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通用10篇)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篇1

城区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乡镇从2010年至2011年同步建设16个镇污水厂,并将厂区空地绿化全覆盖打造良好环境。政府提供资金,城区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120余公里。全县乡镇污水厂配套污水管网83.12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87.49%,大大改善了城区和镇区市容环境,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政府形象。

二、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

加大城区和镇区管网改造力度,结合城区镇区改造将污水管网建设同步纳入工程设计,同步施工,最终实行城区镇区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厂进水浓度,降低污水厂运行成本。新建排水工程必须实行雨污分流,加大对巷道雨污管网改造要下决心,在资金允许前提下加快改造进度。

三、县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篇2

一、蒙阴县生态文明品牌的现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蒙阴县已经培育了几个品牌, 主要体现在:一是蒙山开发建设力度大, 效果明显;二是孟良崮开发起步晚, 进步大;三是部分农产品取得了地理标志, 如“蒙荫”牌商标等;四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山东省委副书记批示指出, 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目前, 该县11个乡镇 (街道) 全部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271个村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 但生态文明品牌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工程, 其效果是逐渐显现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了解, 不能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认为“投入大, 收益小”, 从而淡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够清晰。从当前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突出特色, 符合实际, 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推出的“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就是符合农民实际的,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但是, 该县对于另外一些具有突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清晰的着力点, 如岱崮地貌已经确定为中国第五地貌, 如何将岱崮的“崮”文化、“崮”地貌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云蒙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 作为临沂市的水源地, 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定位;多年来推行的农户“家庭美化”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在;以刘洪、蒙恬为代表的人文元素是否融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等。三是整体整合、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蒙阴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要从整体上抓, 同时突出亮点, 实现全面推进, 面中选点。目前, 亮点抓不够多, 不够亮。

二、突出亮点, 着力培育生态文明品牌

1. 让亮点更亮, 让精品更精。

对于既有的生态文明品牌, 要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群策群力提升水平和层次。通过继续推进“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 深入农村、农户, 倾听群众的声音, 了解群众的诉求, 广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让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更加成熟, 推出的亮点更加有特色。例如, 对于“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在基本成型的情况下, 要注重家庭的“美化”和“净化”, 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层次。

2. 做好长期规划, 着眼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久的工程。要本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群众得益的原则, 着眼长远, 请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同时, 把整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结合好, 把长期规划与阶段规划结合好, 让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 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规模化、集群化。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示范点, 但仅有示范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整体上实现生态文明才能形成品牌效应。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单纯的“以点带面”, 而是要“全面覆盖, 面中选点”, 在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选出特色更明显、效果更显著的示范点, 进行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宣传。

4. 把人文因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蒙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蒙六姐妹”就是典型的代表;具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如“算圣”刘洪、名将蒙恬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把这些因素很好地融合进去, 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 从而打造一批独具蒙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三、把握关键,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蒙阴特色。

一是要体现“山”。蒙山及其附属山脉是蒙阴县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项生态文明工程, 其规划、开发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这应当做为保护、开发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二是要体现“水”。临沂市称为“江北水城”, 蒙阴县是“江北水城之源”, 水资源丰富, 也要把云蒙湖作为一个“点”进行包装, 体现该县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要体现“崮”。作为独具蒙阴特色的中国第五地貌, 目前宣传的力度较弱。应当以南北岱崮和孟良崮为重点, 将岱崮地貌进行重点包装, 重点宣传, 让岱崮地貌称为蒙阴的代名词之一。四是要体现“人”。蒙阴人民始终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始终是“沂蒙精神”最有力的诠释者, 要把“沂蒙六姐妹”、公举东等全国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地搞工程建设, 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 要注重把蒙阴县的人文历史因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一是以孟良崮纪念馆为基点, 延伸南北岱崮保卫战等, 充分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 形成红色文化之旅, 让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二是以刘洪公园的提升为基点, 挖掘该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3. 生态文明建设应多渠道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要创造经验, 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多方受益”的道路。“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 (社会) 资金扶持, 群众全民参与, 大家共同受益”, 这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良好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本事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程, 只有通过参与,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注意保持农村特色。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篇3

贾庆林在贺信中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贾庆林指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符合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希望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深入挖掘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创新生态文化形式和内容,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回顾近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在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导致生态危机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生态文化没有得到传播和普及。因此,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协会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协会的理论创新作用,逐步建立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致辞中说,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林业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重要功能,在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是由国内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管理、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关心和有志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协会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协会会长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担任。

协会宗旨是: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业务范围包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示范;定期评选“中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定期举办“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各种生态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生态文化业务培训,出版生态文化宣传刊物。

为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成立后的第二天就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党组成员、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作了题为《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主旨报告。

江泽慧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生态文化能正确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个体利益关系,能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生活”是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融入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总结汇报 篇4

以校园改造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几位领导的亲临指导、亲切关怀的感召下,我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实施一年多来,运转良好,文明生态校园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显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青龙镇一所新建的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是为适应我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求,在教育局和各级政府的筹划和援助下,历经两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14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420平方米,共计开设15个教学班,教职工80人(其中教师72人,临时工8人),共有学生698人。其中有3200平方米的明德教学楼一座;宿舍房5栋,共建有学生宿舍38间,容纳住宿学生380人(已满)。500多平方米食堂一座,解决近500名师生吃饭问题,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而今我校的沼气系统、养殖种植系统、生态果园系统、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系统、科技推广与应用系统,都已经运行或着手启动。生态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科技效应和社会效益,初见曙光。

二、项目实施的内容和意义

(一)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1、一个理念:树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2、两个基地:建设生态校园和综合实践活动相依托的基

地。

3、三个平台:创建综合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

推广相配套的平台。

4、四个循环:形成“(果)→(菜)→(猪)→(沼)” 四个生态循环链。

5、五点要素:

(1)抓住改厕建厨建池的重点;

(2)解决种植养殖场基地与技术指导的难点;(3)紧贴循环经济和网络应用的创新点;

(4)融通生态果园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点;

(5)建立项目持续运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关键点。

6、六个系统:

(1)校园沼气系统;(2)养殖与养殖系统;(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系统;(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二)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实施意义

搞好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业科技的辐射能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建设情况

1、校园沼气系统

7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设于07年10月份开工,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与沼气配套的68平方米24个蹲位的新型卫生厕所与沼气池一并建成。拆除了危漏的旧师生食堂,设计500平方米、带有餐厅的高标准师生食堂于07年8月份建成,9月份投入使用。实现利用沼气烧水、做饭、加热消毒,利用沼液冲厕,沼液沼渣浇地施肥。节约能源,净化环境,已为期不远。

2、养殖与种植系统

30平方米的保暖猪舍、690平方米的菜园子,都已经进行了测绘和定址,并开始实施,不久将会有免费的肉和菜提供给广大师生。

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协议共建学校后山农民家庭果园。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将其家庭果园作为学校劳技课生产实习基地。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

结合项目建设,在校领导和聘请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在三——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每周一、二节综合实践课,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探究课题,选定指导教师,成立课题小组。让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习、了解、掌握沼气生成的化学原理、物理知识、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常识以及养殖业的有关技术,发现、探究循环经济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

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菅理系统

学校借助远程教育和校园网,通过校本培训,对师生进行有计划的上网培训,每周参加培训人数600余人次,师生在网上索取有关信息,在网上与专家对话交流、探讨,请专家解答疑难问题,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发表自己的体会、感想与见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师生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初步展现出网络平台的优势。

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已安排懂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李宗喜、李百平、肖建华、周万方等教师组成技术组作技术指导,传授果园管理新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以及五花猪的养殖技术,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走势。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和帮助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学校还将利用节假日定期免费向农民提供网络资 源,上网查找农产品市场价格,牛、羊、猪、养殖技术、果品生产新技术、大棚菜种植和劳务需求等信息,提升当地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项目实施预测成效

1、生态效益

用改厕、建厨、建沼气池三位一体的办法,清除了校内污染源;沼液冲厕,既能消毒且能反复使用,卫生又节约;沼液作农药,沼渣作有机肥,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再生;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油烟排放量。沼气池的原料是人畜粪便,其端口连着厕所和猪舍;沼气池的产品是沼液、沼渣和沼气,其端口连着果园和厨房,显示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功效。竣工后,学校里将是这样一番景象:蚊蝇不见了,黑烟不冒了,绿色增多了,空气清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2、教育效益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将通过网络沟通外部世界,提高认知能力,扩大与社会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前景。更重要的是,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加生态校园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果树嫁接与管理技术,探讨沼气生成的原理,摸索五花猪的养殖技术和蔬菜的种植规律,将学到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会大大改善知识输入形式,补救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教师也将找到课改的方向和途径。校长也将产生经营学校的新理念。校园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育人环境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3、经济效益

用沼液冲厕所,节约了水;用沼气代替煤,用沼液 沼渣代替农药化肥,学校每年可节约煤炭、化肥和农药费用五千元。养猪、种菜每年可创收2--3万元,大大改善师生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生态校园的实施,会为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节支增收创新了实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增收效益将非常明显。

4、科技效应

通过创办《双庙明德学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特刊》、利用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新闻媒体等网络平台。将校园内的知识、技能传播给社会,形成(专家的)大手拉小手(学生的手),小手拉大手(家长和农民的手)。经过手拉手,实现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巧妙结合,其传播效果将愈来愈明显。

5、社会效益

(1)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培养劳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3)利用实验基地对辖区的农民起到科技知识辐射带动作用,包括宣传动员,技术支持、产品促销等方面,以点促面,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五、项目实施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为了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认真学习有关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的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全部内容和意义,坚定了把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搞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2、认真调研,制定方案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标准,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实际勘察丈量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我校九年一贯寄宿制特点的 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修订方案,指导实施。

3、克服困难,多方筹资

我校原是一所乡级二类校,规模小、设施不完备。整体布局规划调整后,人力物力财力极为贫乏。首先得解决场地问题,然后是建教学楼问题,再后来是建食堂、宿舍、厕所、沼气池及院墙和大门。相当于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在教育局几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四面求援,先后得到县局、青龙镇政府、“西六村”村委会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出资出人出力,使建设用地及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接下来是课桌椅、教学器材和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通过或买或借或要等手段,克服重重难关,在开学前也已完成。而今,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链条也在建设中,不久将完成。那时,我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4、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链条,是一个长效机制。对此,我们有正确认识,不只顾眼前利益,不急于求成。厕所、沼气池、猪舍、果园、菜园五位一体。科学规划,整体布局,严格管理,全面发展。

六、项目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宿舍建筑面积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冬季表现尤为强烈,床位明显不足;

2、食堂的操作间和学生餐厅建筑面积过小,不便操作和师生就餐;

3、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使操场面积显得过小;

4、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资金有限,滞缓生态校园的发展步伐。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卫生秩序和环境维护的难度加大,客观上影响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篇5

西峰区农牧局(2017年5月12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环境、生态、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清洁农业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能源。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大力推广户用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新型农村能源,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900座、小型沼气工程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乡村服务网点85处,投放太阳能热水器2186台,发放节柴(能)炉300个、太阳灶3717台。招引国电远鹏计划在鄢旗坳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厂一处,在肖金镇推广户用光伏发电设备4套,探索了光伏扶贫新模式。新能源的推广,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更减少了传统能源煤炭、柴火燃烧的气体排放。

二是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标准化生产监管力度,指导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督查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认定农作物24万亩、畜禽11万头,认证产品6.8万吨,创建农产品绿色标准化示范区6个,建设“畜-沼-菜”、“畜-沼-果”等模式的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

三是倾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健全区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通过检测来指导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合格农产品,确保了全区农产品生产、食用两安全。全年抽检蔬菜、水果、畜产品8000样(次),合格率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区7个乡镇和5家追溯企业已接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平台。

四是全力落实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一是积极落实废旧农膜和尾菜处理工作。我区目前已建成回收加工企业8个,乡级回收站10个,村级回收网点21个;年回收废旧地膜140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处理尾菜3.5万吨,尾菜治理面积5.2万亩,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二是坚决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37%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4%以上。三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粉碎还田、带状覆盖等技术,坚决禁止秸秆焚烧行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深入贯彻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措施。要求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发酵设施,禁止露天堆放。全区新建的养猪场全部建设了粪污厌氧发酵池、沉渣池及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在肖金镇芮岭村建成有机肥加工厂一处,年收集加工周边大型养鸡场、养猪场畜禽粪便1万吨以上。

五是强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区兴起了采摘热、垂钓热、休闲体验热,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渠道。全区已发展各类农业休闲体验观光园、农家乐、垂钓园80余家,年接待7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6亿元。

创建生态文明乡镇工作汇报 篇6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按照“突出特色、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以天上王城景区为中心、沿线林果园区为基点连成一线,突出旅游资源和林果资源特色,不断加大对旅游沿线的改造提升,带动了全镇旅游特色村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强劲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生态高效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今年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启动之年,工作中,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来,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指标量化、措施硬化、考核强化,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争创“五个好”党组织为目标,以实施“五位一体”工程为载体,开展“三高三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严格落实“四民主一考核”,为建设生态和谐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措施,完善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将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通过村级组织的落实来体现,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通过严把“三个环节”(即:严把宣传引导,依法选举,民主权利)、突出“三项重点”(即:突出公平、公正、公开,突出选拔农村能人党员,突出搞好选举督查),圆满完成了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女性委员职数均有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全镇达到“五个好”标准的村18个,占60%;村“两委”成员中“三高三强”型人员125人,比例达到85.6%;达到“八有”标准的村10个,占30%。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促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通过报纸、电视、文艺演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共悬挂横额105条,张贴标语8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实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带来的好处,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全镇上下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生态水利工程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篇7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通过分析其特征、分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回顾典型生态水利工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维俊.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4(1):71-72.

[2]郭合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现状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8):277-279.

[3]杨雪雯,陈婷.关于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思考[J].卷宗,2014(3):511-512.

[4]廖世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广西水利水电,2006(1):21-23.

[5]余正友.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4(20):110.

[6]于晶涛.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95.

[7]戈锋.加快水利发展建设生态文明[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2):7-8.

[8]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3(5):1-4.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篇8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前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后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首先,敬畏生命是草原上的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确实出于不得已的需要而杀死其他生命,那也应当对被杀的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其次,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又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伦理观中,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种自然观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是马背民族观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核。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祭祀都会呼出“天父”、“地母”。在他们看来,天父地母所孕育的自然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亲近的兄弟姐妹。在草原牧区人们都明白自己应负有的责任:要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牲畜是牧民与自然的中介,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存活和繁育。牧民们深刻地了解牲畜与草原的关系,也深深地明白要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采用游牧的方式。游牧是一种适应自然和具有规律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把人---畜---草的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使三者在变动状态中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马背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季轮牧在大多数牧区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进一步简化为冬夏两季轮牧了。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马背民族,生产方式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体现着草原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怀。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的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牧民用以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樹枝,禁止砍伐树木;蒙古族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草原生态法作为民间法的价值

草原生态文化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依靠的是法律制度,包括习惯法和制定法。草原生态法是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多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注重通过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期的习惯法规定,严禁进行挖掘草地、遗火、春夏季狩猎以及污染水源等行为。元代以后,蒙古族成文法基本都涉及生态问题,对蓄意破坏草场(如纵火)、盗猎等行为,都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制裁法规,《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等法典还列出保护动物的名单,反映出蒙古族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

xx镇生态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篇9

今年以来,xx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以争创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旅游强镇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生态靓镇”三大战略,坚持把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里子”工程来抓,擦亮生态旅游新“面子”,以xx、xx等村为突破口,以xx省道和xx路沿线为着力点,倾力打造休闲乐园、生态小镇。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

(一)突出三项措施,狠抓推进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全员有责。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管区主任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将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工作有目标的整治格局,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宣传发动,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公开栏、宣传车进村等多种方式宣传,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印发宣传材料600多份,悬挂横幅5条,利用宣传车在镇驻地及各村巡回宣传67车次,提升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了镇村干部群众群建共建的浓厚氛围,共出动2100余人次,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100余吨。抓好监督考核,全面开展。成立由副书记任组长的环境整治督察小组,每周对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及时整改。制定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严格兑现奖惩,将各村活动开展情况

纳入村年终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加大考核分值,并与绩效工资挂钩,村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提升标准质量,加快全面整治工作推进落实。

(二)、突出三个重点,生态乡村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在全镇开展了镇村环境集中清理整治活动,抓好村庄街道的硬化、净化、亮化工作。全镇共出动垃圾车220台次、铲车90台次,拆除私搭乱建、占道经营106处,建立管理整治长效机制;投资20多万元,在镇驻地与334省道交汇的东西出口,高标准规划建设标志性景观小品2处,栽植绿化苗木2000余株,打造魅力xx第一印象;在镇驻地北建设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问题,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二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围绕生态旅游抓调整,统一采购樱桃、核桃、柿子、山楂等苗木万株,新发展林果面积亩,全镇林果总面积达到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全力打造范世山樱桃旅游观光园与凤凰山百果谷,形成东西两翼观光采摘旅游格局,目前已完成投资90万元,整修道路12.5公里;聘请专家新规划谷坊、塘坝等小农水工程15处,总投资27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小农水工程5处、石砌河道1000米;在xx等精品观光园区,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道路建设,目前完成投资xx余万元,建设农家乐7家,新建停车场4个,整修道路10公里。

三是突出社区建设,益于群众惠泽民生。把生态文明乡村-2-

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2012年计划投资xx万元,在xx社区和xx社区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2处,居民楼6栋,并配套社区内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社区服务中心楼二层已经封顶,正在进行三层混凝土立柱浇制,计划4月中旬主体完工;xx社区服务中心楼和配套附房已完成地槽开挖,四栋住宅楼完成施工图纸设计,电力、移动线路挪移及施工用电等工作正在协调中。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下步将按照市县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围绕“用心、会干、干成”,加大工作力度,以目标倒逼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社区建设抓进度。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xx社区和xx社区建设。xx社区服务中心楼主体工程计划2012年4月下旬完工,8月上旬投入使用;xx社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二是环境综合整治抓巩固。抓好镇村环境卫生整治,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入手,加大对全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垃圾压缩站建设,4月上旬土建结束,确保5月份完工并启用,覆盖镇驻地及全镇31个行政村,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规范处理的目标。

三是林果产业抓管理。以开展“林果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实行统一标准采购苗木、统一质量专业栽植、统一措施加强管护的“三统一”模式,提高苗木优质率、成活率;制定林果培训计

划,邀请技术专家,以流动课堂的形式将果园管理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增强农民林果栽植与管理技能;出台林果结构调整政策,考核到人,奖补到人,激发群众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

2012

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汇报 篇10

我县属太行浅山区,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丘陵占,平原占35,辖15个乡镇,330个行政村,41万人口。省、市对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特别是唐山和鹿泉会议以后,我们坚持把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力争到2005年底

建成20个示范村,到2010年再使60个行政村达标,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组织参观培训1次,进行现场调度6次,使这项工作重点推进,全面铺开。按照市委规定动作抓好创建工作的同时,着

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坚持统筹谋划,抓实砸死责任。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是项系统工程,与各项工作紧密联系、相互牵动,总体把握上,我们坚持统筹谋划,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创建工作放在稳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文明生态村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2004年文明生态村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使这项工作远有规划,近有目标。始终把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明确一名副书记专职负责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联系帮扶单位,定规划、抓进度,驻村指导开展工作。根据职能特点,将首批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3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重点帮扶。创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每周一上午九点前到分包乡镇专项督查,深入一线走访群众,了解创建工作进度,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电视台开辟创建活动专栏节目,及时通报活动进展情况,有力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在投入机制上,坚持集中捆绑,发挥最大效益。投入的大小及其作用如何,直接决定着创建活动的成效,作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县份,必须广开思路,汇聚财源。一方面,我们把村村通工程、新能源推广、荒山开发、旱庄引水、太行山宣传文化工程等9个项目,统一纳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当中。20个示范村都有村村通工程的任务,目前已投入万元,硬化道路公里,为创建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比如,新能源推广,我们把251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调整到20个示范村,目前,实施“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的达到800多户,建沼气池800多个,其中执阳村集中建成了150多户的示范区。群众感慨地说:“现在猪圈缩小了,气味变好了,院落宽绰了,也能种花种草了,做饭不再烟熏火

燎了,沼气池的好处真是不少”。荒山开发也是一样,仅酸枣接大枣一项就投入近百万元,这一政策使3个山区重点示范村受益很大。另一方面,坚持拨付专款、部门帮扶、个人捐助一齐上,其中首批示范村的帮扶单位,投入10万元,用于图书室、卫生室、党员活动等设施建设。接受个人捐助8万元,乡村投入达到90多万元,捆绑投入,使创建效果进一步扩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是在创建模式上,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做为经济欠发达的县份,更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创建活动开始后,县创建领导小组分成五个组进行摸底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后综合分析,将全县330个村划分为示范村、普及型、过渡型三种类型,确定了分三步走的目标。根据地域特点的不同,我们坚持把创建活动与产

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山区、平原、丘陵不同的区域,在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形成了一批专业示范村,比如说,鲁家庄是今年重点抓好的示范村,该村89户344人,创建活动中,立足山区优势,动员党员群众新开发荒山1200亩,新栽、嫁接枣树3万多株,全村枣树面积达到4500多亩,实现了枣林环抱,村在林中。在此基础上,整修盘山道路、整治活动场所,方便了群众劳动和休闲,真正发挥了红枣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作用。秦台是一个奶牛养殖村,家家户户养殖奶牛,该村在规范散养场地的同时,引资1400多万元,建成可容纳800头奶牛的集中养殖小区,目前小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存栏达到300多头,实现了由家庭散养向小区集约化管理的转变,既突出了产业特色,又整治了环境卫生,人畜分离,集中防疫,减少了奶牛疾病,再加上无菌挤奶,提高了牛奶质量和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根据经济基础条件

上的差别,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示范村,落实“五个一”要求,达到“五个好”标准;指导经济基础差一些的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两红一白”产业,以及适合本地特点的蔬菜、药材、烤烟、林果等高效种植业和精深加工业,确保各类文明生态村在产业的支撑下整体推进,健康发展。

上一篇:生命的作文750字下一篇:4 、5年级语文近义词、反义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