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优秀教学信息员(共10篇)
气象学科是学校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 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和中央部委领导等, 全国省市气象局领导、气象领域技术骨干中超过半数来自南信大。近年来, 学校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 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思路, 设立“学科特区”,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 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 成效显著。几年中, 大气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等级和经费额度、科技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 学校建有中央气象台标准的校内气象实习台, 拥有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 拥有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20余个中国气象局局级重点学科。学校围绕中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承担行业专项,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气象管理、气象工科、气象经济学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持续走向深入。
学校以气象为立足点, 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 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 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 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两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学院院长和处级干部, 积极推进“三双制” (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双导师制) , 构建国内外合作的学科团队, 鼓励教师出国深造。
学校以高等级科研项目、高层次获奖、高水准学术论文、高额度科研经费为目标, 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连续三年实现到帐经费、课题项目、科研获奖等翻番增长, 服务江苏科技排名大幅度跃升。
学校以就业为根本导向,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以上。
学校成功举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等国际会议, 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30多所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 “4+0”等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
学校还招收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 现留学生数已超过百人。1993年起在学校设立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0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700多名高级气象专门人才和管理者。
科技创新大会文件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牛生杰
2006年12月16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报告的题目是《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4月和7月,分别召开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会议要求把我省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贡献。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成功实现了规模发展,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成功完成院系建设,建立了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校“十一五”期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学校决定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家、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颁发校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会科学奖,表彰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高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研讨、修订我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十五”科技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我校争取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68项,项目经费达到2400万元;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国际奖励2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多人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专著78部;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有了较大增长,论文被引次数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南京气象学院学报》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进一步凝炼了学科方向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校大气科学学科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大气遥感探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光电子探测技术、3S技术应用、应用数学与统计数学、环境科学、过程控制、应用化学、图像识别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拓展等研究方向。
2、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
在优势、特色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新兴学科和人文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受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十五”期间,我校共增加硕士点11个,博士点3个。“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气象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005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点零的突破。
3、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全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资助4项,《气象学》、《大气环流》等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99人,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0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
4、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十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和职称结构的优化,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五年中,共有36人晋升为教授,67人晋升为副教授;有9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4人成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入选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其中学术带头人培养人员8名),4人获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
“十五”期间,我校93%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作为主持人争取到的;90%以上的科技论文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撰写,100%的获奖科技成果都集中于这批优秀人才身上。可以说,“两高”人员为我校“十五”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快速提升我校科技竞争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
5、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条件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科研平台,共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
2004年,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南京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气象台、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气象卫星与雷达遥感探测实验室、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SGI 128个CPU的大型计算机、EOS/MODIS接收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为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构建了优质科研平台。
6、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管理
“十五”期间,学校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制定和修订科技管理办法9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2006年学校加大了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申报课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课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申报项目的资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年全校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60多项,获校外资助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元。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并且资助领域从以往的地球科学学部向工程与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学部拓展。
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中国科协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无论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首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20多人,其中教授6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和学科门类较齐全,有利于组建创新团队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但目前我校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以传统优势学科居多,新学科、交叉学科承担的项目偏少;部分学科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团队相对松散,整体攻关能力和重大项目的承揽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满足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如何不暇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科研规模亟待扩大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经费超过50万元的课题只有6项,只占总课题数的2%。横向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比例偏低。从承担课题的级别和经费来看,与我校的发展要求和在宁知名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2001-2005年,在宁省属高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9项,我校仅有19项,居第10位。全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均亟待增加。
3、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亟待充分发挥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两项中心工作,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由于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研究经费相对偏少,本科生毕业论文中
属于研究型的论文比例较低,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还不够显著。
4、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学校科技活动的增加、科研规模的扩大以及发展目标的提升,急需建立校院(部)两级结构优化、服务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5、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
“十五”期间,学校实现了规模发展,教学任务较重,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科研政策主要以激励为主,还没有建立和实施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的科研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定地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新跨越的动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加速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力争使我校成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一)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形成“人人想科研,人人争项目,人人谋创新”的校园科技氛围。
1、科技工作“上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承担至少一次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全校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项目20-30项、横向课题20-30项,横向项目经费数占总项目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0%-50%。每年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在30%左右。SCI刊物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比“十五”期间翻两番。
2、科技工作“上水平“
力争建设1-2个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0个左右校级优秀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1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2-3项。
3、科技工作“上层次”
力争牵头承担1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或“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将江苏省气象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型实验室;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联合攻关能力。
以引进6个学院院长为契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评选校级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在项目申报、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校科研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科研预研,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
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设研究型实验室并向全校开放。
3、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校内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择优支持。
4、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积极举办水平高、影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举办暑期研讨班;继续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建立学术报告制度。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做一场学术报告;每个学院每年至少聘请20-30位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5、完善、优化科研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制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鼓励多出精品著作,促进学术繁荣。制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提高。
6、建立健全科研业绩量化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7、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模式新的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8、实行科技项目申报前的预评审办法,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申报前,应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预评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9、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规范课题研究过程,重点做好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结、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同时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登记、评奖和专利申请等工作。
10、建设科研管理自动化服务系统,加速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11、建立校内外高层次专家信息库,加强联络、协调、咨询和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科技工作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
12、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打造学术品牌。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提升稿源质量,改善办刊条件,提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水平,积极申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大气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打造学术品牌。
老师们、同学们: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五年;是江苏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升格后重新定位、建设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五年。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是我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
研究成果:
[学术性著作]
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
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
[非学术性著作]
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2008年)[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
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国学研究第六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
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
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
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
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
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
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
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64.乌台诗案史话之一:阴谋的出笼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7/04 65.我与语文学习莫砺锋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7/05 66.薪火相传讲杜诗 莫砺锋 江苏政协 2007/08 67.乌台诗案史话之二:柏台霜气夜凄凄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7/06 68.乌台诗案史话之三:营救与出狱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1 69.从读诗说起 莫砺锋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2008/06
70.乌台诗案史话之四:涉案作品的文本分析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2 71.苏轼的敌人 莫砺锋 学术界 2008/02 72.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莫砺锋 中国韵文学刊 2008/02 73.黄州东坡史话之一:缥缈孤鸿影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 74.文献与史实: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莫砺锋 东方丛刊 2008/02 75.东坡黄州诗话之二:东坡居士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4
76.黄州东坡史话之三:黄州风月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5 77.东坡在岭南之一:南迁途中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6 78.黄州东坡史话之四:“东坡五载黄州住”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6 79.东坡在岭南之二:“报道先生春睡美”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7 80.东坡在岭南之三:从惠州到儋州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8 90.东坡在岭南之四:“梦里似曾迁海外”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9 91.东坡在岭南之五:“细和渊明诗”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10 所授课程:
古代文学史专题(硕士课程)、杜诗研究(硕士课程)、唐宋文学专题(博士课程)。
研究课题:
·在研项目为“中国诗学的文化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1JB750·11-44012)
一,填空:(30%)
1.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剧烈降温-----和—大风---------。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侵入我国的路径有-西北路(中路)---、--东路-----、--西路-------和---东路加西路------等四路。
2. 长波波速公式是--C=u-β(L/2л)---,这表明长波的波速与波长存在函数关系,因此长波是一种-正弦波(余弦波)-----波。
3. 阻塞高压是中高纬度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向气流,高压的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4. 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尺度系统有---高空低槽-----、---地面气旋、锋面--------、--低空切变线----、-低空低涡--------、--高空冷涡、低空急流-------等。
5. 梅雨锋与一般极锋不同,在梅雨锋的两侧水平风速切变和---露点差—都较大,但—温度差---并不明显。
se26. 对流性稳定度的判据是----z------当>0为----对流性稳定---------,<0为----对流不稳定-----------,=0为----中性-----------。
7. 有利于强雷暴发生的几项因子有---逆温层------、---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中小系统------------。
8. 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二,名词解释:(20%)
1. 超级单体风暴:即具有单一的特大垂直环流的巨大强风暴云。2. 水汽通量散度(包括表达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内水汽的辐合或辐散量。x=(qV)。
3. 阻塞高压:是中高纬度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高压轴线从下向上向暖的西北方倾斜,至高层轴线近于垂直。阻塞高压是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深厚的暖性高y(qu)(qv)压系统,阻高出现有其特定的地区和时间,一般在50N以北。维持时间至少三天以上,分支西风气流。
4. 赤道反气旋:在赤道辐合带云带的赤道一侧,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向北推进,形成的气流转换带,是一个反气旋环流,其中由闭合的反气旋中心,即为赤道反气旋。5. 云团:在热带地区卫星云图上经常出现的直径达4个纬距以上的白色密蔽云区。
三,综合题:(50%)
1. 简述江淮梅雨期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低层(700hpa/850hpa)和地面的环流特征。(15%)
答:江淮梅雨期高层(200hpa)环流特征:梅雨开始时,高层(100或200hpa)的南亚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位于长江流域上空(高压脊线位于30N以南,其北侧为西风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中层环流特征:
副热带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在印度东部或孟加拉湾一带有一稳定低压槽存在。
中纬度巴尔喀什湖及东亚东岸(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的槽。高纬则为阻高活动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通常为副高西北的西南气流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的交汇区,有利于形成降水。
低层和地面环流特征:地面图上,在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在850hpa或700hpa上,为江淮切变线之南并有一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雨带主要位于低空急流和700hpa切变线之间,切变线上常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移。当中纬度西风带上有较强的低槽东移时,静止锋波动带能发展为完好的锋面气旋,并向东北方移动。2. 试述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的作用。(15%)
答:制约和影响形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活动;供应暴雨区的水汽;天气尺度系统的不同性质和活动决定了暴雨的特点。3. 何谓南亚高压?南亚高压的结构与副热带高压相比较有何异同?(10%)答: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它是北半球夏季100hpa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的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结构上的异同:都是高压系统,但前者是存在于对流层上层的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其下层为热低压,后者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前者具有独特的垂直环流,其中心附近是上升气流,两侧为下沉气流,这两个方向相反的垂直环流是热力直接环流,与青藏高原的热效应有关,而后者的对流层中上层,高压脊轴南侧为下沉运动,北侧及脊轴附近有上升运动,在北侧又有下沉运动,对流层下层脊轴附近为下沉运动。4. 何谓台风?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0%)
答: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总是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我国和东亚地区将这种强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等于12级。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热力条件 台风发生发展的根本一条上要有足够大的海面或洋面,同时海水温度必须在26~27c以上; 初始扰动
时条件不稳定大气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使其转变为发展台风的动能,必须有一个启动的机制,这就是低层的初始扰动。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对流层风速处置切变要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30%)
1.广义的长波调整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波的位置变化------------,另一是-----长波波数的变化--------------。
2.阻塞高压是中纬度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向气流,高压的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3.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我国寒潮的中短期天气形势可归纳为---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三大类型。
4.据统计,我国多年侯平均大雨带,5月中旬至6月上旬停滞在---华南-----,称为---华南前汛期盛期------,6月上旬至月7上旬停滞在---长江中下游------,称为----江淮梅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停滞在----华北、东北---------。5.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可归纳为地形的---动力-----作用,地形的---云物理-----作用和地形的---摩擦----作用。
6.飑中系统包括----雷暴高压------,-----飑线--------------------,----飑线前低压-----,-----尾流低压--------。
7.下面为 A,B,C,D 四站同时观测记录:A.龙卷;B雷雨;C冰雹;D小阵雨,试按各测站积雨云顶的高度和强度将测站名填入下列不等式--A-->----C--->----B---->----D-------8.东亚地区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季风区。在东亚南部低层,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二,名词解释:(20%)
1.大气长波:长波波长为3000~10000公里,相当于50~120个经距,全纬圈约有3~7个波,振幅一般为10~20个纬距,平均移速小于10个经距/日,水平尺度可大到于地球半径相比拟,亦称为行星波。
2.上游效应:上游地区长波的变化快速影响下游系统的变化。比波本身及平均西风风速都快。
3.水汽通量:单位时间里通过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水汽量。
4.热带辐合带: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也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圈。
5.对流性不稳定含义及其判据:实际大气中常会发生整层空气被抬升的情况,气层被抬升后,它本身的会发生变化。设气层上干而下湿,则原来为稳定的,甚至绝对
seseswsw稳定的气层(s),经抬升后也变为不稳定气层,判据为:(z<0或z<0)对流性不稳定,(z>0或z>0)对流性稳定。
三,综合题:(50%)
1.简要说明阻塞高压与寒潮冷高压的主要区别。(温压场结构,活动特点等)(10%)答:阻塞高压为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地面为变性冷高压,对流层顶为冷中心,阻高出现有其特定的地区和时间,一般在50N以北。维持时间至少三天以上,分支西风气流。寒潮冷高压是寒潮全过程中的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的系统,高压前部有强的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零,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2.什么叫西南涡?西南涡的天气有何特点?(10%)答:一般是指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区700hpa或850hpa上的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小低压,直径一般在300----400公里左右。
天气特点:低涡在原地或移出,绝大部分(95.5%)都有降水,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低涡天气有日变化,一般夜间或清晨比白天坏些;当西南涡东移发展时,雨区不断扩大和东移,往往形成暴雨;同时往往引起地面锋面气旋的发身发展,产生大风、低云、恶劣能见度等。
3.指出图中有可能出现冰雹等强烈对流性天气的区域(用Δ表示)并说明理由。(15%)答:原因如下:低层有暖湿气流输送,槽后有干冷空气,造成不稳定;高空急流有抽气作用,有利于地面气压降低发展;地面冷锋前抬升暖锋前空气爬升。所以在高低空迭加区附近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4.分析下图中台风受力情况,并指出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用箭头标出力和移向,说明力的名称)(1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30%)
1.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源地有三个分别是---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冰岛以南洋面--------------------。
2.长波公式是-C=u-β(L/2л)---,波群速为---合成波振幅最大值移速------,重叠在基本西风气流上的一切长波的传播速度比纬向风速---小------,一般是波长较长移得-----慢------,波长较短移得---快------。
1gg3.“P”坐标水汽通量散度的表达式是---g---------------,它是由---水汽平流-------和---风的散度--------两部分构成。
4.在降水预报中,垂直运动条件的分析,可用低层---风向风速-------和----非地转风----大致估计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运动;在高层用---涡度平流------来分析判断---高层辐散----从而估计垂直运动。
5.形成对流性天气的条件有----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抬升力条件-----,其----水汽---条件所起的作用,不仅是成云致雨的原料,而且是影响大气层结---稳定度---的重要条件。
6.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南----部及---东南-----部位,因为这个部位靠近----太平洋高压------。
7.考虑台风的内力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当台风内有上升运动时,台风将有向---西----的内力,当气流水平辐散时,台风将有向---东----的内力,当气流作气旋式旋转时,台风将有向---北---的内力。
8.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在东亚南部低层,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二,名词解释:(20%)
1.切断低压:西风带长波槽不断发展加深,在高空冷槽南端形成一个孤立闭合的冷性低压。
2.东**:在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东风气流里,常存在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的热带波动。
3.极地高压:500hpa 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的闭合等压线,(qV)1VqqV2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暖性高压主体在北纬70度以北,高压维持在3天以上。4.降水率(并写出表达式):是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降
水率或降水强度,表达式为:I=0。
5.低空切变线:一般把出现在低空(850hpa和700hpa面上)风场上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
三,综合题:(50%)
1.简要说明寒潮天气特点,寒潮中期过程类型和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10%)答:寒潮天气特点: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淞或霜冻。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类型:倒Ω流型,极涡偏心型,大型槽脊东移型; 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即大西洋暖脊和太平洋东部阿拉斯加暖脊。
2.何谓梅雨?梅雨期500hpa基本环流形势特点是什么?(15%)
答:每年夏初,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这期间湿度大,日照短有时有大到暴雨。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500hpa环流形势特点:
副热带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在印度东部或孟加拉湾一带有一稳定低压槽存在。
中纬度巴尔喀什湖及东亚东岸(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的槽。高纬则为阻高活动地区。长江流域处于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带。
dqdtdz
3.影响水汽局地变化有哪些因子?请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应用有关项定性说明图中A 处未来湿度的变化。(图中虚线为等比湿线)(10%)
qzz 答:t等号右端第一项为比湿平流,第二项为比湿垂直输送,第三项为凝结蒸发,第四项为湍流扩散。以上四项为影响水汽局地变化的因子。因为比湿平流的作用,图中A处未来的比湿将增加。
4.简要说明台风流场特点,并比较台风和温带气旋热力结构的主要差异。(15%)答:台风内低空风场水平结构大体分三层:
台风大风区,亦称台风外圈,外围风力可达15m/秒,向内风速急增;
台风旋涡区,亦称台风中圈,是围绕台风眼分布的一条最大风速带,宽度平均为10~20km,是台风破坏力最猛烈最集中的区域;
台风眼区,亦称台风内圈,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垂直方向上台风可分为三层:
流入层 从地面大约到3km以下的对流层下层,特别是1km 以下行星边界层内右显著向中心辐合气流; VqqcKqq22中层 从3km到7~8km的层,气流主要是切向的,而径向分量很小; 流出层 指中层以上到台风顶部的对流层高层,气流主要是向外辐散。
2013届省级及校级优秀博士毕业生推荐候选人名单公示
发布时间: 2013/3/15 17:21:34 被阅览数: 2260 次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关于评选2013年哈工大优秀毕业生和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的通知》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评选2013年全省优秀毕业生的通知》文件要求,以及电信学院《关于评选2013年哈工大电信学院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的通知》,经过个人申报、材料审查及评选,拟确定省级优秀博士毕业生推荐候选人1名,校级优秀博士毕业生推荐候选人2名,现将名单进行公示(排名不分先后)。
公示期:2013年3月15日——2013年3月17日
公示期如有异议,请致电86403488,86403822。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博士生省级优秀毕业生公示
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精神,20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实行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含推荐免试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报名信息,并缴费和照相。我校作为教育部和江苏省指定的报考点(代码3207),为保障现场确认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现场确认时间
月10至14日(每天8:30-17:00,中午不休息),过期(时)不予办理。
二、现场确认地点
东校区培训楼C101(培训楼中区一楼报告厅)。
三、现场确认需提供材料
1.本人身份证原件(或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证件);
2.网上报名编号(9位数字,3207×××××);
3.学历证书(应届生为学生证)原件;
4.单考生还须携带单独考试资格审查表及相关报考材料进行审核。
四、现场确认程序
1.“验证”:核对考生证件及相关报考资料。
2.“缴费”: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规定,考生确认信息时应缴纳报名、考试费。统考、单考考生每人120元,推免生每人60元。
3.“拍照”:考生提供身份证,由工作人员确认真实身份后照相,然后在现场核对打印的《信息简表》。
4.“交表”:核对完《信息简表》后,如不需修改内容,签字后直接送“交表”处,如要修改部分信息,请到“信息修改”处进行更正。更正完毕,签字后送“交表”处。但考试方式、报考单位、报考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等不得修改。
五、其它注意事项1.由于非人为因素不得不重新报名的考生,由报考点负责人审核是否批准补报名,必须从严掌握。经批准的补报名考生(在11月10-13日期间)凭报考点发放的补报名校验码登录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其信息确认工作必须在11月14日17:00前完成。
2.本报考点只接受报考我校考生的.现场信息确认,考生必须亲自到场。
3.请考生选择适当的现场确认时间,尽量避开课间高峰时段,以免人员拥挤。
4.如因考生填写错误而影响考生考试、录取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5.打印《准考证》。2011年1月1日-14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招生单位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请妥善保管《准考证》。
6.考试时间:2011年1月15日―16日。
7.凡在报考时采用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者,无论在招生工作中的哪一个阶段被发现,一律取消其报考、考试或录取资格。
8.考生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向我们咨询。联系电话:025-5873120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招办
时间:4月27日下午2:00 地点:图书馆7楼报告厅
1.讲座题目: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 主讲人:徐雁
今年,江苏省共有6所省属高校可在江苏省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除了刚刚结束自主招生选拔面试工作的南师大、南邮、南工大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面试选拔也即将开始。
记者从南信大了解到,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实施方案》的要求,经过初审和复审后,共有121名考生获得该校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环节的资格。
目前,南信大已经公布了121名考生的名单,经过公示无异议的考生,将在3月2日上午办理面试报道手续,并且领取准考证。
记者了解到,获得南信大自主招生认定资格的考生,学校将评定特等、优秀、合格三个等级。特等等级的考生,在本一线下10分成绩达到本一线即予录取;合格等级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本一线,学校将在考生总分上加20分后参加专业排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风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大学生就业培训课程,两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第一个课程是户外拓展,这个课程特别幽默有趣,而且能阐述很多道理。首先第一个游戏是“蟹王蟹后”,不仅锻炼我们的灵活运气还考验我们对别人的信任度,每一个人不论是输还是赢,大家都很开心,毕竟只是一个游戏嘛。
然后开始培训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老师把我们分成八个小队,每队设计好自己队的队名、队旗、队歌、队形以及口号,我们队的每个成员各尽其力,共同圆满完成每个环节,体现了我们这个队的团结精神,现在这个社会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它需要伙伴的分工合作,需要团结一致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一个游戏叫“七巧板”,最考验我们整个大队的团结精神变通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必须要明确我们的终极目标,不能为了小队利益而妨碍整个大队达到目标,只有整队团结合作激情洋溢才能最快达到目标,其次我们要遵守规则。每个游戏都有各自的规则,我们不能触犯它,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更要全面了解规则,这样才能玩好“游戏”。
下午的课程是人际关系,刘老师教我们怎样发展人脉和利用人脉,现在都说人脉即钱脉,确实如此,现在办什么事不需要人呢?有了一定人脉后然后是利用人脉,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既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第二天的课程是形象礼仪。这个在生活中就无处不在了,它是一种细节,从细微之处构建气质;礼仪是一种品位,品位成就卓越;礼仪是一种认知,认知造就文明;礼仪是一种形式,最佳地展示个人魅力。课程主要围绕七大点讲:礼仪的原则与核心、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接待礼仪、电话礼仪、餐桌礼仪,课程中还穿插着一些互动,让我们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我们每个组总结全天所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经过全组
讨论制作后,我们组展示的是一种意象,就是在短短的几分钟表达了从投简历到面试然后工作中的形象礼仪,这样总结简单又容易记住。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剩下的两天中,第三天讲了语言表达,简单地说就是说话。无论求职面试工作汇报,还是与朋友聊天陌生人沟通等,都需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话语说好说精彩,与一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课程中让我最受益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讲话没有让对方采取行动,那你的话就等于白讲。”
最后一课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让我们清晰地认知自我,正确地了解职业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与各项技能,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涯,职业生涯,扩大人生格局,塑造全新自我,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职业的时候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还要对以后的个人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本专业培养各类具有分析与应用开发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研究方向:飞机机体环境系统故障分析与控制、人机环境模拟与仿真技术、民航安全评估与事故预防、飞行操纵品质监控工程、人为因素与安全性、人机工程中工效学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高校、航空公司、机场、飞行器研究设计单位等,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就业率。
调剂要求如下:
(1)考生参加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成绩,总分和单科成绩达到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专业的分数要求,具体要求详见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部网页上的相关要求(http://yzb.cauc.edu.cn/news/),并下载填写调剂申请表。
(2)调剂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应为航空宇航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及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其中,优先调剂计算机类及数学类考生,有软件系统开发经验者优先考虑。
有意向的同学请将自己的简历,本科成绩单扫描件及调剂申请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到邮箱中。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打电话联系(联系时间:周一~周六)。邮件名称格式:姓名-学校-专业-总分。
联系人:史老师,姜老师
联系电话:022-2409242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优秀教学信息员】推荐阅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9-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管理办法12-23
信息分析南京大学01-06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工作计划06-26
电子信息工程系2006年度工作计划10-15
信息技术教学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0-01
电子信息工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6-15
电子信息工程学大学生英文简历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