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1

摘要: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现对龙岩学院08级电子信息工程的直系学长进行调查,得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要求高、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现阶段大学毕业生过多、竞争压力过大、专业和工作对口很难(就如该学长虽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却从事银行方面的工作)。对于择业的看法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着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对于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想要解决就业难问题就要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择业心态等。

关键词: 规划、能力、素质、心态

正文: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是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同意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四)、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

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回归课堂,从多个方面改进教学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顿悟情感内涵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诗歌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言近旨远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顿悟。朗读背诵的目的是积累,天长日久,学生积累多了,不但丰富自己的语言,而且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和顿悟能力。

笔者在教柳永的《八声甘州》时,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以便激起学生的情绪。课上笔者先用《思乡曲》作背景音乐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学生用心体味,说出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让学生在低缓、凄婉的音乐声中披文入情,携情入境。学生基本都能顿悟到这首诗是一首怀乡思人之作,写的是暮秋时节诗人登高临远时的所见、所思、所想,抒发的是羁旅之愁,漂泊之恨。然后笔者让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课堂效果很好。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诗歌勾人的魂,它渗透于字里行间。学生若能多读,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顿悟诗歌的儿女情长,山水情韵,田园乐趣,童趣真稚,亡国哀思,别离之痛等。教师在行动上力求亲身示范,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与学生一起顿悟,正确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言情正是诗歌的特色,把握好了,就能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擦出耀眼的火花,顿悟诗歌的情味。

二、注重熏陶点拨,培养能力素养

目前高中学段的诗歌教学目的是对付高考。高考考什么,教师就训练什么,教学的重心就是什么,凡是考试不涉及的,即使是学生问到了,也明确告诉他们要把精力用到考试的考点复习上,这些可以放到一边。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其了无兴趣,望诗歌鉴赏题而生畏,题目做得越多,思维越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教学“送别诗鉴赏”专题时,和学生先共同回顾了学过的送别诗,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诗歌,让学生总结古人的出行原因,如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古人的送别习俗,如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等;送别诗抒发的情感,如哀伤凄婉、劝勉鼓励、坦陈心志等;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如长亭、月夜、清晨、明月、夕阳、杨柳等。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效果很好。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诗歌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其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让学生明白诗歌是丰富心灵的泉水,是滋润心灵的甘霖,是妙手偶得的大美。学习诗歌就是进行和诗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过程,是接受情操陶冶、提高自我品味的过程,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这样的诗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成诗歌的“认知地图”。

三、鼓励自主探究,解放学生思维

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出现了很多“满堂灌”现象。教师为了省时省事,常常是直接把答案或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导致有意或者无意地缩减甚至放弃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发现、提高能力的过程。

笔者在教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先设置了三个问题: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然后播放《雨霖铃》M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诗歌认知结构。在学习“酒”这一意象时,笔者要求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探究诗人哪些情况下需要酒?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答案: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证明古人“喜”要有酒;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证明古人“哀”要有酒;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证明古人“愁”要有酒;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证明古人“思”要有酒;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证明古人“送”要有酒……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积极组织引导,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形成诗歌学习的认知结构。在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发现,学生形成各类诗歌鉴赏类目编码系统,从而形成诗歌的鉴赏理解能力。

四、认清学生基础,确立教学起点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认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脱离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太高,学生会因为感到学习吃力而失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太低,则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容易引起教学活动中学生精力的不集中。

认清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后,教师就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进行良性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异质分组法,即每一小组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不必要求座位要近,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将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但是,每个小组的报告员必须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轮流担任,而小组长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这样,每组成绩好的学生必须使本组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明白理解后,才能实现本组与其他组竞争的目标。

实行这样的小组学习,就使成绩好的学生有事可做,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实现所有学生共同提高的目标。

五、实行阶段引导,提升教学效率

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节课分为四个阶段:激发动机,获取新知,保持回忆,课堂反馈。在每个阶段教师分别予以必要的引导,这样就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笔者在教学《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课时,首先设计了一段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呀,今天这节课就从鉴赏诗歌的形象入手解决‘难于上青天’的诗歌鉴赏问题。”

在获取新知阶段,笔者和学生共同回忆诗歌形象的概念、分类,在获得阶段,则和学生共同探讨了体察鉴赏诗歌形象时的切入点,如抒情主人公、意象、意境的特点等。如果我们能了解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离愁,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帮助。然后,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比赛,看哪组总结的景象、物象的含义多。接着,让学生自己概括本堂课所学知识,并用图表的形式形成鉴赏诗歌形象的认知结构。在课堂反馈阶段,用幻灯片展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提问: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抓住了哪些特点表现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推荐学生回答。

多管齐下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 篇3

数据中心面临的管理挑战

招商银行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管理多点开花、区块管理,管理效果难以有效汇聚和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各室组依据自己的管理思路编写管理制度,容易出现管理制度出现格式不统一、层级不明确、要求不一致、最终可能形成员工工作难以适从的情况。

2. 数据中心应对管理和规划进行全局统一协调,但很多室组从室组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运作。这会导致数据中心全局统一协调的效果降低;同时,由于缺乏将中心全局目标向下逐层分解和落实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容易出现室组的发展方向无法与数据中心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影响室组的工作成效。

3. 与战略、治理相关的管理过程尚未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布局,与数据中心日常管理过程的有机融合尚待加强,容易使部分室组对运行整体管理发展方向的理解不清晰、不统一,导致了室组局部最优和数据中心全局最优之间的冲突;室组以是否影响室组内的工作效率作为管理出发点,如果不能清晰理解中心的管理制度和要求,最终可能会形成室组管理效率提升而数据中心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服务能力下降的局面。

4. 由此可能在数据中心内部滋生出“重复性工作多、考核指标不合理、人员配合不够、缺乏良好职业规划”等负面声音,可能让数据中心人员士气低落、内部员工满意度提升不理想,这些情况反过来作用于中心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问题的难度,形成负面循环。

这些问题会带来数据中心正能量逐渐消耗、优秀人才选育用留难度提升、德能勤绩对员工的引导作用下降、创新文化的建设受阻等可能的后果,使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无法快速提升,最终影响“多、快、好、省、风险可控地支撑招行业务发展”的目标。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招商银行提出通过量化管理、融合创新、跨界思维,建立服务能力成熟度管理整体框架,通过全面过程管理的理念解决管理“广度”的问题;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解决管理“深度”的问题。

建立成熟度管理框架,落实过程管理

过程化管理是当前国际上管理体系及标准强调、通行的管理方法,在组织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质量目标。数据中心的全面过程管理基于全局化的管理视角,即以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数据中心,依托于服务能力成熟度管理的整体框架进行有效落地。

首先,数据中心应通过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建立完整的管理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围绕收益、风险、资源等数据中心利益相关方的核心诉求进行分析,有效涵盖数据中心战略发展、持续运营、组织治理相关的管理过程,从而明确数据中心发展的主题,建立发展对应的战略,形成必需的组织治理能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全面覆盖数据中心各个管理过程和评价要素的数据中心管理框架,形成数据中心未来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其次,数据中心应通过归一化管理理念对管理框架内的过程进行实施落地。一个体系,即建立完整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管理体系,形成运维制度与流程的集合;一个标准,即建立量化的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形成衡量运维工作的协定准则;一套电子化流程,即建立统一的、流程化的、电子化的运维活动组织方式;一个门户,即建立运维管理的商务智能系统。依托数据中心在电子化建设和实施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服务能力成熟度管理框架围绕归一化管理理念,在数据中心进行推广、应用及落地,才能推动数据中心向全面过程管理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演进,确保管理收益的最大化。

第三,数据中心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当前数据中心能力为基础,做到顺势而为、重点突破。顺势即是顺应当前监管和行业发展趋势、顺应当前招行业务发展趋势,将数据中心管理规划与业务战略进行匹配,将各个室组的发展理念与中心战略和治理相统一,提升管理的全局观;重点即是数据中心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要合理分配资源,采取由点及面、重点有序的实施策略,有效应用压强原理进行重点突破,按照优先级别对重要过程逐个、有序进行实施,由点及面、高效快捷地推进全面过程管理理念。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是用户对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是服务的生命。质量受组织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组织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影响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管理和有效的分析、度量。所以,成功的质量管理等于专业知识加上系统思维,而精益六西格玛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系统思维。

精益六西格玛全面涵盖了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体现关注客户、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采取针对过程的措施、无边界的合作、力求完美、以及容忍失败这六大主题。精益六西格玛向上关注业务,围绕数据中心提供的价值和战略展开,以战略为导向梳理所需完成的关键工作和任务;向下针对过程,以过程为导向,围绕员工发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跨室组、跨流程的广泛合作,解决日常流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关注业务和客户,通过客户和财务指标进行质量管理效果考核。最终,把零散的方法和工具体系化,形成以客户为导向、以数据分析和事实为基础、围绕过程进行改善的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思维。

精益六西格玛作为一种系统化思维方式,其能量辐射在不同人员手里会形成不同的影响范围。以项目经理等实际问题解决者的视角来看,精益六西格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如果管理者发现精益六西格玛的优点,则可以形成一种与组织战略相结合的持续改进体系;当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认同精益六西格玛的理念后,它就成了大家的工作语言,变成一种工作文化。这个系统化思维方式落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就是从组织战略或者用户的视角,聚焦关键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遵循DMAIC流程来解决问题,并在DMAIC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利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测量、分析和解决问题。

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

数据中心管理必然是科学加艺术,艺术是与生俱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是科学却有一条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可以借鉴。从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中心沿袭了制造业的管理发展之路。从开始引入ITIL,然后建立ISO 20000及ISO 27001管理体系,到现在的成熟度建设,实际上就是对应制造业的泰勒制和福特流水线阶段。未来数据中心的管理发展必然是成熟度建设与精益六西格玛的深度融合。成熟度建设将形成数据中心完整的评价标准、管理标准、最佳实践和电子化过程;深入应用六西格玛,将形成数据说话、客户导向和围绕过程来改善的共同方法、语言和文化。二者的有效融合将形成在全局管理视野的指导下建立全面过程管理并向全面质量管理演进的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管理的持续发展之路从来都不平坦,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道路同样不是一条康庄大道。针对数据中心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直面并解决,而解决的必然之道就是管理加技术。管理是数据中心的上层建筑,而技术则是数据中心的经济基础。技术作为经济基础是管理存在的根源;而管理作为上层建筑则是技术基础上系统思维的体现。单靠技术解决问题可能会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中,无法从更高视角、更大范围去分析问题并寻找实质根源,导致反复进行局部处理、全局问题却无法彻底解决的局面;而单靠管理解决问题,无法准确定位并落实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落后或过度超前于当前的技术水平,都可能造成投资浪费或消化不良,失去了技术基础,管理措施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管理上的认真规划及严密组织就一哄而上,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哄而散”;同时,管理手段在技术实施过程中能够成为技术手段的倍增器,提升、放大技术对管理的支撑和收益。因此,在数据中心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当前技术水平为基础,关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建立管理和技术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共同推进数据中心管理的发展。

最后,将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落实到中心的每位员工身上,其个人的成功发展道路必然要与中心的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即个人必须具备全局观+系统思维+专业技能。人员,作为数据中心管理的核心对象和载体,必须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全局管理视野和系统化思维方式。全局观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使员工真正理解数据中心全面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使个人工作及努力方向始终围绕中心发展目标,推进全员做正确事情局面的形成;系统思维将全局观落实到人员具体的工作方式中,使人员具备从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快速识别工作重点、要点并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解决正确做事的问题;而专业技能则是将全局观和系统思维有效落地、实施的基础,个人只有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才能有效应对不同的管理要求和出现的问题,将解决思路落实于具体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手段并推进实施。

总之,只有将数据中心的管理、持续改进和个人发展进行系统融合、全局考虑,才能使数据中心始终保持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就像古时航行于大海上的船舶,只有舵手、桨手始终理解船长的指令、与船长指引的方向保持一致,相互支持、全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每一桨的效果,产生1+1>2的结果,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行。

成功的质量管理等于专业知识加上系统思维,而精益六西格玛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系统思维。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4

一、演讲口才训练

谁都希望自己出口成章、妙语如珠;谁都希望自己在任何场合都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一个人的演讲口才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发现了自己在交际等方面的众多不足之处,我深刻地到自己是那么的不懂“规矩”。如果确切的说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什么?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勇敢,主动,渴望,态度。

有人说:如果你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我想未必吧,如果你没有一刻勇敢的心去展现自己,让别人发现自己,即使你是金子也会被蒙上那薄薄的灰尘,通过朗诵、演讲、辩论赛,让我可以勇敢的展现自己,在他人面前勇敢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跨越,最起码是开启了与别人沟通的大门。只有敢做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才能指引一大批人吃西红柿。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领会到许多我之前都不曾知道的交流技巧。比如,与人交流时一定要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上台前紧张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心理暗示等等之类的。通过演讲,体会到演讲的魅力:建立信心;激发潜能;拓展人脉;领袖风采。演讲的三大目的是:告知;娱乐与说服。还有演讲的标准格式:祝愿,内容,谢谢。这些知识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打开心扉,用心沟通,积极思考,善于总结”这是我上这门课最大的收获。

二、卓越领导力

非常有幸参加了此次卓越领导力工作坊的培训,它使我个人在此期间有了新的改变,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外在和内涵,都有了全新的改观。它将是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颗启明星,更加明确的指引了我快速地迈向成功的道路,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在培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操场上和同学愉快欢乐的玩耍着,本来大家都是彼此不熟悉的同学,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都开始彼此熟悉、认识。学习中我首先学到了沟通,拉近彼此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沟通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对方听进去多少,所以沟通一定要是直接的,专注的,看着对方的眼睛真诚的和他沟通,沟通时一定要平等,不要给对方距离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微笑,学会说是的,当你的朋友穿了件漂亮的裙子,你要告诉他“哦!天哪,你今天真漂亮”但这一定时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当别人否定你时,要学会说是的,当有人说你笨,你可以说“是的,你希望我更聪明,对吗?”还要学会用积极正面的词语,比如“我比你高一点”而不是“你比我低一点”,这样可以营造很好的气氛,形成积极正面的心态。在培训的最后我们玩了跳绳,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这需要每个人的配合,在整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需要每个人都有超强的团队荣誉感,能真的为团队付出,真正的做到“团队是我,我是团队”在游戏的我体验到了什么叫“标准决定水准”真的,你的标准定的多高,那么水准就会有多高。通过这次培训,感触真的很多,在这里,真心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三、人际关系与沟通

通过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课堂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性。所谓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其实学会与人沟通最简单不过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对方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要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同样的关心你这就是人类最原始淳朴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在交往中一定做到想别人所想用自己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切莫去计较过多的小事,哪怕自己会吃一点小亏。正所谓吃亏是福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你就会对眼前的一些不快之事自会一笑了。在长期的交往中别人自会看到你过人的优点也会愿意和你交往这样你便会朋友遍天下了。

通过这学期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我的不足,和许多以前我没有在意的问题,学习到了许多沟通的技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把这些不足改正,并将学到的技巧用到实践中,那将会对我今后的社会交际,同学交往以及毕业后的求职带来不小的帮助。

四、求职面试

虽然如今我们才大二,但是时间是不会等人的,或许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毕业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求职。所以,这节求职面试课对我格外的重要。

课堂中老师教我们,摆正就业心态,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心存胆怯。我们是不能回避就业压力的一代人,正因为有压力,在求职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落差感,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面对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待遇好、压力少、空余时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很少有那样的机会,因此在步入社会前夕的就业问题上,我们会有些落差感,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这山望着那山高嘛,因此,我们往往要“退而求其次”,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先就业再择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自己也适合的企业,从简历到签约——校招求职全攻略求职准备简历网申笔试面试 2 这个企业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可以提供很多发展和成材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得到锻炼和提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5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综合报告择要

徐 铭,柏 林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受择业观念、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以及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06)03-0005-04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尽管从统计数据看,就业率似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且不说前一时期媒体对该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争论,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固然有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基数增加、造成“洪峰”的因素,也有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区域性差异和岗位不足的影响;但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择业观念错位等等因素,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就能力提升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一)毕业生择业观念新情况的影响。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观念较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犹豫不决型。主要表现为患得患失、把握不定,既想自己掌握择业决定权,想“自主”地干自己想干的事;同时又太理想化,择业时犹豫不决,高不成低不就,导致良机错失。二是盲目高攀型。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以“天之骄子”自居,挑剔用人单位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将“工作稳定”、“坐科室”作为择业的首选因素;有的因为不愿到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去,甚至“有业不就”。三是仓促上阵型。表现为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对行业知识、企业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心中一片茫然,遇到挫折则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四是消极等待型。随着现代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在继续深造(理想)和寻找工作(现实)之间,来回摆动的生活状态,做起了“袋鼠族”。这些现象的存在,成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缺陷的影响。据调查发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就好。其成功的“法宝”,不外乎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而有些学校,由于没有解决好高职的定位问题,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论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其学生就业就往往不够理想。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

真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规范,哪些岗位应该由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去干?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并不很清楚,自然就会形成供需不适、来去不畅,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比较差,实验实训条件严重缺失,再加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这样的毕业生要想高质量就业,确实不易。

(三)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不到位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弱化,往往与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根本谈不上专业化。在许多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等兼职,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全靠临阵磨枪、现买现卖。二是课程建设不到位,课时严重不足。就业指导课没有教学大纲,未能形成规范与体系。不少学校仅在毕业班开设少量讲座,讲一些大概要求和常规工作程序,很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三是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由于教师、课时的紧缺,在就业指导上往往偏重于突击性、强化性指导,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毕业生初涉求职市场,就带着择业经验不足,择业目的不明,择业方向不稳定等一系列毛病,加上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就业能力不高也就不奇怪了。

(四)社会客观需要与用人单位观念差异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有的企业用人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有的企业一味追求毕业生的以往工作经历,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心存顾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有了经验就跳槽,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冲突,这样既加大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也由于人员的高流动率打乱了企业的人事计划,致使企业无法原谅,为此有的企业招聘便刻意回避或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使得毕业生由于能力失当而更难就业。据调查,大学生初次就业跳槽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而其中专科类毕业生相对更甚。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关键是看他的综合素质高不高。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来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名牌效应等等,当然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也不能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比学历、学位,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无论是面宽还是纵深也都无法相比。那么高职高专学生究竟能比什么?我们觉得可以比敬业精神、比工作态度、比吃苦精神、比动手能力,这是高职高专的优势。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特殊的竞争能力。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找不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自己的特色,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必须把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放在第一位,要着眼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注重特色立校、特色育才。一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四是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一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指导方式,积极建立融“早”(时间)、“实”(内容)、“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二是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

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三是引导学生勇于竞争,自主择业。要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四是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当前,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使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建设,以有序、高效为目标,构建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措施。为此,要健全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是加强就业工作的关键。要保证机构到位,建立健全校、系两级工作就业工作班子,加大管理和指挥力度,提升就业工作的协调能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要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二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求,实行全程性指导。同时要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明确就业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加强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认真编制适合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实际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和就业指导教材。三是建立多维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机制。学校要与生源地人才市场、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信息联系渠道;及时双向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的对接。四是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津贴发放、工作评优、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三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

[1]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2]戴光辉.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 [J].镇江高专学报,2005,(3):

[3]蓝艳..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

[4]吴建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项目批准号: 03SJD840002)作者简介:徐铭(1959-),男,江苏江阴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柏林(1968-),男,江苏盱眙人,讲师)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6

3.1 提高专业认同感

通过专业性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专业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和前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专业知识,特别是一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参加专业性学生活动的过程,重新认识专业,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就业提供保障.

3.2 提升就业能力

社会对高职毕业学生的要求是到企业经过简短的培训就可以独立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参加专业性学生活动中,来锻炼专业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生在参加专业性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等,可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

3.3 提升职业素质来提高就业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篇7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现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并强调就业能力源于大学生自身,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从而获得就业能力,实现职业选择和就业目标。然而,学生个体因素只是就业能力考虑的一个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应考虑家庭、高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学生个体共同承担的责任。

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带来的就业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有专家指出,是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鸿沟造成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归结其主要原因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1. 就业期望值高

部分毕业生总是着眼于理想而忽略现实,期望自己找到舒适的工作,高回报,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等,不愿意参加国家基层项目等政策性就业措施。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依然看中“铁饭碗”工作,这些观念和期望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并且与现实中的大众化就业需求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就业难。

2. 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由于高校缺乏市场导向理念,高校为追求扩招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使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基础不扎实等现象频频出现,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

3. 实践能力弱

尤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在招聘时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教育而不太重视实践,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出现了一大批眼高手低的毕业生,企业并不愿意花高代价培养他们。

4. 职业适应力差

职业适应力决定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对职业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就业指导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毕业生择业意识不完备,挫折承受能力差,常会出现焦虑、浮躁等心理,在没有走入社会即产生了畏惧和退缩的现象。

5. 求职应聘能力低

求职应聘是一个就业过程,它包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求职准备,应聘,笔试或面试等一系列步骤。而部分学生欠缺或不能很好掌握过程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懒惰等等,导致求职失败。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很多,政府、高校和社会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全面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 政府参与,加强宏观指导

政府应发挥职能,干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加强在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的调整和预测,充分调控高校人才培养规模,指导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政府同时还应不断出台相应的惠生政策,促进和扶持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此外还应努力抓好地方就业环境和经济,以促进和提供良好的就业氛围。

2. 高校为主,加强就业引导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神圣殿堂,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要以高校为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与政策宣传。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让大学生清楚认识自我,知道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会做什么,也能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并能提早为就业做好准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参加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国家设置就业政策,扩大就业途径宣传。其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面对当下宏观的经济和科技进步,以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主流科技的发展,当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新型产业或机器的时候,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几年前或十几年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应对工作岗位的能力。再次,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联系企业,不断开拓新就业基地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企业为辅,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社会企业单位来说,应该加强同高校的合作,共同提升和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开设订单班,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在合作培养中,企业亦可渗透企业文化、岗前培训等课程,提前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这既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熟悉工作岗位,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节省了招聘成本的同时扩大企业影响力。

4. 学生主动,加强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对大学毕业生的新要求。其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充分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目标,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再次,多实践,培养创业意识。在校期间,尽量多的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实践和实习,着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能力,主动了解创业政策。

结束语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8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就业心态不端正、专业技能不扎实、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综合素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政府要增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客观对待广泛的求职群体,着力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开发,避免就业歧视外,高等院校也应着力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作用。

1 核心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力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经济学专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场人士如何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令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都让就业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学者郑晓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2 核心就业能力的结构及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权威的理论研究。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笔者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诚信等。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专业技能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据资料统计分析,当前只有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2.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书写简历、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降低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一对矛盾,并且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否进入用人单位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

2.3 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和平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热情,开放,崇尚个性,自由,又由于社会、传媒、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责任心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呈现出复杂性、多重性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感觉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以至于出现“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2.4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完整的解释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系,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关心的不是你目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学会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它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提升

(1)夯实专业知识理论根基。①厚基础。首先要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根基夯实,为后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②宽口径。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就业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大学生必须在将专业知识打牢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①发挥学校主导功能。一是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是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共享。三是加大专业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对学生广泛宣传职业资格证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各种措施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去实现。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③教学应尽量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时常更新知识结构体系,防止教学与实际相分离,防止教材、教师思想落后于现实需要。

3.2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大力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贯的纯讲授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小辩论、演讲等团队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阎立钦在《语言教育引论》中就高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提出了三大教学课程体系:基础语言类、语言艺术类、实用口语类。通过语言表达基础训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和职场语言应对训练,由外在到内在、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学习和实践。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加强自我培养和训练。当代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一要多听,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听别人的说话方式,从中学习其好的说话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多说做准备。二要多读,是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多读也是为多写做准备。三要多说,并不是逮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四要多写,平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把日常的观察、心得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思维加工和整理,日积月累提高写作技巧,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写求职简历中不会因格式、错字、标点等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3.3 责任心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高知人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因此,其责任心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心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心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面对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缺失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教育者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仿的平台,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3)注重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心的加强。对于大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有关的行为加以引导教育,使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良好的行为给以鼓励、表扬。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等传媒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意识。

3.4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旨在教和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1)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和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主动独立思考,或以团队为组织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一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解决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在学习中学生最后没有成功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的独立思考训练,对大学生来说其意义就更有价值。

(2)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基础,要做好基础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3)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在日常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积累学习经验。

就业能力提升计划 篇9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一,要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成熟度。应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鼓励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二,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五,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作为个人而言,我也为我今后做了一个职业生涯的计划表,具体如下;

1.

2.

3.

4.

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10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目标,以“便捷高效、真情服务”为目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机制,通过采取“政策推动、经济拉动、培训助动、市场促动”等有效措施,着力建立适合高新区实际情况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机制,多管齐下,狠抓实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创新工作思路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效

围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高新这一主题,高新区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一是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力促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载体,通过抓就业援助服务,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想方设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服务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及市、区组织的各类招聘会等活动,及时为农民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做好辖区内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的信息互动机制,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对接,同时,把企业用工岗前培训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推动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整体发展。二是狠抓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区内实际,针对区内被征地农民与日俱增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区管委会适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成立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将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分解到区内各相关部门,同时还将此项工作纳入季度绩效考核及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与各部门其他工作一并考核,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和作用,确保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区内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明显提高,受到被征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仅2011年上半年,全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300余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10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1200人的91.7%;农村劳动力转移4200余人,完成目标任务4000人的105%)。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940余人,完成全年区目标任务1000人的94%。几年来,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00九被市劳务局评为全市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二0一0被渭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殊荣。

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就业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稳定,有效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努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做法,积极整合区内培训资源,形成了以区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为基础,各民办职校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通过加强对所有民办教育机构的资质审批、年检及日常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了培训工作各项制度,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培训工作的规范运转,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还把就业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就业安置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向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式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了课程设置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学制长短结合、就业安置便捷的工作格局。使他们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确保其转得出、稳得住、有钱赚。在全区建成了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已对1510余名(其中持培训券210人)农村劳动力实施了免费技能培训,完成目标任务1000人的151%,培训后实现就业1360余人,转移就业率为90%。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渭南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评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先进单位;2009年被渭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殊荣。

搭建就业平台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近年来,高新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创新服务载体,把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为帮扶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将就业服务工作向社区、村组延伸,加快了劳动保障社会化服务进程。全区仅有的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组建了劳动保障事务所,5个社区也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各村也同时配备了劳动就业信息员,在区内基本形成了区、街道办、社区(村级)三级服务网络。对缓解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局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直以来,我们把“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被征地无业农民、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对象作为就业援助重点,从解决就业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岗位援助、免费培训、落实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4050”人员社保补贴)和认真兑现各项创业援助政策等措施,使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今年截至8月底,全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余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00人的80%;帮扶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0人的1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9%。目前,全区已有3个社区通过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考核,1个社区通过了市级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充分就业社区已基本覆盖全区,区劳务局也被评为2010陕西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

服务全民创业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为载体,高度重视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结合征地拆迁的实际情况,努力营造“政府创新主导、部门联动帮扶、百姓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农村中积极实施“转移创业工程”,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成为创业者。在具体措施上,除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造更宽松的创业环境外,还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积极将SYB创业培训延伸至区内各类人群,通过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全民创业能力,使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成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同时,积极发挥“五个一” 的服务功能,即一个创业实训基地、一个创业孵化基地、一个创业项目库、一支创业专家指导团、一批创业典型(1

上一篇:初中班级文化标语下一篇: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