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精选8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1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第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第四、学会期待。班主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班级事务,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更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2

“教育是什么”, 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教育历史的泱泱大国, 我们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和学说。我个人认为, 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成长的足迹。通过教育, 我们的文明、道德、文化、艺术得以留传和继承, 也得以丰富和升华。所以, 我们力图提高教育的质量, 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 能够“高尚地生活”的人。要明确教育的定义, 就应该充分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特点。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韩愈说,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教师就是指那些专门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谋生手段的社会职业群体或个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培育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 教师与学生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在这里, 我想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教师———行为的示范者、引导者

教师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名示范者, 教授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观点认识;需要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 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而是通过情感的沟通, 情况的掌握, 客观、公正的立场以及道德、知识、经验和智慧的优势, 向学生提供善意的帮助, 并理解和影响学生的综合过程。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努力要求自己掌握好示范者、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行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 也就决定了教师的作用就像穿针引线一样, 将学生引领到理想和期待的位置。我们常见的课堂都符合这种模式。教师导入, 通过一个又一个设置合理、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旨, 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 构成了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社会活动, 决定了课堂不是主体的“独角戏”, 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开放场所。

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示范和引导, 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 然而如何做好配角, 正是老师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所应设计的活动方案。

二、学生———教育的对象与主体

学生, 通过接受教育,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以满足人生与社会进步的需求, 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讲道德的人。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例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现在的大学生有一种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父母精心的呵护下, 这些“85后”和“90后”的学生们大多心理素质偏差, 基本保持了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 (1) 自我期待值偏高; (2) 成就感和挫折感同样鲜明、强烈; (3) 重视友谊和集体荣誉; (4) 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求强烈的生活、生命感受; (5) 理想性、片面性、直观性较强。

针对这样的特点, 大学教育不仅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和心理的引导教育。例如他们自我期待值偏高, 老师就应该重视鼓励和激发, 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他们重视友谊和集体的特点, 就应该加强团队合作, 防止鼓励个人现象的出现;针对他们片面性、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老师就应该谆谆善诱指导他们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所以, 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点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课堂内容, 才能将知识以最“简单”、最有价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还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课堂。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才能真正把知识教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研究、了解学生, 鼓励并积极地评价学生, 正确地引导学生, 所以教师是学生行为方式的示范者、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还应该注意对学生人格、思想的塑造和培养。所以教师的教育需要与人性关联, 这样有助于开启人性化教育的思路, 毕竟人性是否得到发展或挫折的程度, 可以成为判断文化环境优劣的标志之一。而人性化教育, 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学会平等、学会分享、学会交流等, 在与学生的平等相处中, 和学生分享学习的经历, 交流学习的心得, 使学生走向成熟, 逐步完成自主建构。

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传输与收纳的关系, 而是人性化的双向结构。我们不断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正是在不断地完善人性化的教育。由此可见,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美好的情感联系, 很多事实也证明,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优秀的教师, 需要具有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的教师。

1. 伦理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长者, 学生是晚辈或者“后生”, 所以, 学生要尊敬教师, 而教师更要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从情感意义上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从而让学生得到品质的提高和情操的陶冶。

所以, 从伦理意义上来说, 师生关系不是完全的平等。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应该是必需的, 而且, 在一些情况下, 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也应该是必需的。

2. 人格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从人格意义上来说, 教师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并且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是共存的, 爱护也是需要讲究方式的, 这个方式就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上。如果一位老师为了把他的学生培养成他所期待的某方面专家而不顾及学生对这个方面是否感兴趣, 那他付出再多的关爱和努力只怕也很可能付诸东流, 甚至毁了孩子应该有的未来。所以, 在人格意义上,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 关爱才能真正成为灌溉幼苗的甘露。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 可以看出, 教师与学生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投入的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爱。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更需要优秀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情操。再回到柏拉图的界定上:“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它能使人向善, 从而高尚地生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更好地生活这一目的的基础上, 所以, 课堂的主体就必须是学生。

摘要: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课堂作为承载教育的桥梁, 连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可以说, 在课堂这个舞台上, 教师和学生虽各有各的角色, 但教师的角色却是来引导和陪衬学生的角色的。

教师的素质与学生认同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要把两者的主动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学生认同和接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尊重,并在最大程度上认同并接纳,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启发,试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教师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认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普通的初级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这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①这是不行的,这个教师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更谈不上尊重。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教师只有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能获取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如果教师无法掌握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即不具备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就难以取得学生的认同。

3.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要善于“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教师素养时断言:教师不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辩不明方向,达不到目的地。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就难以理解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于取得学生的认同。

二、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自然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教师的能力结构至少包括下面几个组成因素。

1.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一个教师,即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2.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使储存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对它进行一番加工处理。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才会得心应手,学生也易于接受。

3.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接受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教师要取得学生的认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青少年。他们一方面敞开天真、纯洁的心灵,让你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一方面,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性格,也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教师要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在教育活动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闫自平.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03).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4

研究教师道德引导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引导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多元文化选择的困境,引导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内容

(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状况。

实施本项目的研究,必须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的状况等,这是项目研究的基础。为此,我们项目组成员于在2013年10月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希望通过这些调查能窥见一斑,为我们开展本项目的实验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材料。

本项目组成员以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座谈、讨论、问卷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我校的初等、学前、英语和艺术4个系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现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交友观、爱情观、消费观、学习观、择业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客观化、人生理念功利化以及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消极倾向的出现。在对待消费、交友、学习、择业等问题时,都体现了更加现实和功利的思想观念,这些都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困难,也就对教师的道德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状况的调查分析,同学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理想情操、学识才能、生活行为、责任感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始终认为教师在平时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不吸烟、不接打电话,不迟到早退,要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要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等。

(二)教师道德引导的重要意义。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提倡多元化教育的当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就很高,不管是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行为等方面时时处处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耪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影响和塑造他们精神世界的途径。

2、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道德素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思想素质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处事态度会产生影响,专业素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会产生影响影响,以及教师个人修养在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各种影响,包括对学生的成长的促进作用和消极作用等。

(三)教师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品性乃至价值观无一例外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学识、才能、情感、性格、人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由教师本身的言行所形成的,是一种自然影响力,它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品质等因素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服。教育的成败与否,除了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隐形因素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大小。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希望学生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拥有尽可能多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勤劳节俭、宽容大度、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整洁、讲秩序、助人为乐等等,这些好的品德会让学生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令人尊敬的人。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德的行为全部变成习惯,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教师就需要审慎地规划自己的言行。同时教师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备课的质量、严格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等方式来加强其自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的工作是用人格塑造人格。作为未来的教师,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求实创新,适应“课改”;潜心治学,堪称师表;谦虚谨慎,宽以待人。

绵阳教育专家张先华认为: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文凭,但不可以没有人格,一个缺乏人格的教师只可以教学生做事,不可以教学生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示范、熏陶和感召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真挚的爱心、高尚的品质、优雅的行为以及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幼儿教师应克服消极体态语,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体态行为,可以说,没有体态语的参与的教育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社会,教师用好体态语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幼儿园,幼儿由于理解语言的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体态行为。所以,幼儿教师正确使用体态语尤为重要。它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辅助工具。教师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完善或者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通过体态语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教学效果。在很多特定的情境下,体态语可以代替言语的作用,甚至起到比言语更有力的效果。

例如,班主任教师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班主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停下讲课,大声批评;二是假装没看见,听之任之;三是若如其事地走到该学生座位前,一边讲课一边用手轻轻拍拍学生的肩,从而制止了学生的小动作,使其专心听讲,同时又没有打乱课堂的教学进程。班主任用动作代替了口头批评,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影响教学,真可谓“经济实惠”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体态语方的妙处。

(六)思政课教师应加强道德引导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进行道德引导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当前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引导的方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学在道德引导过程中应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批判反思中实现道德引导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师的道德引导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转变传统观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锻炼意志,塑造人格,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最终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道德引导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真正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4.加强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党课教育、团日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开展诚信、感恩、礼仪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其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强化社会实践平台建设,育人于实践。

社会是“大染缸”,也是“炼金炉”,高校的学生培养不应是“闭门造车”,需要积极与社会、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展开合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辅导员的道德引导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创新研究。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

因此,辅导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理想、高尚的品德、高尚的行为,并以此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辅导员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因为在道德行为上,辅导员的道德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模仿性,辅导员的表率能为学生提思想言行规范性要求的物化模式,辅导员的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家一致公认的施教原则。

2、热爱学生

尊师爱生,是当今学校的新型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的本职,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只有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感情,学生才能听从教师的教导,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尊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是辅导员职业感情的集中表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

3、坚定的信念

辅导员工作繁杂而辛劳,责任极其重大,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辅导员常常要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辅导员只有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艰难曲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安心并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辅导员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影响学生的处事风格、语言。辅导员的示范作用特别强,他的言行举止,常常为学生所效仿。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种示范性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道德、文明行为等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5、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5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全体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从这里可以看出,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学校高层与学生联系的纽带,没有班主任,学校就失去了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就没有了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的引路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可归结为:

(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并利用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影响和教育每一个学生。

(二)了解研究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引导,因材施教。

(三)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安排,使上情达至每一个学生。

(四)协调家庭、学校、科任教师、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思想学习及生活方向走向成熟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意义在于:

(一)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目标:

(1)学习上获取知识与技能;

(2)思想上,在外部适应社会,在内部调节心理的协调;

(3)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常识,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节奏,使自己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的各种动机: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之后,班主任老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思想上主动适应外部世界,努力调节内心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使自己在各方面发展进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动机: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主题班会

(3)个别谈话

(4)进行家访

(5)利用班集体舆论和班风

(三)指导学生实现目标:学生既有了明确的目标,又产生了实现目标的动机,下一步班主任就要指导学生逐步的接近或实现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的动机才可以维持,学生才能从成功进一步走向成功。

(1)学习上: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识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等等。

(2)思想上:注意观察学生行为,揣摩学生性格,(班主任

)通过学生作业、与学生交谈等各种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学生内心的矛盾以及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心结,使全体学生既有一个良好的外在人际关系,又有一个和谐的内在心理,从而促使自己潜能转化为能力。

(3)生活上: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及生活状况,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关注学生的卫生体育锻炼情况,使学生的身体越来越强壮。

科任老师是负责学生一个学科知识学习的老师,他的主要职责:

一、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将本学科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知识。

二、结合本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三、结合本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方法指导。

四、结合本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以上方面来看,学生学科知识的良好掌握,建立在科任教师良好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6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个性、提高人口素质,素质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负责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意志和行为,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学生是主体,学习是主要的活动。

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觉学习,不断地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个性,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然而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才能自觉学习、才能健康成长。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则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学生的主动积级性又是学好语文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心理学》指出:“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把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有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它。而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对知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培养其影响是特别大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呢?这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本身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言传身教,感染青少年,激励并带动他们奋发向上,学好语文。其次,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须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再次,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渊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才能象磁石吸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自己的周围,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方能有的放矢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四,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这是调动学生“学”的关键。

准确的知识传授加上艺术的表现手法,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把学生的感情充分调动起来。第五,教师只有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才能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一节课,务必考虑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教师懂得了知识的传授要着重学生的中间层,兼顾两头。就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才能教好这门课程,学生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教师运用了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化难为易。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最后,教师还应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辅助条件。教师精心组织好课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交际的能力。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一、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民族的兴衰。才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关心学生的痛痒,了解学生的顾望和要求,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一丝不苟地做好“备、教、批、辅”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交给学生以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自然成了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便增强了对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性,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因此,只要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既教书,又育人,他在学生心目中就建立了威性,就能得到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自然进行效仿,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教育体制在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启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正确而顺利地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泡”在一起的。教师的思想行为必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会决定学生今后一生所走的道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高涨。

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发音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熟练,对学生能起示范作用,学生一定会认真模仿教师的发音,积极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语文教师能尽量用语文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且具有较高的口语水平,他的学生必然对于学习语文口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大胆地开口讲语文。能用语文表达的词句,他们就不会用汉语来表达了。反之,如果教师对用语文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缺乏热情,没有执着的精神,那么,学生学语文、讲语文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来的。虽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如果失去 外因这个条件,或者外因条件发挥得不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高也难持久。

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证。

《教育学》指出:“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师也就失却了在艺术境界中自由翱翔所凭借的空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是求知欲旺盛,各方面又不成熟的青少年。一个学识上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的人,对自己所担任的教育、教学不甚明了,是无法担当起教学任务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不好还会误人子弟。我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续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师说》一文中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量矣。”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当他的语文知识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只有当他对英、美等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的时候,课堂教学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教师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货现卖,照本宣科,是无法驾驭教材,选取知识的精华交给学生的,更谈不上发掘教材中的智力与教育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能力强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强弱之别。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语文教师也一样。上课的时候,教师以简短的语文佳话开始,或者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一节语文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比一开始上课就强化组织纪律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语文,把课讲得娓娓动听,描绘生动逼真,讲解层次分明,就能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全神贯注。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千篇一律,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语文课堂教

学中贯穿讲讲练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一个词的词义,一个语法项目,一种基本句型,仅仅靠教师讲清楚是不够的。教师讲清楚了,并不完全等于学生自己掌握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练一练。练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教师讲解过的语言、语法知识,只有经过学生口头、笔头练习,才能分清是否为学生所理解、所掌握。经常的课堂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勤思索、会实践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地表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愈讲究,就愈能显示出课堂魅力。在这种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精神境界中,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并会得到发展。他们才会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神情呆板、思维模糊、主次不分,来个“满堂灌”,学生昏昏然不知教师所云,学生必然对他所教的课程也会失去兴趣。那就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了。

五、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能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进步是有先有后的。每个教学班,总有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无论就思想品德还是就学习成绩而言都是这样。教师在学生中能培养先进,帮助后进,促进中间向好的方面转化,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使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进步。《教育学》指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使他们达到统一标准并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又要承认学生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对象的特点,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都能充分发挥。”这就说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具有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而因材施教的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对能力强的学生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他们不至于满足现状,停步不前。鼓励他们有机地结合旧知识,分析、综合新的学习内容,培养语言能力,努力运用语言交际。对语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多加辅导,诲人不倦。课堂知识的传授要顾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解答问题时,要让他们有训练机会。对于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首先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再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学生思考、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恪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和一些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活动而不考虑和那些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活动,他们就会因此而影响学习情绪和兴趣。若长此下去,他们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六、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还应掌握多种教学手段。

《教育学》指出:“在教学中实行直观原则,有助于解决词语脱离

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理解,也容易巩固,并且容易吸引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都有很好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教学目的需要出发,结合课文内容,选用直观教具,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有关的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会对这位教师产生反感,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方位名词时,自制一幅中国地图,一方面介绍几个大城市的地理位置,一方面用语文标出地理方位名称,然后介绍它们各自所处的地理方位,效果很好。学生根据简图来记语文单词,分得清,记得牢。在教学故事短文时,措助电脑动画,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理解单词、短语、句子意义,能产生良好效果。教一个语文单词、一个短语、一篇课文、一条语法规则,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会不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综合归纳等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调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则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辅助手段。那么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这些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对话、唱歌、游戏以及演短剧等类似娱乐的活动来进行的,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实用性,这就更容易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学生只限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他们必然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相脱离。

中学生与实习教师的情感关系调查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它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 满足了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与此同时积极情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且心理问题较多的中学生来说,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利于她们问题的倾诉与解决, 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对于初出茅庐的实习教师来说,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情感也十分重要。因此, 研究中学生与实习教师的情感关系, 对建立积极师生情感, 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师范院校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师生关系与师生情感关系含义的界定

师生关系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圈。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 是实现教育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师生情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为完成共同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情感上的关系。它是师生关系中至关重要一部分。师生通过人际交往, 在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总要形成一定的情感关系, 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和谐、亲密、融洽或紧张、排斥、对立。师生的情感关系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预测样本从初中二年级有过实习教师的班级中选取160个学生, 有效问卷103份。正式样本从初中一、二年级有过实习教师的班级中选取学生440人, 有效问卷339份。

(二) 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五级计分, 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与题项内容的符合程度, 由低到高分别为:非常不符合 (1分) 、比较不符合 (2分) 、不确定 (3分) 、比较符合 (4分) 、非常符合 (5分) 。该问卷包括中学生与实习教师关系的亲密性、和谐性、冲突性、回避性四个维度。问卷总分越高表现师生情感关系和谐的可能性越大, 总分越低则师生情感关系紧张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各维度所占分值的不同可分析师生情感关系和谐或紧张可能的原因。

三、结果

(一) 从中学生角度进行的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各维度的差异检验。

从表1的独立样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亲密性、和谐性和回避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冲突性差异显著 (p=0.045<0.05) 。这说明在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的情感关系差异是不大的, 男女学生都可能与实习教师建立起亲密和谐的情感关系, 也同样可能关系冷漠, 互不关心理解;但女生比男生更不容易与实习教师发生冲突。这可能与男女生本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相关研究表明, 男性攻击性高于女性。此外, 从本问卷最后的两个补充性的开放式问题发现, 部分学生表示实习教师“重女轻男”;所以实习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男女生不平等的对待也可能是导致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之一。

2、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年级差异。

从表2的独立样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亲密性、和谐性、冲突性及回避性均存在差异显著 (p<.001) , 且均表现为初一>初二。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学生较小, 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过渡而来, 而在小学阶段, 一般来说, 小学生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 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而初二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 随着心理的发展, 他们不盲目接受任何教师, 并且开始品评教师, 对喜爱和不喜爱的教师的态度差别会很大。

(二) 中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实习教师的表现特征

本研究通过问卷最后的两个开放式问题, 对中学生最喜爱实习教师的五个方面和最不喜爱实习教师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初一134人、初二168人共302人对开放式问题作了回答, 其中只有132人对“中学生最不喜欢实习教师的五个方面”一题做出了回答。结果如表3、表4。

表3表明, 中学生最喜爱的实习老师五个方面分别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真诚善良、幽默风趣, 其中和蔼可亲一项占了学生总体的大半部分比例 (57.62%) ;表4表明, 中学生最不喜爱的实习教师的五个方面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冷漠、啰嗦、体罚或变相体罚、太严肃、授课水平低。从中学生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实习教师的各种表现特征来看, 中学生较看重的是实习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关心和帮助、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较关注实习教师的内在特征, 而并不太看重实习教师的相貌、身材等外在特征 (两题一共才31人表示喜欢或讨厌实习教师的外在特征, 只占学生总体的10.26%) 。因为随着中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他们已经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 而开始品评教师。以往研究表明, 中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成长、有朝气等。因此可以推断, 影响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因素从实习教师方面来讲, 以实习教师的内在特征为主, 包括实习教师的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等等, 实习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 应多从这些方面去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尔纲.角色理论与师生关系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7 (6) :15-16.

[2]刘静.2O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 2003 (7) :22-24.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篇8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如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领导者的观念和要求、任课教师的管理方式和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尊师重教”的传统等等都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一所学校里,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建立的关系可能是很不同的,这说明,决定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

教师以下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对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教师的领导方式

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对学生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外有三种:民主的、专制的、放任的领导方式。专制式的领导:发号施令,指挥混乱,给予非建设性的批评,很少进行表扬和赞许;民主式的领导: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鼓励自我指导;放任式的领导:不给成员提供任何信息和建议。

在这三种不同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友好融洽,大家相处愉快;在专制的领导方式下,气氛严肃,学生对教师抱有敌对和反抗情绪;在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松散,学生过分自由,不接受教师指导,也不尊敬教师。

决定教师采取何种领导方式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天生怠惰、不愿意学习的,也是不会学习的、并且学生是不愿意服从教导和遵守纪律的,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带着社会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来强制学生接受教育,他不能放过学生的那怕一点小的错误和缺点,他所选择的必然是专制的办法,他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

2、教师的业务能力

费尔德曼和普罗哈斯基在1979年作了一次实验研究,对被学生评价为能力高和能力低的教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学生对于能力较高的教师表示内心怀有积极的期待,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不太难,并感到对该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有效果。与此同时,会产生喜欢教师的情感。而对那些能力较低的教师反应消极,他们不仅感到学习上有困难,而且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差,因此也就不喜欢教师。

3、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都是比较了解学生的,特别是对他们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深刻的了解,这使他们较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接纳学生。而与学生关系不良、敌对、矛盾冲突不断的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学生缺乏了解,尤其不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此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不理解,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偏低,容易产生不喜欢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导致经常误解学生的言行,很容易与学生发生歧义。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不理解,歪曲自己的思想和动机,甚至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自己头上,蒙受了冤屈,于是对教师产生不满、怨恨、敌对等情绪,导致矛盾和冲突。

二、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应该说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说来,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欢迎任课的教师。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学生觉得和蔼可亲、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令人钦佩、容易接近,于是对他有一种积极的期待,随时准备听他的讲解,毫不怀疑地接受来自他的信息。而师生关系不良,学生对教师有疏离感,甚至反感,内心对教师是怀疑甚至抗拒的,对他所传达的信息也就不会很好地接受。这种心理障碍会使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2)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充满着威胁和恐怖,这会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漠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伴随课堂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快乐的课堂情景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不好的课堂气氛下的课程,学生总是想办法逃避。

2、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人的性格是与环境作用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需要的水平,及其满足的定向和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进而学生的心理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形成社会化水平更高的品质,如助人、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的理想等等。

三、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成败感和情绪体验影响很大。师生关系好的教师从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享受快乐,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尊重,体验到的是挫折。教师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体验到成就和价值,不能感受到与学生交往的快乐,怎么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又怎么能够热爱教师职业呢?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尊敬、信赖、钦佩,学生寻求并接受教师的帮助,理解、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使教师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环境中,教师有安全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

上一篇:青春弘博爱下一篇:激励少年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