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海南科技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产业化项目593项,是“十五”期间的2.26倍。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21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56项。
2、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R&D经费由2005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08年3.3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18%提高到0.2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由2005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0.77%提高到2009年的1.25%。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全省建立重点实验室2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启动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实现了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建立了花卉、南药、椰子和对虾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专利申请累计8261件,2009年,全省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040件,专利年授权量达630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4.7%。
5、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政策。台了《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海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海南省吸引高层次专 1
业技术人才暂行办法》、《海南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办法(试行)》、《海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推动海南科技创新。
6、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是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组织科技人员1270多人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工作。二是以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发展。向科技部争取项目50项,启动9个省级科技计划和专项,立项433项。省科技厅与省农行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书》,推动向科技企业、科技项目贷款。积极协调省金融办、省证券委帮助6家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六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1、高新技术企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前三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1.1%、22.2%和21.87%。按照国家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口径统计,全省61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带动了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海南金盘电气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干式变压器等新型输变电设备产品远销欧美,成先我省进制造业的新亮点。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多种无纺布年生产能力超过
10000吨,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非织造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一期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落户海口,临高20兆瓦光伏发电并网金太阳示范工程动工兴建,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投产并试运行等;在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天涯在线、海南北斗星通信息、三星(海南)光通信等若干龙头企业,海南生态软件园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预计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海南立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口拥有国内最大的超滤膜生产基地,依托其PVC超滤膜核心技术承建和运行上海世博会园区直饮水设施,解决了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直接饮用水的问题,被美国著名财经媒体《福布斯》评为“世博十大科技”。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涂布膜和烟用薄膜的生产供应商,全球第二个可以生产多种涂布薄膜的企业。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的糖化椰纤果、细菌纤维素面膜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显著。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制药产业、光伏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海南生态软件园建设快速推进,已有中国软件公司、中电科技公司、惠普公司等国内外120多家信息企业签约入园。三亚创意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中兴通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大科技、核工业建设等10家信息企业和研究机构签约入园。以新材料、软件为特色的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城开发区)也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
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正逐步增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农业科技110不断发展壮大
1、建立覆盖全省乡镇的服务网络。建立全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总数302个,覆盖全省乡镇和农垦系统。五年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1256场次,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17558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75万人次,受益人数830万人次;建立省及市县(区)级专家团专家835名,配备服务站技术人员近4000名,联系和利用乡土人才7000多名,聘任科技特派员10123人;建设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79个,面积3.4万亩,推广面积42.6万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0多项。
2、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5年来,全省农业科技110系统建设由政府、企事业及全社会共投入资金13626万元。成立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联合会和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农资统一配送、销售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为800多万人次的农民带来效益,为社会提供10多亿元的农资销售服务。
3、领导关怀。胡锦涛、李长春、回良玉、刘延东、万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农业科技110被评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十大民生工作亮点,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
四、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
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欧洲30多个国家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引进牧草、芒果、菠萝、花卉、蔬菜等国外优良种质1000
1 统计数据来源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成果网, 以中图分类法、关键词等对数据库收录的2006~2010年科技成果进行检索处理, 共检索出水泥专业相关科技成果314项。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科技成果年份、数量分析
通过对科技成果发布年份、数量的分析, 可以了解水泥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进程。表1为“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科技成果的年份分布情况。
从表1看出, “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的科技成果在2007年数量达到高峰后, 呈数量逐渐减少趋势。
2.2 科技成果发布机构分析
对科技成果发布机构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泥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水平, 了解哪些机构走在科研的前列, 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表2是科技成果发布机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十一五”期间, 在国家科技成果网收录的水泥专业科技成果中, 大学占46%, 企业占41%, 科研院所占12%。由此可见, 我国水泥专业的科技创新中, 企业的科技成果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科研院所, 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力量。
“十一五”期间, 我国数十所大学开展了水泥专业的科学研究, 52所大学在国家科技成果网上进行了成果登记。表3展示了2006~2010年水泥专业科技成果项目在5项以上的8所大学。
“十一五”期间, 我国数百家企业开展了水泥专业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 83家企业在国家科技成果网进行了科技成果登记。表4展示了“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科技成果项目在4项以上的6家企业。
“十一五”期间, 我国数十家科研院所开展了水泥专业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 24家科研院所在国家科技成果网进行了科技成果登记。表5展示了“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科技成果项目在3项以上的4家科研院所。
2.3 科技成果水平分布情况
“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科技成果水平分布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 处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科技成果共150项, 占全部科技成果的48%。其中国际领先5项, 占1.6%, 国际先进37项, 占12%, 国内领先87项, 占28%, 国内先进21项, 占6.7%。科技成果总体水平呈平衡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专业科技成果成熟应用情况见表7。可以看出, 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有128项, 虽然整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仍然只占科技成果总数的41%, 而可转让项目只有83项, 只占科技成果总数的26%, 这说明一多半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 不能直接为生产建设所用。
2.4 科技计划项目分布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专业科技成果计划项目情况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 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很少, 总共只占5%, 列入省部级计划的项目占15%, 计划外的项目最多, 占到80%, 这客观上反映了全国水泥专业各类科研机构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渐增强, 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5 科技成果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对水泥专业科技成果主题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该专业科研的重点和现状。对2006~2010年间水泥专业314项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分布情况见表9 (其他主题篇幅较少, 忽略不计) 。
1) 原料和混合材料:64项成果主要涉及工业废渣原料、石灰质原料、天然混合材料、黏土质原料及缓凝剂、矿化剂、助磨剂和料浆稀释剂等内容。
2) 生产过程与设备:158项成果主要涉及原料预处理 (加工及配料) 、烧成工艺、粉磨技术及设备、水泥的包装、贮运和检验等内容。
3) 各种水泥产品:60项成果主要涉及普通水泥、聚合物水泥、快硬高强水泥、耐火水泥、膨胀和自应力水泥、水工水泥、油井水泥、无熟料水泥、装饰水泥等内容。
2.6 科技成果热点分析
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是世界水泥生产的主要技术, 涉及原料均化技术、高效粉磨技术、预分解窑节能煅烧工艺、电动机变频技术及余热发电技术等。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在许多环节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要想使这一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还应做好以下工作:深入研究原料均化技术, 进一步扩大对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加大对一些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 如高效粉磨系统、新一代的熟料冷却机和高性能回转窑;研发效率更高的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排放浓度的技术;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过程, 并做好个性化设计, 以满足多种功能水泥生产的需要[3]等。
2) 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水泥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之一, 是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 其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能源消耗目标、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等采用高效低阻的六级预热器带高效分解炉的预分解技术、两档支撑的短回转窑、大推力的煤粉燃烧器、第四代行进式无漏料篦式冷却机、新型低导热系数的耐火材料及砌筑等新技术, 可大幅降低水泥熟料的烧成热耗;采用新型立磨粉磨水泥生料、大型辊压机加球磨机的新型半终粉磨技术及立磨终粉磨技术粉磨水泥可实现粉磨系统的节能降耗;利用水泥回转窑无害化处置部分工业废物, 达到替代部分原燃料的目的,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减少CO2的排放量;在满足水泥生产原燃料烘干的前提下, 利用窑头窑尾的废气余热, 采用新型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可实现余热的充分有效利用[5]。
3 结论
1) 从科技成果年份数量看, “十一五”期间水泥专业的科技成果在2007年数量达到高峰后, 呈逐渐减少趋势。这反映了水泥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冲击, 正寻求一种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
2) 从科技成果发布机构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了水泥专业的科学研究, 大学、企业在科研、开发应用方面起了主力军作用, 发表了近90%的科技成果。
3) 从科技成果主题分布及热点看, “十一五”期间, 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刺激下, 我国在水泥工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上, 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高效粉磨系统、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工业除尘技术、高压变频调速系统及水泥助磨剂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许多环节上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要看到, 就整体水平来看, 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不少科技成果针对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 从立法、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建议国家加大对水泥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发展先进, 淘汰落后, 使我国水泥产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昃向真.我国水泥行业的当前特征与发展趋势[J].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1 (1) :1-6.
[2]高智.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J].建材发展与导向, 2010 (4) :9-12.
[3]周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9) :18.
[4]周清浩.“十一五”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J].水泥工程, 2011 (2) :1-19.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十一五期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的精神,各项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加大工作力度。中国营养学会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专业探索、科学普及、为民服务,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作贡献。
一、承担政府职能转移,进行营养立法等相关工作
1、进行《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编写
2009年受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起草卫生部《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草案的任务,完成了大量会议组织、文献查阅、意见汇总、条款撰写和修改等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专家会议,邀请卫生部、儿基会、营养学会、大专院校、相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2010年8月3日卫生部向全国卫生系统正式发布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成为营养工作的第一个较为全面的法 规文件,对今后营养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组织《营养改善条例》营养师试点工作
受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2007年组织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养老机构中配备营养师开展营养改善活动的试点工作。该项工作于2007年启动到2010年初完成,分别在北京、浙江、湖北、青岛的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养老院1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配备合同制营养师1名,开展全面的营养改善工作。经过一年的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均取得了明显的营养改善效果,也获得了营养师指导幼儿、学生和老年人饮食营养的经验。也为营养立法工作作了先期的经验积累。
二、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营养学会在工作中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承担社会化职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服务。
过去的五年间,根据中国科协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学会立足学科发展、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宣传最新营养研究成果,提倡健康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为提高中国居民营养科学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
在努力做好营养科学研究和营养知识科普宣传的同时,学会一直在探索一种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最大效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是2002年,在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之后,为了打破当时营养素补充剂被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专家组,自主研发了更适合中国人的国产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配方,并将技术转让给企业,这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学会租用办公场所的困难局面,并且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设立了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连续5年共使用资金1000万,资助完成了57个有关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项目,在营养学界开创了科技社团筹款资助学科基础研究的先河。中国营养学会的社会知名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0年,学会承担了科协“创新发展基础项目”,申报建立我国第一个“营养科学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试点。为应对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面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探索一种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建立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从技术改进、技术升级的被动应对向技术创造的主动出击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贡献力量。
三、加强学术交流,繁荣营养科学技术事业
学术交流工作是中国营养学会重点工作之一,多年以来中国营养学会一直坚持开展研讨会、论坛、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工作。
1、召开学术会议及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2006至2010年共召开52次学术会议,举办了15个继续教育培 训班,参加人数 8280余人次;交流论文2318余篇;印刷论文集60种,编写培训教材15种。
2008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是营养学领域四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62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多个层面作大会报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既有国际的发展趋势、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和热点问题,又有国民膳食营养状况改善、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和实际营养问题进行干预的实践和成功经验。会议还组织8个专题会议,口头交流论文98篇,80余个墙报交流。
2010年召开了“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主题是“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的355名营养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程义勇理事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膳食变迁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开展学术交流。主会场交流学术报告16篇、分会场交流学术报告33篇、专题论坛2个,交流学术报告8篇;征集学术论文246篇。
此外,还召开了“中国儿童膳食与营养健康研讨会”、“食品功能和健康声称高层论坛”、“老年营养与长寿学术研讨会”、“医疗机构新发感染疾病防治培训班暨加强医院营养工作研讨会”,“中日营养健康交流研讨会”、“倡导科学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专题研讨会”、“维生素D科学新认识论坛”、“饮料摄入与健康学术研讨会”等多个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多个继续教育项目如“临床营养继续教育培训班”、“公共营养现场调查与分析培训班”、“老年人慢性疾病营养防治 新进展学习班”等,受到专业人员的认可。“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培训班”,是中国营养学会首次针对儿科、儿保、围产和临床营养医师而举办的营养培训,吸引了来自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21名临床医师参加。培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参会的学员强烈要求营养知识培训。
2、举办营养知识更新班
十一五期间共举办了“维生素营养与慢性病防治”、“营养与神经科学”、“营养相关慢性病社区干预的意义及其进展”3期营养知识更新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47名学员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授课,并在交流探讨营养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增加了交叉学科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举办“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Leadership Trai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amongst Younger Nutritionists in China”)
“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是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为推动发展中国家营养工作,培养未来国际性营养领导人才而创办。目前已在非洲及亚洲多个国家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营养学会得到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的支持,并由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亲自邀请专家、安排课程,已在2008年、2009年成功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注重现实问题分析与解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参加培训的学员均为来自大学、临床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的45岁以下的营养科技工作领导人。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授课,教师与学员比例为1:3,教学方式强调互动,创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 新模式。
4、设立并颁发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营养界唯一奖项,是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激励科技人员攀登营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促进营养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推动我国营养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奖项。奖励对象是在营养科学技术研究第一线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个人。该奖项每两年申报、评审、奖励一次。从2005年起,截止2010年已进行3届评审,共有21个研究项目获奖,颁发奖金37.2万元。
5、主办《营养学报》
2007~2010年共发稿625余篇,发行5.14万册,连续4年被国内9个数据库、19种文摘刊物及291种期刊做数据源外,继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9-2010)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英文版)》。2009年主要被引用指标:影响因子0.899,总被引频次1652,即年指标 0.102,基金论文比0.78, 5年影响因子1.155,Web即年下载率48.1,h指数17。
6、编著《营养科学辞典》
自2005年,由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牵头,组织知名营养专家编著我国首部《营养科学辞典》。此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四、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中国营养学会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十一五”期间,在科协“三个服务一加强”的指导思想下,科普工作成为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会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核心,搭建科普工作平台,重点工作及进展情况如下:
1、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精编版”及《中国居民在外就餐健康指南》,为营养科普宣传制定理论依据
2007年学会受卫生部委托,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版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指南》(2007版),为居民提供最根本、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促进健康。2008年1月卫生部以1号令的形式发布。《指南》与《宝塔》的制定,为学会开展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9年底,学会特组织专家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精编版。它是遵循正确、通俗和实用的原则,提炼原著中的精华部分改写而成。将于2010年11月出版发行。
2010年9月,受卫生部疾控局委托,科普委员会承担了编著《中国居民在外就餐健康指南》任务,并初步确定了主要内容及分工,计划于2011年6月完成。
2、结合《指南》和《宝塔》,长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1)长期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帮助大众实践《指南》和《膳食宝塔》 “十一五”期间,由学会现任秘书长贾健斌牵头组织,联合全国22个省市营养学会,结合全国科技周、科普日、地球日等活动,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推广《指南》大型宣传活动。五年间,共免费发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折页、挂图、《营养相关慢性病》等材料共约66.7万张/套/册,开展科普讲座、报告会共约260场,约1300人次营养专家及工作人员参与,受众数百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与雀巢公司合作开展“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项目”,针对四所城市的共约4万名小学生、三个农村地区共约2万名小学生,通过营养课程、小工具、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及干预。
(2)努力提高农民营养知识水平,积极参与科技下乡;关心贫困学生健康,实施“送营养工程”
农民,特别是贫困革命老区的未成年人是学会营养宣教的重点人群之一。学会一直把科技下乡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学会专家共42人次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百名专家、百名致富能手进四川凉山”、“百名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百名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回乡”等科技下乡活动14次。做报告40余场,发放科普万余份,受众万人次。
学会参与科协倡导的“大手拉小手行动”,在吕梁展开科技扶贫,并启动了“送营养工程”,免费为两所寄宿制小学近400名学生每人每天提供一颗鸡蛋。为学生们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对他们的膳食状况进行专业的调查、追踪。根据他们的状况,提出了编制学校一周 食谱、膳食中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米汤不要倒掉等合理化建议。2010年,增加了临县前陡泉小学,免费为400余名学生提供鸡蛋,至此,学会每年资助鸡蛋的学生人数达到了700余名。
为贯彻邓楠书记关于吕梁扶贫工作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指示,2009年学会和科协农技中心合作,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当地政府一起收购小杂粮,2010年3月止,共从吕梁农户收购3890吨小杂粮。
2009年,中国科协与学会共同举办了“爱北京,爱祖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革命老区吕梁贫困小学生夏令营活动。(3)加强大众传媒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扩大传播领域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参与推动媒体的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活动。中国营养学会与《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健康时报》、《中国食品报》、《科技日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学会共为报刊杂志提供稿件共约360余篇;与电视台、电台合作节目共约80集(期)。另外,2006—2010年学会专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共约200人次以上,广泛宣传了科普知识。
(4)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科普活动品牌化、科普资源产品化
“十一五”期间,学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传统的科 普形式进行工作,在经济效益上是纯粹的投入,压力巨大。2008年,第七届科普委员会成立。新一届委员积极思考与探索,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科普工作模式,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同时,在经济方面减少投入、减轻压力,使科普工作进入一种经济上与宣传效果双方面的“良性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科普活动品牌化”以及“科普资源产品化”成为学会科普工作的新方向。2010年3月,科普委员会提出开展“宝塔进社区”大型营养科普宣传活动,以《指南》(2007)为核心内容,在社区、机关、医院、学校、餐馆、农村、写字楼、部队、媒体、企业等广义的大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并制定了“宝塔进社区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草案)”。努力打造学会品牌系列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共同为营养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6月,在科协的支持下,开展了“宝塔进农村”暨吕梁“送营养工程”项目。同时,科普资源产品化也是今后科普工作的重点。学会以《宝塔》为核心,开发了台历、冰箱贴、围裙、塑料自吸纸、不干胶贴纸等科普产品,将科普资源与实际产品相结合,为将来科普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打下了基础。
五、加强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1、与港澳台开展学术交流
《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于2010年4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由程义勇理事长亲自组织实施。会议主题为“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期间邀请港澳台报告嘉宾共10人,来自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同时还邀请了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前主席Mark Wahlqvist教授。会议为内地、台湾、香港、澳门营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
应“台湾营养师公会”邀请,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教授于2010年赴台参加了该公会第六届年会并进行了以《中国大陆国民营养法立法现状及营养师证照制度》为题的专题演讲。此次参访是两岸营养学术交流活动之一,也为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期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修订,以及膳食营养伪科学宣传的抵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加强国际交流工作
第19届国际营养大会(ICN 2009)于2009年10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由中国营养学会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举行了换届选举。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光研究员当选了第19届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Council Member),任期四年。这是继葛可佑理事长之后我国营养科学家第二次出任此职务。
此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出访活动、接待国际营养学专家,与国际同行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学会领导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营养师大会期间,学会领导与国际营养师联合会主席及秘书长,交流了有关营养师培训方面的经验。多次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举办的营养国际会议,与各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对营养领域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六、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平台
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营造“营养科技工作者之家”;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
2004年,周光召为学会题词:“中国营养科技工作者专家”。“十一五”期间,学会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座谈等形式,加强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及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有效增强了科技人员的凝聚力,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温馨之家。
学会注重营养科普人才的培养,2003年成立“科普志愿者”,人数约110人。2008年。人数增加到267名,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及自治区,来自大专院校等各个领域。95%的志愿者为副高级以上职称。
2010年9月,开展了“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志愿者科普技能培训活动”项目,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形式,对志愿者进行现代信息工具在科普中应用技能、营养学最新知识以及营养相关学科最新政策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他们科普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营养科普志愿者精英。同时向全国招募科普志愿者238名,志愿者总数增加到505名,扩充了队伍,并在学会网站开通了免费视频平台,实现了科普资源共享。
七、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1、2007年正式启动学会全面改革创新工作
自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营养学会的全面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以来,成立了以葛可佑理事长为首的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向全体理事传达了中 国科协对学会改革的文件和精神;制订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文件等。
2、改革试点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学会多个层面的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改革成果显著,为今后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坚持民主办会,制定相关制度,发挥全体理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民主选举;健全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2)完善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加强制度管理,强化会员发展和服务:成立会员部、建设多元结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在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设立“会员之家”。
(3)推进办公室职业化改革,建立能流动的聘任机制,增强服务能力:面向社会招聘,改变员工学历结构;加强专职人员聘后管理,制订奖惩和辞退制度;实行固定用人和流动用人相结合,明确专兼职结合的用人机制;加强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在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推动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明确办公室人员的各个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
3、会员发展工作
2006年开始学会直接发展新会员,会员总数由2006年底的8900人增加到2010年10月的13902人。改革后,收费会员比例由57%增加到目前的90%。
4、为会员服务
(1)建立和发展会员之家 2007年学会在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 “会员之家”,与学会一起共同为会员服务,促进会员发展,增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2)编印《会员通讯》
2007年开始编印首期《会员通讯》并向会员免费发放。到2010年10月份为止,学会已编印《会员通讯》13期。
《会员通讯》是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专刊,为了更加及时传播学会信息并减少地方学会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2010年起将逐步推广电子版的《会员通讯》。既保证了会员通讯的时效性,又及时的传播了学会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广大会员欢迎。(3)建立了多元结构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
2007年学会首先建立了多元结构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积极使用中国科协的个人会员管理系统,使会员的管理逐渐步入网络化、电子化阶段。
(4)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会员日活动
2009年12月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会员日活动在北京主会场及10个省市会员之家分会场同时召开。这次会员日活动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在北京学会办公室设立主会场,同时分别在10个省市会员之家设立分会场。
(5)表彰优秀会员和科技工作者
学会每四年召开一届会员代表大会。2008年10月召开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六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以及《中国营养学会章程》修改草案。评选出25个中国营养 学会先进工作者,16个先进集体,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6)提供其他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
努力从多方面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优惠参加本会及下属分会组织的国内、国际有关学术活动及其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免费获得本会编印的有关学术资料;优惠订阅《营养学报》;优先在本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等。
八、加强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学会网站是学会形象宣传的窗口,也是科普宣传的平台。在网站建设与更新中始终把科普宣传放在第一位:如建立“营养科普”栏目,设立吃的学问、妇幼营养、老年营养、疾病营养等多个栏目;并设“专家谈营养”专栏,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网站宣传营养知识。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为营养知识的宣传搭建现代化平台,2009年学会对网站进行改版。新网站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性、科学性,在为营养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同时,努力打造面向大众百姓的“营养大讲堂”。增加营养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与百姓的互动性。
“中国公众科技网”也是中国营养学会长期合作伙伴,自2008年至今,长期为“饮食营养”专版供稿,共提供稿件约300篇,并编写营养知识问答题近千余道。
2010年9月,“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志愿者科普技能培训活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标志着学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大型会议/培训活动网络化,实现了教授授课与课件播放同步、主会场与分会场视频同步、活动进行与录音录像同步,大大节 约了活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功建立了学会网站免费视频平台,完成了科普资源共享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会的壮大,学会旧网站的很多功能都略显陈旧,很多栏目也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信息的需求。在今年4月对沿用了6年的学会旧网站进行了改版,并新增设了学会的在线学术论坛。新版网站注重功能变化:第一,更加着重体现学会办会宗旨,全面展示学会工作、注重服务理念,版面简洁、易浏览;第二,栏目的划分更加清晰准确,便于浏览、查找信息。首页增设站内搜索,方便快捷;第三,实现便捷及低成本的自我维护管理,使网站的信息能及时有效的更新;第四,学会明确定位服务人群,营养专业从业者及学生、关注营养学会的企业及各种单位、想获取科学营养知识的普通大众。鉴于此,新网站设计更加人性化,首页增添了个人会员、单位会员登录区域,便于会员的登录、信息查询。同时增加了会员专项资料下载区,使大家能分享最新学会资讯;第五,增设“专家谈营养”、“Q&A”等科普板块,让想了解营养知识的普通大众,可以随心所欲的提问。既增加营养知识,又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
论坛方面,学会过去一直就想建设一个能提供给广大会员、营养科技工作者、营养爱好者一个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科协信息中心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在线学术论坛。论坛在创建之初就定位于一种网络学习交流方式,以其方便快捷、长期持续的特点促进各阶层营养工作者、营养学者之间的交流。据统计现在营养论坛注册会员已达660人,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中。每日PV都能稳定在300 人以上,曾经一天的最高访问量一度达到4951人。每日同时在线50~60人,每日都有新主题新用户以及10条以上帖子,无零回复贴等。
学会拥有众多的会员资源,但过去由于联系方式的局限,学会的最新信息往往无法及时传递,会员与学会、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有了论坛以后,很多学会会员都注册成了论坛的会员,这样便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会员有任何疑问,也能得到学会及时的答复和反馈!
本着服务于广大会员与营养工作者的理念,相信我们学会网站和论坛的建设会日臻完善,使学会信息化水平更进一步。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学术交流精品化
中国营养学会将在2007~2010年调整、完善、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精神,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充分发挥学会在推动我国营养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整合利用现有专家与学科资源,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开拓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在继续提高“营养知识更新班”、“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等现有品牌学术活动质量的同时,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潮流,打造以学科和技术综合交叉为特征的学术交流活动品牌,促进新的科学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以及港澳台学术交流工 作,提升中国营养学会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地位。
二、探索科普活动新模式,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意识
1、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科普交流大平台。
建议科协,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对于科协所属学会的科普项目及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发挥桥梁及纽带的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科普交流大平台,联合各个学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承担项目,组织大型科普活动,帮助学会打造“品牌活动”。
2、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四大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民营养科学素质。
我会将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四大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民营养科学素质,为提高他们的营养科普素质、改善营养健康状况服务。
三、大力发展会员,会员服务常态化、多样化。
增加为会员服务的形式,如网络会议形式、《会员通讯》电子化、网上申请入会等现代化手段,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四、营养知识成果化,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
将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营养健康产品,继而为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服务。建议“十二五”期间,科协加大对此方面项目的支持。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市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区、街残联同志的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残疾人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法制、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推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进步,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回首过去五年,为促进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
1.古塔区残联坚持“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的原则。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干部,任职区残联副理事长,我区共有9个街道,48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实现了100%全部建立“三位一体”的残联组织,全部做到了“四有”,即: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残联组织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完善了残疾人工作的网络化建设。
2.坚持残联基层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明确残联系统干部在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风党纪、思想道德和廉政教育,残疾人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残联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竭诚为残疾人服务意识和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树立新残疾人观,掌握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对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了605人(次)业务培训,为52名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颁发了聘书,细化了工作职责,落实了工作。
3.古塔区残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设备,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心,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综合服务网络,古塔区残联已建综合服务设施中心建筑面积达到300㎡,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康复工程得到拓宽。全区9个街道,48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共组织捐赠款6万余元。资助残疾人参加城市医疗保险、聋儿进行语言训练、残疾人装配假肢、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为贫困残疾人进行扶贫解困;配发残疾人辅助器具,为解决残疾人最急需的困难发挥资金补充作用。
5.为了顺利的开展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古塔区残联提早做了准备,于去年二月份,进行了换发前的摸底调查,下设52个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对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状况重新做了全面的清查,古塔区残联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对各社区主管领导、专职委员反复强调这次换发的重要性,各社区对换证的意义、要求和相关程序都做了广泛宣传,悬挂标语十余幅,张贴通知上百张,发放宣传单千余份,通知到户、到人。对于出行不便的残疾人,我们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所有残疾人全部登记在册,无法出行的重度残疾人享受了上门人像采集直评服务,换发过程中,古塔区残联宣传到位,组织得当,前期准备充分,52个社区衔接紧密,通力配合,换发秩序井然,换发工作非常圆满,共换发二代证4000多个。
6.每逢节日期间,古塔区残联都为残疾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残疾人的参与意识,融入社会,享受生活。每年各个残疾人节日,区残联都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2个社区的残疾人朋友欢聚一堂,大家载歌载舞,抒发 对祖**亲的美好祝福。“国际残疾人日”区残联又精心筹备走访慰问等一系列活动来扶持帮助残疾人过好自己的节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励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开阔了残疾人的视野,也促进了古塔区的和谐与发展。
(二)、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带头人19户,区本级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42户,并为他们购置了所需的物品。每年“助残日”和“残疾人就业促进日”期间,我们都要走访慰问残疾人个体业者,了解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为他们送去急需的物质,坚定他们辛勤创业的信心。
五年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其中分散安置就业 27人,集中安置就业25人,利用公益岗位及个体从业安置残疾人278人,在地税部门的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任务。
(三)、残疾人的职业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我区残联会同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等部门联合举办残疾人就业洽谈会;依托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用工信息及就业岗位;推行实名制就业和培训工作。同时积极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通过扶持个体、就业洽谈会、利用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按比例就业,巩固集中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残疾人就业社会化、完善化。制定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免费帮助残疾人技能培训,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培训各类残疾人450人次。
(四)、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努力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五年来,我区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1万余人 次;精神病患者监护7350人次,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425人次,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救助10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50例,其中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15例,特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50例,低视力者配戴助视器50件,培训低视力者家长50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25名;聋儿康复训练25人次,聋儿家长培训25人次,彩金项目救助贫困聋儿16名;肢体残疾人社区、家庭康复训练50名,肢体残疾人儿童康复训练100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30人次,家长培训20人次;免费为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150件,普及型假肢装配20例。
(五)、残疾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
五年来,我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残疾人文体活动,不仅是残疾人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残疾人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文艺方面,各街道举办了残疾人卡拉ok赛和残疾人文艺晚会50余次。每次演出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叹,观看后赞扬道:“节目很精彩,精神更可佳。”同时,我们还与宣传部、团委、妇联、文化馆、社区等单位协调,在一些公共文艺活动中让残疾人参加演出,参与书画、象棋、围棋竞赛,多方位陶治残疾人情操,激发了残疾人热爱生活、参与活动的欲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在体育方面,区残联利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健身训练,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引导残疾人参加自强健身活动,有针对性地发动和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趣味性体育活动。筛选肢体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运动员苗子,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开展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训练,择优向上级输送残疾人运动员。五年来向上级输送残疾人运动员150人次,我区残疾人运动员贾天雷、薛雷、马军、王立新等人参加2次省残运会,取 4 得了11金7银6铜的好成绩。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六)、残疾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工作得到应有保障。让残疾儿青少年进学校,接受教育是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五年来,我们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残疾人教育条例》,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将残疾儿童入学教育纳入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从小学到初中全市在校残疾人学生7名,占应入学残疾人学生的95%以上,高中至大学的残疾人学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特教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为鼓励残疾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从2005年开始,我市对中小学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救助,使无条件上学的残疾儿童走进学校,有65名大专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得到了资助,使他们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得以继续学习。
过去的五年是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区五千余残疾人充分参与的五年。五年中,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中,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模范人物。广大的残疾人工作者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把残联这个弱势群体建成强势机构赢得强势社会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残疾人工作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就我区残疾人工作的形势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是:
1.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于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残疾人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还较大。
2.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还较艰巨,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快“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1.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和实践人道主义精神,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坚持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配合,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动员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2.总体目标:
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面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的基本上,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社会生活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文明。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激励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扶残助残更加广泛深入;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强。社会公众服务业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形成一支“人道、廉洁、服务”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表彰自强模范,激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精神;提高广大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各项任务和主要措施:(1)、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恢复、补偿残疾人的功能,并作好残疾预防工作。
(2)、大力推进特教事业,尽快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3)、强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4)、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尽快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走上小康生活。
(5)、切实将城镇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6)、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
(7)、逐步在全社会营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8)、积极推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9)、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10)、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1)、加强残联组织建设,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四、2011年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1、继续加强第二代残疾证的管理和核发工作。
2、认真组织开展好2011年的残疾人春节慰问工作。
3、继续抓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特别是儿童先天性残疾救治和白内障复明项目工作。
4、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开展资助贫困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工作的通知》精神,保证上线的残疾大中专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学生得到资助。
5、继续落实好《辽宁省残疾人优待规定》的贯彻执行,做好残疾人扶残维权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6、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征收好2011的保障金。
7、努力抓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是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8、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组织开展好“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及“盲人节”活动。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残疾人事业内容的更新、上报工作。
9、加强全区52个社区组织联络员的系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五、2010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和明年总体安排
(一)今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1、深入推进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社区康复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到社区建设,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当中,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服务。按照“康复到社区,服务到家庭”的要求加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的培育工作。着重对石油街道幸福家园社区、敬业街道华工、兴业社区进行推进,探讨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日间照料工作的新路子,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工作及加强康复知识的普及。全面推进社区康复规范化建设。
2、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力度。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网络及康复治疗措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重症患者免费住院治疗项目。全年落实精神病免费服药85名及住院项目2名,通过免费服药和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视力残疾康复工作已形成长效机制。白内障无障碍工作已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依托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及时筛查新发 生的白内障患者,做到随发生、随发现、随筛查、随手术。完成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 108 例;完善了基层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满足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的需求。为 14 名贫困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2名盲人接受定向行走训练,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社区及家庭肢体康复训练18名;贫困智残儿童训练5 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民生工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做好术后跟踪随访。
2.健全区内九个社区康复站(室)的器材配备,做好各社区康复站(室)的软硬建设,配备好专业的康复协理员,切实做好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工作。
3.尽快实施贫困残疾人特别救助项目,积极做好组织实施、资金发放、日常管理和出具相关材料、信息报送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树立优质服务意识。要做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确保群众满意。认真听取基层群众、残疾人对民生工程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民生工程实施对象走访、回访活动,认真解决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城乡基层宣传栏、宣传单和广播等有效方式,将这项民生工程的有关具体政策、实施情况公布于众,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目前,全区残疾人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残疾人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残疾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充分展示。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克服困难,为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古塔区残疾人联合会
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完成中国科协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发挥好科协工作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科协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根据国家有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中国科协在2007年的第七届全委会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随后印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的指导下,中国心理学会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按照科协要求分七个方面汇总如下: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心理科学的学科特点与实际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直观地将心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但是,中国心理学会始终把满足国家需求、服务于政府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的作用可谓是无法替代的,这无疑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川地震后抗震救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地震发生后,学会于地震当天专门成立抗震应急工作小组,立即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媒体提出倡议,号召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科学、冷静、有组织和计划地进行有关心理救援工作;向国家及四川省政府先后递交了十余份建议书,且先后有三份政府建议被中办或国办刊物采用、一份被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用;对参加心理援助的同仁和志愿者开展大量专业培训;编制心理干预手册及书籍,送往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地震灾区。这些内容充实、方法实用的资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国际上对地震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心理创伤的原理和规律,为了更加有效、科学、持续地对汶川大地震灾区民众的进行心理援助,经2008年5月28日常务理事会决定,向社会发布“中国心理学会五一二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动纲要”。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评出先进集体88个、先进个人406名。中国心理学会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四位会员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为了对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的前期工作进行及时地总结和交流,以便进一步推动未来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08年6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研讨会。2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做了大会报告并积极参与分组
讨论,就抗震救灾的关键理论、技术和现场应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情形下,初步统一了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对于灾后心理援助的认识,为后来的全国性心理援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在中国科协支持下,我会还承担并按期完成了“汶川灾区民众心理援助中长期规划”调研项目,并提交了四项专报。
在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面对此后的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心理学会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备战参赛北京奥运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包括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在内的17名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为中国代表团16支参赛运动队(不计香港、澳门、台湾代表队)进行了长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提供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4年(自雅典奥运会结束到北京奥运会开始的整个奥运周期)。此外,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还为中国轮椅篮球队、中国自行车队和中国举重队3支残奥会运动队的备战、参赛进行了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这些工作全部纳入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51枚金牌中,有47枚金牌产生于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代表队,占总数的92.16%;所获100枚奖牌中,有84枚奖牌产生于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展了长期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代表队,占总数的84.00%。特别是丁雪琴研究员为中国体操队和中国举重队提供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为两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17枚金牌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持。这17枚金牌占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堪称奇迹。
制定心理学应用领域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中国科协明确要求所属学会推进学会改革,承接部分政府职能,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思想库”之一。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正式申请成立专门的分支机构,下设临床、测量等分支开展相关工作。该分支将从职业规范和从业准人标准等方面应对某些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既热闹又混乱的局面,引导起健康发展。
制定测验工作者的道德标准中国心理学会于1992年已提出《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但内容较为简单。随着心理测量方面的问题逐步增多,急需细化相关条例和准则。据此,测量专委会已制定出《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和《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实施工作正在推进中。
推动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的工作2007年2月5日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一致讨论通过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及伦理守则等文件。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对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增大,心理治疗和咨询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事各类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人员快速增加。高素质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不仅成为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其水准也关系到我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社会声望和学科严肃性。为了推动和促进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正规、有序和健康发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和机构学术性注册系统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为此,在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为主,成立了三个不同性质的工作组承担了建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工作。至今为止,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和督导师分别为173位和118位。
心理学家资格评定2008年9月11日,常务理事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心理学会对心理学家进行认定的决定》。经常务理事投票,推选出7名常务理事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开展评定工作。中国心理学会在网站上开辟了评定工作专栏,并于2009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心理学家发布会”。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
全国性学术会议
全国性学术大会历来是到中国心理学界的盛事,是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观点、沟通联络情感的重要平台。其影响可以超越学界,甚至国界。2007年11月8日至11日,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举行。本次学术大会是目前为止中国心理学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盛会,来自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265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其中,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代表共53名。会议期间,共收到论文2468篇。与会专家围绕“心理学与和谐社会”的大会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本次学术大会也得到了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和其他发达国家心理学组织的高度重视,是到会外宾心理学家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学术盛会。前来参加会议的有国际心联主席Bruce Overmier、国际社科联主席Kurt Pawlik、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haron Brehm、英国心理学会主席Pam Maras、前国际心联主席Géry d,Ydewalle、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教授Henry Wellman,另外还有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越南和非洲国家的心理学工作者。
2009年11月5日至8日,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山东济南胜利召开。此次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的主题是:“心理学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来自全国包括港台在内的2700多位(加上会前举行的一系列工作坊,本届大会实际到会人数接近4000人次)心理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此次大会还得到了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和一些国外心理学组织的高度重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多名知名心理学家参加了会议,使得本次大会成为历届全国心理学会中与会代表最多的一次学术盛会。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对心理学科需求的急速增长,此次会议上还一致通过了学会每年召开全国学术交流大会的决议,在2010年11月底,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将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大会,促进中国心理学与国际接轨
积极参加国际大会中国心理学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第26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ICAP,希腊雅典)、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 德国柏林)以及第27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澳大利亚墨尔本),促进中国心理学者更好地与国际同仁交流。在这些大会上,与会中国学者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了大会的学术交流报告,充分展示了我国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学应用的成果。特别是在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中国心理学会时任理事长张侃研究员在当选国际心联副主席,充分说明了我国心理学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已被国际同行所认可,而且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
努力承办国际大会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于2008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由由世界心理治疗学会(The World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 WCP)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承办。本届
大会主题为“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全球化对心理治疗的挑战”,这也是世界心理治疗学会第一次在中国乃至亚洲举办大规模的国际心理治疗大会。大会采取多种会议交流方式,包括大会报告6场,论坛3场,会议演讲26场,主题演讲29场,特邀研讨会72个,研讨会53个,墙报展示345张。来自61个国家的150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第13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由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主办,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的,于2009年5月1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会议是国际理论心理学界的一件盛事,来自美、英、加、德、法等20多国家和地区的86位理论心理学家和128位国内大陆及港澳台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此外,大会期间还召开了选举会议,叶浩生副理事长成功当选为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新一任执委,将负责协调整个亚洲地区的理论心理学组织工作。
积极争取项目与经费
学会近几年来积极争取并获批的项目包括: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心理素质教育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支持及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研究、心理学名词审定、5.12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援助经验总结、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服务平台建设等等。
其中,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项目发现,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成绩成正比,部分科技工作者群体心理问题很突出,还初步发现了工作压力及工作与家庭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心理素质教育课题”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和中国心理健康量表测查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的局处级干部419人,发现干部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工作倦怠的各维度和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中国心理学会一贯高度重视心理学普及工作,特别是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简称科普委)在老一辈心理学家的悉心指导和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下,心理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普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心理学工作者队伍迅速扩大,心理学普及领域不断延伸,心理学普及工作形式多样化。尤其2005年以来承担开展了多项中国科协领导的心理科普专项活动,为我国开展心理学普及工作的研究、应用和交流以及促进心理学普及工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推动心理普及、服务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科普委多次开展了系列主题科普活动、主办大学生健康节、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在“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和谐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知识普及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国心理学会承担了一些促进人群心理健康的大型科普项目,项目总经费投入达750万元(见附件-1)。包括: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奥运园区科普平台建设与基础研发”,主要为对体现“科技奥运”对奥运园区心理学科普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和建设;“汶川地震灾后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与培训”,为对灾后灾区教师进行心理援助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与健康’科普展
览”,主要为促进我国心理健康和心理科学知识传播设计并制作的我国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科普展览等。
四.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中国心理学会是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团体会员,是其极为积极活跃的成员组织。自1984年,一直有中国心理学家在领导层工作。前任理事长张侃现担任国际心联副理事长,韩布新副秘书长担任国际应用心联执委。近年来,二位分别代表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参加两个学术组织的工作会议,并领导学会秘书处组织中国心理学者参加国际学术大会。作为联系中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桥梁,学会积极组织青年心理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经常务理事会审批,学会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共资助了近60名青年心理学家参加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和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2008年11月,我会正式设立“荆其诚国际心理学大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促进了此项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张侃教授除担任国际心联副主席外,还一直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一直以来,他为促进中国心理学会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中国心理学会分别与日本心理学会、美国心理科学联合会、南非心理学会及韩国心理学会等签订了协议,进一步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在2010年的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上,张侃教授获得了由IAAP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五.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扩大学会会员范围、提升学会影响力,经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决定,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员等级正式分为高级会员、普通会员、研究生会员和本科生会员。学会将进一步搭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服务平台,为全体会员提供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提供中文专业文献的查询与下载;减免参加全国大会的注册费;优先邀请会员参加本团体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等等。我会已于2010年10月为青年会员免费举办了首期“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学者研究能力建设培训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与好评。
此外,2009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在全体会员范围内开始开展重新登记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学会与会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积极进取,锐意改革2007年,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多个学会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中国科协继续扩大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各学会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决定将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在内的9个学会纳入试点,并给予很大经费支持。根据科协的要求,中国心理学会于2009年6月专门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理事会选举程序、代表大会组成办法、设立支持单位等11项决议,推动学会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至今,第一年的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并获得了科协相关部门与领导的好评。
科学民主决策,一切重要事项均通过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决定在过去的内,学会每年平均召开常务理事会议4-5次,对重要事宜进行研讨。为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及时通报学会工作的进展,自2008年1月,学会网站开始以电子月
刊的形式刊登学会通讯。
根据需要增设学会的分支机构自2008年初中国科协正式批复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为中国心理学会分支机构后,我会已拥有专业委员会15个、工作委员会4个,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学科领域。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学会常务理事会又一直通过申请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心理学标准与规范研究委员会”。
七.加强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不断加强学会网站建设2009年开始,学会全面推动学会新版网站的建立,至今已基本完成改版工作。新版网站使得后台操作更加便利;信息的发布和变更更加灵活;界面更加专业、时尚;增加会员服务平台,及时了解会员需求;增添英文页面,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采用加密处理,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
开通中国心理援助网2007年7月1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正式开通了中国心理援助网。该网站的开通与心理援助专员的培训,使心理服务网络化,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学普及队伍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北京、西安、哈尔滨等地培训了六批心理援助专员共计226名。培训工作将按计划逐步进行,在未来的几年里相信一定会逐步建立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全国心理援助工作网络。
五年里,中国心理学会的各项事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心理学会还将不断进取,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心理学会
科技进步率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 指的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总产量与农业全部投入量的比, 即农业GDP增长额中由于科技进步影响而增长的份额, 反映的是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农业科技进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指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 即除了包含狭义 (农业科学硬技术的进步) 之外, 还包括农业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等软技术的进步。
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方法
国外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估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艾布拉姆威兹提出的代数指数法、索罗提出的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及遵循法雷尔思想的潜在产出法。我国学者也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估算, 但是用的最多的还是索洛余值法。
我们选用科普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来估算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其一般表达式如下:
其中, Y为农业总产出, K、L、M分别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c为常数, t为时间变量;δ为农业科技进步率;αβγ分别为全国的农业物质费用弹性、农业劳动力弹性、播种面积弹性系数。
对 (1) 式取对数, 然后在对t求导, 取dt=1, 并将d Y, d K, d M, d L, 可以分别改写为VY, VK, VM, VL, 变形之后, 最后得到:
其中, VY, VK, VM, VL, 和 分别为农业总产出、物质资料、播种面积和劳动力的年增长量和其增长率。
三、数据获取、模型估算
1、数据获取。
选取了2005-2009年的时间序列和这五年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作为混合的数据, 使用上述C-D生产函数来测度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总共5年, 31个样本, 155个观测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其中2006年各省市的劳动力资料无法之间获取, 故选用2005年与2007年各省市劳动力的平均值来代替。
2、变量选取。
(1) 农业生产总值 (Y) :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 剔除了物价影响因素。
(2) 农业物质费用 (K) :可以用农业总产值减去农业增加值来计算, 本文该数据直接从年鉴上获取, 并采用如下公式换算为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
(3) 农业劳动力 (L) :主要指农林牧渔劳动力, 考虑到数据获取问题, 选用第一产业劳动力来代替。
(4) 农业种植面积 (M) :通过比较农业耕地面积与农业总播种面积的内涵, 选用农业总播种面积来计算。
(5) 时间变量 (T) :
3、模型的参数估计。基于以上选取的数据, 利用SPSS15.0, 选用最小二乘法来对C-D的对数模型进行估算, 结果如下:
t值 (-2.660) (53.669) (-2.878) (9.198) (2.722)
p值 (0.009) (0.000) (0.000) (0.005) (0.007)
4、模型估算结果分析。
由上述模型估算结果可以看出, 各参数的t值均大于1, 且对应的p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都可以很好地拒绝原假设。调整后的R2值高达0.988, 说明这个模型所选取的这些投入要素变化很好地解释了农业从产出的变化, 即模型的解释力很强。F值高达3268.531, 其对应的P值为0, 通过联合检验。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计算与结果分析
1、历年来许多学者对各个时期农业投入要素弹性都做过计算, 其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会发现物质投入弹性呈逐年递增趋势, 说明物质资料投入是拉动农业GDP的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投入弹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土地投入弹性则在递减, 说明土地投入对农业GDP的影响甚小。 (表1)
2、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结合公式 (2) 同表三资料, 我们可以计算我国“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为3.175%。其中, 年均增长率。 通过表三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 物质费用的增长率相对较高, 且物质资料的弹性也最大, 说明物质资料的投入是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呈现负增长, 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 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城市去打工;年鉴中耕地总面积近五年几乎未发生变化, 播种总面积会有一些微小变化, 平均增长率却在逐年递增, 说明随着这些年的物价上涨, 农产品价格飙升, 农业种植已经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公式 (3) 同表三数据, 我们可以计算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6.14%。
通过表4, 可以看出物质资料费用的投入最大了拉动了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劳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反而呈负增长态势, 这说明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向城镇服务业;播种面积变化较小, 所以其对劳动力的影响较小;“十一五”时期科技贡献, 跟往年相比低了很多, 一方面是由于统计口径和计算方式的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后经济危机本身与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些政策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影响, 使得这一特殊时期物质费用占据较高的比重, 且农业生产总值在“十一五”的平均增速12.15%远高于“十五”的%, 故导致这一时期的科技贡献的比重则相对较小。
五、政策建议
1、政府要注重和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2005-2009年的数据来看, 劳动力的平均年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态势, 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导致农村劳动力富余, 加之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与农业收入的微薄之间的矛盾, 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 这就需要政府合理引导与安排剩余劳动力。
2、加强农业科技管理与技术推广。
政府可以与高校建立对接,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路线。同时, 政府应该定期下发文件或者委派专业人员向农户做好宣传、教育与技术推广工作。
3、坚持走农业集约化道路。
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精耕精作, 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兼具质量经营、集团规模经营、效益效率经营、高科技电子化经营、人才经营的特征, 以实现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农户走农业集约化道路, 以较小的投入去的较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1 (5)
[2]贾凤伶等人.“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1)
[3]王文略等人.甘肃省贫困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甘肃科技, 2008 (1)
本文是利用已有公开发布的报纸统计数据,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出版产业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追溯五年来我国报纸产业的发展轨迹,为准确判断报纸出版产业发展形势提供数据支撑。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出版总印数规模与分析
报纸出版的总印数代表着报纸出版与发行的总规模。一般说来,报纸的总印数越大,报纸的发行量(含邮局发行、自办发行与其他)就越大。从逻辑上讲,报纸的发行量应该小于或者等于报纸的总印数。所以,报纸出版的总印数是衡量报纸出版规模的一个最重要的实物量指标。
五年来,我国报纸出版的总印数不断增长,从绝对量上分析,总印数从2006年的425亿份,到2010年底为452亿份,五年平均总印数为439.4亿份。其中综合性报纸总印数增长较快,五年的绝对量增长19亿份(314亿份-295亿份=19亿份),专业类报纸的总印数五年增长的绝对量8亿份(138亿份-130亿份=8亿份)。详见表1、图1:
表1: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数一览表
单位:亿份
图1: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数图
五年来报纸出版总印数从增长速度上看,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3.06%,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1.14%,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0.86%,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96%。详见表2:
表2: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数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表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出版总印张数分析
印张是衡量印刷用纸的计量单位。每份报纸的印张数是按一份“对开四版”的报纸为一个印张计算,依此类推。年总印张数是“每份报纸印张数”乘以“总印数”的结果。
五年来,我国报纸出版的总印张数不断增长,从绝对量上分析,总印张数从2006年的1659 亿印张,到2010年底为2148 亿印张,五年平均总印张数为1881.6亿印张。其中综合性报纸总印张数增长较快,五年增长的绝对量466 亿份印张(1801亿-1335亿=466亿),专业类报纸的总印张数五年增长的绝对量23亿份(347亿份-324亿份=23亿份)。详见表3、图2:
表3: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张数一览表
单位:亿印张
图2: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张数图
从增长速度上看,五年来报纸出版总印张数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52%,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13.51%,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2.01%,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9.07%。详见表4:
表4: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总印张数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表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定价总金额分析
定价总金额是报纸总印数与每份报纸定价的乘积,基本上反映了报纸的发行收入。定价总金额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报纸的发行收入高,定价总金额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报纸的发行收入低。因缺乏2006年和2007年统计数字,三年平均定价总金额为345.78亿元,其中,综合类报纸总金额为224.51亿元,专业类报纸总金额为121.27亿元。从表5可以看出, 近年来报纸出版由于纸张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定价总金额逐年上涨很快,2009年比2008年绝对值增加了33.76亿元,2010年比2009年绝对值增加了15.95亿元。详见表5:
表5: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定价总金额数一览表
单位:亿元
五年来报纸出版定价总金额从增长速度上看, 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62 %,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4.54%。详见表6:
表6: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定价总金额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表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品种数分析
五年来,报纸的品种数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与国家“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有关。对报纸出版业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形成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的基本格局,为我国的报业出版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表7可以看出,按照报纸的级别分类,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报纸种数最多,从五年平均数来看是1045种,比重占到全国报纸种数的54.10%,地市级报纸种数为877种,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 45.23%,县级报纸种数为17种,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0.88%。详见表7、图3
表7:2006—2010五年全国各级报纸出版品种数一览表
单位:种
图3:2006—2010五年报纸按级别分类平均品种结构图
从表8可以看出,按照报纸的综合和专业两种分类,专业类报纸种数最多,五年平均为1131种,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58.33%;综合类报纸种数为808种,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41.67%。详见表8、图4:
表8:2006—2010五年全国报纸出版类别品种数一览表
单位:种
图4: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品种数图
五、“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平均期印数分析
平均期印数是报纸“总印数”除以“实际出版期数”的结果。所以,平均期印数高,直接说明的是报纸的总印数多,间接说明的是报纸的发行量大,另一方面又说明报纸的实际出版期数多,报纸的出版实力强。因此,可以说平均期印数是衡量一张报纸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
从表9可以看出,五年来总的报纸平均期印数每年都在增长,从2006年的19703万份,到2010年底为21438万份,五年平均期印数绝对量增长了1735 万份(21438-19703),综合类报纸平均期印数绝对量增长了709万份(9491-8782),专业类报纸平均期印数绝对量增长了1026万份(11947-10921)。
五年平均期印数平均数位20735.6万份,其中,综合性报纸平均期印数为9088万份,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43.83%,专业性报纸平均期印数11647.6万份,比重占到报纸种数的56.17%。详见表9、图5:
表9: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一览表
单位:万份
图5: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图
从增长速度上看,五年来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4.27%,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2.97%,2009年比2008年降低了1.5%,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88%。详见表10:
表10: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表
六、“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折合用纸量分析
五年来,报纸的折合用纸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381.56万吨,2007年全国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391.17万吨,与2006年相比用纸量增长2.52%;2008年全国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444.03万吨,与2007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3.51%;2009年全国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452.96万吨,与2008年相比用纸量增长2.01%;2010年全国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494.05万吨,与2009年相比用纸量增长9.07% 。详见表11、图6。
而报纸的用纸在新闻出版(图书、期刊、报纸)中所占比重最大,以2007年为例,“2007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345.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42.7万吨,其中报纸用纸占总量的72.08%。”
与此同时,“进入2008年,我国新闻纸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造纸的原材料价格迅速提升、能源供应和物流运输价格上涨、环保治理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因素,造成新闻纸价格强劲反弹,大幅上扬。”
一方面是报纸的折合用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新闻纸价格持续攀升,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国内报业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表11: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及其增长情况表
图6: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折合用纸量图
七、“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经济总量分析
表12: 2006—2010五年报纸出版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八、结语
新闻出版的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2010年这五年间,我国报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报纸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市场机制在报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报纸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使我国报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报纸出版事业全面繁荣,报纸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报纸出版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十一五期间海南科技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11-20
“十一五”工作总结01-12
“十一五”工作总结提纲10-26
十一五党建工作总结12-21
直通车工程“十一五”总结05-30
马鞍山乡十一五总结06-28
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10-23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12-06
镇十一五计划规划07-23
某区“十一五”税收专题分析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