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读书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干部要读书(推荐11篇)

领导干部要读书 篇1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宰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劝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实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汕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达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点濡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述劳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实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芯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帣书行万里路。

一、读书好(为什么要读书)

首先要说说读书的好处。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也曾告诉我 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把书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他说:“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的确如此,生活中不能没有书,生活中不能不读书。可见读书是件好事。

“读书好”,好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丰富、规范语言,在博览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第二,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三,有利于审美情趣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科学观、生命观的形成。

读书是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尼采说过:“读书就是在别人的知识和心灵中散步。”真正的阅读需要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感受一定是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实在太可怜了。我想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再去读,一定会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就是安徒生苦难童年的缩影,这个故事传达了安徒生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从而体会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安徒生童话永恒的主题。”只有用心,你才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却能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和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一起去《望庐山瀑布》,也可以和现在的微软总裁彼尔.盖茨聊聊《成长的故事》,还可以和《哈利波特》一起梦想……在书的世界里,我们会感悟到安徒生的至理名言“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会聆听到25岁就开始耳聋的音乐家贝多芬仍然坚持在悲苦的深渊里“讴歌欢乐”,奏响《月光曲》;我们会见证双目失明的保尔〃柯察金书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不仅能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更能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正如高尔基说过的那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二、好读书(怎么读书)

“好读书”顾名思义,即要喜欢读书。读书是一种乐趣,我们必须要培养“好读书”这一好习惯。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有些同事可能会买来一大堆图书,真正能够坚持读完的又有几个呢?致使这些图书长期冬眠成为废纸一堆,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有的人抓不住书的重点,不会从书中攫取营养,有时眉毛胡子一起抓,或者囫囵吞枣般一掠而过,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

所以说,读书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

第一,读书要学会选择。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第二,读书要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我们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特别关注楚王以“狗洞”、“齐国无人”、“齐国人都爱偷盗”来侮辱晏子,晏子以“狗国”、“下等国家”、“水土不服”来驳斥楚王。我们可能会由衷的佩服晏子的聪明才智,但是你注意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了吗?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这句话不正表现了楚王的“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吗!这种品质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吗?不去思考,楚王的好品质不就被我们忽略了吗。

第三,读书要学会安排时间。我们的工作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写下 煌煌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另外,寒暑假、节假日对于爱读书的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同学们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

第四,读书要学会活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对于书籍有一条方针: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我们反对为读书而读书。”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他在学校的大礼堂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豖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还把学校的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以此来劝告那些只知读书而不会做事的人。这正体现了他“用活书”的思想。总之,只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同学们便会在无意中积累和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古往今来许多中外名人都热爱读书,下面就给同学们介绍几位名人的读书方法:

(一)是专精。

(二)是活读。

(三)是设问。

(四)是跳读。

(五)是背书。

(六)是剪报。

三、读好书(读什么)

“读好书”,当然是指读一本有益的书。现代诗人臧克家指出:“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一本有 益的书,如良师益友,无时无刻不在教你人生的哲理,选择一本好书是很重要的。同学们正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选择读物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水平等因素。一要广泛,有利于积累知识;二要健康,有利于身心发展;三要规范,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愿书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陪伴我们走向更精彩的未来!最后,我以慕尼黑青少年图书馆创办人莱普曼夫人的两句话作为本次读书探讨的结束语:

给我们书!给我们翅膀!

阅读,加上思考,何处不可自由翱翔!

一、领导干部要好读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答曰:其惟书也。纵观人类历史,所有成就大事业者,莫不是爱书如命之人。翻开我们党的历史,领袖人物哪一个不爱好读书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总书记、李瑞环、胡锦涛等都非常热爱读书学习,可以说,我们党就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然而现在不少干部认为:自己是正规大学或是名牌大学毕业,知识够用,在市县乡镇工作,是大材小用,知识一辈 子都用不完,还要读什么书,学什么习。这种观点没有道理,而且大错特错!人才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蓄电池理论”,按这种理论解释,当今世界充一次电就可以终生使用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非常之快,领导干部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

邓小平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强调工作忙不过来,无暇读书学习的现象说过:“不注重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不爱读书的四种现象:“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

一、学用脱节”。应该承认,上述情况在我们河源的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这种陋习,积极倡导读书学习之风,树立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二、领导干部要善读书

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明朝大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要善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时不思考不行,不思之学,学到的是个别词句;不读书,冥思苦想更不行,没有直接和间接的经验知识,思想就没有源泉。朱熹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读书和运用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决不是决然断开互不相关的两个事物。陆游诗言:“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他老人家曾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故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强调爱读书善读书,不是搞形式主义,把读书当作一种门面来装点自己,当“书篓子”,而是要扎扎实实学到真本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领导干部要读好书

古人曰:“书犹药也”。书籍自产生以来就有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人又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好书可以立德、修身、养性、改过。读好书就如与仁人志士交谈,可以纯洁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知识、增强人的才干。所有好书,不仅包涵着作者的伟大思想,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蕴含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有一些好书可能不怎么好读,没有一些“畅销书”那么引人入胜,甚至还会让人感到深奥难解,但如果 我们钻研下去,认真体会其中的意思,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就肯定能够理解作者闪光的思想,吸取好书中的营养,使自己的道德精神得到升华,思想情操得到进步,能力才干得到不断的增强。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里,能力比知识重要。但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不用读书学习,相反,要比传统社会更加重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读书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更加迅速。我们在现实中判断一个领导干部党性和能力强不强,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能否廉洁公正,勤政为民;看他能否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推进一个地方或部门科学发展,作出优异的工作成绩。总之,我们河源山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养成天天读书终生读书的习惯

领导干部因其所处位臵的特殊性,不仅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在读书方面的带头作用也十分明显。因此,领导干部在读书方面也要起带头作用,要做读书的模范。

领导干部要做多读书的模范。“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人类求知的方式无外乎三种:一是在实践中学习,二是向前人学习,三是从书本上学习。在这三种方式 中,读书学习是基本也是最佳的方式。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时代,只有不断的从书本中获得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古人尚知: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何况今天的领导干部。当今领导干部,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责任,肩负着率领中华民族进行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他们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组织者、决策者。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比过去更复杂,更深刻。因此,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发展。如果领导干部整天忙于应酬,今天赶酒场,明天洗桑拿,后天搓麻将,就是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只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再者而言,说群众读不读书还只是一个爱好问题、兴趣问题,领导干部读不读书就是一个品质问题、素质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了,因为群众不读书耽误不了自己,领导干部不读书贻误的却是党的事业。

不仅如此,领导干部读的书,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或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古典诗词名句张口吟来,恰到好处,成为众多媒体和国人关注的热点和亮点。媒体曾报道温总理的床头有一 部《沉思录》,这本书马上在全国畅销;陈建国书记去年向全区干部推荐《国家与部长》一书后,立即在我区掀起了学习“大庆精神”,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征服的大无畏精神和在艰苦贫困的地区创业干事业的氛围。

领导干部要做读好书的模范。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领导干部读书的涉猎面应广泛,最好是马列经典、文史哲理、经济管理、国学诗词等都有所涉及,因为当今领导工作,涉及各方各面,只有涉猎的知识宽泛,读的书多了,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面对复杂问题和局面才能判断正确,决策科学。

读好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是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既让我们益智增见,开阔眼界,又培养情趣、改变气质,修身养性、平衡心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读好书还可以形成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能让领导干部以独特的魅力,高雅的气质提升自身的“软权力”,进而把它转化为强大的号召能力,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相反,长时间不读书不学习,或者看些麻痹灵魂、消磨意志的书,最终害的只能是自己。看看那些贪 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放松了学习。

领导干部要做善读书的模范。书籍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怎样让死书为活人服务,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还要善于读书。其实,读书就是将古今中外伟人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读书需要想象力,需要慢慢读,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消化吸收,才能举一反三,为我所用。当然,善读书还少不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少不了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并用它来指导工作和实践。

领导干部要读书 篇2

一是“脑子不锈”:就是思想不要生锈。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与地方党委同心同德。当前发展任务繁重, 只有同心同德、工作才能搞好, 人民才有盼头。

二是“眼睛不红”:就是不患“红眼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想着中国梦, 不做发财梦。不能有“我签了字、盖了章、帮了忙, 你发了财, 理当孝敬我”的念想, 否则就会走上权钱交易这条邪路。心态要平, 知足常乐, 眼光放远, 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断送一生幸福。

三是“嘴巴不馋”:凡遇到有请托事项的请吃, 要婉言谢绝。吃了人家的嘴软, 人家托你办事, 你讲话就没底气了。山珍海味再好, 也不过是舌尖上的一时舒服。当然, 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正当的聚会宴请也可适当参加, 但要能分辨“浊”与“清”、“是”与“非”。

四是“肩膀不软”:干工作要勇于担当、敢于承责。不要缩头缩脑, 肩膀要硬朗。按照狠抓机遇、敢闯敢试敢担当的要求努力工作, 不要因为不以GDP论英雄了, 认真劲头就放松了。

五是“两手不伸”:凡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的东西要坚决拒绝。即便是兜圈子送的、统弯子给的、事成之后补的, 一律退还。拿了“黄鼠狼给鸡拜年”的东西, 睡觉也不安稳、有朝一日东窗事发, 前途也丢了。因此, 还是两袖清风好。

六是“腰背不躬”: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 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不奉承拍马、躬腰献媚、投机钻营, 更不能买官卖官, 走歪门邪道。想升官并不是坏事, 说明有上进心, 想在更高层次施展才华, 但要靠真水平、真能力、真本事。升官与否, 顺其自然。

领导干部要读书 篇3

作家叶永烈的儿子在美国毕业后寻找工作,多次无果,后来终于获得一次美国通用公司的面试机会。美国考官看着这位来自中国的黄皮肤面试者,竟问了一个和公司业务毫不沾边的问题:你知道巴顿吗?

这位考宫的本意是,你一个东方人,对美国的了解恐怕不会太多,出一个难题把你打发了完事。本来很紧張的叶公子,一听这个问题就乐了,他开始侃侃而谈,从巴顿的出生到巴顿的爱好,从巴顿在欧洲战场的战绩到他最后死于车祸。美国考宫听后大吃一惊,他无法想象: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竟然把白人将军巴顿了解得这么透彻。殊不知,眼前这位貌似普通的中国年轻人,从小就喜欢“泡”在爸爸巨大的书房里,读书多而且杂,没想到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助他一举拿下美国通用公司的进门证。

无独有偶,朋友的女儿不久前在接受一所英国大学的面试时,也因读书的问题而让英国考官惊诧了一番。英国考官在问了一些“必考”问题后,突然提出让女孩谈谈莎士比亚。也许英国考官知道,中国的“90后”们是一群琼瑶、三毛、金庸的拥趸,莎士比亚在他们中不会太吃香。谁知这个中国高三女生对莎翁还真是很有研究,她从莎士比亚优美的戏剧语言,谈到莎士比亚时代英语方言的分类,再谈到几种莎士比亚著作译本中自己最偏爱朱生豪先生的译文。这一番对话让英国考官青眼相待,如果不是面试纪律限制,考官恨不得当面就发给她入学通知书了。

有人说,做学问要专,读书要杂。确实,人的能力组成是多种的,人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多元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有确证,凡有成就者大多数读书是杂家。司马迁写史学百科《史记》,李时珍撰药学大全《本草纲目》,宋应星著有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之称的《天工开物》,曹雪芹创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人涉猎了多少种著作,阅读了多少类图书,没有谁能够统计清楚,如此才有大家和巨著的问世。

读书要讲究活读书 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记载着前人从事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践的成功和经验、失败和教训,记载着他们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成长……有了它,后人就免得一切从“零”开始。牛顿说他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仅仅是由于他站在前人的肩上的缘故。

因此,书不可不读,但要读得活。所谓“活”,就是在深广理解的基础上检验真伪,鉴别是非,不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而且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拜倒在前人的脚下,盲从书上的结论,就是所谓“死读书”。死读书,势必沦为书的奴隶。活读书,就是要做书的主人。

只有活读书,才能出新意,“新”从“活”来。

读书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我们熟悉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是初唐时期一位有创新精神的诗人。为官期间,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后被人陷害入狱,最后冤死狱中。这首诗是他随军出征,登上幽州台时所作。作者体弱多病,但想奋身报国,不料却遭到降职处分。他俯仰天地,感慨古今,深感仁人志士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和悲哀,挥笔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得到当时及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

一般说来,对于这首诗歌,鉴赏到这个地步也就差不多了,再完整一点,可以从诗篇的创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继续加以剖析。然而《唐诗心语》的作者却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另辟蹊径,从陈子昂当时的心境入手,从心境的心理学概念,心境变化的原因,层层说理,最后得出贴近当下时代性的结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从而产生不同的言行,出现不同的结局。以积极的心境去应对环境,是健康人生的标志,也是人生存发展的智慧。”这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名篇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饶有新意。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针对当时严峻的社会情状,作者明确揭示文章主旨说:“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这篇杂文是一篇名文,因为它写出了一个真理,而且写得非常雄辩,连它的论敌林语堂先生也因之服膺了鲁迅先生的观点。“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先生说得对不对?对!你读后信不信?信!于是“费厄泼赖”便被搁置一边,万一有人检出来,便会不假思索地说:“应该缓行!——难道你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吗?”数十年来,千千万万的读者中去思考“缓”到何时这一问题的恐怕不多,主张现在应当实行的恐怕更少。于是“应该缓行”似乎成了“永远不行”,似乎成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真理。

王蒙也是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读者,他真正读懂了,真正信服了,并且进而思考:“费厄泼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行呢?经过分析研究,他得出了新时期应该实行的结论,写出了《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缓行不是不行和现在已经具备了实行条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意‘费厄’”,在“学术问题上尤其需要‘费厄’”及在“‘费厄’问题上不能搞僵化和‘凡是’”等观点,新意叠出,发人深省。

“应该缓行”与“应该实行”,从表面上看是针锋相对的。实际上,“费厄泼赖”当然是要的,在这一根本点上两人的认识也无有不同。——王蒙的观点显然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王蒙并没有只是重复鲁迅先生的论断,而是有所发明,有所发展,解决了“缓到何时”这一鲁迅当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王蒙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不读鲁迅的那篇文章,王蒙当然写不出这篇文章。但是,如果读得不活,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问题,王蒙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创见。“新”从“活”来,王蒙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领导干部要遵守纪律 篇5

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就是要使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实现这一个高度,关键要做到理论上的“知”与实践中的“行”的高度统一,体现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纪律作风,近期总队支队组织开展了“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我认识到一名消防警官应努力提高廉洁自律能力,使大队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坚强集体,在学习活动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做一名廉洁自律优秀领导干部的信念。现将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自身和建设,做勤廉自律的表率。

作为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身形象和官兵中、在群众中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上级领导保持一致,严格执行上级领导的有关规定,确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同时,要有责任感、事业心,竭尽全力做好当前工作,坚持淡泊名利,坚持秉公用权,坚持求真务实,坚持健康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性觉悟和道德品质,时时刻刻做好表率,做一名群众信赖、支持、拥护的优秀领导干部。作为一名优秀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以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严格遵守上级领导关于

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公正、公平、合理,一心为公,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一切以发挥领导的整体效能作用为前提,凡事三思而后行,带头做出表率。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大局意识。

大队领导干部是大队整体工作的“龙头”,对大队干部的要求首先是讲政治、顾大局。讲政治、顾大局不仅仅等同于服从领导,不仅仅是讲原则、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反之,仅仅满足于讲原则、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也不一定能讲好政治、顾好大局。如何讲政治、顾大局?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清醒的基础”。要做到很好的讲政治、顾大局,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前提、为指导,不懂政治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不可能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工作中就会不辩方向,缺乏政治敏感性。当前胡总书记的“三句话”是指导我们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及今后,只有认真学好“三句话”精神,做到学深、学透,了解、弄懂“三句话”思想的精髓,真正明白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认清发展方向,把握发展趋势,工作才有预见性,也才能抓住重点和关键。同时在学习中,不能死搬硬套,教条理解,甚至断章取义。要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善于分析。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指导工作,才能做到既讲政治,又兼顾大局。

三、强化措施,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干部要常怀《五心》 篇6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领头雁”,要忠实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必须认清职责,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自我要求。具体讲,就是要常怀以下“五颗心”。

一、常怀“忧患”之心.常思为官之责

忧患之心是领导干部的为官境界、政治素养、工作姿态的一个综合反映。领导干部有了优患意识.才能保持一种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才能居安思危、常思已过.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相反.如果缺少忧患之心,就必然导致盲目乐观.思想麻痹,斗志消沉。常怀忧患之心.就是要强化敏锐的政治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落实意识和无私的奉献意识.始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始终服务于大局、服从于大局。当前就是要“忧”军事斗争准备这个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肩负的神圣使命一刻不能忘,当“和平官”的念头一刻不能有.指挥打仗的“弦”一刻不能松,做打得赢的工作一刻不能停.切实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只争朝夕的精抻,真正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到位。

二、常怀“恐慌”之心.常固立身之基

学海无涯.不学则罔;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随着社会不断创新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的急剧缩短.领导干部一定要

有种敢于正税自身差距的责任感,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紧迫感.一种迎头赶上的使命感.一种“学少一点不行”、“学晚一点不行”、“学浅一点不行”的恐慌感.始终确立“重新学习”、“超前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带头学习,带领部队学习,善于积累.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履行好新使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常怀“恐慌”之心,正是为了去除以后的“恐慌”之心。

三、常怀“优政”之心.常想为官之本

领导干部常怀“优政”之心,就是要防止满足现状、居功自傲之患。当前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胡主席“三个下工夫、一个落到实处”的要求.推进部队建设义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以业为本,胸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肯于钻研,乐于奉献,恪尽职守。要以创优为本,确立工作的高标准.既讲态度、方法、作风.更讲水平、质量、效率,不图形式.不图虚名,努力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创新为率.拿出创新的胆识.深入研究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在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科学创新等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解决部队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闻题.力求以最优的工作质量来实现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常怀“揪心”之心.常葆公仆之色

常怀“揪心”之心.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常想一想基层官兵的需求.时刻把官兵健康成长、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官兵常怀揪心之感.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欠或补偿.而是宗旨和党性要求使然.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把“揪心”之情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爱兵之举、为兵之行.这样才能把官兵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常怀“畏惧”之心.常律为官之纪

领导干部要有点“书卷气” 篇7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领导干部却缺失了“书卷气”。究其原因, 主要是心浮气躁, 坐不下来, 读不进去, “读书读皮、看报看题”, 敷衍应付。领导干部工作忙确实是实情, 但也不都是忙在工作上、忙在点子上, 有些人或者终日忙忙碌碌, 陷入事务主义;或者热衷于文山会海, 搞形式主义;或者沉迷于吃喝玩乐, 搞享乐主义。这种浮躁心理, 是读书学习的大敌, 也是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的大敌。“书卷气”从何而来?

一是书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 自然就少了市侩气, 多了书卷气;少了俗气, 多了清气;少了媚气, 多了骨气;少了霸气, 多了和气。如果把时间消磨在应酬中, 耗费在餐桌上, 虚度在闲聊里, 就不会有高尚品德和操守。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在学习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 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 思想境界就会提高, 生活情趣就会健康, 精神追求就会高尚。

二是思考。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个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 只有每事问。”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 在思考中创新, 是学习的真谛所在。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拿破伦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 一是剑, 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领导干部尤其要在深刻思考中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重点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及时发现问题, 果断解决问题;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既要深入调查, 又要潜心钻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三是实践。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密不可分。古人尚且强调既要读有字书, 也要读无字书, 我们更不能把读书学习当作读死书、死读书。要使读书学习收到应有的效果, 就必须克服浮躁心理, 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读书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 理论联系实际, 切忌脱离实际, 把书本知识当教条, 回避问题, 搞空对空。为实践而学, 结合实际而学, 才能学有所成。要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实际学习, 联系解放思想、破解工作和发展难题的实际需要学习, 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 学以致用, 用理论指导实践, 增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 篇8

首先,要科学认识国学的重大价值,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基本前提。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第四,就文明的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于世界新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逻辑依据。

国学是国魂之学。国学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清楚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国学能客观地描述中国思想、文明和精神的真实状况,说明影响和决定国人行为的内在体系,以及它如何有效支持国家“硬件”的运行。为什么目前社会上是“国学热”,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热”?这最好不过地说明,国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重振国学是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我们相信,随着国学研究和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国学,国学会更好地发挥塑造民族之“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其三,要正确树立笃实理性的优良学风,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最终能够真正学好国学的有力保证。

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因为她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自然,更不应不辨青红皂白地一味高唱赞歌,涂脂抹粉。这样对国学就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问题,从而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有自己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不可能也无必要什么都读,什么都懂;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进入国学的殿堂,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贯彻落实正确的学风。

领导干部要调查研究 篇9

领导干部要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指出,“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共产党员是不是以身作则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搞好工作,有所创新,必须不断地开展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才能统揽全局、驾驭局势;才能了解群众需要,掌握群众的愿望,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也是领导干部工作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把调查研究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既不把它看成可有可无,也不能把它当作额外负担,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调研认识,不断提高调研水平。一方面,调查要实。调查研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浮漂和应付,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些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调查,而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尤其是要善于听真话、讲实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对“喜”要总结经验,对“忧”要作出分析,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研究要深。要学会从大量的调查事实中作全面系统的分析,经过科学提炼、概括和总结,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我们不熟悉的问题,不要简单轻易地

下结论,要舍得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调查和精心分析,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和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领导干部要树立“四观”(模版) 篇10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它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其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发展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怎样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领导水平的一个严峻考验。当前,存在于某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速度是硬道理”;有的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GDp为中心;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还有的好大喜功,欺上瞒下,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决策还是工作部署都要着眼于是否利于提高质量效益;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否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既重经济指标,又重社会进步;既重物质成果,又重人的价值;既重眼前利益,又重长远福祉。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体现在每个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政绩现象,如有的领导干部屡屡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重复建设、银行坏帐、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领导不顾百姓死活,大搞各种贻害无穷的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过多,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同时并存等等,这些都是与正确的政绩观相悖的,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贺国强同志指出:所谓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贺国强同志关于政绩观的五条要求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五把尺子,说到底是要解决好以谁为本,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我们要经常量一量、看一看,我们思想和行动、决策和部署,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否是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力竭尽全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办好事;是否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地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首先要适时激励。领导者要有效运用激励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二,要用人不疑。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干部要想把下属培养成人才,必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信任犹如能量得到释放的催化剂,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让平凡的人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其三,要宽严适度。领导者要让人才更多更好地成长起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在工作上要多帮助、多指点,避免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学习上要多督促、多引导,促使他们锤炼内功,不断“充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驾驭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生活上多关心、多体谅,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思想上多提醒、多帮助,发现错误苗头要早打招呼,常敲警钟,帮助他们及时纠正、找准方向。其四,要艰苦锻炼。平静的湖里训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生活造就不出时代的英雄。领导者要善于把下属放在不同环境里,尤其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大的环境中,摔打磨炼,使其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相信人民、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石”和唯一宗旨,是党80多年奋斗基本经验的总结。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些都深刻地阐明了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也道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理。由此可见,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兴衰,也是检验我们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

领导干部要把群众观念落到实处,并作为改造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群众观。领导干部的情只能为民所系。“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是湖南省原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心里话,他也是这样做的,因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亲切地叫他“为民书记”。我们广大的领导干部要象郑培民一样,做“为民书记”,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榜样、楷模。要时刻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领导干部的利只能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领导干部的权只能为民所用。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要关心青年读书 篇11

不料前几天却碰到了一个意外的反映:一位待分配的上届毕业生,和几个病退返城尚待就业的知青,见了画,竟一起长叹起来,而且还对我发了一通“牢骚”:

“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并不是不想学习。特别在现在待分配时,有的是空闲。我们也多么想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为以后工作打点基础,免得将来工作以后只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去补课。在农村时,条件差,农村没图书馆,所读极少。回到城市以后,可没想到图书馆的大门对我们不是开着而是关着……”

“怎么是关着呢?”我打断他们,不觉非常惊奇。

“怎么不是关着呢!因为书少人多,只能实行借书凭工作证的办法,我们哪来工作证啊?市图书馆如此,区图书馆也如此,连新华书店设立的服务部也是如此!里弄街道的图书馆更‘妙’,且不说没有几本藏书,就是那几本不多的书,也得要押金,要租费,一天一分钱。你想,我们又没有收入,如果有钱,早就可以自己买来读了!但又苦于没有钱……”

这使我猛然想起了有个叫曹南薇的青年被逐于图书馆的事来。

曹南薇攻研高能物理,因成绩卓著而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的报导,是在一九七九年见之于报端的。记得这位刻苦自学的女青年就曾经因为借了别人的工作证,被图书馆工作人员认出来而不让进馆;以后,在她转到别的图书馆去读书时,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再被认出来……

青年的读书情况,和关于曹南薇的回忆,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我们的图书馆在全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还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如与国外比较,差距更大。有些国家现已达到在城市二万人口或二公里范围内就设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我国目前二千多个县,设立了图书馆的只有九百多个,而且不少图书馆藏书很少,破烂不堪。省级图书馆在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中,至今还有两个没有建立起来。许多待业青年、退休人员、家庭妇女、在学学生、农村社员等等往往被拒之于门外,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对于青年来说,图书是培养他们道德,给予他们知识,提高他们思想文化修养的重要泉源之一。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曹南薇不“违章”挤进图书馆去,她的研究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当然,在这里,我并不赞同“违章”,也无鼓动青年去违章读书之意。但是如何帮助青年读书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列宁说过:“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有多少十六世纪的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列宁全集》第十九卷第271页)

上一篇:企业形象策划合同下一篇:故乡的柿子树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