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推荐8篇)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篇1

谈案例教学法中《会计专业案例》的编写

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一定的`教学案例,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特征,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由于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案例的编写有它特定格式和技巧.设置案例过程中它强调形式和技巧的多样性,诸如有纠错型、前提多变型、流程残缺型……等.它强调案例设置过程中必须明确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必须保持案例问题的客观性,案例必须有针对性,案例必须精练,案例的答案必须多元化和最佳化.

作 者:杨晓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213164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2009 1(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会计专业   案例   编写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篇2

为了实现案例的生活化,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平时要注意关注社会生活, 注意案例的积累和选择

德育课教师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 德育课与时事联系很紧。一次重要会议结束, 有些提法就会发生改变;一部法律的出台, 有的说法可能废止;教材的改变会慢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变, 所以教师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传媒很发达, 报纸、电视、网络海量资讯, 教师要注意资讯的积累, 看到与知识有关的案例要分门别类保存好。如把中职四门课建成四个文件夹, 把这些案例放进去, 到时好找。因为知识具有融通性, 还可以再建一个综合文件夹, 把涉及几门课的案例放进去。平时做一个有心人, 注重积累, 用起来得心应手。

案例很多, 教师要学会选择。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这三个原则:一是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 和教材紧密联系。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有时与教材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不能让学生听故事而用案例, 社会新闻中吸引人眼球的多是负面新闻, 德育课变成故事会或时事报告会都是不足取的。如果一学期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只有案例, 即使每一节课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德育课还是失败的。二是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对案例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社会现象很多, 纷繁复杂, 对于中职生而言, 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超越了他们的能力, 案例的使用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是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 教师灌输的东西, 即使是正确的, 总不如学生得出了结论对自己的帮助大。中职生正处于逆反期, 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 不如启发他们思考, 引导得出结论。三是案例如果是一种两难情境, 选择时要慎重。两难情境好处在于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多个角度思考发生什么, 应如何去做, 学生考虑问题会更全面。其不足之处在于道理有时不是越辩越明, 给了太多的选择, 甚至是相反的选择, 这样做行, 不这样做也行, 这种教育是让学生糊涂, 到底怎样做, 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最后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这就是一个疑问, 教育效果无疑会打折扣。学校和课堂是对学生的教育主战场, 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 要体现教育的作用, 必须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或做法, 所以在使用两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通盘考虑清楚。

二、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的不断演变把知识串起来

德育课基本上一周要上一章节的内容, 量大, 需要学生了解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很多。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 不能面面俱到, 教师要学会取舍。特别对学生初中已经接触的知识, 虽然目标依然把它列为重点难点, 理论讲授要略讲。如我国的各种制度, 中职生要学会通过各种现象分析其与我国各种制度的联系。中职生多作为一线员工, 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可能性较低, 在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时候, 多讲劳动者对企业应尽的义务, 自己可以享有的权利, 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等知识都要进行整合, 使知识的传授符合学生的认知。

书本上的案例加上教师为了讲清知识点积累的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 可以参考用一个案例的不断演变把知识讲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为一案多变。案例多了, 上课的效果不一定好。学生上完课之后很可能只记得案例, 而不知对应知识点。用一个案例可以把知识串起来, 可以减少案例多对知识的干扰。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学习时, 可以通过南京修建的地铁把经济开发区连起来, 介绍重点企业发展, 他们的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就像一部宣传片。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 通过员工在实习、毕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知识加载在这个员工身上, 达到一案多变。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通过一个人不加悔改, 在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以把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知识的传授上, 案例不在多, 一个足矣。当然, 不会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在案例教学时, 可以对案例进行修正, 在保证案例情节真实性的前提下, 可以把这人的故事移花接木安排在另一人身上, 这样情节更集中, 对比更显著, 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为了达到更好传授知识的目的, 对案例进行某些方面的处理, 也是一种善意, 这与闭门造车的案例有本质的不同。

作业本身是教学内容在课外的延续, 通过作业完成的质量检验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可以用案例, 使案例教学法成为一个整体, 比如学习消费观知识的时候, 可以通过学生对同学消费的调查, 完成调查报告, 形成结论, 对学生的结论再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比如投资理财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出一份具体投资理财中的值得肯定和不足的地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学生既理解了理论知识, 也学会了运用, 达成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学生看来, 作业如果只是抄写书本上的知识点,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无法追求成就感, 在最后就有这种可能, 作业的好坏评价实际上是字写的好坏, 有时学生不愿意做作业, 也是因为作业没有意思。当教师用案例做作业时, 每个人写的内容可能不一样, 抄袭会很容易被发现,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写, 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代表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完成不好, 容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当学生都愿意做作业, 都期待作业的时候, 学生上课的面貌是可以想象的。通过作业设计是使用案例, 可以促进课堂上案例教学, 它们是一个整体。

三、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创造氛围, 师生互动, 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符合学生的认知, 案例具有情节性等只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教学手段要多样, 讨论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好的作用, 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讲授法也是基本方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在一起, 可以快速掌握知识, 进而可能转化为行动。对于一节课来说, 还可以采用一分钟演讲、辩论、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教学, 把一节课当成一幕剧, 有开端、高潮和落幕等环节, 在跌宕起伏中进行教学, 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内容充分的情况下, 采用的形式也很重要。德育课为了完成目标, 课件的制作要精美, 有文字、图、音频和视频等, 对于重点知识, 还可以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信息, 比单一教师的讲授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学习, 对新事物的掌握, 给学生树立一个活到老, 学到老的榜样。在现在知识不断放大的今天, 新事物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是教学的一方面, 也是学生评价教师能力的一方面, 如果教师的知识还不如学生, 引发学生的佩服和崇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被学生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的时候, 一定要不断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使用时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高。师生互动,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需要师生平时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在课堂之外要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的关心的事情, 教学时才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教学有的放矢。课堂上要创造出民主和宽松的氛围, 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知识在师生辩论中越发清晰。教师要走进学生,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 教师说的多了, 学生讲的就少了。教师全讲了, 学生就不讲了。教师要允许学生说, 甚至说错, 在教学过程中才有针对性。所以一个好的课堂一定不是学生在静静地听, 教师在充满激情地讲的状态。课堂纪律要维护, 也要维护学生讲的权利。教师要做到课堂上收放自如, 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高, 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一个好的教师, 与学生的关系会比较紧密, 课堂上是师生, 课堂外是朋友, 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论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起

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标志,法学教育界与实务界全面确立了对法学教育目标与方法的共识,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应当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搞好案例教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四年级的本科生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需要,还是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走向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甚至为了让法学院的学生们面对法律咨询、现实中的法律事件,了解当下司法对于案件裁判的基本思路与立场、了解法官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必然成为法学教育的应有内容,也使得案例教学成为当下之必需。

但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以及搞好案例教学?而这又取决于我们为何需要案例教学,也即案例教学的目的何在?

如果说,案例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法条与法学原理,则通过寻找一起典型的案例,或者杜撰一起简单的案件,自然能够进行甚至搞好案例教学。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上只是“例案教学”而已,是将案件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将抽象概括的法条与法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张三、李四之间的行为与关系而已。虽然在法学教育中这种方法是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其并非案例教学的全部,更非案例教学的核心与主要内容。

在笔者看来,案例教学的目标应当就是法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案例教学应当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因此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以“培养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就“经济法学”这一具体的部门实体法课程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法学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不仅要了解经济法各法律部门的主要法律文件及其规范内容,还要了解这些法律规范背后的法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特别是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运用与解释;就能力目标而言,则通过相关的案例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着这样的目标定位,本人尝试着在经济法学课程教学中全面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此寻求改变长期以来国内经济法学教学枯燥乏味与庞杂肤浅的印象。

二、案例教学的展开

1. 问题的发现:类型化案例的搜集与裁判思路矛盾的展开

一直以来,承继大陆法系传统的我国法学教育,往往是从概念、特征的讲解中开始课堂的教学,令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完成体系化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例如,在“经济法学”的“经济法总论”部分,经济法主体的内容(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完全可以从概念、特征、区别、联系等方面进行讲解,但一者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二者也难以训练学生的法律能力。因此,笔者通过梳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相关的案例,整理出两个裁判结论与思路完全相反的指导性案例,展现给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在郑雪峰、陈国青诉江苏省人民医院一案中,鼓楼区法院认为省人民医院不是经营者,因此该案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诉宜昌市工商局一案中,宜昌市两级法院均认为妇幼保健院属于经营者,因此能够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两个案件共同的问题在于: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属于经营者?通过讨论及分析,有关经济法主体的内容得以渐次展开:司法裁判的分歧在于对经营者营利性特征的不同认识;商法层面的营利性要求;竞争法与消费者法对于经营者营利性要求的区别;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

2. 法条的深化:系列案例的积累与新制度的形成

在有关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者经济法的教材中,对于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一般都是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而展开的。该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对此,教材的一般讲解是:“赔偿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以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为赔偿额。二是拟定法,即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得的利润为赔偿额。”[1]然而,只要结合法律实践,学生不难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原告无法确定自己的直接损失,或者也无法举证证明、确定被告的侵权所得,那么原告还能获得赔偿额吗?对此,一般的教材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转而讨论该条法律责任规定所存在的缺陷(如没有规定惩罚性赔偿)。

如果我们搜集整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有关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指导性案例,则会发现大量的案例均使用法院“酌情确定赔偿额”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只要将处理这一赔偿问题的系列案例加以总结梳理,就不难发现司法实务的这一变迁过程与规律:严格适用第20条——没有证据就驳回赔偿的诉讼请求——以商誉损失或广告费用为赔偿额计算依据——借鉴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酌情确定赔偿额[2]。如果向学生讲解或者组织讨论这些案例,则学生们不仅迅速地掌握了司法实践中的制度运作,更能够加深对法律条文、法律漏洞、法律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endprint

3. 制度的比较:中外案例的比较阅读

在经济法学课程体系中,经济法律责任一直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难点,即在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宪政责任以外,是否还可能存在着独特的经济法责任形态与形式。而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所规定的“加倍赔偿”被经济法学界诸多教材与学者视为经济法责任的重要形态。无论是从经济法学体系而言,还是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制度而言,惩罚性赔偿制度都是课程的重要一项内容。

如果仅从理论学说的介绍与比较而言,自然可以“王海现象”及相关案例为素材,结合《食品安全法》第96条所规定的十倍赔偿制度,针对知假买假者的消费者身份、欺诈的构成、损害的要件、赔偿的基数、赔偿的倍数等展开讲解与讨论。但是,如果能够结合权威性的司法案例,特别是指导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则不仅可以了解司法的最新动态,而且也同样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两年,最高法院相继发布了两个指导案例,对消法第49条、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运用表明了立场。

第17号指导案例的案情是:原告张莉向合力华通公司购买雪佛兰轿车一辆,合同规定该车为新车。3个月后张莉在汽车保养时发现该车在销售1个月前曾进行过维修,故诉至法院索赔。被告辩称车辆曾经维修的信息已在销售时告知原告(并以优惠价格销售)。法院认为被告证据不足采信,认定被告售车时隐瞒了车辆的瑕疵构成欺诈,故判令退车、还款并增加赔偿原告的损失(即车辆购买款)。其裁判要点是:为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汽车,发生欺诈纠纷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汽车销售者承诺向消费者出售没有使用或维修过的新车,消费者购买后发现系使用或维修过的汽车,销售者不能证明已履行告知义务且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构成销售欺诈,消费者要求销售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加倍赔偿制度,并对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相应的比较,可以在这一问题的讲解,介绍与该指导案例非常类似的美国宝马公司案比较。

1990年,戈尔医生以4万多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宝马轿车,开了9个月以后才发现该轿车的车盖、车身等都曾经被重新喷过漆,遂以被欺诈为由诉至阿拉巴马州的法院。原来该汽车在从德国厂家运送到美国的过程中因遭酸雨而受损,公司遂予以重新喷漆。但北美宝马公司有一项内部政策,如果重新喷漆或修理汽车的费用不超过该车零售价的3%,则该车仍作为新车销售且不告知零售商。因为该车修理的费用只有600多元即不到3%,故戈尔医生未被告知这一信息,这一行为在阿拉巴马州已构成欺诈。陪审团审理时了解到,该车因重新喷漆而贬值10%即4千美元,北美宝马公司在全美国销售了此类汽车(即修理或重新喷漆的费用未超过零售价的3%故向购买者隐瞒了修理信息)共计983辆(其中阿拉巴马州14辆)。在确认宝马公司的欺诈行为后,陪审团裁决被告支付补偿性赔偿金4千元、惩罚性赔偿金400万元。初审法院确认了这一裁决。在上诉审中,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将惩罚性赔偿减为200万,主要原因是认为不能将该州以外的行为计入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之中。

该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后,被认为惩罚性赔偿数额过于巨大而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因此被撤销并发回重审。最高法院还在此案中确立了审查惩罚性赔偿数额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受谴责性程度、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比率、惩罚性赔偿与类似行为的相应处罚的比较。针对第二个要素,最高法院认为,本案的200万元惩罚性赔偿是原告实际损害的500倍,也是该州14名购买此类宝马车消费者全部损失的35倍,显然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最高法院曾经在1991年Pacific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 v. Haslip案中提出的4:1的比率,也超过了最高法院在1993年TXO Production Corp. v. Alliance Resources Corp.案中提出的不能超过10:1的比率。后来,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在重审该案时,将惩罚性赔偿从200万调整为5万元。当然,按照该院Cook大法官的协同意见,应当将惩罚性赔偿金调整为56000元(事实上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也曾提及这一意见),即该州14起此类宝马汽车欺诈销售案乘以每起4000元的损失。

笔者以为,学生们通过对美国宝马公司案的阅读、分析及与中国案例的比较,相信对于中美两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或许还会产生对相关问题继续予以关注、研究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的制约

应当说,法学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将案例与法学原理、法律制度相融合,还是专门开设相关部门法的案例讨论课或案例研习课。但是或许人们最为担心的是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学生有时间或者愿意投入精力课前研读案例吗?第二,我国的法律实践能够提供如此丰富、精彩、经典的案例资源吗?第三,我国当前有理想的案例教材吗?

笔者对第一个问题暂不进行讨论,因为这可能会涉及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前提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法学院教师而言,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工作。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我以为应当不存在障碍。固然,我国法院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司法裁判文书不说理的顽疾,纵使《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案例,也往往重在事实描述、证据罗列,而对于法律论证过程、裁判理由阐述重视不够。但是,我以为,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转变。例如,在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将近1万字的篇幅,对该案的四个争议焦点(被告行为是否破坏原告软件及其服务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被告是否损害原告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被告是否篡改原告产品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告的损失赔偿额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其中大量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产品与服务这一新兴领域的解释、适用等新问题。而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的二审判决书中,更是在裁判理由中,对于新型商业模式的竞争法评价、行业自律公约与公认商业道德的关系、技术创新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界限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为互联网时代竞争法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endprint

此外,在我国法院系统重视调研、鼓励法官撰写案例分析的传统下,众多法官特别是案件承办法官将他们对于案例的思考、分析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报》以及各地法院所编印的各种《某某审判》内部出版物上,从而为我们理解法官裁判思路与裁判理由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而就案例资源而言,随着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ww.court.gov.cn/zgcpwsw)的建立与运作,在北大法宝、法意等商业数据库的多年开发与运营背景下,加上指导案例发布制度的正常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发布的长期传统、《人民法院案例选》的连续数十年的出版,丰富案例的提供在今天已经不再是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

于是,真正制约案例教学深入有效开展的是理想的案例教材,一本全面系统梳理各部门法经典、重要案例并将其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与知识体系之中的教材。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恢复,至今也才只有36年,期间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建设与制度设计,法学教育的中心也是原理的传授、知识的讲解;司法的重点则在于解决纠纷与适用法律,对裁判理由的详细阐述、对裁判文书的全面公布尚未成为工作的中心。于是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对案例的研究未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更遑论对案例的系统整理。而我国司法制度的特殊性,如法院管辖的级别往往取决于案情重大与标的数额、上诉制度中并不存在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从而使最高法院审理裁判的案件并不必然具有判例价值,而基层法院的案件尽管具有特别重大的判例价值却既无被传播研究的可能性,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判例地位。尽管《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发布制度和近年来推行的指导案例发布制度有助于此种状况的改变,但必然具有太大的偶然性而没有司法制度本身的保障。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在开展案例教学中,我们可能只是随机地获取案例(即便是指导案例或公报案例),或者可能只是在某些规则领域可以找到案例,或者所找到的案例不一定具有教学价值与研究意义,于是这样的案例教学可能只是零散的、个别化的,难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赋予案例教学的期望。

但制度的约束、基础的薄弱不应为今天法学教育者推卸责任的理由,特别是面对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与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吁,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最为基础的工作开始,发挥法学教育界整体的力量,逐渐地推进这一工作。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案例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部门法而言,或者对于每一门法学课程而言,当下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有一本理想的案例教材作依靠进行案例教学。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一是全面搜集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对相关领域问题的案例研究,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从自己做起,搜集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

当然,对于内容庞杂的一门课程而言,个人的能力、精力又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团体,借助集合的效应与系统的力量,获得超越个体的效果:这就是团队的合作。同一专业的同行,根据各自的基础、兴趣,分别就相关领域的案例进行全面的搜集、遴选、梳理、研究,在分工配合的基础上,成就与美国Cases and Materials类似的中国式案例教材。或许这样的工作不一定具有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的学术价值与地位,但对于探索中国法学的案例教学、中国法学教材的编写模式,主要是对于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而言,应当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种明钊主编. 竞争法[M]. 法律出版社1997:350.

[2] 李友根. 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J]. 中国法学2009(1).

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篇4

—五年级“因数与倍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红星小学 代继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上线一定教学的指导策略,学校数学课题组组织同年级数学阅读教学研讨。本学期我听了刘老师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一课时,有下面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一:采用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学生汇报:1×12=12,2×6=12,3×4=1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

简析:教师注重在课堂中指导从理解因数和倍数入手,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片段二:教师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后,再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一13的内容:

(1)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2)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3)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要求学生打上着重符号,阅读两篇。)

3..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

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简析:教师在学生对因数、倍数有了理解之后,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果教师能长期对学生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指导学生阅读: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算算。)

(2)练一练:6的倍数有:——,40以内6的倍数有:——。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让学生阅读三遍并勾画: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阅读 :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简析: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抓住“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个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四:在找36的因数时,学生的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教师的提问:

1.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

学生就会明白:从小到大,有规律去找就不会出错了。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简析:三位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理解性阅读几篇,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篇5

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轴对称图形》第一、二课时内容。因自07年开始我在开始探索“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分开进行的“三、三、四”教学模式(“三、三、四”教学模式是我参照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郞口中学等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谓“三、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所以我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自主学习”课。★教法分析: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如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已经走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阶段,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农远”项目为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因此,提高“农远”教学应用效率,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就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同时,新课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行为的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学习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和归纳能力,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自2005年本人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我校做此项目的推广工作,为此我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在学校上一节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公开课,此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配合公开课的开展,前期我已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我班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自我在探索“三、三、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素养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总结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目标:

1、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2、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3、在自我研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激情。信息技术目标:在数学学习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使用、WORD使用、画图工具使用能力。★教学准备: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网络教室中按学习小组入座。各小组准备一些纸片和一把小剪刀。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流程:环节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开始学习打开“教师学习支持网站”,浏览“学习导航”页面。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每个活动的学习时,注意及时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相关页面。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各小组组长下载“小组学习记录卡”,注意每个活动进行时及时填写,向每位同学发放“学习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

教学反思的案例 篇6

一、以学定教:紧抓瞬间机遇

“实践出真知”。一些教师常会因在课堂上有一两处信手拈来般的妙举而在课后仍兴奋不已,也有一些教师会因执教当时没能把握住机遇而事后叹惜。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注重品味得失、总结教训,不断提升“课感”素养。请看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五彩池》后写的一则反思型的教后感——

课堂交流时,一位学生问:“五彩池里能否游泳?”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也就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含糊着过去了。其实,这个学生的提问虽出于其天生的好奇心,但却颇具探究价值。如果顺势让他们展开思索,或许将大有收获。因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而这些内容,在课文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关材料信息,可惜课堂上未能再次让学生展开研读。

品味得失的最佳方法是评课和写课。评课包括自评和他评,而写课就是在评课以后再用教后感的`形式记下来,便于今后不断回顾和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在自评基础上用写课形式领悟到“软设计”策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敢于应变:追求随机生成

听《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一名学生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小学生不准玩火,为什么课文中的同学可以烧枯树叶?”面对这一“节外生枝”,执教者似乎成竹在胸,她说:“书上的小同学们烧树叶真是玩火吗?请大家找出依据来谈谈。”学生兴致勃勃地再次研读、思索,一会儿就纷纷发言:

——“我认为不是玩火,书上写‘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草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不烧掉树叶,校园太脏了。”

——“他们烧树叶是有计划进行的,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安全劳动。课文中说他们先把树叶扫拢,集中在墙脚下,然后再点着火。”

——“小作者他们很爱皂荚树,他们烧树叶绝不是玩火图高兴。把树叶烧成灰还可以作为花草肥料,如果当垃圾搬出去,就太可惜了。”

……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对各学科的教学都有了全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改革, 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工作者经过潜心地研究, 尝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应用案例教学法, 即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分析案例的形式来活跃课堂, 生动形象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结合教材内容, 挖掘经典案例

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经典内容, 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材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 借助其中的经典案例来开展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很重视教材, 但是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机械地进行讲解, 这样的方式虽然将教材上的内容全部都呈现出来了, 但是没有重点和主次之分,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非重要的内容只要稍作讲解即可, 不要在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时候, 教师要从教材中找出经典的案例,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本知识。

比如, 在《毅力的培养》这一课的学习中, 涉及了这样的案例, 那就是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两名战士站岗, 不论风霜雪雨, 他们都要笔直地站在岗位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潇洒帅气的一面, 站得稳, 站得直, 但是他们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一般要站三、四个小时, 战士们在腰间插上木制的“十字架”, 领口上别着大头针, 无论是在夏天的烈日下, 还是冬天的风雨中, 战士们都要一动不动地站岗, 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非常顽强的毅力。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 学生对毅力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 深入地讲解教材中的案例, 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的具体内容,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联系实际生活, 开展案例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思想品德教学反应的就是一些生活现象,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高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生活。同时,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联系实际生活, 利用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来展开教学。真实的案例对学生的触动会更大, 使之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而这样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涉及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时, 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 在学习《为坚强喝彩》这一课的时候, 该课讲的是在生活当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出现挫折的时候, 要坚强而从容地面对才能够不受命运的摆布, 端正面对挫折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里, 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篮球女孩”的故事, 篮球女孩名叫钱红艳, 2000年10月的一场车祸将4岁的女孩卷入车底, 导致她骨盆以下完全截肢, 成为残疾孩子。但是她没有因此沉沦下去, 爷爷将旧篮球剪开一圈, 套在她身体的下面, 她开始借助篮球来走路, 走路时用一双小手拄着特制的“木手垫”“一步一步”地挪动身体。2007年, 她参加了残疾人游泳队, 从此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案例告诉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坚强面对才能够有奇迹发生,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学习“篮球女孩”这种坚强、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三、针对教材内容, 创设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案例高度的统一, 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内容, 自主编写和创设教学案例, 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创教学案例, 使得案例的使用更具针对性。但是编写案例的时候要注意,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编写, 在创造案例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性, 列举学生熟悉的案例,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比如, 在学习《隐私和隐私权》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案例:昨天我看到我的女儿在写日记, 我非常好奇这样小的一个孩子写的日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凑过去看的时候她却扭向一边, 故意不给看, 出于好奇心, 我在她睡着之后, 翻出了日记本看了看她写的日记, 原来她已经学会记录自己每天的心情了, 我看完后觉得女儿长大了, 真的很高兴。”当教师描述完这件事之后, 很多学生就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告诉教师, 这样做是不对的, 偷看别人的日记不是一种好行为, 教师可以“据理力争”解释道:“可是她是我的女儿啊, 为什么不能看, 她在我面前还有什么秘密?”通过这样的案例描述再加上师生之间产生的意见分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隐私和隐私权》一课。教师编创的这一案例,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 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

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55-01

案例教学又称为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将案例作为教材的一种形式,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的一种教学过程,由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1]。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公共卫生专业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公共卫生专业融会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少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放射卫生学等多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的健康理念开始逐渐转变,日益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教学为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课中代表性较强的两门课程,且这两门课程有别于其他门类医学课程,其知识体系的抽象化,令很多医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掌握流行病学的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只要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完全可以将深奥抽象的流行病学原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的实质和内涵的同时,更清楚的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防病实践中的作用,缩短理论教学情景与现实工作情境的差距,更快的适应疾病控制实践的需要和挑战,为以后从事实践防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多项研究证实: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现代卫生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并具有深刻、具体、丰富的实践背景,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吸收和巩固理论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衛生专业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法应当如何具体运用呢?下面就齐齐哈尔医学院预防本科2009级至2011级三届学生八门专业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案例选择与教学应用。

1 选择案例分门别类,理顺逻辑关系

教师要反复思考研究案例,选择案例时要有目标,不要盲目的任选一个案例来讲解。选择时要善于整理同类案例,令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有关联的案件分门别类,有计划的,有目的,系统的应用于课程中。课程前阶段应尽量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简单易懂、比较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了解、掌握到运用有一个吸收的过程,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

2 选择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案例时,不要一味的局限于现成的案例。有的教材20世纪的案例还在使用,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颖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陈旧的复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案例时应该及时地通过报刊、媒体等各种渠道去捕捉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中涉及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最新案例。例如: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毒黄瓜、地沟油等典型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选择这类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中,对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 选择案例关注典型,促成学生互动

选择一些典型的、涵盖知识比较多的案例,可以使知识的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上文所提及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选取案例,北京市食品卫生办于2011年7月27日公布《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2年)》首次提出“首都安全食品”品牌,在这一目标框架内,未来五年,将建立3000个食品风险监测点,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桶装水实现全程追溯,只有取得省级无公害认证的蔬菜才能进入北京市场。因此,可以就北京市对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这个话题,促进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哪些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政策及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对策。

4 案例教学注重引导,改变传统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分析,在教师正确的指引下来体验“假如我是当事人”该如何看待与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知识,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恰当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应将知识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走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李变兰,田林.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 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2] 朱敏洁,朱文华.案例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6):17.

[3] 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

上一篇: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下一篇:英文讲课大赛