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曾国藩有感(共10篇)

读曾国藩有感 篇1

一直在看《曾国藩文集》,今天去第三极又读了一遍曾国藩传,写些感想。

无疑曾文正公是一位伟人,立言、立行、立身(?)三不朽他全部做到。他的家书之全,涵盖如何做人、如何理财、如何为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打仗等。似乎不会比现在留行的卡耐基、陈安之们差。

他的为人,很难用好或坏来形容。仅在个人修为方面,他无愧是楷模。慎独而心安、仁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主敬则身强。放到现在,大抵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吧。别人说曾氏十三门学问,传到世上的只有两门:挺经、冰鉴。他编写的《经史百家杂抄》,也被誉为国学入门之书。仅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文正公至少是个用功学习的人,是常年累月,不分地点场合时间的学习。仅此,现在已是弥足珍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以前,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历史背景。儒家核心中的君子当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定了儒生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蠢蠢之心。当然,也有通过死板的八股科举谋求福禄,光宗耀祖享受清福的人。曾是前者。

曾不是天才,没有任何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的本领。不过倒是用功学习,有则野史,说一小偷夜间潜进曾家行窃,在屋梁上等待全家入睡,偏巧碰到曾国藩在背书,后来此贼火了,跳下梁来大骂曾国藩,你怎么还没背出来,我背给你听!这是野史,只是说明曾少年之时如何努力。

总体来说曾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10年?官位从七品上升到二品。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穷书生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是幸运吗?我不评论曾如何用功如何谦谦君子。不过曾的提升却是得益于当时权贵穆章阿?的鼎立提拔。儒家经典,老曾文集中可没有半点说如何巴结上司如何阿谀奉承,或许这里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曾是祢衡一类清流之徒,在曹操面前光着屁股只会讽刺,显然是不会被提升的。所以,曾不是清流之士。曾有云,凡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需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曾的仕途梦是非常强烈的,大丈夫当逆风飞扬,力挽狂澜。

曾国藩如何得到穆章阿?的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曾一直都是很努力,这点大家都是知道,不比周公,便是耻辱,他这么想,的确也这么做,还坚持了10多天自省录,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正当的想法写下来,类似于清修了,后来由于太过苛刻导致生病不起,才罢休。无论如何,要不是曾国藩勤奋努力日日准备,纵有十个穆章阿?也是不会发现他的。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寻找机会,坚忍等待,何其困难。老曾自己也说,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是天命吗?

虽然曾平步青云,但是实际上是清水衙门。此时他的母亲离世,使曾丁忧回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太平暴动。历史真是有意思。当时毫不相干的几个事情,到后来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可或缺的,是贵人的帮助。

当时太平军正处盛世,郭嵩涛力劝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挽回颓势。曾自然不应允,后来郭以大义,以小情,甚至动员曾的父亲,力劝曾出山团练,曾才出来。想当时曾可能不想淌这浑水,也是命中注定吧。郭嵩涛也是一人杰,当时除了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他引荐。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朋友圈子,也是人杰众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名言,在曾国藩身上,再次印证。

曾不是圣人,可以说,他范了很多错误。打仗时也屡有败仗,其中三次?差点自杀,最终还是成就大业。现代人似乎更加推崇林彪每战必胜,想来是人都希望完美吧。不过,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难怪孔子也说,过之不改,是为过也。

团练就是自己组织人马,但是朝廷不提供供给。想来当时带兵打仗有多难,幸好当时湖南的官员还是支持曾国藩这一介书生。不过曾刚出山就想扬名立万,攻打武昌,但却失败而归。当时大有清流之士加以耻笑。不过陋屋偏逢连夜雨,曾国藩刚把武昌之败过失搪塞过去,又迎来了靖巷之耻。就是因为当时自己在主力救援湘潭的情况下,曾国藩急于挽回武昌失利的颜面,带着剩余人马攻打靖巷,岂知中了埋伏。亏得彭玉麟?事先料定曾必败,派了人保护曾,要不曾真跳下河自尽身亡了。当曾带着残兵狼狈赶回省城,碰巧碰到正好高升的一位官员,此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了一番。一个碌碌无为却高升,一个拼死拼活却落的在外兵败,在内被耻笑的下场。是可忍,熟不可忍呢?曾国藩都已经写好遗书,买好棺材,考虑是吊死还是溺死的时候,左宗棠出现了,亏得左宗棠连劝带激,苦口婆心,才让曾恢复一点做人的信心。幸好彭玉麟带领的水师意料之外的取得湘潭十连胜,方才挽回一点颜面。靖巷知耻完全是曾贪图小利,急功近利的下场。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教训使得他日后围攻金陵,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国藩能重新振作,已经是不容易了。坚挺二字,老曾是有权说的,我们后辈奉此原则,不可说说而已。怪不得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迟钝的,因为真正做事已经很难,说出来又怎能容易呢?

此后湘军越打越顺,也初具规模。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却能带兵打仗。书生可畏啊!当时曾国藩有曾剃头的“美誉”,就是,看见不顺眼的,就杀!乱世用重典。做法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实际上的确遏制了太平军的发展。此处就想起李世民杀弟弑兄,逼父退位,却有贞观之治。四子雍正也大有篡位之说(野史很多这样说)。至少可以说明,要是论积阴德,曾国藩刀下的冤鬼数不胜数,但曾氏一系却发展的挺好,可见,与其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不如对人和谦,克己复礼,持家勤俭,戒骄戒燥戒惰,才是王道。

靖巷之后,又有九江之耻,曾中了石达开的圈套,两千人被两万人围在湖中央,大有痛打落水狗之状。曾国藩此时坐舰被烧,就在投江自尽的时候,彭玉麟赶来,救了一命。开个玩笑,曾国藩不知道会不会游泳,但是憋气一定是行家里手。九江之役也是曾贪图便宜急于进取的结果。这个惨痛的教训,也为日后合围金陵,做了不小贡献。可见当时曾国藩何等落魄,基本折了湘军主力不说,遭众清流之士耻笑,真是无颜以对世人。此时湖南官员调换,曾更是混不下去,就找个借口溜到了江西。

地方官员谁也不喜欢团练,谁愿意供给外家部队呢?也可见清朝气数已尽,人人只求自保。曾国藩在江西惨淡经营两年,毫无建树,最终和江西官员闹翻,此时正好父亲去世,找个借口丁忧回家了。此时的曾国藩,带兵处处败仗,内部其他官员又处处为难,惨淡经营,度日如年。窘境可想而知。

正丁忧期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内斗耗尽元气,石达开单飞更是雪上加霜。只能感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洪杨之辈,也就是流寇而已。困苦可以折磨人,财富金钱权位美色一样可以折磨人,非有大智大勇之人,方能成一世英雄。倒是出了李秀成、陈玉成等辈,可惜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乱世成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成就了李秀成、洪秀全、石达开。怪不得,乱世才能出英雄。

最终清廷委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给以实权。也成就了曾的“同治中兴”。曾国藩提携左宗棠楚军打浙江,李鸿章淮军打江苏,曾国荃湘军围金陵,自己坐镇安庆,稳扎稳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也大有可以学习之处吧。怪不得毛泽东说曾国藩灭太平军相当漂亮,堪称完美。

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把衙门设在祁门,这又导致了曾国藩险些丧命。由于勘测有误,原来祁门的水路根本不能供给粮草,所以,祁门实际就是绝地,一旦外边**(不记得名字)失手,老曾就是瓮中之鳖。刚上任就得言出即行,虽幕僚苦劝,曾还是不改初衷。所以老曾委重兵给李元度。这苦了李元度,也毁了李元度。最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了,害得老曾差点自杀以谢朝廷。

事后,老曾发难于李元度,将此次失败归结于李的防守失利,狠狠的弹劾了他一本。更惨的是,后来李元度终身不得翻身,李在曾处混不下去,就投靠王有邻,哪知曾依然怀恨在心,认为李元度背叛师门,不断为难李元度,让他终身没的官做。老曾打战擅长战略,却捉襟见肘于实战。不过他自然有一套方法推脱责任,即便自责也很有方式。这里也看出他的老道之处。至于惩罚李元度,确是老曾有别于礼贤下士其他人的作风。怪不得左宗棠骂他是个伪君子呢。无论如何,李元度最终还是和曾国藩和好如初,只能说,老曾人格魅力巨大了。万事万物为我所用,不恪守清规,万事需变即变,没有一成不变。

虽说几次失利都是众幕僚苦劝而老曾一意孤行,但是却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曾自负不听他人言。当年袁绍徘徊在是回救乌巢,还是全力反扑曹营,最终落的兵败下场。至少老曾在统领群杰时候,多方听从,自己作主。这就是差距。世上哪有完人呢?但意志坚定,有时候“一意孤行”其实并非坏事吧。最终曾国荃不负众望,拿下金陵。攻克金陵之后,湘军自然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天杀死10多万人,可能是虚报邀功,但是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吧。而且曾在朝廷明令不杀已经投降的李秀成的情况下,将李秀成活刮。并且告诉朝廷,金陵没什么财富。众人都知道,他湘军这次战役猛赚了一把,可死无对证,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沛公在入关之时于民约法三章丝毫不犯,老曾占领金陵之后却是大肆屠杀。所以说,军队永远都是凶器,大家不要指望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们是步道天使。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让自家小弟发了一笔,自己却丝毫未拿。看来做大事情的人是不会敛财的,勤俭谦虚,可以敝人口实。

攻下金陵之后,众将劝说曾自立为王。是功臣?是霸王?是贼子?其实只是一念之间。老曾选择了功臣。此种选择我等小辈无法评论。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当时虽然兵权在握,却远非权臣。

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终日战战兢兢,如磊危卵。别人都说除去洪秀全,出来个曾剃头。此种险情,只有他老曾自己知道吧。老曾信奉月满盈亏,日中则仄。事情太过圆满则危险随即来到,唯有勤敬克己,戒奢戒惰方能长久,想现在福中之人,几人是这样想呢?此时曾国藩已经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朝廷屡次要他处理国家大事,才勉为其难,北上绞捻,处理天津教案。后来这些事情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被国人所骂,不久黯然离开人世。

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被骂是卖国贼,以前的圣相美誉荡然无存。可悲当时国力军事,虽气节冲天也需卑躬屈膝;可叹当时华夏儿女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抱守大国残梦不知所措;可恨无数清流之士只知指指点点谩骂却毫无对策。万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唯有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是晚清一个传奇人物,力挽狂澜,挽回颓势。门下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彭玉麟、刘蓉、李元度等兼人杰,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他开始,有人也曾说,倘若曾文正公再活几十年,大清王朝可能也不至于覆灭。历史已成往事,只能感叹,追古溯今,我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免于这样的奴役。大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国挑战,在慌乱中悲惨收场。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但面对西方列强,依然不堪一击。老曾算是博古之人,但处理西人之事,依然捉襟见肘。试问当时国人,又有谁能驾驭呢?星移斗转,现在我们国泰民安,但每想起曾经的沧桑,不禁芒刺在背。是杞人忧天?个人感觉现代人已不通古,至于了解西方,也未必。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了吧。

曾是晚清卫道士?还是国家民族救星?是侩子手?还是救民于水火的谦谦君子?是卖国贼?还是爱国人士?是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君子?还是表里不一心狠手辣的伪人?......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强不息。

矛 盾 中 前 进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靳绍华

9月1日自从上任以来,自己始终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的更好,为教学一线服好务,让老师们满意。可是在实际中却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工作起来却是无从下手,自己也总是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不时的来解决一些工作时的一些问题,昨天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于是我就找到这篇文章细细的读了一遍,为之精辟而叹。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正处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教师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读曾国藩有感 篇2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篇3

原文

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掩著而何?辰正起,读《旅卦》。饭后,读《巽卦》,一无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甚么。丹黄几十叶书,如勉强当差相似,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新买缪刻《太白集》,翻阅高吟数十章,甚畅,即此可见重外轻内矣。

未正,出门拜寿,拜客三家,晡时归。饭后,岱云来。余写联幅七纸,岱云欲观予《馈贫粮》本,予以雕虫琐琐深闭固拒,不欲与之观。一时掩著之情,自文固陋之情,巧言令色,种种丛集,皆从好名心发出,盖此中根株深矣。初更客去。复黄晓潭信,伪作亲厚语,意欲饵他馈问也。喻利之心鄙极丑极!即刻猛省痛惩,换写一封,作疏阔语。天头:迁改勇甚,可敬!

记昨日、今日事。昨日心境已记不清切,自治之疏极矣。三更,点古文一卷半。(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

评点

这是一篇有趣的日记——

一是因为恋床晚起而骂自己为禽兽。二是读《易经》读不进,读李白的诗则意气舒畅。三是陈岱云想看他本日随手记录的小册子《馈贫粮》,他藏着掖着,坚决不拿出来。四是给朋友写信,为求得馈赠而故作亲热,想想这个心思极为丑鄙,又改写一封情感平淡的信。

这四件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本色的曾氏,也看到一个强力塑造新我的曾氏。

曾氏有一副名联: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今人看来,这副联语,绝对是绝对化了。千千万万普通人都不是圣贤,难道就都是禽兽?若完全没有收获的希望,耕耘又是为了什么?显然这是说不通的。我们只能这样理解:曾氏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别无选择、一根筋到底的斩钉截铁般的态度。与自身的毛病作斗争,的确需要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过河卒子的志向,若瞻徇犹豫,则很难有所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曾氏骂自己为禽兽就可以理解了。

曾氏说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读李白的诗,他要高声吟诵,以便得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于是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意气得以舒畅,胸襟得以开拓,心情很快乐。这个细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曾氏的激情,以及学者曾氏的欠缺。

最有趣的是给黄晓潭复信事。曾氏最初的做法实乃世之常见,但处于修身状态中的曾氏却不愿循世情。这让我们看到曾氏忸怩作态的一面。难能可贵的是,曾氏有这种敢于公开亮丑的勇气。天头上的六字批语应该也是倭仁所为。今日尘世,固然绝无如此作日记的曾国藩,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作批语的倭仁。是古风朴诚,还是今世率真,确乎难以评判!

(摘自《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

读《曾国藩》有感 篇4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将自己每日的反省记录下来,取名日知录,自高中阶段度曾国藩后,自己也每天记录日知录,用于反省检讨自己。

曾国藩也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启发。他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虽然曾国藩也有被太平军逼得要跳水自尽的时候,可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他的刚烈和坚强,湘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他的坚强和坚持,“事无艰难,何来人杰”,他的老师的震耳发聩的话不仅支持者他在内忧外患,满清贵族猜忌和怀疑中克服重重困难,冲出重重绝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挫折,恶劣环境中该怎样去做,怎样生存下来。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综观曾国藩的为人之道遵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开始“静以修身”。他的做事之道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志”,“恒”,“识”,“度”“退”是对他的思想的诠释“志”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恒”,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识”,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变”,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篇5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徐莺

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和《傅雷家书》差不多的书。因此最初买《曾国藩家训》是为了希望能学一些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以便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谁知买回家粗粗浏览翻阅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班中那些蓬头稚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曾国藩家训》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说的是如何出世做人的大道理,与孩子们的生活差距太大,而且也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写给年幼孩子的信。然而在失望的同时,我却意外地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成年人去阅读的书。

曾国藩,一个恶名与美誉参半,被章太炎评价为“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的显赫人物。却又是一个被年轻毛泽东佩服,被蒋介石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的特殊人物。暂且把他的政治功绩放在一旁不说,作为一代能善始善终的出世圣人,在他的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

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修身需勤。每日两餐饭后要步行;兴家要勤,每日要多劳动,不可睡懒觉。读书要勤,每日要阅读书籍。修心要谦,不与他人争名利。交友要谦,懂得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兴家要谦,与家人相处要和睦。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中,这两个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似乎在很早以前曾翻阅过,而在如今却已是尘封的记忆。

在书后的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后,仍不爱摘下自己的面具。在浮世的繁华与喧嚣中弥漫了自负与虚伪。现在好象很流行自信,做什么事情都要自信,要懂得赞美自己,鼓励自己。好象说自己不会和不行是很丢脸的事情。于是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好象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紧紧跟着时代进步的节奏,更准确地说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才不会落于人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我们的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是否也做到了?我很惭愧。

而勤,离我好象更是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不爱运动,书柜中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就连看这本书看的都是白话文翻译,明明原文在每一段翻译前面,却没有毅力去看。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已经有多久做家务了,已经多久没有学习了。为什么时间长了大家都能容忍懒惰了呢?懒惰会让人失去斗志,会让人不思进取。懒惰是可耻的,每天教育学生要象小蜜蜂一样爱劳动,要爱学习。自己呢?是否也做到了勤奋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6

(一)床头的《曾国藩家书》自买来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无暇细品。恰逢所内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读书活动,便把这本书重新拾起来,细品一番,别有滋味。初读之时心情烦闷夜不能寐,翻翻此书,就仿佛和一位长者在对话,他的生活,他的苦闷,他的喜悦,从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渗透出来,让我有时拍手叫好,有时唏嘘不已,他在我最迷茫之时,给予一方净土与蓝天。

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亦然,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导向是“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我觉得这两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一是忠诚。在警察队伍中,忠诚二字是首当其中的。而曾国藩也在《皇恩浩益当尽忠报国》中提到:“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精忠报国在他父亲与他的眼中,是一种信仰与理念,“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安顿好家中大事,不为己利,以国事为重。

二是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衷心拥戴,才有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警民互助事迹。在现阶段的警察工作中,绝大部分也是依靠了群众才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做好。在《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中,他也谈到了为民爱民“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

三是奉献。在除夕之夜留守派出所守护南来北往的旅客,已成一种甜蜜又心酸的别样滋味;当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时,那些灯火阑珊之处,总有人民警察时刻守护的背影。这些。都是警察的奉献。他在《谨记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中亦提及,“此次比以开府之任,而仍不令到人任,朝廷于此等处苦心斟酌,可感孰甚!吾兄弟报称之道,仍不外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书生从戎,以一己之力,奉献全部光辉,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只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清朝。

四是公正。公正的基本涵义包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公正是一把秤,它将人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衡量,再执法时大家都会依法依规行事,不至错乱。公正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他在《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中说:“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实施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治家依规,治国依法,法平公正,公正公平。

五是廉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警察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耐得住清贫。他在《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中说:“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家而已”,节俭、清廉、谦谨,是他对自己与家人所立下的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单度日。当他位居两江总督的高位时,其衙门的卧室却异乎寻常的简陋,床上铺的是草席,被子是村乡土织布,在他的《戒勿沾富贵气习》中也有“吾忝为将相,不值三百金,愿尔等长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初读一遍便有所感悟,愿再细细品读,必能感悟良多。

作者 覃虹燕 梧州南站派出所民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二)宋苑霞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难在坚持和用正确的心态,想想这几年以来,确实为数不多的事情坚持下来了,掰指一算就只是吃饭和睡觉了。曾经多次计划要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最终都被看看手机,看看电视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果而终。也有多次躺在床上反省自己规劝自己“戒手机”“戒电视”,最终意志力战胜不了这病入膏肓的“手机癌”,要不是公司的这一规定,或许还是很难拾起这本书来。

这本书叫《曾国藩家书》全书共有3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是用古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体记述的。

对于曾国藩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啦,印象中是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有记载。读这本书首先让我重识了历史,又增长了知识。读书时有益呀。

因为时间不长和读书的速度和技巧也还没有把握,目前此书只读至约三分之二处。但已经深深的被曾国藩先生的为人处事及人格魅力所折服。

首先说到学习,在那个科举决定功名的年代里,曾国藩在家书中劝慰诸位弟弟们“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无日不看书”.诚然读书不能使每个人必然成功,但必定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气质、生活环境、方式、接触的人和事,成功的机遇就在这些改变中。作为职场角色中的我们,相信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气场来面对客户。清空杯子再注满,每日坚持读书。所以我也要把这个事坚持下去。

其次曾国藩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尤为让人钦佩,这或许也是“家书”的由来,远在外为官,只有通过书信来联络和关心着家族成员的点滴。其中说到家和万事兴,治家的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意味悠长!提倡节俭,好习惯,家人勤劳、正气、家里上下都要做家务事等。曾国藩作为家中九兄弟姐妹之长兄,在孝敬父母叔父母都做了很好的典范。曾国藩更是用自己的事例总结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作为兄长对弟弟妹妹们,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真的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榜样。检讨一下自己对于父母新的孝敬关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关爱就太不够了!

第三就是为人处事,曾国藩告诫兄弟姐妹要向道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学习,不论年龄是比自己长的还是年龄比自己小的,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这个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态度。凡事留有余地,雅量能容人。位居高官却常常劝导兄弟子嗣们要谦卑,不能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要低调,另外要礼待家丁,从要求家里人要做家务也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现代教育的典范。

书还没有读完,后面要继续习读。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三)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曾国藩无疑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之一。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以及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家书,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这本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映。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心情烦闷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人要善于学习。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要有顽强的精神。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人生在世,需要坚守的东西很多,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节俭;为人最重要的莫过谦谨。节俭、谦谨,是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他给剿灭的。可历史从来就只有成与败,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他的道德操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政治立场很“革命”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高尚;一个政治立场很“反动”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卑劣。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00年,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

读《路过幸福》有感 篇7

幸福是什么?幸福也许是快乐, 也许是感动, 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简单的动作。文章的作者写到“不必选择伤感的风, 不必选择多晴的雨, 不必选择朦胧的月亮, 不必选择昏暗的黄昏。人生百味, 可以选择的有很多, 你可以选择挑战, 也可以选择幸福。”是啊, 人生总有太多的选择, 怎样度过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有人选择快乐, 有人选择痛苦, 有人选择消沉, 有人选择让自己发光发亮。但我想说, 我愿选择幸福。文章中的幸福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在作者的笔下, 却是显得如此的幸福。有家人, 有同学, 有最好的朋友, 他们用一句简单而温暖的话语就能让人沉醉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人生百味可以选择很多可在以前我却选择了痛苦, 比如与同学之间的不愉快, 与家人闹别扭, 这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感觉不到幸福。我曾经对自己说:“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我不会选择现在。”而现在的我, 在读过《路过幸福》之后想了很多, 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最纯洁, 没有一丝隐藏的幸福, 让我体会到了人间处处有幸福。我也明显地变了, 变成一个活泼、开朗, 懂得享受幸福的女孩。我有家人的关爱和保护, 同学的支持, 我们欢声笑语, 我们共同进步, 这就是我为自己找到的幸福。只要你懂得去观察, 去发现, 去记载这样的幸福, 那么, 你就拥有了真正的、最纯真的、最感人的幸福。

也许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还会遇到无数的困难, 但我不会因此而消沉。我会永远选择让自己幸福, 让我周围的人也会因我的幸福而幸福。

朋友们, 如果你觉得不幸福, 那就请多去观察、多去体会、多去发现, 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8

读《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这本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映。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心情烦闷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人要善于学习。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要有顽强的精神。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人生在世,需要坚守的东西很多,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节俭;为人最重要的莫过谦谨。节俭、谦谨,是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他给剿灭的。可历史从来就只有成与败,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他的道德操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政治立场很“革命”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高尚;一个政治立场很“反动”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卑劣。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青年员工应积极响应省行的“双基准”活动,提升道德水平与职业精神, “潜心静读、多读好书”, 感受文字之美, 在阅读中升华自我,为农发行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凝聚青春正能量。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篇9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课七条:

1.早起。冬春6点起床,23点前睡觉,午休1小时。

2.专敬。一是早起后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后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奋。四是时刻不间断琢磨从事业务工作。五是严以自律,公私分明,时刻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

3.谨言。一是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及时汇报沟通。二是背后莫论人非。三是不当众批评人。

4.保身。一是节劳。保持专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间隙运动10分钟。二是节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是节饮食。不饮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温水、一碗黑米粥;晚饭吃中饭一半并不吃肉;饭前喝汤。四是锻炼。早起做2次平板支撑、俯卧撑、下蹲各10个;下班后跑步30分钟及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并记录纳入知识体系。二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用手写文稿的方法检验学习成效。

6.读书留痕。一是读书不二。二是读不懂不往下读。三是每读一次书须做读书笔记。四是每月至少读两本书,每日至少读10页,每读完一本书须写读后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篇10

半个世纪前,海明威《老人与海》行世,随即轰动文坛。一种人的孤独感和“硬汉”精神被视为这一作品的基本主题。本文试对此名作作重新解读。在这里我们看到,所谓孤独感、“硬汉”精神等,其实是从属于某些更深层、更背后的东西的,那生命意义的永恒冲动,那生的使命,那死的必然,那个体间的调和与不可调和,那存在本质上的悖缪性,以及最后某种神圣东西的存在,这些才是真正基本的。

文学是什么?那就是叙写生命的故事,显示这故事背后自在的人性和神性。一个作品一经诞生,若它足够成功,就将作为一项文化事件、一种精神事实而存在,在人类里获致其持久的生命。人们目睹它,感受它,解读它,以自身一种同质的生命主体去感悟作品中的生命事象。现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怎样一个原始的渔猎故事?这故事怎样一成不变而成了一切人类之永恒际遇和生命的写照?我们试翻开这故事,循着生命自己的路径看去。

墨西哥湾川流不息地行进,沉静而雄浑。“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时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在八十四天的连续出海而徒手空归后,他的意念就此倒下了吗?不,是第八十五回信念和希望的升起。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他以一双海般湛蓝而深邃的眼睛,炯视前方,永远胜利,这是常新的精神,不败的意志,然而,这又是怎样一个酸楚的躯身。它憔悴、瘦削,深刻的皱纹印划在它后脖与肩背,双手苍凉而衰老。

这个老人沉醉在最后的欢喜和骄傲里:“I think the great DiMaggio would be ground of me today.”是啊,伟大的迪马吉奥必将为他而骄傲的。潘多拉的大匣子里飞出了各种灾难,并迅速散播到大地,但是,匣子底还深藏着一件美好的东西———希望。正是这希望让老人勇敢地应对厄运。“...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躯体可以被摧毁、被消灭,但是精神将永远健在。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桑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这个身体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所有的困难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不轻言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困难是一时的,成功与失败只在一瞬间,就看你是否勇于挑战。只要不服输,就永远没有人能击败你。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但其精神永远不会摧毁。

【读曾国藩有感】推荐阅读:

曾国藩经典名言语录07-28

曾国藩传读后感500字左右07-21

曾国潘的名言09-08

上一篇:初二下学期物理知识点下一篇:小学除四害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