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推荐8篇)
XX小组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个新型的人才群体,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转”字文章。一是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全县要自上而下及时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转变思路。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三是转变方法。在具体工作中要打破常规,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方法,强化跟踪管理和服务。
二、做好“培”字文章。充分利用市、县内高校、电大、职教中心、农技校、农广校及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实行多层次、广覆盖、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邀请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选派一些文化基础较好、技能水平较高的实用技能人才到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或农业经济和产业规模发达的地区进行脱产培训和参观考察。建立鼓励城县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村流动的机制,实行农技人员下乡蹲点等制度,鼓励他们到种养基地或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鼓励农业企业和公司协会结合产业实际,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农民树立资助培训意识,组织“田秀才”、“土专家”进行“传、帮、带”活动,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并积极扶持农民自主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
三、做好“激”字文章。一是大胆使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对特别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优先聘请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培训教师,优先分配农技推广任务,或作为各级表彰奖励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优先推荐。二是实行优先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优先提供农业贷款,良种、农药、化肥、农机设备等支持,优先获得示范基地建设和产业科技发展扶持资金。三是实行农村实用人才政府津贴制度。每两年选拔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由县财政补贴,享受科技推广津贴,并加强考核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媒体平台和通过开设专栏、张贴宣传公告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一、农村实用人才概念界定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人才的一种。农业人才可以分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种基本类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三方面人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工作, 兼做农业专业技术和推广工作。农业经营人才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经营的人才, 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实用人才则是具备一定知识技能, 为本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贡献, 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包括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营销能人、能工巧匠和其他为农服务的劳动者。
可以看出, 农业推广工作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四种人才界定本身就有一定的交叉,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都部分从事农业推广, 而农业经营本身就与科技推广工作紧密相连, 因此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是联系专业技术、行政管理以及经营工作的桥梁, 而实践中也常常是一个人才从事多种农业活动, 有些种养殖大户就是兼做一些营销或者生产资料的经营活动。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断减少, 文化水平低, 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多差距。
由于目前“工业化”利益导向, 青年农民大部分流入城市, 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少返乡, 导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断减少。而由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自发性, 也决定了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中、高等教育的学习或培训, 导致他们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鲜事物、先进技术和管理意识的能力偏低, 这些也都是抑制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也直接影响了推广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
(二) 推广服务部门人才匮乏, 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要求相去甚远。
各级推广部门人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县乡级的推广人才, 由于工资及各种待遇很低, 工作环境艰苦, 工作不容易开展, 不受人尊敬, 使很多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有的县、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已经十多年没有引进农业技术人才, 新的力量补充不上来, 人员捉襟见肘。技术推广人员学历低, 专业知识匮乏, 人员老龄化, 人员结构断档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 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本身要求相去甚远。
(三) 推广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壮大。
农民生产要统筹考虑生活需要、资金技术、成本效益、市场供需、劳动力分配等诸多要素, 要想满足农民的需要, 就要从生产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将现有的技术成果调整、集成、配套, 有针对性地推广给农民。而我们现在的情况则是, 不管农民需要, “王婆卖瓜”, 自己有什么就给农民推广什么, 推广人人员肚里有什么, 就给农民往外倒什么, 超前的、落后的、科技技术断档的、非生态适应的, 往往是科技推广人员自己辛苦讲一堆, 根本不是老百姓需要的、想听的, 农民很反感,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自然推广效果很差, 成果转化率自然很低。
(四)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手段单一, 与发展的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虽然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也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 但大多数推广服务工作仍停留在开个现场会和培训会, 讲讲课, 召集部分老乡过来听听, 最多是再配发一点种子, 到老乡的田间地头看看, 指导一下, 方式手段简单, 现代农业技术手段不能得到应用, 效果也可想而知。
(五)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环节相脱节。
目前, 我们国家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就农业科研单位来说, 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资金渠道不明确, 很难在有关部门立项, 推广服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而且即使开展一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 更不能起到长效作用。农业高校虽然也设置一定的课程, 对农村人才进行教学培训, 可常常是小打小闹, 治标不治本, 不能满足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规律的需求。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是解决农民渴求科技知识的必由之路, 而加强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从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无疑又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捷径。
(一) 了解需求, 把握重点,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才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对于一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操作, 农民较容易掌握。但这并不是我们推广服务的重点, 科技推广应该把农民急需的、能够带来更大效益的、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成果技术介绍给农民, 既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要引领农业发展, 选准方向, 使其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在推广服务中, 不仅要对当地百姓进行普及性培训, 而且要特别针对种养殖大户和经销商, 进行专门培训, 他们是农民中接受新鲜事物最快、头脑反映更为灵活、在农民中更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一部分, 把重点放到他们身上,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以项目为依托, 推广物化技术,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以项目为依托, 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结合科技项目开展推广服务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人员要善于将复杂的技术简单化, 传授“傻瓜”技术, 把理性抽象的科研成果实用化, 把单项的技术措施集成化, 示范的技术要达到有型、实用、简单、高效的要求, 使技术指导更有互动性和实效性。使用群众性语言, 让农民看着学, 仿着做, 使百姓更容易理解, 更易于操作, 即“做给农民看, 指导农民干, 给农民做示范”。尽可能做到技术与实物相结合, 使技术传播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通过项目推广, 建繁种基地或示范基地, 选择有经验、威望高、负责任的农户进行示范, 以此为基础, 建立互助组, 发挥中心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扩大示范的影响力。目前, 积极帮助农民创建各种专业化协会, 是加强农民联合、扩大推广服务效果的又一手段, 而且已经起到了明显效果。通过这些措施,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步伐, 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架起全方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桥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农业推广工作也不能只靠一张嘴, 讲讲课, 培训培训了事。技术培训也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 要提前印制培训教材, 发放“明白纸”, 将农民不易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简明扼要的写出来, 结合示范样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与示范户积极互动, 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热情;要结合讲课, 进行现场指导;要积极开展咨询服务, 利用电台设置的专家服务热线、或是将联系电话留给农民, 以便农民在需要时能得到及时帮助。特别是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和科技短信互动服务, 使农民更方便快捷实用地得到技术支持。因此, 在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 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 广开思路, 拓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渠道方式。
充分利用农村基础教育, 改变“升学无望, 就业无路, 致富无术”的现状, 探索从基础教育入手,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路子。在县乡级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开展针对当地区域特点和人才实际情况的培训教育。积极鼓励农村有志青年自学成才, 选送技术骨干到高等学校学习深造, 高等学校也要制定培养计划。积极组织不同专业方面的能人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交流, 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学有所成的大学毕业生返乡, 充实各级农业部门, 开拓思路, 领办企业。科研推广部门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推广培训。即开展全方位、立体的培养模式, 统一布局, 协调发展, 使推广服务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五) 制定规划, 建立长效机制, 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政府要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和正规化渠道, 设立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各部门的职责, 明确责任目标, 并建立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相互协作, 定期检查安排部署。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 列入预算, 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活动经费, 专项资金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 也可实行项目管理的办法。同时探索社会投资、项目联动、利益分成的投资方式, 广泛吸引社会力量, 拓宽投资渠道。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界定农村实用人才概念的基础上, 从科技推广的角度, 分析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
一、抓住关键环节,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完善办法“选好”人才。为促使更多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制定了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探索“好中选优、灵活实用”的选拔机制,对选拔出来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待遇。
(二)拓寬渠道“育好”人才。一是依托百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培训骨干。利用与清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人才直通车”合作项目载体,开展农业技术研究、转化与推广、培训工作。二是依托培训基地培训带头人。充分利用农业部在我市建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对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进行轮训。三是依托网络阵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传送科技信息、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四是依托“农家课堂”阵地培训农民。目前,全市共举办“农家课堂”技术培训班13640期,培训193万人次。
(三)规范管理“管好”人才。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对选拔出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台帐和档案。二是推行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纵向贯通,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横向配合,乡镇党委、村党(总)支部抓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同时,组建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载体,实现自我管理。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农村实用人才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工作职责提出年内惠农行动的目标任务,并与所在村签订责任合同。
二、突出惠农主线,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作用
(一)引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挥示范作用。我们依托粮蔗果蔬桑烟茶林牧等特色资源,对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高的实用人才,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其快速发展,以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农民作出示范。
(二)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纽带作用。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纽带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运用自身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领办或牵头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挥骨干作用。我们采取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无偿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给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提供新项目开发的“双优先、双提供”,并鼓励他们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
(四)推动农民丰产增收致富,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在资金筹措、土地征用、基础设施、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引导农村实用人才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帮扶对子。
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
(一)政治上关怀。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使这些“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有名有份,并落实相应的待遇,规定权利和义务。对那些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培养,优先推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二)资金上扶持。各级政府专门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由市、县(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同时,对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资金有困难的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帮助申请贴息贷款。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典型材料
加强领导 创新机制 强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富裕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富裕县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渠道,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建设了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688人,占农业人口的2.6%,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7%。其中,具备初级以上农民技术职称的有1,832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8%。农村实用人才在我县推广农业示范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视为农村第一资源,把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人事局、农委、科技局、教育局、畜牧局等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组织部设立办公室,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县委要求各成员单位统筹协作,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两级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实用人才服务站配备专人负责,明确了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组织部门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工作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把实用人才工作纳入到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考核体系,制定了农村实用人才考核标准,有力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出台政策,明确任务。《富裕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立足县情,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县委将重点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写进了《富裕县“十一五”时期人才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富裕县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要求。按照《富裕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办法》,两年来,我们采取自下而上、层层筛选、逐级审核把关的方式,评选出乡级农村实用人才460名,县级农村实用人才98名,给予了表彰、奖励。三是分级建档,规范管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建档。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县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才服务站负责本乡镇县、乡两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工作,实行一人一档。经评选确定的农村实用人才,按管理权限,每年与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乡镇人才服务站签订《农村实用人才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通过了解掌握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资格。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
教育培训是壮大实用人才数量、提高实用人才素质的主要手段和基础。近年来,我们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宗旨,把农民素质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类指导。一是实行阵地培训。作为全省“十佳”牧业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目前,我县已有2.5万户农民饲养奶牛。为提高奶牛科学饲养水平,近年来,依托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了24期“养奶牛明白人”培训班,培训奶农5,000多人次,使800多名青年农民成为致富带头人。在培训经费上,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入128万元。各乡镇结合农时,利用服务工作站、农广校等学习阵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引导农民自觉学习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民达两万人次。二是实行在线培训。以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教育培训运行管理模式,高质量、高标准地用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组织部门认真制定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目标,开通了在线学习网站。去年以来,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支部自筹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筹措资金22万元,下摆电视、VCD机72台套,电教光碟1,400盘,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的平台。为服务群众,县畜牧局还设立了“畜牧110”服务热线,由畜牧兽医专家24小时轮流值班,免费为奶户提供技术咨询,每年咨询达千人次。三是实行按需培训。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又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外出考察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依靠上海光明乳业落户本地的优势,连续三年组织90名奶牛大户到该公司培训基地进行了一个月的观摩学习。还先后派106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到东北农学院和省农科院生产基地参加学习,选派235名“种、养、加”能人到内蒙古、双城和山东诸城、寿光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四是实行党员示范培训。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全县确定了90名掌握专业生产技术、技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能人、专业经营户和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兴办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开办“农家课堂”。目前,这90名党员共引带近2,000户农民共同致富,使每户年收入提高25%以上,取得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
三、优化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发挥部门服务的作用。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设立了县、乡(镇)、村三位一体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展了劳务资源普查,加强劳务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能力,维护实用人才的各项权益;科技部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发挥协会服务的作用。我县现有奶牛、棚菜、水稻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会员达1,866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科技示范、技术交流、现场讲解等活动,在田间地头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组织“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开展自我服务,促使其信息互通、技术互补、市场互动,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孵化。三是发挥专家服务的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省市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一线,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农林等部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单位推荐、个人自愿报名等形式,经资格审查,将分散在全县的科技人员集中登记造册,形成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的科技人员及专家信息库。现在,入库人员已达182人,组建了奶牛养殖、水稻种植、棚菜生产等8个技能培训讲师团,每年开展送科技、送技能下乡活动达20多次,受益群众近万人。
四、创新完善机制,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根据《淄博市人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淄发〔2009〕9号),就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围绕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根据城乡人才一体化开发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市每年新增农村人才4000人,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能够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达到6000名以上,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人才资源强市。
二、开展分类培训,提升农村人才专业能力
(三)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对经济强村、经济薄弱村和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分类培训,每3年将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完善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制度,重点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四)实施农村科技致富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善于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生产能手、科技致富能手、经营能手等农村人才。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2009年在全市培育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个农户,示范村、户的收入增长10%以上。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到2015年为每个行政村培训1名以上农民辅导员。实施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示范工程,5年内建设省、市级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示范村20个、示范乡镇10个。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区)行动,“十一五”末争取国家级、省级 1
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区)4个。实施科普惠民示范工程、科普村村通工程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现农村科普的经常化、社会化、群众化。
(五)实施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设立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农村人才的实训基地。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选拔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到高等院校进行免费培训,2年内集中培训400人。有计划地输送一批创业能力比较强的农村青年到发达地区、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进行学习锻炼。
(六)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文化、人文素质为重点,加快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人才。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培训工程,5年内培养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乡村文化人才1000名。继续开展文化下乡、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等活动。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5年内全市重点扶持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习基地,培养10名代表性传承人。
(七)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快培养农村教师人才。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全市分期分批选拔300名农村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4000名农村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十一五”末,全市农村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达到40%左右。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以区县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名师送教下乡”等制度,推进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
(八)实施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全面实施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为每所纳入设置规划的村卫生室培训2名乡村医生,2年内完成全市乡村医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训。继续组织好2009年乡村医生卫生保健专业普通中专学历教育招生工作。启动并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高水平全科医师。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前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
务1年的制度。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九)实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岗位设置、职责确定、培养提高、人才引进、作用发挥等实践模式。依托农业广播学校、职业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实施乡村公益型岗位人才培养工程,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2万人左右、适应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求的公益服务人才队伍。
(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实施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力争用5年时间,对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实施就业能力培训,对3万名城乡劳动者实施创业能力培训。
三、搭建平台载体,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十一)提高农业高科技园区、基地对高科技人才的承载和吸纳能力。加强淄博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到园区创业,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兴建农业标准化基地或农业科技示范场。从2009年起,每年建设5处农业示范基地。发挥高等院校和淄博农科院、淄博林科所等科研院所的作用,重点支持蓖麻、食用菌、小麦良种等优势项目发展,力争建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研发中心。
(十二)策划一批农业引才引智项目。围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特色农业项目库,鼓励高科技人才与农业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组织联合开展项目开发,吸引国内外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或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对全市农业引才引智项目进行分类登记,建立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台帐。
(十三)建立农业高层次人才实践基地。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建设桓台县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的华北集约农业生态试验站,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组织与大
专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统筹城乡资源,健全完善城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十四)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完善科技特派员培训、管理、激励机制,把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从传统农业向农村各类加工业、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领域延伸。全市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人次以上,培训农村技术人员5万人次以上。
(十五)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科技直通车、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面对面等多种方式,组织市、区县专业技术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建立“三下乡”长效服务机制。对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一线的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评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十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成才。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5年内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完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管理、考核、奖惩、培养等制度,制定“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就业推荐办法,构建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长效机制。
(十七)实施农业人才创业计划。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创业发展。采取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资金参股、项目合作、创办基地等方式,加强与外国专家组织、海外留学人员组织和专业人员组织的沟通联系,引进高层次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
(十八)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计划。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加大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从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十九)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充分运用淄博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数字播出平台、新视源现代农业频道等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入户工程,搭建知识进村入户的信息平台,不断提高覆盖率,到2015年争取全市远程
教育入户率达到80%以上。大力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重点建设好8所市级示范分校。
(二十)实施涉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助农计划。加强与涉农高等学校的对接,采取定向就业招生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着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实施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五、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激发农村人才活力
(二十一)建立农村人才评价体系。突出科技水平、业绩贡献、群众认可等标准,制定农村人才评价标准、程序和实施办法。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有序开展农村人才评价工作。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
(二十二)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淄博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每2年选拔一次,每次表彰奖励30名左右的优秀农村人才。对政治素质好、贡献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农村人才,积极支持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优先推荐为劳动模范人选。
(二十三)构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构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网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发展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平台,为农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二十四)完善农村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整合各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拓展面向农村人才的培训、交流、就业指导、人事代理等服务,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积极培育农村人才服务中介组织,探索发展兼职农村人才市场。每年举办2次全市性农村人才交流会,促进农村人才跨区域流动。
(二十五)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和落实县以下基层农林科技人员工资倾斜政策,确保全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稳定在1000人以上。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工程,5年内轮训一遍。加快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建立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组织,3年内普遍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
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农技推广服务公司,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合力
(二十六)健全领导体系。成立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检查。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切实抓好落实。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区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
(二十七)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人才工作的投入,形成财政投入、企业投入、金融信贷、社会投资、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体系可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提供支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维护资金短缺、利用率不够高、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结合永昌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同时强化对外免费开放经费和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加大文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二是将群众性文化活动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有益补充。二、加强管理督导,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一是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二是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区位和人口密度合理配置文化设施,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三是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大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四是将面向基层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防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三、立足农村实际,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一是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全县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农村文化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包括村委会、民间文艺团队等)的奖励和扶持力度。三是系统化、常态化征集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四、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是创新机制,招聘急需的文化专业人才,着力解决乡镇文化专干不能专职专用以及文化人才老化等问题。
二是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专业指导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制度化,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乡镇、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民间文艺团队等群体就文化服务的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技能。三是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同时,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吸引有一技之长,热衷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兼职文化辅导员,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创作精品。四是认真落实民间艺人的优待措施,经常性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和传习展演活动,适当将非遗艺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特色课堂、作品展览、体验传习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五、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
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
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50多场次。2010年,老李四处化缘,好歹搭起了一处演出戏台。但是排练时仍然只能在寺庙里,乐器只能东拼西凑,服装五花八门。如今,在农村看惯了电视节目的农民认为太假,不如实实在在的农民自己的演出看着过瘾,往往一切准备就绪,场所成为难题,政府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鼓励农民自己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与政府投入相结合,采取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可以以承包、租赁、买断等形式建设活动场所。
二是政府牵头农民文化团体与企业文化结合,形成企业养文化,经济促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政府提供场所,联系演出,帮助农民文化团体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闲臵场所可以免费提供给农民演出排练。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县招商引资呈现可喜的局面,各个企业陆续落地。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也相继蓬勃发展。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另有很多企业正在消亡破产或者日渐没落。究其原因,除了制度问题、财务问题、观念问题等等以外,企业缺少文化精神支撑是企业丧失活力和动力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用制度留人,二流的企业用工资留人,一流的企业用文化留人”。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方式,它是共同认可价值观的体现,它本身并不产生企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它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为企业注入活力,提升企业业绩。
从蒙阴县的各个企业来看,很少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例子。最近几年,银麦啤酒、蒙山酒厂和县人民医院等少数几个企业正在逐步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做的远远不够。分析原因,我们的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只是浅尝辄止,被动的、无序的、盲目的在建设企业文化。对于如何加快蒙阴县企业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诊断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企业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听到理念后,把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第二步:搜集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案例。第三步,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加工,提炼成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把这种精神用简练、隽永的词语组织起来,形成企业灵魂性文字。
三、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1、晨会、夕会、总结会。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总结会是月度、季度、部门和全公司的例会,这些会议应该固定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思想小结。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臵。
4、树先进典型。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网站建设。网站上进行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寻找专业的跟企业文化相关的网站建设公司进行合作沟通,使之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文化。
6、权威宣讲.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7、外出参观学习。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8、故事。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10、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4、创办企业报刊。企业报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报刊更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关于振兴乡村文化的建议
现阶段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发生着显著地变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经济上去了,而文化需求却显得很贫乏,甚至文化需求向颓废、淫秽、反动方向发展。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综合乡村所见所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切实利用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科普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活动。
二是经常性的开展最基层的农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三老协会、妇代会、计生学校、农民夜校的作用,开展好党政政策、法律制度、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下乡活动。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到基层农村,切实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坚决改变农民“被文化”。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变“送给你什么”为“你需要什么”。
四是发挥乡村创作人才作用,写出农民自己的故事,真正触动农民的心弦,引起农民共鸣,切不可曲高和寡。
五是保护农民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感到被尊重,被认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农民参与到保护中和创作中。
六是鼓励农民文化团体发展,给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必要时可以给他们联系业务,刺激他们壮大。
七是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播奖,表彰那些对乡村文化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刺激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播中。
临沂五哥霍在峰(272327683)12:26:25 关于拯救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总起来说就是那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风俗、传统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文艺形式总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时候不是只看你科技如何进步,还要看你的民俗文化传承久远的程度。在历史上,很多民族民俗文化消亡的同时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怎样赋予民俗文化以新内容,怎样把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结合蒙阴县实际,就传承民俗文化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搜集整理当地民俗传统、习惯技艺等,加以编纂成册,选取具有时代特色、启示意义的民俗,赋予他们新的形式和内容。
二是选取当地独有的民俗形式,去粗存精,整理成段子,用歌曲、戏剧、曲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群众中传承,使之形成当地地域文化标记。
三是对重要的影响大的民俗,如:敬天仪式、成人礼仪式、宗族祭祀仪式等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以发展成当地旅游文化项目。
四是把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民俗游,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五是政府参与指导,不能左右民俗文化发展方向。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让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产业。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管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营,造成了以假乱真,穷于应付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见解,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付诸行动。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观念。在行动上,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目标纳入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提高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需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加大对文化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乡村文化设施,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还应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三是明确职能,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机构;建章立制,切实加强长效管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管理。既要集中力量加以重点突破,又要常抓不懈、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导、鼓励、扶持,加强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四是以城代乡,强化队伍。以人为本,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发挥县城文艺人才优势,城乡联动,为乡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艺人才。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发展产业,繁荣市场。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农村伴着落后的经济现状,文化产业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要抓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遇,用以文化养文化的思路,把文化建设和民族风情、旅游结合起来,加速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是尊重创造,积极引导。“一个带头人、一间文化屋、一块示范园、一批联系户。”为文化大院的主要特色。在创建和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特长,尊重群众意愿,鼓励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增强文化大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通过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协调配合、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力求将文化大院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位,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规模发展,从而形成覆盖乡村的文化大院网络,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关于搞活基层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建议
基层思想工作是基层得以稳定发展的意识基础,基层宣传工作是基层得以创新发展的动力,基层文化工作是基层得以永葆青春的智力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三者往往出现脱节,甚至产生冲突。在基层政权,思想工作好像是组织的事,除了说教就是传声筒;宣传工作好象只是媒体的事,除了歌功颂德就是媒体警察;文化工作好象只是文化部门的事,除了曲高和寡被文化就是粗制滥造猪下水。于是组织、宣传、文化三个部门分不清主次,不是组织被凌驾到无可踏跃的地步就是文化被抛弃到山旮旯中,三者永远难以融合。结合当前状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站,由组织、宣传委员一人分管,下设思想研究室、宣传办公室和群众文化站,思想研究室负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研究,科技文化政策的细化分解和制定相关的宣传方案;宣传办负责先进典型、党政典型的传播以及思想研究室研究成果的传播;群众文化站负责搭起与群众的文化联谊桥梁,把群众的积极的文化需求当作自己工作的准则。
二是整合宣传阵地,把纸质类媒体、音画媒体、教育阵地等整合为一体,不能互相拆台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三是让有思想的人群管思想,懂宣传的人群做宣传,会文化的人群搞文化。
关于改变农村文化现状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收入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
通过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历,据我了解,农村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所以与城里文化生活也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种类季节性明显。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主。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随着农作物成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播种或收割季节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娱乐的需求会少一些,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聊聊天。农闲季节,农民则对娱乐的需求多一些。因为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对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尤其在春节前后,进城务工农民也基本都已回乡,对娱乐的需求会更强烈。
二、农村文化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的冲击,农民对农村传统娱乐形式的兴趣逐渐消失,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追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新的文化娱乐体系还未形成,因此他们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物”,成了文化荒漠中的“无家可归之人”。现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会盛行。
三、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体现在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和活动开展等各方面。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以家庭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农村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草根儿文化”,如自编自演的戏班、春节前后的在农村串演的秧歌队、舞狮队已不多见。受农村公共娱乐设施落后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浪。针对以上可以看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自身见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数字电视推进步伐,丰富电视娱乐资源。电视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尤其是多播出关于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娱乐文化生活的电视节目。
二、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丰富农村娱乐项目。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如今,打牌也从以前的打“空牌”转向“玩儿钱”了,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和基层文化的不断丰富,用科技图书,网上阅览超市、文体娱乐等文化活动把这些人从赌桌上拽出来,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娱乐当中来,多学一些有用的科技致富本领。
作者:县人才办 来源:岱山党建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重在培养和使用一批能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为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近期我部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研的要求,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我县目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比较缓慢,总量明显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年龄老化,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与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适应。从调查显示,全县94个行政村达到人才界定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为1438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0.97%,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1.37%。1438名农村实用人才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相对较多,为949人,占到人才总数的65.99%,农村经营管理人才117人,占人才总数的8.14%,能工巧匠171人,占人才总数的11.89%。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只有12人,占人才总数的0.83%,中专(含高中)为178人,占人才总数的12.38%,初中894人,占人才总数的62.17%,小学及以下为354人,占人才总数的24.62%;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有技术职称的人才只有8人,且都只具有农民技术员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0.56%;从性别上看,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不高,男性人才1370人,占人才总数的 95.27%,女性人才仅68人,占人才总数的4.73%,女性人才中从事经营、技能、及加工领域的45人,占女性人才的66.18%,女基层管理人员21名,占女性人才的30.88%;从年龄上看,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偏大,35周岁以下的人才仅200人,占人才总数的13.91%,45周岁以上的人才674人,占人才总数的46.87%。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加快“七大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了“人才强县、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使用力度,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摸清底数,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基础工作。
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统计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科学化的前提。近期,我县对活跃在农村的各类实用人才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范围包括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营销、运输、农机、建筑等行业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民间技术服务业绩突出的人才等,并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库,实行统一管理,把农村实用人才切实抓在手上。
(二)优化环境,创设农村实用人才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关心人才成长,支持人才创业的浓厚舆论氛围;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我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岱山县2004-2006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渔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了一些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对渔农村乡土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实行政策倾斜,并成立了渔农民职称评定领
导小组;建立了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校为骨干,以村成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渔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保证每年有一定的财政拨款投入成人教育事业,并做到逐年增长,设立了渔农村成人教育奖励基金;确立了三年内培训渔农村乡土人才1500人次的目标,到2010年,渔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138名;对新品种引进、试养、推广及新品种、养殖新模式研发项目给予适当的补助;支持兴办创业项目,在审批、办证和贷款等方面,按有关政策给予优惠和扶持;农村实用人才被评选上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优秀专业人才后,县委、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000元或3000元、每人每月500元或300元的政府津贴等。三是提供服务保障。近年来,各乡镇和相关县属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地为农村实用人才办好事、办实事。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信息,在种子、技术和农用物资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拓宽渠道,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
近年来,我县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一是开设各类培训班。结合“暖促”工程,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乡镇成人学校等阵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如县教育局的电焊工培训班、县海洋与渔业局的海运四小证培训班、县经贸局的机械加工培训班、县农林局的种养殖培训班、长涂镇在全市乡镇首次举办了渔业外海三等证书培训班,岱西镇积极培训“盐嫂”队伍,成立了“清平乐”盐帮菜馆。2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多期,累计培训人员达到5000多人次。二是开展实践指导。通过科技下乡、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专家、农业专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各村农业基地进行现场示范指导,通过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三是推广电化教育。县委组织部拓宽了党员电化教育的外延,在“农村基层电教播放点”充实了农村实用技术片库,通过电教内容对农户进行通俗讲解,开展针对性培训,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县农林局建立了“岱山农林网”,及时提供农业政策法规、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和农业技术资料与信息等,方便农户的学习与查询。四是开展“三培养”工程。结合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先锋工程”和“三级联创”,深入开展渔农村党建“三培养”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04年以来,共有212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243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139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五是打造培训基地。目前我县已形成了以县职业技校为主的船舶修造技工培训基地、以衢山镇为主的编织培训基地以及以岱东镇为主的“五匠”培训基地等“三大基地”,逐步打响了“常石焊工”、“衢山编织”和“岱东五匠”培训品牌。
(四)以点带面,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创评农村经营示范户、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农村能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确定了若干个示范点,如10个家庭工业示范点、岱西六大创业示范基地和秀山四大示范基地等。激励实用人才以多种形式进行“传帮带”,把经验和先进的知识、技术面对面对地传授给周边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谋生技能,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牵引辐射作用,带动他人共同致富,努力产生一种 “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人才效应。如秀山乡实用人才袁家成,通过几年艰苦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家禽饲养技术,在自己致富同时,不忘困难群众,积极发挥自己一技之长,帮助带领他们走发展禽蛋业脱贫致富之路,创办了全市第一家禽蛋专业合作社,免费向他们供应苗鸡,无偿传授土鸡养殖技术,解决养殖资金,帮助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周围一批农户一同发展,目前其创办的双凤禽蛋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从当初26户已经发展到了186户。合作社曾荣获省级示范社称号,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省农村科技示范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杰出带头人、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等。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初步培养出了一批 “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领导、规划和管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目前县里还未成立一个统一的工作管理领导班子,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制度、办法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
2、教育培训与开发经费不足。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需的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得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从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对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实用人才,给予了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对于迫切需要发展壮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还是显得力度不够,特别在资金、政策、技术、就业、税收等方面扶持和倾斜力度不够,对农技推广方面的实用人才需要纳入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并经常化地开展技术职称的考评晋升问题没有明确意见。
4、现有人才的带头示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培养、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人才自身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的科技知识,带领身边的群众创业致富。但我县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大部分只局限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和滚动,受“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教会徒弟打师傅”等老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小农经济的想法,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帮扶致富”结对等活动中不积极、不主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在帮扶中也只是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以致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与思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实用人才是离农民最近的致富能人,对农民的带领和带动作用最直接、最具体,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站在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上来认识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应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县委组织部门牵头,人劳、农林、科技、科协、教育、海洋与渔业、盐业等部门各司其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模式,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培训,提升素质。一是请农科技术专家,对农村实用人才分期分类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和知识培训;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弥补他们理论知识的不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帮助他们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三是组织大规模科技下乡活动,把信息、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如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参加各种学术技术交流会议,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等。五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机制改革,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逐步改善农村实用人才年龄、文化、专业结构不优的现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三)营造环境,热情服务。一是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和发挥的积极作用,确立他们的社会地位,明确“一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09-15
关于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几点建议06-21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10-28
关于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建议06-29
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11-09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交通秩序管理的建议09-26
关于加强农村维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1-09
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