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阅读(共8篇)
摘要:本文拟通过论述英文报纸阅读在外语教学中的操作模式,从多个角度初步阐述英文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技能提高的独特作用,并结合我校报刊阅读辅助教学的实践阐述教学中的六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 教学模式 初探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及文化。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自始至终占着主导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英语阅读训练的主旨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提高阅读速度, 丰富语言知识, 增强英语语感,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提高和信息获取同时并进的平台。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即通过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通常是事倍功半。长期以来,学英语的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英语阅读习惯而常常面临阅读能力差、知识面窄、英语思维能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阅读教学领域内的热点课题,引起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的关注。目前教学模式的探讨已从框架建构发展到具体操作程序与方法的优化和整合阶段,毫无疑问这将或多或少地解决阅读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合理、费时低效的问题。为此,我们在高初中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了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模式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并将进一步将此实验进行下去。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近5年的高考阅读试题统计,正文及文后理解题的词汇量总共在1800--个单词之间,生词率在1.3%,若要在25分钟之内做完,读速不能低于80个单词/每分钟。由此看来,加大阅读训练的教学研究已迫在眉捷。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阅读课的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词汇数量, 提高阅读速度, 丰富语言知识, 增强英语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一般指能基本读懂国内甚至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达到80-90词/分钟。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应达到110-120词/分钟,要求能基本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并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英语报刊主要是指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报纸和刊物和其它国家以英语为媒体文字的报刊。报刊阅读模式教学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报刊阅读学习,学生能掌握一般性英语报刊的特点和英文报刊常用术语,扩大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律、文体娱乐等方面的词汇,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为独立阅读各种英语报刊广泛获取知识信息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实验的具体阅读读物是21cn Century报高初中生版。
21st Century高初中版英文报版面新颖,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及时性、可读性(或称适切性)时代感等特点,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极好材料。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广大中学生报刊阅读的首选。事实证明,我校订阅21th Century的同学通过半年的阅读,英语语言词汇量和语感都有明显提高,阅读速度比其他班级同学普遍快,对文章的理解和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并由此逐渐养成了爱读报的习惯。
二、我们对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实践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将教学活动诸要素有机组合,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操作样式。我们运用了“了解背景-任务阅读-多维活动-能力提升”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了解背景-任务阅读-多维活动”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培养学生英语(报刊)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开展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什么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报刊阅读教学学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阅读21世纪报获得“实惠”,是我们要努力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应不同与教材教学或者说课本教学(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刊本身也是教材)。它不是一种以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说“学会学习”为重要目的的辅助教学模式。主观上要求扩大词汇,拓宽知识面,增强分析领悟能力,客观上要求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如在技术上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我们布置阅读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版面的阅读,并对所读内容做相应的圈记,查阅字典,能说出大意,使报刊阅读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对刊物的内容做了一些选择,以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为讨论话题,在课堂进行小组活动。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发表不同意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几点原则:
1.突出阅读能力的原则: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侧重提高阅读能力“。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报刊阅读是一种阅读的辅助教学模式,所以至始至终应将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对于这种载体所呈现的事件或语言知识不需过多强调,以免喧宾夺主。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阔展能力。英语报刊阅读的一般能力指提高识别和理解单词的能力;提高以语义为单位进行阅读的能力,利用课文整体教学培养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提高阅读中的抽象思维能力等。足够的语言知识,迅速识别词义的语言运用技巧,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预测、推理的阅读技巧是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四大必要条件。“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付出大量的语言实践。加强语言实践,培养语言能力,就必须进行持续、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而阅读,特别是报刊阅读正是有效强化语言信息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式、获得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语言的一项基本技能。它可以让学生在获得一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阔展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我们为此经常设计一些具有延伸意义的读后思考题和相近的开放式讨论题,收到的效果。
2.任务阅读的原则: 任务阅读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多向度的实践活动。所谓任务正如Long 所言A task is meant what people do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 (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 Richards, Platt and Weber也强调 A task is an activity or ac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as the result of processing 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任务: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 有的学生在读英语报刊前,心中无数,版面翻来翻去,不知要读什么或总想挑有趣的图片下面的说明文字读或走马观花,一篇也不能认真地读下来。许多同学往往一篇文章刚看了个头,一碰到生词,马上放弃,又换一篇。这种阅读常常是浪费和无效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有准备地、有选择地阅读,即有目的的阅读每一期的文章。1)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看标题。阅读英语报纸的新闻标题是我们学习阅读英语报刊的第一步。由于标题(headline)短而精,不太好懂, 不少同学常常绕开它(可否举例)。21cn Century报纸通常版面较多,学生在校一般时间有限,不可能像读课文或看小说那样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通读一遍。新闻标题用简练的文字浓缩了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是十分理想的“向导”。 我们让学生先掌握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从标题寻找自己要读和能读的内容,尤其是省略现象。2)教师要努力设计一些有趣的、导引式的但又分层递进的问题。阅读与兴趣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关键。。
3.教师只是起 “指导”的作用的原则: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灵活多样地处理报刊中所提高的素材,并适当扩充相关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由量变成为质变,从而进步和成长。
4. 检查反馈的原则: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项重要活动,阅读过程中,输入的新信息会不断击活和刺激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存,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的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和增大就会产生变化,使人的理解层次不断提高,思维结构也由此变得更加精密和复杂。报刊阅读是产生这种变化的很好途径。但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应及时被老师了解和掌握。这样就不至于在选材和速度上盲目制定目标。我们通常使用的反馈方法有概括大意、改写、写标题和阅读问答题等。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原则:报刊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渗透着文化内质的以能力提升为主要目的的多维的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个体活动、群体活动,双人际、多人际交流,即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的交流,还应包括个人知识结构与篇章文化背景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因此,我们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我们通常采样的有信息考查(what, who, why, when, where, how)、总结(个人、小组)、讨论、找关键词、给文章命题、编写新闻等。在这些交流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思想的闪光点。上课时讲清任务少讲授内容,还时间于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稍加点拨。如阅读,在开始阶段要侧重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培养学生能聚精会神,不查字典,完全借助视觉把材料一口气阅读到底;把训练的重点放在速度上。实际上速度训练也正是多维活动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不同的阶段要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随时进行阅读测试。我们的经验表明,最有效的训练阅读的方法莫过于限时阅读。如果可能还可组织和辅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使学生通过撰写论文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必要时除了常规上课的训练之外,还应规定课下的“强制”阅读量,如: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泛读,不少于1000词。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思考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提高使用语言作为工具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在这些活动中实现着由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向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6.教师身体力行的原则:报刊辅助教学模式因为是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是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压力下增加的教学内容,因而不但对于学生是一种增加的学习容量,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增加的工作量。在完成规定教材的教学任务之外,教师必须抽时间将学生要读的内容先读完,并做摘选。必要时还必须查阅相关的资料以辅助教学。我们压缩每周课时,抽出一课时作为21cn Century的专门读报课。辅导老师对每周的这一课时都给予极大重视,增加了工作时间,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等,使每周五的这堂课成为了学生喜爱的课。在与学生同步学习的同时教师也不断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知识积累。
结语 英语阅读能力是在大量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因阅读题材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能较好掌握和理解英语文章,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好的阅读技能,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熟练掌握英语阅读技能的学生才能高效率地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Carrll. P. L. (1984)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classroom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 Smith. F (111971) Understanding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3. 台湾《天下》杂志,齐若兰:4月《财智文摘》
4.阿甲编译:《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享受图书》,钱伯斯阅读循环圈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评选标准(参考)
论文题目______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姓名___王光照__ 单位___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_____________
广东 省(自治区、直辖市)_深圳___市(地、州盟)_________县(市、区、旗)
评审人________
项目类别 项目标准 得 分 评语
3 2 1
选题 1.选题新颖,针对性强
2.探究问题明确、具体,有综述
*3.指导意义或推广性强
方法 1.研究方法规范
2.实施步骤完备
理论观点或研究成果 1.理论观点正确、科学
*2.理论依据与研究成果协调统一
**3.理论观点或研究成果有创新
4. 结论可靠,成果有说服力
材料或数据 1.材料或数据翔实、完整
2.材料或数据真实、可靠
*3.材料或数据分析客观、准确
语言与写作 *1. 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2.格式符合学术规范
3.文字及表述严谨、有逻辑性
总评 综合分: 总分:
说明:1、最高积分为60分。
2、一个 * 号加一倍计算分数,两个 ** 号加两倍计算分数。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 )
作者王光照 颜咏兰
单位 深圳实验学校
5月 16日
论文题目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姓 名 王光照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07
贴照片处
所在单位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现任职务 教师
文化程度 硕士 专 业 英语/教育管理 职 称 中学高级
通讯地址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邮政编码 518055
办公电话 0755-26518216 家庭电话 0755-83060612
移动电话 13530964646 电子邮件 wgz983001@yahoo.com.cn
(包括著作和论文)
教学和教研主要成绩 在读研期间,积极参加国家教委“九五”规划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部分研究,独立承担并完成一子课题的研究,其成果形式即我的硕士论文。参与与中央教科所合作项目“张思中二十四字整 体教学法”实验与研究以及与河南师大合作课题关于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有效性的相关研究。4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及其培养途径》在河南国际英语教学研讨会上获学术论文一等奖。207月,《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刍议》,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0月, A Brief Thinking On Talking lessons,《English Weekly》,Senior Teachers’ Edition, Issue 39。10月,A Free Talk on Rhetoric in Senior English Textbooks, Issue 18, 发表于《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单位意见
县级教研
(签字盖章)
单位意见
地市级教研 (签字盖章)
单位意见
省级组织 (签字盖章)
备注 颜咏兰,第二作者,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一、在课内讲授过程中发现探究点
所谓探究点,应该具备如下几个 特征:1.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能够和历史文化现象或者主流的学术思想联系起来。3.能够与课外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到《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结尾时,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通过讨论,大多数学,大多数学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和看法:这样的结尾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思想习惯,给人以希望等比较传统粗浅和共性的认识。
二、找准课外阅读的延伸点
所谓延伸点,就是根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 进行课外阅读的相关提示与启发。比如,讲到《孔雀东南飞》结尾时,我提出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对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得出比较传统认识后,我又趁机引导学生,问他们哪些文学作品或故事传说的结尾和《孔雀东南飞》类似。学生提 到了《梁山伯 与祝英台》《窦娥冤》《牛郎织女》等作品。我又问学生,他们读到过哪些外国悲剧作品,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问他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结尾是 怎样的,学生基本都说不出来。我趁机布置课外延伸阅读内容:全班四组,利用一周时间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具体任务分配如下。
(一)阅读篇目
第一组:《梁山伯与祝英台》《哈姆雷特》。
第二组:《窦娥冤》《奥赛罗》。
第三组:《牛郎织女》《李尔王》。
第四组:《赵氏孤儿》《麦克白》。
(二)阅读核心问题
比较本组阅读的 中外文学 作品的结 尾有何不 同。继续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喜剧结局。
(三)阅读要求
以一周时间为限,重点探究阅读作 品的结尾,要写读书笔记。
三、开读书会,交流阅读心得感受
课外阅读过程中,交流是很重要的 一个环节,读书的感悟需要分享和碰撞,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激发更长久的阅读兴趣。各组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组:我们读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阅读过程中被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所打动,虽然结尾是梁祝化蝶双飞,貌似美好,但是让我们觉得更加悲凉。有情人不 能终成眷 属,用一近似 神话的结尾,反而映射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悲哀。而悲剧《哈姆雷特》,结尾处几位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反而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这样的结尾显得更加理性。
第二组:《窦娥冤》看得让人心里难过,结尾设计 更显戏剧性,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已经反映出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的主题,但后面窦娥父亲窦天章做官为窦娥翻案平反的设计,我们认为反而削弱了《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奥赛罗》的悲剧其实就是性格的悲剧,让人看了心碎,却很真实。
第三组:《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爱情传说 之一,这个故事让人读起来确实有凄美的感受,但结尾喜鹊搭桥的内容,我们反而觉得很真实,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理的作用: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李尔王》读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李尔王的悲剧我们读起来觉得和中国一些帝王的没落有相似点,又有些不同,基本都是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理智的缺失,结尾读起来觉得太惨了,心里不舒服。
第四组:《赵氏孤儿》这部文学作品,让人觉得 悲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作品中一些人物的侠义精神所感动。结尾应该也属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读《麦克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君王中一些篡权的昏君的形象。结尾处他的死也是属于罪有应得,和《赵氏孤儿》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回归课文,教师总结提升,深入讲解
读书会,教师总结实录: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 好,学无止境。学 问这个东 西很奇妙,你越去研究越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也会促进你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阅读。在你们完成本组阅读任务的时候老师也进行了课外阅读,那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大家都提到了,中国的悲剧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喜剧来结局,而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悲剧作品却是以悲剧贯穿,结尾也很悲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老师通过课外阅读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因供同学们思考。
1.故事以悲剧为主,结尾有一些 亮色,可以向人 们表明美好的事物或者情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希望。
2.中国人思想里有大团圆的传统与观念。
3.中国人具有宽容精神以及“和”的理念。
4.由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讲 究“中庸之道”,即悲而不怨,喜而不狂。所以,悲剧作品 的结尾带有喜剧的色彩正是 这种思想“中 和”的效果。这才是根源所在。以上理 由也正是《孔 雀东南飞》以 喜剧结局的原因。而西方作品受《圣经》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基本是一悲到底。
其实,中西方思想差异的本源,可以从两 部作品中体现出来,那就是中国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这两部作品是我们本月的课外阅读书目,下个月阅读课,我们交流读书心得。
总之,语文延展性阅读要以课内教 授为发起 点,发现探究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有抓手的阅读,既能帮助学生解决课内问题,又能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
摘要:通过必修二课文《孔雀东南飞》带有亮色的结尾的探究,试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找到探究点和延伸点,指导学生分类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和资料,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内有探究价值和总结提升价值的问题。以《孔雀东南飞》结尾的喜剧亮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中外悲剧作品的研读,探究中外悲剧作品结尾的不同点,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阅读的重要性和模式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许多学者对阅读的重要性都做出过重要论述。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更大。
对于英语阅读,普遍认为是对文章的语言不熟练,生词太多,语法结构太复杂从而引起了阅读困难。但如果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我们的阅读是否能正常进行呢?Carrell(1988)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出:(1)即使词汇语法无阻碍,对一篇文章缺乏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同样可能导致阅读理解困难;(2)在思考能力,概括能力未能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即使有文章的词汇语法知识和背景知识,也未必能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因此阅读不是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
根据Nutall(1996)理论,阅读的重要目的是理解文章,全面理解文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词的识别;2)辨别单词的派生及其在句子,段落和篇章中的语法关系;3)判断作者意图,理解其思路,对其看法做出评判;4)推断,思考及概括的能力;5)对作品的欣赏。这些方面涉及了阅读的几种模式及其综合运用。在研究阅读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模式的阅读,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为阅读注入了新的生机。80年代初,他们提出一系列较有影响的阅读模式:1)Gough提出信息加工模式(也称“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2)Goodman Smith心理语言模式(也称“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3)Adams等人的图式理论(Schema)等。
二、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在语言知识方面: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递知识的媒介,而阅读是读者对文字符号的理解,因此自下而上的模式对阅读的正常进行有促进作用。但单一依靠信息加工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是不可取的。
2、文化背景知识方面:读者对世界的认识,人文,历史地理,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多寡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阅读上的错误也呈现系统性,受文化障碍的干扰较多的理解发生在语篇和话语层面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文化背景,从作者角度准确的理解和体会阅读内容。
3、判断理解方面:阅读是信息处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读者和文章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读者要与作者通过阅读材料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判断作者意图,理解其思路,对其看法做出准确评判。
4、在思考,概括能力和图示理论运用方面:读者与作者交流沟通的同时要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对文章进行评判与取舍。读者通过阅读材料“透析语言”概括总结文章中心,借助思考和运用概括推理能力把下一层图式和高一级图式相汇合,促进读者的阅读欣赏能力。在阅读中如果读者未能激活适当的图式则会造成阅读困难。因此,利用语言学习技能思考阅读材料,利用推理概括能力构建自己的图式,激活高一级图式。
阅读过程涉及到阅读各个方面。从视觉层面到心理层面,从阅读模式到教学法,每种模式描述阅读的一个独特方面。在外语教学中,阅读不能只当作简单被动的字符释义,要注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阅读策略,原有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运用,概括阅读模式理论,利用各种技能,运用推理判断概括能力思考作者的意思和观点,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阅读训练中问题的设计
英语阅读最基本的目的是信息提取和加工,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既有低级问题,又有高级问题,既有收敛式问题,也有发散式问题。问题的设计就应注意两个方面:
层次设计。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阅读前问题,阅读中问题和阅读后问题等三个层次问题的特点。阅读前问题要一能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二能唤起学生的背景经验和阅读兴趣;三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有助于学生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一般说来,读前问题大多是低级问题、回忆性问题和收敛式问题。阅读中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清理逻辑,因而大多是解释性问题和归纳性问题。阅读后问题的目的是检测,不仅有信息提取上的要求,也要有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上的要求,因而常有创造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时间限制。阅读教学不仅要有准确性要求,还要有速度要求。这既有利于阅读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为此,问题设计时要根据不同问题的时间要求明确不同阅读技巧的使用。
在阅读中,学生充当问题的解决者,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问题情景的设计。为了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兴趣度。
2、阅读训练的实施
(1)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阅读习惯有很大联系。习惯是指经过重复练习或不断实践而变得需要的行为方式,要有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则需经过老师的直接点拨。例如:有的学生一面阅读,嘴唇一面动,有甚者还要发出轻微的读声。嘴唇和声音影响眼睛的扫视频率,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妨碍着对材料内容的全面透彻的阅读理解,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加以纠正。
(2)培养猜词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即使是认识的单词也会有新的含义,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及短语意思的方法。如:利用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进行逻辑判断,掌握生词词义。如:
1.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language in their book is not an easy task .
2.P lease turn the knob on the right until you find an FM station that plays good music .
在第一句中,对于生词simplification 的含义,结合构词法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变化:simplification (n. .简化)----- simplify (v. 简化)-----simple (adj. 简单的)。在第二句中,根据turn, on the right ,FM station,music 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断生词knob 的意思是a part of the radio that you turn to find a station (旋钮)。再如通过逻辑推理,有时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普通常识也能帮助词义的确定。
(3)强化学生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反应
教师要求学生将文字信息与相关表格进行比较,或者转化为数字表格或其它图形;将谈同一件事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或者做笔记,写总结等,这些都属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范畴。
(4)注意阅读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技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这类提高速度的阅读技巧主要有略读和跳读。略读的目的是通过扫描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去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主题句,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跳读主要用来搜索,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训练学生将所需信息概括为词或词组,以便更为迅速地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部分。
(5)训练阅读速度
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过程应从45W/m 到65W/m,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多读,除反复阅读教科书所例范文外,再选一些课外读物,养成泛读的习惯。
(6)强调读后概括
通篇阅读文章完成后,概括在这里也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且现在阅读文章的思考题更趋向于整篇文章含义的理解,作者意图,句子内涵,言外之意的理解和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个单元的阅读课中,引导和培养学生习惯地总揽全文信息,找出主题句和关键句,以及文摘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归纳出整篇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根据文章的体裁,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语言风格,正确体会和认识作者的创作观点意图和目的。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看法的机会。
当然,仅懂得如何进行阅读的理论还不够,课堂上仅限的几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阅读的深层次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课外自觉主动的阅读。试想每天抽出15--20分钟进行阅读,如果以100w/m 来计算,每天就读了1000个词,再到每周,每月,每年,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因此,教师应当不时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训练。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一味地求“难,多,快”,正如汽车司机在不同场合,要选择不同路线和路面,选择不同速度,做出正确的反应,以达到最终目的地。
参考文献: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英语教学交际论>>胡春洞 王才仁 主编
《英语教学法》李庭芗 主编
眉县城关二中 杨梅
模式名称:
即建立在“学案导学”基础上的三段六步阅读教学法:阅读前,包括自主学习、预习展示。阅读中,即讨论探究,个性构建。阅读后,包括读后检测和课堂小结。内涵及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对阅读习惯、技巧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人教版新目标)中,阅读课文在各单元都有分布,这些阅读文章具有篇幅长,句式复杂,词汇障碍多,教学难度大的特点。阅读课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高效阅读课教学成为英语教师教学中的关键。那么,高效英语阅读课应如何把握,遵循哪些理论原则呢?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打造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得到关照,教师要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各种认知的或情感的需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心理上、学习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师生关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教师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门阶段应以精读为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在基础阶段应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的方法、阅读技能与技巧。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泛读的比例应逐渐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熟练阅读技能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5、兼顾听说写原则。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6、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培养。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跳读、精读、研读,讨论,探究。操作流程及步骤介绍:
在打造高效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过程, 把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然后又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总结出以下三段六步阅读教学模式:
一. 阅读前。1.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导学单中的预习内容,包括基本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并可利用多媒体,书籍等查阅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故事,背景,文化习俗等,为阅读的学习做好铺垫。
2.预习展示。要求学生将导学单中的内容进行展示,更多地要求他们展示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材料,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中。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内容为讨论探究与个性构建。课堂操作需要以下流程: 1.Skimming(粗读或略读)这一步骤是为掌握文章大意而进行的阅读,要求学生读后找出文章的大意(general idea)、主题句(topic sentence),概括文章的标题(title),并注意文章的关键词、过渡词等。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选择题或者判断对错的问题给学生回答。此环节要讲究速度,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
2.Scanning(跳读)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几个信息问题抓住重点进行跳跃式阅读,找出问题的主要信息。这些问题一般围绕when, where, what, why, who等w问题。也可以出一段填空文字。训练学生的主要阅读能力,形成“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各自独立完成精读任务,然后同组同学合作,解决疑难点,再对文章的内容构建自己的观点。此环节也要讲究速度。
3.Intensive reading(细读)仔细的进行阅读,要求学生明确文章结构,找出语法难点,学习重点词语,进一步吸收新的词语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在读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不明白的单词,短语,句子结构,语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去猜测新单词的意思。在这一阶段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参考书、字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在此环节中,要注意的是教师占主导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多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讨论,去动手,去钻研。
4.Listening and reading(听读)在操作完细读后可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教师要告诉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语调,并尽量模仿,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步骤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为下一步复述课文打下基础。一开始可以看着书本听,熟悉课文后也可以合上书本听。
三.阅读后。
此阶段包括读后检测和课堂小结两个内容。
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使学生初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的技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能力。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采取以下活动在课堂中进行读后检测和课堂小结。
1.课文复述。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内容加以整理,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的叙述出来,融理解,记忆,表达于一体。
2.基于课文的语篇填空。在设置语篇填空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语境、内容、语言等信息,适度变化文章结构和词汇语境,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又可以加强对词汇的认知、理解和运用。
3.基于课文的采访问答。开展采访问答的方法是让学生分组根据课文进行采访问答,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和回答。
4.基于课文的写作。基于课文的写作是让学生缩写或者改写所读文章,但是必须用到所学的重点语言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结合起来,灵活设计写的活动。
5.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情景,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且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和创造。6.故事续尾。故事续尾即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章的结尾。这种活动比较适合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本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7.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是教师经常开展的课后活动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班内自由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填入表格。
8.拓展讨论。阅读后的拓展讨论是内化语言知识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
阅读后是拓展讨论的最佳时机,既可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应加强组织调控,及时并恰当地反馈评价。这些阅读后活动的开展可以检测前两个阶段的教学效果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评价及应用情况:
以上这些步骤及活动应扩大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教师应巧妙运用教学机智,预测教学情况,设计教学时多思考学生可能的反应,恰当运用教学机智,敏锐捕捉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有效开展教学。
阅读课的最关键即亮点就在于最后的升华,它体现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自如,而且还能把学生和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让学生把课堂当作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在班级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困惑反思及对策:
1.练习与活动的指令要清晰。在让学生实施练习与活动前,教师一定要把练习与活动的要求交代清楚,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练习与活动的成功与否出了和教学设计有关外,还取决于教师布置任务的水平。2.练习与活动要紧扣主题。读后教学除了应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以外,还应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及适当拓展,但是练习与活动的内容始终不能脱离课文的主题。
3.练习与活动时间的把握要到位。读后练习与活动一般都是在一节课的最后部分进行,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活动的时间问题。在设计练习与活动时,教师应事先估算所需时间,在小组活动后一定要预留教师讲评时间,因为没有教师的讲评就无法体现教师在课堂的指导作用。
4.练习与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各项练习与活动时要针对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提高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计练习与活动的方法来确保活动的参与度。
5.练习与活动后要进行适当评价。在学生完成练习与活动后教师应给出一个肯定的,鼓励式的总体评价,委婉地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指明努力地方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自评,组外互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因而,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树立形象→自主感悟→升华情感→积极拓展”的基本模式。
一、树立形象。
阅读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生按课文顺序进行朗读或默读,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达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及其表达顺序,对课文形成一些初步的印象和感受,情感受到一定触动。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习方法,并提出恰当的自读要求,帮助学生整合问题,使问题准确、有价值。教师要注意加强个别指导,给学困生一些帮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沉浸在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二、自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1、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选择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认真阅读体会,加以感悟。教师也可以提出宽泛的话题,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个别学习,独立思考,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整理自己的思维,做好与小组成员交流的准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他成员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交流和表现机会,小组内确定中心发言人,每次合作学习轮流担当此任。
小组交流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及进加以引导,排除障碍,开阔思路,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
2、研讨品味,全班交流。
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谈收获,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按照“读―悟―读”的要求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张扬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进一步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此外,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指导方法,评价一个是为了带起更多。学生评价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往、沟通。
三、升华情感。
感情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将读者、听者、作者、编者之情融合在一起,心灵相通,“四心”共鸣,体现读有层次,培养语感。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四、积累拓展。
通过朗读、背诵、默读、诵读、浏览、摘抄等办法积累文中经典之处的语言或文章的表达方法。当然也可以这样指导学生问问自己:“学习本文我需要记住什么?我能模仿本文的写法学着写点什么吗?我还能用其他方法体现我对本文的理解吗?围绕本文的内容我还需要探究点什么吗?”。
开展拓展性阅读,实施“一带一”阅读训练。即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的基础上,再阅读一篇课外的文章。所带文章可以是与教材中的文章在写法上类似的;可以是与教材中的文章是同一位作者的;可以是与教材中的文章是同一题目但内容不同的。所带文章略读即可,重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可在事与理之
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可以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还有一种课型,侧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如,诗歌的教学,说明性文章的教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是要因文而异,
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有七十多年,要让90后的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意味、情味很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悲秋情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采用了对话教学,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设置一些“障碍”。我们所谓的“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即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2、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辨证的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3、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的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例如,在教授陆蠡的美文《囚绿记》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从文章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以下问题: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学生品评、交流如下: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此其一。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交流如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
1、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要求阅读教学体现开放性,要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学生。
(一)确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抽象的,甚至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从而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教师应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学语文阅读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笔者找出了贝多芬同名曲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学生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教师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 (1) 阅读方法指导课, (2) 推荐读物课, (3) 自由阅读课, (4) 阅读汇报课, (5) 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专题性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关键词: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图书馆
移动阅读是以移动阅读终端为载体,以电子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数据、文本等多种信息形式为内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无限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其终端包括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信业的发展,移动阅读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传统阅读的补充,而是完全可能成为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长期共存的阅读方式,并将对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图书馆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移动阅读发展现状
对以电子书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内容而言,在国内外都已取得较大发展。如亚马逊公司推出 Kindle,亚马逊上传统纸质书籍的销量则被电子书超越。2011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占其图书交易总量的比重只有17%,然而到2015年就达到了43%。这些数据表明电子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并日趋成熟。移动阅读市场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当当凭借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规模,在移动阅读方面,会向亚马逊逐渐靠拢。伴随着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其对移动阅读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
二、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分析
目前移动阅读服务主要从以下三种形式展开:
(一)用户直接从移动阅读终端获取资源
目前多数用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移动阅读:一是使用手机等移动阅读器在线阅读网站内容。二是通过使用个人PC将下载的书籍进行格式转换然后上传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三是使用手机等阅读器直接下载电子图书或者下载专门的阅读软件,然后通过阅读软件从网络下载书籍到手机。
(二)利用电子邮件推送功能进行移动阅读
电子邮件推送功能指服务器获取新的邮件时,主动将邮件推送至客户端。客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接收邮件并进行阅读、回复、转发和撰写电子邮件。例如子午书简,一个站长为kindle分享电子书而建立的网站,适合kindle用户,可在线阅读,也可下载epub或mobi格式,可推送至kindle设备。
(三)自媒体引领移动阅读新风尚
如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的自媒体,诸如新浪微博、知乎及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聚集大量自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自媒体的一大优势是更新阅读的内容较为及时,而且开通评论功能。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各大平台陆续开通了打赏功能,一方面给作者带来报酬,以此激励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享受更优质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环境。
三、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图书馆在开展移动阅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首先,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很多的应用成果,如OPAC、Lib2.0等。其次,图书馆拥有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展移动阅读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最后,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移动阅读中。
(一)以“移动设备、技术+图书馆资源”为主要服务模式
目前图书馆的移动技术主要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为基础,在云共享服务的保障下,建立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的应用,从而实现馆内资源的检索、阅读和分享。
1.图书馆自建移动阅读终端。
图书馆的移动设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阅读器。如图书馆购买相应的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或ipad。然后将自身馆藏电子资源内置在这些阅读器里。读者可以将这些阅读器借出并使用,同时还可以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免费下载电子期刊等。美国新泽西州的Sparta公共图书馆早在2007年就采购了两台Kindle阅读器进行出借服务,成为美国第一个开展Kindle阅读器出借的图书馆。国内开展此项业务的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
2.读者利用自身移动阅读终端获取馆内资源。
书生公司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先者,其开发的“书生移动图书馆”受到国内图书馆的普遍认可。其方案可以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对电子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借阅和全文访问等功能。
(二)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拓展
1.手机阅读服务
“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继开展短信提醒服务后的又一服务模式。随着移动阅读市场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手机阅读。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包括书目检索、参考咨询等。国外图书馆也展开一系列的手机阅读服务。比如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的手机I--Mode定制服务。
2.社交媒体服务
当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借助社交媒体每天都会发布本馆的咨询和阅读内容。除此,更多的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图书馆自主借阅等服务,用户可以绑定相关账号,实现移动图书预约和查询。
四、总结
移动阅读服务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深刻影响着用户的阅读行为。但是移动阅读仍处于成长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发展的模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问题。图书馆作为传统阅读的场所,努力将现代科技技术与创新引入自身的发展,推动移动阅读发展,完善自身的职能,更好地提供阅读服务。同时推广图书馆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取得的成果,进而促进我国的移动阅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7):14-18.
【模式阅读】推荐阅读:
中考阅读答题模式06-12
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11-15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06-23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模式11-08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论证12-02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
小学高年段五段式阅读教学模式09-13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训练模式研究11-14
直销模式vs传统模式06-11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