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1

姓名:汝警玉

学号:0802030076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社会的需求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变化的过程,推动了就业形势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来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难现状;就业难原因;

毕业在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大学的不断扩招造成就业难问题更为明显。在科学进步的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更为突出。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一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追求综合发展,学校的热门专业也不断增加,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3、薪酬低,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据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题中,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有67.5%,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500-1800元/月,显然,大学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说明近几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期望值一直没有降低,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也就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置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

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四)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三、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1、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更能锻炼大学生们的意志、品质、能力等方面,同时也是学校向社会、企业推销优秀毕业生的参考。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各高校配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中,制定大学阶段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择业心理调试及择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指导和培训。有计划地聘请就业辅导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3、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各高校先要转变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与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城市上,大部门毕业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民营、私人企业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从各角度来看,不应先看用人单位的工作所在地区或待遇问题,先看是否在工作单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才能够让自己成长,成熟地更快。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2

一社会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 并很快蔓延全球, 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好多沿海沿边城市的出口型外资企业外商撤资, 纷纷倒闭, 高管和员工解聘, 形成一股强大的返乡潮, 使得我国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2各级各类人才众多, 而社会却不能提供如此多的工作岗位和良好的薪资待遇

我国人口众多, 随着大学扩招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校的迅猛发展, 人才培养已从单一的依靠大学转变为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各级各类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再加上跳槽的往届生和返乡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务工人员也挤进了就业的大军, 需要就业的人数多, 这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从根本上说, 就业难是一个供求关系问题, 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我国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因素。而每年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求。在每年年初举办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几乎场场人数爆满, 一个只需2~3人的工作岗位甚至有几百人去竟聘。用人单位在用人上也是千挑万选, 仔细斟酌之后, 才选出他们的满意人选。因此薪资待遇往往也达不到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

3用人单位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应届大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由于职业和性别的偏见, 女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率也较低。好多用人单位招聘干脆就明文规定招聘只限男性, 这也间接导致理工科特别是工科女生就业率偏低。文科生 (不论男生女生) 由于本身就业面就较狭窄, 就业率也一直很低。我国用人机制还长期存在某些弊端, 比如:找工作走后门、托关系、托人情等。

4政府措施不得力, 成效甚微

虽然这几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 出台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 如:政府出面指导并培训大学生就业, 面向大学生公开招录公务员、教师、村干部, 大学生服兵役, 贷款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 相比较一个庞大的就业人数, 总体成效甚微。

二学校因素

1利益驱使, 盲目扩招

目前有部分高校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例如有些热门专业像会计、营销、电子商务等, 出现“乱招”“滥招”现象, 在两三年前就供大于求时还在继续扩招。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 但到学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 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 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 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师资力量难以应对扩招后的学生需求

大学的师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扩招后, 大学的办学规模扩大了, 理工科实验仪器特别是精密仪器由于造价高维护难, 增设的却并不多。以前2~3人一组的实验, 现在, 有时仪器设备少只得8~10人一组, 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的水平则反映着学校的软实力, 现在好多刚毕业的硕士生或是博士生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就直接上讲堂, 有的连实验仪器都不认识更别说是操作。这样的老师亵渎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和贻害。

3所学课程陈旧, 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还与大学开设的课程陈旧与社会严重脱节有关。大学设置的有些课程跟十年前基本没什么变化, 比如,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的都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化概论等课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从事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 这本身缩窄了就业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市场需要的应聘者不仅要学好大学期间的各门功课还要有市场意识, 一个只懂中文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 自由地驰骋职场和商界, 他还需要懂得营销策划、文案写作、广告设计, 还有计算机相关软件等方面的知识, 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的范例。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

4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1]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很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能力较弱, 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没有实际操作学习的经历与经验。另外, 还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何以走到世界民族前列?

5对大学生管理失当[2]

对大学生应该及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指导, 保证大学生能学有所获, 学以致用, 而目前有一部分高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缺乏指导, 致使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 具体表现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的盲目性, 只是为了赚钱。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营造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的学风, 定时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和社会实践, 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潮影响, 培养学业优秀, 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各类思潮迭起, 难以专心学业

(1) 谈恋爱、同居现象流行。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同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一类大学生是爱情至上主义者, 追求浪漫的情调, 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感情和金钱。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游戏, 由于尚未成熟, 感情脆弱, 缺乏必要的性防护, 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有的甚至造成终生遗憾。

(2) 沉迷网络, 自毁前程。[3]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大学生因为孤身一人, 远在他乡, 孤单无依;或因空虚无聊, 逃避现实, 以至于旷课并没日没夜地上网聊天, 玩网络游戏, 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 浪费了青春, 荒废了学业, 葬送美好的前程。

(3) 频繁参加各类选秀活动。这类大学生是标准的追星一族, 他们将学业抛在九霄云外, 频繁地参加各类选秀活动, 幻想着自己也能够一夜成名, 岂不知他们的这类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荒唐。事实上, 《星光大道》《非常6+1》《超级女生》等节目的确造就了一批草根明星, 但这毕竟是少数特别优秀的演艺人员。他们在台底下付出了比常人要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成名是靠实力, 而不是所谓的“上台露脸, 混个脸熟”。

(4) 做生意、做兼职, 赚钱忙。这类大学生认为, 上大学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抑或是认为将来赚很多的钱开创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 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这类大学生是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于是, 在校园里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 打工赚钱, 积累社会经验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成了他们上大学的重头戏, 而学习的荒废致使他们终究走不远。

2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1)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类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一味埋头苦学, 他们狭隘地将大学的教育理解为知识性教育, 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 与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 这样的大学生并不为我们社会所认可, 他们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面临很多非学业领域的难题。

(2) 学习不用功, 临时抱佛脚。“大学就是大概地学”,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好多大学生就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 得过且过, 靠抄袭作业, 拼凑实验数据, 伪造实验报告。平时学习不用功, 考试靠突击, 有的大学生甚至考试舞弊或是找“枪手”, 照搬他人论文蒙混过关。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地的声誉, 也给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1) 把大城市作为唯一的归宿地。[4]大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要是没有一个高学历和一个灵活的大脑, 在大城市安家后生活将会很困窘。于是, 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备战考研。可是, 硕士、博士毕业又将怎么办?那时, 就业会变得容易吗?恐怕未必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农村和边疆的发展繁荣。面对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 大学生施展才华, 成就事业的舞台在基层、在农村、在边疆, 那里最需要人才, 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

(2) 太理想化, 不切实际。一些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太高, 不切实际。有的抱怨工资低, 工作环境差, 有的嫌工作时间长, 工作单调、乏味。这类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自己既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要知道, 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先就业再择业, 在就业中做好创业的准备, 在就业中锻炼、提高创业的能力, 才能自觉走向创业的道路。

总之,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集聚起来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深深地反思, 找出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并付诸行动,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形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 2005 (9) .

[2]郭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和内容[J].宜宾学院学报, 2004 (4) .

[3]范萍, 陈应春.浅谈“80后”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1 (1) :89.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3

关键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难;方法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93-0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将达700万人,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使当前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更加严竣的挑战。就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如政府政策的、社会就业环境的、教育体制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也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的。属于社会、政府的问题及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则可以通过学校的有效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能有所改变。作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从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力与促使毕业生自身做好就业准备两方面出发,解决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与学生共同努力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具体改革创新措施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一是课程教学方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二是推广学分制,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允许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和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接,把关键的专业课次搬到企业现场教学,还可以把企业规范、职业道德纳入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四是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物流师、汽车修理工等技能培训,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同时,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降低就业压力。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需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努力做到专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以及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指导学生认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价值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提高大学生展现自身才华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要根据就业环境的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观,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要提供职业心理特征测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学校应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明确今后职业方向,初步定位、合理规划,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又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另外学院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创新精神,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创造就业机会能力。

二、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率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一)转变就业思想。

大学生就业市场常呈现供需失衡的奇怪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人才“少”,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除高等教育本身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和因扩招带来的供需矛盾加大的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所存在阻碍其顺利就业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择业。在择业时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所在,缺乏主见,盲目从众。二是高期望就业。不少大学生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总是希望留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生活质量较高的大城市、大单位。一旦现有的职位无法满足要求则消极对待工作或频繁更换岗位。三是消极就业。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情境,极易陷入诸如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有的心理素质不高的,一旦受到打击就逃避现实,等待观望。

针对上述问题,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一是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在择业时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奋斗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积极因素加以热情鼓励,对消极的思想积极加以引导和转化。三是加强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实现多元化就业。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推销”自己,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客观、理性、地选择适当的就业岗位。

(二)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表现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求职大学生对于一个满意度较高、又充满竞争性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越大,就业能力也就越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使学生明白,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中,多人竞争一个岗位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竞争中,能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毕业生对这个岗位的接近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加对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乃至获得这个岗位,就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醒在校大学生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积极参加实习活动,提前扮演就业角色。让他们努力培养能力、磨炼意志、积累经验,以便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与职场,找到一份满意且稳定的工作。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的新形势,但大学毕业后立刻找工作并不一定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考研或是自主创业等,这样即可以降低就业压力,又可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考研,学生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对所学专业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研究,对自己在未来找份好工作增加许多筹码,从更高的起点去寻找机遇,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些。自主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市场的形势,通过自己的拼搏,闯下一番事业,成功的事例很多很多。考研、创业两个出路都很艰辛,许多大学生都遇难而退,这就需要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曾晓东.大学生就业问题解读.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2]干旭.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策初探.府新论,2005(4).

[3]徐纪平,徐汉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弊端和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08(4).

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浅谈 篇4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大学生就业,几乎是每年此时的热门话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而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所以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上述报告显示,100家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面向大学本科以上应届生的招聘职位主要为技术(产品)研发和销售。这100家企业是该机构从中国30万家活跃雇主中评选出的,这些企业平均拥有雇员18700名。因此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多数行业在2010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大学实习生的招聘高过2012年17.2%,显示出企业仍有旺盛的人才需求。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有的企业贪图“降低成本”,故意使用实习生,成本低廉而且不用支付“三险一金”等,实习到期,再换一批。

据报道,2月中旬结束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与往年的节节攀升不同,报名人数大幅下降。2014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注册报名人数为27.34万人。比去年36.34万人直降9万。招录人数比去年小幅减少。不过今年浙江省首次放开了考生的户籍和生源限制,允许外省籍全日制普通高校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这部分考生有一万多人。

无独有偶,江苏招录公务员报名首日也遇冷,据了解,第一天全省仅18550人报名,725人缴费成功。提交报名人数比去年首日减了约一半,缴费成功人数更是不到去年的四成,出现如此大的落差,近年来还是首次。那是不是近来公务员频频诉苦令考公务员热降温呢?

2012年底以来中央连下禁令,整顿风气,“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这些旨在重塑公务员形象的规定确实带来变化。各地甚至国家部委的公务员“吐槽”工资低、升职难等帖子成为网络热点。这些公务员根据切身经历所写的帖子使众多找工作的大学生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现在说公务员考试降温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至少2014就业市场的这些苗头改变了以往一边倒地热捧公务员的状况。2013年11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北京曾评论中国大学生挤着考公务员的现象,他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浪费。

他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千家万户。今年以来,作为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政策措施,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从中受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措施,有“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以及“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也提出,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

好政策的出台,贵在落实。而我们也要相信政府,能够积极地落实好这些惠广大大学毕业生的好政策。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分析研判,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就能做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的工作。

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训练计划,全国每年都办“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这为我们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实用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技巧,使其科学思维得到系统的训练; 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艰辛与汗水,也有许多成功的喜悦,经过实践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坚定人的信心,激发为科技献身和不断提高技能的热情。

认真做好毕业实践实习毕业实践环节包括去实习单位搜索资料 调查研究和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等环节,是大学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并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一次总检验和总体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工作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得到加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组成分,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它具有凝聚作用、引导作用和作用,它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和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并完善自己。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做活动的组织者,又可以做活动的参与者,这些对提高我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合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爱 好与特长,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它对我们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 篇5

一、许多大学生毕业前的困惑

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 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 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 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 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  不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

 不知是否应该升学、出国、择业、参军、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了,却也失业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话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今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招聘会现场,茫茫人海,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争抢一个职位;投了很多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好不容易得到面试机会,因为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而被拒之门外;为求生计,降低门槛,去跑业务,却发现压力重重,对自己不合适。与其这么盲目找工作,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欠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过硬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就业,但不能随便就业,而忽视职业发展前途。如果你所学专业就业不容乐观,如果你专业技能并不符合企业需求,那么还是建议你给自己一段时间,选择一个岗位,放下身价,好好积累一下工作经验。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50万 2005年:338万 2006年:413万

2007年:500万 2008年:559万 2009年:611万 2010年:630万 2011年:660万 十二五:平均700万

2、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 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

 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 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  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3、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

1.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

2.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

3.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4.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1.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主要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等岗位,以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2.有空编的基层教育、卫生等单位主动招录高校毕业生。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项目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说明:该项目属志愿者服务项目,不开具就业报到证。)

1.实施时间:2003年开始。2.招聘数量:每年各省250人左右。3.招聘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4.服务期限:1—2年。5.相关优惠政策:

(1)服务期间,享受每月生活补贴680元(办理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免收服务费用,服务期满后,学校再发放就业报到证;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3)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1年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服务期满1年考核合格,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

(6)服务期满,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

(8)对于上学期间办理助学贷款,服务期间还贷确有困难的,各高校应积极协调银行等有关方面,为其展期还贷提供帮助。四、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计划

该项目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牵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说明:该项目属志愿者服务项目,不开具就业报到证。)

1.实施时间: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 2.招聘数量: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3.招聘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4.服务期限:2—3年。5.相关优惠政策:

(1)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2)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这部分毕业生。

(3)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4)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工作,服务达到国家规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于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项目的,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五、应届毕业生参军可享受八项优惠政策

1、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

2、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学生,仅差实习的可提前毕业入伍。

3、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

4、退役以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招生考试,优先录取,政法院校为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招生,这是去年司法改革以来推出的一个重大项目,就是政法院校定向地为西部地区公检法系统公务员岗位定向招收、定向就业。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

5、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具体说就是回到所在省,参加本省里面组织的专升本的统一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也就是说退伍士兵有一百人报考普通专升本的至少有30名学生是可以入读普通本科的。

6、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

7、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因为大学毕业生入伍是按照城镇人员来对待的,国家民政部对城镇人员退伍以后的政策是由当地政府接收安置,北京市说得更清楚,北京市政府说的是回来由当地政府安排工作。

8、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六、应届毕业生参军的三笔账

1、第一笔经济帐

1、学费补偿或代偿(每年最高6000元,3年最高1.8万)

2、当地民部门发放的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镇户籍的按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发放,农村户籍的按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0%发放,各地标准不一,以南通海门为例:城镇户籍每年3450元,农村户籍每年5100元。

3、奖励金发放标准。根据《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第38条规定,全日制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应征入伍后,本人及家庭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待外,义务期期间同时享受奖励金,以南通海门为例其标准为:以城镇义务兵家庭优待金为基数,分别为专科在校生40%,执行标准1380元;专科毕业生50%,执行标准1725元;

4、在部队服役期间,发放全部服装,每年约3000元,伙食按标准全部免费;每月发放义务兵津贴300元左右。

5、退伍安置,由当地民政部门安置,如果不需要政府安置,自谋职业,政府实行货币补贴,各地标准不一,约2~3万元。

以上合计二年兵约为10万元左右。所以两年的收入是很大的一笔经济收入,并不比你两年去工作的收入低,这在经济上是很可观的收入。

2、第二笔是政治帐

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帐

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在部队这个大的环境里应该是一个成才的好天地,如果是退伍以后,又有高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又有大学军营训练的两年经历,将是地方政权、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优质人才。可以想像,大学毕业生在部队锻炼两年回来,如果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可能更愿意要退伍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要刚刚离校的大学毕业生。

总之,当两年兵回来,经济上、政治上、个人成长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并且也不耽误就业。所以我们说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也包括走进军营,大学毕业生要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六、苏北基层就业相关政策

毕业生到苏北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就读期间的学费由政府补偿。已经获得高校或生源地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应将学费补偿优先用于偿付助学贷款本息。“苏北地区”是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市所辖县(市)和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宿迁市宿豫区。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6

课后作业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系别:_ ______电子与信息工程系________ 班级:_______网络工程一班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2010年 7 月 1 日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课题显示:在207所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在10个一级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82个专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年的初次就业

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

从地区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截止2004年10月,各省市的就业落实率分别为:北京75.6%、广东83.5%、广西58.6%、湖南69.6%、山东87.9%、陕西83.4%、云南28.9%[7]。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4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89人,比上年增长了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人;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年有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7

【关键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

近年来,由于恰好遭遇我国人口就业高峰,加之受到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一、河北省就业形势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河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尤其是近年来,省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总量庞大,仍然存在劳动力总体供给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加之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全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在河北省就业大形势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承受的压力首当其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招聘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成招聘的主要力量。随着河北省就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调整,应届毕业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的机会明显下降,从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绝对主力。但是,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这些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处在偏僻的乡镇,而不少学生又持有“宁要大中城市一张床,不要城镇乡村一套房”的心理状态,这使得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第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到冲击,利润空间急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企业常用的方法。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去年全省企业除服务业用工需求比较正常,其他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用人需求量较往年下降近50%。许多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不裁员已经非常不易,何谈再招聘新员工。企业用工需求降低,就业市场招工用人单位数量急剧下降。

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毕业生盲目就业。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和经济形势严峻等种种因素使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很多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于是“临时抱佛脚”,不管招聘岗位与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是否相称,便一拥而上,致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寻求如超市上货员、餐馆服务员、后勤维修工、物业管理人员等技术含量和工作经验要求不高的职位等现象。

第四,“先就业再择业”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大公司的梦想被打破,他们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以更现实的眼光寻找着自己的就业岗位,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值。不少大学生认为,如果一时找不着机会,可以先想办法就业养活自己,将来再“二次就业”,目前,到基层和艰苦边远的地方也许是更现实和明智的选择。选择当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等,也成了大学生热门的选择。

二、制约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从目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情况看,最大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求不匹配。河北省城乡两元结构性矛盾和较低的城市工业化水平,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而且,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以至于大量大学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起就业于低工资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存在与市场经济需求的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都急需大批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育供给力不足。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高校没能很好地与产业合作办学,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三是信息不对称。高校尽管比较重视教育的就业导向,注重对产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但由于人才培养普遍有一个教育期,相对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化,存在一个滞后期。企业由于获取市场信息不足,对毕业生全面情况了解不够,在招聘大学生时出现的“高薪买低能”和有能力学生跳槽的情况使企业蒙受双重损失。大学生由于对就业形势缺乏科学分析,导致盲目就业,既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就业市场稳定。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就业新形势,河北省应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三、促进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定分析

(一)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加快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保就业的当务之急。应积极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战略,努力稳定现有工作岗位,避免就业形势恶化带来消费疲软,导致经济衰退,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拉动就业岗位增加。近些年来,河北省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战略支撑产业偏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当前,河北省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全省各界应贯彻好这一战略部署,落实好省政府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促进河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围绕河北省支柱产业,加大对高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高素质大学生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制定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面向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改革

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接不够,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需要对接不够,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培养不够,很多企业在招聘到大学生后还需要让他们到企业自办的技校“回炉”,加大了企业用人成本。所以,增强市场意识,深化教育改革,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改进教育体系,把教育与产业、就业联系起来,引导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实现供求匹配良性联动,从源头上缓解就业结构性的矛盾。第二,高校要把优化和调整学科设置作为教育改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改进,为河北经济建设培养多层次的实用人才。第三,高校要面向产业办学,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第四,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分量,通过职业心理测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评估职业机会和社会环境,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使其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为顺利就业和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各方联动,积极促进就业。第一,扶持相关企业,确保就业岗位。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给予适当相关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实施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者行列。第三,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职业。推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供市场激励,增强大学生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和积极性。第四,做好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保障工作。解决好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编制、工资、劳保、组织、户口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五,完善市场监管和服务工作体系,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和监督,指定有关部门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加强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第六,完善人才预测制度,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定期对河北整个产业结构需求做专题调查,把握市场规律、行业发展规律,做好相关信息发布和失业调控工作。同时,下大力度做好特困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3]胡金秀,宋占新,吴宝华.金融危机影响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课题名称:河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课题编号:JRS-2011-1032。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8

2011年政府单位大力扩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并不预示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解决,蕴含在2012年的就业难问题,依然需要人们的审视。

权威媒体分析:2009年金融危机来袭,政府无从准备,造成了一波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2010年金融危机渐渐消失,政府提前准备,政府机关超常招人,村官、社区职务等等也在扩大招人,暂时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然而201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又将达到新高,到时又如何来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是刚性的,不像农民工,实在不行可以返乡,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教育专家向记者剖析:中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而中国的大学教育正面临一个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的转换。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而大学生所追求的职位却几乎都是白领岗位。

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9

【教学内容】高校就业形势和政策 【教学目的】

1、分析当前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形式

2、明确当前就业政策相关内容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就业形势的把握以及对就业政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某招聘会的照片)描述关于当今就业、找工作的一些情况。

总结:就业,是值得我们每位大学生高度关注的。找什么工作?怎样找工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那么对于就业,我们到底应该了解一些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相关政策。

新课教学:

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分配制度取消了,大学生立即失去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地位,找工作就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就业现状

1、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

从全国情况来看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去年增加20万,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将始终把其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出示课件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统计表)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看到从2001年——2005年,整体的就业率都是成上升趋势,而2005年至2007年,就业率开始下滑,高校毕业生也逐渐面临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好转,整体的就业形势好于去年。但这种好转并不意味着就业的形势也会跟着走正比例曲线,而快速呈现利好势头。“就业率是一项滞后的指标。”经济回暖,企业恢复规模,这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企业恢复规模之后,它首先需要的肯定是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然后才是研发人员。但本科生的研发能力又相对不如研究生,所以,适合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时机,是排在最后一环。

从我们省内情况来看。数据显示,2009年省内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275731人,截至2009年8月31日,已就业206800人,就业率75%。研究生毕业12104人,已就业9670人,就业率79.89%;本科生毕业106309人,已就业85728人,就业率80.64 %;专科生毕业157318人,已就业111402人,就业率为70.81%。阐述湖南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过渡:

3、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院自升格以来,毕业生每年的年终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学院与来自湖南、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的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长期的用人协议或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协议,被权威媒体誉为少有的“供销两旺”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2008年我院就业率高达92.4%,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也已达到90.2%,2010届毕业生现在已经有90%以上落实了工作岗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诸多物流企业的骨干或职业金领阶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也比比皆是。以下是最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一些主要单位,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国企、事业性单位:列如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海关、中国移动长沙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等; 二是专业对口类单位:湖南省京阳物流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长沙分公司、阿凡提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快运长沙公司、美的集团安得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天霖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长沙联运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恒邦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宅急送有限公司、DHL中国物流分公司、湖南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深圳顺安捷物流有限公司等。总的来看,我校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一方面,就业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态势较好。

二、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1、近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就业的供给压力过大

 人口与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 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就业的需求严重不足

 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200万个就业机会

 20世纪9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

21世纪,GDP每增加1%,提供约130万个就业机会(3)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 地区结构矛盾;  专业结构矛盾。

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 用人单位需求总量有所下降;  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更大困难;  部分地区的人才吸纳能力减弱。(2)就业形势长远乐观可期

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做出重大调整;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 高校毕业生仍有广阔天地可以作为;  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

 企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就业; 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指导体系逐步完善。

课外延伸:分析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什么如此困难、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总结作为大学生如何应对。

(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生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链接: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应该加强的素质

(1)健康的就业心理,自我认知能力;(2)职业技能、项目经验;

(3)职业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

(4)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5)新事物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市场敏锐度。)

3、毕业生的应对措施

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就业问题;  勇气和信心;  合理的期望值;  重视实习实践。

过渡:面对如此困难的就业情况,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三、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

(一)近年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发办[2005]18号)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而广大基层地区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2005年8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对如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11月16日联合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并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4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月19日发文,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分别就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该通知虽然是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压力,但其内容涉及许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的关键问题,因此,对未来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5、《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湖南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大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精神,就切实做好2009年我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有关事项做了相关规定。

6、《关于积极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5号)

7、《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湖南省组委部[2010]5号)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和我省实际,每年将选派一定名额的大学生到村任职。

8、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2009年4月20号,湘政办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政策解读—政策所倡导的就业方向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链接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公益性岗位:指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基层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指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发或设立的相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链接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艰苦边远地区:指除上述地区外,国务院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基层单位:指以上地区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水电施工基地、农村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地处艰苦地区的气象、地震、地质、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总分家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2)在选取士官、靠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3)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4)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5)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链接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6月4日由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

“863”计划:即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我国高技术的建议。经严格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纲要》。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2)为到这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的服务。

(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

(5)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基业援助政策。

(2)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3)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4)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链接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指来自城镇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

【教学反思】

上一篇:活动区观察记录表小班下一篇:2020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