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共11篇)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1

劳动与社会保障向忠安09061050118为了更加真实的了解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以及他们对手机这种现代社会不可缺少、日新月异的通讯工具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并及时发掘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我于2011年5月12日至5月20日,历时一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随机遇到的自贡市在校大学生共20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10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一、被调查者近九成是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使用手机的,也有很小的一部分在高中以前就开始使用手机了,可见被调查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都比较早。经过调查,发现他们拥有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亲戚朋友保持联系,即将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无可厚非的是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拥有手机是为了其他目的比如说赶时髦、好玩等,当然,这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的。并且青少年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和想拥有的想法,因此,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都是自己提出要买手机并由父母出钱购买的。随着科技进步,手机也出现了许多新品种,智能手机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调查中发现,已有接近50%的人的手机是智能手机。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对手机的品味要求很高,有20%的人对目前的手机不满意,打算换一部更好的手机。

二、经过调查大学生的每月手机话费发现,有70%左右的人是70元左右,应该说是占学生的生活费一个很大的比重。在这些细节中,短信数量有约60%的人每月达到了100到150条左右,而超过25%的人则每月会发超过150条或者更多的短信。80%的人每月上网都会花掉10M-30M的上网流量,可见他们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玩手机大时间占他们一天时间很大一部分,超过一半的人一天有1-4小时在玩手机,而约不到40%的人玩手机的时间可以达到4小时以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几乎很少或者不玩手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天打电话的时间超过1.5小时的人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人每天打电话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但仍有约40%的人每天要打0.5-1,5小时的电话。

三、80%左右的人每天是机不离身的,并且差不多有同样数目的人获得讯息的方法也是从手机上得来。70%的人在无聊的时候喜欢玩手机游戏打发时间。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不避讳课堂中玩手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近一般的人会因玩手机而忽略周围的事物。超过90%的人认为手机网络对未来有很大的关系。被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必须要有手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觉得很不习惯。

四、被调查者男女参半,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男女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女生大多居于中性,比较平衡,而男生则有高有低,较有极端趋势,如关于对每月的短信数量调查每天带手机的时间调查发现,男生的数据不是很大就是很小,而女生则大致居中。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共在常熟理工学院、南昌大学发放问卷10200份,回收9060份,回收率为89%,其中收到有效问卷8670份,无效问卷39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在严格的样本选择及范围确定后采用问卷随机发放的方式进行,参与调查问卷的女生男生比例为1:2。从手机产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如果出门忘带手机,觉得非常不便想方设法回寝室取的学生有5029人占58%;选择有点担心,问题不大的学生有2687人占31%;选择无所谓的有954人占11%。由此可见接近90%的学生认为与手机短暂的“分别”会带来工作和生活上诸多不便,同时引起内心焦躁不安。

从手机使用频率和时间来看,每日使用2小时以内的有1907人占22%;2-5小时之间的有5375人占62%;5小时以上的有1387人占16%。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完成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情感交流,手机的“虚拟世界”似乎逐渐在取代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冷漠,交流随之也越来越少,手机带来信息共便捷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沟通交流带来很多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以及影响

笔者通过多年的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此次研究分析,学生对移动手机依赖的原因有几下几点。

第一,社会因素。目前社会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关注度还不够,虽然对手机电子产品的发展给人们以及社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担忧,但很多的研究都提到了手机辐射对人的危害,引起学者的关注,社会很少提出涉及手机依赖等内容,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外是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受到了学生年轻人的青睐,成为了必备装备。在能与他人联系的同时,也对它产生很大的依赖和其他负面的影响。

第二,学生因素。一是由于学生渴望获取新信息,手机的信息量较大传递快捷方便,还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这一特性足以能刺激大学生并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渴望和需求;二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求同于人树异于人是学生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

第三,家庭因素。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在对子女未上大学之前管教很严,一旦子女上了大学之后就疏于管教,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考上大学就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过问事事,这也会增加了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可能性。

三、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社会方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防治要获得社会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对手机文化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加强对手机监控技术的开发,同时也呼吁社会的高度重视。二是,社会应重视这种不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三是,积极培养自身的业余爱好,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分散玩手机时间;四是多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一定的社交能力;五是劝告身边对手机依赖的同学,向他们宣传其危害,;六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规常识和道德文化水平,从自身抵制手机网络传递的不良信息;七是因依赖而产生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时应主动咨询心理老师。

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尤为重视子女对手机依赖的问题。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二是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并适时进行引导教育,了解他们的内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是如发现子女有不良手机使用习惯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四是鼓励子女多参加户外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感受愉悦。五是应主动和班主任或子女的同学联系,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以便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对手机依赖现象学校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一是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学生意识到文明使用手机对促进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和文明校园建设以及促进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具有重大意义。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而从手机中找乐趣。

参考文献

[1]胡欣欣,俞丽玲,林竹,王丽霞,谢丹彤.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及应对[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3).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交焦虑;对策

手机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得到迅速普及。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66%,已超越美国、英国。可以说手机早已融入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手机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苦恼”—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病理手机使用,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滥用手机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1]社交焦虑是指对某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一般起病于青春期。处于青春期和青年期过渡的中国大学生正面临着社交焦虑的困扰,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延伸到成年甚至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症。

过去的研究有探究网络依赖与社交焦虑、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及两者可能的联系,提出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4月在海南某高校展开,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91.2%。男生44人,女生70人;大一12人,大二14人,大三32人,大四56人。

(二)方法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引用问卷,分析后剩余21道题。采用4点记分制,得分3、4分检出符合该项目。符合0-6个症状为无手机依赖,符合7-12个症状为轻度手机依赖,符合13个以上症状为严重手机依赖。Cronbachα为0.801,显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总分与其它条目相关系数至少为0.41。结果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交往焦虑量表

交往焦虑量表(IAS),本量表是Leary于1983年建立的,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含15条自陈条目,按5级分制回答。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α系数超过0.87,显示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基本情况

114名大学生中,有手机依赖倾向者49人,占43.0%,其中轻度手机依赖38人,占33.3%,严重手机依赖11人,占9.6%。

大学生社交焦虑均值M=44.12(SD=9.206),低社交焦虑(≤29.12)组3人,占2.6%,高社交焦虑(≥48.16)组28人,占24.6%,中间(29.12~48.16)组83人,占72.8%。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相关系数r=0.361,P<0.01,t=3752,P<0.01呈显著正相关。

以社交焦虑总分为预测变量,手机依赖为因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力能解释13.1%的变异量。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别平均分女生高于男生,且表现显著差异(t=2.701,P<0.05),交往焦虑程度性别平均分女生高于男生,且表现出显著差异(t=3.133,P<0.05)。

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年级上未表现显著差异(F=0.543,df=3,P>0.05),交往焦虑程度总分在年级上未表现显著差异(F=2.429,df=3,P>0.05)。

三、讨论

结果显示,超60%的大学生在排队或其他等待中总利用手机打发时间,超50%因手机消息中断学习,超40%在做事之前总先玩一会手机再做、若忘带手机会感到焦虑不安,近40%会时不时拿出手机看是否有新消息、每次用完后又忍不住再玩手机。这些数据显示,手机依赖在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对其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很深。

刘红等2010年贵州4所院校442名大学生测验中,有131名手机依赖者,占总数29.8%。[3]黄时华等2010年广州8所院校536名大学生测验中,有140名手机依赖者,占总数26.1%。[4]本研究114名大学生中,轻度手机依赖占33.3%,严重手机依赖占9.6%。相比之下,本研究中手机依赖比率较大,导致该差异可能原因有:(1)本研究样本总数较小,取样存在误差(2)本研究总体手机依赖比其他高校严重(3)以上调查均在2010年,四年中手机发展迅速,也是手机依赖更深的可能原因。

社交焦虑量表常模来自美国三所大学1140名受检者,其均值M=38.19(SD=9.17)。任顺元对杭州5所大学273名大学生社交焦虑测验均值M=39.173(SD=8.141),高焦虑者占总人数14.3%。[5]认为本研究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现象较严重。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手机依赖均值较男生高,这与韦耀阳的研究一致。[1]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女生在人格特质上较男生更敏感,更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交往焦虑程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普遍高于男生,这与邢强等的调查一致。[6]但也有学者认为,交往焦虑在性别上并无差异,男性相比而言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交往上的焦虑症状。年级因素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交往焦虑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年级可能与这两者无密切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随着社交焦虑程度的增加,表现更高手机依赖倾向。回归分析表明,社交焦虑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能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四、对策

第一,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目标,明确责任,避免逃避。许多学生因突然改变环境的不适应而迷失目标、空虚寂寞,对手机产生依赖。高校可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目标,充实自己。在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中,大学生自然会远离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

第二,引导大学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关系,避免孤独。根据韦耀阳的研究,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7]在面对困境时,若大学生拥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就能利用这些资源。因此,高校应致力建设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引导大学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三,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及时做好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对新生做全校心理问卷,筛查并个别辅导。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交焦虑,远离手机依赖,发展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汪向东(执行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4]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6)

[5]任顺元.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2)

[6]邢强,唐志文,黄裕兴.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J].广州大学学报.2009(2)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 篇4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而且使用非常频繁,部分甚至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如烦燥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不良情绪,而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网瘾初成时的情况,手机会不会成为继网瘾之后又一个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的现象呢?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在杭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主要是杭州地区高校的学生。包括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2)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手机使用的一般情况,个人生活状态和手机使用心理3个方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有效率为95.5%。问卷题型为等级性选择题。

结果与分析:(1)问卷一般情况:在955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24岁,其中男性为370人,占39.7%,女性为585人,占61.3%。手机拥有率高达98.95%,近一半的受调查者(49.74%)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2)手机使用基本情况上:57.59%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作用非常大,是离不开的;71.2%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大的吸引力“方便与他人沟通”。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主要的三项作用分别是:通话(85.86%),短消息(85.34%),上网(52.36%)。

(3)在手机消费方面: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表示(79.06%)从未换过手机或要用坏才换手机;而在选择手机方面53.93%的受调查者选择1000—— 1500价位的机型,62.83%的选择国产品牌;92.76%的受调查者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下,仍有39.27%的受调查者觉得花费消费太多,占了生活费好一部分。

(4)在手机依赖症候的问题上,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相关问题,选项A-B-C-D的给分分别是4-3-2-1分,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受调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的占45.55%。有35.08%的受调查者每月的短信量在200 ——400条,每月短信量在800条以上的有21.47%。有65.45%的受调查者在教室里会将手机调成震动;在上课时收到短消息,有33.51%的受调查者会忍不住掏出来看看,有46.07%的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当问及与人聊天时是否会因短信而打断聊天,有60.73%的受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被问及是否会有发短信发到手指发麻这个问题时,有6.81%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有”,27.75%的表示“偶尔会;被问及是否存在长期使用手机后会出现头晕,恶心,精神不振等现象时,有6.81%的受调查者选择“经常会”;被问及是否手机没带在身上时就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暴躁等情绪时,有 47.12%的受调查者表示“会”,其中有10.99%的表示“感觉强烈”;被问及是否一段时间手机没响就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的查看手机时,只有 30.37%的受调查者表示“无感受,无行为”,其余的69.63%均会表现出“有感受”或者“有行为”,而两者兼而有之的达到了23.56%;当问及是否会出现手机响了的错觉时,“有此错觉”的占到了55.5%,“经常有此错觉”的占到了11.52%;有49.74%的受调查者偶尔会有写字时突然忘记了写法,需要用手机的拼音查了后才知道该如何写,经常有的占8.38%;46.07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只能记住5个以内的电话号码,记住10个以下的占到了 72.77%;在被问及是否有发短信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讲的情况时,60.21%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对手机依赖症了解情况:有 40.31%的受调查者听说过“手机依赖症”,而被问及在大学生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症时,有62.83%的受调查者表示“存在”。在13个相关问题中,最高得分为46分,最低得分为14分,平均为31.8分。得分≥39分者,即每题的平均分达到3分,我们认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手机依赖症状,共有146人得分≥36分,占到受调查者的15.29%。在全部调查中,而各项超出平均分的分别有819人,即有519人有偶尔出现手机依赖相关症状的现象,占总数的 85.76%。

调查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必须充分引起学校的重视,手机依赖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更有可能引起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我们看到,在手机使用的礼仪方面,比原来提高不少,说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是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控制网络成瘾方面也有许多对校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参考借鉴。建议如下:

如何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篇5

一、把手机装在包里:

专家表示,总把手机拿在手上会让人们时刻意识到手机的存在,一旦离开,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而放在包里,调一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二、多和“真人”交流:

平时要多培养自己沟通的技巧,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加亲密感,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和家人交流,规定自己在交谈的时间内,除了接必需的电话,不可以玩手机。多读读书、看看报,从手机上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脱敏疗法:

如果你真的离不开手机,不妨尝试从短时间的“脱敏疗法”开始。专家说,首先尝试散步、逛超市等短时间外出时不带手机。其次,可以尝试周末出门玩不带手机。你会发现,离开手机,地球照样会转。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每月实行一天“无手机日”,专心陪伴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四、定期整理手机通讯录:

有些人的电话你从来没有拨过,也许他们也早已删除了你的电话。不要害怕这样会与某些人失去联系,在意你的人,总会有办法找到你。专家表示,保持手机通讯录的精简,是简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手机依赖危害大 6招教你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

一、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1、生活圈子变窄

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2、容易忽略疲劳感

人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事实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而长时间过度使用触屏手机,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群,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

3、削减思考的能力

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此外,过度关注手机还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假的时间里,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4、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

5、总听见手机振动声。

手机明明静音,有时甚至压根没带手机,却感觉它仿佛在响或振动,这就说明你已经因沉迷于手机而产生幻觉了。

二、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症

1、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对于成年人,建议大家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很多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玩,其实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看看车外,放松一下身心。”

2、试着不带充电器

你可以尝试不带充电器,逼着自己减少手机上网(这个很耗电)的时间,这个办法很有效。换一个非智能手机,功能单一、无复杂操作……对手机依赖的毛病或许慢慢就没有了。

3、我能经常感到满足

所有的依赖症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满足感”,如果不能知道自己感到满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那么你就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因此你需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对这样的状况感到满足,我知道当自己感到满足时是怎样的状态。

4、转移注意力

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工具”的角色。

5、把手机装在包里

拿在手上会让人们时刻意识到手机的存在,一旦离开,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妨放在包里,调一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6、多读书看报和运动

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三、手机依赖症小测试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手机依赖症,做做下面的测试吧,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 篇6

1.手机依赖现状

1.1手机依赖概念

Brod(1984)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压力,包括两个因素: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使用手机。

Toda等人应用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相关理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和间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国内学者关于手机依赖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过度使用行为,并且这种过度行为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第二,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感形成的。

综合上述,我们定义手机依赖为过度、不加节制使用手机,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受损的不良行为。

1.2手机依赖表现

大学生已经是手机不离手的人群,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15%~30%的患有手机依赖症,该比率远高于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手机除了通讯以外,基本用来玩游戏、上网聊天、刷微博、查找资料,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玩手机,走路时在玩手机、上课时在玩手机、吃饭时在玩手机、睡觉前也在玩手机,可以认为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人在玩手机。英国一项调查显示,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用户在移动中不断查看手机。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位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34次,严重者达到10分钟一次。我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现象较为严重,结果表明: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感觉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手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感觉很不自在,甚至把别人短信铃声误认为自己的手机铃声[5]-[6]。总之,手机依赖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且对人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及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3手机依赖影响

手机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其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颈部、肩部、背部、听力及视觉等身体问题[7],另一方面手机依赖会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失,如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手机依赖逃避学习或者学习效率降低,并且伴有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等症状[8]。黄海()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应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导致个体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心理健康问题[9]。姜永志和白晓丽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影响孤独感,即说明手机依赖个体可能导致其产生孤独感,以及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使其在现实中处于孤独状态[10]。宗一楠和徐英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倾向是人际关系总体及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其中对待人接物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际与交友方面、与人交谈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11]。许国成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与课堂学习效率的不同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12]。总而言之,手机依赖对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4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1)手机本身原因:手机产品发展蕴涵着现代科技发展,手机的很多功能是基于解放人性,使人更便捷生活学习、更容易获得愉快设计的,现代智能手机可以把人们零碎时间加以整合利用,但是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是智能手机使其时间碎片化,甚至出现过度沉迷。(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手机承载的是如何让人们快速适应这样的社会的功能,所以手机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手机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同时,手机负面效应应运而生,而这样社会现象显然社会关注度是不够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事。(3)学校因素:一学校教育引导不到位,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从“束缚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往往把控不好自己学习生活方向,很容易走向“放纵式”状态。二学校缺乏相应规章制度,导致大学生肆意使用手机,如课堂上学生随意打电话、上网、玩游戏。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是学生拓展能力的平台,通过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开启积极向上人生,而不是沉迷手机中。(4)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温床,个体行为习惯基本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对手机依赖家庭需要高度重视,结合当下社会背景配合学校做好相应教育。

内部原因:(1)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自由,而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意志力比较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对手机各种新鲜功能往往试一试就不能自拔。(2)对信息渴求:21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革命、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掌握信息就掌握了一切,大学生深谙其道理,所以手机成为其不断更新和获取信息的手段。(3)厌学情绪: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的,上大学后一直怀有厌学情绪,所以通过玩手机逃避学习。(4)强烈交往愿望:大学阶段是处于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以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通过手机经营自己的爱情故事。(5)追求时尚: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时尚引领者,他们热捧新鲜事物,追逐时代新产品,而手机是时尚产品的代表,所以很多大学生往往对某一款新出手机热烈追捧。

2.手机依赖应对策略

手机依赖伴随科技发展产生负面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防止手机依赖已经是当务之急,根据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预防手机依赖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预防机制。

2.1社会

社会层面往往视手机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只关心手机如何使生活更便捷,对手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仅就手机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及对导航影响进行科普性描述。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支柱力量,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呼吁从社会层面关注手机依赖问题,加强手机依赖成因及治疗研究,加强手机依赖公益宣传,为社会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

2.2学校

大学是手机依赖高发地,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学习模式及升学压力导致学生无暇玩手机,但是大学学习模式改变及相对自由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可以充分挖掘手机的乐趣,容易使学生形成手机依赖。为防止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新生起航精彩未来的助推器。(2)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润滑剂。(3)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去寝室,摆脱手机束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4)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和提升教学水平,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课不如玩手机睡觉的想法。

2.3家庭

家庭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土壤,对手机依赖问题家长要正视其危害的严重性,对手机使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使用观念,有效结合社会背景,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教育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

2.4个体

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努力最终还需要回归个体身上,防范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驾驭手机的基本素养。其次,做一个有规划的人,做好自身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学习规划,一个有明确规划的个体是不会迷失的。最后,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文体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个体交往能力,增强其交际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03-31]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人力资源管理,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63):42-46.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7

现如今的大学生人人都有手机, 越来越多功能齐全、款式新颖的手机被大学生所喜欢,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 过度使用手机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 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甚至对手机使用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 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自控能力差

大学是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学生精神上的放松, 加上在学校里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可供自由支配, 手机上众多新鲜事物吸引着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意志力不坚定, 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空闲时间, 造成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2. 学业、情感、生活压力过大

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内向、孤僻、不合群的人, 对手机更是严重依赖。他们的手机利用率极高, 主要是由于学业, 生活压力大, 情感相对孤独和寂寞, 潜意识里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 使自己不被周围世界所遗忘和冷落, 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

3. 过分追求名牌, 存在攀比从众心理

手机时尚风已悄然在人们生活中出现, 手机已经由原来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现在的彰显个性、体现时尚的代言词。对于手机依赖者们, 对手机的追求已成为一种潮流, 成为手机的追星族, 大学生在手机消费上存在着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盲目从众, 相互攀比。从而陷入手机依赖的问题中, 失去正确的消费观念。

4. 不适应新环境, 形成自我封闭孤独心理

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 某些大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不适应大学生活, 没有给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对自己专业不了解, 迷盲中便陷入自己的空间。促使他们利用手机, 网络来代替人际中的直接沟通, 从中得到安慰。手机中的各种交友软件和游戏, 为他们提供了平台, 使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通过这些进行情感交流, 使自己不会被社会遗忘。长此以往便对手机形成依赖 ,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繁忙, 以此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学生是因为平时的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无聊感, 通过手机短信和游戏来进行排遣。当然, 手机使用多, 并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 其判定有三:一是手机是否滥用, 即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是否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手机如同遥控自我的线, 一旦离开就魂不守舍;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包括心理和生理反应。

5. 家长不够重视

由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外地学生, 他们远离家乡, 在外地求学, 与家沟通相对较少, 对于这种“手机依赖”, 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二、解决手机依赖的的可行预防方法

1. 学校可加大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与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各大社团开展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 如书法、摄影、演讲、跆拳道、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既可以消除孤独感失落感, 又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有更好的认识, 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2. 各院校根据各专业特点, 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前景以及当前就业形式聘请有关权威人士给予详细的介绍, 同时在每个年级不同时期分层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让学生从进校就有职业规划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必要性, 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 了解未来职涯发展方向以及应有的职场工作态度, 努力为将来就业拿到第一张门票。

3. 辅导员应可加强对大学生的了解, 建立有效的心理沟通, 引导大学生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对有需要的学生可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 通过心理医生帮助治疗。

4. 学校可开展手机危害方面的讲座, 让学生对手机依赖有清楚的认识, 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

5. 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 多参与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阅历, 体验挣钱的辛苦, 让他们体会生活的不易, 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 引导他们走出盲目攀比, 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误区, 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消费。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手机的大众化以及普及化, 成为一种普及的通讯工具。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 更是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90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更是严重, 手机不再是只有从前单一的通话功能, 通话、短信、摄影、上网、听歌、游戏等功能不仅满足人们通讯需求, 更是丰富了人们的娱乐需求。然而, 某些大学生却沉迷于这种方便娱乐中, 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拿手机, 甚至在上课时也不离身, 偷借教师板书之时, 看着手机上的新闻与消息, 已成为学生之间的默契, 如此依赖网络, 依赖手机已是现如今90后大学生的共病。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4) .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篇8

关键字:手机依赖;中学生;生活方式;问卷

一、文献综述

1..手机依赖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 ) 手机依赖概念

手机依赖也称“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倾向”,“无手机焦虑症”。2008年,最初由You Gov研究机构受英国邮局委托,研究手机用户焦虑症时提出的。

(2 ) 手机依赖相关研究

一、Fredrik S等针对了15至19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发现:如果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7个小时以上,则会产生头痛,精神不集中,焦虑,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二、Subba SH等印度学者发现,34.5%的医生会出现幻听,手机幻听,心情烦闷,心烦意乱等症状,并且暴露在手机辐射下超过10小时也会使人产生不适,具体表现在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方面。

2..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1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包含很多方面,我只选取了其中的5个小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2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存在越来越重要了,已经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了。虽然手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便利和乐趣,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不光只给我们带来好处,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举个例子,倘若长时间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的使用中不能自拔,我们将会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甚至是我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为止,手机依赖这类话题的研究已经被社会各界和科学家们给予很大的关注。并且开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王正祥的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学生作为对象,根据行为成瘾理论及文献,通过心理统计与测量等方法,编制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依据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特点,并结合冲动性变量,探讨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3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睡眠状态的影响

通过平时的观察研究,我认为手机依赖不光只影响学生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和手机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课睡觉现象,由此我认为手机依赖还会对学生们的睡眠状态产生影响,所以参考了崔丹丹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猜想。

手机依赖程度越严重,应激源和心理健康问题就越严重,其中抑郁、教师压力、学习压力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所以我把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睡眠状况这一个因素也列为研究因素。

(4 )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

手机依赖不光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还会对人们的性格和一些社交能力产生影响,举个例子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称为“低头一族”,就是因为手机不离手,好比在吃饭聚餐的时候,大家不是最先开始寒暄、交流,而是拿出手机拍照。由此推断手机依赖对人们的社交能力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对于以上的一些研究、参考内容发现,手机依赖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不光只是对情绪控制能力,睡眠状态,社交能力有所影响。可能还会对他们其他的方面产生影响。

( 5)手机依赖对中学生审美、饮食规律的影响

手机依赖不光会对中学生的睡眠状态、行为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造成影响,还可能会对其他的一些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审美能力,或是饮食规律。因为现在已经产生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在吃饭之前要先把吃的東西用手机拍下来,发表在朋友圈、微博等能使其他人关注的地方。通过这种社会想象,间接地反映出手机依赖会对人的饮食规律产生影响,由此进行手机依赖对中学生饮食规律的影响的研究。

审美方面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一些暗黑类的知识,也就是心理扭曲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手机依赖也对审美能力产生了影响,但到底是否真的产生了影响,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没有相关的调查问卷的支持,所以我采用自制的量表来进行测试。通过自制量表来判断手机依赖是否对中学生的审美和饮食规律造成了影响。

二、问题提出

综上所述,学者们更多是去研究手机依赖与人格方面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而对认知方面影响的研究是比较少的。随着使用手机人群的增多手机依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以往研究多数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很少有关于手机依赖者的实验研究,并且在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本研究将采用实验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者与非依赖者的注意差异进行研究,了解他们是否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并且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注意是认知的一方面,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刺激,这些刺激有的有意义,有的无意义。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本次研究将采用不同的注意任务对手机依赖者与非依赖者的注意的分配能力和注意搜索能力差异进行研究,并且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整体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被试

本次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高校普通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在该研究中,被试的平均年龄在17岁。男性被试共103人,占总人数的51.5%;女性被试97人,占总人数的48.5%。高一学生共31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5.5%,高二学生共97人,占总人数的48.5%,高三学生共7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6%。文科生共10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2.5%,理科生共95人,占总人数的47.5%。独生子女共103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1.5%,非独生子女共97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8.5%。

2..工具

采用自制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手机依赖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学生应激源量表(SSMSS)、情绪稳定性测试、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自制量表(审美观与饮食规律调查问卷)。使用5点量表请被试对条目进行自评: 1=完全不符合, 5=完全符合。

3..研究假设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由饮食规律,睡眠状况,情绪控制能力,社交能力,行为能力和审美这6方面与手机依赖进行相关分析,预测结果是:手机依赖越严重,在这6方面的影响就越大,中学生的睡眠状态越差、情绪控制能力越低、饮食越无规律、社交能力越差、行为能力越差审美能力越低。

四、研究结果

1..手机依赖与睡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睡眠总分上,不同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睡眠总分上,学科类别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睡眠总分上,是否是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睡眠总分上不同年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2,197)=0.413,P>0.05。也就是说在睡眠总分上,不同年级被测试者的得分没有显著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睡眠总分上,主要用途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4,195)=0.688,P>0.05。也就是说在睡眠总分上,主要用途对于被测试者的得分没有显著影响。

将手机依赖的被试按得分的高低取两头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分组低分组在睡眠质量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7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睡眠质量的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低分组在睡眠质量上的得分。

2..手机依赖与情绪稳定性

从表5中可以看出,情绪稳定性上,不同性别在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情绪稳定性上,学科类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情绪稳定性上,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p<0.05。

从表6中可以看出,情绪稳定性在年级上的得分上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2,197)=2.812,p<0.01。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情绪稳定性上,主要用途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4,195)=0.032,P>0.05。也就是说对于被测试者在情绪稳定性上,主要用途的得分没有显著影响。

将手机依赖的被试按得分的高低取两头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分组低分组在压力总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情绪稳定性的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低分组情绪稳定性上的得分。

3..手機依赖与社会适应能力

从表9中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不同性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学科类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p<0.05。

从表10中可以看出,社会适应能力在年级上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2,197)=2.105,p<0.0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主要用途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4,195)=.112,P>0.05。也就是说对于被测试者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得分,主要用途这方面没有显著影响。

将手机依赖的被试按得分的高低取两头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分组低分组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结果如表31所示: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低分组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

4..手机依赖与审美价值观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在审美价值观上性别、学科类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从表14、15中可以看出,在审美价值观得分上,年级这一因素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2,197)=7.576,p<0.01。

从表16中可以看出,在审美价值观上,主要用途这方面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4,195)=.375,P>0.05。也就是说对于被测试者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得分,主要用途这一方面没有显著影响。

将手机依赖的被试按得分的高低取两头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检验高分组低分组在压力总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30所示:

从表17可以看出,手机依赖总分的高分与低分组在审美价值观上没有显著性差异(t=-.959,p>0.05)。

5..手机依赖与饮食规律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在饮食规律上,性别、学科类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在饮食规律得分上,年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2,197)=3.48,p<0.05。

从表20中可以看出,在饮食规律上,主要用途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4,195)=0.151,P>0.05。也就是说对于被测试者在饮食规律上的得分,主要用途没有显著影响。

将手机依赖的被试按得分的高低取两头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檢验高分组低分组在压力总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2所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饮食规律得分的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得分。

五、讨论与分析

1..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通过t检验我们可以看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人的睡眠质量与手机依赖低分组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手机使用用途等反面进行相关比较发现。这几个因素并不会使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呈现相关。通过最后的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比较,发现手机依赖总分与睡眠质量总分线性关系显著,并且手机依赖能够负向的预测睡眠质量的总分。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会玩手机玩到很晚,这些不光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影响,还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为玩手机玩到很晚,导致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减少,因此深度睡眠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不能通过睡眠起到放松的作用。所以,手机依赖越严重的中学生,其睡眠质量就会越差。反之,无手机依赖的人,睡眠质量相较有手机依赖的人会好很多。

2..中学生手机依赖对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

通过排除其他因素对这一实验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手机依赖会使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产生不好的影响。对手机依赖越严重,就会产生越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情绪控制能力越差,脾气暴躁,不稳定,容易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呈负相关。依赖水平越高,情绪控制能力越差。

3..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交能力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把时间都花在了手机或者电脑上,但是家长往往会限制他们的电脑使用情况,但是会忽略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因此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中学生的社交状况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影响他们交朋友,影响他们进行一些正常的社交活动。而宅男宅女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往往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长时间宅在家里,忽略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对他们的社交能力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4..中学生手机依赖对审美的影响

也就是说手机依赖这一行为不会对中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件事让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虽然不会影响审美的变化,但是仍然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不建议长时间使用手机。

5..中学生手机依赖对饮食规律的影响

手机依赖会使中学生的饮食规律产生影响。依赖水平越低,对饮食规律的影响就越小。也就是手机依赖者已经达到了 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光在睡眠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在饮食方面也越来越不规律。

六、结 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200名中学生,分析了中学生总分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一、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饮食规律有显著影响。

二、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睡眠状况有显著影响。

三、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有显著影响。

四、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审美没有显著影响。

七、参考文献

1.袁潇,风笑天.(2011).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中国青年研究

2.崔丹丹.(2014).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郑州大学

3.王正祥.(201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关系研究.苏州大学

4.于茜,焦永纪.(2010).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调查.市场周刊(理论研究),(02)

5.李朝霞,杨孝.(2008).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徐华,毕鑫强.(2014).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研究

7.石云.(2001).选择性注意中干扰和抑制关系的研究.基础心理学

大学生对手机使用功能的调查问卷 篇9

您好,我们是XXX,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功能的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Q1:你的性别?

Q2:你的姓名?

Q3:你的年龄是多少?

Q4:你的职业是什么?

Q5:你购买手机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Q6:你期望有一个什么样功能的手机?

Q7:手机对你来说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Q8: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少?(填写数字,没有填0)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10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的手机依赖程度对个体的注意力四大品质是否有影响差异,探讨个体手机依赖水平与注意力品质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注意力测定量表对被试进行手机依赖与注意力特点的研究。一共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被试60名,其中41名男生,19名女生。结果: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的分配上及注意的转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的广度及注意的稳定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性有显著影响;对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手机依赖;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广度;注意力稳定性;注意力转移性

随着数码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人际沟通和生活带来许多革新,但同时智能手机也让现代人产生了严重的手机依赖。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addiction)也称手机成瘾,是在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后,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一天到晚离不开手机的人也逐渐增多,近期美国贝勒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度频繁使用手机的个体容易情绪不稳定,追求名利,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近十几年来国内也对手机依赖做了丰富的研究,两方面居多:(1)从依赖者的个体特质及社会因素两方面来看。(2)对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而对手机依赖与个体注意品质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多是访谈法、问卷法。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研究选择了对于测验注意力四大品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注意力测试量表来测试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的大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北某大学的在校为大学生被试,随机发放290份相关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9份,对依赖总分进行计算并排秩后,选出高分组(27%)与低分组(27%),并对两组的手机依赖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通过短信联系高分组与低分组的被试,一共有60名被试自愿参加下一轮测验,其中41名男生,19名女生,被试年龄在19-21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

A.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共22道题,6个因子,分别为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App更新。

B.北京师范大学殷恒蝉教授对青少年注意力测试与评价指标的研究设计的“注意力测试”量表,有四个测验,该量表研究内容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性4项,每项测试时间为3分钟。

1.3 设计

4个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手机依赖水平(高,低),自变量为注意的四大品质能力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性。

2 结果

对两组被试4个测验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力的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61,p<0.05)。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力的广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34,p>0.05)。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力的稳定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95,p>0.05)。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注意力的转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12,p<0.05);高分组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得分。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手机依赖低水平的被试比手机依赖高水平的被试注意分配能力好。作者认为手机依赖高分组的被试在日常中携带智能手机,在智能手机使用上会分配大部分精力,例如过马路时、上课时、吃饭时一些不需要智能手机出现的场合也低头使用智能手机,从而引发一些事故,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玩手机会导致注意力分配不均,无法让两件事情都同时高效率地进行,从而拖延了时间,降低了做事效率。

注意的广度与注意的转移性测验得分的差异不显著,高依赖组得分略微低于低依赖组。而我们对其实验预期是:手机依赖高分组得分比手机依赖低分组低,且差异显著。与预测不符可能是因为实验误差造成的,亦可能有其他解释途径。可改变实验被试及改善测验环境测验时间等外部因素后在测验来继续探究。

手机依赖低水平的被试比手机依赖高水平的被试注意的转移能力好。因此一些手机依赖高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后,注意力无法转移回教师的教学中,影响了课堂效果与个人学习效率。智能手机带在身边,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会在禁止使用手机的时间里低头使用手机,而沉浸于智能手机后,注意力又无法完全转移回原来的活动中,可见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的注意力的某些品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

手机依赖高的大学生比手机依赖低的注意力问题严重,所以有必要对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训练,改善其注意力分配和注意力转移性问题。大学还可以通过规定时间内隔离手机或限制手机的娱乐功能来减少学生上课及课余时间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现象,让学生会通过可宣传的途径,宣传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危害,以及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和校园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在校园里张贴一些提高注意力品质的训练方法等。

参考文献:

[1]苏双,潘婷婷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卫生评估,J,2014,28(5):392一397)

[2]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 篇11

关键词:手机网络依赖,大学生,性格

一、引言

手机网络下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去中心化的边缘参与, 无情的批判, 更加个性化的彰显, 阅读的零散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 而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学习效率息息相关, 网络信息的泛化又会增加大学生的认知负荷。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探讨后现代手机网络下的思想教育是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的热点。怎样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后现代网络的价值追求。任何教学制度的建立、任何网络教学模型的建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因此各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来应对后现代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手机的高频使用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休息和学习生活, 在使用手机的同时, 手机网络依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性格。因此关注手机网络依赖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寻找合适的方法减少手机网络依赖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对性格的影响机制

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症的原因有许多, 手机的特性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才导致手机网络依赖现象。造成手机网络依赖的因素大致包含个人心理的孤独感、个人行为等, 此外, 大学生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情感迁移也是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个人心理因素导致的手机网络依赖

孤独感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有手机网络依赖倾向的风向标。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 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如今的手机都具有娱乐性、虚拟性、普遍性、互动性、方便性等特点, 这些手机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恰恰更能吸引那些自身有孤独感的大学生, 通过使用手机, 大学生能暂时摆脱孤独感的困扰。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发现多种负面情绪都会导致手机网络依赖, 其中焦虑更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从而产生手机网络依赖的重要因素。焦虑是孤独感导致的衍生物之一, 焦虑会让许多大学生的情感变得敏感和紧张, 从而对现实世界怀有敌意。拥有虚拟性特点的手机网络是焦虑者们逃避现实, 释放自我的心灵寄托, 而现代手机更是集结虚拟性和便携性为一体, 多功能手机自然成为了他们缓解焦虑的重要工具, 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焦虑者产生了手机网络依赖。

(二) 个人行为导致的手机网络依赖

根据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不良习惯的大学生往往更易出现手机网络依赖现象。此外大学生对群体的跟风行为也是手机网络依赖加深的原因之一, 跟风行为体现在他们对群体的顺从, 还有对时尚和新鲜事物的追求, 如同羊群效应。大学生为了消除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他们不得不从众模仿群体行为、从而增加安全感。在各高校出现大学生手机攀比成风的环境里, 有一小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在同学面前炫耀, 从而他们的虚荣心得以满足。这使得周围的同学被这种不良风气所感染, 使周围的人为了某种需求或出于某些心愿去效仿他们。

(三) 情绪迁移导致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

大学生沉溺于手机社交网络中,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他们甚至产生不合群与封闭的心理, 在人群中不能表现自我, 每天只顾对着手机, 毫不理会周边发生的事情。一般而言, 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没有高考的忙碌与压力后, 尽情享受着大学给他们带来“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容易让大学生觉得学习乏味, 加上他们距离毕业尚早, 因此出现了“理想的差距”, 在移动电话被追捧的同时他们也忍不住加入手机的时尚中。从另一方面而言, 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不健康的思想容易产生, 他们更加无法从容地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随着复杂情感的日积月累, 他们不得不以某种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因此在现代社会, 手机的特点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 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在现实中遭遇情感挫折的大学生, 不敢面对现实问题或者无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只能选择逃避, 寄托在手机上面, 通过手机进行网络社交可以大大减少他们面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

三、目前应对手机网络依赖的方法

随着手机使用频率的上升, 目前应对手机网络依赖的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应对手机网络依赖?总的来说还是从社会, 家庭, 以及个人方面来着手。

(一) 社会要高度关注大学生

要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监督。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加强立法等手段, 规范手机APP的使用。除此之外, 可以从科技层面着手, 研发一些有效的软件来增强手机短信的过滤效果,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短信平台。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 引起重视, 揭示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的危害, 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摆脱手机网络依赖的方法与途径。学校不但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要提倡大学生不要带手机进入课堂, 争取形成“无手机课堂”。在课余时间里, 学校应该组织多点课外活动, 争取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上, 学校可以把教室的信号屏蔽起来, 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把手机放下, 使得他们逐步摆脱手机网络依赖。

(二) 父母积极引导大学生

父母应该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 在遵从孩子的意愿下, 了解孩子手机的使用的情况, 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了解他们手机的聊天内容, 对不健康的内容, 应该给予及时纠正, 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危害。父母应该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 让他们的注意力得到转移, 父母平时要多与子女沟通与交流,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发现他们在生活和交往中所面对的问题, 提供帮助, 让大学生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感, 有了父母在背后进行积极精神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会增加走出去的勇气, 会逐渐摆脱手机依赖, 进行正常的社交生活。

(三) 大学生还得靠自身的努力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定位,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不要沉迷于手机网络依赖中, 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打发自己无聊的时间, 或者可以在空闲时间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 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 也可以多参加兴趣班等, 提高个人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也可以用刚强的意志去阻挡手机不良信息所带来的诱惑, 严格规范个人使用手机行为。

四、小结

【自贡市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国际法》论文题目下一篇:干部考察之考察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