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 总结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柔力球 总结(共8篇)

柔力球 总结 篇1

胜利锦华小学

李珊珊

柔力球是学校快乐学堂中的一个新活动,每周三下午活动40分钟,太极柔力球,是把传统太极拳和现代运动中的网球、羽毛球结合起来的一种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手握球拍,有节律地运球,上下绕旋,左右旋转,换握抛接,头上绕环,左右翻身。

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这一学期学习了柔力球第一套动作:左右摆 动、正面绕环、左右转体、左右小抛、正反抛接、腿下抛接、身后抛接、整理运动,一共是八个小节。学生们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整的做完这套动作,期中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做的已经很熟练、规范了,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柔力球班一共60多个人,学生太多,并且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管理和教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在平时的教学中,两位老师认真教学,把每个动作分析的很透彻,这样学生听起来也很容易,学起来也很快,不过低年级的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学的不如高年级的快,两位老师会单独教那些学的慢的同学,不至于他们跟不上节奏。平时上课时,我也认真配合两位老师,管理好课堂的纪律,给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学完每一个动作后,我们都会重复练习,在一次次重复的练习中,大家慢慢得掌握了柔力球的脾性,让它乖乖得待在我们的拍子上,随着我们的拍子上下翻飞,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每次练习我们都是大汗淋漓,浑身畅快。

柔力球队有3名老师和15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学期学校的六一展演活动,演出的效果还不错,把完整的第一套柔力球动作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认识到了这个新兴的运动项目,练习太极柔力球需要不断地抬头、转身,这样就使人的眼、腰等部位得到了锻炼,视力、协调、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还以缓解肩周炎、颈椎痛、腰疼等毛病。

在这个课堂中,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我也认真学习了第一套动作,学练太极柔力球的几点体会:

我们说要想学练太极柔力球,就必须对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柔力球拍的结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才能为练好太极柔力球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有一定的太极功底。要会用脚和腿的蹬力和腰的扭转力,两腿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能表现僵硬,二者配合得当才能和谐有力、美观大方。

其次,要有一定的舞蹈功底。这样旋转起来才不至于东倒西歪、前合后仰,做出的动作也不至于呆板。才会有美感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要控制好拍和球。这里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在握拍时手腕要放松,而在摆动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塌腕和提腕,在翻拍时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捻动,顺时针要用好食指向内捻拍的力度,而逆时针则要用好大拇指向外捻拍的力度,使球拍能在手中活动自如.想怎么动就怎么动。

第四,要掌握好拍和球的关系,就是要合理运用好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关系。这样在旋转的时候球才能被牢牢的吸在球拍上不至于把球甩离球拍。

第五,要控制好球拍走的路线。球拍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保持走弧线,在身体的前面画圆和画八字的时候,中点都要在身体的正中,偏左和偏右都是错误的。

第六,双臂要配合舞动。不能只动拿拍的手臂,要左右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展现柔力球的魅力所在。

在这里,不需要有高超的球技,只要有一个球拍和一个小球,我们便能在张晓驰老师的带领下,让球上下翻飞,每一次收力、发力、接球、送球,都是一次对心理的修炼,使每一位参与者享受酣畅自如的肢体运动所带给的快乐,将健康和快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柔力球 总结 篇2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 以套路演练和竞技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 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在项目创编之初, 曾起名为“太极娱乐球”后又广泛改为“太极柔力球”, 这都揭示了这项运动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柔力球运动的发明就受到了太极运动的启发, “缓冲退让”的运动方式受到了太极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尽管太极运动对柔力球运动影响深远, 但在表现形式上, 直到2005年才经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仝保民等开创了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 并创编了太极柔力球三十六式套路。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以其行云流水的运动魅力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 也吸引了许多人加入到了柔力球项目的大家庭。其后, 又创编了十六式、二十四式以及四十八式三套太极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时至今日, 以这四套演练套路为主的柔力球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为更多人接受, 丰富了柔力球项目的运动内容, 但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中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柔力球太极风格套路演练当下的发展情况, 并为其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 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并推动柔力球项目太极风格演练的进一步发展, 丰富柔力球项目的形式内容, 使其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2 柔力球项目的内容及分类

柔力球项目由白榕老师于1991年创编, 在这22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 项目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球类项目, 它吸引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下, 柔力球项目作为一个球类运动, 在最初传统的隔网竞技的运动形式之外, 逐渐发展出了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因此, 柔力球项目作为技能类的体育项目, 拥有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两个不同的项群运动内容。而在难美性的套路演练中, 依照不同的演练风格, 还可以再往下细分为操类、舞蹈类、太极类、杂技类等不同的类别。在柔力球套路项目的比赛中, 又分为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个主要的竞赛类别。在柔力球项目近年来的发展中, 普及范围较大, 推广效果较好, 习练者习练的套路主要有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 (七套) , 全民健身系列套路 (三套) , 飞龙系列套路 (七套) , 太极系列套路 (四套) 等, 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也正式推出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在现有的套路中, 由老年体协主要普及的老年体协推出的套路时间最久, 在广大的中老年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由奥泊隆公司创编的飞龙套路虽然历时不久, 但推广力度大, 范围广, 也拥有众多的习练者;由仝保民、王体帅、华雪创编的太极系列套路也在柔力球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些套路中, 太极系列套路以它独特的太极韵味, 将太极拳和柔力球基本技术完美融合的套路动作,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套路借鉴了武术项目中太极拳的创编结构, 按照段落小节的形式, 以左右移动的路线为主, 将整体动作内容按分为不同式, 按柔力球套路演练的要求配合沉稳、大气的配乐, 构成了太极系列套路。太极系列套路节奏行云流水, 没有八拍的动作节奏顺序, 并且在套路的教授以及学习过程中也以段落或动作式为主要单元, 区别于其他套路按照八拍教学。相比之下, 其他几个系列的套路都以操和舞蹈类动作为主, 按照八拍的节奏将不同的技术动作分节整合, 配乐也多采用旋律比较优美、欢快的歌曲, 在表现风格上追求整体套路的优美。

3 影响太极类套路发展的因素

3.1 太极类套路的特点

柔力球运动充分吸收了太极拳“化力”的运动思想, 以“弧形引化”为核心运动技术, 尤其在柔力球运动的套路演练中, 整套演练圆润连贯, 行云流水, 充分体现了运动的柔美。而在太极类套路中, 不仅从柔力球运动的本身继承了“弧形引化”以及各种基本技术, 保留了运动连贯、优美的特色, 并与太极拳的技术动作相结合, 充分吸取太极拳手、眼、身、神的要求, 运用了太极拳的动作规范以及对意、气、形、神的锻炼要求, 在讲究动作规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呼吸和意念的配合。相较传统的柔力球套路, 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在柔力球柔美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整套动作的沉稳大气, 真正体现了太极“刚柔并济”的要求, 也因此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在健身价值上, 柔力球对老年人颈、肩、腰、腿等关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提高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控制体重、降低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太极类套路更加注重气和意的锻炼, 对习练者的心境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而在文化价值上, 太极类的柔力球套路充分吸收了太极思想的精华, 不仅是内在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还是外在的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 都与中国古代宝贵的太极哲学做了巧妙的融合, 不仅体现了太极的文化, 还具备柔力球自身的文化价值。

3.2 太极套路的发展现状

3.2.1 太极类套路在比赛中的发展现状

太极系列套路作为现有的规定套路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系列, 在现有的大型省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的比赛中, 都被列为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近年来的柔力球赛事, 规模比较大的, 受认可程度比较高柔力球专项全国赛事包括有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的全国柔力球大赛, 以老年体协为主要支持的“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 “皇岗杯”全国老年人柔力球交流活动等;国际专项赛事有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澳门两岸四地柔力球邀请赛等。由表1可以看出, 全国柔力球大赛、晋中柔力球国际交流大会等都将柔力球太极系列套路列为每届比赛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在“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等赛事中也曾几届被列为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虽然太极系列套路还没有像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成为所有比赛都会选用的规定套路, 但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各大赛事的高度认可。

在竞赛组织方面, 太极系列套路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 但就近两年运动员的参赛情况来看, 形势并不乐观。

如表2所示, 在今年举办的全国邀请赛上, 规定类太极套路的队伍数量要明显少于老年体协套路的参赛队, 而自选太极类套路的参赛选手也明显较少。而回顾2012年的首届全国柔力球大赛, 一共有全国18个省 (区、市) 的36个代表队300多名运动员参加, 参加太极类规定套路比赛的队伍同样屈指可数, 而集体自选类则没有队伍选择太极类套路参赛。在单、双人项目中, 有少部分运动员选择太极类套路, 而且选手平均水平较高, 通常都获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2013年“久久星”全国邀请赛中年组个人自选项目金奖靳泉玲老师就是采用的太极类套路参赛, 澳门第五届两岸四地柔力球赛单人自选冠军侯胜才老师同样也是采用太极风格的演练套路参赛。仔细分析历届比赛的数据, 不难看出, 偏向太极类套路的选手年纪相对比较年轻, 柔力球技术及身体素质条件较好。尤其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 虽然参赛运动员较少, 但各位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太极类风格的参赛套路。

3.2.2 太极类套路日常推广的发展现状

太极类套路自2007年创编出现开始, 就广受球友们的喜爱, 吸引了一大批球友参与练习。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太极套路是各队日常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部分的球队都会经常练习太极类的套路, 不会习练或者偶尔习练太极类套路的球队所占比例较小。

而在太极类套路的练习中, 主要以规定系列套路二十四式的练习人数最多, 受认可程度最高。二十四式套路在太极系列的四个套路里面, 动作技术相对简单, 主要是以绕环和绕翻技术为主, 杨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是动作优美, 相对简单易学。同时二十四式套路创编时间较早, 推广力度大, 是四个套路里面普及率最高的一套。因此绝大多数的柔力球队都以二十四式太极套路为主要的太极类套路练习项目。而在太极系列套路的推广方面, 出版了整套太极系列套路的教学光盘和书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太极系列套路的培训班。2013年的培训班就选择在了6月份第五届“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结束后第二天举办, 这样不仅方便了广大球友培训学习, 也给全国各地球友的赛后交流提供了机会。本次培训班有吸引到了包括新加坡、香港、云南、贵州等地的近200名球友的参加, 而且参加培训的球友多为各地代表队的教练和骨干球员。而各地不同队伍之间球友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太极系列套路推广普及的主要途径之一。

3.3 影响太极套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套路的难度水平

柔力球太极类的套路在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上都融合了太极拳的特点, 同样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屈膝圆裆、气沉丹田”的要求, 在以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上, 加入了太极拳中的云手、白鹤亮翅等动作。步型上也加入了武术中的弓步、马步、虚步等基本步型。除此之外, 太极系列规定套路在套路结构上也以太极拳的套路结构为基础, 分为八段, 动作方向以左右方向的位移为主。可以说, 太极类套路是将柔力球的基本技术, 太极拳的动作规范、动作结构、演练风格都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影响太极类套路普及与发展的因素中, 套路的难度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套路难度的各维度中, 动作规范及演练风格两个方面被认为难度较大。就现行最广的太极系列套路二十四式为例, 整套动作的柔力球技术动作以基本的八字绕环、正反绕翻等技术为主, 单纯就技术难度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在动作规范方面,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统一, 太极柔力球套路亦是如此。但大部分习练者, 尤其是初学者对持拍手的注意力占的比重更大, 很难做到在完成柔力球技术的同时兼顾各方面准确的动作规范。而在动作结构中, 整套动作编排除五六段的动作是用上步旋转的动作按照菱形路线运动, 对中老年人来说, 容易带来方向上的混淆, 其他段落都是直线位移, 每一式的动作之间的连接规范、流畅, 难度适中。而在演练风格上, 太极类柔力球套路要求练习者在表现出柔力球的柔美兼顾太极拳的沉稳, 要求“行云流水, 刚柔并济”。而大部分球友不具有太极拳的基础,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 对细节和节奏的处理不够正确, 很难“刚柔”兼顾, 不能完全展现出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演练风格。部分中老年球友在练习过程中, 通过低桩等练习方式追求对太极韵味的诠释, 造成过度的运动负荷, 违反了中老年球友们以健身为主的练习目的, 不利于身体健康。

3.3.2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师资力量

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与普及过程中, 好的教练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太极套路必须通过他们这一中心环节传播到广大的柔力球爱好者中。而一名好的教练在掌握了好的专业技术, 除能深刻理解太极类套路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从事各队柔力球教学任务的教练, 其年龄在50—60岁的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生活阅历丰富, 人生经验足, 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而且在中老年的练习群体中, 身体素质较好, 能比较快的学习和理解套路, 是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的中坚力量。而30岁以下的教练人数较少, 年轻教练充满精力和活力, 对教学充满热情, 并且学习能力强, 是太极类柔力球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这一年龄阶层的教练匮乏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初期重视中老年群体的推广有关, 但长此以往, 将出现教练断层, 不利于柔力球项目未来的整体发展。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方面, 各队教练员的柔力球专业技能水平较好, 普遍拥有5年以上的球龄, 能熟练掌握柔力球的各项基本技术。但大部分教练员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太极拳,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 在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上有待加强。同时在教学技能方面, 现有的教练员学历以本科为主, 从事教育专业的人员较少, 对教学及训练的理论方法掌握不够, 在科学教学、科学训练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 提高教练员的教学技能也是推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以至柔力球项目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3.3.3 组织管理及推广

由于柔力球项目创编时间晚, 普及和推广的年龄层相对单一, 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的开展起来, 自身的项目体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家体育总局尚未批准成立关于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目前主要参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及管理的官方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参与柔力球项目较早, 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针对中老年体育群体, 在规定套路上主要以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为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近年来也逐步重视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为柔力球项目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规定套路的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了飞龙系列套路以及今年最新推出的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可以看到, 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缺少管理机构的支持, 在普及力度和推广的效果上于其他两个系列的套路存在差距。在太极类套路现有的推广中, 主要以球友的之间的交流和爱好者自发的学习为主。其中太极系列规定套路的创编人仝保民, 在保证每年至少开设一次全国范围的培训班外, 也经常与各支球队定期展开交流, 辅导教授太极系列规定套路。此外, 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体育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的柔力球队也对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比其他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更加具备太极“刚柔相继、圆润连贯”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 练习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球友数量众多, 但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作为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很少, 高水平及年轻运动员更偏向选择太极类套路, 并且能取得不错的运动成绩。

(3)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对中老年球友来说难度较大, 主要体现在动作规范和演练风格上。球友普遍接触太极拳运动较少,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演练风格的诠释上存在差距。

(4) 从事柔力球项目教学的教练员年龄普遍偏大, 缺乏年轻的教练员;现有教练员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能力, 但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不利于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5) 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推广中多以球友的交流等“民间”行为为主, 缺乏组织管理机构的支持, 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效果不佳。

4.2 建议

(1) 重视对太极类套路自身优势的开发, 尤其是其观赏价值及文化价值, 将其作为资本, 利用大型表演活动和比赛进行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 并开发器械、音像等相应的商业价值, 促进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 降低套路难度, 在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学员充分掌握技术及动作规范后, 再强调整体的协调统一, 加强学员对太极文化的理解, 提高球员的专业智能;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

(3)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尤其是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在注重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学习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方法, 为柔力球项目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4) 成立权威的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 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争取管理机构对太极类套路发展的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推广的效果。

摘要:太极柔力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其发明至今的短短十几年里, 它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逐渐成为我国颇具群众基础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其中太极类套路以其刚柔并济的风格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为了推动太极类套路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促进柔力球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太极类套路具有更加鲜明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但在竞赛中鲜有人问津;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中存在有难度水平较高, 缺乏年轻专业的教练员以及规范的管理机构的支持等弱势。建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加大师资力量的储备, 争取组织管理机构更多的支持, 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 并进一步开发自身的价值, 促进太极类套路的推广的普及, 推动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柔力球,现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全伟.太极柔力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恩荆等著.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明和.武汉市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石健东, 梁风, 陶意敏.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5) :51-52.

玩转柔力球 篇3

我非常高兴,赶紧虚心向老人请教。刚开始转的时候,我总是不得要领,不是把球转到地上就是把球转到身上和脸上。好在老人非常耐心,手把手教我把柔力球放在球拍中间,当球与拍子接触后,如何顺势而动,如何转身。没想到柔力球看似软弱无力、轻松自在,还不到一个小时,我已经汗流浃背。

从此每天早上,我就舞动着手中的柔力球拍开始练习。柔力球这项运动就是需要以柔卸力,所以技术性要求比较高,讲究柔和、以柔克刚、忌撞击,接球的时候腰善于缓冲。像我这样的新手,总是喜欢硬碰硬,效果当然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玩得越来越纯熟,迎接、引化来球、顺其势力、借其力,再圆转抛出,一招一式颇有大家风范。我玩起了借力打力、抛起做翻拍、转身等各种花式动作,还和球友们互相学习,互相切磋技术,玩两个人对抛、多个人互相抛,拍子上面的球就算转上360度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柔力球利用的是离心力的原理,玩起来靠的全是巧劲。

只要一天不练习,我的身体就觉得没有舒展、不舒服。柔力球运动的很多动作都是在甩臂、转体、旋转中完成的,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活动全身各个关节,同时使平衡协调能力也得到加强。由于柔力球是以肩关节为轴,带动腰部摇摆做各种弧形运动,大大缓解了我的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柔力球,你真是我健身路上的好伙伴。

相关链接:

柔力球理论课教案 篇4

第一学期

柔力球运动概述

柔力球以前叫太极柔力球,2008年1月12日,中国老年体育协会为了规范体育项目名称,将太极柔力球更名为柔力球(体老字【2008】2号)。柔力球运动创始于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它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于一身,易于推广和普及,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体育项目。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种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连绵起伏的拳术,柔力球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和武术运动中的拳理、拳技,以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底蕴,奠定其自身的“先引后发、引进合出、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基本运动思想。它摒弃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其“弧形引化过程”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所在。这是该项目与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持拍隔网对打的球类运动项目最主要的区别。

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由中国人发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的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强调身心内外双修,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借鉴了武术、网球、羽毛球等技术的精髓和规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它的主要技术特色是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后将球抛出。柔力球运动形式既有体操、舞蹈等的套路形式,也有像羽毛球、网球一样有对抗性的竞技形式,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的全身性、多方位的运动,它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特征,是一项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优美性、适应性、活动方式多样性较强的运动。目前在湖北、北京、辽宁等省市开展比较好,据悉,目前全国约有30万人参与柔力球活动。特别在北京、天津、贵州、云南等省市,公园里随处可见柔力球爱好者在挥拍运动。该运动项目很有发展前途,易于推广和普及,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适合在高校中开展。

第二学期

注:(有底纹的为讲解部分)柔力球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第一条

场地

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单打比赛长12米,宽6米;双打比赛长12米,宽7米。场地四周至少有3米的无障碍空间。第二条

场地地面

场地地面必须是平坦、水平的木质或土质地面。场地线的颜色应是白色、黄色或是其它容易辨认的颜色。

第三条

界线

单打与双打的所有界线均宽5厘米。其分别所属的两条边线和两条端线,划定了比赛场地,并包括在长12米,宽6米和长12米,宽7米的比赛场地内。

第四条

中线

在球网下连接两条边线的中点,并与端线平行的线叫中线。中线的中心线均等的将比赛场地分别划分为长6米、宽6米和长6米、宽7米的两个场区。

第五条

限制线与限制区

(一)限制线

在距中线的中心线两侧3米处,各画一条与边线连接,与中线平行的线叫做限制线。

(二)限制区

中线与限制线(其宽度包括在内)之间的区域为限制区(前场区),限制线与限制区向边线外无限延长。

第六条

发球区

由场地端线与左右两侧边线延长线所构成的区域为发球区。端线不包括在发球区内,发球区向端线外无限延长。

第七条

球网

球网长9米、宽0.8米,设在中线的中心线垂直面上空,将场地空间分隔为相等的两部分。球网为深色,网孔为方形。网孔各边长均为5厘米,球网顶端用10厘米宽的淡黄色帆布对折而成,用绳索或钢丝从对折夹层中穿过,并连同球网上下沿同线系紧固定在两侧柱上。

第八条

球网高度与网柱

(一)球网高度

球网高度从地面量起,男、女子网高均为1.60米。球网高度应用量尺从中线中央处丈量,球网两端(双打边线上方)的高度必须相等。

(二)网柱

网柱是两根1.62米高,同地面垂直,并可调节高度固定球网的光滑圆柱,分别架置在两条边线以外一米处的中线延长线上。网柱间完全被保持紧拉状态。

第九条

球与球拍

(一)球 球为圆形塑料球或橡胶球,底色为浅色,表面成无光泽状并标有清晰显明太极图案。球的直径为6.9-7.2厘米,重量为60-62克,球从2米高处自由下落自平整地面后弹起高度应在20-40厘米之间。

(二)球拍

球拍总长包括拍框、拍颈、拍柄,不超过54厘米。拍框直径不超过24厘米,厚度不高过0.8厘米,拍柄总长不超过21.5厘米。拍框内周直径为20.7厘米拍面由0.8-1.3毫米厚的圆形浅色橡胶片或塑料片制成。其表面印有清晰、显明的太极八卦图案。拍面静止平放时的下垂度应在0-0.2厘米之间。拍框材料可以是碳纤维、铝合金、工程塑料或其它混合坚固材料制成。球拍总重量不超过200克。

第十条

球场固定物

球场固定物除包括球网、网柱等赛场必备设置外,还应包括挡板、看台、场地上空的设备和悬挂物,固定的或可移动的桌,以及其临场位置上的裁判员、司线员、有权临场工作的所有人员。

第二章

比赛项目 第一条

团体赛

分设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等两项

团体比赛每队由2-4名运动员组成。其中由两名运动员分别出任单打,由一对选手组成双打。可由队中任一运动员兼任。比赛采用三场两胜制,出场顺序为单、双、单。

第二条

单项赛

分设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等五项。第三章

比赛参加者 第一条

运动员

运动员系指所有参加比赛的人。双打比赛以两名运动员为一方,单打比赛以一名运动员为一方。一个回合中有发球权的一方叫发球方,对方叫接球方。

第二条

比赛服装

运动员所穿赛服的上衣颜色应为浅色基调为主。运动鞋为不带后根、柔软的胶底或皮底运动鞋。团体赛或双打比赛时,同队队员必须身着相同颜色的服装。

第三条

比赛号码

参赛运动员上衣必须佩带号码。背后号码且号码、颜色与上衣颜色明显不同。第四条

运动员的权利和责任

(一)运动员必须了解和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以良好的风尚服从裁判的判定。

(二)比赛间断时、死球时间运动员经举手示意,并经裁判员认可后,可以有礼貌的对场上有异议的判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请求。如果对裁判员的解释不满意,必须当即在下一次发球前,(如在一局结尾则应在离开场地前提出说明)。该运动员的声明在比赛结束时,将纪录在纪录表上。

(三)比赛从开始到结束应连续进行,运动员不得以任何行为和表现去拖延死球时间,更不得有意延误和中断比赛。

(四)比赛进行中参赛运动员不得接受场外指导。场下人员亦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场上运动员进行指导。

(五)比赛进行中运动员不得随意离开场地。如遇球拍损坏等特殊情况,可提请主裁判同意更换球拍。或球局间征得主裁判许可,可更换与原服装颜色号码相同的服装。

(六)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应向裁判员致谢,并在纪录表上签字。第五条

队长的权利与责任

(一)团体比赛开始前应认真检查,核实本队上场队员名单,并及时提交本队团体赛出场顺序。

(二)可组织团体赛运动员的赛前准备活动。

(三)团体比赛进行中,轮到临场比赛的该队队长必须坐在本方场地边线后的球队席上。不得以任何行为和表现进行现场指导或干扰比赛进行。局间休息时,可向本队运动员进行指导,但不得进入场区。

(四)无权就裁判员对本队团体赛其它成员的的临场判罚当场提出异议。第六条

教练员的权利与责任

(一)熟悉精通竞赛规程与竞赛规则,带头遵守赛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严格管理教育队伍,认真做好赛前准备,临场观察比赛。进行中需坐在观众席或赛会指定的教练席上,及赛后总结工作。

(三)有权就本方队员的声明继续提出异议,但必须在该场比赛结束后半小时内向裁判长递交书面申诉材料。

第四章

比赛的准备和进行 第一条 抽签与准备活动

(一)抽签

进入比赛场地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员进行抽签。可采用掷挑边器的方法。抽签赢方优先选择场区或发球权。决胜局比赛前应重新组织抽签,确定场区和发球权。

(二)准备活动

抽签后的正式准备活动时间为5分钟。第二条

发球与接发球站位

(一)单打比赛

发球方队员可选择本方发球区内任一位置进行发球。接发球方队员可后行选择本方场区内任一位置,做好接发球准备。发球方与接发球方站位选择确定后,不得再行移位。

(二)双打比赛

发球方与接发球方站位选择方法同单打比赛。但发球方另一不进行该次发球的运动员不得在本方场区内,抢占有碍对方视线的任一位置。

第三条

首先发球与交换发球权

(一)首先发球

第一局和第三局决胜局由抽签取得发球权的一方首先发球,第二局由第一局为首先接球方先发球。

(二)交换发球权

每局比赛开始后每发满5球,双方即交换发球权,直至一局结束或双方比分出现20平(团体赛为14平)时,实行1球轮换发球法。

第四条

双打比赛发球次序

双打比赛开始后对阵双方应各自确定每局比赛第一发球员和第二发球员,并在纪录台予以登确定每局比赛第一发球员和第二发球员,并在纪录台予以登记。各局比赛发球次序应以首先发球方(A方)的第一发球员(A1)首先发球,发满5球后改由首先接球方(B方)第一发球员(B1)进行发球,第三个发球员应为首先发球方的第二发球员A2,第四个发球员应为首先接球方的第二发球员B2随后的发球均应以此为序进行交替轮换,整局比赛发球次序的排列应为A1、B1、A2、B2、A1„„.以此类推,直至每局比赛结束。

双打比赛无接发球次序规定,轮到接发球的一方,可由该方任一队员进行接发球。第五条

局间休息与场间交换

(一)局间休息

第一局与第二局之间休息2分钟,第二局与第三局决胜局之间休息3分钟。

(二)场区交换

第一局结束后,双方交换场区进行下一局比赛,对内成员随之交换场外座位。决胜局比赛需重新抽签选择场区发球权,比赛进行中当一方比分先到10分团体赛为8分时,双方再次交换场区继续进行比赛,交换场区时不进行休息,并不得接受场外指导。交换场区后由交换场区前发球次数未尽的队员继续发球或由轮到发球序位的对方队员进行发球。

第六条

比赛结果

(一)胜一球

比赛双方利用合法发球与接发球或在后继任意一小回合中利用合法还击致使对方出现失误或其它违例现象,则胜一球得一分。

(二)胜一局

单项比赛时当某方先得21分必同时领先对方2分时为胜一局。当比分为20:20时,比赛应继续进行,直至某方领先2分22:20、23:

21、24:22时为止。团体比赛时当某方先得15分并同时超过对方2分时为胜一局。当比分为14:14时,比赛应继续进行,直至某方领先2分为止。

(三)胜一场 先胜二局的一方为胜一场。某方弃权或拒绝继续进行比赛,则判对方以21:0团体赛为15:0的比分和2:0的比局取胜。

第五章、发球与接发球 第一条

合法发球

发球员站在端线后的边线与两条边线延长间构成的发球区内用手将球抛起球从最高点下落时,用球拍将球做弧形引化。详见第六章有关接抛球方法的规定并运用低手拍形,连续协调地将球顺势抛出,经网上落入对方场区。

第二条

发球允许

开局时或主裁判报完得分手势后,且双方队员已做好发球与接发球准备,则允许发球。第三条

发球违例

(一)发球员未站在发球区域内发球或单双脚处及发球区界线发球。

(二)发球员发球时单双脚移位或单双脚离地跳起

(三)准备发球时,球未抛起离手,以做出欲挥拍晃动动作,或有任何破坏发球连续性的动作。

(四)发球员发球时未将球抛起。

(五)发球时,球拍以挥动而未能触及已抛起的球。

(六)发球引球过程中,弧形引化、顺势抛球动作不明显、不连贯。

(七)顺势将球发抛前,未能正确运用低手拍形动作。

(八)发球触网。

(九)发球不过网或球从往下穿过。

(十)发球后,球落在对方场区以外地面。

(十一)发球后,球处及球场固定物或本方队员双打 第四条

接发球违例

(一)发球方发球的瞬间,接发球方队员先行移位。

(二)皆发球队员接抛引化动作不明显、不连贯。第五条

重发球

(一)发球员持球臂抛球离手后,持拍臂未做任何挥拍动作,将球接着或让球落地,球应予以重发。

(二)发球员在接球方未做好接发球准备时将球发出,该发球无效,应予以重发。

(三)双打比赛发球时,发球员同队另一队员的站位有碍对方视线,应予以重发。

(四)发球次序发生错误且球已发出,在下一次发球抛出钱被发现,该发球及该回合无效,应予以重发。若该错误在下一次发球抛出前未被发现,则该错误不予以纠正。

(五)发球时发球方队员和接球方队员同时违例,该发球无效,应予以重发。

(六)发球时,如遇不可预见或意外情况时,该发球无效,应予以重发。第六章、接抛球方法的规定 第一条

合法接抛球

球拍触及球的瞬间,通过来球的进行方向和路线,以相应的拍形和缓冲速度,顺势将球引入球拍,并以明显、完整的弧形圆弧状曲线引化动作连贯流畅的将球抛出或抛入对方有效的球为合法抛接球。

第二条

合法接抛球次数

(一)单打

在任意一个回合中,双方队员均需用一次合法的抛接球动作使球过网。

(二)双打

在任意一过回合中,双方均需采用一次含发球或两次合法的接抛球动作使球过网。但场上每一个队员只限触球一次。

第三条

接抛球违例

接抛球含发球过程中,球与球拍之间出现硬性撞击、弧形引化中断、连续接抛球等现象,为非法接抛球。

(一)硬性撞击

球拍触及球的瞬间,无引化缓冲动作,而是在来球或逆球的飞行方向与球直接发生的碰撞为硬性撞击。

(二)弧形引化中断

球拍在弧形引化过程中任意一点上的运行,出现间断、停顿、变向等任何引起引化轨迹中断,并致使球的离心力消失的现象,为弧形引化中断。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引化间断:在弧形引化轨迹的任意一点上,球拍引化进行出现短暂的间歇骤停后,又继续引化抛球。

2.折向发力:脱离球拍与球的引化路线、轨迹,而突然改变方向作明显的折向加速发力。3.引化逆转:顺时针接球引化转为逆时针引化抛球,或逆时针接球引化转为顺时针引化抛球。4.持球引化:在引化过程任一阶段,其引化技术动作出现持拍托球或产生推、压、扇、抖等可见现象。

(三)连续接抛球

在完成接抛球引化过程中,球连续触及球拍两次或两次以上。第七章、比赛中的一般规定与违例 第一条

比赛中的一般规定

(一)界内球

落在比赛场区地面或触压在界在线的球为界内球。

(二)进攻球

队员采用合理接抛球方法直接向对方抛出的球,即为进攻球。当球的整体通过球网上沿垂直面进入对方场区,则为完成一次进攻。

(三)死球

球触及地面,违例或重发球时则为死球。

(四)重赛

比赛进行中,如遇不可预见或意外情况时,应予以重赛,如遇司线员及裁判员未看清或均不能做出裁决判断的情况,应予以重赛或重发球。

第二条

比赛中的违例

(一)球落在球场界线外

(二)球不过网或其从网下及网孔中穿过。

(三)球擦网或滚网不含发球时的擦、滚网后落在对方场区外(落在场内为有效界内球)

(四)球从网柱外过网区外进入对方场区。

(五)球触碰球场固定物。

(六)运动员不论站位于场内或场外,其身体和衣物触碰到球或被球击中。

(七)运动员的球拍、身体或衣物触及球网及网柱。

(八)双打比赛中同方队员在接抛球过程中球拍相碰撞。

(九)球拍与球的接抛过程不在本方场区一侧以球网及球网上方垂直面划分。

(十)双方队员的球拍或身体,以任何程度侵入对方场区或对方场区空间。

(十一)比赛进行中,任何一方运动员于网前做出举拍或举手等遮档动作。第三条

限制区的规定

(一)在限制区含限制线做高于球网上沿的进攻球,必须在单双脚触地的情况下进行。明显加速加力或有任何扣拍下压动作的进攻球为非法进攻球。

(二)以腾空形式完成的加速高点进攻球,其起跳点可以在本方场区的任意地点,但完成进攻动作后第一、第二落点或双脚落点必需首先落在限制线后地面。

(三)以单脚支撑形式完成的加速高点进攻,其支撑脚为必须位于限制线后地面,完成进攻动作的整个一位过程中,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得触及限制区地面。

第八章、技术行为的判罚 第一条

技术犯规

双方队员或两队成员包括教练员或团体赛全队队员均应与裁判人员进行积极认真的密切合作,并应以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比赛作风,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进行中含比赛全过程若有意或连续违反上述精神,均应视为技术犯规。第二条

违规技术行为

(一)不当行为

1.比赛进行中含死球时间,运动员接受场外指导;未经临场主裁判许可,离开比赛场区或擅自更换球拍与比赛服装含比赛号码

2.场下人员对运动员进行场外指导不含局间休息提示或喊叫,进入比赛场区。3.以为恢复体力或镇定情绪等任何形式的行为与表现拖延死球时间。

4.做好发球准备后发球员迟迟不与将球发出,或有任何影响对方进行接发球准备的行为与效果。5.发球方做好发球准备后,接球方迟迟不做接球准备,或有任何影响对方进行发球准备的行为与效果。

6.以大声喊叫恫吓对方或以故做姿态、随意戏弄等任何形式的行为与表现,影响和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7.对裁判员或对方队员举止言行欠尊,或对临场判罚以不当言词进行表述与争吵。8.场下成员救裁判员的临场判罚当场提出异议,或在死球时间以任何形式进行表述。9.规则未述的其它不当行为。

(二)不端行为

1.故意延误比赛,并使比赛出现一定时间的中断。

2.以违反道德原则的言词,羞辱嘲讽裁判员、对方对员或观众。3.规则未述的其它不端行为。

(三)侵犯性行为

1.以任何行为严重干扰大会比赛进行。2.辱骂裁判员、对方队员或观众。3.寻滋事

4.规则未述的其它侵犯性行为。第三条

技术犯规的判罚与处理

(一)不当行为的判罚

1.显然是无意的或对比赛影响不大的技术犯规,应首先提出警告,警告后的再犯,应按技术犯规予以判罚。

2.有意的或有投机取巧性质的技术性违规,应当即按技术犯规予以判罚。3.对不当技术性违规的判罚,应以给对方赢得一分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不端行为的判罚 1.首次违规的判罚,应以给对方赢得一分的方式进行处理。

2.再次违规,应按判罚出局进行宣判,并以取消该局比赛资格的方式进行处理。

(三)侵犯性行为的判罚

一经认定,应按判罚出场进行宣判,并以取消该场比赛资格的方式进行处理。

(四)判罚等级 1.判罚等级表 行为等级 不当行为 次数 处理方式

出示判罚牌 判罚结果

第一次 警告 一手持黄牌 防止重犯

第二次 判罚 一手持红牌 对方得分

一手持红牌 对方得分

取消一局比赛资格 不端行为 第一次 判罚

第二次 判罚出局 一手持红黄牌

侵犯性行为 第一次 判罚出场 2.判罚等级的追加

两首分持红黄牌 取消一场比赛资格

同一队员或同队成员在同一局比赛中,第三次出现不当违规行为,应按判罚出局进行宣判,并以取消该局比赛资格的方式进行处理。

同一队员或同队成员在同一局比赛中,第三次出现不端违规行为,应按判罚出场进行宣判,并以取消该场比赛资格的方式处理。

(五)局前及局间技术犯规的判罚

局前及局间所出现的技术性违规,均应及时判罚和记录,并在下一局中执行。

(六)超时入场的判罚

超过该场开赛的时间15分钟未到达比赛场地的运动员队,即以自动弃权认定,并以取消该场比赛资格的方式进行处理。

(七)拒绝签字的判罚

一场比赛结束后,拒绝在比赛结果记录表上签字的运动员队,除取消该场比赛资格外,并以取消全部比赛资格的方式进行处理。

(八)技术犯规的纪录

宣判技术犯规的同时,均应按技术性违规的不同性质予以记录。

(九)判罚出局与判罚出场的比分、比局处理

1.判罚出局,宣判对方该局以21:0团体赛15:0的比分取胜。2.判罚出场,宣判对方该场以2:0的比局取胜。第九章、临场裁判员与裁判工作 第一条

临场裁判员

是指一场比赛中所有现场担负裁判工作人员的总称。在一场比赛中,分设主裁判1人,副裁判1人,记录员1人,司线员2人。

第二条

裁判员的义务与职责

(一)所有的临场裁判人员必须牢记裁判工作视为运动员及其运动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服务的。

(二)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言行和肩负的责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出色的管理水平,引导和把握好全场比赛的顺利进行。

(三)执裁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认真、公平、准确、不滥用职权。

(四)临场裁判人员对所分馆职责的事实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裁决和宣判应果断、迅速、有权威。发现错误应予以承认并及时更正。

第三条临场裁判分工

(一)主裁判

1.端坐在场地一侧网柱旁的高椅上

2.一场比赛的执行领导,全面负责该场比赛的全过程。

3.按照比赛进行程序,负责安排赛前、局间、决赛局前即比赛结束时的一切组织工作。4.重点负责对各种技术动作及各类技术行为的违例违规判罚。5.裁决一些因司线员或副裁判未看清的界内、外球。

6.比赛进行中,如遇不能预见或意外情况,有权决定暂时中断比赛。7.主持宣判与报分,并始终先报发球方得分。8.宣布每一局或每一场的比赛结果。

(二)副裁判

1.端坐在主裁判对面场地一侧网柱旁的矮椅上。2.协助主裁判组织本场比赛

3.重点负责对限制区内和网上技术动作违例的判定。4.裁决一些因司线员未看清的界内、外球。

(三)司线员

1.两名司线员应分别站在场区两端对角线场外延长部分约2米的地方 2.负责界内、外球的判定,并对所负责的线担负全责。

(四)记录员

1.端坐在场地一侧中央部分的纪录台前主裁判对面。2.引导双方运动员入场,并进行赛前登记。3.写团体赛双方出场顺序。

4.记录双打比赛中,双方第一、二发球员名单及该局发球次序。5.记录双方得分翻得分板,记录主裁判的各类技术犯规。

6.决胜局某方先得10分团体赛为8分时,及时通知主裁判宣布交换场区。7.比赛结束后,组织双方在比赛纪录表上签字。

第三学期

柔力球技术特点和基本要领

柔力球运动是借鉴了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技术的精髓和规则,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这一运动符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可结合个人的技术特点形成各自的风格。在竞技中能否运用合理的技术,也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和意志的影响。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要求首先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球入球拍后,以两脚为支撑双腿发力,力通过腰的分配组合,使身体和手臂以及手臂所持的球拍和拍内的球,以身体的横轴、纵轴和垂直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中使球在球拍中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再以这个离心力的惯性将球沿弧线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的过程。它与其它持拍球类运动的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将球推打出去,而是用身体带动球拍挥旋,产生惯性离心力将球抛甩出去的一种技术。比较接近的运动方式有田径运动中的链球和铁饼。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它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机多样,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多向思维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正确的弧形引化动作要求以肩为轴,肩、肘、腕保持一个弧形,因此整个上肢都不是紧张的,这有助于静脉血的回流,保护了心脏的安全。它又是一种运动量可以灵活调节的运动:体力差的可以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体力好的可以左奔右突,前后变幻;初学者可以高接低抛,和平过渡;娴熟者可以四处封杀,各展雄风。运动时圆灵轻活、闪展腾挪,人拍合一、心球合一。轻如燕子抄水、凤凰展翅,重如狮子摇头、豹虎归山,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同时,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但可以持单拍进行练习,也可持双拍进行练习;不但单人,也可两人或多人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韵味、优美的练习和表演,运动量完全由锻炼者自我掌握。这不但利于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也有利于人际交往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柔力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锻炼者的需要。

第四学期

柔力球运动鉴赏

小柔力球里的大财源 篇5

小柔力球里的大财源

产品介绍:柔力球运动起源于中国民间,它根据太极拳的拳理,吸取了太极拳功力之精髓,汇集武术、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精粹而发明了这项新兴的.民族化、大众化运动项目.由于柔力球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要求运动者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在球上,对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身体局部疼痛者可以形成精神上转移,达到放松大脑、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柔力球可在任意场地以类似于打网球的方式进行锻炼,几乎不受年龄、人数,场地等条件限制,是非常好的大众健身方式.

作 者:王磊 作者单位: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柔力球 总结 篇6

中、小学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冷思考

本文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以及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这一新兴运动项目在学生中开展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太极柔力球项目在中、小学生中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成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作 者:单雅楠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军事训练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84关键词:太极柔力球 中小学 推广 展开

柔力球 总结 篇7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莞市4个街道区、28个镇,其中抽选柔力球运动参加人数较多、活动较丰富的社区(如:莞城人民公园、南城中心广场、旗峰公园、黄江镇、石龙镇、虎门镇、常平镇、塘厦镇、松山湖开发区等)进行调查,确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练习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查阅文献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具有权威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有关教材和文献资料60余篇,为全面系统研究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料和方法依据。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莞市个别镇区柔力球练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为92%。对所得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该论文研究的要求。

1.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

1.2.4 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的促进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笔者多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省、国家关于柔力球的培训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访问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杨曾泰女士,以及相关的高级柔力球教练员和其他地区协会会长。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 . 1 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概况

自2010年开始,东莞市老年人运动会举办第一届柔力球比赛以来,共有三次开展关于柔力球运动项目的专项比赛,截止到目前,东莞市第十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太极柔力球比赛,近几年参与该项目比赛的总人数达到400多人,但比赛仅限制团体赛。今年,广东省老年人运动会柔力球项目在东莞市石龙镇进行比赛,东莞市也派出黄江镇柔力球队参加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还多次参加广东省、港澳台邀请赛等,在套路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等的优异成绩,使我市柔力球运动水平有稳步提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柔力球的大力发展,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也是与日俱增,各镇区陆续有自发组织的柔力球兴趣爱好者三五成群的在社区广场或公园等户外空旷场地进行练习锻炼。以城区为中心,柔力球练习者较为集中,人数比镇上开展的练习者更为广泛,以南城区为例,目前自发组织参加柔力球练习者人数达到300多人,其他镇区的柔力球练习者以黄江、莞城、虎门、石龙、塘厦较为典型;根据近几年市老体协举办的比赛,和各镇区自发练习者情况统计,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练习者人数已愈千人之多。

但由于柔力球运动项目国家暂未立项,该项目还处在研究阶段,只在老体协里进行推广,所以我市大部分练习者只局限于中老年人。另外,东莞市柔力球运动项目开展还不成熟,并还未成立该项目协会,故更多的练习者是自发组织的,这类群体练习较为松散,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和纠正。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与该运动人群的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1),练习者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中中老年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占83.7%,男性占16.3%;在年龄层次上,51~60岁的练习人数最多,占39.1%;其次是61岁以上的练习者,占31.5%;21.7%的练习者都是学生。这项目调查与国内其他城市基本一致,柔力球练习者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2.2.2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目的、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有79.3%选择增加健康、延年益寿,51.1%选择休闲、娱乐、减肥;由于柔力球套路运动自身的属性体现出健身性、娱乐性、优美性、适应性等特点,加上大部分练习者基本都达到退休年龄的女性,随着女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她们在闲暇时光选择感兴趣的柔力球运动作为锻炼项目,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并展现老年人的风采,愉悦身心。

2.2.3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在调查的总人数中,有62%的练习者是自发小群体的形式参与柔力球套路练习的,31.5%的练习者加入协会参与柔力球的学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有20名(21.7%)学生是在学校柔力球协会里学习柔力球的。

那么,说明该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都是自发形成小群体学习柔力球运动的。

2.2.4 对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的支持度分析

为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规范管理机制,对练习者进行是否愿意加入专项协会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有88%非常愿意加入;有9.7%看情况后再考虑加入。说明大部分柔力球爱好者是很支持这项运动开展的,成立该协会是势在必行的,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繁荣昌盛有很大的意义。

3 调研结论与对策

3.1 调研结论

(1)本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为中老年人,在锻炼内容上较为单一,主要是规定套路练习,竞技运动暂未开展起来。

(2)政府不够重视,未成立柔力球运动项目协会,柔力球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练习者在无组织管理的情形下,自发形成小群体在就近的社区或场进行练习,队伍不够稳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3)在调查的人群中,有8.7%的练习者具备三级以上教练员证。这对于一个地级市的城市来说,柔力球运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从未举办过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无柔力球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论知识,也没有专业的教练员传播该项目的系统性技术学习,这无疑会阻碍该项目的发展。

(4)柔力球运动与广场舞一样是属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虽然相对于广场舞难度较高,但随着参与人数的递增,事实证明该项运动自身存在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特点,是受到这类群体欢迎的。

3.2 对策研究

(1)该项目发展历史仅有20多年,发源于民间,并获得国家专利认证,那么国家相关部门需加大力量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早立项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推动该项目的大力发展。

(2)柔力球运动最早由竞技运动先发展起来的,后来演变到更多的不同风格的如:“舞蹈范儿、太极范儿”等套路运动形式,使套路运动形式遍地开花,而竞技运动却少数群体问津。由于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和强度不同,推广起来较为复杂,竞技运动水平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故可以从学校进行推广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动作,这有利于柔力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3)作为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身计划纲要》要求,为提高全民体质,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东莞市可以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使柔力球练习者有组织有秩序的系统性进行培训和参加比赛。这对促进地方性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意义。

(4)当地高校可以开设柔力球课程,并重视相关教师的培养,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历,系统性的教授学生学习柔力球运动项目。另外可以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或学校专业队,定期参加国家举办的培训和比赛,提高专业水平和获取社会体育指导的资格证书,这不仅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结合社区柔力球练习者的需求,进行指导培训或组织承担市级赛事,真正起到高校能为当地体育文化服务的作用。

4 结语

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柔力球运动 篇8

运动者手持特制的球拍,一个人接球、抛球,或两个人对抛、几个人互相抛,拍子上面的球,就算转上360,也不会掉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球和拍子之间有什么吸引力,其实它利用的是离心力的原理,玩起来靠的全是巧劲。打球的动作多少跟太极拳有些相似之处,就连球拍上也是一幅太极八卦图。和着悠扬委婉的乐曲,时而挥拍迎球,时而纳球入拍,似弧形上下翻飞,随球起舞;似太极刚柔并济,舒缓柔和。

太极柔力球特制的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种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

由于弧形引化可做出各种随机多变的动作,很多动作都是在转体、划弧形、旋转中完成的。完成每个动作都要集中精力,脑、眼、四肢协调配合,控制好球的路线,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到心球合一,所以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展多向思维具有良好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提高协调能力,使反应更灵活,因此能使练习者神经系统得到提高和改善。

人在进入老年以后,骨骼和肌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老,如发生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失去弹性、骨质增生、关节病等疾患,所以老年人己不适宜进行高强度和强爆发力的运动。而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打起球来刚柔相济、行云流水、连绵起伏、姿态优美。它没有高强度的对抗练习,一般经10分钟练习,身体发热有微汗;经15-20分钟练习,有大量排汗过程;30分钟后,练习者的脉搏,10秒钟可达20次左右,血液循环加快,练习者不感觉累,而感到舒服。由于出汗多,还可起到减肥的效果。练习得当,能够健美体形,防治由于肥胖引起的一些疾病。

由于柔力球运动绝大多数动作是顺关节自然放松的圆弧运动,所以在完成动作时几乎全身都在动,不仅大肌肉参加活动,小肌肉群也协同参加,在划弧、旋转、翻身、转体等动作中,始终保持周身良好的生理状态,锻炼了肌肉,保护了关节。长期锻炼,可减缓肌肉的萎缩和骨关节的退化。

肩周炎是老年常见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是因为缺乏活动、组织粘连引起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而柔力球运动是以肩关节为轴,做各种弧形引化运动,练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控球上,肩关节肌肉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挥臂起到了化瘀通络、按摩牵引的作用。

打柔力球可左右手各持一拍进行练习,对右脑功能的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婚庆宣传册文案下一篇:钻井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