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田丽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童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万柏林区管理部的田丽丽。很荣幸参加联社举办为期两天的“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专题培训,受益良多,现在我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对童老师讲的,“存款立行,谁来立存款”感受颇深,因为之前我是基层网点的负责人,答案虽然很简单,但是正像童老师讲的那样,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面对2018年银行面临“资产荒"、“资金荒”、“信用荒”,转来转去,又回到最朴实众人皆知原点的压力。我们的各项业务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坐等客户上门,甚至之前的“扫街、扫楼”的营销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理财、余额宝、手机银行随意搬家等等……充斥着我们,倒逼着我们必须转型。必须直面客户,做好信息采集、潜在客户的营销、以及在纳税人、销售增长中找客户,当然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可以在他行的优质客户中找客户,同时我们应寻求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快由物理网点转化网络金融,让每一位拥有手机的人都成为我们的优秀客户,让每一部手机都成为我们的网点、柜台。
其次,感谢童老师,用大量的专业知识让我们懂得“如何学会在刀尖上跳舞”,让我们如何在发放贷款创造利润的同时,回避风险,我们不仅要有健全的信贷管理制度,标准的流程,还要学会如何判断企业风险,如何在看懂报表的基础上,关注企业的“三品”、“三流”、“三表”,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把好贷款的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的问题,如何锁定贷款的真实用途,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的问题。当然我们每一位农信人,更要牢记银行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严把道德风险关。
最后,通过呆账核销、诉讼、打包处理、以物抵贷、重组,多样化出售等方式方法,化解小企业不良贷款。
施工企业将其对项目业主的应收工程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施工企业提供工程建设资金,其最高可以按应收工程款80%的额度为施工企业提供工程建设资金。
自2015 年以来,受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而建造成本不断上涨,使得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减少,流动资金周转不畅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一、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概述
(一)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含义
保理(Factoring),又称“保付代理”,是一项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顾名思义,所谓工程建设保理,就是施工企业(债权人)将其对项目业主(债务人)的应收工程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施工企业提供工程建设资金,同时提供项目分户账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信用风险担保等服务。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指的是一定状况下,施工企业将通过赊销活动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至商业银行,以此来获得银行机构流动资金支持,保障施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背景下,保理商可向施工企业提供债务回收、信用控制等一系列服务。
(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作用
一方面,低成本融资,加快资金周转。与短期银行贷款相比,保理业务融资成本较低,这样以来,通过充分发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融资功能,便能够加快施工企业资金周转,保障施工企业各项业务活动顺利高效运行;另一方面,提高销售能力。受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影响,以致施工企业通常会对采购商进行推延付款期限,如此有助于提高产品成交量,不断增强施工企业销售能力。除此之外,改善财务报表、加大融资力度等也是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积极作用。
更关注项目业主的资信状况,不受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限制。信用贷款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都与施工企业的资产规模密切相关,都需要施工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提供抵(质)押担保;股权融资、风险投资融资对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严格,同时容易造成控制权分散。而工程建设保理更关注工程业主的资信状况,融资规模与应收工程款的规模相关,不受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限制。
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类型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具有融通资金的性质。融资是保理的主要功能,几乎不存在不要融资的保理业务,这与国内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的路径安排相适应。工程建设保理最高可以按应收工程款80%的额度为施工企业提供工程建设资金。
适应行业的资金需求规律。保理融资不同于其他融资方式,保理产品针对施工企业(债权人)与项目业主(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应收工程款而设计,与工程建设行业的资金使用规律、资金需求规律相适应,对施工企业而言,可以缩短应收工程款的回收时间,解决资金紧张的困难,对项目业主而言,可以减少资金压占,优化财务结构。
保理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工程建设保理可以灵活选择买断型保理、循环额度保理、定向保理、双保理、反向保理、采购执行保理等模式,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产品更为多样,方式更为灵活,操作更为简便。
三、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会计处理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下主要涉及到两种金融服务产品,包括融资服务性产品和劳务服务性产品,对于前者来说,施工企业以出让应收账款债权及支付利息的形式获取融资,而保理商收取提供融资服务的利息收入,由施工企业支付利息支出;对于后者而言,施工企业购买保理商管理应收账款劳务时,由销售方支付管理费用,由保理商收取报酬。
另外,施工企业以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资产与风险是否转移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划分为继续确认应收账款与终止确认应收账款,之后对分别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通过对前者会计处理发现,继续确认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体现为施工企业以质押应收账款为代价从银行机构中获取短期贷款;而通过对后者会计处理发现,施工企业以出让债权为代价从银行机构获取货币资金。
以施工企业为例,在对继续确认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1) 将实际获取的货币资金确认为短期借款;(2)将支付的融资费用直接列支为财务费用,与此同时做好短期借款与银行存款抵减工作;(3) 将支付的账款催收费用直接列支为管理费用,并做好短期借款与银行存款抵减工作。另外,在对终止确认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1) 将实际获取的货币资金与应收账款抵减;(2) 采用直线法对将支付的融资费用摊销后列支为财务费用;(3)将支付的账款催收费用、账户管理费用等直接列支至管理费用,之后用于抵减应收账款。
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分析
依据保理商是否承受商业信用风险可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划分为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与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其中前者的保理商无需承受任何商业信用风险,而后者必须承受部分或全部商业信用风险。同时,依据保理商所承受商业信用风险大小又可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细分为无追索权卖方承担部分商业风险与无追索权卖方不承担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有追索权保理业务
待施工企业出让应收账款后,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资产与风险并未转移至保理商一方,施工企业仍具备控制应收账款的权利,此时,要求施工企业落实好对应收账款继续确认工作。
(二)无追索权卖方不承担风险
待施工企业出让应收账款后,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资产与风险大都转移至保理商一方,如此以来,施工企业无需承受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故而不再具备控制应收账款的权利,此形势下,施工企业无需继续承担确定应收账款的职责。
(三)无追索权卖方承担部分风险
待施工企业出让应收账款后,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资产与风险是否转移至保理商一方不确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状况作出进一步确定。
五、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施工企业风险识别状况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质量。风险识别是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开展相关性调查研究,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对各种风险进行鉴别。
(二)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施工企业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风险管理者掌握风险类型、了解风险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制定相关措施。总结来说,风险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风险因素影响范围、风险发生概率、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采用调查打分法、技术评审法及多因素关联分析法实施风险分析和评价。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该项工作必须建立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性。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策略有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及承受风险。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保障。风险监控是指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及风险应对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高效率、高质量运行。通常情况下,风险监控由风险跟踪检查、风险重新评估、风险跟踪报告组成。
六、结论
高效风险管理措施是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幅度发展及企业各项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旧治理结构、结构配置等内部环境已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需求,不利于我国企业健康有序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杰,乔香兰.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时代,2013(3)
[2]马俊峰.对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探讨[J].企业研究,2013(2)
[3]王静编著.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技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林钧跃编著.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晓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业务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2)
[6]任倩.国内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浅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1)
[7]庄玲.我国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关键词:风险管理;产生背景;业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
一、企业风险管理顾问公司产生的背景
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中,多数大中型企业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根据德勤2003年的调查,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已设立了风险管理师(CRO)工作职位,CRO职位比例居首位的为南美洲金融机构,已达95%,居末位的为亞洲金融机构,仅为29%.在目前欧美的部分金融机构中CRO的职位职能仍然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普华永道2004年对全球1400位CEO进行了调查,其中70%的CEO将发展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到他们当前工作内容的首位。调查还显示38%CEO认为,企业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另有46%的CEO表示将在1-3年内建立与发展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
从国内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说,中国对风险管理的深入是从规范内部控制体系开始的,2005年10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国内企业在监管单位的要求下拉开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监管部门于2006年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法规。此外,2006年7月15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我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相续发布了相应行业的风险管理指引,企业相应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实施风险管理;财政部并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指引性文件予以征求意见,并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他国有企业参照实施。目前,大中型国资企业,各地方国资部门都很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在积极推动和实施之中。
国际国内因风险管理不善或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失效给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例子举不胜数,如:美国“安然公司”的丑闻、“房利美”、“房地美”的倒闭,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国“中海油事件”、“中储棉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山西矿难事件”等。风险的严重危害性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给企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损害品牌声誉,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人员失业。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迫切性,促使专业辅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顾问公司应运而生。风险管理顾问公司是为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规范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和辅导,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成效的专业服务公司,是顺应企业风险管理需要的新型公司形式。知识化、专业化、服务型是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特点。
二、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业务管理的具体研究
风险管理顾问公司是一种中小型的知识化、专业化、服务化的管理顾问公司,以风险管理为业务目标,这决定了风险管理顾问公司自身的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加强此类公司的规范管理,保证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笔者经过对四川一家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建设方面的标准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总结,对风险管理顾问公司在业务管理方面得出几点结论。
风险管理顾问公司在业务管理方面,应该达到下述要求:业务资源配置合理、业务知识储备丰富、业务流程设计规范、业务联系顺畅。下面分别论述各个方面的管理中重点采取的措施。
1.业务知识储备管理
(1)构建业务信息管理电子系统,对各类行业信息、经济政策信息以及企业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存档。以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定期进行已收集风险信息资料的总结,实现信息的消化吸收,并发挥头脑风暴的优势,集思广益,发现问题。
(2)加强风险管理顾问公司内部的专业知识交流。提高风险管理顾问对风险评估(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策略,风险组织体系,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文化的理解水平,以相互培训的方式互相带动提高。从实践来看,这种培训方式提高了风险管理顾问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利用风险的专业知识水平。
2.打造通畅的业务外部联系渠道
业务外部联系渠道的开拓是风险管理顾问公司扩大业务的主要方式。由于风险管理顾问行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顾问的了解不深,对风险管理顾问的作用认识很少。因此,风险顾问业务管理中,应重视外部联系渠道的拓展,通过举办、参办、参加风险管理论坛,风险管理培训讲座,或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风险管理,扩大影响力,培育潜在客户。
通过宣传建立与各类企业的业务联系,不但可以与企业互通有无,相互了解,
也能促使相关企业主动邀请风险管理顾问辅导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帮助企业建立以内控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三、结语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目标在于降低企业实现目标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有文献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要将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理论转化为企业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又重要的工程,这也对风险管理顾问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顾问公司应该加强自身管理,特别是加强公司运作各个层面的业务管理,重点做到业务资源配置合理、业务知识储备丰富、业务流程设计规范、业务联系顺畅。
参考文献:
一个典型的业务供应链拓扑图或许如下图一所示。该业务直接依赖供应商1和2,而这两家供应商又同样依赖于供应商3到6。反过来,为了确保公司产品按时送达客户,公司的业务也依赖于分销商1和分销商2。这是一个最通常的模式,我们可以在这条供应链上清晰地看到许多相互依赖的痕迹。
图一:一套通常的供应链如果你正在考虑如何管理供应链的风险,你或许可以引入业务持续性管理技术作为风险识别、降低风险以及恢复流程中的一部分。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调查
秋,业务持续性机构公布了一项调研报告:
? 在201家企业反馈中,3/4的受访企业在过去12个月中遇到过供应链中断。造成中断的最主要原因有经济衰退,H1N1全国性流感,以及来自IT/电信的业务中断。
? 业务中断主要会影响生产,而损失营业额,客户投诉和产品上市推迟的问题也同样普遍。
? 根据Aon 世纪供应链风险调查所示,接近3/4(74%)的业务正在着手采用供应链风险管理。这项调研的主要结论有:
? 超过半数的公司与其供应商发起了定期沟通机制和审计策略。
? 调查供应商的供货商来增强供应链的受访公司的数量增加了20%。
? 即便保险仍是风险管理策略的首要因素,只有少于20%的企业使用保险作为其转移风险的策略。
? 十分之一的公司强调对于道德问题的评估(诸如培养一种符合规范的业务)以及按照其表现给其供应商的相应行为准则行事。
? 55%的受访公司承诺目前没有关键的性能指标来监控供应链风险管理情况。
在供应链中引入业务连续性
正如每家公司都会面临威胁和风险,都有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对于供应商伙伴而言,事情同样如此。每家供应商都会遇到这类风险情况,比如火灾、洪水、技术故障、电力中断或其它的因素。
而通讯故障、运输系统中断、互联网暂停服务、以及由疾病或罢工而引起的工时损失等都会影响每家公司及其上游和下游供应商,还包括最终客户。当你开始添加所有这些,你会突然发现为什么供应链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主要因素,
图二:一个中断了的供应链上图中描绘了当供应商1无法提供货物或服务时的业务情况。暂且不论其产生原因,业务必须从现有供应链中调整以弥补供应商1处得损失。不过供应商 2是否承担得住呢?假设供应商2无法接手供应商1的这部分业务,供应商3到6是否可以帮得上?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答案。而有效获取足够信息的方式之一就是业务冲击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简称BIA)。
BIA中的核心工作有1)识别出内部和外部有相互依赖性的公司,并且2)记录下这些依赖性中如果有任何中断,其对财务和运营的影响。这类工作可以是一个内部和外部的结合,对于供应链是一个理想选择。
从供应链中的外部成员的角度看,首先你必须识别并描绘出整个供应链关系图。其次,借助你公司核心成员提供的信息,对各供应链中成员分配各自重要性的权重(例如,核心应用占5,非核心应用占1)以及财务影响(例如,每个月公司支付给某特定供应链成员的费用)。以此分析你公司是否正依赖一些没有列入统计的供应商,比如一个核心供应商依赖某家物流公司,并且分析这家物流公司对你的公司有多重要?
以上这些工作都可以使你建立起你自己的供应链风险地图。结果最为笼统的图就可能会像上图一那样,不过图一里也有较详细的供应链和联系描述。这些分析可以帮助你识别供应商中潜在的风险点,这些供应商依赖的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链之间各供应商的联系。
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当你建立起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时,对任何业务连续性和/或者是风险活动,你都必须用文档记录下来,将其教会处理故障情形的员工,带领他们经常演习(最好也能叫上供应商一起)并定期回顾复习。
图三:一个回复供应链的示意图图三描绘了一个中断了的供应链如何重新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复了原有的功能。由于供应商1退出了供应链条,供应商3和4现在将直接为公司业务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确保这种回复工作顺利完成,必须进行仔细地分析有风险的业务供应链,并识别出可以维持住供应链的任何机会。
除了业务连续性,另两项选项也应当在涉及供应链风险和供应链迁移时加以考虑。
1) 风险管理 ― 通过绘制整条供应链地图(图1~3)及其依赖性,开始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同时,诊断威胁、风险和供应链的软肋;并识别出单点(甚至多点)故障点。其次,部署策略来消除或降低这些问题。需要记住的是,这是一项持续的过程,并可能需要采用特定的产品化的软件,比如Epicor Manufacturing、Infor ERP、Microsoft Dynamics ERP 以及Oracle E- Business Suite。
2)保险 ― 一种常有但是错误的想法是供应链风险可以通过业务中断险得以缓解降低。不过,为避免业务中断险的保额问题,一些公司仍从包括Aon和Zurich保险商处购买特定的供应链保险单。
供应链风险管理和业务连续性是一对合作伙伴。业务连续性话题在全球范围快速成为热点。
2016年,是移动支付产业迅猛发展的起点年。在2016年,移动支付的几项数据引发传统金融行业的思考。在这几项数据中,这几组特别引人注目:
一、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通过组织支付宝、财付通、联动优势等成员单位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研和数据信息采集,撰写并发布《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用户使用行为。2016年,受访者中有22.8%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一周使用2-3次的用户占比为26.7%,每周使用1次的占比10.3%,三者合计为59.8%。半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3.0%,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14.2%,有12.9%的用户不常使用移动支付。由此可见,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二、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16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对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进行了统计,根据报告,与去年相比,2016年消费者到店消费中,第三方平台现场支付的比重从9.9%跃升至35.6%,实现了360%的大幅增长。
三、伴随着移动支付业务越来越普遍,互联网金融事业也在迅猛发展。由央行发布的7月份河南省金融机构运行情况来看,住户存款减少较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较多。7月份,金融机构住户存款减少359.7亿元,同比少增277.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39.3亿元,同比多增135亿元。
四、2016年5月的中国数博会上,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已超过3亿,线下门店点接入微信支付综述超过30万家。
五、在过去的2016年,4.5亿实名用户使用了支付宝,其中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高达71%,而2015年的比例是65%;2016年,超过10亿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比去年增长218%。由上述几项数据可以看出,谁先抢占了移动支付市场,谁就是未来的行业品牌。移动支付引起的金融改革正在席卷中国,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我们传统银行业,如何跟紧时代,做时代的弄潮儿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银行的一线人员,从每天接触和外拓宣传的客户那里,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如今客户对手机支付软件如微信、支付宝等的高度赞赏和拥护。
针对自己的体验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来看,无现金化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趋势,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跟这些企业作竞争。手机银行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支付宝与微信的成功在于合作商家的广泛性和支付的便捷性。银联在今年7月份开通了二维码支付功能,但脱离了商家的接容度,二维码支付仍然无法迅速推广。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繁荣,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复杂化,柜面作为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此环节发生的案件屡见不鲜,且呈现出了笔数少、跨越时间短、涉案金额大的特点。从近几年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案件情况看,涉及柜面业务的经济案件占比高达 70%以上,由此可见,柜面业务风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
一、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若干表现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贯穿于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各个环节。
(一)业务受理环节
1.证件核查不认真。在受理需客户提交个人有效身份证件的业务时,对客户提交的身份证件核对不认真,存在证件关键内容与ABIS机内记录不一致或客户身份证件过期安全隐患。对于制度规定必须由客户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擅自允许他人代为办理;对一些允许他人代理的业务,没有要求代理人提供被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或提供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且对相关人员身份证件的真伪没有认真进行联网核查。
2.延伸服务不规范。对必须由客户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对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时,没有按规定提供“双人上门核对”的延伸服务。
3.先存后取瞎变通。在办理大额存款转存业务时,受柜员现金箱限额的限制,部分柜员自己想当然地进行变通,先存后取进行逆程序操作;
4.抹账处理太随意。对客户填写正确、提交后成功的正常交易,应客户要求,柜员随意进行抹账处理等。
5.自办业务屡发生。一是内部人员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当班柜员违规自办业务,或内部人员利用岗位便利,在柜台内为自己办理业务。二是“柜员个人物品(提包)严禁带入营业间”落实不到位,导致柜员因拿错卡而自办业务的问题屡有发生。
6.临时离柜忘安全。正常营业期间,柜员因故临时离岗时,不按规定退出业务操作系统,安全认证卡、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不按规定入箱上锁。
(二)授权管理环节
1.主管授权不认真。对于需要主管授权的业务,部分网点授权主管不按制度规定对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核而盲目授权,如大额现金收付业务主管授权前,不按制度规定对现金卡把清点大数,导致空存实取或柜员逆程序操作;挂失、司法冻结与扣划、抹账、冲正等特殊业务主管授权前,不对客户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再审查,或对该笔业务办理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审核就进行授权,导致柜员受理客户过期身份证件或柜员违规办理抹账、冲正与挂失问题发生。
2.授权业务少跟踪。主管授权后不按制度规定对输出的信息与相关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对柜员的后续处理不进行跟踪监督。如抹账后的资金或重记账的处理情况是否合规,司法扣划后的资金是否即时汇划到有权机关指定的账户等。
(三)内控监督环节
1.柜员交接走形式。柜员之间在正常业务交接时,不按规定认真登记,存在交接内容不全或交接双方签章不全安全隐患;“柜员间现金调拨”与现金实物的交接没有同步进行,事后核对发现不符时进行补交接或差额交接。
2.日终监管不到位。每日日终,会计主管不安排人员对本行运送中现金进行查询,对当日未核销的运送中现金,不及时与调入行联系,查明原因督促其核销;对于当日确实不能核销的,不按规定打印出“运送中现金登记簿”,不注明原因随当日传票进行装订保管。
3.现金管理欠严格。在营业前和营业中间,会计主管不安排人员对柜员现金箱中的现金进行卡把清点大数,营业期间没有不定期对柜员现金箱进行交叉分配,日终不安排人员对柜员现金箱中的现金进行清点核对。
4.钱箱管理藏隐患。柜员现金箱或网点上介现金箱由会计主管或其授权人员进行清点后,未即时加锁;“双人加锁”制度执行不严,实际工作中由一人加锁或开锁的现象屡见不鲜。
5.“一日三碰库”执行不够。有柜员的只作清点交易而没有对现金实物进行认真清点,甚至个别柜员在现金箱已收走或现金箱尚未送到的情况下做所谓的“现金清点核对”。同时,查库制度执行不严,存在漏查、代查或搭车查库的现象。
二、银行柜面风险的成因分析
分析银行柜面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柜面业务系统先天不足,操作规程跟进缓慢。ABIS系统几经完善,但对柜员自办业务问题仍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只是依靠柜员自己进行人为的约束,导致部分柜员忙中出错,形成自办业务,同时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作案的便利。同时,随着农行新业务品种的不断推出和系统的不断优化,新的操作流程和监控制度跟进缓慢。如代销基金业务不能打印出相关记账凭证;押运社会化后内部现金调拨仍实行手工作业,现金调拨过程不能实时进行监控;人民银行“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上线后,临柜业务中对客户身份核查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目前相关制度没有及时更新,一定程度上也人为增加了柜面的操作风险。
(二)重要岗位人员轮岗不够,内控制度执行偏松。在人员行为排查中,碍于面子,迁就过错,致使部分重要岗位人员“带病上岗”,存在严重道德风险隐患;重要岗位人员轮岗不到位,总以业务发展为由,对达到上级行规定的任职期限后没有及时进行轮岗,不按规定执行“强制休假”制度,导致一些违规问题长期得不到发现与暴露。加上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培训跟不上,致使部分监管员、会计主管和主管兼柜员的自身各项素质达不到岗位管理的要求,对一些违规问题不能及早识别与发现。
(三)柜员操作风险意识不强,事后监督控制不力。一方面,部分柜员,制度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对来自上级的错误指令不能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抵制,对一些违规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重发展轻内控”的思想意识普遍存在,部分柜面人员为图便利,即不顾规章制度,违规操作,甚至给极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即利用综合柜员制“业务一手清”的特点和ABIS系统存在的先天缺陷,铤而走险,挪用客户或银行资金。
(四)业务培训缺乏深度广度,制度宣讲尚存空白。近年来,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推出,但培训和宣讲工作跟不上新形势的步伐。部分新业务,只对极少数柜员进行培训,操作中现学现卖,其他柜员都没有机会参加系统的业务培训,只知道机械操作,对风险防控重点不了解,形成业务操作与制度防控的断档。会计主管和监管员对这类业务很难做到“监管到位”。
(五)后续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惩处纠偏震慑力弱。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很少有人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出形成问题的根源,只以罚款代替整改。上级主管部门未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回头看”做的不够,导致一些同类问题在同一单位甚至同一柜员身上前查后犯,屡查屡犯现象随处可见。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处理,也是避重就轻,姑息迁就,没有把检查发现问题与绩效考核、个人从业记录挂钩,缺乏震慑和惩戒作用。
三、银行柜面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柜员素质。一是健全和完善业务培训机制。市分行负责对监管人员、会计主管的培训工作,每季不少于一次;支行负责一线柜员的培训工作,每月不少于一次。全行所有一线操作人员与各级监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次数不少于3-5次。二是建立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同步机制。每一项新业务品种上线时,都必须有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并对所有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对重要环节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做到新业务上线与管理制度出台同步,业务培训与风险防控并重。三是统一编制各业务品种、各岗位的精细化操作手册,明确操作岗和管理岗各自职责,使操作人员知道每项业务如何操作、重点注意什么,管理人员知道如何检查与管理、检查什么。
(二)强化后台功能,增强控管能力。当前,紧迫的工作是要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功能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造,将一些具有政策性强、操作时间长、非即时性等特点的业务集中到后台作业中心集中办理,对柜员自办业务等违规行为加以控制。一是将有关查询、冻结、扣划业务和网内往来的来账集中接收与分发及往账的统一发出业务统一上收到后台中心处理,避免柜员因执行制度不严而导致有权机关的质疑甚至处罚,减轻柜面业务的压力,达到联行业务处理与客户银行账户账务处理相分离。二是查询查复及差错处理业务、现金管理子系统中的支票户下账业务集中后台中心统一处理,减少柜面压力和业务差错,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统一的在线帮助中心,上收后台维护权限,避免不同网点、不同柜员答复不一致问题,以便柜员遇到问题及时向在线帮助中心请求帮助,提高办理业务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监督能力。首先,要根据当前ABIS系统特点和管理要求,对已开办的各类业务,按品种全面梳理与整合业务流程与管理制度,统一管理口径与操作要求,做到流程简洁、易于操作,重点突出、便于管理。其次,各业务条线要针对本条线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案,对检查范围、频次、检查内容、检查方法进行全面的规范。各主管部门对检查发现问题要按单位建立整改台账,认真抓好整改“回头看”工作,对整改不落实的要跟踪督导,确保整改及时到位。同时要分类归纳,分析问题成因,定期进行风险提示,重点关注风险点。第三,不断强化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免疫能力。要坚持抓好“员工行为排查”工作,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防范处理,严禁“带病上岗”。第四,要严格执行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防患于未然。
(四)严肃查处惩戒,加大违规成本。要严格依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检查发现有问题的责任人,要坚决进行处罚,不搞下不为例,不姑息迁就。对屡查屡犯的,要加重处罚,彻底解决前查后犯、屡查不改的毛病。对于严重违规问题,在对相关责任人员依规进行处罚的同时,记入违规人员从业档案中,作为今后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严重违规人员,规定在调离现岗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再从业此类岗位,以示惩戒。此外,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不仅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还要纳入各单位综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与绩效考评挂钩,从而加大违规成本,切实让违规者“心痛”。
一、小企业商品融资基本特性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界定, 商品融资业务是指基于储备物、存货或在交易所交易的应收商品 (如原油、金属或谷物等) 进行的结构性信贷业务。在实际操作中, 通常由商品的所有者以其未来或现有的商品进行质押, 向银行申请融资, 银行委托第三方仓储公司代为接收质物, 并负责对质押商品进行仓储监管, 银行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为借款人提供的结构性短期融资。小企业商品融资主要是以其存货或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作为动产质押担保的短期贷款。从贷款性质上讲, 它是以小企业的大宗商品物权作质押来保证银行贷款债权的实现。从还款来源上来看, 它是以小企业客户经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从贷款用途上来看, 它主要是用于企业的周转, 属于一种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小企业客户质押商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在整个贷款期限内小企业客户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的要求, 不断地出仓、补仓, 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二、存在的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同按时偿还本息的可能性。小企业商品融资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客户风险和小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通常是由客户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状况决定的。银行为小企业客户办理商品融资后, 借款人将融资不恰当运用或挪作它用, 一旦债务人经济状况转坏、清盘或破产, 银行就无法收回贷款。小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风险特指小企业经营者主导的企业作为债务人在信贷业务中的违约风险。主要表现为小企业经营者办理商品融资时, 提供虚假信息, 质押商品以次充好, 贷款到期时恶意拖欠银行贷款, 银行处置质押商品不足值, 造成银行损失。
(二) 质押商品风险
小企业商品融资以“货权”为核心, 质押商品是银行贷款的还款保障, 质押商品的足值和完整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质量。小企业商品融资的质押商品风险主要包括权属瑕疵、质量风险和市场风险。权属瑕疵主要体现为质押商品物权风险。质押商品是借款人偿还银行贷款的保障, 如果质物的权属存在瑕疵或纠纷, 将会影响质押合同的效力, 损害质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质押物权属明确是办理商品融资的前提。质量风险体现为借款人融资期间, 因入库商品临近有效期、保质期或保管不当等原因, 造成质押商品质量发生劣变, 致使质其价值将大幅降低或丧失。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质押商品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品在质押期内价格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银行融资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 质押商品的保值对融资银行来说十分重要。
(三)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商品融资业务中由于银行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按照导致操作风险的不同因素, 操作风险可被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如操作失误) 、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如流程执行不严格) 、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如系统失灵) 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如外部欺诈、突发事件等) 。概括起来, 银行从事小企业商品融资业务主要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有操作失误风险、流程执行不严格和欺诈风险。
(四) 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主要指由于银行在整个商品融资业务过程中并不直接占有质物, 银行质权能否有效成立、银行融资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完全取决于第三方监管公司是否能够切实妥善占有、监管质物。
三、防范措施
(一) 加强融资贷后管理, 防范信用风险
一是加强对小企业客户回笼归行的持续监测分析, 确保该行融资第一还款来源真实有效;二是加强小企业客户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管理, 严格审查客户交易背景的真实性, 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三是关注小企业客户经营情况, 如开工情况、出货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企业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和坏账比例等情况, 是否存在违法经营及经济纠纷等情况, 分析判断借款人生产经营是否正常, 是否具备偿还融资的能力。四是要防范小企业经营者恶意拖欠银行贷款, 银行要根据借款人进出商品和存货情况, 及时与借款人核对到账资金, 按照约定偿还银行融资本息。
(二) 强化质押商品保障作用, 从源头防范融资风险
一是通过对质押商品的购货合同、购货发票、付款凭证、运单等证明质押商品权属资料进行核实、验证, 向借款人的上游企业确认商品货款是否结清等途径, 对小企业客户提供的质押商品权属进行确认。二是要派专人陪同当地质监部门对质押商品进行质检, 确保质押商品在融资期间质量合格。三是加大对商品融资质押商品价格的监测分析, 尤其是受行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的大宗商品, 确保该行质押商品价值始终不低于商品融资质押商品处置价值。四是加强对质押商品的全过程管理, 一旦发现抵押物不足的贷款, 及时下发预警通知, 并交纳保证金或敦促尽快补齐质物。
(三) 优化业务流程管理, 降低业务风险
一是优化小企业商品融资的业务流程, 提出融资申请、质押商品入库、监管公司监管、提取贷款、质押商品出入库管理和偿还贷款释放质押商品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 明确具体工作内容。二是建立尽职免责的制度, 明确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 树立信贷人员方向感。三是要建立《商品动态管理账》, 并指派专人与监管公司共同监管粮食 (可由银行对监管库加锁, 控制押品出入库) , 定期收集、核实押品数量、质量, 并根据监管期间追加质物和提货情况, 及时对台账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 确保账实相符。四是要建立《商品价值监察记录》, 由专人监控、记录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严格按照协议中设置的警戒线和处置线管理粮食价格风险, 当质物价值与未偿融资本息的比率达一定比例时, 应通知小企业客户追加保证金或进行补仓;当情况严重时, 可宣布融资到期, 并处置质物优先偿付银行贷款本息。
(四) 加强监管公司合作管理, 防范监管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75-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非常迅速,金融创新不断。随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人理财业务正在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目前,在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个人理财市场需求日渐突显的情况下,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个人理财服务和专有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等。其中,部分地区的一些国内银行已经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掌握了有效的市场营销宣传手段,并组建起了拥有相关业务技能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业务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首先,经营政策层面的限制,导致我国理财产品尚欠丰富。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保险、证券、基金等,这使得各种金融业务彼此分离,无法拓展新的业务品种,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推出合规的金融产品只有几十种,与世界各大银行两万多种金融产品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个人的理财需求。其次,缺乏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保障,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通常都归于个人银行业务部。而其业务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上述业务当前又是分别由个人银行部、中间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等多个部门管理,造成前后台业务条块分割,没有进行良好的整合,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后,银行信息系统不完善。理财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充分理财信息的基础上的,但是,目前多数银行对客户个体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客户资料库的建设意识淡薄,更新速度缓慢,客户信息非常有限,导致客户资料针对性差,准确度低,可参考性不强,从而无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其带给银行的风险不能小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法律法规风险
2005年11月1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实施,标志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规范个人理财业务,依法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然而目前仍存在一系列法律风险,例如,因违反监管规定而受处罚的法律风险;广告宣传及营销时的法律风险;随意承诺及不履行风险提示的法律风险;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收益与风险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等等。
(二)业务操作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任何新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持,经办人员素质的高低更是理财业务能否拓展的关键。但长期的分业经营使我国的银行人才没有在其他金融业务领域锻炼的机会,他们大多只精通某一个业务领域。由于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在开展理财业务的时候,所提供的理财服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然大打折扣。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操作风险。从业人员能力的不足,必然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不确定风险。
(三)银行信息系统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也是以客户为主体的。个人信用体系在整个业务的开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急于开拓个人理财市场,但是系统的建设却远远滞后。在这种客户信息缺失的系统环境下工作,客户的有关信用资料无根据、难查找,会使理财计划确定目标群体时发生较大的偏差,理财业务人员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匹配,商业银行开展个人资产业务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势必严重影响到个人理财业务的顺利发展。
(四)网络技术风险
任何理财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理财中心还是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更谈不上为客户量身定做理财目标、计划等。而且各家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运用的银行卡就存在着先进的支付形式与落后的实施手段相抵触的问题。由于我国的银行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电脑联机网络还未全面建立,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潜在风险。服务效率低、信誉控制难、资金结算和支付传递慢等因素给冒用、盗用和恶意透支以可乘之机。使得安全管理成为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网上银行的系统风险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银行自身的信誉,破坏银行在公众中树立的信用机构形象。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
加入WTO之后,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中外资银行必将在个人理财业务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有利于银行发展高端客户,改善客户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鉴于以上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在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息系统
首先,各行要建立集中、统一的个人客户信息档案系统。充分借助银行信息处理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充实个人客户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同业信息和其他银行客户信息的收集,不断充实现有的客户信息系统,以便对个人客户的发展作出不断的调整。其次,要根据已建立起的个人客户信息档案,建立个人客户资信评估等级制。银行可按不同的标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型,提供分层次差异性服务,形成个人理财业务的金字塔型客户结构。最后,要建立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约束个人客户的行为?鸦二是银行要自身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内部管理松懈,出现道德风险。
(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针对的是个人,因此该业务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以往,应当建立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银行应该意识到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多种风险,并在事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定银行所能承受的总体风险程度,并且银行应对可承受的风险程度进行指标量化,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风险限额管理。其次,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核监督机制,保证银行各相关部门都必须在规定的限额内进行交易以及各项操作过程的合规性。最后,银行应对理财产品或理财计划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及时向客户提供其所持有的所有相关资产的账单和其他有关报表与报告,完善市场外部的监督机制,从而杜绝法律风险。
(三)培养理财人员,实施个人客户经理制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由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服务要求高等特点,对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个人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业务营销高级人才的培养,实施个人客户经理制,建立起一支以新鲜血液为主的理财队伍,减少操作风险。
(四)加大科技含量,加强系统性安全管理
在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借助了一系列的网络技术支持。由于我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网上银行业务的特殊载体——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加强网上银行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建设,确保内部安全系统万无一失,并能抵御计算机病毒侵害和黑客攻击;其次,加强网上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如网上银行操作人员分工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网上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制度、网上银行客户操作指引等制度。只有规范了操作制度以后,才能从内部控制人为风险。此外,还应采取一些技术上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技术、密钥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字时间戳以及认证及数字证书等。
参考文献:
[1] 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 刘旭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商业银行,2005,(24).
[3] 杨俊松.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3).
公司自XXXX年成立以来,团险业务迅猛发展,业务规模及服务人群不断扩大,通过5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在XX地区占有了一席之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团险渠道一直把合规经营放在主要位臵,坚持以防为主、以控为先,不断完善和改进风险管控手段。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逐渐成为了团险业务提高盈利能力、实现稳健发展的首要课题。
团险业务的合规风险可按各阶段业务流程的不同划分为销售阶段风险、承保阶段风险及售后阶段风险。由于各阶段合规风险的防范目标不同,应采取防范措施也有所不同。今天,我想针对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团险业务在销售阶段的合规风险防范。
我将根据销售阶段的合规风险特点从直销风险、中介风险及反洗钱客户初步风险识别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团险直销合规风险防范
团险直销的合规风险防范主要体现在对一线销售队伍及销售人员的管理上,因为团险直销的销售环节主要是由一线的销售队伍及销售人员来完成的,他们在销售过程中的行为就是风险点所在,只有规范了一线销售队伍及销售人员的 销售行为才能有效的控制直销合规风险。为了进一步规范团险销售序列人员的销售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团险销售序列人员培训体系 要想规范销售人员的行为,首先必须得让销售人员明确的了解怎样的行为才是规范的,哪些业务是可以做的,哪些业务是不能做的。所以,对销售人员进行政策规定的宣导及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团险销售序列人员的培训一直是团险渠道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及人力编制的限制,各机构基本上都没有专门负责团险培训的人员。这就更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将团险人员的培训落实到每个营业部及每个销售人员身上。
我们的培训体系应在现有的新人培训、定期培训、早、夕会宣导、例会培训、专题专项培训的基础上增加销售人员的参与度,可以让一线的销售人员将自己比较熟悉的政策规定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宣导和讲解,并根据培训的规模和效果设立不同标准的奖励措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销售人员的合规积极性并重视合规经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培训宣导工作结合一线工作实际,使培训更生动,效果更好,还可以使销售人员更积极的去学习了解一些新的政策规定,有助于销售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进步。
(二)加强销售序列人员的品质管理
应进一步完善对销售序列人员的品质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实际情况的奖惩制度,由团险营业部经理对本营业部内销售人员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与绩效及考核挂钩。销售人员在销售和服务过程中如果出现品质问题要对其销售部门的管理人员产生连带责任,以督促管理人员认真对待日常的管理工作,有效避免销售人员的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规范销售人员离司环节
团险销售序列人员离职手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各机构在团险销售序列人员离职或转岗时未严格按公司要求办理离职手续,容易造成合规经营风险:一是在检查或审计时离职手续不全扣分,二是销售人员离职后可能仍然掌握公司的一些宣传材料及业务单证,容易发生以公司名义欺诈客户的情况发生。所以,对销售人员离职环节的把控对合规经营至关重要。各机构团险渠道应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重视销售人员的离职手续办理,相关人员要对离职交接单上的签字负责任,哪些物品及资料已交回、哪些单证已使用或丢失都应有明确的记录,并与该人员离职档案合并归档备查。
二、中介业务合规风险防范
中介业务一直是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方向,监管部门查处的违规事件也以中介业务为多。随着每年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中介业务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我们应 该更加重视中介业务的合规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完善中介业务风险管控体系,切实保证中介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对中介专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一些中介专员对公司及监管部门的中介业务规定及管理办法并不是十分了解,对相关的业务流程也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一些失误,甚至引发合规经营风险。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中介专员的合规知识培训及合规意识的培养。根据目前的客观条件,可以定期对中介专员进行统一的合规专题培训,并在培训后采用电话考试的方式对培训的情况进行反馈,电话考试的成绩将记录并影响该阶段考核。在每次考核前可统一进行合规考试,其成绩也将对该次考核产生影响。
(二)定期对中介业务及中介机构资格进行核查 各机构应定期对中介业务及中介机构资格进行核查,建立适应自身实际情况的定期自查制度并严格执行,每次自查都应将自查情况记录存档,分公司进行监督并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将进行系统内公布,奖优罚劣。自查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业务合规检查:出单系统是否合规,业务流程是否合规、承保资料是否真实、齐全、准确等、单证交接及使用是否规范;
2、中介资格检查:与中介机构签定的协议是否到期,协议内容是否存在问题,中介机构的代理资格是否有效,营业资格是否有效等;
3、手续费结算检查:财务与业务数据是否一致,手续费结算是否规范,手续费结算是否及时对象、金额是否正确等。
(三)建立中介机构约束机制
建立中介专员的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及服务制度,达到监督和约束中介机构的目的,防止中介机构利用公司宣传资料及单证违规操作或以公司名义欺诈客户等行为的发生。
中介专员监督及服务制度的建立重点在于服务,要鼓励中介专员多去中介机构沟通培训,对中介机构的经办人员明确规范业务流程,避免因中介机构工作失误造成合规风险的发生。中介专员还应监督中介机构的代理行为,及时纠正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应上报公司处理。
三、反洗钱客户初步风险识别防范
目前,反洗钱客户初步识别的工作一直都由分公司各销售部门统一操作,分公司各销售部门在对客户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客户的名称对其进行识别,而且集中识别数据量大,容易造成工作疏漏。所以我建议将反洗钱客户初步识别工作放到各机构一线销售部门,一是因为他们才是对客户情况最清楚的,并且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销售人员能够对客户投保的目的、客户的资质等信息有一定的了 解,能够对反洗钱客户初步识别进行客观评价;二是把这项工作放到各机构使工作量分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以上就是我对团险业务在销售阶段合规风险防范方面的一点看法和建议,倘有疏漏与不正确之处还请包涵指正。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需要多种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严,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本文主要通过叙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类型及特点,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终总结出一些规避中间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间业务 风险披露机制
防范
引言
未来银行的竞争,是新兴业务的竞争,尤其是中间业务的竞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随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风险,使银行蒙受损失。探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我国中间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在这方面的损失。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们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类型及特点
1.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在履行业务合同时,由于业务对象主观或客观原因违约,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义务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历来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与资产业务相比,中间业务由于透明度低、灵活性较大,信用风险表现的更加复杂,还具有不确定性。如备用信用证业务,若借款人违约,开证商业银行就要向受益人赔偿损失。又如,在担保业务中,客户因某种原因如破产不能履行合同义务,风险便由银行承担。再如,在场外期权交易中,常发生期权买方因破产或敌意违约而使买方避险目的落空的情况,当场外期权交易远远超过场内交易规模时,银行面临的信用问题更为突出。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银行保安和保密体制不完善,银行内部员工技术操作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的问题而造成的业务运作风险。例如,银行交易员越权或违反职业道德从事不允许的或风险[1]过高的业务。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中间业务项目因市场定位不准,或者没有对中间业务进行充分的分析而盲目开展造成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客户的要求千变万化,如果在开展一项中间业务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风险就会产生。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无力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资金支付到期业务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贷款承诺协议,借款人在协议期内可随时在贷款限额内提取资金,商业银行则必须随时准备提供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信用根本保证,在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发达、市场流动性监测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开办相关表外(中间)业务必须持审慎态度。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势必引发客户挤兑风潮,进而动摇社会信用基础,导致全社会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产品内容在法律上有漏洞甚至无法履行,如产品的某些条款未被法律认可、程度欠缺、转换错误、欺诈行为、偷窃、超越权限等。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法律法规并存,有的方面还不健全,加大了银行遭受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常常与金融创新相伴相随,这些创新极有可能超前于我国的立法过程,导致适用的法律不配套,银行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分业经营制度也会带来法律风险。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管理模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拓展种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我国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律惯例不完全兼容,也是形成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监管政策政出多门,也会导致政策法律风险的产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目前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创新业务迅速增长的今天,法律风险相当大,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1.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特点
1、隐蔽性强。在现代科技支持下, 银行信用卡、电子转帐系统、网上银行等创新手段不断涌现,更增加了中间业务风险的复杂性。同时,中间业务中大部分业务不能真实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现有的财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 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潜在风险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难以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自由度较大且估算难度高。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 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 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 无规模的限制, 只要交易双方认可, 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 这样容易刺激中间业务的扩张。同时, 中间业务的交易, 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 主要集中在银行和证券商手中, 有交易集中化趋势, 这种集中化的趋势和中间业务的高杠杆率联系在一起, 使得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既存在较大盈利的可能, 同时也必然潜伏着巨大损失的可能。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事件、日本住友**等等。
3、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 呈多样化。一般来说,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资产负债业务的风险低, 但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 既有传统的项目,又有新兴的项目如金融衍生工具,还有很多待开发的项目,个性差异大, 因此涉及的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都会包括在内。同时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会、信息等部门都与中间业务有关, 风险点较多, 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严
1、对中间业务的监管重视程度不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大规模发展还刚刚起步,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监管还不是金融日常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隐患。
2、监管部门没有出台完备的监管法律法规。统一、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健进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有关法规还不系统完整,不详细充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只是原则性地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提出了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的违规行为也没有具体的监管处罚办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细致的中间业务法规。
2.2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
1、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完善。利用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完善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问题以不容忽视。
2、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管理不严,操作的透明度不高。部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运作中,存在管理不严、操作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有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承兑和贴现的票据审查不严,擅自放宽业务条件,对不具有贸易基础的商业汇票办理承兑和贴现,甚至银行内部人员与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弄虚作假,违规办理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给银行造成损失,[2]这也是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3、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还是在技术装备和 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发展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不高,营销技能不全面,议价能力较低,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3]
2.3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现行财务报表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信息方面的披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现行财务报表主要是披露历史信息,无法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状况的预计;对整个经营可能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予以反映;财务报表只能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事项,而对于实体在报表截止日至报表报送日之间发生的重大
[4]的、足以影响或改变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非调整事项和中间业务事项,就不可能及时披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
3.1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督
1、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多样复杂化的特性,银监会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的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1)央行应严格审查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合防范措施、成本合收益预测、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完整性。(2)要稳妥谨慎地开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在目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草率开放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中间业务市场,显然不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放应该是一个渐进、稳妥的过程,应该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较为完善,金融体系逐渐健全,证券市场运作规范,法规制度建设齐备,国际
[5]金融环境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等条件下进行。
2、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1)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统一中间业务会计制度标准,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2)在基层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大业务核算的同时,建立单独的中间业务核算系统,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性。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对风险的预测,提前做出安排,消除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有利于基层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经营状况,分清并项业务的效益性,及时把握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监管方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操作性。
3、制定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
4、加强中间业务网络监管和稽核监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实行网络化监管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电子金融技术,创新各中间业务的同时,监管部门应相应建立配套的网络监管和安全预警系统,提高
[6]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3.2完善中间业务内控机制
1、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商业银行要针对每一种中间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要完善中间业务的操作规程,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各个经办部门必须根据上级行的授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中间业务,稽核审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操作。
2、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首先要坚持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制度。例如对较长期限的贷款担保和承诺,应定期(3个月、半年或一年)重新协商合同条款,以减少信用风险。其次要制定保护性条款,审核授权买卖的证据,要求对方支付保证金或抵押金。还要合理确定和调整中间业务的价格,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例如,在美国,期限短、质量好的备用信用证业务收费率为担保金额的25—50个基本点;期限长、质量差的[7]收费率为125~150个基本点。再者要重视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的结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人员不但要管好前台交易,也要加强对后台的结算、报告系统的管理,强化管理、交易、清算三分离体系。
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开展中间业务对专业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训,严格上岗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服务水平,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银行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在监管人员培训上,中国银监会也将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挖掘国内外资源,加大对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金融创新对[8]监管的要求。
4、坚持中间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1)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严格业务经营范围,规范业务经营领域。(2)对目前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贴现等业
[9]务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一旦发生风险,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3)坚持协议的合规、合法性。很多中间业务都是以委托或代理的形式开展的,而双方协议是中间业务的基础环节,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不能成为办理业务的依据,应当坚持合同的书面化,并对委托凭证进行严格审核。(4)坚持不为客户垫付款项的原则开展代理业务。代理业务要先付款,再代理;代收业务也要先代收款项,再统一清缴。对客户双方发生的经济纠纷,银行不得介入。
3.3规范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及时、准确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真实、准确地向监管部门报送报表资料和对外披露信息。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前提条件是对风险的大小可以进行评估。对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主要是包括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本金的大小,客户的类型和相关信息、资产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类型等。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和财务会计准则的制
[10]定者应借鉴国际上的相关规定对中间业务各个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竺彩华.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银行家,2006,(12):21-24.
[2]周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于内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7):33-35. [3]刘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34-37. [4]谢海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风险及防范[J].天府新论,2001,(1):11-13. [5]段贵昌,王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探析[J].济南金融,2005,(8):26-28.
[6]马鹏,惠淼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5,(3):21-24. [7]陈晓明.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7-9. [8]王书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山西科技,2005,(6):22-27. [9]罗坤.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07,第(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