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精选8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 篇1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楚 . 江 (cǔ chǔ) 孤帆 . (fān fán) 中断 . (dàn duàn)

淡妆 . (zhānɡ zhuānɡ) 潋 . 滟 (liàn niàn) 雨亦 . 奇 (yí 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 ( ) 楚 ( ) 孤 ( ) 帆 ( )

三、写出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 .. 开

孤帆 .. 一片日边来

山色空蒙 .. 雨亦奇

水光潋滟 .. 晴方好

四、默写本课所学古诗。

五、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六、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我还知道他的.诗:《 》、《 》。

七、想象下列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画下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分参考答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 篇2

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 你们猜, 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生:是西湖。

师: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生:明月。

师:是啊, 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 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 他眼中的西湖就像———

生:一幅画。

师:几千年来, 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 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 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生:苏堤就是为苏轼而建的, 而且…… (太激动, 一下子说不出来了)

师:苏堤是苏轼建造的哦。

生:我知道苏轼还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 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师:同学们吃过东坡肉吗? (一阵哄笑)

生:我还知道有一个纪念馆。

师:是的, 苏东坡纪念馆, 去过吗?

生:去过。

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 来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二、印象西湖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 老师写诗题, 请同学们举起手来, 和老师一块儿写, 好吗? (边板书边说) “饮”是前鼻音, 我们一同读一读。 (生边读边书空)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 后来下起雨了。

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

生:他们还在饮酒。

师: (指着板书) 是啊, 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 赏着美景, 起初是晴的, 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大家读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 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很温柔, 真好听。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 谁也来读读?

(随机请三位学生读, 再齐读)

师:这个“妆”是个翘舌音, 谁能来读? (请生读)

师:你读得可真投入, 读诗啊就要这样, 不仅要读出节奏,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 行吗?老师读一、三句, 你们读二、四句, 可以吗?

(师生按要求合作读)

师:那我们换换读读好吗?你们读一、三句, 我读二、四句, 行吗?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同学们, 苏轼笔下的西湖, 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是第三句。

师:哦, 是那“西子”, 是吗? (生点头)

生: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 是吗? (生点头)

生:老师, 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觉得这看上去就非常舒服, 是吗?

三、走近西子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 还记得吗, 有人说西湖像一面———

生:镜子。

师: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

生:明月。

师: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

生:图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

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西湖比西子) 你知道西子吗?

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上写着。

师:啊, 书上看到的。同学们, 从这册开始, 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 (和学生一起看语文书) , 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她的名字又叫“西拖”。 (学生笑声一片, 教师马上帮他更正———西施)

师:你们都知道了, 西子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要听吗?

生:要听!

师: (缓缓地) 西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且是之首。传说每次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 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 都不好意思地沉入江底。西施美吗?太美了, 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 (板书:?) 那就让我们坐着画舫, 一同去欣赏西湖吧!

四、晴雨西湖

生 (齐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 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 它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一荡一荡。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有个“艳”字。

师:是啊, 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生:西湖上。

生:在我家边上的池塘里。

师:嗯, 不过西湖比这池塘可要大很多倍哦!

生:在上午, 阳光照着西湖时, 我看到了像水晶一样的湖面。

师:像水晶一样, 那是怎样的漂亮啊!

(师点击课件, 生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生:像明晃晃的镜子。

生:像一颗颗星星。

生:像撒了一湖面的水晶宝石。

生:像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 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 难怪苏轼会说———

生: (接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冯老师在读的时候, 查了查字典, 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 我选择了三种, 你们看看“方”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

生:第二种———正好, 恰恰。

师:啊, 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 你能给“方”换个词吗?

生:晴正好。

生:晴刚好。

生:晴恰好。

师:大家真能干, 不过你们读读, 会发现这些词读起来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水面那么美丽多姿, 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第一句) 好深情的一位苏轼啊!

师: (生慢慢地读第一句) 嗯, 一字一顿!

师: (生摇头晃脑地读) 好投入的苏轼啊!

师: (生充满深情地读) 老师的眼前真的觉得阳光明媚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再深情一点。 (生再次齐读第一句)

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 在阳光下, 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时, 忽然, 雨雾迷蒙, 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接读诗的第二句)

师: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

生:像被雾气笼罩了。

生: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师:好浪漫哦!

生:感觉朦朦胧胧的。

师:哦, 那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是吗?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来, 看看吧! (播放课件, 随着音乐, 教师轻声描绘) 瞧!山变了———房子变了———树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如果此时, 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西湖上雾蒙蒙。

生:好模糊, 就像摄影时对焦没对准。 (笑声)

师:呵呵, 这么专业的术语都出来了。

生:看到了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师:嗯, 好诗意啊。

生:房子朦胧了。

师:是啊, 房子朦胧了, 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 像走进了———

生:像走进了仙境一样。

师:你就是那位仙人! (笑声)

生:像是走进了神秘的世界。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读)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山色”读音有误) 太激动、太深情了, 是“山色”。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好温柔。

师: (生大声朗读第二句) 雨细细地下着, 周围是这么安静, 你忍心大声地去惊扰西湖吗? (生重读, 声音马上轻了下来)

(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

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 现在却是———

生:山色空蒙。

师:一天之中, 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 同学们, 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 仿佛汇成了一幅画, 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那么美, 那么妙。愿意读一读吗, 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 感觉是那么柔柔的, 要是第一句再读响亮一点, 会让别人觉得阳光更灿烂!……

(全班齐读)

师:来, 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西湖吧!我看, 水光潋滟是景———

生: (愣了一小会儿,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也是景。

师:我看, 晴是景。

生 (接说) :我看, 雨也是景。

师:我看, 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雨亦奇。

师:我看, 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西子西湖

师: (自言自语) 晴天的西湖是那样娇媚, 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温柔, 像谁呢?

生: (小声) 西子。

师: (继续自言自语) 像谁呢?

生: (齐答) 西子。

师: (作恍然大悟状) 欲把西湖比———

生:西子。

师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 都那么美丽, 西湖也是———

生: (齐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 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 (播放课件, 教师随着音乐讲述) 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看,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接背) 。下雪啦, 一片银装素裹。美吗?难怪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 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

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师:如果说, 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

生:夏天 (秋天) 的西湖是浓抹。

师:如果说, 月亮为西湖化淡妆, 那么———

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师:如果说, 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

生:荷叶 (柳叶、枫叶) 为西湖化淡妆。

师:如果说, 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那就用你的笔, 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

(生练笔, 教师随机指导)

生:我说, 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看!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我还想说, 夏天的西湖是浓妆, 看!荷花在西湖里怒放呢。

师:好一个“怒放”, 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是那么娇艳。

生:我说, 春天的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树在春风里随风舞动着;我还想说, 秋天的枫树为西湖抹浓彩, 看!她为西湖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师:多别致的外衣啊!

生:我说, 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枝在春风的陪伴下随风飘动;我还想说, 湖水为西湖抹浓彩, 看!湖水清澈见底, 里面的小鱼游得多开心啊。

师:同学们, 让我们为这位未来的女诗人鼓鼓掌吧!

(学生们手越举越高, 欲罢不能)

师:看来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作品, 那就同桌互相欣赏吧!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师:能和西子去比吗?

生:能!

师: (将“?”擦去, 改成“!”) 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 (接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情系西湖

师:苏轼像我们一样, 就这么看着, 从早到晚, 从日出到黄昏, 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 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 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 来, 一同看看! (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 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 并筑堤防洪, 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 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师: (朗读拓展资料) 看到这, 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生:苏轼, 你真是杭州的功臣啊!

师:过奖!过奖!那是鄙人应该做的。

生:谢谢你, 苏轼!要不是你, 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

师:惭愧!惭愧!为杭州做得实在是太少啊!

生:老师, 建造“三潭印月”怎么是在保护西湖呢?

师: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鱼、挖莲藕, 破坏了生态, 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 建造了“三潭印月”, 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 又美化西湖。同学们, 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 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美, 的确是美,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艾青的眼中, 月宫里的明镜———

生: (接读) 不幸失落人间。

师:在周起渭的眼中, 若把西湖比明月———

生: (接读) 湖心亭似广寒宫。

师:在白居易的眼中, 湖上春来似图画———

生: (接读) 乱峰围绕水平铺。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

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3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齊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篇4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

刘老师的课灵动,生动,突出的优点有以下表现: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4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淡妆

总相宜

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迁西县第四小学的李心语老师。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丽啊不只是苏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美妙的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吧!这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6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读古诗词就像品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让人陶醉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西湖风景,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对让学生来介绍苏轼,营造阅读期待。从而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品味诗意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并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第三版块:精读诗句,培养情感

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天和雨中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拓展了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

领略不同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表达,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胸怀,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诗的光彩在学生诵读、感悟、理解、想象中激发出美丽的火花,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并沉醉其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7

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毕竟西湖六月中,山色空蒙雨亦奇。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淡妆浓抹总相宜。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黄千红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答案 篇6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 ((2分)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7、适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篇7

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迷人的风景。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非常奇妙。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也是吴越之地孕育出来的美人,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贴切而又自然,因此,西湖也获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篇8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上一篇:小学兴趣小组活动制度下一篇:酒店安全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