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精选12篇)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篇1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所谓的高效课堂,即是指教师通过最小化的前期投入来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新时代课堂,而且其已逐渐成为当代初中教师完善教学方案的关键要素。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基本条件

不容否认,优质教学课堂构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也在为之努力中。那么何为优质教学课堂,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保驾护航。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当然初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因而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和谐性,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注重创新意识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首先是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生本原则,着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是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再次是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最后是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所创建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加强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效课堂中,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而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这种情况下,高效学习只能是奢望。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之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体验式教学的合理开展,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从而营造了一种活跃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轻松而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用心去领会课文的内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主动地去领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同时,积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各类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多元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老师所选择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情感的升华。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初中的语文教学建立在小学教学基础之上的, 这一阶段,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汉字, 能够进行正常的阅读, 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而学生们的思想更为成熟, 有一定的思想, 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我的学习方法。提问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比较熟知的教学方法, 而面对当前的教育环境, 新的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要求老师改革教学思路, 采用适应当前教学的方式方法, 配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下面我们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提问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提问策略的重要原则

(一) 普遍性与具体性的有效结合

初中语文的课程教学中的提问主要是采用普遍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性是指面向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而具体性是指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性格等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的问题, 主要是面向那些平时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 老师要调动所有的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有必要对特殊的个体进行帮助, 采用普遍性和具体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老师的教学有的放矢, 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去,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思维, 而回答问题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因而对于学生来讲十分关键。

(二) 提问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各不相同, 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问题的提出就要遵守这样的规则来进行,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就需要提出简单的问题, 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进行拓展和延伸, 增加难度, 不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而学习过程需要量的积累, 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就需要老师在创设问题时采用渐进性的原则, 一步步进行深化, 从易到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式, 对待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方面着手, 尤其是语文教学, 如果对汉字的理解不够到位, 那么对难一点的阅读就无法进行下去。

(三) 提问的有效性和生活化

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 初中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体现教学内容, 并有针对性更加贴近生活, 生活化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生活基础就能够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这样做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 老师需要提高亲和力, 和学生打成一片, 增加师生互动, 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提问。

二、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分析

(一) 对课堂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创设

有效的提问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而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提问, 由此可见, 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初中的语文更是建立在不断的提问和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而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而老师在设计课题中的问题时需要进行认真的考虑, 而不是简单的自由发挥,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身作为出发点进行思考, 接下来就是明确教学任务, 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将创设的问题分为难、中、 易三个层次, 这样做能够充分和学生特点相结合, 还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另外, 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 因为语文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灵活, 涵盖内容丰富的学科, 单纯的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会局限学生的思维。

(二) 增加提问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注重对问题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为适应当前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老师应该对教学中的提问方法进行改革, 让问题更有针对性, 围绕教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对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 以便在下节课的教学中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取得不好的效果。而老师在设置问题的同时要分清重点和难点, 直抒胸臆, 切中要害, 例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直接引出问题, 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猜测, 提出的问题需要和所学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

(三) 为创设问题营造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融入教学中, 接受教学的内容, 并积极地调动所学的知识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而问题的创设就是为了尽快将学生引入教学中,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好奇心强,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另外, 语文设计的知识面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十分宽泛和零散, 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进行整理和归纳, 搜集相关知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多渠道、多方面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扩充知识面, 让学生开阔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所学的知识上。对于课程的情境营造还需要创立老师和学生互评机制, 这样学生能够向老师提出改善意见, 老师和学生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对方,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信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 2016 (4) .

[2]杨乔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2) .

[3]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 2010 (6) .

[4]王红霞.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四化”[J].学周刊, 2016 (14) .

浅谈新时期初中物理新型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互动教学;探索教学;初中物理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是一个活生生的以人为主的舞台。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样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共同进步。

一、新型教学关系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互动教学。具体的来说,物理本是一门基础性集实验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结合生活实际的知识和实验较多,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掌握知识,相互探索规律,逐步获取和掌握思路和方法,进而增长自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首先,应正确正视师生关系。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挖掘学生的潜力,狠抓学生思维方式的变换,对其有弊端的应对症下药予以纠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良好教学效果。加强学生主体性建设,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地是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探研学习,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创造性的认识。

其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对其书本知识和实验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并吸收,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组,并有选择的吸纳,大胆创造出自己所获得的成果,积极地将科学科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二、互动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在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应逐步探索并形成一种探讨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然而在诸多实践中并没有形成适合义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形成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感悟情境体验意蕴和内涵并从中获得交流、获取新知。

其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接着,通过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例如,对于初中物理《奥斯特的发现》一课,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在实验中要求一个学生帮助一个学生,实行生生结合,师生互动,通过实验探究、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接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其二,要大胆创新实践,重新融合教学内容,科学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初中物理“电与热”的一课,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小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用电器在工作时都伴有发热现象感知热现象,从现象到概念,从热效应到电能的转化,还有的学生大胆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可疑观点(如:电压大小、电流大小、电阻大小、电功率大小、通电时间长短等),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该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能得到什么,让学生一一提问,一一地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环境

1.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概念环境

物理概念是从自然现象、物理事实或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相关的现象或过程展现出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概念的环境。创设环境有运用实验、联系实际等许多方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体现“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等“科学探究”要素。例如,运用实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将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与跨过滑轮的绳子相连接,绳子的另一端悬挂掉盘,盘上放重物,木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会运动起来。这时让学生猜想,如果逐步减少盘中重物质量,木块将如何?实验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论证这是为什么。如此,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摩擦力的理解。

2.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规律环境

物理规律揭示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发明创造规律。因此,物理规律教学必须首先提供一个便于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或提炼出科学问题。例如,在导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首先将完全相同的8个“6V、0.3A”小灯泡分成两组分别并联在6V的蓄电池和6V的干电池两端,并在电源两端并联电压表监视电路电压,让学生猜想,接通电源后,两电路电压是否相同?两组小灯泡是否一样亮?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两电压表示数必然相同,两组小灯泡也一定一样亮。实验结果却发现,与蓄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基本没有变化,而与干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降低了2V左右,且与干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比与蓄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暗。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两电路的不同,猜想现象原因,发现对电路的研究必须考虑电源内阻,引出考虑电源内阻的全电路定律。

四、体验科学探究,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1.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物理概念

有些概念是在观察、交流、探究等感受和体验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并对感性材料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例如,利用人推车,牛拉犁,手提水桶,运动员举起杠铃,磁铁吸引铁钉等常见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抽象概括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概念则需要通过实验来建立,涉及到科学探究的更多要素。

2.体验科学探究,认识物理规律探索

物理规律需要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去发现、思考、探讨。首先是通过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等一系列活动,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提供实事求是的科学依据;之后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整个过程要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3.再次经历科学探究,运用巩固物理知识

要真正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还需要在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进行巩固、深化和强化。一是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科学探究。二是在进行实验设计和仪器教具制作的过程中深化科学探究。三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中活化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燕.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5):69.

浅谈新时期教学评价方式创新 篇4

一、反馈语的界定

“反馈语”一词,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反馈用语源于美国,美国使用“反馈语”研究母语、第二外语以及其他外国语课堂。美国学者对反馈语的研究由来己久,且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一套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关注课堂中的社会互动,并总结了多种典型的论文代写帮帮课堂交流模型。其中最为广泛的是IRE模式:“提问—反应—反馈(评价)”。叫意为教师以提出问题开始,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教师再以反馈结束交流。Ur认为教师反馈语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所给出的信息,这种信息以促进学生表现为口标。叫我国使用“反馈语”作为教师课堂反馈用语研究多为第二外语领域。与“反馈语”相近,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教师的课堂反馈言语多使用“评价语”一词。“反馈语”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评价语”,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比“评价语”大。Cullen指出,评价功能只是教师反馈语的其中一个主要功能,他鉴别出教师反馈语其他两个主要功能,即评价功能和话语功能。评价功能即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的评价,话语功能指的是教师在学生表现之后所做出的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与学生会话的功能。川因此,反馈语包含了我们平日所研究的评价语,即不仅要研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还要研究所有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反馈。

“反馈语”一般分为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本文主要论文代写帮帮研究言语反馈。言语反馈是交际者在说话人的激发下发出的,能够表明该交际者对当前言语

行为发生的位置及其所属的认识的言语行为。曰此外,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论文代写帮帮反馈是双向的: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馈、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因此研究教师课堂反馈语时,不能脱离学生对教师的言语反馈,因为这是一个相互反应的过程。

追问、接话、引导作为主题反馈语类型,是教师针对某个主题,与学生之问展开讨论的过程。这里的学生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教师必

新时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篇5

一、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

实验教学应该建立在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的基础之上,因为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如果我们在实验前不进行严格的要求,学生就不能进行规范的操作,进而带来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我第一次带领学生进行显微镜实验操作时就因为事先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实验时学生没有规范操作,导致十几张生物装片和几个显微镜镜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虽然这些破损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大,但也引起了我对生物实验课前严格要求、操作时规范操作的重新认识。生物教师都明白,有很多生物实验是生化实验,如果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有时候带来的后果是我们没有办法承担的。如有的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力和破坏力是我们没有办法估量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过程严格要求、规范操作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因地制宜做好生物实验

生物课最大的特点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物现象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所以我们教师要时时关注周边环境,积极地为生物教学发现实验素材。例如,在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的活动,总结一些类似动物的习性。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代替实验室里的实验,使生物实验更具开放性,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掌握。另外,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合格的实验室,不少实验仪器也因为经费不足或者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面对这种情况,生物教师就更要因地制宜进行实验教学。比如,在做“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结构”这一实验时,可以用普通的纯蓝墨水来代替染色剂,虽然实验效果稍有欠缺,但不影响学生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又如,在做“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的实验时,一般的初中科学实验室是没有吲哚酚试剂的,我可以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代替吲哚酚试剂,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我们花比较小的代价就能完成一个重要的实验,解决学生的认识困难,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学生合作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较多,有时候因为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的限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单独的实验操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教师比较偏爱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另外,一些实验比较复杂,学生很难单独完成,所以我们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包括实验的假设、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中的分工、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形成等过程。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各组成员的搭配,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学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总之,教无定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要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知识。这也是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 篇6

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

刘志忠

吕叔湘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是我国语言学界造诣殊深、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而且他长期 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有着鞭辟近里的研究和独具只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 教育家。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性质也多种多样。他的有关言论,既包括对语 文教学的总体认识,又包括对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具体意见;既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及 原则的精要阐释,也有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步骤及方法的透辟说明。通览吕叔湘先生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 文论著,不难发现,他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这种 教学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着重就吕叔湘先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谈一点儿粗浅的认识。

十年**,教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遭受了严重而巨大的破坏,语文教学也是备受摧残。因此,“文革” 结束以后,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尖锐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 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中说: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 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 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 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 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 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67页―68页。本文引注的页码,系《吕叔湘论语文教 学》一书的页码,下同)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害――“少、慢、差、费”,提出了改革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既是对“四人邦”破 坏语文教学的鞭挞,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期待与呼唤!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当时的语文教学界称誉 为震人心魄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发表此文后不久,1978年 4月22日吕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讲《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时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较多,效果并 不很理想。这个当中是存在着问题的。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问 题。”(70页)认真研读吕叔湘先生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论著,我们体会到,在吕先生看来,中小学语文教 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文字”轻“语言”

吕叔湘先生始终强调,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明确“他教的是什么”,也就是必须首先认 清“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问题。先生的许多著作,对什么是语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都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语是语言,文是文字 。“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 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先生的这一认识,本来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认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文字”轻“语言”,即重视“书面语”教学而轻视“口 语”教学的现象。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早在60年代的最初几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他的不少文章中做过反复的论述。他说 :“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呢,还是以文字为主?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 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白话的教学可以也应该口语和书面双管齐下。”“如果只依靠‘读 书’而不直接给以口头训练,要认真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是做不到的。”“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 遂的语文教学。”“撇开语言教文字,教学的效率也一定很低。”(46―48页)与此同时,吕先生还尖锐 地指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处理“语”和“文”的关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他说:“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 行’。”(61页)还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 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有点半身不遂似的。”(59页)又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 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话,就杂乱无章。”(4 0页)

至1978年,吕先生认为这一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他说:“语文课现在没有把它当作语文课来教” ,仍有不少语文教师“不那么关心他们的口头表达”,“没有尽到语文课的全部责任。只顾文,不顾语,是半 拉子事情,不好”。(82页、83页)

面对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重书面轻口语”的现实,吕先生曾痛陈疾呼:“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 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 “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 ?”(61页)今天重温先生的这些教诲,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 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一 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重知识轻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论著中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做过十分精当的论述。他反复指出:“学习语言 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36页)“学习语言不应当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应 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39页)“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 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 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88页、89页)“ 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102页)“语文课的主 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59页)“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 知识。”(104页)“如果只是记住而不能运用,仍然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55页)由此可见,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吕叔湘先生的一贯思想。

时至今日,在言论上已经没有人说培养语文能力不重要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仍有为数不少的教 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仍 未认识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吕叔湘先生精辟地指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36 页)他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 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59页)又说:“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 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53页)还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55页、56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模仿的重要性。”(36页 )“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 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59页)

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这些论述,认识了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认识到模仿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真正革除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说 一是一,说二是二”,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是“教师 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过后仔细想一想,“只是看了一场表演”,才能使我们 的语文老师不再是“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式的老师了(89页)。

三、重讲解轻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一些切合实际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学这些知识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 性而不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有讲有练,做到讲与练 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确有不少人不能把握讲与练的正确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比较突 出的重讲解轻练习的错误倾向,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批评的那样:“ 为什么中小学都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呢?原因很多,教学的方法不对是其中一个原因。”(72页)“有 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尾非要按分析的公式一条一条都做到不可。”(75页)“上阅读课,基本上是 ‘先生讲,学生听’,又叫‘满堂灌’。”(100页)“逐字逐句地讲,旁征博引,讲得不厌其详。这就是 ‘过犹不及’了。”“如果不管学生自己看得懂看不懂都逐字逐句地讲,那就成了例行公事,只会引起学生的 厌恶,鼓励学生的思想开小差。”(63页)“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们无不要求自己把讲解工 作做好,”“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问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现在的问题,至少以 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53页、54页)讲风太盛,挤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影响 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 会用语文。”(54页)这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吕叔湘先生对讲解与练习的关系 作了精辟恰切的论述。他说:“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很难分主次。但是如果要追问两者之间的 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练习不应“着重试验学生是否把念过讲过的东西记 住了”,而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这才是“讲为练服务”。(55页)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重讲解轻练习的倾向,吕先生说:“‘语文课当作语文课来教,又怎么个教法呢?’我 想这也很简单,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 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76页)“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 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63页)

值得一提的是,吕叔湘先生有感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练的现实,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做 法,而有些人却借口“多练”,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搞大作业量训练,提出作业试卷化的 口号;有的教师搞大阅读量、大写作量教学,阅读,一日一文,写作,一日一篇;有的教师搞频繁的过关考试 :阶段考、单元考、章节考、随堂考,连续不断,使学生应接不暇;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各类习题,不加选 择,东拼西凑,重复冗赘,使学生穷于应付。其实,先生所谈“精讲多练”中的“精”与“多”,主要对课堂 上教学时间的分配而言,绝非指课下练习的多多益善。超负荷的盲目的作业练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 精神负担,而且绝无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对此也做过精要的 论述:“现在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这就很 值得研究。多练,练什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 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89页、90页)针对一些人以考代练,搞题海战术的错误做法,先生气愤地 说:有些人“课本不读了,专门做习题,四面八方去搜罗习题,搞‘题海战术’!”有些人频繁考试,“从小 学到中学,‘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考,考,考,考得学生头昏脑胀。”“大考,小考,把学生考苦了 ,健康很受影响。”“他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真是岂有此理!”(95页、96页)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功夫,而且要在精练上费力气。一方面,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组 织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另一方面,还必须要精心选择训练题目,真正达到纲举目张,“举一隅而三 隅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原因是多方面的,吕先生的文章中多有论及。这里仅就课堂教学方面,从 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三个角度,略加论述。我们相信,叔湘先生的这些见解,如果都能在我们的教学 中付诸实施,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语”与“文”、“知”与“能”、“讲”与“练”这三个 方面的关系,驱除“重文字轻语言”、“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练习”等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中小学语文教学将尽快地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我们 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新时期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探讨 篇7

一、 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常是学校德育师资质量过于偏低。主要表现在师资严重缺乏, 代课的教师特别多;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也很低;大部分农村教师不够重视德育教育, 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单纯的认为自身的任务就是教好这门学科, 完成任务。根据调查, 大部分农村教师与学生对于德育新教材不适应。面对新的教材, 农村教师与学生认为新教材不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情况, 城市气息过重, 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

首先, 新的教材倡导的是教师不在是知识的灌输者与权威, 要充分的发挥其主导作用, 要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这些全新的观念对于传统观念很深的农村教师来说是非常难以适应的。其次, 德育课程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德育新课程资源在理解的方面都非常的狭隘, 通常习惯将教材、教案等等统一起来, 从而忽视了自身与学生这一重要的主体课程资源。另外部分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也有与教材合为一体, 也会造成教学上的障碍。

过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 以传统的惩罚为主。通过对农村初中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会以惩罚为主, 甚至还有传统的体罚。还认为学生是“打”出来的。农村教师受到创痛文化形态的影响过重, 自身认为惩罚是对学生的严格或者爱的另一种表现。部分农村家长也认为能打能骂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二、 影响农村初中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1. 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这些必然会影响到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在的发展视为了增强效益的观念与求实的精神, 但是同时也助涨了拜金主义思想的膨胀。从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道德示范、假冒伪劣等。传统的道德体系被这些不良因素进行严重的冲击, 但是新的道德体系还不够成熟。因此, 我们眼前这个时期的社会是道德评价、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并存, 其表现是双道德变准的并存, 导致是非好坏的界限非常模糊, 出现了道德无序的不良局面。来自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冲击, 农村青少年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德育过于形式化

农村初中一谈到德育教育就是在学校成立德育处、制订德育计划、成立德育小组、设立德育校长等, 这些表面是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但实质忽略了德育的本源, 阻碍了德育本色回归。从实际情况来看, 如果没有认识到农村学生个性差异, 不研究时代的特点, 不满足学生的需要, 只是形式化的搞德育, 这些是不可能让德育深入人心的, 也不能让农村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

3. 家庭的影响

我们知道家长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这个因素也是一直影响于农村各种教育的发展, 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依然存在三大误区:重成绩轻平行、重物质轻精神、特别是溺爱性家庭居多。很多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都来源于家庭。

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有一定的渗透性, 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外界诱惑与感染都是不容忽视的。外界存在很多的不良社会气息,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差, 没有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 德育观念淡薄很容易受到侵害。

三、 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及改善

时代在进步, 农村初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影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还有个主要因素就是网络。新时期的农村, 学生逐渐开始接触到网络, 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虚拟性、无约束性, 通过互联网能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好有坏, 不得不引起德育教育的重视。

1. 改善网络德育的观念

从目前农村教学来看电脑服务教学还没有得到普及, 通过电脑教学的深度依然不够。新时期, 网络社会给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环境与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村初中对于网络与德育结合的观念还不够深入, 著名的教育学家于漪曾说: “我一直都坚信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网络育人在新时期不能被忽视, 不能因为是农村基础条件差而不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初中学生具有非常敏锐的思维, 而且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在网络上不明白的知识、新的问题, 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大部分教师会武断的认为学生上网是“恶习”, 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让学生变坏。实际生活当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 新时期的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要自我增值, 网络不止是为了娱乐, 运用得当是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利知识, 开阔眼界, 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 才能顺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网络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负面思想要及时反思, 要从农村学生特殊的网络心理出发, 让网络德育成为有效的教育途径。

2. 因势利导, 网络德育要多方面的结合

(1)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农村初中学生上网的机会比较少, 对于网络上的东西通常都会非常好奇, 很容易入迷, 影响学习, 甚至生活。分析青少年上网的各种动机无非是为了聊天、玩网络游戏, 网络平台能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导致一部分人形成网瘾, 对社会、家庭、人生、学习都会有错误的理解与认识。因此, 要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制的教育,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学校的教育, 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网络的不良因素, 从而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网站进行引导, 布置相关的任务, 让他们有目的的去使用。例如:初中德育教育中有爱国主义读书的活动、感恩教育、成长教育、保护环境等等, 基于农村学生对网络的好奇, 网络的信息量大、交流性强、来源性广泛, 通过网上的优秀德育案列、论坛, 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网路的真正作用, 不仅能获取大量的知识, 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逐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时期的农村初中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这样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政治相关的德育多媒体课件, 德育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育人, 要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 也要适合学生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德育的教育与熏陶。学生也能在课件的库存中随意调看德育内容, 要积极地、选择地去学习德育内容。例如:初中德育中我们谈到祖国的强大, 这样可以通过展示引以为傲的卫星、鸟巢、卫星等图片;谈到祖国的美丽, 可以展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谈到雷锋的精神,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可以推广一些与雷锋精神相关的影片等等。信息课的本质不能改, 德育教育只是一小部分的渗透。还有政教方面, 也能利用网络德育, 增加了新的活力。

四、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前文笔者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深层次的剖析了影响德育实效的因素, 并清楚的认识到新时期下网络德育的重要性作出了尝试性的改善, 最后笔者针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提出全面性的有效改善策略。

1.回归德育, 优化的德育资源, 大力推行德育工作, 不要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人们可以将知识分划为不同的领域, 但是思想道德却不能分划化不同的部分, 也不能单纯的认为德育在不同领域教学中的渗透是具体教师的工作。无论哪一个学科, 无论哪一个教师都应该将“教书”、“育人”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 各类活动都要有序、重点的发挥德育功效。具体操作过程中, 不能流于形式, 要大力构建农村初中全员德育的体系, 德育是全校每一个人的德育, 让德育逐渐转化为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无论是校内, 还是校外, 让德育的氛围无处不在。

2.提高底线伦理教育, 重视习惯养成

日常的德育教育中, 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或者创设一些虚假的德育教育情境, 这些无谓是给学生机会说“高尚的谎言”。目前的德育通常都是提供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目标, 甚至超前灌输他们并不理解的道德概念, 没有掌握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 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努力目标。初中学生要从习惯养成上进行, 如扫好地、走好路、唱好歌、行好礼等, 这些其实很多教师都懂, 只需要每一段时间针对一个重点开展, 每天进步一点, 自然就能提高道德底线,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才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佳径。

3.有效结合校内校外的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德育合力

农村初中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问题, 从某种意义来看, 实际上是家庭和社区的成年人存在不接受教育的问题, 也是管教松弛的问题。学校完全有责任与义务通过有效的途径去改善家庭与社区的德育环境。因此, 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有效整合德育力量。如:落实“走访家庭”的活动, 不要流于形式, 坚持“一日走访”等, 要努力让家长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意义, 共同营造、积极参与德育管理, 从而形成“家校合作, 教育双赢”的理想环境, 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成人与成才都非常重要, 德育与智育是缺一不可的, 让家长自觉的参与到德育活动, 让家长明白学校的家长会不只是为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更重要的是对家长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培训, 让家长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 能够跟孩子的道德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

总之,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 学校肩负着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历史使命, 更是每一位教师勇于承担的责任。面对新时期、新环境, 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要多思考, 多分析, 多研究, 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有效途径, 从而提升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摘要:本文以新时期为角度, 针对农村初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 挖掘出影响农村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认识到信息时代网络德育对农村初中的重要性, 提出通过有效的改善策略来提升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网络德育,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娅.农村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湘潮 (下半月) , 2011, (2) .

[2]韦丕剑.农村初中网络德育之我见[J].成功 (教育) , 2011, (2) .

新时期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究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创新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9-01

2012年8月4日,2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初中语文(语文版)教学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名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学习、研讨。研讨会旨在为教研人员和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研究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借以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此来应对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谈一下新时期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共鸣”

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节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曲《春天在哪里》,同时配有一段春天风光的风景纪录片,唐朝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阳春白日风在香”的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春》课文的学习,因为春景能够让学生为之所动,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快速的进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悬念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口语的形式复述所要学习文章的情节,并在复述到关键环节时“卖关子”,让学生去猜测故事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延续,文章中人物的命运结果是什么?这样“卖关子”“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知识,并对阅读课文表现出了迫切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增色不少。笔者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先是把孔乙己的“之乎者也”的假斯文讲解发挥到了极致,然后又把他的未来设立了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和想象力。

三、创设疑问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笔者在教学《驿路梨花》时预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是驿路梨花的出处和标题一语双关的解释?文章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误会和悬念又分别是怎样的?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积极地期待”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觉得如此导入新课,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在问题“压力”下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力。

四、故事情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时期的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多人到呵护,这就给他们助长“长不大”的情绪,爱听爱看有趣的传说故事。为此我们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想象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并叙述出来。其中一个同学就像讲故事一样:阿长在街上来来回回的走了不少路,跑了几家卖书的商店都没结果。最后她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到最后的一家店,问:“店家,有‘XX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你到底想买什么?”阿长恳求道:“我也说不上来,麻烦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只有一本《山海经》,是不是你要的“XX经”?”阿长说不上来,最后想了一下“先买来再说吧”。于是,阿长买下了《山海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口语和想象力练习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新理念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这节课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思维比校活跃,拿“白杨树”联想到那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为此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时时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六、采用“联想”教学,焕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把差不多的东西进行联想,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联想教学”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笔者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节课时,让学生联想小时候自己经历的冬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笔者在教学《春》这节课时,让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如何去踏春的?现在想起来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教学,让学生爱憎分明

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加以引导,这样就能使初中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中所包含的爱憎情感。在教学《卖炭翁》这节课时,语文教师可就要让学生晓得可稳定大意后,对类似“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重点句里的重点字“愿”进行重点讲解,深刻剖析卖炭“翁”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留足“空白”教学,体会学生表现出的情感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篇9

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努力做到:书本,引导学生自己读;疑问,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评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作 者:王俊伟  作者单位:伊川县教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洛阳,471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   运用  

新时期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刍议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造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44-02

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人的创造潜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唯唯诺诺的服从者,但是在未来社会中,只有那些锐意创新、勇于开拓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我们倡导的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创造教育。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在新一轮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开展语文创造性教学势在必行。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研究和体会。

一、培养目标

通过语文创造性教学活动,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逐步具备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2)有独立见解,不随声附和,能独立解决新问题,以培养创新能力。(3)有较好的、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语文创造性教学步骤

1.质疑提问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敢于、善于提问是创造性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才能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教材的要求,对学生提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开始这一练习时,教师应让学生预习课文,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指点学生。在教师不断的鼓励、肯定和期盼下,学生才能敢于思考,敢于提问。

2.解疑答疑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问题,掌握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挥创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以各种形式交流各自的提问,比如组与组或组内交流,先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大多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不同的是,这是学生自觉确立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实践为主,有目的、多形式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学生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众体间多种形式的交流,动脑、动手释疑解难,很好地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性充分发挥的独立思考中,创造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教师还要多讲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对某段话、某首诗不同于今人,甚至不同于古人的独特见解和看法,从而形成新颖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除了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语言美以外,我觉得还应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质疑提问,并最终独立释疑。

我首先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进而以配乐的形式,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目的是为学生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问题:老舍是北京人,他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学生在想:“济南的冬天”怎么强烈地吸引了老舍先生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开始质疑、释疑。学生围绕着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很快便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全景图”“雪原图”和“水色图”三幅图画,三幅图画吸引着老舍先生。那么它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呢?经过讨论,学生概括为:明丽、恬静、舒适、清晰、美好和情感美。我又要求他们以第一人称方式,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三幅画面合为一个画面,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学生情趣高涨,思维活跃。济南的城、山、水被学生赋予更美妙的色彩、更深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质疑提问、解疑答疑,是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避免了教师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费时低效现象,但是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独到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领悟出新的、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创造的过程。

4.巩固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评价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其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让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测试题或者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从而巩固、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发展创造力。

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质量水平

小学语文是一门启蒙教育课程, 有效科学地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设计规划, 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调整和发展, 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学习,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较为单一, 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逐步丧失了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控制。

一、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了教育工程中的一门新型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入, 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对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的战友邱少云》和《狼牙山五壮士》等战争英雄类的课文, 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先播放相关的军事电影和科教片, 并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学生通过对这些科教片和军事电影的观看, 能够提高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和目的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大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吸取程度。同时, 学生通过对科教片和军事电影的观看, 学会自主思考和分析,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前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有涉及到相关的历史内容,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查阅, 让学生能够对课程的内容和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可以得到减轻, 教学任务和目标更容易实现。另外, 学生通过对课程的知识整体认识, 能够切身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对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 在《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等历史内容的课程,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具体位置, 认识这些历史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增长浓厚的爱国情操, 在生活工作中养成爱国爱民的良好习惯,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有一些词汇在理解上较为抽象, 教师的表达能力有限, 无法完全表达词汇的内在本质,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无法正确把握住知识点的思路方向, 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 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内容中, 切身进行实践探索, 从实践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将抽象概念有效转换成形象具体的事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经验。

例如, 在《乌鸦喝水》这一教材章节中, 学生对“渐渐”这个词语可能有些陌生, 概念捉摸不清, 无法正确理解词语的性质。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仿教材内容中乌鸦这一角色, 通过将石头放进瓶子的这个过程, 让学生对“渐渐”这个词语的意思加强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理解了词语性质的基础上, 也明白了教材中瓶子水位随着石头掉落升高的原理。

在《飞夺泸定桥》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叙述让学生计算出红四团完成任务的所用时间, 度过了两个早晨, 最多有20多个小时, 而这个短短的时间内红四团则需要步行240公里, 让敌人的援军赶到之前, 将泸定桥占领。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很容易想象到红四团在这一任务中的艰辛, 翻山越岭, 打退敌军, 废寝忘食, 还要在风雨中前进。学生在这样的体会中, 逐渐加深了自身的爱国情操, 同时也学习了红四团的坚持不懈和勇敢不畏的优秀精神,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培养。

四、活跃教学课堂的氛围

在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课文内容表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文内容角色的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激发自身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更加认识和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了解小猴子无目的下山, 最后导致两手空空的原因。让学生能够真正把课文教材里面的精髓充分吸取,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表演活动的开展也将语文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 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教师在表演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给课文的结尾进行口头回答, 小猴子该如何去说?学生通过表演都对课文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这个回答过程,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达,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课文内容。

在《月光曲》这一篇课文中, 主要内容讲解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热爱音乐的兄妹二人的真情感染下, 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因此, 教师在平时可以让学生先聆听《月光曲》的音乐录音, 学生可以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主人公的内心思想, 体会到贝多芬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另外, 学生通过音乐的聆听, 也能够引发自身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些课文如《游击队之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在这些课文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聆听和歌唱, 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同时将学生这股兴趣有效转移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在音乐中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五、写作贴近生活

学生的写作教学中, 一般会出现学生对于作文题目的相关素材资料掌握不足的情况, 造成学生的在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和节目活动, 愉悦学生的身心, 同时让学生时时刻刻记录下生活当中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学生通过对于生活和学习的记录, 让学生对于写作的素材进行积累, 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中, 口语交际也是需要学生加以掌握和学习的。然而,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说话, 仅仅充当着课堂教学的观众, 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严重不足。这让语文教学课堂的氛围活跃不起来, 学生学习过程单调乏味, 丧失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与学生加以交谈, 可以是生活方面的琐事, 也可以是学习上的困难, 通过这些交流过程, 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另外,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保持和蔼友善的态度,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思想压力。

参考文献

[1]李爱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做法[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2, (6) .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篇12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努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较之于城镇教学改革农村明显处于劣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学生作文模仿痕迹明显,缺乏创新意识,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在教育资源的世大价值,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5-01

1.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的问题

1.1 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目前情况上看,农村小学语文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僵化,缺乏真情实感。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思想和心智仍不够成熟,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模仿痕迹较明显,随意性较强,缺乏真情实感。同时,小学生的作文模式化是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表达方式为字词的堆积,表达内容也较为单一。

1.2 作文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学生写作过程中,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生活现实为原型进行文字的处理和加工。但目前,农村小学作文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学生的作文多东拼西凑,或者想当然,与常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最终导致作文失去活力。比如:写《难忘的一天》时,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写到同一件事情。这种刻意模仿,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对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2.农村小学语文作文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由于教师教育改革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改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够充分领会新教改的精髓,教学理念仍比较落后。同时,由于思想上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等。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彻底,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不到切实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 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以记忆型内容教学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从而使得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只局限于教材,缺乏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以致于学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最终影响了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使学生机械式写作成为习惯。

3.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3.1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强化课堂教?W氛围。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作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加强重视,提高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从而不断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学资源的世大作用,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新课改的时机,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技能,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强化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除此之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作文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中发挥写作潜能,从而促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应以身边切实发生的事物为主,可以是放牛羊、收稻谷、喂鸡鸭等内容,也可以是山间、田野里的景物。这在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写作素材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作文更加生活化,更具真情实意。

3.2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感身受,并将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故事引入、图画再现、实物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在切身感受过程中升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2)写作技巧的传授。恰当的写作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还能为文章增色,使学生的作文更出彩。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写出真情实感为前提,适当传授写作技巧,包括优美句段的借鉴、幽默句式的巧用、诗句的妙用、关联词及典故的引用等等。这不仅让小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写作技巧,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上一篇: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下一篇:资产管理中心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