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加强乡镇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郧县加强乡镇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
湖北郧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李桂林
近年来,郧县在全县探索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将政府职能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行为规范、网络健全、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且提高了行政效能,增强了党委、政府公信力,打造了服务型政府。
一、郧县乡镇便民服务网络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郧县加强乡镇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两年多来,已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5个,在建4个,占乡镇总数的95%;村级便民服务站3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9%;为群众办理各种事项10余万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7.6%以上。同时,初步实现了“六化”。机构设置统一化。郧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内设农业、移民、劳保、民政、国土、林业、财政、公安、工商、税务、计生等10余个窗口。在村一级设立便民服务站,接受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
职能职责科学化。郧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便民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制定和组织实施便民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和大厅管理制度,接受并及时处理群众的咨询、投诉,负责对进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村级便民服务站负责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代办服务。
队伍建设规范化。郧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兼任,部门选派的窗口工作人员全部是直接从事本部门审批事项、熟练操作使用电脑、专业知识强、待人热情、原则性强的员工。
郧县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双重领导,业务上接受单位的指导,日常工作接受便民服务中心的领导和管理。村级便民服务站由村干部轮流值班。
硬件设施标准化。郧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地普遍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服务大厅内有去向牌、办事指南、工作职责、办事承诺及收费依据等。同时,工作人员一律佩戴胸牌上岗,做到文明服务。
服务内容具体化。郧县规定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对权限在本级的事项行使审批和管理服务,对权限在上级的事项开展初审、呈报和代办服务。同时,统一规定了各窗口单位在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做到了全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内容的统一、规范;村级便民服务站则根据村民要求,对办理的事项免费代办。
运作模式一体化。郧县便民服务中心一律实行“五制”办理,即一般事项即时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实行“六公开”办事,即办理事项、办事程序、法规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全部公开;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项制度”。
郧县加强乡镇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不仅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而且改善了服务环境,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
(一)创新了工作模式,促进了改革深化。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集中办公,将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统一纳入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使群众进一道门办完所要办的事。完善了政务公开。在为群众办事和服务的过程中,便民服务中心坚持方便群众办事与严格依法行政相统一,对便民服务的内容、程序和标准等统一公布上墙,严格做到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
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工作人员情况全部公开,使到中心办事的群众一目了然。这种阳光操作,明白交费的做法,给群众了一个明白。
(二)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比如鲍峡镇便民服务中心自2007年运行以来,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事项3000多件,接受农民技术咨询1096多人次,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40多条,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0多项,培训农民1300多次,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许多农民感慨地说:“便民服务真便民,让我们办事省时又省力,要搁以前,起码要花费几天时间,现在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切实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非常受群众欢迎。
(三)规范了办事程序,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郧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普遍制定了“待人热情、高效服务、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服务准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要求中心工作人员从受理到办结提供全程服务、规范服务,对受理的每一件事情、办理的每一个证件,都要认真对待,并通过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了暗箱操作,防止了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推动了源头治腐工作,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上台阶。.(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党委、政府形象。过去由于基层单位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成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基层单位各自为阵和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乡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对建立乡镇便民服务网络的思考
在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是改革的方向,发展的需要,是乡镇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
(一)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改革乡镇领导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离群众最近的乡镇政府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使乡镇工作由“抓事务、抓管理”,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如何进一步整合服务项目,集中人力资源,建设以为群众服务为中心的便民服务机构;如何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是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就是遵循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通过组建统一办事的平台和公共服务的窗口,实现行政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实行“一站式”服务,使行政审批初步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从无限期向限时、从串联式向并联式的转变,通过实行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和流程,办事手续由繁变简,办事形式由暗变明,办事速度由慢变快,缩短办理时间,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
(二)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当今农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农民需要政府提供直接服务的前沿窗口,需要政府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等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宗旨就是便民利民、提高机关效能、提供优质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阳光操作,规范运行,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切实解决了机关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群众由过去“进机关求人办事”变为“进中心
接受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体现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三)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说到底就是服务环境的竞争。谁的服务质量好、效率高,谁的经济环境优,谁就发展快。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就是区域经济软环境的展示,是创新投资环境的必然选择,是从机制上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切入点。优惠政策的作用总是有限的,而服务的作用却是无限的,只有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群众满意,使企业满意,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的办事程序,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优质的承诺服务,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郧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乡镇对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认为设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意义不大,可有可无。二是人员不到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城、下村办事或承担其它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缺岗,存在工作时断时续的现象。三是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面积普遍较小。
(四)关于下一步强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议。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民心工程”、“廉政工程”,要想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中心切实适应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认识到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优化发展环境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大势所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
二是拓宽服务领域。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要在坚持做好便民服务大厅
窗口工作,为群众提供好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开展进村入户上门服务,延伸服务链条。
三是与省市县联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要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增加电子监察监控程序,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咨询、受理、审批和公布办理结果,构建与省市县四级联网的互联互通的电子监察网络体系。
一、主要问题
(一) 人心浮动出现离队倾向。由于农机推广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和时间多,但待遇低,回报少。所以,不少同志认为农机推广既没有钱又没有权,根本得不到关心和重视,加上乡镇机构多次改革的影响,造成人心浮动,不安心做农机推广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出农机推广队伍。
(二) 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由于思想观念、自然环境、 种植习惯、成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农机推广的难度,特别是水稻和甘蔗生产的大型耕作、种植、收割机械的推广,困难多,阻力大,因此,一些同志没有信心解决困难和问题,而是回避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并以自然条件差、农民缺乏资金为由推脱责任。
(三) 主动性差依赖思想严重。农机推广既是业务工作,又是复杂的思想工作过程,而且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需要积极主动才能打开工作局面,可是,一些同志主动性差,依赖思想严重,总是等待别人探路开路,自己跟着走;有的依靠上级领导出主意;有的依赖政府多给钱多给物,甚至依赖政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四) 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给农机推广工作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的同志没有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吃不透上面意图,看不清形势的发展;有的思想保守,思维方式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他们没有从主观方面去努力,所以工作被动,任务完不成就埋怨任务重, 并把原因归于客观困难。
(五) 不思进取抱无所谓态度。乡镇农机推广站在农口部门中,是一个弱势单位,而且人员少、资金不足,工作难度大,所以,有些同志对农机推广工作消极对待,工作不思进取,抱着无所谓态度。
二、关键原因
(一) 思想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对农机推广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地位作用缺乏认识;二是对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广阔前景认识不足;三是对农机推广的目的和方法程序不了解。所以,有些同志认为农机推广工作就是开展1~2次现场会让群众看,或者把农机推广工作当作产品介绍、技术咨询等简单的服务过程,甚至有的同志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来对待。
(二) 优势认识不清。目前, 扶持政策、自然环境、土地资源、 农民心愿等优势,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有利于大型耕作机械、水稻、甘蔗种植机械和收割机械的发展。据调查:目前象州县水稻、甘蔗可机械作业面积占90%以上,近几年仅水稻生产就需要收割机1200台左右、插秧机2000台左右。
(三) 缺乏主动意识。农机推广涉及面广,时效极强,既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又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但是,有些地方有些同志缺乏主动意识, 不但做不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而且工作中没有布置、没有安排、没有检查,遇到问题和困难没有积极主动去解决,也没有主动汇报,工作处处被动,局面难以打开。
(四) 业务知识老化。农机推广是一个宣传示范、推广应用的过程,农机推广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农机推广人员要掌握一定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可是,有些同志不注重业务学习,不懂农机的安全使用、 维修保养等基本常识,无法宣传动员和引导群众正确购买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容易维修、价格适宜的农机产品。
(五) 目标责任不明。农机推广应用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要完成目标任务,必须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有的地方恰好相反,缺乏目标责任意识,农机推广工作权、责、利不清,每年都按上级要求把任务指标分给乡镇,但是,目标不明,责任不清,工作好坏一个样,任务完不完成一个样,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建议措施
(一) 加强思想工作。要针对农机推广队伍人员的思想问题,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以围绕牢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理念、 优化服务行为等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农机推广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抓好农机推广工作,是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关键,是农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项艰巨光荣的工作,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从而达到热爱农机、安心农机、抓好农机、发展农机的目的。
(二) 增强队伍力量。适应农机发展和机构改革形势需要, 县农机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县政府及职能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协调,对乡镇农机站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解决乡镇农机人员偏少、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保证队伍不散、人员不减、财产不流、待遇不变。在保证队伍稳定的同时, 争取适当增加乡镇农机人员,根据农机拥有量和发展需要每个乡镇配备3~5人为宜。一是从乡镇其它部门选调农机或相关专业的同志到农机站工作;二是通过正规渠道争取人事部门有计划招聘事业编外工作人员;三是农机部门自己根据部门的工作实际,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农机专业人员;四是从县农机二层机构选派到乡镇挂任。
(三) 提高业务水平。目前, 县、乡镇农机队伍出现了新的问题,特别是乡镇农机人员出现年纪大的增多、低学历的增多、非专业的增多、缺乏新知识的增多现象。对此,县级农机部门要通过积极争取、合理调配、思想教育、业务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方式上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议:一是市级农机部门要负责对乡镇农机站站长、县直二层机构领导的培训, 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上;二是县级农机部门负责对乡镇农机站、 县直二层人员的培训;三是县级农机部门要适当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四是以县为单位每年要组织1~2次专题讨论活动。
(四) 改进工作方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对农机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它不仅要求数量大,而且要求种类多、质量好,同时,农民对新型农机的渴望越来越高。对此,农机推广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创新农机推广方式。本人认为,当前农机推广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推广机具与农业生产特点相结合;二是宣传发动与典型示范相结合;三是技术咨询与机具展示相结合;四是现场演示与市场建立相结合;五是驾驶培训与提高技能相结合。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91—02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对广大群众进行政策法制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性的体系和网络。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层级,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呈层级递减状态。即机构层级越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丰厚,反之,机构层级越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单薄。乡镇一级除了文化站,就基本没有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严重,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不到重视。县以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虽然负有服务基层的职责,但服务范围实际上难以遍及广大农村。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要由最基层的乡镇文化站来组织和提供。如果没有文化站,广大农村基层就没有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政府文化服务的公正和公平就无从谈起[1]。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强调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要求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有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 ,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2]。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体系化,改变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一盘散沙的局面,巩固市县一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巩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好坏,必将对村级文化活动室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
二、陕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费短缺,投入不足、基础文化设施更新缓慢;基本队伍不稳。现阶段,陕西文化站建设底子薄,设施设备陈旧、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贫乏等问题仍相当突出。目前,全省200多个文化站有站无址,亟待新建和维修改造的文化站有1 337个,能够落实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有活动等“五有”标准的文化站不到总数的25%,办公和数字化设备极为缺乏。调查显示,大部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村未设立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负责文化活动的专职人员,存在文化活动无人负责、无活动场地现象。部分乡村虽设有文化活动场所,但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长时间缺少维护,功能老化。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政府大多以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陕西一些地方,由于基层文化站编制少,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是一人一站。基层文化工作缺乏组织保障。一些地方文化站一无机构二无编制,人心浮动,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乏担纲人才,在当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灵活。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部分业务指导职能。乡镇文化站人事管理权、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很难履行文化工作职能和从事文化站工作。乡镇干部缺乏引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工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名义上作为乡镇一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际上没有具备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要素。例如,事业单位登记、法人代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预算和拨款,这些要素的缺失,乡镇文化站在实际中只能是一个名义上的单位,人员、待遇、经费、工作方面存在问题,都与不具备单位基本要素有直接关系。
3.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不突出,定位不准确。文化事业经费的严重短缺,机构编制的不明确、基层文化队伍的老化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原因,导致一些乡镇农民业余生活枯燥,群众团体文艺活动很少,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蔓延。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是自发的,文化站既无法在财力上给以支持,也无从给以业务指导。文化站可有可无,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的情形,群众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笔者在周至县调研时发现,一些乡镇文化站的牌子还在,但却早已变成了农药、农机具销售部。加上乡镇文化站活动单一,特色文化站建设力度不够,一些站不能够根据本地特色进行引导性较强的活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群众对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要求,以至于文化站仅仅流于形式。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对策
1.加强陕西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政府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根据陕西省情实际,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藏书量不低于2 000册,年入藏量不低于100册,配备基本的文体活动器材。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本设施包括,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活动室、一个棋牌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三室一站”建筑面积均不低于6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配备专职站长和专职文化辅导员,经常组织开展适合当地特点、便于群众广泛参与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不断实现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加快实现先进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备向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数字化服务的能力。以强化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服务功能。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群众提供服务应达标。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活动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要不断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下乡等面向基层群众的示范性活动,形成乡村整体互动工作局面。
2.加大陕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业务活动经费支持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的形成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资金保障起着重要作用。按照2007年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将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活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尽可能把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文化站的日常管理。省政府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扶持基金,扶持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用于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设区的市、县应当建立相应的扶持和配套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兴办乡镇文化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文化站捐赠设备、资金等。县文化馆应当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通过人才交流、文化下乡等形式,充实文化站的专业力量。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和多种经营活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建立运行高效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陕西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可试行公有民营制和股份合作制。对一些运营不规范的乡镇文化站可试行公有民营制。政府将全额投资新建的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和规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竞争、风险抵押等方式,委托给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运行管理。政府还可在坚持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资兴建的文化站,实行股份合作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文化站建设。实行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的乡镇文化站,其开展农村文化事业专项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由乡镇政府向文化站购买。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有助于文化站通过市场化运作,保证上级文化部门和乡镇政府规定的公益性活动项目正常开展,保证文化站资产保值增值。
4.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根据陕西乡镇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录用工作,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吸收政治思想好,文化水平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文化站工作。加强要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岗位规范,完善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考核的制度化设计。考核目标要明确、考核方法要科学、考核指标要合理。考核结果应与薪酬、职务、岗位的调整挂钩,真正实现考核的激励作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乡镇文化站长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动态考核,其工资与业绩挂钩,考核发放,通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以激发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每三年对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进行一次轮訓;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聘范围。
参考文献:
[1]曾岩.新时期乡镇文化站的角色认知和建设要求[J].文化发展论坛,2006,(7).
江伟胜
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而党的作风体现在干部作风上。当前,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乡镇干部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积极寻找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一、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各级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从政治上给予关心、经济上加以改善、生活上予以照顾,千方百计让广大干部安心基层、扎根农村、奉献山乡,但由于监督管理制度、考核激励机制等不够完善,少数乡镇干部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大局观念;
2.缺乏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
3.缺乏能够干事、干得成事的素质能力;
4.缺乏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制度意识;
5.缺乏深入实际、贴近群众的公仆意识。
二、切实改进乡镇干部作风的对策措施
干部作风问题不仅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更影响党风、民风,进而影响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必须下大力气转变乡镇干部作风,促其身入基层,心系群众,真正担负起为政一方的职责,全力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
1.注重在学习教育上下功夫,促成其生成“内动力”。一要着眼于提高乡镇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修养。下力气抓好思想教育和理论储备,通
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做好本职工作是立身之本的职业观;当官不是为谋利,而是体现人生价值的价值观;领导就是服务,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二要着眼于提高乡镇干部的业务素质。针对基层工作需要,分期分批加强干部轮训,设计必修课程,列出必读书目,收集实战案例,全面提高乡镇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要着眼于提高乡镇干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能力。下力气培养服务群众的“特长”,让乡镇干部沉下心来学习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使其能有一技之长,能带领群众致富。
2.注重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促成其形成“约束力”。重点要完善“两个制度、六项机制”:一是学习教育制度。每周一个晚上作为乡镇干部集中学习日,采取请专家讲课、轮流发言等形式,不断加强理论素养、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二是谈心谈话制度。主要领导要经常性地找班子成员谈心谈话,也要经常找一般干部谈话,形成定期交流制度。通过谈心谈话与干部交心,发现工作中先进的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好的加以发扬推广,不足的及时提醒和更正。三是纪律约束机制。对不严格贯彻纪律要求、工作责任心不强、落实任务不好、对整治认识不够、造成不良影响的干部,以约谈的形式,加强教育,进行警示;对违反组织纪律的干部给予一定的党纪、政纪处分,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让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领导干部对歪风邪气不能为。四是责任追究机制。对因工作不及时、工作精力不到位的而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追究责任,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一查到底,使领导干部对歪风邪气不敢为。五是督查通报机制。对执行不力、表现欠佳的要通报批评,对行动迅速、成绩突出的要通报表扬,可重点在经济层面上予以相应的惩处
或激励,使领导干部对歪风邪气不愿为。六是驻村双向选择机制。对于驻村干部来说,选择一个跟他发展思路相同的村,会更好地去开展工作;而对于村来说,也想选择一个有共同发展思路、各方面认为满意的人来驻村,这样能更好促进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双向选择可以达到使干部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最终目的,进一步强化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七是群众参评机制。建立“评干部、评班子、评窗口”的“三评”机制,让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广泛参与其中,要把是否“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对干部的根本要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八是交流换岗机制。“人挪死、树挪活”,对在本乡镇工作多年,没有积极性的干部要予以适当交流,对本岗位工作不够适应、不能承担起责任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换岗。
3.注重在目标落实上下功夫,促成其提高“执行力”。一要落实在行动上。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每位干部要对照检查是否存在落实中心工作时有不积极、不坚决、打折扣的现象;是否存在办事拖沓、不负责任的现象;是否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是否存在服务承诺不落实、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通过对照检查,明确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真正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来提高执行力与效率。二要落实在效果上。检验执行力的标准是看执行的效果。结合乡镇实际,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制定出台干部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制度,从效率、效能、效果上来检验执行的力度,以工作的实绩实效来论英雄,对于优秀干部要适时提拔重用;对于业绩不佳的干部,要及时诫
勉,甚至降级使用或就地免职。通过不断提高执行力来推动各项工作上档升级,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而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机关效能建设,被视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牛鼻子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前沿阵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如何加强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保一弘扬”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笔者结合乡镇工作实际,针对乡镇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初浅的探讨。
一、开展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1.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内涵。所谓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其方法和途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三农”政策得以顺利贯彻落实。而着力点则要强化对乡镇行政行为的约束,克服乱作为,不作为,处理好“不能为而敢为,能为而不敢为”关系,更好的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以获得最佳的服务效果,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2.开展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意义。一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之一;二是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三是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建设“小政府,大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一种变革,是讲效率追质量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活动;四是开展效能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改变当前乡镇机关管理中不良现状的迫切需要;五是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倡廉政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是标本兼治、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二、当前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素质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近年来乡镇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过关”考试等活动的开展,全县乡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有了很大改善,但“素质不高、本领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二是“师傅型”干部人才匮乏。目前,乡镇相对缺乏科技、法律、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三是学习培训质量需要提高。近年来,干部学习培训较多,但实效性不够,形式主义严重。
2.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全县乡镇干部作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乡镇干部的作风建设出现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拖。办事拖拉、拖延;二是推。在处理难办、棘手的事情时,相互推诿、推托、推卸,敷衍塞责;三是烦。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工作人员不能一口清,很容易让办事者跑回头路;四是冷。存在看人办事的情况,生人办事态度冷淡,表情冷漠,给冷面孔,坐冷板凳;五是浮。人浮于事,管理松散,苦乐不均,作风漂浮,对下情缺少了解,工作浮夸,开个会、发个文,就算工作落实了等等。
3.行政行为亟待规范。乡镇机关行政行为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也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意识不强,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办事。二是制度还不够完善,乡镇干部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政务公开不够规范。乡镇政务公开虽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公开内容有限,形式比较单一,时效性较差,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4.绩效考核机制亟待健全。目前,上级对乡镇机关的年度考核,往往无所不包,名目繁多,动辄“一票否决”。考
核机制的不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机关效能的提高。对乡镇干部的考核总的来说,量化程度不够,科学性和操作性仍然比较低。考核欠客观公正,没有说服力,干部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加强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乡镇干部是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切实抓好“乡镇机关干部素质工程”,解决好“不能为”、“不会为”、“乱作为”、“不敢为”的问题,打造一支党性强、办事能力强和为民服务本领高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全面推行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在乡镇中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以短期培训为主,定期在干部中开展适应时代需要的政治、业务和实用技术等学习活动,鼓励干部通过多种途径自学,多渠道分层次对乡镇机关干部进行全员培训,着重提高乡镇干部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辞职辞退等制度,加大乡镇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要完善和坚持待岗下岗制度。三是合理调整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拓宽乡镇干部队伍来源,既要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工作,又要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定向选拔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着力解决乡镇机关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切实转变乡镇干部作风。转变乡镇干部作风,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对于制度的制定,一是要符合乡镇实际。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开门纳谏,深入调研,以保证制度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防止制度虚化、弱化、形式化和口号化。二是要执行到位。对于执行不到位的,要强制执行,保障制度的强制力。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要奖惩分明,解决制度“落实难”现象。一方面要适当建立奖励机制保障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制度的落实。
(三)科学规范乡镇行政行为。一是推行机关标准化建设,合理划分事权。建立机关行为规范的量化标准,将管理职能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到人,规范工作程序。二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约束从政行为,在履行职责或办理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事项时,必须按照程序办理,防止工作随意性。建立全程办事代理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加强机关诚信建设,提高机关公信力,强化从政道德和诚信教育,构建机关信用体系,使诚信成为机关干部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玉阶
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是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需要,是着力提升人大工作xx,充分发挥
人大代表作用,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需要。
一、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1、乡镇人大主席团缺乏法律规定和规范的工作程序。
乡镇人大工作除代表大会审议和决定乡镇社会、经济重大事项外,闭会期间应该开展经常性的工作。乡镇人大一般只有兼职的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一名人大秘书,闭会期间人大工作仅靠人大副主席和一个秘书是不好开展的,人大是集体行使职权,应该发挥人大主席团的作用。目前情况看:一是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设置法律规定不一致。《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副主席,“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这里只规定在召开代表大会的时候选举主席团,没有明确乡镇人大闭会期间设立主席团的规定。二是闭会期间乡镇人大主席团缺乏具体的工作程序。有关法律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至少每三个月举行一次会议,研究部署或处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工作”的规定。但没有规范的具体的工作程序,如主席团会议次数计算、会议时间、程序、内容、会议的有效无效、决议的有效无效等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性的程序,闭会期间各乡镇主席团工作主要凭乡镇人大干部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工作,也叫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乡镇人大工作开展很不平衡。
2、乡镇人大监督缺乏具体规定和工作程序。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有《监督法》,乡镇人大监督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只是在《组织法》规定的13项职权中赋予了乡镇人大听取和审查政府工作报告、撤销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等监督职权,乡镇人大如何行使好这些职权就需要更为细化的规定,以明确职权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等。由于缺乏相关细化规定来指导和规范,乡镇人大很难行使好这些职权。闭会期间乡镇人大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组织代表视察、听取汇报、督办建议等,一般很少进行工作评议和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执法监督,也没有对镇内大事项和重要行政行为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许多按法律规定应列入人代会讨论和审议的事项没有列入会议议程。乡镇政府在重大的建设项目以及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上,只是主要领导和“核心成员”拍板就着手实施了,缺乏公开和透明。从法律角度来说,代表不提议案、建议,或没经人大依法审查批准,就是剥夺了代表的权力,没有从根本上把人大的监督放上位置。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可操作的工作程序是乡镇人大工作监督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规范乡镇人大工作的建议。
1、加强各级党委对乡镇人大工作的领导。
区级以上党委要重视乡镇人大工作,把乡镇人大工作纳入区以上党委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关于乡镇人大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党委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健全领导乡镇人大工作的制度和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乡镇人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乡镇人大工作,平时及时研究答复乡镇人大的专题报告,解决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机构设置。
为有利于乡镇人大工作,乡镇机构的设置上,乡镇人大主席可以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也可以单设,最好是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分别单设,这样设置,人员编制上并没有增加,而各项工作却要好做得多了,同时乡镇人大主席团应成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3、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和规定。
《地方组织法》应赋予乡镇人大主席团人代会闭会期间相应的法律地位、性质和职责,以利于乡镇人大主席团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各级人大尽快制定便于乡镇人大履行职权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如乡镇人大行使决定权、决定权、监督权的实施办法等。
4、乡镇人大要创造性地开展好人大工作。
1 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明确产业目标。蚕桑产业是郧县、郧西县确定的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 两县相继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 商务、财政、发改、扶贫、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茧丝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下设茧丝绸办公室。郧县由县政府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郧西县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具体负责产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各主产乡镇也按照“一项产业、一个专班、一套考核办法”的要求相应成立有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具体负责该产业的推进工作。并把蚕桑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水源区环境和水土治理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等制定了桑蚕产业发展规划。郧县重点建设三个片区, 即:雷锋垭以东的刘洞、白浪、南化、白桑、梅铺、谭山6个乡镇为东部片区 (白浪、刘洞为核心区) ;汉江沿岸的杨溪、谭家湾、城关、青曲4个乡镇为中部片区 (城关的黄土梁和杨溪的峰火山为核心示范区) ;316国道沿线的胡家营、鲍峡两个乡镇为西部片区。郧西县重点建设六郎、观音、河夹、香口、夹河、安家、涧池、景阳、马安、土门等10个乡镇。两县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 逐步形成百亩块、千亩片、万亩带相连的基地格局。郧县到2015年使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5333.3 hm2, 蚕茧产量达到7000 t, 蚕茧收入1.4亿元。郧西县到2010年使全县总桑园面积达到5666.7 hm2, 蚕茧产量达到850 t, 蚕茧收入1600万元。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支持发展。为了鼓励支持蚕桑生产, 两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2006年以来, 两县结合“东桑西移”项目和蚕桑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 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蚕桑产业项目资金补助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项目资金,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同时, 结合新农村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小流域治理、丹江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荒山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 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 对蚕桑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乡镇、村和农户进行重点倾斜, 两县每年仅整合投入到桑蚕产业的项目资金达300万元以上。另外, 林业部门还将发展蚕桑大户优先纳入退耕还林范围;扶贫部门对发展蚕桑大村优先启动重点村建设;交通部门对蚕桑示范乡镇、示范村通村道路优先安排;两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蚕桑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项目建设资金为重点, 企业和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制。郧县对规划内所有农户新建集中连片桑园经县有关部门验收后, 按200元/667 m2的标准给予种苗补贴。部分乡镇、村也对支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分别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 稳步推进基地建设。郧西县2008年筹集500万元用于桑苗补贴、蚕种无偿供应、方格蔟半价补助、蚕房和小蚕共育室改造、桑树专用肥和蚕茧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 筹集100万元重奖蚕桑生产重点乡镇、养蚕大村和示范户。
三是培育示范典型, 带动产业发展。郧县在基地建设上, 实行以小带大、以典型带一般的工作思路。对新发展区由乡镇选择3~5个村, 每村6~8户, 有一定经济基础、愿意尝试的农户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率先启动打基础, 通过栽桑养蚕见效后, 示范推广。对已有基础的乡镇, 通过创建核心示范区, 选择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 辅以良种、良法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刘洞镇孔沟是一个1100多人的小村, 仅2006年春季全村蚕茧收入45万元, 人均收入882元, 户平3500元。该村桑园面积已发展到106.7 hm2, 已成为桑蚕专业村, 80%以上的农户靠养蚕盖起了楼房。全县已建立核心示范区桑园面积达到1000 hm2, 基本形成百亩片、千亩块、万亩带相连的一乡一品基地格局优势产业带。全县培植种桑养蚕专业村15个、示范户100多户, 大村大户的发展, 起到示范作用, 带动了全县桑蚕产业的大发展。郧西县城关镇四堰坪村养蚕专业大户韩小燕, 现有高效桑园1.33 hm2, 建有蚕房150 m2、小蚕共育室30 m2, 年养蚕收入5万元以上, 已成为全县有名的蚕桑专业大户;2006年秋开始养蚕, 饲养蚕种6张, 蚕茧收入6100元, 并在桑园套种花生、南瓜等作物, 当年收入达到1.2万元, 实现当年建园, 当年见效;2007年全年养蚕31张, 并在管好1.33 hm2桑树基地的基础上, 新建桑树育苗基地1 hm2, 培育优质嫁接桑苗50万株, 蚕桑生产收入达到5.1万元, 其中养蚕收入2.8万元;2008年全年养蚕57张, 繁育嫁接桑苗40万株, 实现蚕桑生产收入5.5万元, 其中养蚕收入4.3万元;2009年春季养蚕23张, 可实现养蚕收入2万元以上。2007年以来韩小燕将桑园和蚕房无偿作为全县蚕桑生产技术操作培训基地, 并担任技术辅导员, 利用小蚕共育设备, 为周边养蚕户无偿提供小蚕共育, 截止2009年5月, 韩小燕共义务举办技术培训现场会12次、培训农民技术员458人、接待参观人员3300多人次。同时, 为了支持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韩小燕多次到各乡镇义务为蚕农服务, 深受欢迎。为推广韩小燕的种桑养蚕经验, 郧西电视台分别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专门制作了《种桑养蚕——韩小燕》和《再访韩小燕》两部专题片, 在全县播放, 通过宣传充分调动了全县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韩小燕被评为“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十堰市首届“十大农业产业开发之星”, 她先后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郧西县蚕桑生产示范户”和“郧西县特色产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四是培植合作组织, 组建龙头企业。郧县现已建成桑蚕经济合作组织7个, 郧西培植蚕桑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经济能人+茧站+农户”桑蚕经济联合体等民间组织, 基本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诚信合作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经营体系,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网络。如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是种桑养蚕大村, 种植面积达80 hm2, 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 202户, 现有劳动力286人, 该村组建了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 目前已加入桑蚕专业合作社242人。其中外村社员56人, 占23.14%。辐射带动鄂、陕2省3县6个村2000多农户植桑养蚕, 基地面积800 hm2。该合作社在种桑养蚕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深加工, 开发蚕沙保健枕、蚕丝被、桑枝食用菌等系列项目, 2008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86.43万元。为了支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 2009年郧县积极从江苏引进组建顺艺丝绸有限公司, 郧西县已组建湖北中绫丝绸有限公司蚕茧加工企业, 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 两县建立起来的合作组织, 外拓市场, 内抓服务, 起到了联接市场与基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正在形成“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对带动当地和周边蚕桑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2 存在问题
一是桑园养蚕利用率低。郧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666.7 hm2, 目前养蚕农户只有6000余户。郧西县现有桑园面积已达到3333.3 hm2, 目前养蚕农户1.3万户。新区在遇到当前茧丝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出现有桑不养蚕, 有养蚕能力的农户桑园面积又偏小的情况, 户均桑园养蚕利用率低, 形不成规模效应, 已成为提高栽桑养蚕经济效益的一个瓶颈。
二是蚕桑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按照“县有蚕桑技术推广站、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中心、村有专业协会或蚕桑合作社, 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还没有正真形成,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丝绸生产是一个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和贸易等, 产业链长而且紧密的产业。两县目前正在引进和培植丝绸加工企业, 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纽带, 各环节紧密联结的产业化体系。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几点思考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实现规模效应。要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蚕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培植一批茧质优、丝质好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向纵深发展, 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两县蚕桑户均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 对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制约。要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 依法合理引导桑园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扩大农户经营规模, 形成大块连片, 实现规模效益, 激发他们增加蚕业投入, 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劳动力、土地等资源, 取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是加快产业化进程, 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引进、培育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产业蓬勃发展。鼓励和支持建立蚕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培植和树立起一批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好的示范合作社典型。树立样板, 逐步壮大。通过典型示范合作社的引路, 促进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功能, 带动广大合作社向规范化发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工作, 提高蚕业生产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生态蚕业, 着力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开发桑、蚕、蛹、蛾、茧、丝的新用途, 形成资源多级利用的蚕业循环经济, 提升蚕业综合效益。
关键词: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 队伍建设
1 乡镇安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1 企业量大面广与属地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高邮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作为正科级建制成立于2005年,全市23个乡镇(园区)安监站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按当时每个乡镇(园区)实际配备2名监管人员计算,基层监管人员只有60多人。根据高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市共有规模以上(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企业470家,中小企业更是量大面广,安全生产工作涉及冶金等工商贸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船舶修造、农机、学校等各个领域,按照属地管理要求,面对我市众多的企业,基础企业安全监管难度较大,工作中时常因人手不足,工作力度和覆盖面达不到预期目标。
1.2 乡镇安监人员专业性要求与流动性大的矛盾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安全监察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监管工作实践才能逐渐胜任工作。一名称职的乡镇安监站安全生产监察员的成长需要一定周期的培训、指导,培养一名优秀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积累。然而,乡镇安监机构由于编制不足,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精力牵扯过多,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安全工作中。再加上人事调整频繁,比如2013年9月,我市乡镇区划再次调整,合并为13个乡镇和3个园区,安全监管监察的区域扩大了,但监管监察人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充实,原来从事安全监管的部分人员被安排交流、轮岗或转岗,新进的同志又要有个调研学习的过程,耽误安全监管有效时间,影响了乡镇安监工作的有序开展。
1.3 乡镇安监人员权责不对称的矛盾 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规,基层安监人员是代表当地基层政府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监察职能,但事实上,工作在一线,真正发现企业安全生产隐患的乡镇安监站监管人员没有执法权,往往乡镇安监站工作人员将查出的隐患反馈给企业,要求其整改,却得不到相关企业的重视。乡镇安监机构没有执法权,遇到这种情况,安监站工作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口头或书面制止再报告市安监局或其他有执法权的行业主管部门,甚至可能一说了之。而市安监局或相关有执法权的行业主管部门也面对人少事多、精力不够的尴尬局面,导致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在第一时间排查治理,监管职责不能发挥到位,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1.4 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与安全监管要求的矛盾 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的总体要求是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但乡镇安监站安监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检查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贯彻这一要求。安全检查工作往往受到企业主安全意识不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抵触,特别是小微企业,安全欠账较多,安全投入普遍不足,对安全检查,企业负责人或者避而不见,或者盲目乐观习惯性违章。企业很多生产隐患都是老问题,但企业多以生产繁忙为借口就是不整改,乡镇安监人员的安全监管工作未能收到实效。
2 加强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解决乡镇安监人员编制,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目前,安监执法人员特殊岗位津贴已经实施,执法服装也已经配备到位,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关键的人员编制问题及监管装备配备情况还需加大争取力度。要争取贯彻扬州市编委要求,每乡镇安监站1个行政编制、2个事业编制配备落实到位;乡镇合并后,基础安监人员监管面积加大,要积极向上争取经费支持,为基层安监机构配备执法车辆等监管装备,真正有利于安监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此外,根据基层安监工作责任重、压力重、任务重的特点,适当发放加班补贴,使每一个基层安全生产监察人员能够安心、舒心、热心、尽心地投身工作。
2.2 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开展乡镇委托执法 明确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理顺管理体制。选择若干人员素质较高、经验较丰富、建设进度较快的乡镇开展委托执法试点工作,与市安办签订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委托书,授权其行使部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权。
2.3 延伸安全监管网络,确保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 对于集中在村(社区)的中小企业,发动群众,依靠村(社区)加强安全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把村委会(社区)主任、治安队长纳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村(社区)中设立安全监督员,将他们纳入各乡镇安办统一管理,并落实一定的工作经费,进一步延伸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网络,推动安监工作得到全覆盖,监控无死角。
2.4 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严格开展行政执法工
作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基层安监人员加强自学提高业务能力。譬如提供考核奖励鼓励乡镇安监站监管人员参加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组建具有安全资质的高素质安监队伍。
3 结束语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基层安监队伍,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彻底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矛盾,真正实现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有效实时监管。
参考文献:
[1]介承梅.深化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4).
[2]甄盼好.严格执行安规保证安全生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
为落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县委陈书记关于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有关讲话精神,近期,县纪委对全县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及下步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全县各乡镇的主要领导和中心工作人员,召开了来自农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商界人士、一般群众等组成的座谈会,倾听社会各界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意见建议。这次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启迪我们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中心运行机制,优化服务平台。
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现状
2009年,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初衷是,各乡镇具有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服务的基层站所统一窗口对外办公,通过开展集中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改善政府形象。当时要求进驻的站所有财政所、土地所、民政所、计生服务站、农业办、信访办、公安派出所、工商所、教办等9个单位。一年来的实践表明,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方便群众、改善服务上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离预定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进驻项目有限。由于办公条件限制,*等单位没有进驻中心,一些乡镇服务中心主要依托财政、信访等一二个站所进驻办公,才得以维持,保持门常开、人常在。
2.办理服务事项少。我们对一个中心运行比较好的乡镇的调研显示,一年来,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的事项只有信访、民政等个别窗口共*个项目。
3.人员不到位。乡镇人员编制一般都在*人左右,每位工作人员都有包村任务,镇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
4.工作停顿。个别乡镇服务中心长期没有人坐班,全年没有基层站所开展服务,没有受理任何业务事项。
就调研结果看,中心运行效率很差,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领导和群众称其为追求形式不讲效能。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成因
造成乡镇服务中心运行困难重重,运行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比较复杂,从主观上看,有宣传、认识上的因素,从客观上看,有定位与农村实际不相符、操作与现行体制不对接等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是主要的。
1.宣传不够。从调研和座谈了解的情况看,农村80%以上的群众不知道有便民服务中心,或者不清楚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造成群众找中心要求提供服务的寥寥无几。
2.职能设置与群众需要不相适应,长期无业务,造成领导重视、干部轻视、群众漠视,从而缺乏生命力。调研中,包括乡镇主要领导在内的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质疑,有些甚至认为乡镇服务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是认为中心提供的服务不是大多数农村群众所需要的,农村群众最需要的是信访调解、农业科技服务、法律援助,按目前的运行机制,中心重视的是行政服务,对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力不能及。二是认为中心集中设立办公窗口是多余的。认为乡镇各站所办公地点相对集中,设立中心意义不大。三是认为各站所在中心设窗口限制了职能的发挥。本来可以进村入户服务的,农民反过来需要到中心办理,增添麻烦,比如粮食直补、救济补贴等,服务到户更实惠;有些事项到职能站所可以一次办结的,现在需要中心和站所来回跑,效率低下,比如计生服务包括生育证等证件的办理发放,办证前申请人必须到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b超孕检,或者有县计生委的鉴定,如果将计生办证进驻中心,申请人需要在中心和计生部门来回奔波,浪费时间和精力。
3.服务事项少造成人员闲置。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当前农民要求提供行政服务的事项不多,多数服务事项和行政事项需要直接到县里办理,中心一些服务人员长期清闲。而同时,乡镇和各职能站所人员编制紧缺,镇经济和其它中心工作多,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秸杆禁烧、清查违规土葬、安全生产、防汛、突发性信访事件处置、植树造林、道路拆迁等,中心人员都有包村任务,还经常被借调参与其它中心工作。林业等站所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民政所等也只有二三名工作人员,国税、地税等属于划区设所,几个乡镇只有一个所,人员也不多,而工商、公安等工作机动性大,人员多为身兼数职,如果进驻中心,势必影响其他工作,所以,这些部门从人员上考虑,也不愿进驻中心。
4.职能站所工作性质限制,进驻中心阻力大。一是工作条件限制,不方便进驻。如派出所及国税、地税等,因为业务全部与上级联网,又有保密要求;计生服务站涉及b超等器械检查等;信访办工作环境噪杂,也需要为举报人保密,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进驻。二是工作地点限制,无法进驻。如工商所收取工商费用需要进村到户直接办理,而办理企业法人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工商户需要直接到县里办理,中心窗口形同虚设;土地所、农业办等都涉及实地勘查,无法在中心服务,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进驻。三是工作对象限制,没有必要进驻。如教办主要进行新生学籍和中小学收费管理,这些项目针对学校而不直接针对群众,财政所绝大部分业务也只针对各村及有关部门报账员,不直接针对群众,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进驻。四是服务时间限制,难以不间断进驻。如民政所主要服务项目为发放低保金、优抚金、生产救灾款物、福利企业项目审核等,多为阶段性工作,大多数时间在中心没有服务项目,影响进驻效果。
三、办好乡镇服务中心的思路与建议
虽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运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体现了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服务阶段性方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如有些乡镇在信访服务和一些代理服务上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民政部门有关补贴的发放依托服务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等。群众对中心确有一定的现实需要,中心也有必要、有能力为群众提供一些便利服务,但具体操作上应因地制宜,适应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把虚事做实,实事做好。
1.在服务的指导思想上。一是根据乡镇和各站所职能与市县不同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实际需要,淡化行政服务,突出政策服务、事务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一些确实有实质性服务内容,条件又许可的职能站所,要求必须率先进驻中心,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待条件成熟后再进驻。
2.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一是在有安全条件和办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计核算中心和信访办进驻,经常性办公,服务中心主任和这些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保证门常开,群众随时能找到人,提供有关服务。二是民政、工商、涉农服务、司法等人员进驻,保留窗口,定期办公。三是建立文件查阅处,开展政策咨询和文件查询服务,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以及各级各部门非保密性文件集中在服务中心,由中心主任代管,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和查询。四是开展预约服务和电话服务,群众有什么要求,不管是不是进驻项目,不管是不是在服务单位办公时间之内,中心都协调这些单位按时提供优质服务。能上门服务的,提倡上门服务。
【郧县加强乡镇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05-29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思考11-17
郧县电大毕业生论文写作要求07-11
加强国税部门纳税服务工作的思考06-2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5-27
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06-07
加强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07-24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考讲解11-16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