《档案法》中的防虫、防火、防湿、防盗、防尘、防霉、防光的“七防”要求相差甚远。

4.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不完善

由于企事业单位资金的限制以及信息化设备不完善的影响,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还未能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由于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并不十分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财务数据的信息化分析做得不够,数据没有被更有效的运用到管理中,严重影响了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专业知识不完善。

5.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

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未能落实到位。一方面财务管理中缺少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审计工作未能落实到位。审计工作对于加强财务信息的监督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事业单位未能充分重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企事业单位中的审计工作仅仅是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实现财务档案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提升

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适时开展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目的是为了促进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奖励机制,对从事该项工作业务能力突出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相应的监督管理的开展能够提高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尽量减少疏忽,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的可利用价值。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财务档案管理硬件投入,配备了专门的档案柜、计算机、灭火器、湿度计、干燥剂、档案凭证专用装订机、切纸机等专用设备,原则上应有专门的财务档案室,如企事业单位规模小可统一归入一个档案室,档案室应由专人管理,外人不得入内,档案室内应通风好,保持干燥整洁,这样才能为财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3、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规范,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顺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相吻合。落实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每个财务人员的岗位流程和工作职责,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高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4、实现企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实现企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财务数据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业务单元,可有效降低企事业单位的产品成本和费用,为股东增加财富。另外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设备,为实现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5、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工作

企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每一个财务岗位的设置都要体现相互牵制的作用。落实财务管理监督措施,提高企事業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在今后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和落实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减少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作用,及时发现财务信息不真实现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建立,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日趋重要。财务管理担负着为企事业单位稳健理财,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任。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将原来守财、保值、记账型的财务管理转变为生财、增值、决策型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真正肩负起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淑杰.如何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10(18):89-90

上一篇:乘法口诀的妙用教案下一篇:钻井技术钻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