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精选7篇)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1

(1)上野的樱花烂màn 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3)戴维说一口自然、流利的普通话,发音咬字准确自如,运用词汇贴切娴()熟。

(4)他的动作很慢,他好像半身不遂()地哆嗦着。

(5)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渍()。

(6)的确,我并不能平稳地驾yù 船只。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纳粹 皮开肉锭 杳无消息 百无聊赖 吞噬 不解之缘 油光可见

义正词严 疲备 半伸不遂 了如指掌 一丝不苟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除了从容散步,我还喜欢骑双人自行车四处兜风……迎风快骑使人感到轻快又有力量,飘飘然而心旷神怡。

B.小说《热爱生命》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4.写一段话介绍文学名著,要求从《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中任选一部,至少选用两个备选词语。(4分)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纯自然 曲折跌宕 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行云流水 百折不挠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B.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的睡眠健康水平。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3分)

(1)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2)春冬之时,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3)东风不与周郎便。(《赤壁》)

(4),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 》)

第二部分(共40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8.“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分)

9.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0.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海伦那样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信念与智慧创造着历史,你能写出一位,并简单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吗?(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禹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他突然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窗户,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层楼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禹仍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正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并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着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却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禹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禹的妈妈唠唠叨叨地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禹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为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禹的妈妈把儿子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禹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的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下。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他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禹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文章有删改)

11.小禹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2分)

12.文章中“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中的“竟”字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13.妈妈叫小禹接受怎样的教训?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4.爸爸为什么虚构10元与100元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禹?为什么?(5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6分)

秃的梧桐

(1)——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2)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3)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4)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5)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6)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冒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7)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8)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被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9)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10)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着花呢,可是比从前的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文章有删改)

15.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6.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17.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4分)

18.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19.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第三部分(共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撇和捺互相支撑就成了“人”。一个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开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倾诉;在风急浪骇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2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随意性;注重学生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 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业越来越难,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没有光明, 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蓦地, 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 顿觉心旷神怡。 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淡淡地说:“看, 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 ”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那么惬意, 直射入人的心灵。 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 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课前导学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 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文笔流畅, 描写形象。 同时, 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 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 但毫无疑问, 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 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 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 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 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 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 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 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 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 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 “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 如果能多出现几次, 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 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 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 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 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 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出现“眼神”, 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 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 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当然, 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 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 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 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 其实, 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 一带而过。 作为线索, 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 线索就是一根丝线, 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 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但是, 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 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 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 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 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孔老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要想达到这一表达效果, 《背影》 这篇文章除了多次出现线索“背影”外, 文章中哪一处描写使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呢?

生7: 第四小节父亲决定亲自到车站送我这一片段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8:第五小节父亲送我上车, 帮我拣定座位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9:就在第六小节“买橘子”这个部分,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孔老师:找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 感受一下。 (生齐读)

孔老师:作者紧扣线索“背影”, 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是本文的动情点。 这就使得父亲这一形象更加感人, 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所以, 回到老师最初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生10:我明白了, 还要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孔老师:很好。我们可以学习《背影》的手法, 比较细致地描写小伙伴的眼神, 也使之成为习作的“动情点”。 当然, 这篇习作除了“眼神”这一线索, 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那就是“我与小伙伴相识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孔老师:当然,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种形式, 今天, 我们只是学会其中的一种:如何“以物为线索”来结构一篇文章。 今后, 我们还要学写一些更加复杂的以线索贯穿全文的记事写人的文章。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 线索” 是文章组材之脉络, 是全篇材料安排之总绳。 可以说, 线索具有结构、表达的双重性。

2. “ 以物为线索” 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贯穿文章始终, 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

3.“以物为线索”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 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

你的眼神

杜炎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汝之眼神, 伴我成长。 你我友谊, 终生难忘。

———题记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你的眼神我如今仍然铭记于心。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暖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 谢谢。 ”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真诚期待的光芒, 我能感觉到你心中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 于是,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更加艰深,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不已,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课间, 你常默默地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我不由得有些感动。

春日伊始, 余寒料峭,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 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樟树清幽的香气扑鼻而来, 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令人神清气爽。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 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用睿智的目光望着我, 说道:“看, 有影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穿透云翳, 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香樟的清香, 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那熠熠的光辉, 直射入我的心灵, 予我力量。

年华似水, 飞逝而去。每每走过香樟树下, 我总会忆起你, 在一片浅绿色的幽香中, 我仿佛又瞥见了你动人的眼神。

师生点评

孔老师: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说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11:线索更加清晰了。 题目修改后更简洁醒目, 内容显得更加充实, 人物特点更加丰满了, 突出了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景物描写也比较精彩。

孔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到位, 修改后文章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楚,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达到了我们这次习作的目标。

【杏林春暖】

下面我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台阶

张文宇

台阶, 是一种奉献。

———题记

小时候, 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的台阶。

依稀记得有一天,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我小小的手拉着父亲大大的手, 在人流中穿梭着, 寻找一个好位子。 可是四面都是高高的人墙, 将矮矮的我围住, 什么也看不见。 我听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 只能干着急。 父亲看到我抓耳挠腮的样子, 便蹲下来, 用健壮的臂膀将我抱起, 托到他的肩膀上, 又慢慢站起来。 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就像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 看得比谁都清楚。 风从无数人的头顶上方吹过来, 凉丝丝的。 我猛然觉得, 父亲就如同一座大山, 挑着多沉的担子都不会垮。

成长中, 父亲期盼的话语是我的台阶。

那一次, 我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立刻将父亲叫了过来, 当着他的面教训了我一番。父亲一直红着脸, 连连说着“是, 是”, 但我却没有说话。 回到家, 我才大声向父亲争辩道:“是他先拿我东西的!我没有错!”父亲却坐下来, 低着头, 沉默不语。 这时我发现, 年仅三十几岁的父亲, 头上竟然有了一丝银白, 眼角竟然多了几丝皱纹。 过了许久, 父亲抬起头, 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一丝渴望。 他终于开口, 说了一句:“儿子, 不管别人怎么样, 爸爸只是希望你能够正直做人。”看着父亲的目光, 我沉默了。 刹那间, 父亲的话语像坚实的台阶, 将我托向正确的道路。 我认真地回答道:“知道了, 我不会再这么做。 ”———至今我还记得, 那时我得到的, 是父亲欣慰的笑容。

而如今, 父亲沧桑的背影是我的台阶。

光阴似箭。我一天天长大, 父亲却一天天变老。 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么挺拔, 而是渐渐变得佝偻。 那天早晨, 父亲送我去学校。 到了校门口, 父亲举起手, 拍了拍我的肩膀, 又敲了敲我的背, 好像还想摸一摸我的头, 但最终没有那么做, 只是轻轻说了声:“好好上学, 再见。”便转过身, 缓缓地离开。 我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沧桑?父亲一步又一步地走远, 渐渐地在街角消失不见。 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 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强忍着泪水, 心里不断地念着“父亲”二字。 父亲用他的全部, 为我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将我越送越高。 我转过身, 从那一刻起, 我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让父亲的付出白白浪费。

父亲, 感谢你为我做了14 年的台阶。等我长大后, 我也会做你的台阶, 将你高高地托起, 就像你曾经托起我那样。

母爱的秘方

洪国成

冬至到了, 照例要回老家祭祖, 也好看看年迈的母亲。 临行时, 妻关照一定要从老家带点萝卜条。 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条香脆清甜, 是商场无法比的。 每年妻都会从老家带不少, 只是不易保存, 每每看见萝卜条霉变, 妻直叫可惜。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 我起了个大早。一路风尘到达老家, 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她一边询问我早饭吃了没有, 一边已端来米粥, 还有一碟清炒萝卜条。 这道小菜在我们当地名曰“响菜”。 也就是将腌制好的萝卜剁碎, 下锅翻炒, 起锅后拌入麻油, 吃起来香味入鼻, 甜味入口, 脆响声声。

母亲坐在桌边, 望着我喝粥。母亲真的老了, 虽然染黑的头发掩盖了一点年龄, 但眯起的眼睛已是沟壑纵横。

大冬天喝上一碗热粥的感觉真爽, 更何况还有响菜!

“味道真不错, 老妈的技术又进步了, 该申请专利了。 ”放下碗, 我和母亲耍了个贫嘴。

“真这么好吃? ”母亲笑了, “我帮你准备好了, 回去时记得带上。 ”

其实, 我早就注意到了, 冰箱上放着个大大的玻璃瓶, 里面填满了老妈的作品———腌制的萝卜。 哈哈, 妻子又该发愁喽:这么有味的萝卜条, 恐怕又不免吃到霉变了。

“妈, 给你提个意见。 ”我突然想和母亲开个玩笑, “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你的萝卜条必须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

“什么难关? ”母亲笑了。

“你儿媳妇最喜欢吃萝卜条了, 过了夏天萝卜条就变霉了, 她可舍不得了。 ”

“放心, 这次不会发霉了。 ”真没想到, 母亲技术革新了! 原来, 去年妻子就提过意见了, 母亲知道后, 特地咨询了“专家”。

看着母亲得意的笑容, 我忽然觉得其实她老人家根本就年轻着呢。 “你学到什么绝招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 好长时间不见了, 在母亲跟前我依然是个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 隔壁王大妈给了我一些东西, 告诉我放了就不会变霉了。 ”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会是防腐剂吧! ”我一惊, 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防腐剂? 我们吃了, 味道一点也没变。 ”母亲吓了一跳。

我轻轻地告诉母亲, 防腐剂是什么, 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望着母亲似懂非懂而又似乎有点惶恐的神情, 我突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母亲曾多么虔诚地向别人请教防腐的秘方, 母亲刚刚多么自豪地向我宣布萝卜条永不霉变! 那是饱蘸母爱的秘方啊!

我不再谈论萝卜条, 开始与母亲东拉西扯。 母亲也不再和我闲谈, 开始忙碌冬至的祭品与午饭。 天很冷, 母亲不让我插手。

例行的程式完成了, 稍作休息, 我便向母亲辞行了, 毕竟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照例, 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些农家蔬菜, 妻子最喜欢这些绿色的无公害的东西了。看着冰箱上满瓶的萝卜条, 我愣了一下, 还是决定带回去。 看着我的脚步, 母亲连忙把瓶子递给我, 我抱在手里, 沉沉的, 竟有些温热!

“妈, 瓶子怎么是热的? ”我诧异地问。

“你放心, 防腐剂什么的我用水洗了, 怕不好保存, 我到开饼干店的李叔家用烘干机烘干了。 就怕味道差了, 清炒时放点酱油或许会好些。 下回我不放那什么防腐剂了。”母亲一面絮说着, 一面望着我, 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抓住的孩子。

我一怔, 泪水快要出来了。

车子到了, 我抱了抱母亲和她告别。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3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出售欲望的孩子》,完成17-21题。(13分)出售欲望的孩子

1.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2.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 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3.事情越演越烈,卡尔的欲望愈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4.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 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庞,他无地自容。

5.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6.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的手中。

7.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天天。但他的手

遭到了强有力的反抗,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可怕的脸。8.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

9.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 10.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11.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

12.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

13.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14.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15.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16.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17.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18.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 19.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 人!卡尔正言厉色。

20.“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 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21.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 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22.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23.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分)18.选文标题中“出售欲望”的意思是什么?(2分)19.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 效果?(3分)20.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的形象。(2分)21.选文最后说:lsquo;lsquo;欲望 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 严永远不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4分)

12、阅读议论文《宽容与智慧》,完成22-26题。(13分)宽容与智慧

梅桑榆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 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 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 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4

寒冷(lěng lěn)娘(niáng liáng)食 辛(xīn xīng)苦

二、多音字组词(6分)

长 zhǎnɡ()要yao()种 zhong()

chánɡ()yao()zhong()

三、看拼音写词语

huǒ bàn méi yǒu mǎ yǐ gan liang

()()()()

hé miáo tónɡ xué bǎ shǒu hán lěnɡ

(苗)()()()

xīn kǔ kong xián shōu gong nónɡ min

()()()()

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干()同()寸()

乎()令()古()

五、把括号里不合适的字用“”划去

1、秋天过去了,(冬 东)天悄悄地来了。

2、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冬 东)方明珠。

3、狗熊躲在地(洞 冬)里过(洞 冬)。

4、几只蚂蚁(从 丛)绿色的草(从 丛)边慢慢地爬了出来。

5、天气非常(晴 睛)朗,我们的眼(晴 睛)也很明亮。

6、下(牛 午),(午 牛)儿在草地上吃青草。

六、填上合适的词

()的嘴巴()的耳朵()的头发

()的眉毛()的鼻子()的眼睛

加动词:()肥料()泥土()小树

()粮食()草()树坑

七、选择正确的字或词填空

1、座 坐 我 找

(1)这是你的()位,请()下。

(2)()很快()到了爷爷。

2、快乐 欢乐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到处是一片()的气氛。

(2)你今天为什么这样()?

2、生气 神气

(1)这只小猫跑来跑去,()极了。

(2)一看到我做错事,妈妈就会很()。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悯农》、《锄禾》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其中,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蚂蚁在________搬粮食,他们有的_____,有的______,个个______________。

蝈蝈躲在________下乘凉,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__。

3、学习了第19课,你知道种树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吗?

(1)施肥料(2)挖树坑(3)培泥土(4)浇水(5)栽树苗

请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成语,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有备无患 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③防患未然

1、人要是没有长远的计划,就会有近在眼前的忧虑。()

2、在灾祸没有发生前就加以防范。()

3、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十一、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北风乎乎地吹着,天气真冷呀!()()

2、三个小火伴栽好树,高兴地围着小树又挑又笑。()()

3、小军往身后一看,元来是知小狗。()()

十二、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热()下()收()闲()

甜()春()有()死()

十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夏天的树上,挂满肥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句话;

2、填空

(1)、一年有、、、四个季节。

(2)春天的树上,芽瓣是 的;夏天的树上,叶片是 的;秋天的树叶颜色有 _______色 和 色。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5

(1)它没有__________的姿态,没有__________________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园渺何处?________。淮南秋雨夜,________。

(5)翅湿沾微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伴过年华。(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8)《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青少年要敢于像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0)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阅读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除了对海燕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的语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燕在文中象征什么?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文中又象征什么? 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鸥、海鸭和企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文中的象征意义,你认为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与海燕精神有共同之处? 1.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我不由停住了脚步”有什么作用?

3.文章把紫藤萝称作瀑布,描写瀑布,使用的三个既形象又贴切的动词是?

4.“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何加快了脚步?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词。

(1)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

(4)无丝竹之乱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孔子云:何陋之有?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特别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含义: ;___通_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作者_____,是_____朝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本文选自他的《_____》。这是一部有关_____等各种知识的笔记。

2、你找出选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翻译下列句子。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婆娑

屈曲盘旋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2)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3)断肠人在天涯

(4)归思方悠哉

高斋闻雁来(5)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浊酒一杯家万里

(8)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0)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二、阅读

《海燕》1.描绘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形象2.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3.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4.与海燕进行对比,突出海燕的战斗英姿。

《白杨礼赞》

1、总分

2、外形、并列

3、第一句

4、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5、拟人

《紫藤萝瀑布》

1、题目用了比喻,予紫藤萝以动感,使它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同时也暗含了中心。

2、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紫藤萝花的丰茂。

3、垂下、流动、迸溅。

4、照应开头,收束全文。面对紫藤萝,“我”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心情轻松了,脚步自然会加快。

三、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1.(1)本意是散发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品德高尚(2)大(3)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4)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和箫笙之类的管乐器。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4.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惟吾德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当年诸葛亮与杨 隐居之所,作者一方面表示对两位古人的推崇,另一方面他也以此自诩,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暗示陋室不陋。《活板》

1、《活板》 沈括 宋 梦溪笔谈

历史

2、“板”通“版”;“止”通“只”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6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讨论交流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可对学生的发言作小结并补充白求恩的背景资料)布置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 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形成自己的观点。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总结:请结合文章概括白求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过渡:请同学这段对白求恩的介绍与第一段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文章这样有什么作用。(附)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比较,思考,小组交流。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布置任务: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交流 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教学反思

第三块:拓展:仿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布置任务: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撰写提纲,准备口头小作文。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学生根据学生、教师的评价修改提纲。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作文: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交流课前作业: 交流上节课后写的小作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改,然后推荐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布置任务:文章中多处将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交流。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拓展: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作些什么对比,试续写。续写,交流续写及原因。

教学反思

第二块:赏析文章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1:找一找——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情境2:比一比——(两组句子)第一组:A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第二组:A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B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组织交流 讨论,交流,评价。布置任务:试一试——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要强调的内容。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仿写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议论方法,举例并谈谈有什么好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通过通读文章,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课前学习:

预习文章,谈谈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交流课前学习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运用阿基米得及第欧根尼为例进行说理,举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基于外在的物质财富”然后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最后表达自己的期望。组织交流评价,弄清文章论点及结构(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把握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并能了解文章结构即可)讨论交流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换为“高尚”好不好?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交流

4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问题: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开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思考:他们的话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思考、交流深入:课文中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认为什么是“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与大家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与进行比较阅读。

《陋室铭》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小组内合作梳理文章内容,记下存在疑难。明确任务、多种方式朗读组织活动:让学生先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交流疑难、释疑,复述、组织交流、评价:了解学生疑难给予补充、指导 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创设情境:(补充背景资料)刘禹锡的《陋室铭》名留千古,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听《陋室铭》的录音文为心声,请大家有感情地再读文章,结合文章来谈谈,你觉得作者藉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 阅读背景资料,听录音,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组织交流评价,教师总结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美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大声读组织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评价 读、听、评听范读录音 模仿、再读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请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或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铭》。

《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提倡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组织学生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思考: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内容知识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课外搜集人格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与同学们交流。

《敬业与乐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创设情境: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有关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并归类用表格表示。(自己设计表格)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设计表格。组织学生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找出的观点中,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将不同意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列表格方法,课后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言警句,择1-3句谈谈名言对自己的教育和启迪或持有不同意见的理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第一块:制作资料卡片,谈谈个人见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学生交流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迪或自己的不同看法。全班讨论交流评价根据全班交流的结果择要点修改准备制作资料卡片 交流评价后修改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反问、设问的作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找出文章中的反问、设问句,择1-2句转化为陈述句进行比较,谈谈不同 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反问、设句的作用,教师作适当点评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制作资料卡片。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 口头设想练习

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2课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目标:学习在交流中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学习:搜集能听出讨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和无法辨别讨论意见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自学短文《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自主学习,圈划重点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事例 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思考、发言、交流 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总结成功经验 全班交流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 篇7

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的3篇课文为本册的“科技之光”篇。其中的《梦圆飞天》课文是一则通讯报导。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梦圆飞天”即在飞天上面圆了梦。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飞天”的梦想,希望能飞上太空,遨游苍穹,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如今梦想成真,“神舟”5号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又成功返回,真正圆了飞天之梦。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一篇短文两次写到我们中国人的“脸”。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历史跨越!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过地球与火星相比较得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从而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据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然后阐述了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声明而火星却不能。《克隆之谜》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

4、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5、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场面,明白“孪生兄弟的含义。”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体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教学难点:

1、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奇思妙想地说,丰富相关知识。

2、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方法措施: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尽兴尽情畅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以启发、讨论教学法为主,设计具体的教学思路。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磁带、挂图等。课时安排:

5、梦圆飞天 3课时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课时

7、克隆之谜 2课时习作二 1课时 练习2 2课时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神舟五号飞天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航天航空的图片、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知课文大意,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知道课文描述了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哪几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

(神州五号、六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激动、骄傲的心情。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在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出示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名读,相机纠正学生读错的音,齐读。

载(zǎi zài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的心弦绷(bēng běng)得紧紧的 大漠震颤(zhàn chàn)

向在太空中工作同行(xíng hang)们问好!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cháo zhāo)终于成真了!

3、指名按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通读顺句子,并随文交流个别词语的意思,如朝夕相处、待命出征、蕴含、直指苍穹、浩瀚、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4、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2)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课件: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3)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

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画面。

2、初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板书:送行——发射——问候——描述(太空景色)

四、指导写字。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乳”、“划”,注意两个字的钩的区别,一个是弯钩,一个是斜钩。

2、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1)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2)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指名读,分角色读。

(3)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4)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5)“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5、齐读第二部分。

6、课堂小练笔,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假如此时你就在现场,看着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交流,评价。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带给国人的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指名读、齐读。

4、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交流自己知道的太空知识。

3)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探索的热情。

5、齐读第三部分。

二、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指导学生读出自豪感。体会“终于”,体会今朝的成功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努力。

三、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补充习题一、二、四。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教学反思: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在本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火星”,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相信火星是我们人类最为熟知的星星之一,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指名交流。

2、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你们对探索宇宙奥秘的那股热情。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火星有关的一篇课文,相信你读了以后,会更燃起你对宇宙的研究兴趣。板书完整课题。指名读,齐读。

解释破折号的作用。什么是“孪生兄弟“?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让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区分“熔”和“溶”,根据偏旁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并分别组词。

“挟”,注意读音,理解字义,并给其组词。(2)在书本上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3)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读,齐读,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相机正音,指导读通句子。

5、交流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火星的哪些知识? 师相机板书:相似——有水和生命 水的来源

不同——留不住水——找不到生命?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能认识火星,了解火星,知道为什么要把火星说成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3、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地球和火星的图片,认识它们吗?这颗是——地球,这颗是——火星。我们把这两颗星球称作是——孪生兄弟。

二、学习第一段。

1、过渡:那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究竟哪里长得像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像在哪里?(板书:相同之处)(学生交流,并出示:)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2、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一下子听清他俩的相同之处。(1)自己试着读一读。(2)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们瞧,这段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这叫什么?知道吗?(排比)。从这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

4、难怪——(引读)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随着探索的不断迈进,科学家果真发现这兄弟俩除了长得像,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你知道吗?(指名回答)你从哪知道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马上就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上水的来源?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大声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3、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读出他们有相同处?谁来读读,让我们听明白。(指名读、齐读)

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知道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水的来源。(板书)

4、地球上有水,这已经毋庸置疑,但火星上曾经有水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1)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2)、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能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5、你说的真形象!都是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为什么一句中用推测,一句中用推断呢?

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我们来推敲一下。推测什么意思?(推测:根据事实想象。)

这里由什么想象出什么?(由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想到火星可能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 推断”又是什么意思?(推断: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再读读这段话,这里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由干涸的河床和岩石钻孔分析推测并且断定火星上曾经有水。)

6、看,这篇文章用词多准确呀,正是有了照片资料和数据分析等科学证据,科学家们才能从推测走向——推断。

7、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用词相当准确,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哪儿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可能”?(这就是科学,它的用词一定是准确、严谨的,没有证据进行充足的证明时,就不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述。)

8、科学是最严谨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9、那火星和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有几种推测?(两种)第一种: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3——4)谁来读读。指名读 第二种情况是怎样的?谁来读读。(5)

10、请同学们再次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水的来历讲清楚。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11、指名说

(出示:陨石彗星(含水)—— 碰撞(家常便饭)

火山爆发 矿物(含水)—— 蒸气、雨水——湖泊、海洋)

12、指名说(学生讲到“家常便饭”时提问: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语来说?)

13、火星与地球不仅长得像,而且连水的来源都那么一样,所以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了。

(四)、学习6、7、8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在创造生命的历程中,火星、地球兄弟俩原本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几乎同时诞生,也都拥有能孕育生命的水资源,所以人们称——(再读课题),但后来兄弟俩命运却是截然相反。我们地球因为有水生机勃勃,而火星却一片荒芜死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问题读课文6——8自然段,找出原因。

2、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一般用“集体大逃亡”“逃向”来形容什么的,体会说明文的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5、齐读第八自然段,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水的来源)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感悟文本材料,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不懂的词语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我们班上有的同学的家长的工作是和植物打交道的。在这样的季节里,也许你会看到你的爸爸妈妈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这样的方法他们叫做嫁接。(师板书)。也许你还会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他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压条”。(师板书)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给了它们一个新名词,叫做“克隆”,(师板书)齐读。

2、师简介“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的英译。原意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指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神奇的克隆”。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那么,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相信你读过了课文就能了解个一二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1)出示本课生字

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 指名认读,齐读。

指导书写:例、薯、率,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2)出示组词练习

例()薯()嫁()菌()饲()率()诱()列()署()稼()茵()伺()卒()绣()(3)出示词语。

一模一样 繁殖后代 卓有成效 濒临灭绝 免遭厄运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相机指导,要求达到读通读顺。

4、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实验成功;(3)、克隆造福人类。)

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课词语。

2、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克隆”的吗?

师相机板书:什么是克隆?克隆实验成功 克隆造福人类。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上次我们说过,科普文章在叙述上最讲究的是准确和严谨。那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则神话故事谈起呢?(引起读者兴趣,能让读者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对克隆有一定的了解?

2、过渡: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还不行,我们还要明确地知道科学上的克隆到底是指什么,所以作者第二自然段马上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齐读相关句子,教师介绍:像这样说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的说明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下定义。板书:下定义。句中常常出现“就是”或“就叫”这样的词语。

4、学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了,既然克隆也是一种繁殖后代的方式,那为什么要说它是神奇的呢?读读这一段,高等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的繁殖方式是怎样的?(你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词吗?“一般”,也就是有性繁殖是一般的,常见的,而无性繁殖就是特殊的,不常见的,那当然是非常神奇的。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克隆下了定义,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不过这还不够,作者还找出自然界中的“克隆”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克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交流。

(1)从植物、低等生物两个方面来介绍。(2)归纳说明方法: 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

举例子:比如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

4、齐读这两段。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中“克隆”的例子? 指名交流。

四、学习第五段。

过渡: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本领先天具备,但是高等动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克隆相对更难,科学家们几经研究才有所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1、指读每5自然段。

2、听完这一段的叙述后,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

1、既然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那么克隆到底能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你能找到吗?(指名回答)

2、自由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

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或有自己的看法,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4、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事例。

5、展望前景

课文中只列举出了现在已知的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关于克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魅力是诱人的,它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引读第9自然段。

6、齐读6至9自然段。

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 交流归纳。

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再分说:可以„„可以„„ 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总——分——总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指板书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作业

1、《补充习题》

2、小练笔:假如我能克隆„„ 板书设计:

以„„ 总分总

教学反思:、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下定义 植物 低等生举例子 克隆实验成功 高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可以„„也可以„„还可

习作2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获得拔河比赛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交流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拔河比赛写成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拔河》。这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打缺点

1、学生自读《拔河》的内容,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回忆拔河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1)学生读第五段,说说小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老师的修改意见,还要加些什么内容?

(2)如果你是一个摄像师,你一开始用的是远镜头,看到的是整个画面:两边的同学个个涨红了脸,弓着身子,紧紧地拉住绳子,绳子在双方同学的用力下,绷成了一条直线。就如文章中写到的(引读)。如果你把镜头推进,在你的镜头 里出现了哪几个表现突出的人物呢?

(3)学生回忆拔河过程,交流哪几个同学的表现最突出,是怎么表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说一说。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誊写作文。

1、学生认真修改作文。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教学反思:

练习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3、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4、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5、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重点:

本次的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回忆以前学过的表示“看”的词语和表示仪态的四字词语。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1、导入。

汉语词语相当丰富,有时同样的或者相近的意思,往往可以有很多的词语供选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学习书中实例,感悟词语感情色彩差异。

(1)出示练习中的例子,问:小丽的爸爸给小丽怎样的建议?你怎样看待小丽爸爸的建议?(“紧盯”比“看”更显专注。)

(2)爸爸还说:同是“看”这个意思,还有很多词语可供我们选用。你能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与“看”有关吗?(瞅、瞪、瞥、瞧、视、望、睹、观、观察、浏览、收看、俯视、仰视、远眺„(3)、其实,尽管这些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却不能乱用。教师示例:

①、她瞅了我一眼。

②、她瞪了我一眼。

③、她瞥了我一眼。

三句话仅一字之差,你从中可以分别读出什么?生说。

(4)教师小结:这些词语因为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所以不能乱用。另外,在表示“看”的这么多词语中,它们也有意思上的差异,有时也有固定的场合、固定的搭配。请同学们看看练习中的选择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填空。

填空后朗读,适时引导理解这些词语。

3、重点指导“瞻仰”一词。

我们登上中山陵,(瞻仰)了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和陵寝。(1)、“瞻仰”是什么意思?

(2)、这儿为什么要用“瞻仰”这个词?(3)、你还能用“瞻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有些词语中也含有与“看”意思相近的字眼,你能找出来一些吗? 板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睹物思人、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远望、极目远眺„„ 教师与学生互动商讨,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题第二部分“诵读与积累”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成语,你能说出几个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神态等的成语吗?

2、学习新知识。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能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的意思。(2)指名读,齐读。

(3)同桌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风流潇洒:比喻人有才学,有风度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

气宇轩昂:形容气度不凡,精神饱满。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容貌等在众多方面都姣美无比。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满面红光:形容人精神好,气色好。威风凛凛:形容气概威严,令人敬畏。相貌堂堂:形容人仪表形象好。一般用于男子。风度翩翩:形容人很有风度,举止洒脱。落落大方:形容人胸怀坦荡,举止自然。处之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习以为常:习惯了,就把它当作平常的事。

(5)让学生想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看到其中的一些成语你能否想起历史上的哪个名人?

风流潇洒、气宇轩昂——周瑜;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诸葛亮; 处之泰然——孔明(上演空城计)„„

3、练习。(1)自由练读。

(2)同桌的同学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3、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

2、指导。(1)指名读句子。

(2)我们在描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描红好的同学的字,并进行表扬评点。(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二、练习第四部分“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畅想未来世界。(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范说《未来水世界》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2)儿童是最具想象力的。那么在你的头脑中,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的衣食住行又会是什么样子?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一两句话简洁明了地告诉大家。(3)学生自主想象,并写出小组内汇报提纲。小组成员间各自汇报所列提纲,相互给予指导。小组讨论。

小组选一代表作汇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3、作业:小练笔:《畅想未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三、练习第五部分“学习毛笔字”

1、明确本次练习字要求。(1)观察两个字“工”和“母”

(2)说说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边板演边讲解书写要点。“工”字略扁,上面一横左低右高,一竖稍向左倾,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要长。

上一篇:上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下一篇:秋天的故事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