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一、健康心态的意义及内涵
沙漠里只有半瓶水,有人见了高兴地说:哇!还有半瓶水;有人却说:唉!怎么只有半瓶水?老师们工作了一天,有的说:今天我累坏了;有的却说:忙了一天,真有收获!这便是两种不同心态的表白。
健康心态(.阳光心态)的主要内涵:你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你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你左右不了天气,就改变心情;你选择不了容貌,那就展现笑容吧!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1.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高这份检测报告显示,中教师;城市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乡村教师;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2.2003年教师节前夕,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该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表明,有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睡眠障碍的5.39%。
以上这组数据说明,教师这一行业已越来越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教师的强迫性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是高出正常人群30个百分点。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农夫赶驴,行至某中学校门前,任主人怎么鞭打,驴死活不走了,驴说:我累了,不想干了。农夫束手无策。这时,从学校里出来一位老师,看到这番情形,在驴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驴便大叫一声,老老实实赶路去了。农夫不解,问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我在驴的耳边说:‘驴呀,你再不起来赶路的话,我就把你拽进学校当老师去!” 听了这则笑话之后我们是笑了,心却是酸了。是啊,我们当老师的职业压力真是太大了。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3)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等。(5)过于理想化的职业定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6)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热爱生活、悦纳现实,善于交往、悦纳他人,自知自尊、悦纳自己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人为了生活而工作容易疲劳,人为了兴趣而工作容易快乐。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3)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四、教师自我心理保健和调适的方法
一是全社会要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尽力减轻教师的公众压力。二是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要作为教师的坚强后盾,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使广大教师充分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三是教师自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放、自我完善,及时调节不适心态,减轻身心压力,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出现问题要学会自我调适,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保健的四大基本要素:宽容、善良、乐观、淡泊。
宽容是教师保健的维生素
宽容就是别人给我们沙子,我们能把它变成珍珠,要向蚌学习。一粒大沙子进入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不能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用它一部分精力与营养成分去把沙子包起来。这样,蚌就感觉沙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了,最后,变成了珍珠,这就是蚌的宽容的结果。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里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给心理健康提供了维生素。
善良是教师保健的基本营养素
善良是教师人生中永恒的宴席,是教师心理保健不可缺少的基本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常有愉悦之感;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常有轻松之感,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乐观是教师保健的不老丹
它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潜能,有利于解决矛盾和困难。胡适先生曾经提供三个妙方:“总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淡泊是心理保健的免役剂
古代有一心理保健的名句:“无求便是安心法。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
(二)教师出现问题要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减轻压力,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1.积极的自我意象: 作为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有这样一个观点:“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案例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大鱼与小鱼之间用玻璃板阻隔,大鱼每次想吃小鱼的时候都要被玻璃板撞一下,撞到20到30下的时候大鱼不再企图吃小鱼了。后来把玻璃板取了,小鱼放到大鱼一起时,他也不吃了
案例二:跨栏定律:把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电击它,使之跳跃一个栏杆。然后把它放在另一个笼子里,把栏杆放高许多,再电击它,老鼠跳了几次,跳不过去,于是无论怎么击它,它也不跳了。然后再把它放在第三个笼子里,把栏杆放在比第一个笼子的栏杆还低的位置,再电击它,它也不跳了。2.增强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应该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但是,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心理学家班度拉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所以这些言论,都表明自信要有真才实学做基础。3.正面的自我暗示:
无条件地、非理性地接受外界或自己的语言或其它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观念、信念、情感和行动的现象叫暗示。自我暗示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
案例一:医生给一些高血压的病人每人发一粒非常漂亮的半黄半绿的胶囊,告诉他这是从美国进口的,效果非常好。你吃了一个星期后再来复查,血压一定能降下来。其实里面装的是淀粉。但下礼拜来复查时,很多患者的血压真的恢复正常了。(这是积极的暗示作用。)
案例二:国外还有人以就要执行死刑的罪犯作试验。告知在特殊的装置下给他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血的嘀哒声音。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的生命就终结了。其实这是虚拟的嘀哒声音,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这也是消极的暗示的作用。)
我们提倡积极的自我暗示。
4.合理比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人们更多的是比上不足。苦恼之源常来自于比较,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比较: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与下岗工人比。当学校发不出福利津贴时,与其他领不到工资的教师比。当别人职称聘上而自己屡战屡败时,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比。当别人无德无才却青云直上,你枉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拉磨时,与古今中外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比。而这一切都不如人家时,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他们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的家庭比他们的和睦„„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慢慢的你就会有自信,有了幸福感。5.恰当、合理地宣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最终甚至导致神经病。那么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宣泄法。
倾诉宣泄、哭泣宣泄法、书写宣泄法、呐喊宣泄法、阿Q精神胜利法、吃亏是福、人不蹄驴的理论、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6.避免期待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属于一种心理问题,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而表现出的消极心态。以至于终日烦躁不安而难以自拔,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卡耐基曾经说:“生活在现时中,生活在独立的今日。关闭过去,把已死的过去关闭掉,不要以悔恨去陪葬!把未来也象过去一样关闭起来,忧虑未来就是今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疲惫。我们要养成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之中的好习惯,把今天过好,只有今天是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一天!” 7.自言自语:
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身心健康。
8.适当的运动、娱乐和幽默:
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运动或娱乐活动减压,看小品、幽默故事、听音乐、唱歌等转移注意力都可以减轻压力。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9.采用分解法:
请你把生活中的压力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化整为零。
10.其它:
⑴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⑵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这就叫以恶制恶。当然也得因人而已,如果抗压能力太低的人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你精神的崩溃。⑶冥想法:运用语言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的绿茵草地上”、或者“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⑷一读解千愁。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豁达。
⑸嗅嗅香油。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特别是一些女孩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一、要拥有自信心
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有来自社会的, 如期望值过高, 工作强度过大, 经济地位过低。有来自学校的压力, 如升学、评职、评先受挫, 教育工作不顺利, 教学工作不胜任等。有来自学生的压力, 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评价等。这些已经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自信心的树立。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 具有独立的个体, 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有些忧患意识乃人之常情, 但千万别失去了自信心。因为以自我接纳为前提的自信心是支撑个体的重要精神支柱,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魅力, 将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也是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树立自尊, 增强自信。
二、要拥有宽容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胸怀就像包容百川的大海。对待学生要永远充满爱和宽容。“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独特性, 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以赏识的眼光去挖掘, 促进学生自我潜能的不断发展。同时, 教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不足。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犯错在所难免。此时, 教师若能充分地给予理解而不是求全责备。那么, 教师虚怀若谷的人格力量将感召学生学会谅解别人, 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 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必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要拥有平常心
教师也有人的喜怒哀乐, 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需求, 扮演着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多重角色。哪一样处理不好, 都会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此时, 更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才会在看似琐碎、平凡的事情中感受快乐、喜悦和幸福, 才会在竞争的环境中沉着自制、荣辱不惊。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 不苟求生活。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 带着愉悦的心情面对学生, 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教师能够持之有恒的做到这一点, 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要拥有同理心
教师要拥有一颗同情与理解的心, 能经常换个角度,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他们想一想, 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感学生之所感”。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每一种角色都有与该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这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定势。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进行角色换位思考, 以心换心。我们就不会在未充分了解别人之前就对其妄下结论,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阴影, 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形成。而是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 使学生在教师富有人情味的感召下, 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 唤起学习的热情, 重树自信的态度和决心。
五、要拥有恒心
作为教师, 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要想克服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就需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 即拥有一颗恒心。因为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缺乏意志力的人会一事无成, 而且会因经受不住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和失败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般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其坚强、勇敢的性格, 需要教师去陶冶培养。一个意志坚强的教师也会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也容易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心境,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作为一名优秀教师, 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教师怎样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
1、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作为教师, 遇到偶发事件, 要做到沉着冷静, 临阵不乱, 要软处理, 冷处理。要有教育机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要有耐挫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耐挫力。在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情况下, 能处变不惊。要把挫折变成自己成长的催化剂。
3、要有一颗爱心。
教育需要尊重, 尊重产生智慧。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尊重, 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个别差异和兴趣特长,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有不受重视之感。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学会赏识他们, 用放大镜去观照他们的优点, 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
4、要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 你对它哭, 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 它就对你笑。在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挫折产生焦虑时, 教师要能够运用各种理性的应付策略及心理防御机制加以调节, 及时转移, 摆脱不良情绪, 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六、结语
作为教师, 要学会调剂自己的生活, 丰富业余爱好, 改善不良心理因素, 笑对生活, 乐观向上, 与人为善, 开阔胸襟, 不计较个人得失, 懂得放弃。要有奉献精神, 像蜡烛, 在照亮自己的同时, 也给别人带来光明。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才会在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应对各种挑战, 才会摆脱世俗的干扰, 从内心去体验从事这种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愉悦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剖析, 充分说明培养教师优良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从教与学的角度, 阐述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大业的基本保证。
一、科学用脑
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大脑机能失调,就会对心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致无法保持心理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必须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用脑过度,不仅工作效率降低,还会损伤大脑细胞及其机能,导致头疼、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的出现。其次,用脑要合理,避免过分单调。单调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下降。如果人们注意转换学习或工作的内容,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人们要做到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大脑工作效率高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二、正确分析和对待“紧张”
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紧张”事件,往往产生焦虑感、损失感和不安全感,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笔者分析,从教师职业本身来考虑,教师所遇到的“紧张”事件,又与一般人遇到的有所不同。人们对教师的期望通常是“严格认真、恪尽职守、勤奋治学、刻苦耐劳、淡泊名利”。对每个学生要教育和培养到“至善”的境界、人人合格或尽可能成为优生,然而这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完全做到的。
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工作外,还要从事教育和科研等工作。关键是必须得出成绩,数据说话。教师教的学生的升学率、优生率、合格率——这三率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位教师身上,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评先、晋级、教师的名和利,不产生心理问题才怪。在各项活动中不能随随便便,必须随时检点自己,以免有失威信。而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在一个变化强烈的时期,他们的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发事件”。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的能力,莫让“紧张”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龙江颂》,里面有这么一句台词:“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作为教师,我们经常遇到学生不学或怎么教也教不会,少数的学生甚至不学。因为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几乎全是进城务工的子女,家庭教育差,子女多,顾不过来,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又低,几乎没有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机会能有多大?这种场面教师很容易冒火或生气,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我的理解是只要在不面对学生时就应与同事、家人做一些能让人快乐、高兴的事,调节放松,想办法,不放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三、乐群外向
教师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结构中的成员,乐群外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保持友好往来,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积极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也会高;反之,则易心情郁闷、性情孤僻。可见,教师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审时度势,随着处境的变迁,及时调整自己,保持心理的健康。学生知识参差不齐,首先,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以积极向上、宽容的心态去教育,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认为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让人成材,让木成林,让铁成钢,让泥成陶器”,这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分层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标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要有爱心,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要针对实际情况,改革教法,精心设计教案。要学会赏识、悦纳成绩滞后的学生,应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的氛围和环境。
四、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常常发现:来自身体的各种微弱的变异和不舒适,都易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虽然教师对于来自身体的疲劳和病痛具有较大的忍耐和抵抗能力(这是由于他们长期经受工作锻炼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结果),但是必须理智地认识到身体疲劳和病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注意保持身体健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而且还会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了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巫山县机关幼儿园袁华蓉邮编:404700
【摘要】以维护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为己任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胜
任这样的工作。为了保证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应当重视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
康,从根本上转变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帮助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心理健康
我是一名幼儿工作者,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对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理解,更看重对岗位
职责的理解。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众多的低龄儿童,其工作是十分感性的。而作为以维护
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为己任的幼儿教师来说,在接触儿童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随
时都会影响其工作的效果。所以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一
流的幼儿园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为了保证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增进和维护幼
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层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学术研究界提出了不少标准,不同的人曾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是,一般采纳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1946)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心理学家莫格西里(1959)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备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我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善于与人沟通,能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和谐地与
他人相处,这是良好情绪的重要保证。只有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才可能积极乐观地工作。同
时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可以促进其工作和学习
(二)积极的工作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减低对工作倦怠情绪的反应。可以保持全天在工作中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不因为对工作的倦怠而疏忽对幼儿的教养。
拥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人生目标,建立对工作的自信。
(三)良好的情绪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不
良情绪对幼儿的影响。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随情绪而处罚幼儿。
(四)完善健全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应当有正常的社会认知
即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周围的事件和教师自身的能力,较强的意志品质,有恒心毅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客观地对待自己并进行心理状况的自我调适。
二、三个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根据我对幼儿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不
容忽视的问题。
(一)岗位荣誉感不强。有的幼儿教师认为其工作缺乏激情和成就感,单调呆板,对自
身职业有倦怠情绪,工作中情绪低,对待幼儿的态度上容易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其主要原因,一是幼儿教师的工作必然整日面对低龄儿童。由于儿童的情感依赖,必然需要幼儿教师以良好的心理情绪去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这在精神上是一大压力。二是幼儿教师免不了要照顾幼儿的生活,除了教学工作外,零星琐事也是精力消耗非常大。三是由于幼儿的吵闹,哭叫使幼儿园的环境较为嘈杂,这种状况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隐患。
同时,幼儿教师工作社会地位低,幼儿园低水平的管理容易致使幼儿教师缺乏职业上的成就感,从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低,甚至幼儿教师被误认为“高级保姆”,国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日不解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是就是一大心理压力,会使幼儿教师丧失工作的热情,因为他们的工作不被承认。而幼儿园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人才资源的利用,员工工作的评定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容易挫伤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二)自我评价度不高。幼儿教师很大一部分人的人际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特别是一些朋友不多的幼儿教师,容易因为人际关系而影响工作。同时自控力较差,常常随情绪变化而流露出对幼儿缺乏耐心和工作的积极性:自己认为生活不充实,对目前的人才竞争忧虑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非常重视幼儿教师的质量,必然要求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工作的压力,如课程改革的冲突,社会人才的竞争,体制的转型给其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幼儿园内,晋升职称、家长的特殊要求无一不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
(三)学习原动力不足。由于目前幼儿教师大都是以前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相对于目前社会普遍高学历化,幼儿教师处于相对低学历,而岗位专业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因此,目前的一些幼儿老师,学历较低,专业基础薄弱,业余阅读量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慢,自我要求不高,部分幼儿老师表示面对激烈的课程改革有压力。幼儿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较低,这在我国目前是一种普遍的状况。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幼儿教师极少业余阅读科学书籍,而且往往在工作状态不积极的情况下并未积极地去改变自身的心理状况。
三、三个建议: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护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努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和综合素质要求。一是提高岗位责任意识。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幼儿老师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社会工作成员、一个教育工作者,因此,作为社会的一个工作成员、一名人民教师,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必须适应社会,扩大知识面,转变对工作和学习的观念,积极地充实自己,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断磨炼出一个幼儿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二是善于评价和肯定。老师也应当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肯定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地与人沟通,培养团队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单位要定期聘请具有人文素质、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员来单位讲学,或把老师送出去参加培训。三是提高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对于其专业水平要建立在一套完善的评定标准和体系,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创新幼儿园的管理。要改变目前的幼儿园低水平管理现状,要改革其管理理念和方式。引进专业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尝试外行管理内行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不随意互相干涉。这样带有可能科学的管理和评定幼儿园员工的工作。二是制定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合理的分成几个等级,根据考核成绩发放教师资格证。缺乏相关学前知识的人员,不得担任幼儿教师。制定整套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操作,避免不合要求的现象出现。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是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尽管社会目前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对学前教育的特征认识还不足,往往有家长特别要求对孩子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I think it is health.
You can take away our money, house, car, or even our clothes and we can survive. But if our health was taken away, we would surely die. That is why we always try to eat in a healthy way and exercise regularly.
In order to eat healthily, I usually avoid eating food high in fat, like French fries or cookies. I also eat little meat. I eat a lot of vegetables and fresh fruit which are full of vitamins.
Taking exercise every day helps us build a strong body. Regular exerc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eeping me healthy.
What's more, I think frien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s health. Many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ith a wide range of social contacts get sick less than those who don't. I always feel better when I am with friends than when I am alone. When I am with my friends, I always laugh. Laugh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lth. I like to laugh with my friends.
班级:建筑111班
姓名:王钰琛
学号:2011051138
【摘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整方法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三、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四、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灵,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当不良消极情绪滋生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方法避免过激行为:
1、注意转移,避免刺激。当自己苦恼、烦闷时可以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翻翻画册、读读小说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走出狭小的天地,这样可以逐步优化自己的性格,开阔自己的心胸。
2、理智控制,自我降温。理智控制就是用意志或素质来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自我降温是指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父母包容和宠爱,在学校里受不得半点委屈,把凡事不吃亏当做一种个性的表现,甚至上升到捍卫自己权利的高度,并因此而不理智地与他人争吵。人在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是钉子一样,会在对方的心里留下疤痕,不管你之后说多少次对不起,那道疤痕将永远存在。也许你赢得了争吵,却绝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只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罢了。因此,在发怒之前,我们可以在内心里问自己值不值得,深呼吸,数到十,给自己一个调整的机会,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遇事冷静并能适当克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古人把“克己严,待人宽”,“温、良、恭、检、让”视为人际交往的原则,对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3、适度宣泄,学会释放。性格内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时很少与人交际者,往往会把不良情绪憋在心里,这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诉,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自己一个人全力去承担。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表面上看上去可能很强大,但他的内心可能十分孤独。
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义不容辞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参考文献】
1、《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中国发展出版社.美.大卫布什/著
2、《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虹/著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压力,心理负担,心理需要
教师培养的是祖国的下一代, 也是人类的下一代,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 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和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老师的心理状态能够通过与学生的相处传递给学生, 所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的都接收了老师的心理状态影响。目前的老师面对的压力非常的大, 所以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为了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学校管理者所要重视的问题了。
1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教师的心理问题的研究, 需要我们从根源出发。教师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 教师即是社会的工作者, 又是人类心理的美容师, 还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员, 所要教师具有多面向, 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更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过去的那种教育模式和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巨大的变化, 在经济大潮中, 教师不再只是教书育人的圣人, 更多的是作为生存的工作, 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 在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上, 需要立足于社会经济这个基础上,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围绕其展开。下面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一些总结和分析。
1.1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 教师的工资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的收入都不算高, 而且工作特别的辛苦, 虽然有一部分名师可以在外面开课兼职赚钱, 但是大部分的教师还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机会的。现在的物价又比较高, 而且还在不断的上涨, 可是教师的收入却只有那么多, 许多教师的生活都属于比较困苦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下, 清贫的生活会让人的心情烦闷的, 而且会产生焦虑和失去希望等不良心理状态。学历与收入不成正比,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理想与现实不成正比, 这样多方面因素的诱导, 都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1.2 不健全的体制和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教师产生抑郁、敌意和破坏欲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会怎样?许多专家在解决教师心理问题时都提出当遇到忧愁、不平和烦恼事要调整心态、合理宣泄, 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 连生存都成问题了, 教师即使承受力再强, 恐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吧?还要他们如何调整心态, 向谁宣泄?当然, 这是个特例, 但在目前还不成功的教育改革中, 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和内部交易, 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 权利意志过强, 缺乏对人的信任、鼓励和尊重, 教师人心涣散、敷衍塞责、精神萎靡、效率低下, 眼中充满了职业倦怠、对于前途的迷茫和抑郁感。
1.3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 教师活动的空间, 人际交往, 生活圈子相对狭小
学校经费的限制和教师收入的不足, 都决定了教师没有什么机会出去游玩、学习、开拓眼界获得放松的机会。有些教师一辈子都没有出去旅游过, 社交范围非常的狭小, 这样重复、枯燥、呆板的生活状态, 会让教师心理产生变化, 看见别人生活条件好, 付出的还不一定有自己多, 这样的差距, 就会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
1.4 教师自己在社会、家庭等方面遇到亲人亡故、患病、失业等困难问题导致的不良情绪
一些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又无娱乐设施, 学校关注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 而不太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至于教师自己生活中的烦恼、不顺心, 很少有倾诉的地方。工作竞争的激烈, 生活质量的下降, 这些也会困扰教师的心理。
2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办法
2.1 树立新人才观, 维护教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理需要
对教师群体开展心理课教育和宣传, 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之间的不同发展。我们的未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 每个人都是构成社会的重要一份子, 无论是医生、律师、工人、科研人员都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创作者。让教师明白学生的发展不是只有一条路, 每条路都可以成为人才。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好学生的标准是错误的, 因教施材才是正途, 维护教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理需要。
2.2 加强教师的培训, 提高实践能力, 减轻教师“减负不减质”的心理压力
重质不重量,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还要注重质量, 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大压力。需要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有很深的了解, 还能在思想、道德和其他领域都有所涉猎, 这些要求都是过去不曾有的, 这是教师压力的一大来源。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对教师加大培训, 加强他们的教育科研和道德修养水平, 让教师能够补给课外知识, 以便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教师也应该以平常心去面对教学, 不要将“减负不减质”的思想包袱看的太重。
2.3 抓好优化组合, 减轻教师聘任制带来的心理负担
当前推行的教师聘任制给不少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因事设岗的优化组合 (不是优优组合) , 使学校现有师资力量达到最优设置, 使编制内绝大多数教师在“能级”聘任中不断提高, 在提高中被不断聘任, 形成“聘任-培训-再聘任”的良性循环, 既是受聘教师具备忧患意识, 又使落聘教师看到希望。缓减教师聘任中的思想压力。
聘任中坚持老、中、青搭配, 促进年级组教师的优化组合。青年教师具有思想观念新, 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 创新意识强, 富有活力等优点。同时又去少教学经验, 缺乏组织能力, 对教材和教材体系不熟, 对儿童心理特点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熟悉教材, 组织能力强, 并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但身体健康状况欠佳, 创新精神不强, 部分知识老化, 往往容易墨守陈规, 不能适应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搭配, 有利于“取彼之长, 补己之短”, 老带新, 新促老, 共同进步。在新老搭配的优化组合中, 老教师在指导青年教师的同时要求自己比以前做的更好, 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别落在青年人的后面, 他们会在青年们的朝气蓬勃中感染上青春的气息, 使自己充满青春的活力。青年教师也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敬业精神, 学到责任感、学到教学经验, 促使自己日趋成熟。老中青的优化组合, 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新老间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减轻了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聘任制带来的心理负担。
2.4 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经验, 论文的交流和评选, 满足教师经验、理论升华的心理需要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在理论的总结和讨论的成长起来的。应该鼓励教师群体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的独到见解发表出来, 供其它教师参考, 这样的一种交流形式能够让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定时的开展一些教师群体交流会, 让教师能够互相交流、倾谈, 也是排解压力和学习的一个好办法。从理论上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就能让整个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和前进。
结束语
一、什么是心理平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情况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当人的主观和客观现实相统一、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时,人的心理就能得到满足感到愉快,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和行为也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具体地说,心理各元素之间保持平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心理各元素之间保持平衡。这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各元素之间处于协调和和谐的状态。从上文的例子来说,假如王老师在高级职称评定中的心理活动是“我想评上高级教师”,同时也在想“如果这次没评上,下次我一定再努力争取”,那么这两个认知元素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处于心理平衡状态。如果是“想评上高级教师”和“评不上就怨天尤人,仇视学校领导和同事”,那么这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二是人的心理和环境各元素之间保持平衡。比如在职称评定中,一个教师的愿望和客观可能性保持同一方向,则心理呈现平衡状态;如果出现反方向,比如参评人数多,但是名额又有限,或者自己想评上职称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评委组却认为自己不够出挑,这样就会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状态。
总之,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改造。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恰当地评价现实,坦然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心理平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宁静、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为心境平和,情绪稳定,适应力强,自控力强,态度乐观,遇事从容,不急不躁,意志坚定。二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成败得失认识的过程。事物是客观的,但对事物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变换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即调整了平衡的支点,方能使失衡的心态重新找到平衡。
二、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心理平衡的对立面,就是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指一个人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或无法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心理偏差。那么,教师群体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一般有哪些呢?
1. 从客观上说,许多中小学在进行教师心理平衡构建时,一味以学校为核心,没有多方面寻求满足教师个性特征的需求,忽视教师对自身的期望,不能很好满足其所需,因而发挥不出教师心理平衡对学校发展的巨大作用。还有很多学校的评价体系,比如业绩评估制度和分配制度等,都还不够科学、公平和完善,让教师们产生了不公平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情绪波动,破坏了他们的心理平衡,造成学校内部教师间的心理失衡。
2. 从主观上说,这些因素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失衡:(1)认知偏差。从认知层面看,心理失衡者是因为不能客观地看待事件本身,缺乏辩证思维方式,缺乏动态发展观念,无法全面评价自己和他人。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言:“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要想从心理失衡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必须用合理信念来取代不合理信念。令人不悦的事件个人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事件的看法、观念、理解和评价。(2)错误比较。为什么教研组组长更重视她而不是我?为什么她可以带优等班而我总是带差生班?……心理失衡大多源于比较。比较并非一无是处,比较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不足,找到进步的方向,然而比较必须要讲方式方法和比较对象。心理失衡,大多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比较对象。有比较就有差别,差别会使人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导致心理失衡。科学的比较,除了适度地以外界为参照外,更重要的是要与自己比较,与自己的昨天进行比较,与自己能够预测的明天进行比较。(3)适应不良。教师的职业生活节奏快,学校的活动多,工作的压力也大,教师们常有压迫感;各种大考小考,或是学校考评等都使人常处于应激状态中,让人无法喘息。凡此种种,让教师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迷惘彷徨、焦躁不安的情绪,由此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三、寻求心理平衡的策略
1. 变换思维角度。人的心理失衡,常常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对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想法。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改变了非理性思维方式就改变了心理失衡状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证。
2. 培养乐观心态。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乐观成功论”认为,具有乐观精神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这有助于建立自己的信心,有助于乐观地对待事物,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
3. 善用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升华、理智化和幽默等。
4. 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要因为失败或遗憾就否定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也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因此,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帮助,是获得心理平衡的有效手段。
5. 合理宣泄。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打击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无法将委屈或不满表现出来,往往只好把这种负性情绪压抑下去。但由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也很容易导致疾病。为了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人们就需要去寻找一个恰当的对象将个人的消极情绪予以宣泄,使心中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以稀释,从而摆脱这种负性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理平衡。
6. 放慢生活节奏。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梳理梳理心情,让工作更有效率。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提倡“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保持心理平衡的过程就是“虑而得”的过程,就看你如何掌握,如何取舍。
【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如何保持健康作文12-13
中小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06-24
教师如何心理教育论文范文01-02
如何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01-30
浅议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02-14
教师如何读懂课堂教师12-10
如何保持团队稳定性07-01
如何成为一名教师10-05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10-10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