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技巧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辩论赛技巧(精选6篇)

辩论赛技巧 篇1

自由辩论可根据每位辩手的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个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一、自由辩论的基本技巧

1、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2、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3、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4、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5、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6、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7、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8、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9、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0、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1、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2、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3、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4、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5、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6、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7、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18、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19、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0、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1、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2、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3、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二、自由辩论的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自由辩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争锋剧烈,对抗性强,故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快节奏.一般而言,一强到底,一胜到底的队伍不多,这就需要有韧劲和力量持久才能取胜.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是先弱后强,欲擒故纵.其利在于先让对方强,以观察其底气,辨别其优劣,在制伏它.

2、避锋折锐:针锋相对,往往会陷于对峙和僵持.你针尖我麦芒,你推我搡,既不利于取胜,现场效果也不好.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不正面迎击,而是闪避一旁,轻轻折断其锋锐.这种闪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巧用智力,或侧击、或高压、或机智、或幽默,巧击要害,巧借场上效果来使对方退却.简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对,不以表面热闹、直硬相拼见高低.

3、时间把握:即从严把握本方时间,有意启导、引导对方在无意识中把规定时间及早耗尽,以造成缺席审判的情势,这对本方极为有利.

4、打乱阵脚:组织有序进攻,打乱对方的阵脚,使之兵未败而阵先乱,岂有不败之理?

辩论赛技巧 篇2

辩论分自由辩论和专题辩论两种。本文以专题辩论为例谈谈辩论的语言技巧。

一、辩论的准备工作

1. 审析辩题, 确立论点

审题的目的是要弄清辩题的含义, 认识辩题对双方的利弊, 以便准确把握双方争辩的焦点, 确定本方应坚持的基本论点和最佳辩论角度。

如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 辩题为:“儒家思想是‘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反方南京大学队立论难度很大。其一, 辩论赛所在地新加坡是一个尊孔倡儒的国家;其二, 近几年“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确很快。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认真地、反复地审析辩题, 终于确立了“把儒家思想的功能拒之于经济领域之外”的辩论角度, 即在经济领域之外, 充分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但是决不承认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 至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 而正确的经济战略和经济决策才是推动“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后来的辩论实践证明, 他们的审题工作和所确立的辩论角度和辩论战略是成功的。

2. 了解对方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想在辩论中取胜, 就要在认真审析辩题之后, 设法了解对方的总论点、分论点及支持其观点的论据;分析对方辩论过程中的逻辑联系, 推测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 以便确定自己的辩论对策, 战胜论敌。

3. 广泛搜集材料

对论敌作了必要的了解之后, 就要准备自己的发言了。要广泛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材料, 选择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可以是名言警句、公理定理, 也可以是真实具体的事实、翔实可靠的数据或者与命题有关的政策、法规, 还可以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等, 甚至包括印证对方观点错误的反面材料都不可以忽视。

4. 组织辩论条理及语言

在确定了辩论角度并准备了大量资料之后, 为使辩论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就要准备一份详细的辩词, 并将相关观点和材料要点写在卡片上, 这样才能真正把战略意图、战术技巧通过语言表达落到实处。

写作辩词重点应放在论证上, 通常要把总论点分成若干个分论点, 从不同侧面分若干层次进行论证。在层次安排上, 可以是并列式, 也可以是递进式。在论证中, 要引用大量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证明本方观点, 或反驳对方观点。辩词的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严密性和连贯性, 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性和生动性;要适当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以强化辩词的感染力, 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辩论的语言技巧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 灵活巧妙地运用一些辩论的语言技巧, 可以使我们在辩论中始终保持主动或变被动为主动, 最终取得辩论的胜利。

1. 将计就计法

为战胜论敌, 我们有时可以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可以成立的, 再顺着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 最后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此时, 对方的论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这也就是逻辑上的归缪法。例如, 美国独立初期, 有一条法律规定要有30美元才能当上议员。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把有钱当作竞选议员的条件。他说:“要想当议员, 就该拥有30美元,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有一头驴, 它值30美元, 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之后, 我的驴死了, 那我的议员就不能当下去了。请问这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运用归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条法律的荒谬性, 其辩驳力和讽刺性都是极强的。

2. 欲擒故纵法

这是一种先诱敌深入, 再摧毁论敌的辩论技巧。“纵”是手段, “擒”才是目的, “纵”是为了更好地“擒”。大家都很熟悉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法庭上, 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律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肯定夏洛克的“控诉是可以成立的”,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 法庭判给你, 法津许可你”。这使得夏洛克满心欢喜, 不住地称赞鲍西娅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正当夏洛克在法庭上磨刀霍霍, 得意忘形时, 鲍西娅提出割肉但不能流血的要求, 终于使夏洛克放弃了契约上的请求, 彻底败下阵来。

3. 类比推理法

它是指辩论的一方不直接反驳对方的议论, 而是通过一个和敌论证相类似的推理过程, 来显示敌论点的不能成立,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如, 一位牧师诘难一位黑人领袖, “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 非洲有那么多黑人, 先生为什么不去非洲?”

这位黑人领袖从容答道:“阁下有志于灵魂解放, 地狱的灵魂那么多, 阁下为什么不早下地狱?”这个回答运用与牧师相类似的思维过程, 可谓绵里藏针, 顿使对方张口结舌。

4. 揭悖反驳法

就是通过揭示与对方论题相悖的事实来显示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从而驳倒对方的一种辩论方法。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中的小羊面对狼的无理指责, 就是两次使用这种方法, 揭露了狼的说法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其一, 你在上游, 我在下游, 我怎么能把水弄脏呢?其二, 去年我还未出生, 怎么能背地里说你的坏话呢?从而驳倒了狼的观点。

5. 幽默反驳法

其实, 辩论不只是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的争斗。有时, 言辞激烈的批驳倒不如一句幽默诙谐的反击更使对方无言以对, 轻轻松松地就可以打败论敌。如有人贬损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 不能使人燃烧, 不能感染人。”对此, 诗人如果也以刻薄的语言回敬, 反倒显得心胸狭窄, 争论也会无休止。他平静地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 不是火炉, 不是鼠疫。”幽默冷峻的回答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也有力驳斥了对方的诘难。

6. 比喻反驳法

就是不直接反驳对方的论题, 而是寻找一个与对方论题相似的事物或情况, 通过比喻的方式来驳倒对方。运用得当, 常常可以化难为易, 化险为夷, 变被动为主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晏子春秋》记载, 齐相晏子出使楚国。席间, 两个差吏绑了一个人上来, 楚王装模作样地问所绑何人, 差吏答是齐国的一个贼。面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侮辱, 晏子没有直接驳斥, 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 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晏闻之,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的话虽措辞委婉, 但言语犀利, 反倒让对方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辩论赛技巧 篇3

1.正方一辩的发言时光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但是,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光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光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能够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明白就应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就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就应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光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能够只立论。

3.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状况,而那里指的却是特殊状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一样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超多的纠缠。能够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光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我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资料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就应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期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6.豹尾: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务必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自由辩论的战术: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多数评委是根据自由辩论的胜负来决定比赛的胜负的。正因为有了自由辩论,辩论和演讲也才有着质的区别,这么说是毫但是份的。在两支势均力敌的辩论队之间,自由辩论的随机应变成分很高,常常会让人觉得事先准备的东西全用不上,而且,由于气氛紧张激烈,即使是高手有时也难免气急败坏,于是打到哪里算哪里,双方都死钻牛角尖,过多纠缠细节问题,把战略战术忘个精光。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的自我训练;一方面要尽力在赛场上持续冷静,以求成功地运用战术。

二、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能够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我控制提问的时机。

2。两次发言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我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持续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相互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状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就应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光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能够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十分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光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立刻实现……那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必须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先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能够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连续进攻场上要持续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我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就应避免。

5。破除双难境地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取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6。破类比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带给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能够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7。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

8。归谬及对付方法所谓归谬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来难以攻击的诡辩,一经归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外资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反: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才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劳动决定价值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如果按照对方这种逻辑,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廉价劳动力喽?对反方看似吓人的论据,正方以归谬给予有力一击,再看一个比较高级的归谬。例:“法治能消除腐败”反:请对方举个例子,哪怕是一个例子,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用法治消除了腐败?正:过去没有消除,此刻没有消除,就等于将来必须不能消除吗?那我们还谈什么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以前也从来没实现过嘛!正方对反方的这个要害问题如果避而不答,那就要丢分了,而以归谬驳斥对方提问中隐含的逻辑,却化险为夷。使用归谬是不容易的,但防守也很难,大概有以下两种防守方式:①正本清源例:“法治能消除腐败”反:腐败有减少的趋势就能说明腐败能消除吗?一个人小时候一天能吃一斤饭,成人后一天能吃二斤米饭,这也

是饭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啊?是不是说到了老年他就能吃100斤大米饭呢?那不成了饭桶了吗?正:吃饭是饭量不断增长,消除腐败却是腐败在不断减少,这两者怎样能混为一谈呢?正方用这种反驳方式指出反方所“按照的”根本不是正方的“逻辑”,所以导出的荒谬结论是无效的。②顺水推舟例: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正: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留意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前面反方说过教育使本恶的人性向善)反: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我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这种反驳方式是指出对方所导出的结论与本方观点并不矛盾,在①例中,如果用顺水推舟法,似乎能够这样说:正:所以我们才要考察法治是否有消除腐败的内在潜力啊!而腐败不断减少的趋势恰恰带给了一个证明。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呢?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方法更能体现“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之兵家要义。

9。各执一词在同一个论据上,双方各自强调对自我有利的一面。例:“当前妨碍大学生走向社会主要是自身素质问题,还是社会环境问题”反:此刻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广东来”,不就是因为广东水草丰美,环境优雅吗?正:可也要是孔雀才能东南飞啊!反:东南有梧桐,方有孔雀来。此刻的问题是梧桐太少。临场利用对方的论据时,会用到这种战术。

10。特殊状况先举一个例子:“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正:……对方同学怎样能把色情业、赌博业的弊端强加到旅游业的头上呢?这不是张三犯罪,李四坐牢吗?反:如果李四是帮凶,当然也要坐牢。旅游业不是对色情业、赌博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吗?本来张三犯罪,不该李四坐牢,可在李四是帮凶的特殊状况下,就不奇怪了。又例:正:……这不等于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推到水里去吗?反:如果不下水又怎样能学会游泳呢?能否成功地运用这种战术,关键是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这种战术中,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么……”

11。攻击小前提例:正:毛驴没有污染,但是能走上高速公路吗?反:毛驴就真的没有污染吗?当对方第一句话是决定句,第二句话是反问句时,本方就应先注意这句决定句是否成立,这在辩论中属于“盲点”,容易忽略。这种战术在许多状况下属于诡辩,就象对方指着一个正方形说正方形与圆形是不一样的,而本方攻击说他指的根本不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所以上一例中正方能够这样反驳。正: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不造成污染的东西,但毛驴难道是因为有污染才不能走上高速公路吗?这种战术要慎用。

12。回避在水平相当的辩论赛中,只有贴合以下条件才能回避:a)对方的问题无法回答;b)对方的问题回答后对本方很不利;c)对方的问题与辩题无关。回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就好象没有听到对方的问题,直接提出本方问题。这种回避能够用,但痕迹过于明显。②以一句话作为过渡。当评委和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句话中,就容易忘记本方已在脚底抹油了。③暗含讽刺的回避当对方的提问不甚合理时,用这种战术效果较好。这类回答在特殊的语境下才有效,不要生搬硬套。

13。回答问题后再提问在大多数状况下都就应回答问题,回答后提出本方问题。但是,如果回击很有力,能够不再提问,以免削弱攻击的威力。

三、小技巧

14。运用假材料无论在规范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中,都需要运用超多材料,但是适宜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只能编一些假材料,包括数据、实例等。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尽可能编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虚,要理直气壮地用。另外,在校际比赛中,应禁用假材料。

15。妙语脱困如果时光充裕,应事先准备好一些在很多状况下都能使用的妙语。在自由辩论中,不要急急忙忙把这些妙语抛出去,而就应用在本方最困难的时候。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对方一向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反: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感情》诗大概就得改成:“感情诚可爱,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掌声)正方前面已充分论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应一句以后,如果转入其他问题,总是有气弱之感,这时抛出事先准备的妙语(这句妙语几乎在自由辩论的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占了上风。那里还有另一个战术,超道德本来是一个伪概念,但反方并不去论述超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是大胆承认了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承认后对反方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如果硬着头皮去说清楚,就要费太多的口舌了。再举一个大胆承认的例子。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反:对方老是说烟草业能上缴多少利税,能创造多少经济利益,难道要等到我国经济发达后,才来取缔烟草业吗?正:当然如此。(停顿)反:那你们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何地。正:我再提醒对方,吸烟只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

必须影响,而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例子中,正方成功地运用大胆承认的战术,打乱了反方的阵脚,相当得分。

16。连续提问第4个战术叫连续进攻,主要是指临场与队友的配合。而那里的连续提问能够在事先准备好。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反:对方同学承不承认,烟草业是社会失灵的产物?(停顿)正:对方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的利弊标准是什么?反:这一点我方早已论述,我再请问对方,你们究竟承不承认烟草业是市场失灵的产物?正: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烟草业对社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为什么我国还要嘉奖云南玉溪卷烟厂,难道是表扬他们多杀人吗?反:看来对方同学没办法回答我方的问题,那我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烟草业是不是一个外部不经济的行业?明知对方不太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意提出这类问题,连提两次后,对方仍然回避,如果重复第三次,好象显得本方只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时候转向一个类似的问题,巧妙。要注意两点,不能提问过多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偶尔一次是战术,多了会被人误认为在破坏辩论。对关键性的,不能由别的问题代替的提问,能够重复多次。(这种状况不多,一般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问题)

17。攻击对方过激行为在辩论中对对手要持续一种尊重客气的态度,不可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也不能与队友大声谈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的语言,能够这样说:“对对方同学刚才的措词,我方表示遗憾……”,如果对方有很不礼貌的行为,能够这样说:“在严肃的辩论场上,对方**同学刚才却很不严肃地(拍桌子……),我方对此表示遗憾”。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把辩论场变成吵架场。

18。听不清楚对方发言的对策对策有二:一是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一遍。这种做法优点是显得有风度,缺点是如果再听不清楚就不好办了,重复后如果听清楚了又很难回避对方的问题。二是攻击说:“对方说得不清不楚,我实在听不懂。”优点是掌握主动,缺点是显得不留情面。

19。合理用时自由辩论的时光是很宝贵的,每次发言都就应简短有力,不允许象规范发言一样“一、二、三”点的展开。在《狮城舌战》中,自由辩论双方各用时4分钟,台大发言33次,复旦发言32次,平均每次发言7秒多。一般说来,每次发言在十五秒以内,绝不能超过半分钟。必须要半分钟以上才能说清楚的,不如让队友来回答,或者干脆回避。如果本方发言完了,对方却还剩下一、二分钟,那比赛等于是输了一半。

20。利用剩余时光对方发言时光用完后,如果本方还有剩余,能够让4名队员挨次站起发言,这样显得颇有气势。一般状况下,每个队员发言都是完整的一句话。华东师大有所创新,4名队员的话加起来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且他们常主动要求结束自由辩论,以显示气度。这种创新我没有实践过,不敢妄评,可能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时光。最后写完了,真是辛苦,本来还想修改一下,但太长了,就这样吧。期望以后有人修正并补充。注:1按高级别比赛惯例称四名队员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2所举例子有些引自原文,有些是凭记忆和想象。

四、辩论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方,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能够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能够运用到论辩中来。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此刻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能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贴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取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取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取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状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十分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状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应当立刻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之后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状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好处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理解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见到如下状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状况。

从上方的例子中,我们能够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必须条件下也是务必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光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

其二,以慢施谋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那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应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光,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最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最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状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理解。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辩论赛必胜技巧! 篇4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 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 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 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 煽情 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间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己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内容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应该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希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6. 豹尾 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必须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自由辩论的战术 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多数评委是根据自由辩论的胜负来决定比赛的胜负的。正因为有了自由辩论,辩论和演讲也才有着质的区别,这么说是毫不过份的。在两支势均力敌的辩论队之间,自由辩论的随机应变成分很高,常常会让人觉得事先准备的东西全用不上,而且,由于气氛紧张激烈,即使是高手有时也难免气急败坏,于是打到哪里算哪里,双方都死钻牛角尖,过多纠缠细节问题,把战略战术忘个精光。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的自我训练;一方面要尽力在赛场上保持冷静,以求成功地运用战术。

一.配合

1. 划分战场 在我的印象中,南京大学是这种战术的首创者。基本的作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可以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己控制提问的时机。

2.两次发言 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己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保持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相互保护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情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应该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间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马上实现„„ 这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 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来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例:“法治能消除腐败”一题中 反:对方同学刚才还说法治能消除腐败的根源,可现在又说法治对腐败的根源——贪欲只是遏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正:对方同学怎么忘了腐败还有一个根源;不受制约的权力。法治能消除的,正是不受制约的权力这个根源。当时我持正方立场,原来准备的立论是法治既能消除贪欲,又能消除不受制约的权力,但由于准备仓促,场上我方一辩明确说出法治对贪欲只是遏制,我只好在场上临时作了调整,于是对方又转到另外的问题上去了。④对于明显的口误,可以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连续进攻 场上要保持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己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应该避免。二. 逻辑战术(这类战术多牵涉形式逻辑)

5.破除双难境地 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例:“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一题 反:„„对方同学认为是病就是医学问题,那么我请问,相思病是看内科还是看外科啊? 正:相思病也要看心理医生„„ 这就是第一类回答,有一定难度,但效果甚佳 例:“抓住老鼠的猫才是好猫”一题 正:如果一只猫长得可爱,但是不会抓老鼠,而另外一只猫长得很丑,却是抓老鼠能手,对方同学你会挑哪一只呢? 反:两只我都要,一只用来观赏,一只用来抓老鼠„„这是第二类回答,让对方无法攻到实处。

6.破类比 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提供了突破口。例:“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正:千千万万人得爱滋病就是社会问题吗?千千万万人还得心脏病呢,这也是社会问题吗? 反: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难道我们全场人都打一个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正:对方同学还是没有听清楚我说的,难道千千万万人得心脏病也是社会问题吗? 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治疗一个爱滋病人要多少钱? 看得出反方有左右支绌之感,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反:心脏病会传染吗?心脏病和同性恋有关吗? 传染和同性恋都是爱滋病具有的特征,而类比物心脏病则无此特征,所以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7.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 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复旦大学在“人性本善”一题中曾经设置过一个循环论证(实战中他们抽到的是“人性本恶”),基本立论是:人有人性和兽性,人所以有善行,是因为有人性,人所以有恶行,是因为有兽性。现在我假设一段自由辩论: 正:泰丽莎修女的善行,英国小男孩为了救自己的妹妹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人性的光辉吗? 反:但是我们也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而巴尔干半岛现在仍然战火熊熊,面对人类这些恶行,对方同学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正:当我们谈起这些恶行时,总是说“兽性大发”,又怎么能让人性来承受这不白之冤呢? 其实正方为了论证人性是善的,他的论据是:恶的都是兽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对付的办法是直接予以揭破。反:恶的就是兽性,善的就是人性,所以人性是善的,对方同学这不是在循环论证吗?„„ 如果循环论证能设置得比较隐蔽,对方是无法攻破的,值得在立论中采用。

8.归谬及对付方法 所谓归谬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来难以攻击的诡辩,一经归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外资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反: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才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劳动决定价值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如果按照对方这种逻辑,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廉价劳动力喽? 对反方看似吓人的论据,正方以归谬给予有力一击,再看一个比较高级的归谬。例:“法治能消除腐败” 反:请对方举个例子,哪怕是一个例子,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用法治消除了腐败? 正:过去没有消除,现在没有消除,就等于将来一定不能消除吗?那我们还谈什么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以前也从来没实现过嘛!正方对反方的这个要害问题如果避而不答,那就要丢分了,而以归谬驳斥对方提问中隐含的逻辑,却化险为夷。使用归谬是不容易的,但防守也很难,大概有以下两种防守方式: ① 正本清源 例:“法治能消除腐败” 反:腐败有减少的趋势就能说明腐败能消除吗?一个人小时候一天能吃一斤饭,成人后一天能吃二斤米饭,这也是饭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啊?是不是说到了老年他就能吃100斤大米饭呢?那不成了饭桶了吗? 正:吃饭是饭量不断增长,消除腐败却是腐败在不断减少,这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正方用这种反驳方式指出反方所“按照的”根本不是正方的“逻辑”,所以导出的荒谬结论是无效的。② 顺水推舟 例: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 正: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小心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前面反方说过教育使本恶的人性向善)反: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 这种反驳方式是指出对方所导出的结论与本方观点并不矛盾,在①例中,如果用顺水推舟法,似乎可以这样说: 正:所以我们才要考察法治是否有消除腐败的内在能力啊!而腐败不断减少的趋势恰恰提供了一个证明。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呢?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方法更能体现“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之兵家要义。

9.各执一词 在同一个论据上,双方各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例:“当前妨碍大学生走向社会主要是自身素质问题,还是社会环境问题” 反:现在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广东来”,不就是因为广东水草丰美,环境优雅吗? 正:可也要是孔雀才能东南飞啊!反:东南有梧桐,方有孔雀来。现在的问题是梧桐太少。临场利用对方的论据时,会用到这种战术。

10.特殊情况 先举一个例子:“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 正:„„对方同学怎么能把色情业、赌博业的弊端强加到旅游业的头上呢?这不是张三犯罪,李四坐牢吗? 反:如果李四是帮凶,当然也要坐牢。旅游业不是对色情业、赌博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吗? 本来张三犯罪,不该李四坐牢,可在李四是帮凶的特殊情况下,就不奇怪了。又例: 正:„„这不等于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推到水里去吗? 反:如果不下水又怎么能学会游泳呢? 能否成功地运用这种战术,关键是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这种战术中,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么„„”

11.攻击小前提 例:正:毛驴没有污染,可是能走上高速公路吗? 反:毛驴就真的没有污染吗? 当对方第一句话是判断句,第二句话是反问句时,本方应该先注意这句判断句是否成立,这在辩论中属于“盲点”,容易忽略。这种战术在许多情况下属于诡辩,就象对方指着一个正方形说正方形与圆形是不同的,而本方攻击说他指的根本不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所以上一例中正方可以这样反驳。正: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不造成污染的东西,但毛驴难道是因为有污染才不能走上高速公路吗? 这种战术要慎用。

三.转换提问权

12.回避 在水平相当的辩论赛中,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回避: a)对方的问题无法回答; b)对方的问题回答后对本方很不利; c)对方的问题与辩题无关。我不赞成复旦大学说的,只在回答能引起轰动效应时才回答,否则就抛出事先准备的东西。除非在双方差距太大时,复旦大学这种观点才有几分道理,否则会给评委留下心虚的印象。回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就好象没有听到对方的问题,直接提出本方问题。这种回避可以用,但痕迹过于明显。② 以一句话作为过渡。例:“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正:对方已说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但我想问对方,教育是用什么教育?是不是用医学的方法来教育呢? 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对方,你们判断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正:今天晚上的辩题我想对方已经有所误解了,你们已经忽视了你们所应该辩的爱滋病不是医学问题„„ 划线部分就是过渡句,当评委和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句话中,就容易忘记本方已在脚底抹油了。③ 暗含讽刺的回避 当对方的提问不甚合理时,用这种战术效果较好。例:“法治能消除腐败” 正:请问,孟德斯鸠关于法治的两套标准是什么? 反:还是让我们回到中国的现实来吧„„ 这里反方暗含讽刺对方教条主义。又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正:请问对方同学,吸一支烟能缩短人的多少寿命? 反:一条烟多少钱?一条命多少钱? 正方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证明一支烟只能缩短几秒钟人的寿命(假材料),反方的回击是讽刺正方脱离现实。这类回答在特殊的语境下才有效,不要生搬硬套。

13.回答问题后再提问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回答问题,回答后提出本方问题。但是,如果回击很有力,可以不再提问,以免削弱攻击的威力。

四.小技巧

14.运用假材料 无论在规范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中,都需要运用大量材料,可是合适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只能编一些假材料,包括数据、实例等。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尽可能编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虚,要理直气壮地用。另外,在校际比赛中,应禁用假材料。

15.妙语脱困 如果时间充裕,应事先准备好一些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使用的妙语。在自由辩论中,不要急急忙忙把这些妙语抛出去,而应该用在本方最困难的时候。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反: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爱,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掌声)正方前面已充分论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应一句以后,如果转入其他问题,总是有气弱之感,这时抛出事先准备的妙语(这句妙语几乎在自由辩论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占了上风。这里还有另一个战术,超道德本来是一个伪概念,但反方并不去论述超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是大胆承认了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承认后对反方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如果硬着头皮去说清楚,就要费太多的口舌了。再举一个大胆承认的例子。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老是说烟草业能上缴多少利税,能创造多少经济利益,难道要等到我国经济发达后,才来取缔烟草业吗? 正:当然如此。(停顿)反:那你们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何地。正:我再提醒对方,吸烟只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例子中,正方成功地运用大胆承认的战术,打乱了反方的阵脚,相当得分。

16.连续提问 第4个战术叫连续进攻,主要是指临场与队友的配合。而这里的连续提问可以在事先准备好。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对方同学承不承认,烟草业是社会失灵的产物?(停顿)正:对方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的利弊标准是什么? 反:这一点我方早已论述,我再请问对方,你们究竟承不承认烟草业是市场失灵的产物? 正: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烟草业对社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为什么我国还要嘉奖云南玉溪卷烟厂,难道是表扬他们多杀人吗? 反:看来对方同学没办法回答我方的问题,那我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烟草业是不是一个外部不经济的行业? 明知对方不太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意提出这类问题,连提两次后,对方仍然回避,如果重复第三次,好象显得本方只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时候转向一个类似的问题,巧妙。要注意两点,不能提问过多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偶尔一次是战术,多了会被人误认为在破坏辩论。对关键性的,不能由别的问题代替的提问,可以重复多次。(这种情况不多,一般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问题)

17.攻击对方过激行为 在辩论中对对手要保持一种尊重客气的态度,不可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也不能与队友大声谈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对对方同学刚才的措词,我方表示遗憾„„”,如果对方有很不礼貌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在严肃的辩论场上,对方**同学刚才却很不严肃地(拍桌子„„),我方对此表示遗憾”。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把辩论场变成吵架场。18.听不清楚对方发言的对策 对策有二: 一是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一遍。这种做法优点是显得有风度,缺点是如果再听不清楚就不好办了,重复后如果听清楚了又很难回避对方的问题。二是攻击说:“对方说得不清不楚,我实在听不懂。”优点是掌握主动,缺点是显得不留情面。

五.用时

简明辩论赛技巧 篇5

为了更好地锻炼同学们的语言应变能力,xxx院的学生会于xx月xx 号晚八点在院会议室召开有关“共青杯舌战南湖”辩论赛的交流会(会上参加上一次辩论赛的学长学姐们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这次谈论的主题是“网络会不会淡化人性”,我院作为反方,所处立场是网络不会淡化人性,而正方是化材院。

从网络发展到现在,各种媒体上报导的有关网络犯罪的事例不在少数,这方面对正方有利,关于这个问题,学习部部长和准备参加辩论赛马的同学进行了模拟辩论,其中一们04级商英的女生在高中参加过二十多场辩论赛,她为同学们讲解了辩论的技巧:

首先要在心理上压倒对方,不要让对方看出自己有怯场表现,赛马中会有三个独立和三个连贯问题,

自己应该预先准备全面且有力的论证资料,多揣测对方的心理。

其次,观点鲜明,对对方的观点,要从各方面寻找突破口,面对对方提问,要镇定,即使不会答也要采取迂回战术,灵活应变。

辩论赛技巧 篇6

1议会制辩论

议会制辩论 (Parliamentary Debate) 是一项在全世界大学生中享誉盛名的辩论活动, 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英国剑桥联合协会 (Cambridge Union Society) 和牛津联合协会 (Oxford Union Society) 等大学学生辩论协会, 主要模仿借鉴西方议会模式对国际政治、法律宗教、人文科学等多领域的热点话题争议的问题进行正反方辩论 (袁庆锋、淮艳梅, 2011) 。

1.1.议会制辩论赛的背景

1997年, 第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 (FLTRP 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ompetition/FLTRPNEDC) 在中国召开, 从此每年一届, 到现在已经走过16个年头了, 并成为中国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也是最权威的英语辩论赛事之一。虽然在2005年“外研社杯”转用全美大学生辩论赛的通用模式——美国议会制 (American Parliamentary Style/AP) , 但其主流也是目前比赛形式则是在2010年第十四届中采用的与“辩论界的奥林匹克”——世界大学生辩论赛制度接轨的英国议会制辩论 (British Parliamentary style/BP) ——这一世界最先进的赛制。也是从那时起, BP英辩制度开始为中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辩手们逐渐熟知, 成为中国最主流的英辩形式之一。

1.2英国议会制辩论流程及特点

在英国议会辩论中, 8位发言人轮流上台, 且各自职责不同, 各有7分钟陈述时间。发言人名称与发言顺序如下 (万江波, 2010) :

政府方上院 (Opening Government;OG)

1.首相 (Prime Minister;PM)

3.副首相 (Deputy Prime Minister;DPM)

反对方上院 (Opening Opposition;OO)

2.反对方领袖 (Leader of Opposition;LO)

4.反对方副领袖 (Deputy Leader of Opposition;DLO)

政府方下院 (Closing Government;CG)

5.政府方成员 (Member of Government;MG)

7.政府方督导员 (Government Whip;GW)

反对方下院 (Closing Opposition;CO)

6.反对方成员 (Member of Opposition;MO)

8.反对方督导员 (Opposition Whip;OW)

由此辩论流程看出, 议会制辩论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辩论或是中文辩论里的交替质询和自由辩论, 着重直接正面交锋 (confrontation) , 它更侧重的是全面广泛地了解各方观点立场, 寻求解决之道 (solution) 。在笔者看来, BP英辩其实是最“以受众为核心”的辩论制度之一, 它尤其强调“以第三方为对象”, 这个“第三方”包括评委和观众, 这从辩手上台之后的致辞也能看出来, 一般都以“Mr Speaker, ladies and gentlemen” (主席/议长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开场, 发言的形式也是属于非直接对抗, 它是很典型的探讨“方法论”的辩论, 锻炼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而非某个成型的价值观。BP辩论比赛4支队伍之间彼此既合作又竞争——正反方针锋相对, 但同一方上下议院基本立场方向须一致, 否则会被评委判为“自相攻击” (knifing) 。有些不太了解BP英辩的人会觉得它就是8个人轮流演讲, 侃侃而谈, 甚至认为这比的就是辩手的英语口语, 而不是思辨能力, 而事实远非如此。BP辩论一个引人入胜的特色就是它允许对方辩手在非保护时间 (第2分钟到第6分钟) 内的任意15秒内提出质询 (POI/Point of Information) , 这种交锋很好得体现了辩论的对抗性, 同时也有利于维护辩论秩序, 避免其陷入一片混乱, 这也是很多人将BP辩论称为“绅士间的辩论”的原因之一。此外, 它的另一特色是允许观众通过欢呼、嘘声、敲桌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支持或者反对。当台上辩手以其滔滔雄辩征服听众时, 经常会有台下辩手、观众, 有时甚至是评委, 以敲桌子的方式来表达对辩手的支持。因此, 说BP辩论毫无对抗这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3国内英国议会制辩论赛比较

国内较盛行的英国议会制辩论赛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国内相关组织主办的比赛与国外相关组织主办的比赛。而由于英辩对一般的中国大学生有着语言关这一难题, 与之对应, 我们也能看到目前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规模BP英辩赛其实并不多, 权威赛事屈指可数。就国内主导的比赛来说, “外研社杯”在高校中影响算得上是最大的, 仅针对于中国大学生, 但它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商业化, 比如它会向全国总决赛选手收取为数不低的参赛费:“外研社杯”其实已不单以传播BP英辩为目的了。除“外研社”比赛外,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BP英辩赛还有中国辩论公开赛 (China Open) 。这是由国际辩论教育协会 (IDEA——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而非中国国内官方机构主导组织的赛事, 而此项比赛则是完全免“门票”的:任何高校大学生只要对BP英辩有热情就可以参赛。这是由它的宗旨决定的, 并与其mission statement不谋而合:通过支持活跃的区域讨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相互理解, 推进民主进程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emocracy globally by supporting discussion and active citizenship locally) 。IDEA并非一个盈利性机构, 它的相关运营是有各方机构资金支持的, 如European Commission, Netherlands Youth Institute, Open Society Foundations Youth Initiative等等, 因此它可以本着教育精神, 致力于传播这样一种辩论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国辩论公开赛面向中美学生, 而非仅仅针对中国学生, 因此在最后的总决赛里常常能看到中美大学生同台竞技, 格外精彩。

1.4议会制英语辩论赛的意义

要具体阐述BP英辩赛在中国的意义, 就不得不从“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说起了。国内对BP英辩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它创办以来才逐渐崭露头角的。某种程度上, BP英辩比赛的展开才是BP英辩相关研究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而它的举办与盛行也相应促进了BP辩论本身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普及度。这也是为什么“外研社杯”可以长盛16年而不衰, 从最初的8-16支参赛队伍发展壮大到现在的上10个赛区, 并且北外、北工、西交、西翻、南理、复旦、上海理工、上海大学等很多高校都组织了以英语辩论赛为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英语辩论学、辩论赛制的研究及应用无疑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创新研究, 其前景峥嵘, 尚有大片的处女地有待开垦 (万江波, 2010) 。

(1) 促进语言上的飞跃

从加入武汉大学外院英辩队到成为英辩队的队长, 笔者接触BP英辩已经快三年, 也见证了BP英辩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赛制要求是7分钟的发言时间, 而这7分钟里, 辩手们不仅需要完成对上一个发言者的反驳 (rebuttals, 首相除外) , 还需要条理清晰地阐述己方观点, 这对每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每当跟朋友说起英辩的时候, 大多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都与语言相关, 觉得“你的英语一定很出色”, 而非你的思维。而这其实也是BP英辩比赛在中国大学生中长久以来难以大众化、平民化的的重要原因之一——语言门槛较高。虽然语言要求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BP英辩的优势之一——它可以给每一个辩手带来英语语言上的巨大进步, 尤其是口语方面。像武汉大学英辩队里大多数队员, 刚入队的时候都是很难讲满7分钟, 且就算讲起来也多是结结巴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到现在不仅每个人都能说到7分钟, 而且语速明显加快, 流利度有了很明显的飞跃。而每每参加过连续2-3天的英辩赛后, 大家在接下来的1到2个星期里都能感到讲起英语“得心应口”。英辩在提高英语口语方面的如此良效也是它被引入教学课堂和学生社团的原因之一。

(2)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素养与思辨能力

除去语言方面的影响, 英国议会制辩论赛营造了大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及其思维习惯深入探讨国际性热点话题的氛围, 加强大学生明确辨析西方价值体系与母语价值体系的核心趋向异同的能力, 以实质性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袁庆锋、淮艳梅, 2011) 。这一点是可以从BP英辩的议题 (motion) 看出来的。BP辩题多以THW (This House Would) /THBW (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开头, 大多属于政策性辩题, 与制定方针政策、立法与社会宏观监督调控有关。纵观“外研社杯”近几年来辩题的类型与覆盖领域, 其变化趋势非常明显。1997年第一届辩题是“广告在我们社会中发挥负面的作用”及“考试弊大于利”, 到了第十一届, 辩题不光涉及一般的国内热点话题 (如网络实名制、环境保护、流动人口权益等) , 而且还包括非洲问题、宇宙空间利用、世界金融问题等国际问题。第十二届辩题涉及了中国的户籍政策、妇女权益、慈善事业、大学招生等热点话题。第十三届中出现了更具挑战性的题目:索马里海岛问题、妇女捐卵、美元国债、六方会谈等 (万江波, 2010) 。而在笔者去年参加的IDEA举办的华中区BP辩论赛中, 出现的辩题包括“Thishouse does not support government subsidies for fi rst-time homebuyers” (本院不支持对首次购房者给予购房补贴) , “Thishouse believes that China should criminalize cyber manhunt” (本院相信中国是否应当将人肉搜索非法化) 以及“Thishouse would abolish the toll free policy in the golden week” (本院将取消十一黄金周免费通行的政策) 等等。这些辩题贴近生活, 要求辩手不单要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及敏锐的思辨能力。而通过这些辩论, 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国家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目的所在, 比如对于第三个关于“十一黄金周免费通行”的辩题, 辩手们需从政府立场出发, 探讨政府为何要出台“十一黄金周小型车免费通行”的政策并探讨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BP英辩的辩手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的, 而如《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 英语专业毕业生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差, 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 (张艺琼, 2010) 。因此BP英辩则是针对英专同学“思辨缺席症”的一剂良方。正如第十一届“外研社杯”总冠军选手黄诚说的那样:“准备一个辩题简直赛过速成一门专业课。”这也是笔者在自己近3年的BP英辩经历中的深刻体会和发现的准规律——辩题越来越朴实,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并且政策性辩题明显多于价值性辩题。而由于BP英辩和中辩的一个巨大不同点——中辩一般有较充裕的准备时间, 而BP英辩则只有赛前约15分钟的准备讨论时间——所以它某种程度上完全是辩手们的“即兴出演” (improvise) , 因此它就更加要求辩手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个善于思考、关注时事的有心人, 看任何事物都试图从多角度分析, 使用批判性思维, “叩其两端而竭”。否则, 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 赛前15分钟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临时抱佛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3) 促进高等英语教学改革

除了对当代大学生辩手的积极影响之外, BP英辩赛对我国高等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BP英辩比赛在中国的流行开启了以竞赛推动教学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在不少学校的英专也好, 非英语专业也好, 都在尝试将BP英辩引入英语口语教学。比如笔者母校——武汉大学, 其外语学院已抓住先机, 成功开设了“英语演讲和辩论”这一课程, 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捧;也有一些教授将英语辩论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引入课堂, 促进了教学改革与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同学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促进了相关学生社团的产生与兴盛, 武大英语辩论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聚集了一大批对BP英辩充满热情的同学, 不仅包括外院学生, 还有相当数量的非外院同学, 包括法学院、经管院等等, 甚至还有一批热爱BP辩论的留学生也加入了我们这个队伍, 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投身辩论的热情。而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也注定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今年5月底, 笔者作为武汉大学英辩队队长带领队员赴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第四届China Open中国辩论公开赛时, 就与不少美国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 这也极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2英国议会制辩论比赛评判标准的主、客观性

在积极参加各大英国议会制辩论赛的同时, 笔者也逐渐意识到并思考着其评判方式的主观与客观性。

客观性很好理解, 8位辩手都有各自角色必须完成的任务, 比如说首相 (Prime Minister) 一定要给定义 (defi nition) , 成员 (Member of Government/Opposition) 一定要给延伸 (extension) 一样, 而评委在评判辩手任务完成情况时, 这是必须遵循的硬性标准, 这是客观的。

关于其主观性, 则是指不同评委间评判标准的差异性。从去年年中上海的China Open到今年年底华中地区的比赛, 几乎每一次比赛辩手们都会遇到评委老师意见不一的情况。而笔者从自己近3年的参赛经验中发现, 尤其对于最后两位辩手即正反方whip (党鞭) 的工作, 不同的评委标准完全不同。有些评委认为应该“罗列对方观点后逐条反驳” (summary method) , 有的偏爱“观点重组后直接总结冲突 (regrouping method) , 然后围绕冲突分析双方的观点”, 而还有一些则喜欢辩手将其“上升为总结本质问题” (fundamental question method) 的方法, 比如说“这个提案的本质是”, “政府的根本目的是”等等, 而对于其它的总结方式, 他们会认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具体来说, 关于BP辩论赛制中“党鞭不能提出新点”这一规定, 不同的评委对“新点”的界定也是不同的。在今年一场华中区英辩总决赛时, 武大辩位是正下 (closing proposition) , 即支持“This house believes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substantially discourage theconsumerist lifestyle” (本院相信中国政府应当显著限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在做5号Member发言人时, 笔者在提出最后一个新观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会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后由于时间不够, 只得用一句话来迅速简述这一点。而笔者搭档7号Whip在做整场总结提到“资源浪费”那一点时举出了例子和数据予以佐证。虽然最后我们武大夺冠, 但评委在点评的时候也提到, 在评委讨论环节, 各方对“例证是否属于新点”意见不一, 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我已提出观点, 所以搭档的延伸论述不算新点;有的则认为新数据和例证就是新点。

其实正如“外研社杯”主裁判约翰逊 (Steven L.Johnson) 先生在《赢在辩论》 (Winning Debates) 一书中明确提出, “辩论的评判是一项主观活动” (Evaluation of arguments is a subjective activity) , 这是辩论哲学的“两大前提”之一。因此一方面, 裁判工作对于整场辩论来说非常重要, 而另一方面, 由于裁判是一项主观活动, 其工作质量很难监管 (万江波, 2010) 。在某种意义上, 评委们意见不一才更加说明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说明这场辩论的精彩之处。因此主客观性其实也都是相对的,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所谓的clash在辩手和评委间都是存在的, 这才是辩论“辩”字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IDEA Funders[EB/OL].http://idebate.org/about/idea/funders

[2]Mission Statement[EB/OL].http://idebate.org/about/idea/mission

[3]万江波.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0 (1) :128-139.

[4]袁庆锋、淮艳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的图式建构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 (21) :446-448.

上一篇:安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爱我家下一篇: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