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蛙声散文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故乡蛙声散文(通用10篇)

故乡蛙声散文 篇1

蜗居县城十余载,城市生活纷繁芜杂,喧嚣浮躁,蒸蒸夏日,热浪不已,使我情不自禁地念起恬静淡雅、清新自然、闲情适意的故园。那里有父母含辛劳作的身影,有伙伴成群结队的嬉戏,有乡亲真挚友善的问好,有生我养我的水土,更有夏日蛙声不绝于耳。

炎炎夏日,子夜时分真想侧耳聆听蛙声一片,可惜蜗居小城这不过是一种奢望,是一种怀想,是一种神往。

故园村口古槐旁有一湾水塘,是一段早已淤泥的.池水,我的童年与之息息相关、纠缠牵绊,那里有同伴笑语甜甜,有伙伴戏水嬉闹,更有蛙声连绵成片。

故居的夏夜,皓月千里,晚风习习,乡亲们惯于闲情惬意的纳凉,让清风消除周身的疲倦不堪和仆仆风尘。月夜的我惯于侧卧凉席,在习习清风中小睡酣眠,院外蛙声此起彼伏,声声不息,给幽静的子夜带来一线生机,一种灵性,一段乐声。也不知何时才能归宁消停。而池塘边的蛙声嘹亮雄浑,如鼓声阵阵,蛙声雷动,美其名曰“蛙鼓”。

蛙声混匀交错,或尖利,或高昂,或流连,或清鸣,或亢亮如天籁之音,清婉动人;如交响声乐,此起彼应,这余音波动着朦胧月色,动静呼应,相映成趣,天然一幅夏夜闲逸美妙的水墨丹青,激荡着寥廓苍茫的帷幕,在寂寥无边的天地间滚滚轰鸣、不绝于耳,犹如集齐万架锣鼓,响彻苍穹。时而流连婉转,时而轰鸣雷动,时而清脆雄浑。形成夏夜中最具生机的主旋律,最具共鸣的交响乐,凄切悱恻,缠绵不绝。这是天然的乐声,动人心神,让人不由的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大自然真是包罗万象,天生神韵。就连蛙声都是那么风情万种,妙不可言。

伙伴们在蛙声中渐消稚气,由于生性好奇,对捕蛙兴趣盎然,我在蛙声悦耳中成长,却对河蛙肆意捕杀,正是为了一己之利,忘却善念,杀鸡取卵,或许是年幼无知,童心未泯。但我仍旧触目伤怀,惭愧至极。

青蛙是极具诗意的灵物,古今往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挥斥书豪,赋诗颂吟,国画宗师齐白石就有“蛙声十里出山泉”之真迹墨宝,南宋爱国词宗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连红楼梦中都有“隔巷蛙声听未真”之绝唱。

由此观之,蛙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是极具天赋的灵虫,或是天生百益无害,或是音如天籁,或是生机灵动,或是人类挚友。

蜗居闹市,耳边终日汽笛轰隆,鞭炮振振,嘈杂喧嚣,浮躁纷扰,不免惦念蛙声鸟语,天籁之美。

或是由于人类贪婪肆意捕杀,或是由于农田大肆施肥喷药,或是由于水草渐少河塘干涸,使青蛙剧减,蛙声也渐鸣渐消,如果人类就此与蛙绝别那是一件多么悲悯之事,凡事自有因果,人类一意孤行的同时给自己种下忏悔的苦果。

人类,但愿我们不再一味地盲目自大,人为破坏自然之和谐法则。但愿蛙声鸟语组成的天籁,不至于成为子孙后代无从聆听而成为奢望。人总要在贪心摄取的同时不能忘却生后的日子。

蛙声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天籁,蛙声是伴我童年的一帘幽梦,蛙声是天地间精灵所赋,蛙声是天然赋予它的宿命和尘缘,或许蛙声自有它的心声和夙愿。

倾听蛙声短篇散文诗 篇2

剔去一切杂质的歌声,陶醉了田园。

放歌春雨的那一份真情,神韵了大野。

你听,到处都是一声声的蛙声。

充满了野趣的交响乐队,纯粹了

——土地和庄稼还有春天的意境。

是的`,就在光和水中,心思飘荡,所有的颂词,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寄予,在风雨之中记住了那一位庄稼人的满怀心愿,在农事的主题里浓进了现代农业的乐章,放声着秋天的那一首首歌谣和诗篇……

蛙声,预兆着每一次的风调雨顺。

蛙声,丰盈了一个季节的诗情。

描写故乡的散文:干了故乡这杯酒 篇3

迷茫时一直走,直走到筋疲力尽。喜欢城市的夜,因为有光,有光的地方不孤单,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懂事。

想你了我的故乡,你可曾想过我?最想听到故乡的召唤,说:“回来吧!”喜欢故乡的春,诱人的麦苗兴奋的生长着;喜欢故乡的夏,树上的知了演奏着它最美的节啪;喜欢故乡的秋,院子里晒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儿;喜欢故乡的冬,厚厚的积雪预示着来年的大丰收。

说不完的故乡情,喝不完的故乡酒。走累了想想家,走累了喝杯酒,干了故乡这杯酒,想想故乡的人。

故乡没有山,我带着远方的山和故事,讲给最朴实的乡里乡亲。故乡的世界就是几个村庄大小,也是父母活动的范围,对于不识字的他们。

故乡是实实在在的故乡。早晨稀饭,晌午一碗汤面条,晚餐弄二个菜,外加妈妈蒸的发面馍。偶尔还会看会电视剧,这就是农村的生活。

故乡情感散文 篇4

此时,你心灵的风帆正被跃跃欲试、展翅云天的兴奋与激动鼓荡着,故乡之恋很快被冲淡,甚至没了踪影。你的脚步有些踉跄,可你却不肯回过头去,祈求双亲的搀扶。你的心有些落寞,却不再回到故乡的院子树下去寻找慰籍。于是,你有了自己崭新的天地,有了许许多多的朋友、许许多多的故事,与故乡没有什么瓜葛的故事。你走过青年、走过壮年、走向老年……在你的履历上,一页页地写着友谊、爱情和事业;写着恣意或者彷徨,欢乐或者痛苦,激进或者消沉;写着曲折的人生、潇洒的人生、成熟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起过你的故乡么?你在什么时候开始想起你的故乡的呢?当你隔着岁月的河流频频回首时,故乡对你意味着什么?

故乡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村落、田野、门前的小河和老榆树,缭绕的炊烟和母亲的呼唤;有的人心中的故乡则是古老的小镇,窄窄长长的青石板路,敲饴糖老人的吆喝和除夕夜劈劈啪啪响成一片的鞭炮声;或者是都市深处的四合院、院中的老井、童年剪贴的窗花和隔着小巷传来的大街上呜呜的汽车声。

当你一次次梦游故乡时,你发现,在你告别故乡之后,故乡并未远离,它还在你的心中,像一条无声的地下河默默流淌,从来没有干涸过。

凭着你的全部人生经验,你还发现,故乡不只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不只是山村、青石板路和老井,故乡的内涵原来是那样的丰厚与博大——

童年是成年的故乡,父母是自己的故乡,祖先是今人的故乡,古代是现代的故乡,过去是现在的故乡,历史是现实的故乡,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故乡……

这不是自由任意的联想。不,不是。

故乡就是历史,你个人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故乡意识、故乡情感就是对于你个人经验乃至全部人类经验的历史感。这历史感不是书写史志或传记的那种历史眼光,它是一种悠长的袅袅不绝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断地在你的生活中弥漫开来,成为你精神的无边依托。你不断地走进历史,你自己的历史,人类生活的历史;历史也在走进你,走进你的现实行动,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你与历史之间由你的故乡意识——历史感而有了一种无言而永久的承诺。你所做的仿佛只是对童年的梦幻、双亲的期望、以往贤哲的诚诫的印证。

想起故乡时,你不会忘记现代生活带来的某些让你不快的感受。或者说,正是这种感受让你想起故乡。在立交桥与摩天大楼构建的城堡中,大地似乎变得陌生。住在装有空调和席梦思的居室中,却常感到无家可归。在霓虹灯变幻的色彩中,茫茫不知故乡在何处。

你想“家”了,涌起了绵绵不尽的乡愁。故乡意识是对现代人生活一种意味深长的规劝。故乡在现代生活制造出的大片大片的人际沙漠中植进一方绿洲,在人们沉迷欲望与享乐的大海中划进一叶可供小憩的小舟,为成群结队的精神流浪儿和漂泊者营造一个修复创伤的栖息地。

故乡就是关怀。故乡意识就是对关怀的领受。故乡是无私的,它让我们每个现代人都能从那里领受一份关怀。那是对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从自己的生命深处、从文化历史的深处汲取的关怀。人类作为现实生存鼓励的理想,关于价值与意义、崇高与正义、良知与善行,关于自由与秩序、责任与激情、和谐与亲睦……正是从人类的全部经验中,从童年、父母、祖先,从古代、过去、历史,从乡村、大自然……这广大而宽厚、悠远而深沉的故乡汩汩流出,源源不绝地流向今天,流向未来。

回故乡优秀散文 篇5

山那边是海吗?我喜欢这样在心里问自己。常常幻想着:海的怀里有蓝水晶镶嵌着一块银光闪闪的壁玉。这是我小时候美丽的梦。

时光荏苒,我初中毕业了,考上了县里重点高中。回首初中的岁月,悬崖峭壁上有我迈向校园的脚印;松林片片,伴着鸟鸣,我哼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冰一层层的结,雪一年年的融化,草色青青;青了又黄,一行行逶迤而行的脚印,深深浅浅的磕磕绊绊的走向我的学校……

我大学毕业后,到了沿海城市打工。青春的`步履,在梦中远行。我一路漂泊,河流一样,万水千山。故乡,就是这条河的源头。回故乡,在我梦中丢了多少难眠的夜晚。想起长白大森林里我的家,家中有我年迈的老娘。

妈妈年过三十了,生下了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现在妈妈老了,染了头发,可她那方圆的俏脸,弯弯的眉毛,一说话就笑的慈眉善目,还那样和蔼可亲,历历在目。记得我上初中时,妈妈天不亮就忙在了厨房里,脏衣服一脱下,妈妈就出现在了河边。

妈妈知书达理,给我讲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醉翁之意是让我也爱上书。一遇上她认为好的文章,就抑扬顿挫地给我朗读。我微笑着倾听,沉醉在其中。妈妈为了我,她那粗糙的手,她那满布着皱纹的脸,她那满头的白发,不知累积了多少岁月的风尘!

我在外打工,打成了白领。我和女友来到了海边,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在明月饭店,我端起了酒杯,随口吟出:明月今日有,把酒谢子瞻。中秋夜知音携,在海边在江南。打工日子,往事如烟,沧海桑田。今晚酒,我们笑聚明月,畅叙天南海北,天上人间。

在今晚,同约定,回故乡,接我老娘,上南方颐养天年。在外打拼,电话一周打一次,自己都怨恨自己为啥这样的忙?弹指一挥,已有多年。楼高千尺,远眺是我心中的渴望。远方有故乡,有我年过耄耋的老娘。当年大学毕业,为了儿时的梦想,毅然南下,远离故乡。现如今,了却了儿时看大海的心愿,将携她一同回故乡。回故乡,不单单是衣锦还乡;回故乡,亮了我一盏心灯。

朴素的故乡散文 篇6

我出生在关中西部一个很普通的村庄,名叫“白家凹”。可能因处在一片凹地,村里白姓人家多而得名。村里没有古迹,也没出过名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里人以种粮为生,除个别应征入伍者外,很少有人外出谋生。我去年退役后,回家乡小住了段时间。与外界相比,家乡变化不大。可令我欣慰的是家乡固有的朴素,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我为黄土地的肥沃,为父老乡亲的敦厚而自豪。

故乡的地

漫步在平坦辽阔的田野上,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几乎看不到野花和野草。并不是黄土地不生草,不长花,而是黄土地没有闲情惬意打扮自己。她的旮旮旯旯生长着各种蔬菜和瓜果。她的沟沟坎坎生长着牛羊爱吃的苜蓿草。她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奉献给了人们。

儿时家乡的土地每年只生长一季作物,现在一年生长两季作物。夏粮主要是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收种期间黄土地上最繁忙。外出打工的要回乡,中小学生要放假,都要参加抢收抢种。前面收,后面种,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土地一点喘息的机会也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黄土地没有一天闲着,她总是在忙碌着,孕育着人们需要的各种东西。

家乡处在渭北旱腰带上,没有水利设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但家乡的土壤最能保墒。不论遇到多么严重的旱情,也能生长粮食。自炎帝尝百草,神农事营卫以来,家乡的土地上没有农作物绝收的.记录。不论是雍正年间的陕甘大旱,还是民国十八年的三年连旱,或者饿殍遍野的三年自然灾害,家乡没有人饿死。黄土地生长的粮食不但能满足当地人的生活,还要运往外地,救济其它地区的人们。黄土地给予了人们丰厚的回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敦厚的儿女。

故乡的人

傍晚,夜幕徐徐降临,孩子完成了一天的学业,满街道嬉逐撒欢;大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蹲在街头谈天论地。家家户户的烟筒冒着白烟。时间不长,裹着腰围的妇女们就会出现在自家的门口,喊叫自己的孩子,孩子再喊叫自己的父亲,一起回家吃饭。家乡人生活简单,一日三餐都是面条。招待客人也用面条。无论你什么时候,到那一家,都能吃到地道的西府臊子面。其它地区的人劝酒,家乡人却劝饭。端给你的饭就要吃,否则主人就感觉招待不周,心里不安。

我的中学老师,高高的,瘦瘦的。年已七旬,腰板还是那么挺。在周围人眼中,他是一位很吝啬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整年穿一件褪了色的夹克衫。前年,他却做了件人们料想不到的事。自筹资金在自家的空房子内,开办了村里首家儿童阅览室,免费为中小学生开放。从此,他家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每到节假日,十里八村的孩子都来都来他家看书。一些年轻的妈妈也来凑热闹,有的还把书借回家中教育孩子。老师告诉我,部分书是买的新书,大部分是他用捡来的废品,从城里的废品收购站换来的旧书。老师对我说:“虽然退休了,但不能闲着,更不能白领国家的退休金。”

一天晚饭后,我同一位本家兄弟走过近两公里的石子路,来到了他儿子办的养猪场。猪场占地一亩多,存栏一百多头,规模不大,却设施齐全,有消毒室,饲料室,工具室,隔离室,产子室。猪厩内看不见粪便,闻不到臭味。小伙子告诉我,猪场去年盈利五万多,比外出打工强。想增加存栏,缺少资金,只能滚绣球式发展。我问他辛苦吗,他回答说:“吃力熬夜没有啥,难的是防病治病。起初,由于对猪生病了解不多,吃了不少苦头,通过看书求教,慢慢摸索,现在一般猪病自己就治疗了。在回来的路上,本家兄弟感叹说:“为了这个猪场,孩子瘦了十多斤。”我鼓励说:“万事开头难,以后就顺利了。”

故乡情结散文 篇7

我终于回来了,像久违故土一样,当车穿越千沟万壑,掠过茫茫雪原,进入小城的一瞬,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

我曾经一度在想,只有亲人所在的故乡,才会让我魂牵梦萦。可是十几年来,从南到北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知道,故乡的情结,并不仅仅只停留于真正的故乡!每次离开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梦中,又重新回到那曾经身临其境的环境,醒来心里那种空落落的、不能再现的往事的忧伤,以及那些不能失而复得的情愫,难道不是故乡的情结?有心为之牵挂的地方,皆有故乡的情结在心中!

每次回故乡,都是在冬季。茫茫的雪野,雪野里屹立着一棵棵、一片片灰蒙蒙似有轻烟笼罩的寒树,整个世界就在这灰白之间静默着,总有一些荒凉的味道,似沉寂,又似蓄势待发。弯弯曲曲的乡村路,像一脉无尽的相思,遥遥伸向远方。“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哪回曾到。”这是寒冷的冬季,或许正是这种荒凉的意味,才是我所深念着的故乡的味道,才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的“魂”吧!

车在旷野里穿梭,望着车窗外这熟悉的道路,望着那一片片曾经养育过我,我也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我像一个找到家的孩子一样,我的心是暖暖的,踏实的。因为我的根在这里!

这次回来有任务在身,因为工作,先在莫旗停留了两天,怕妈妈知道我回来,又不能马上见到我着急上火,我没敢告诉妈妈我回来,并且离她仅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可是我的人虽然在莫旗,心,却早已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回妈妈家时,出租车把我丢在村边,我游览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村落,向妈妈家走去。正赶上周五在这村赶集,叔叔婶婶们看到我,先是用疑惑的眼神打量我,待我问他们好,认清我是谁后,便围着我,“这孩子可有几年没回来了!瘦了!”“这孩子没变模样啊!”我看着这些在我的记忆中成熟强壮的身躯,现在都已经弯腰驼背,皱纹在脸上阡陌纵横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伤。有两个婶婶看到我手里左一包又一包的东西,便不由分说地夺过去,说:“我送你回去!”

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里,才会有这种举目皆亲人的感觉!也只有这些看着我长大的人,才会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热诚吧?!

晚饭后,我坐在炕头挽着妈妈的手臂和爸爸聊乡里的人和事,门声响起,还没等妈妈下地,人已经进到屋里来。我呆呆地望着眼前这个脸上过早刻下岁月痕迹的小华,好像是在梦里一样。未语泪千行。

“听我姐夫说你回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来。”小华含着眼泪说。

“自从你去鞍山,就再没有见到你,你也不想我,上学的时候,我俩是形影不离的。”

“我怎么不想?!只是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但是每次回来,我哪一个不问到?我回来的时候,你不回来,我不能去看你是真的!谁让你嫁得那么远?!”我笑着掐她的脸说,泪水却滴下来。从上学时那些幼稚的情书到现在现实的生活,从某个同学的功成名就到某个同学的英年早逝,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也悲伤着我们的悲伤!童年的.同学和战友的感情是一样的,永远纯真!

好久好久都没有和妈妈一被窝了,晚上我和十岁的侄女抢着和妈妈睡,最后决定,妈妈在中间,我们两个一边一个。妈妈摸着我的屁股说比上次回来胖多了,侄女便要挨着我,爸爸说妈妈非得让我们两个给折腾感冒了不可,我和侄女对视着伸了下舌头老实了。在爸爸妈妈的翅膀下,我永远都是一只长不大的雏鸟。

故乡之所以难忘,就是难忘这份亲情;故乡之所以难离,也是因为难舍这份亲情。本来只可以在家呆两天,可是第三天了,我还不敢说走,我一说要走,妈妈的眼泪就在眼圈上转,街坊邻居都来看我,也说:“多呆几天吧,你妈好容易把你盼回来了,呆这两天就走,你妈心里多难受啊!”我何尝不想在妈妈身边多呆几天?可是我身不由己啊!每次回来,妈妈不都是流着眼泪送走我的?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可是我这“棉袄”却离妈妈这么远,这中间隔着空气,妈妈怎么会没有“空”离愁?

我回来了,在离开爸爸妈妈的刹那,我发誓我要好好工作,我一定要把爸爸妈妈接到我身边,在他们翅膀不能再振翅高飞的时候,我用我能振翅高飞的翅膀给托起他们,去看蓝蓝的天,享受暖暖的阳光。

故乡经典抒情散文 篇8

每每读那首著名的《乡愁》,内心就会升起淡淡的惆怅,不是因为那美丽而忧伤的情绪——乡愁,而是总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

没有故乡的感觉,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心,沉沉浮浮,总是找不到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

故乡,是什么呢?出生地?还是生长地?抑或是生命中脚步停留得最久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我的过往,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奔涌的激情,也有过疲惫的徘徊。可是乡愁呢?那种牵之念之思之切之春天野花般疯长潮水般蔓延的美丽而忧伤的情绪呢?

我没有乡愁,于是,我想,我是个找不到故乡的人了。

那一天,看篇文章,《母亲坟头是故乡》,只这一眼,已是泪眼朦胧。离开那个生活了27年的地方是姑母离世3年以后,这6年多来,多少个夜里辗转,多少次泪湿枕畔,每每时至春节、清明,这情绪就来得更是强烈,思念像是初春满壁的白色蔷薇,随着日子的流动肆意怒放。

这思念里,不单有那母女情深般共度的.岁月以及岁月里那些细碎的记忆,更牵绊出许多对那块我从来不肯认定为故乡的土地的怀念。怀念旧时的友人和光阴,甚或是那年夏天夜晚里凝望过的一颗星子以及那一树熟透到黝黑的桑葚。这些潮涌般的思绪既把心填满,同时又觉出难言的虚空。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临近,喜庆与忙碌在周而复始的岁月里早让人淡了情怀,只有一个愿望越来越迫切,只有一个地方的牵挂越来越强烈。那守候在坟头的两棵长青树可还葳蕤?那滴落的热泪可还残留着痕迹?

原来,原来,真的就是那里啊。

故乡情韵散文 篇9

故乡,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无论是长期旅居海外的游子,或是暂别离家的旅人,故乡于他们心目中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记忆。我离开故乡多年,每每午夜梦回,故乡的景物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惹隐若现于眼前。

老屋

老屋很老,像个老态龙钟的老人。老屋是全村人共同的祖居,供奉着族中始祖的灵位。每逢过年节时,村里的女人都会到老屋拜祭,有些虔诚的还会在初一十五到老屋上香和斟茶。老屋的屋梁上有许多木雕,祖先虽不是大户人家,但对于兴建当时唯一的住所,还是费了一翻苦心的。老屋建在一个大池塘旁边,老屋的正门对着池塘的最中间位置,池塘两边分别建了座炮楼。池塘基围外面种了许多果树和剑花,在一百多年前,那屋简直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我童年时的欢乐光大多是在老屋里渡过的,那时的老屋只有一位我们叫她晚太的老人居住。我们小孩子们总喜欢到老屋里捉迷藏,捣燕子窝或黄蜂窝。我们经常把黄蜂弄得发火,被它们追来叮蜇得变成猪头。涂气的我们等到燕子飞出窝里觅食时总会拿着长长的竹杆对着燕巢就是一顿猛捅,晚太知道后会劝我们不要伤害燕子,还告诉我们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总是不听,等到我们读书后知道了燕子是益鸟,就再也不敢破坏燕巢了。

晚太去世后,老屋再无人居住,承载了我们太多回忆的老屋终于在一场大雨中坍塌了,乡亲们把老屋那块写着“三多堂”的牌匾收藏起来。后来,族人商议在原址上重建一间祠堂,为纪念先祖,就特地把“三多堂”牌匾重新挂上了祠堂的正上方。

“三多堂”的意思福禄寿都多的房屋,那块“三多堂”牌匾弥足珍贵,族人们对先祖留下的有形东西加以保管,对先祖们那种勤奋拼搏的精神更是加以传承和发扬,他们有着远大的目光,通过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现在的“三多堂”成了凝聚乡情,沟通民心的地方,乡里有什么重大活动,如村中搞生态文明村建设,铺设水泥公路等等,许多外出乡贤都聚集一起,共商大事。

小河

故乡有条依村而过的小河,河水很清澈,淙淙的流水声日夜响个不停,像一首永不休止的歌。

平日里,小河很温顺。小河里的水不是很深,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到河里的水氹里游泳,有时竟然能从河里摸到鸭蛋。听妈妈说,故乡那条河的水原来非常深,她年轻时常常和村里的人到山上砍柴,砍到一定数量就在小河下游筑水坝,待到水蓄满成一个水塘一样就把木柴放到水里,然后把水坝打开,木柴随水一直流向下游,流到邻县的一个叫连滩的小镇里去卖,以换些油盐钱。妈妈说水运木柴非常辛苦,人们要兵分几路,一些人负责在前方放坝,一些人负责到更前方蓄坝,一些人要在后方放木柴,有时有些木柴被乱石拦住了,只好用力把木柴拖动放进水里,木柴才可能顺利漂流而下。

我没有见过水运木柴,但是能感受到妈妈那份艰辛,那时的生活是如此不容易,故乡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面。故乡在大山深处,乡亲们只能靠山吃山,幸而那条小河有足够的水量把那些丰富的木柴运到外面,故乡人才可以勉强度日。

晚年的妈妈跟着儿子到了城里生活,远离故乡的那条小河,妈妈每每忆起旧事,总会有无限唏嘘。

而我每次回故乡,都会发现故乡又有了变化。故乡的百姓告别了低矮的泥砖房屋,建起了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小河两旁的田园山地,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果子满枝,庄稼茁壮。小河上面的公路,由泥沙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子里通电通邮,村民看上了电视,安装了电话,外面的`致富信息,也及时传递到了大山深处的故乡。过去无法运到外面的土特产农产品,也带着特有的乡土气息进入了城市,故乡的人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奔康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向前。而故乡的小河,正唱着激越奔放的歌曲,向着远方的大海奋勇前进。

蜜蜂

故乡的人大多会养蜜蜂,也许因为地处山区的缘故,山上的树木丛生,各种花特别多,成了优质的密源。父亲也会养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几兄妹是吃蜜糖长大的。父亲有一手养蜂秘笈,养的蜂多,却很少会飞走,而且经常在大树上捉到一窝新蜜蜂,以至他的蜜蜂发展越来越多,最高峰时竟然有三十多群蜜蜂,屋前屋后,阁楼木棚的房间里都放满了装蜜蜂的箱子。冬天打蜂蜜时父亲可精神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要戴上用纱布做的面罩和手套,而是两手空空,什么防护措施也不做,直接徒手从蜂窝里拿出蜂巢,用刀切去最上面的一层巢盖,把蜂巢放到一只浑圆的木桶里去摇,蜂蜜便从蜂巢里流到木桶里去了。也许蜜蜂也适应了父亲的气味,他极少会让蜜蜂叮蜇,而我却经常让蜜蜂叮得哇哇大叫,父亲总是怜惜蜜蜂,他叫我们尽量不要招惹蜜蜂,被蜜蜂缠上了要尽量避开,不要拍打蜜蜂,因为蜜蜂急了会叮人,叮人后的蜜蜂便会死亡。

我喜欢吃蜜花粉,那种香甜渗入心脾。其实蜜糖是蜜蜂的尿,花粉是蜜蜂的屎。一听那说法,就觉得有点恶心,但是,吃过之后才发觉原来听起来那么恶心的东西竟然那么好吃。

父亲因为年老进城而不再养蜜蜂了,他把蜜蜂交给了堂哥,后来,那些蜜蜂竟然全部飞走了,也许蜜蜂也择人而居。

故乡的人很勤劳,他们像蜜蜂一样整日劳碌不停。蜜蜂为了找到蜜源,不辞万里,早出晚归,忙碌着。而故乡人为了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辛勤耕耘。

现在故乡依然还有人在养蜜蜂,那是一种甜蜜的事业,让多少人羡慕。那些蜜蜂产的蜜糖,销往海内外,旅居海外的游子,品尝到来自故乡的蜂蜜,心内涌起无限的桑梓情怀。

远去的故乡散文 篇10

前年,老家来人给老父亲送来一本精装的家谱,父亲看着,凝视沉思,我猜,他一定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那一天,父亲很兴奋,因为受老年痴呆症的影响,他平时几乎无语。而那一刻,他居然主动说起往事,说他小时候的事情,说村里的房子,说我们家族的祠堂,说他小时候的玩伴。

我的先祖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到河北的,我的故乡是一个保持了鲜明晋风的村庄,如同现在的王家大院。我们家族的祠堂门口有一棵大槐树,不知道是哪一代先辈植下,树干向西倾斜,扎根现在的故土,遥望难舍的故乡。

我看家谱的时候,仔细数了一下,从第一代移民到此的先祖算起,到我已经是第十八代了。在我现存的记忆里,我们家族的祠堂山门很窄小,两扇木门,和我家的院门差不多。

祠堂一进院子,两侧厢房很窄,正堂很高大,地面上铺着麦秸,角落里放着好几口白茬棺材,我小时候胆小,尤其害怕那东西,带我去的堂姐告诉我那里面没死人,是人家提前准备死了以后用的。可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还是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极深的`阴影,因为那是我最早、最近距离地接触棺材。

祠堂的北墙上悬挂着一副布制的家谱,上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如同麻将牌般的长方块,每个方块里都有一个名字,名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他们的姓是一样的。奇怪的是方块外面的人名,王氏、李氏、张氏……堂姐说,那是他们的媳妇。我们的家谱是第四版,印刷的比较精致,前三版是明清时期编写的的。我们家穷,是族里的大辈,穷大辈。所以,家族专门给我父亲送来一本,也因为他的官比较大吧。我们家族编家谱,曾经多次去山西查访,但是没有找到以前的族谱,无法归宗了。

祠堂好像没有人打扫卫生,两个小窗户上贴的纸已经破烂不堪,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到屋里,屋地上的麦秸被印上凌乱的光斑,房梁上挂满了蜘蛛网的陈旧残迹,飘带般在微风中摇曳,我不喜欢这种幽暗苍凉的感觉,特别恐怖,出来时我向堂姐抱怨,以后不要来了,像鬼屋。堂姐吓了一跳,急忙厉声说:“可不敢胡说!那是祠堂,胡说会打死你的!”

说起来,这里只是我的祖籍,实际上我出生在城里,生长在城里,只是每年寒暑假才回到这个老家,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体味我老爸童年的生活环境,比老爸幸运的是我可以吃饱肚子了。

村南有一片坟地,大大小小的坟头摩肩接踵,我曾认真地数过,却一直没有数清楚。堂姐说,我们家的老祖宗都埋在这里。奇怪的是,我跟奶奶上坟去的却不是这块坟地,要走更远的路,在山坡上有七八个孤零零的坟头,没有一块石碑,两棵碗口粗的柏树给它们站岗,奶奶和婶子从挎的篮子里取出馒头,摆在坟头的石块上,把在家里剪好的纸钱堆放在坟头前,拉我对着坟头磕头,一边放声大哭,一边点燃纸钱。堂姐大我几岁,曾领着我辨认坟头,老爷爷、老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还有他们兄弟们的坟头,可惜的是我根本记不住,几乎一模一样的坟头,爬满了荒草,奶奶只是把一个坟头的草拔了,还让我们培了土。我知道,这个坟头里埋着奶奶的公公和婆婆,也是我的亲老爷爷和老奶奶。

上坟烧纸的风俗在我眼里是十分神秘的,黄裱纸的纸钱是在家里提前剪好的,我很乐意干,按要求把纸叠好,两侧各剪一刀,中间再剪一个小方孔,打开就是一条条相连的纸钱了。白面馒头是必须准备的,似乎是带了八个,四个给老爷爷老奶奶,四个给叔叔。白酒也是必带的,还有一个小瓷碗。

上坟的东西放在一个竹篮子里,搭上一条白毛巾,婶子挎着篮子,奶奶拉着我,堂姐和堂弟跟在后面,奶奶是小脚,走得慢,而且是山路,坑坑洼洼,我们一行人走到坟地需要很长时间。到了坟地,先要拔草,给坟头培土,摆好供品,磕头。然后奶奶盘坐在坟前,突然放声大哭;婶子也是如此,只是跪坐在叔叔的坟前大哭。她们都极其悲痛,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诉说,倾吐积压在心里的思念和委屈。因为我清楚地听见奶奶在骂爷爷不管家。起初我感到害怕,不停地去劝奶奶婶子别哭了,堂姐拉开我,不让我管。大约哭很长时间,因为没有表,我也不清楚有多长时间,反正快中午的时候她们就不哭了,而且是说不哭就不哭,立刻起身,拍打身上的土,收拾贡品,把纸灰用土覆上,带我们回家。我路上注意观察,奶奶和婶子说说笑笑,没有一点悲哀,仿佛刚才就没有伤心地哭嚎过。

奶奶不识字,却能说出叶落归根的名词来。文革时取缔了土葬,奶奶十分害怕,她常常盘坐着炕上,瞅着窗户发呆,只要父亲回家,奶奶就对父亲叨叨置办寿材的事。父亲是干部,胆小,不敢去办,奶奶很不满意,最后还是堂姐参加工作后,走后门给爷爷奶奶买了木材,她公爹是木匠,带了徒弟,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终于给爷爷奶奶每人做了一口寿材。那些日子,奶奶忙里忙外,给人家做好吃的,等寿材做好后,奶奶摸着棺木,仔细端详,就差躺到里面亲身体验了。我知道,奶奶的一个大心事总算落地了。

奶奶、爷爷陆续走了,他们就埋在了那块墓地里,我只是下葬时去过一次,那位置就在奶奶上坟的坟头脚下,他们终于永远去陪伴自己的爹娘了。记得堂姐说过我,说那坟地是我们家的,将来我也要埋在那里,我问她,你呢?她说她不会埋在这里,她要埋在婆家的坟地里。我那时还纳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埋在一起?

又过了很多年,婶子也走了,和叔叔合葬在一起,不知道他们相隔三十多年相见,是哭还是笑?反正我的心里很难受。堂姐和堂弟都离开了故土,老家的房子也卖了,现在的故乡,除了那山坡上的坟茔让我们牵挂,那村子里已经没有几个至亲的亲戚了。

屈指算来,光阴似箭,五十多年流逝,带走了熟悉的亲人,淡漠了对故乡的留恋。老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我们已经给他在石家庄买好了墓地,虽然他没有交待过后事,但是不可能去陪伴他的父母了。

堂姐前几年也走了,既没有埋在我们家的墓地,也没有埋在她婆家的墓地,而是火化后,儿女们把她的骨灰盒放在了公墓里。

当我洗漱后对镜一瞥时,皱纹和白发不知不觉间又增多了不少,我想,自己的时间也会很快失去的。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回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一次,像奶奶过去一样,盘腿坐在坟前,给爷爷点一支烟,虽然他生前喜欢叼着一根长烟袋锅;给奶奶倒上一杯酒,虽然她生前从不喝酒。

上一篇:我和爸爸下象棋优秀作文下一篇:中学语文单元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